课题研究理论范例

课题研究理论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1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技能的人才。这一理念,无论是从眼前的教育内容,到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等都是无可厚非的。另外,美国认知心理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教学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他说过: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其学习结构。多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教学实践中,将头绪繁乱的各部分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纳入一定结构,形成知识框架图,是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逐渐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达到高效完成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这也是基于目前新课程高中教学现状问题的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使学生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新课改和高考的要求。同时,达到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以创建实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动态性研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2、活动实践法: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课堂引导构建、谈话、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探讨。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对象:高三六班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策略及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从2013年9月份开始至2013年12月底结束,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2013.9—10)课题的准备与申报阶段通过对现阶段中学历史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学生学情的了解、分析,充分考虑后,我确定了小课题---《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建构与应用的研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收集。如通过对高三六班78名学生的调查:他们困惑的问题是:第一,现在新教材使用专题体例的教材,时空跨越大,内容跳跃性大,时序性差,古今中外历史融于一本教科书,一下很难适应。第二,在初中阶段学的是通史体例的教材,学习方法上、思维方式上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一直存在不能适应专题学习法。理论研究方面:认真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阅读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的著作:《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等,寻找课题的可操作性及理论依据。第二阶段:(2013.10—2013.11)素材积累与方案研究实施阶段本研究立足于我校的校情,学生的学情、高中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为了更好的促进课题研究,与其他任课老师交流,认真总结,取长补短,探索出一种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成绩。做法是:第一,结合所一轮复习册子《世纪金榜》,以“导学案”的方式指导知识结构的构建、理清线索,提高学生认知和自学能力。第二,根据必修一(政治文明)和必修二(经济文明)所授内容,引导学生每课、分单元及进行整个模块的知识梳理,并以表格或大扩号归纳的形式形成文字性的东西。再进行纠正、完善,同时好的作品在班级(张贴在公布栏或文化墙)、甚至是在其他班级予以推广。每次过后,积累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素材,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确定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有效策略,并形成阶段性的研究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学生动手总结一些典型的案例拍成了幻灯片,对存在的问题,老师及时点评总结。第三阶段:(2013.11—2013.12)研究成果的总结阶段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化和提升,撰写研究报告,并形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字材料,最后结题,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激发了学生求知兴趣,增强了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解题能力与技巧,如答题考虑:认真构思,理清解题思路。先在草稿纸上列出来,答案分几个要点,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分析问题时要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等。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本人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更好的完善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对课堂的驾驭组织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专题教学

一、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实效的背景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了主题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讲话。2020年9月1日,该讲话的主要内容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题,发表在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上,再一次向全社会强调了办好思政课和讲好思政课的意义、本质、关键、要求及方式等。高校应结合文章要义,加大重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着眼于思政课授课的现实背景,一方面,当今社会不同思想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世情、国情不断发生变化,学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16万人,2020年继续扩招200万人。高职生源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除应届中职、普通高中毕业生外,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四类人员”也被纳入招生范围。新增生源成分复杂、文化基础薄弱、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对高职思政课教学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复杂的教学背景和教学对象都决定了对课程实效性的要求中蕴含了特殊性。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因时而变,基于此认识,本文着重分析高职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实效性的相关问题。

二、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满足课时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生硬切割,破坏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教育体系的完整性。高职院校大专阶段的思政课教材与本科院校的教材一致,均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但因学时有限,内容体系庞大,理论性强,为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割,只选取部分进行讲解。同时,由于2020年初爆发的疫情,许多高校利用网络平台,使用时长短、内容少、由教师轮流授课的慕课或微课开展线上教学。然而,无论是理论的内容体系,还是教材的编排体系,都是有逻辑性的,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零散化、碎片化,破坏了教材原有的完整性,淡化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宏观把握。为迎合高职学情,对教学内容的政治性进行弱化,影响思政课的重要功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政课是政治理论课,其政治性特点是不能忽视与放弃的。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修养不高、思维能力不强,往往对理论学习有预设的排斥和抵触情绪,加之教师的教学手段存在差异,使得学生不愿意也难以做到静心学习和思考,更不用说“真懂”“真信”“真用”了。部分教师为迎合此特殊学情,选择对政治性进行弱化,将课堂填充不恰当的故事和心灵鸡汤,降低思政课的教学高度,极大地制约其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功能发挥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上停留于理论的简单灌输和宣讲,缺少问题意识和灵活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师和学生都未真正地学懂弄通。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思政课教学内容看成是扁平僵死的理论,而非立体有逻辑的有机整体,以简单的灌输和宣讲进行课程讲授,甚至照本宣科,缺少问题意识,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缺乏多样化教学手段,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枯燥感和倦怠感。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政治性原则是思政课的根本原则和立场,也是课程的首要属性和鲜明特征,决定着专题教学的方向。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内容应该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讲授,其承担着带领学生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要求,承载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

(二)学理性原则。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的能力。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在“3.18”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应该“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不弄懂弄通学理,理论讲授就没有说服力。教师要把握理论的整体逻辑,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讲透每个专题,又讲清专题与专题间的关联,解决思政教学科学性的问题。

(三)问题导向原则。因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矛盾变化、现象复杂、思想多元等客观现实,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主观原因,学生对很多理论一知半解,对社会现状存在模糊或偏激的认识,甚至在课上课下提出尖锐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并呵护、激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入过渡到对专题理论知识的讲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直面其提出的问题,回应其对理论和现实的关注,帮助其明辨是非,增强获得感。

(四)尊重学情原则。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把握针对性,了解重视高职学生的特殊学情,在教学中根据其专业特长及需求的差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地讲授理论,适当简化晦涩的理论,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充实专题内容,采用多样且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的依据和视角

(一)依据。高职思政课专题化教学依托于2018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纂的专题教学指南为依据,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逻辑进路,细化知识体系。专题教学设计的思维逻辑坚持与教材内容逻辑相统一。

(二)视角。第一,理论视角。高职思政课的讲授内容均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背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及成果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源头和认识起点。第二,现实视角。所有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现实中的实践。专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既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又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开展专题化思政课教学,应着眼于中国的实际,运用现实中鲜活的案例化解理论的枯燥。第三,历史视角。理论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息息相关。高职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应立足于历史视角,结合中国民族历经的沉重苦难,讲清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艰苦奋斗、再到改革创新的历程,阐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揭示选择马克思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五、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实效的途径

从学校层面而言,应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重视思政课的开设,在经费、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落实相关政策,为更好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支持。从思政课教学管理层面而言,应落实责任,抓好教学管理。重视课程建设,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化教学改革。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秉持立德树人理念,更好实现教学目标。

(一)完善自身素质。要讲好专题化的思政理论,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知识体系、逻辑脉络把握清楚,才能做到“真用”马克思主义,才有能力和底气向学生传递真理、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其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遵循教学规律。教育发展存在规律,教材编纂和课程设置有其内在规律,教学内容和过程都应循序渐进。经历了中小学的品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理论的能力。同时,其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又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差异。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并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情,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问题导向。教师的问题意识是增强教学针对性与提升学生关注度的法宝。教师应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三维甚至多维角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直面理论与现实的焦点、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心和求知欲,拓展学生思维视野,不仅满足于简单的理论灌输,而以问题导入引向对理论的深入思考,从理论、历史、现实逻辑中把道理讲明说透,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对同一问题的充分阐释,表达不同看法,并在交流中给予正确引导。

(四)创新方法手段。首先,思政课“内容为王”,新颖有效的方式方法能发挥辅助作用,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肯定了专题式、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以及依托于信息技术构建的智慧课堂。其次,教师要结合专题化教学内容,锤炼教学语言。引经据典、善于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长和传统。主席和都是善于用典的大家。教师可多学习其用典的方式,以生动恰当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为理论讲授画龙点睛,更好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再次,以实践教学辅助专题化理论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答案、检验认识、深化认识,升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种类有很多,如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课上实践、课后实践,教师应从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中选择契合理论的实践形式,设定合适的实践板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5.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3

为了研究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现状,本文以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分析,针对调查出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厚、动机不明确,对体育理论认识不足,理论课教学时数过少,理论课的上课地点不恰当,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学习现状

1前言

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重任,要求使在校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实现体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扩大体育知识面,树立健康第一,形成终身体育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学训练的基础,是实现知识武装头脑,培养优秀体育师资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以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理论教学时数、地点是否恰当,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对改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现状、培养21世纪合格体育师资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乐山师范学院2013级、2014级、2015级共141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有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现状的期刊及相关论文加以整理,总结归纳,保证为本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进行《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调查问卷》的编写,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发放150份,大一43份,大二55份,大三52份,回收145份,回收率96.7%,其中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97.2%。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的不同态度及意见,找出学生进行体育理论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影响学生体育理论课学习因素分析

3.1.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积极性变化的分析

从比较学生高中与现在的理论学习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经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大一学生(2015级)进行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高于大二学生(2014级)、大三学生(2013级),大三学生理论课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的百分比高于大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的这一情况,大二学生是远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的。这说明刚进校的学生对大学学习充满希望,渴望获得新知识,学习积极性高,大二学生由于处在大学中期阶段,对大学学习的憧憬消失,新鲜感消失,还没有找到学习的目标,出现学习意志消沉,缺少学习动力及激励机制,学习积极性无疑是最差的;大三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的磨砺,学习目标逐渐明朗,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习,加上毕业在即,找工作的紧迫感随之而来,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3.1.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理论课态度

调查发现,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2%,持一般态度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7.4%,选择不感兴趣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0.6%。对体育教育理论课保持中立态度的人较多,不喜欢理论课的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学生会在课下自学体育理论知识的占总人数的59.5%,不会在课下自学体育理论知识的占总人数的40.5%。从整体的来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待体育理论课的态度出现了分层的情况,只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表示出对体育理论课感兴趣以及一半的学生会发挥在课下自学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对体育理论课学习不感兴趣和不会在课下进行体育理论学习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利于自身的学习,这也是体育理论课堂上学习效率不高,教师教学难以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1.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动机分析(141人)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理论学习的动机也有不同,为以后从事体育教师行业做准备的占总人数的31.2%,丰富充实自己的占总人数的38.3%,只是想要不挂科的占总人数的30.5%。这说明学生进行学习的动机存在多样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也不尽相同

3.2技术课的理论课时时数及上课地点的调查

调查发现,17.7%的学生认为技术课的理论课时占所有课时的5%以下,54.6%的学生认为技术课的理论课时占所有课时的5%~12%,只有27.7%的学生认为技术课的理论课时占所有课时的12%以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实数的12%”。这说明技术课理论教学时数存在课时不足的情况,这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理论学习的一种障碍表现。调查中也发现,认为技术课的理论课时上课地点在教室上的占总人数的45%,在训练场地上理论课的占总人数的50%,在不同的地点上理论课对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影响,教师的授课形式也受到了限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

3.3教师因素对理论课的影响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理论课教师上课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课形式等对学生理论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效果差、学习没有兴趣是因为老师上课上得不好,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教师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并且学生在理论课上出现的懈怠、兴趣不足、纪律不好等现象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

4改进建议

4.1丰富体育理论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兴趣开设相关体育理论课程时,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要知道学生想要什么,想学什么,要以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在学生自己喜欢的前提下,自身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也会提高,这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4.2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

理论指导实践,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的侧重技术的教学,学生就会出现“长短腿”,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体育技术的教学需要体育理论的支撑,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体育教师,而不是运动员,需要学生不仅做得来,还要说得出。同时体育理论课中会开设运动保健、如何防止运动损伤等方面的课程,这对技术课的实施是大大有力的。

4.3改变理论课上课地点

运动场所是技术教学的最佳场地,但不是理论教学合适的地点,应该把理论教学放在教室里面,教室里的教学气氛和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记忆、做笔记等更加方便,教学质量会得到提升。

4.4教师调整授课方法与手段

摒弃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采用翻转课堂、互动式等教学形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观众,要让学生和老师互动起来;教学形式应新颖,多从学生感兴趣或者流行的话题展开教学;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及时更新补充理论知识,要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

5结论

5.1通过调查,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现状并不理想,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厚、学习动机不明确。

5.2影响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有理论教学时数过少,教学地点不当。

5.3影响学生理论课学习的教师因素有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教学内容吸引不了学生。本文的完成感谢关北光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

作者:易维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4

关键词:行业;协同;毕业论文;工程实践;教学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时间最长,持续时间跨越两个学期;其教学环节最多,要历经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和毕业答辩等若干环节;其培养和考核的内容众多,既要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要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还要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要符合行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中最综合、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考核和运用,又是对学生掌握的点知识、线知识和体知识的综合考量[1],最能衡量学生综合水平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基于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是共识[3]。

一、行业协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毕业论文作为对本科生走向行业岗位的最后一个培养环节,具有承前(综合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启后(对接行业需求)、开启职业生涯的作用。构建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行业推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内生动力来看,教育部自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到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再到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直至现在推进“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我国一直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贯穿上述政策链的核心关键之一,是要求高校重视行业需求,加强与行业融合,促进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落实国家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都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来落实。从行业加大人力资源储备、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需求来看,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未来行业将更加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气象行业对气象探测人才的需求为例:按照该行业的相关人才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将建立一支近1.5万人的综合气象探测(综合观测)人才队伍。气象探测技术是将大气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理论知识同相关工程技术紧密结合,该行业要求其人才队伍必须在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方面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特征,而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也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环节来承载。

二、构建行业协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面临的问题

1.学校与行业协同合作的框架不成熟。构建与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除了学校自我革新之外,行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关键因素。相较于欧美一些国家从法律制度和政策利益等多个维度,对行业(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做出的规定和引导,国内的行业(企业)并没有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法律义务和社会公义[4]。单纯地从经济利益方面考量,行业同学校协作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并不能对其产生较好的直接收益,反而会增加额外负担。同时,在高校未同行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大批量培养的人才对行业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行业也并未因此获得自身急需人才,因而行业参与协作的动力不足。所以,如何找准切入点,与行业建立协作框架是问题之一[5]。2.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局限。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一方面,高校引进人才多强调高学历、高职称,许多引进来的教师本身并无行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大多重论文、轻实践,无法引导教师投入精力来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纵然有高校引进了“双师型”教师,久而久之,在上述大背景下,其个人发展重心慢慢也会与行业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对引进人才的诉求集中在学历、论文和纵向项目等方面,来自行业一线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与之不相适应,所以制约了行业人才向高校的流动[6]。现有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提高有限,外部行业的新鲜血液难以注入,成为制约高校教师队伍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3.毕业论文研究对象不贴近行业生产实际。从来自某地方普通高校2018年本科毕业论文的一项调查中,采样分析了4522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数据。调查表明:论文中明确研究对象来自行业(社会)实践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21.36%;论文中明确是在行业(社会)实践中完成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38.46%。这从侧面反映出,作为强化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毕业论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与行业实际脱节。4.与行业协同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欠缺高效的信息平台。许多高校和行业合作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推进乏力,既有上述的协作框架不成熟、行业缺乏动力等原因,也有操作层面上的缺乏管理平台和沟通渠道等原因。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既需要长时间(跨度两个学期),又需要面对多个主体(学校、行业、导师、学生等),还有多项重要指导和考核环节(开题、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其日常的指导、监督和沟通工作更是繁复。如果缺乏一套运转顺畅的协作机制以及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很多工作开展起来都难以为继。这种管理不畅,也成为制约高校与行业协同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成效的问题之一。

三、与行业协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途径

1.立足行业构建协作框架。高校在构建协作框架时,应优先选择直接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协作共建,而非面向单个企业寻求合作。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具有更加全局和广阔的发展视野、具备更加宏观的掌控和布局行业发展战略的能力,能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精准地嵌入整个产业链中,这既避免与单个企业合作的局限性,也能提升毕业生在更加广阔的行业空间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与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达成框架性合作关系后,受益于其领导力和影响力,高校将更易于在行业内部署人才培养战略、更平滑地在具体项目中与业内企业对接,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地实施。同时,立足行业的协作框架,整合行业力量,更易获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及有利资源,对推动行业积极参与协作有显著作用。2.共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高校中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不足的问题,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显现尤为突出,成为依托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短板。因此,在毕业论文这一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专门聘请一批来自行业的兼职指导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相较大部分校内指导教师,行业一线的兼职指导教师具有更直接的行业实践经验、更加敏锐地对行业前沿和发展趋势的观察能力以及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的关键工程实践能力等,这些经验和能力都是希望通过毕业论文工作重点培养的,恰好也是许多长期在高校教学的指导教师所缺乏的。因此,学校在部署毕业论文工作时应该广泛地推行“双导师制”,即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名行业指导教师,二者协作共进,相辅相成。由于行业指导教师的兼职身份而无法全职投身学校教学,故为使双导师制能持续有效运转,应该对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职责做出明确分工: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训练学生了解行业技术前沿、熟悉行业生态、掌握关键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等;校内指导教师则更多关注学生构建理论结合实际的知识体系、掌握工程技术基础、遵循论文撰写规范、按时参加相关的教学和考核环节等。3.构建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工程实践案例库。要使学生掌握能在行业“落地生根”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应来源于有实际价值的工程对象,并尽量在行业工程实践的大环境下完成论文的研究撰写工作。为此,应建立起基于实际工程的毕业论文研究选题工程案例库,规范和引导论文选题工作,切实体现毕业论文对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建设案例库有多种渠道,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查阅和搜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案例资料,构建工程案例库;实际进入工程现场,获取现场第一手资料,构建工程案例库;选取与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构建工程案例库;应用现代化网络功能,构建在线工程案例库;等等[7]。通过构建工程案例库,学生可以更早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接触实际工程,高校和行业也可通过对案例库数据的长期跟踪,进一步归纳、提炼,借以掌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核心内涵。构建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案例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原则[8]。4.与行业协同建立“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的高效信息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协作框架、建立行业指导教师库和构建行业工程案例库,理论上可以较好地保障毕业论文工作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然而,毕业论文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主体,教学内容众多,综合性的指导、培养和考核的环节繁杂,所以有效地建立协同机制、高效地推进协同管理,是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保障。探索建立“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的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一平台”是指一个平台,囊括了与行业协作开展毕业论文指导的全部管理与考核内容。“两协作”是指在一平台基础上,学校与行业协作、校内与校外导师协作,按照平台设置的各项流程和功能,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培养工作。“三通道”其一是指建立从设置导师库、案例库,到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评审和答辩等的全环节的管理通道;其二是指建立跟踪、监督各环节工作进展以及考核状态等全过程的监控通道;其三是建立学校、行业、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等的全方位沟通通道。通过平台,学校和行业在平台上交流数据、完成管理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平台上完成论文的教学、考核等。通过建立平台,学校和行业能协同推动有关工作,校内外指导教师能及时沟通指导方案和论文进展,学生能及时接收指导意见。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原本分散到指导教师和学生个人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管理流程和信息的整合,将所有毕业论文的培养工作都纳入统一的平台中,所有的培养环节和指导、考核数据流转都有迹可循,从而改善以往与行业协作的落实主要依靠教师个人而不便于实时跟踪、监督的局限。通过多年的积累,平台的各项数据还有望为高校开展对毕业论文各级各类的评估评审提供宝贵的大数据支撑,对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与行业间建立协作共赢、通畅高效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体系十分重要,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适应行业需求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现状基础上提出的构建协作框架、共建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工程案例库、搭建“一平台、两协作、三通道”管理机制等措施,将为高校与行业协同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陶旭晨,余承海,陶庭先.基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研究[J].轻工科技,2015,31(01):158-159.

[2]乔永民,李爱芬,韩博平,赵建刚.关于生态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思考[J].生态科学,2010,29(2):579-581.

[3]党亭军.中国近代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5,3(01):89-93.

[4]周宝玲,解媛媛,靳佳萍.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我国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120-121.

[5]白非,万圆.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路径与关键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85-90.

[6]姚旭.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80-82.

[7]王巧焕,张卫民,吉植强,罗跃.构建本科毕业论文“工程案例库”的思路研究———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2):160-162.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5

关键词:合班制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今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教学的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资源,各大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采取小班教学确有一定困难,固很多高校的思政课都采用合班制教学模式。所谓合班制教学,就是将几个自然班合成一个大的教学单位。授课教师面临百人左右的大课堂开展教学活动时,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大大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光荣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找寻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总体上讲,目前高校思政课合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学生人数多,授课教师不好控制课堂。

    教师对课堂的控制与把握将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据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的对象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有效地把握。如果教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其控制范围还要小。1而目前大多数课堂学生人数超出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台下有的学生玩手机、有的读小说、讲话甚至是趴在座位上睡觉。对这一情况,教师很难及时掌握和控制,学生的从众心理又使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大大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

    2、学生人数多,被关注的份额减少,致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扩大。

    由于课堂大,学生人数多,不仅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空间距离拉大,而且由于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每一学生的学习情况,致使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逐渐扩大。我们看到在目前的课堂上,授课教师面临偌大的课堂,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去维护课堂秩序,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关心不够,这无形中拉开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他们的关注感、归属感日益减少,甚至让很多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

    3、课堂大,学生人数多,师生互动难以“一对一”的展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与学生探讨很多的人生问题,本是一门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这势必要求课程讲授要能够解答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成长中遇到的现实困惑,开展课堂互动,鼓励他们思考和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才能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而由于课堂较大,学生人数多,课堂互动参与的学生数有限,致使学生在发言,探讨有关问题时,其他的学生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认真、虚心听取别人的发言,甚至讲话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

    4、学生人数多,难以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影响教师的因材施教。

    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都是以书面开卷考试为主,很多学生即使平时不学习,考试时翻书或是手机上网一抄,虽得不到高分,也能及格。这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校为了防止“一考定音”,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百分之三十。而平时成绩则由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三部分所构成。但由于合班教学中,课时数量有限,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很难详细掌握学生平时出勤情况,也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所以还是很难给每个学生打出一个公正的平时成绩。而且,在教学各环节中,学生的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事实证明,“每个学生的真正独特发展需要在个别化教学中实现。合班教学受班级规模的影响,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大都是面向一般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这种过于强调共性,强调整齐划一的态度和行为,极易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性需求。因而不便于因材施教就成了合班教学的最大缺陷和弊端。2

    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背景下的实效性问题。笔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对此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能有效改善当前的思政课教学现状,提高其教学实效性。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 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张教师的首要职责在于“传道”,故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当着主体的角色,而学生是受教者,其积极性、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随着多元化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个人意识的增强,这一观念很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它由教学主体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就一定的教学内容而展开。教学主体、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特别是教学主体,我们认为它不仅包括教师,也应包括学生,这是与传统的教学观最大的不同之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分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分页标题#e#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不应是教书匠,而应成为引导学生的成功导师。3教师不仅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好思、善问、求疑、探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把责任、信念、希望、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其职业热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责任心,并认真地教学。其次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一名《基础》课教师,不仅要求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心理、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启发学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合班教学背景下,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全面把握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主阵地,主渠道,结合《基础课》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1、深入、扎实备课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对于合班教学的备课要求更为严格。备课不仅要做到深入、扎实,而且要做到兼收并蓄。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教材,把握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其次做好课堂设计,找准讲解的切入点,处理好内容之间的衔接。然后针对课堂讲授内容,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充实授课素材。特别是选用的教学材料,要把握贴近性、新颖性和典型性特征。比如在讲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意义时,通过徐本禹、马加爵和陈果三个大学生的例子说明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理想、信念,而且还要有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不仅能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使授课非常生动,引起学生共鸣。教学材料除了贴近性要求,还要注重新颖性。不仅观点要新颖,能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分析要新颖,注重从多角度分析材料。最后教学材料要有时效性。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引用的材料、案例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经典的除外),让学生感到陈旧、缺乏时代感。如果引用材料是最近的、最新的,能使教学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2、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驾驭课堂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合班教学背景下,要提高教学实效性,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主要是课堂讲授的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满堂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当然不受学生欢迎。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使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为了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爱国之情,结合《基础课》针对的是大一新生的特点,从爱家乡作为切入点,采用“引、讲、议、评”四位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首先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讲自己的家乡,如何讲,引导他们积极地准备材料,制作课件;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上讲台讲自己的家乡;接着由同学们进行评议,从学生的视角分析亮点和不足;最后由老师就学生的讲和评议进行点评。同学们热情很高,从不同的视角介绍自己的家乡,课堂非常活跃,也实现了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

    3、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和条件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保障

    由于学生人数多,课堂大,教师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也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根据教师的视野有效控制范围界限,课堂规模不能太大,应控制在百人以内,这与教育部所指定的思政课教学规模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针对影响合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来看,教学硬件设施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室设备老化,投影仪灯光亮度不够,还不断地闪烁,有的扩音器不能很清晰、真实的传递声音。运用多媒体课件是改进教学手段的重要表现。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图像有机结合起来,能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对思想观点的认同。但是如果如果教学硬件设施老化,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是确保合班教学质量的补充

    合班教学,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班干部成员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其次在其位谋其政,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比如班长要组织本班学生按自然班就坐,全方位管理课堂秩序。纪律委员则要负责学生考勤,为老师服务。学习委员负责学生学习方面的工作,与老师进行沟通,及时记载同学们的课堂表现情况。

    (四)课后延伸与实践,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虽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在合班教学模式下还是不可能做到与每个学生“一对一”的互动,还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通讯技术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可以主动向学生公布手机号码、QQ、E—mail邮箱和办公室地址,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讨论学习问题或其他问题,以弥补合班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情等,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也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办法。

    (五)完善考核办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都是以书面开卷考试为主,为了防止 “一考定音”,我校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学生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百分之三十。笔者认为还应严格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提升平时考核在期末成绩中的比重,有助于把学生更好的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加大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参与性,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也在更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理解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而这本身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一般而言,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4:一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强化学习纪律的要求;二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三是加强理论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考核,强调理论学习的实践运用性。这几方面的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以及课下与老师就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探讨纳入平时成绩的计算。甚至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而成的一些成果,比如课件、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都可以作为总评成绩的一个计算部分,突出的成果甚至可以申请免考。这样就能既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共性,又能兼顾到部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p#分页标题#e#

参考文献:

1.杨胜松.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控制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2(03)

2.王德才.高校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学研究与试验,2009(4).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6

一、课题研究的情况

2014年初,我中心从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观念落后、不创新;管理粗放、不到位;做法简单、不高效”现状着眼,立足全面提升我市学校后勤管理水平,成立了辽源市教育学会学校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并提出了《学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与探索》这一课题。作为省教科办、省教育学会、市教科办的重点研究课题,总课题下设6个子课题,由市直、县(区)13所学校承担,共174位城乡中小学、幼儿园的后勤管理人员参研。2015年11月,圆满结题。此项课题不仅是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更开启了我省学校后勤管理科学研究的先河。课题研究成果,直接惠利于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成为推进实验学校后勤创新管理与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动力,为我市学校后勤管理理论发展和文化提升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我中心又将《学校后勤管理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申报为省、市“十三五”课题,总课题下设14个子课题,由市直、县(区)14所学校承担。目前,结合全市学校后勤管理实际,按照课题研究方案,正稳步向前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十二五”课题已圆满结束,“十三五”课题仍在进行。但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难

课题研究虽是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实施过程中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指导点播、基层学校的极大热情等有利因素,但仍存在诸多难处。一是基层学校缺乏研究环境。很多领导、学校后勤管理者及教师仍认为学校后勤管理就是为教育教学提供物资与后勤保障,只需力气,无需理论,更无需研究。在课题研究中给予的鼓励、支持不大;二是后勤人员缺乏研究理念。后勤工作人员常是年龄大或不善教的教师,工作中多是弯腰干活,少于书本研磨,不愿自我改变;三是后勤人员缺乏创新意识。有的后勤人员常沉醉于老规矩、旧经验的信手拈来,没有想法和创新;四是后勤管理人员精干人员少。许多优秀管理者大多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后勤管理人员中即使有优秀者,也多是一人身兼多职,工作繁杂,没有时间、精力从事课题研究;五是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后勤管理研究资源缺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内外对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的较多,占到九成,而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后勤管理创新研究的极少,不足一成。在学习和培训中,非常缺少这方面的资料和专家。

(二)低

我中心开展课题研究至今已五年,但在实践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差距。一是零基础。“十二五”课题研究虽是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作出的创新举措,但它是我省第一次关于学校后勤管理领域的研究,没有任何经验和成熟模式,完全借鉴教育教学研究也只能是照猫画虎,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二是起点低。参研人员多数为第一次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后勤管理者。即使有的实验校为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有质有量地完成,采取“校长亲自主持”“将学校教学校长和教研主任纳入课题组”等有效措施,给予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但这些在教育教学一线的精英也是第一次开展后勤管理领域的课题,缺乏实践经验。参研人员只能是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在“十三五”课题研究中,参研的14所学校也只有一所学校是参加过“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其余都是零起步。

(三)变

我们一直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一支勤于实践、乐于研究的学校后勤管理科研队伍。然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变数”,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进程。一是人员变。在“十二五”“十三五”课题研究中,常有对课题研究既有热情,又肯实干的人员工作被调整调动,使课题研究陷入搁浅、停滞状态或缓冲局面,而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即使出现人员变动,也不易发生这种情况;二是热情变。课题申报之初,实验校热情很高,但随着课题实施,有些学校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研究积极性受到实际情况的限制。如有的学校开展校园环境建设的研究,但由于基建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占据了课题主要成员的精力,而且使课题研究的原有设想全盘打乱,无法开展。

(四)散

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刚刚起步,许多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仍是站在原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缺乏创新思维和长远打算,造成课题研究工作参与人数少、力量薄弱,达不到人员最精、团队最优、资源最合理的理想状态。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

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如何破解难题、有效开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十二五”“十三五”课题研究中,我们不拘形式,集思广益,以实际问题主导研究方向,以创新思维突破管理瓶颈,引领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做到研究有热情,解决有思路,实践有总结,成果有特色。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做后勤管理课题研究

在“十二五”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倍感压力。如何引领基层学校后勤管理者在没有任何经验和借鉴的崭新工作领域中突破自我呢?我们觉得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基层学校后勤管理者明确意义,找准方向,树立信心,鼓足干劲。一是明意义,引方向。研究之初,课题申办学校并不完全明了参加课题研究的意义,甚至认为是上级部门的一项工作,需要给予支持和配合。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在专题会议中给予解读:我们开展的课题研究,是在充分调研我市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意义在于引导后勤人员运用科学、高效的方法解决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于站在文化后勤高度,改变后勤被动服务、低效管理的状态,创设更好的育人环境;在于为后勤管理中的亮点学校提供展示舞台和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推进全市学校后勤管理的发展;在于发掘、培植学校后勤管理人才,打造一支后勤管理精英队伍;在于提升后勤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二是增信心,鼓干劲。我们利用一切有利契机宣传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在尽可能减少参研人员畏难情绪的同时,还通过会、培训学习、专家指导、展示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基层后勤管理者创设良好研究环境,激发研究欲望,感受研究乐趣,明确研究方向,清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

(二)怎样能做好后勤管理课题研究

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是一项全新工作。如何能做好呢?需要顶层设计,全盘谋划;需要用心实践,精心提炼。为此,我们从9方面入手。1.踏实研究,落地有声。我们要求实验学校课题研究不要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要做接地气、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要从小事着眼,从细处做起,从设立目标到执行目标,再到达成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使研究成果务实有效,最终能够惠利于学校、师生。2.量身打造,彰显特色。每所学校的基础情况、发展理念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课题研究也不能千篇一律。我们因势利导,从申报课题开始引导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研究。如东丰县五道岗小学比较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收到一定的成效。如何通过课题研究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特色?经过深入研讨之后,学校将《学校节能减排创新研究与探索》申报为子课题进行研究,累累硕果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3.打牢基础,稳步推进。学校后勤管理课题研究内容虽不同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内容,但研究方法是相通的。因此,我们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紧跟市教科所的课题研究工作步伐,无论是外出学习、专家培训,还是规定工作、专题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认真开展,有条不紊地做实做好。同时,我们总课题组经常深入调研,进而结合实际开展针对性研究工作:编写后勤管理课题《操作手册》、组织子课题学校校际交流、邀请专家培训指导、开展特色活动、总结特色和成果等,QQ群、微信群和电话经常成为课题组成员交流讨论的主阵地。研究团队成员各抒己见,各项活动集思广益,最终达到了积跬步,致千里的良好效果。4.加强宣传,赢得支持。学校后勤管理科研创新工作,是辽源市的一项创举,在全省是唯一的。在前勤,立项教育教学课题,已是常规,早已形成课题研究工作的丰富经验,改革创新层出不穷;而后勤管理课题,则是新鲜事物,犹如雾里看花,尚在起步阶段。因此,我们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求得到各级领导和师生的理解、支持,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同时,也借此吸引更多的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创新工作中,壮大后勤管理科研队伍,改变学校后勤管理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5.注重调研,强化指导。为使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成为走过场的虚假课题,不成为只要证书、荣誉的趋利研究,我们每一次课题立项,都会深入基层调研,并把实实在在的研究课题分解,使实验学校有研究内容、有研究思路、有研究特色。课题立项后,为掌握各实验学校的课题实施情况,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基层学校的想法、特色,准确定位,正确指导,我们总课题组常常深入到课题实验学校进行专项督导、调研。调研时坚持做到“四点”。一是听。即听取汇报,掌握情况;二是看。即查看资料,观看现场;三是谈。即访谈交流,集思广益;四是思。即分析总结,解决提升。调研工作成为掌控研究进程、强化问题整改、制定后续研究规划的有效依据。6.开展活动,搭建平台。在课题研究实施进程中,我们常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特色研究活动,以达到引领、激励和培训的目的。如,我们召开课题研究规划汇报会,有四所学校和总课题组皆用PPT进行现场汇报交流;全员参加与重点交流结合,汇报交流与现场参观结合,达到了形式多样化,为亮点学校创设了展示的平台。7.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活动、总结、汇报等方式发现典型学校和优秀个人,并采用各种载体予以宣传,达到以点带面,以优带弱,全面推进的目标。如,东丰县五道岗小学在《学校节能减排创新研究与探索》课题研究中有想法、有特色、有实效,“校园无垃圾桶”“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制成教具、装点校园”等做法成为全市的亮点和特色。我们以五道岗小学等先进典型为范例,真实再现课题研实验校的创新做法、特色成果以及机遇变化,用看得见的事实引导和鼓励其他实验学校潜心学习、用心研究,真正起到了优秀带后进、几点带全面的有效引领作用。8.优化队伍,奖惩并举。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基本是学校申报即可参加,意在鼓励更多的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加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会不断优化研究队伍,优胜劣汰。我们会通过搭建展示平台、优秀评选倾斜、研究成果推荐、争取资金支持等方式奖励在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学校或个人;而对于研究中热情不高、工作懒散、效果不佳等情况,则以多种方式督促、批评和调整,在“十二五”“十三五”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和奖励了许多有干劲、有素质、有理想的后勤管理人员,凭借他们优秀的职业素养,必会成为辽源市学校后勤管理中的精英和骨干。9.总结成果,多方推广。我们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及优秀成果的交流推广。如,将“辽源市学校后勤管理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编撰成《“学校后勤管理创新研究”首届论文交流集》;在辽源市学校后勤管理经验交流会中,东丰二中、五道岗小学两所课题实验学校承担了现场观摩任务,并分别在交流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将“十二五”课题研究成果制成专题片播放,宣传;将我市校园环境建设的成果以摄影展的方式征集,以画册的方式将辽源教育发展的累累硕果予以展示;将成功经验、重要成果在《学校后勤管理简报》中发表等。

四、对课题研究的思考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7

关键词: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体医融合

1、课题研究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要求,普及健康生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广泛开展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研究。(1)消除老年人健康管理认知盲点:健康管理是运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工具,针对老年人健康知晓率低,消除认知盲点,可做到早预防、早治疗;(2)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体系:积极响应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包括体育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的综合、连续的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体系;(3)形成老年人体医融合策略模式: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给老年人制定合适的运动量,在医学带来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体医融合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新型模式。

2、课题研究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据《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年龄在65岁(16%)以上,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为11人(9%)。我国作为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截止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54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对“十四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2020年10月29日党的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任务。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举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潜在忧患,在国家政策层面中,我国于1982年正式成立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1995年改称为中国老龄协会),2005年起中国老龄协会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实行合署办公,从《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1994-2000年)》启始,我国颁布了多部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办法。而根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指出,我国仅有三成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一半老年人从不锻炼。进一步探究老年人体育活动问题与现实需求,研究老龄化社会下促进老年人群体育活动开展以及发展中国老年人体育的对策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6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正式提出“健康中国”政策,提出“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要求;2017年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等老龄化事业;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作为重大行动之一。老年人的核心问题就是健康管理问题,而体育健康管理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基本形成了自我体育健康管理、家庭体育健康管理、社会体育健康管理多方位共建模式。但由于我国的特有国情,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依然严峻,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不适应、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体医融合成为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战略的技术关键,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剂良药,促进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与老年人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其内涵和路径问题必将成为研究体医融合问题的基础与前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1982年联大首次召开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1991年联大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次年,老龄问题国际会议探讨了后续行动计划,并通过了《老龄问题宣言》;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制定出21世纪国际老龄问题政策,通过了《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并呼吁社会各阶层改变态度、政策和做法,并积极构建体医卫多方融合,以此增进老年人的健康和福利,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3、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平均每位老人约有8年左右的时间是带病生存,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老年人健康问题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老年人体育发展可消除老年人健康管理认知盲点。做到老年人体育活动健康教育、体育活动健康促进、体育活动改善慢性病等,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建立和完善包括体育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的综合、连续的老年人体育活动管理体系,形成老年人体育发展策略新模式,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新型模式,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给老年人制定合适的运动量。体育健康管理成为我国改变老年人健康的一把利器,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有别于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强调身体能力和个人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多方融合。构建体医融合平台,为进一步推动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提供医疗保障。形成体育、医疗、健康的积极老龄化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基础认知和体育健康管理水平,打造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体医融合保障三大制度为核心的健康管理体系。

4、课题研究的思路

体育锻炼的缺失已经成为老年人罹患疾病的主要导火索。基于老龄化的综合干预上,国务院办公厅特别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年-2025年)》在体育/卫生主题中指出,人口老龄化加剧,应该强调体育健身作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和防治网络,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强化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促进健康老龄化。将人体健康状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以老年人机体健康测评为抓手,分析老年人机体健康状况,主要划分为老年人健康状态、老年人亚健康状态和老年人疾病状态,将测评结果与体育健康管理模式相关联,构建小单元为突破口的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包括以自我体育健康管理为主的初段预防;以家庭体育健康管理为主的中段预防;以社会体育健康管理为主的末段预防。根据1992年世卫组织的《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人类四大健康基石,基于社会保障新举措体医融合路径。将其与体医融合相关联,形成新的联动机制,同时辅以评估与反馈。致此为积极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研究提供新方向,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结构,打造健康老龄化,此举能够更为有效、合理的改善老年人健康生活水平,尤其是应对老龄化的特殊性具有重要作用(图1)。

5、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政府网站等,找出有借鉴价值及参考意义的文献和政府报告,形成规范化研究理论基础与支撑;

(2)实验研究法:对老年人进行追踪调查,采用拉斯韦尔“5W模式”研究法,基于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再反馈进行研究,以此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基础理论平台;

(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专家的调查与访谈,了解我国老龄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系统化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老年人体医融合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4)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文献及数据进行整理,通过针对性、可行性、系统性、规范性的话语进行表达,归纳并进行逻辑整合加以分析,形成研究理论基础与支撑。

6、课题研究的内容

单纯的运动干预手段,其中运动的有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指导成本四个基本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导致健康维护手段不足。经由体医融合的联动机制,针对中国老年人的体育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的模式,通过专业医学知识给老年人制定合适的运动量,在医学带来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状况,辅助疾病的治疗,形成新的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策略。老年人体育工作是我国老龄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体育健康管理是以自身健康为首要条件,强调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积极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是原有知识体系能解决的,需要体医康养多方融合,体医融合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在探索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健康问题中,势必要讨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体质发展对策,尤其在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的改革问题中。而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发病率高、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等社会现状;在应对老龄化策略上,提出以合理膳食为主的能量摄入、以适量运动为主的能量消耗、戒烟戒酒、定期心理平衡梳理。应对于体医融合策略,主要以医养为主,坚持统筹协调、共建共享、预防为主、分类指导;在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的综合治理中,做到及时干预、及时教育、及时治疗、跨部门协作;干预措施与体医融合处理中,做到理念、技术和产业三融合。在将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三者结合后打造多元服务体系,最终形成健康中国老龄化新趋势。基于积极老龄化背景中的老龄化社会因素和老年人自身因素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状况下。逐步开展体育健康管理普及活动、运动介导实施与服务活动,并根据社会服务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需求评估,形成符合老年人的体育健康管理模式。同时逐步开展体医融合评估与反馈、精准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并根据个人行为因素和个人身心因素进行需求评估,形成老年人体医融合模式,并将二者共同纳入到“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人类四大健康基石中,并维以四类保障措施,共同推进积极老龄化发展,形成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机制。

7、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以每年10月1日为国际老年人日为宣传契机,针对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行动,加强运动干预,构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研究框架,逐渐形成体育健康管理理论体系和体医融合管理机制;

(2)构建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及体医融合联动机制,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深入实施体医融合行动,着力建设体医融合支持性环境,提高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的举措。

8、课题研究的步骤

8.1、课题选题立项阶段

(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査阅老龄化、体育健康管理、体医融合方面相关资料,并结合我国健康老龄化实际情况,确定科研方向,选题立项,对老年人体育健康管理内涵、特征作出初步的界定;(2)确立研究课题,课题论证。以体育健康管理和体医融合理念为指导,根据我国健康意识、老龄化格局、体育发展等多种干预手段的实际情况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3)创立课题团队、实施方案。成立本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8.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1)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研究人员开展课题的实施与研究;(2)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政府报告记录、期刊论文、社会发展现象及社会老龄化问题等事宜。

8.3、课题反馈总结阶段

(1)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问题,并不断提高研究的高效性,调整和改进研究过程;(2)研究反馈阶段,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点。

9、课题研究的建议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8

1.校外实习方面

高校工科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这是高校专业特色的重点所在。但是当前由于高校经费不足,实习单位接待困难以及其他安全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更多的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或者虚造实习单位,无法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

2.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

当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设计题目较为单一,每届学生的设计题目都大同小异,缺乏更新和创新。学生实践性少,极易出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雷同的现象。加之指导教师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因此整体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乏一定的创新,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欠缺。4.开放性实验由于当前高校实验室更多以科研为主,科研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大,因此实验室开放性能力不足,学生对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开发性的实验就无法开展,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也就缺乏创新性。对此,高校实验室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同时不断提升实验室的软硬件,以适应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

1.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同步进行

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的设置是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一般来说,该课程的设置共分为工程实践训练基础和工程实践训练实验两个部分。前者以课堂教学理论为主,主要是从课程理论的方法和技术上为后面的工程实践训练打好基础,其目的在于能够将用于工程实践训练实验的理论学习透彻,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和讨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步走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以实验教学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知识搬到实验中,带领学生熟悉有关的电气设备,并且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使讲课和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边学边用,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电气工程实践实验训练中。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实训基地大都有成套的装置和设备,都是模拟一个变电工程,一般2~4个学生可以共用一套装置。而课程设置则可以涵盖到供电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测量、信号、控制等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工程实践训练。每个学生还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课程进行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绘制相关的图纸并且根据设备的型号和有关的技术特性,将设备安装到实验屏上再亲自进行全部接线、核对和通电检测,并且进行各种参数的测量和一些事故的试验排查等。教师也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事故,让学生们反复实践和探索,逐一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2.结合学生就业单位开设专业综合实验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属于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一般大学四年级会开展有关的实验课程,而专业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特长来为学生开设不同的实验课题。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签约单位生产特征来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课程设计,使实验能够与生产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开展。一般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的实验主要有小接地电流系统的实验、铁磁谐振实验、电网调度自动化通信综合实验、发电机综合实验、变压器综合实验等等。要出色地完成这些综合实验项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资料的查找工作。学生可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查阅相关的资料,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拟定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有关的实验费用。第二,对实验方案进行解释和论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要学会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复核,指出其方案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三、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保障

1.建立创新研究理念,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理念是指在电气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引入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和一些先进的现代研究成果,以此来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而不是单纯依赖于教科书。在教学手段上,要综合运用诸如多媒体实验教学、现代通讯技术等来活跃实验课程氛围;教学方式上则可以采用一些诸如回归启示法、故意出错法等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和双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示范和学生探索为主,积极开发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验项目课程的安排,有选择性地设置一些课外研究课题,教授学生如何独立地对有关的课堂进行立项、分析、论证和方案设计以及实验成果总结。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使学生的实验课程与当前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以课程群方式建设数字化的工厂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因此,要深化管理制度的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水平的全方位提升。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项制度之间常出现互相抵触的现象。为此,有必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对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进行研究,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要积极制订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有利于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和完善的教学计划,健全实验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加强科研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教师队伍管理,重视高校工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义。

3.开放实验室,开展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