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管理范例6篇

公司战略管理

公司战略管理范文1

一、企业战略界定与主要内容

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企业的财务活动目标,实施战略性规划,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将企业的企业战略分为扩张型、稳健型与防御收缩性,为了确保企业战略的稳定实施,需要确保企业的企业战略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通过与其他的战略相适应,从而确保企业战略能够对财务计划进行指导。

二、证券公司实行战略管理的意义

1.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证券行业的业务不断扩大,所承载的业务范围扩大,截止到2013年,我国已经有114家证券公司。当前证券公司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整个证券行业处于关键的转型时期,证券公司操作流程需要顾客的配合,而且一些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不严格,导致一些员工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而且企业与国家的经济政策联系不紧密,决策合理性不足。

2.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需求

当前,证券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发挥信息企业的优势,消除企业发展的劣势,制定企业不断前进的战略目标,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前进。实施战略管理,能够对于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发挥最大的力量解决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助力。

3.战略管理对证券行业的影响

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枢纽,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目的。当前,证券公司通过增资改建、改制上市兼并等方式实现证券公司的发展,但是当前的证券公司还存在业务结构不合理、过于注重短期利润、证券公司违规等情况,给资本市场带来冲击。战略管理能够对证券公司起到指导性意义,通过战略管理,优化公司的财务资本以及组织资本,实现公司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最终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证券公司企业战略构建策略

证券公司企业战略的构建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战略总目标,战略目标是指企业为了企业的发展,充分考虑到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且对相关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进行分析,在确保经营产品目标的前提下,确保行业目标的直线;(2)融资战略目标与规划,通过对企业运营所需要的资金金额进行分析,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能够筹集得到运营所需的资金,其次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及时发展国内外的融资渠道,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筹资竞争力,考虑到合理的资本结构,加强权益性融资的比例;(3)投资战略目标与规划,证券公司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当前证券公司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为了提升收益,应该加强间接投资比例,优化投资结构;(4)收益分配战略目标与规划,在满足企业长久经营的需求上,通过优化收益分配管理,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完善绩效分配方案增强员工忠诚度。为了完成企业的企业战略目标,需要以以下的方式实施:(1)制定实施计划,格局企业经营目标,深入分析所在国家的项目实施情况,制定有效的实施计划;(2)规范证券公司战略的制定过程,采用ERP对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与评估,严格规范战略管理,确保协调与监督;(3)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预算管理与监督控制,为下一阶段的企业战略提供指导性依据。

四、完善证券公司战略管理的建议

为了提升企业6S管理体系中的战略管理体系,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发挥企业的现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与高效化运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1.战略管理关键

证券公司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企业,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需要以以下原则进行战略管理:(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证券公司企业应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制定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监督和约束员工以及领导,督促他们在工作中守法护法,严格要求自己。一个优秀的公司肯定会有严格完整的制度体系。制定有效的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当有人犯错误时严格惩罚员工,同时警示他人不可犯相同的错误;当有人非常优秀,为公司做了很大的贡献,企业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奖励他们,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做准备;(2)加强产品创新,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现有的产品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当前的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升企业效益;(3)加强营销拓展,营销拓展是开拓当前市场,应对市场环境的关键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当前的证券产品市场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I及制定市场经营发展战略,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加强营销拓展,推动企业的经营发展。

2.战略管理关键流程和业务实施

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企业的战略管理流程,采取相应的战略管理策略:(1)现有产品与服务,采取一体化战略,将传统通道业务、自营业务以及证券承销业务相结合,形成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战略方式,提升证券公司的覆盖广度与深度;(2)新产品与服务,采取多元化战略,升级公司的服务模式以及产品类型,以财务管理和综合理财规划服务为核心,综合金融理财产品的销售,将公司的服务辐射。将经济通道业务在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中进行整合,经济通道业务是证券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在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中,整合经济通道业务,优化网上综合金融服务系统,将企业的自营业务、投资英航业务、肠外市场业务、经济通道业务、金融代销业务等业务进行整合,利用信息系统的便捷性,为客户提供贴身服务。根据公司所在的地区,构架具有地方特色的销售服务子体系,培育金融交流圈,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提升资产收益率。

3.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

为了提升企业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企业内外部的有效资源,依靠企业的发展战略,整合企业的内外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建立重点专项工作的报告制度,是企业内部信息高效互通,构建奖惩措施,对于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各个阶段的投入-产出表,价格战略目标的实行情况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制定简明高效的工作程序,规范当前的工作,做好企业管理,为具体的工作提供指导。明确企业的奖惩措施,提升团队的业务拓展能力,不断适应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引进专业人才,确保自营团队的稳定性和操作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五、结语

6S运营管理的战略管理能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目标,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环境相适应。证券公司的企业战略是确保经营目标实现的核心内容,为了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企业战略与组织实施。在战略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整合企业内外的资源,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采用6S管理明确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确保工作的规范性,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马青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公司战略管理范文2

[关键词]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企业绩效

企业理论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时,忽视了各种治理因素对公司绩效的中间变量的影响,无法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假设: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经理人员在制定战略时,总是试图通过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提升公司的长期经济价值,战略管理领域在研究企业绩效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效果。因而,很少考虑公司治理因素、管理者的行为动机对战略及其绩效的影响。

事实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使经营者存在机会主义倾向,企业管理理论却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战略既定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战略的执行与控制,而忽视了其它因素。因此,有必要将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公司管理和企业绩效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通过公司治理与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为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寻找中间变量,从公司治理的层面,对公司战略以及其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究,以增强战略管理的有效性。

一、对企业本质的再认识

在研究“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企业绩效”时,有必要深入分析企业本质的内核,这有助于明晰“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战略管理与绩效”等问题。

(一)新古典企业理论

新古典企业理论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企业被看作是单一的人,被视为一个“黑匣子”。在这样的企业中,管理者就是所有者,拥有产品和要素的市场供求以及各种要素边际产出的完全信息,他们关注的只是要素的投入和产出。尽管这种简化在很多时候可以为我们理解企业提供一定的方便,但却忽略了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企业的生产结构和利益结构。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berle和means(1932)认为,公司控制权与财产所有权分离,经理在股权极为分散的情况下掌握了企业的实质控制权。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观察成本的存在,经理人员的行为不能被所有者完全地、直接地观察,因而产生了委托问题。科斯(coase,1937)则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契约的组合,是市场里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组织,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并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

alchian、jensen和williamson等学者在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理论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分支。

1 alchian和demsetz(1972)认为,之所以产生对经济组织的需求,是因为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专业化协作能够提高生产率,但对每个成员努力程度的监督和报酬的计量是困难的。在团队中,由某人专门作为监督者检查团队成员投入的绩效,是减少偷懒行为的一种方式。而监督者必须能够获得超过规定额度以上的任何产出作为监督的激励措施,如果监督者不具有剩余索取权,仅仅存在监督专业化不足以降低组织内的偷懒行为。

2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合约关系,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不管是否存在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意义上的团队生产,所有这些契约都存在成本和监督问题。grossman和hart(1986)提出有成本的契约理论则强调控制权的一方在购入剩余权利的同时,另一方必然失去这些权利,一体化有助于减轻对机会主义行为和扭曲的激励,但并不能消除这些激励。

3 williamson(1988)在“人的有限理性”和存在“机会主义”假定的前提下,从交易发生率、交易非确定性的程度和种类以及资产专用性的条件等三个维度来解释交易,并认为特定的交易要以特定的规则结构来进行组织,以节约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在对生产函数企业理论修正和拓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知识积累和生产能力提升等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东西。

(三)管理学的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包括竞争优势、企业边界、企业存在及内部组织,最早可溯源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马歇尔(1925)提出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差异分工”,并指出这种分工直接与各自的技能和知识相关。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这又需要产生全新的内部专门职能来对原有的和新的专业职能进行协调与整合。prahalad和hammer(1990)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的绩效源于培育、开发、扩散、整合、发挥和更新企业特有的、难以模拟的资源、能力与知识。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和边界,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租金或超额利润,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企业能力理论虽然撇开经济关系来认识企业的本质有失偏颇,但它从管理的角度,侧重于从资源和能力等生产力的方面来分析企业的本质又有其合理的一面。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与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市场不同,企业作为一组契约的联结点,依赖特定的权威,运用自身的能力,对各种资源进行二次配置,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协调配置资源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正基于此,在研究公司治理与绩效相关性时,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之间关系才得到真正的重视。

二、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结点:战略管理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离不开公司管理这个中间变量,它们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在公司价值或财富创造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对企业进行系统的考察。因此,对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联性研究的意义远超过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企业管理从广义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战略管理、职能管理和作业管理,其中战略管理与公司治理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战略管理立足于整个公司的发展,为整个公司利益相关者服务,从而实现价值创造过程中长期与短期利益的均衡以及不同利害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均衡。

钱德勒(1962)最早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讨论了战略如何影响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组织安排,是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tricker(1984)把公司治理归纳为四种主要行为:战略、重大决策的参与、监督以及会计责任,并形象地勾勒了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见图-1)。通过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实现了对接。

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都可能对公司的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运作,进而达到提高公司的效率与效益的目的。可见,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财富最大化是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最终归宿,这也是公司战略管理的目标。

三、公司治理对战略管理的作用机制

公司治理结构除了影响战略实施外,还会制约公司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的选择。

(一)公司股东与战略管理

在现代企业中,资本的意志是公司治理与战略选择的原始推动力。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最高的权利,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决策应该以股东的利益为标准。尽管很少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尤其是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行为会对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除了可以帮助公司形成稳定的外部关系以外,构建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抑制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尤为重要。股东对公司战略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通过股东大会影响公司的使命和战略目标的确定;通过董事会影响和控制战略决策;通过资本市场影响战略评价。

(二)董事会的职能与战略管理

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联结公司股东和经理人员,掌握着公司的投融资、并购和经理人员的任用与考核等实质控制权,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是降低公司目标与战略过程偏差的主要力量。尽管由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不同造成了对董事会功能认识的差异,但是其战略功能在各国公司治理准则中达成了高度一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设立战略、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其中,战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三)管理者的行为——公司战略管理的关键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公司治理是通过利益相关者责权利关系的构造来保证公司规范和有效运作的核心,

这种关系的塑造最终涉及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管理者是联系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键,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在企业中,经理人员的行为实际受到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综合影响,与此同时,经理人员又多为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甚至是公司的所有者,因此,经理人员的行为空间必然横跨两个系统并对公司治理效率和公司管理绩效产生影响。作为内外环境的分析者、企业战略的制定者、战略实施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战略实施过程的监督者以及结果的评价者,其行为动机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行为选择并直接制约公司最终战略的选择。此外,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和控制作用,进而决定企业员工的行为选择和力度,这也必然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绩效。

(四)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战略管理的影响

企业并不是简单的实物资产的组合,而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点,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除股东外,债权人、供应商和顾客,尤其是企业的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往往都对企业进行特殊的投资,政府、社区等也会与企业存在利益瓜葛。因此,这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必然会对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司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主要是通过公司管理来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战略。战略管理过程是连接治理结构与绩效的桥梁,治理结构对战略的影响是显著的,其落脚点在于公司管理者的战略行为选择。战略对绩效的影响是直接的,战略选择是公司利益相关各方动态博弈的结果。治理结构、战略管理对公司发展来说应该是同等重要的。

四、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分析框架

明茨伯格等(1998)将战略管理分为十大流派,并系统而客观地分析了各流派的内涵与优点,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分析,构建了一个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动态模型。公司治理、战略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1 管理者的行为动机由公司利益相关者多方动态博弈的结果决定。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代表不同的利益结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制衡产生不同的公司目标结构,最终导致管理者行为选择的差异,这也符合委托理论和权势学派战略理论的观点。

2 管理者的行为动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战略的形成。设计学派把战略设计看作是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对企业内部的强项和弱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有意识的、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过程。战略管理的企业家学派不仅将战略的形成绝对地依附在企业家身上,而且从根本上认为战略的制定就是一个直觉思维和灵感闪现的过程,它依赖于某些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这使得战略从精妙的设计、周密的计划或者精确的定位转而变成某种隐约可见的“远景”。

3 企业战略制定过程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内部资源和能力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变量,而环境学派更是将企业战略看作是企业适应环境的结果。为分析外部环境尤其是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管理学者们设计大量的分析工具,如以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和安德鲁斯(kenneth.andrews)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波特(porter)将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的范式引入战略管理研究而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公司地位和行业吸引力分析矩阵以及价值链模型等。

由于这些理论无法解释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的利润差异,penrose(1959)提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资源集合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特有能力,这正是企业业绩差异的主要根源。wernerfelt(1984)认为,与外部环境相比,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对公司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资源包括生产能力、顾客忠诚度、生产经验和高效的流程以及领先的技术等。collis和montgomery(1995)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基于资源的战略理论,其范式是:资源一战略一绩效。企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并不是所有资源对战略绩效都有促进作用,只有企业特有的、其他企业无法得到的或复制的战略相关资源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prahalad和hammer(1990)提出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范式,并将核心能力解释为组织中积累的知识,特别是协调不同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他们同时将目光由企业现有的资源因素扩展到企业的外部,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有意识地识别、培育和维护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归根到底是知识,正是企业特有的知识

才能最终解释核心竞争力。基于核心竞争能力选择能够发挥自身能力的业务范围,成为企业从事相关多元化的重要依据,这些相关主要体现在产品、市场、管理和技术等四个方面。

4 战略的分解、实施与控制的过程是企业资源整合的过程。ansoff(1965)认为,战略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方向、竞争优势和协同效应,并提出企业战略必须按严格步骤有序地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设定战略方案拟定评定与选择战略计划的实施战略绩效的反馈控制。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将公司层面的战略分解为竞争战略和各部门的职能战略,战略实施的途径可以采用内部成长、收购兼并、战略联盟、撤资、剥离和清算等方式。stalk等(1992)认为,成功的企业非常注重行为的方式,即生产能力的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业务流程再造等成为企业适应竞争的主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

5 企业文化环境和组织学习必将影响管理者的行为动机、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协调功能上。战略管理过程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由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和价值观引导着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者自觉地选择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并在决策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符合企业利益的日常行为,协调一致共同实现组织目标。以奎因(quinn)为代表的学习学派认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战略的制定者,企业所处的环境总是动态的和不可预测的,通过组织学习过程可以将不同业务部门在经营过程中获取的新知识用于其他业务的经营,以便制定新颖的、有生命力的战略,寻找适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6 管理者可以通过企业绩效的评价结果对企业战略进行适当调整。同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供给者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对其投资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会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进而对管理者的行为动机产生影响。

公司战略管理范文3

关键词: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分析研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团公司战略管理是一个涵盖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是集团公司为达到特定目标,在特定时期对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的一种行为。为了促进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集团公司需要构建全方位的经营发展模式,重点做好公司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造价管理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方式,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基本概述

(一)集团公司的定义

作为现代公司的一种重要形式,集团公司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实力比较雄厚、投资能力较强的大型公司为核心,通过资产、资本、技术等方式,联合相关公司、单位,并使之成为集团公司层,在此基础上,以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务协作等手段作为纽带,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层次分明的经济组织。在集团公司这个经济组织中,公司权益的微细,主要是通过明确的产权关系和集团内部契约关系来实现的。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是集团公司的核心,在集团公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根据整体经营战略和方针政策,开展业务活动。其他层经济实体与大集团之间,在产权关系上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但在经济上保持密切的联系。

(二)战略管理的定义

战略管理是集团公司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它是对公司战略经营模式的形成、构建与公司发展进行科学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目的是为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在战略管理的相关问题中,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公司合理的市场定位,进而形成准确的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目标,使公司员工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劣势,进而形成自己的竞争策略与手段,从而顺利达成公司经营发展目标,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化。

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注短期经营与忽视长远发展

由于受到经营理念、市场运作、资金规模等方面的影响,集团公司在竞争发展中,没有精准地理解战略管理的含义,也没有充分认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经营实践中,往往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缺少对长远发展的规划。在这种经营管理理念下,集团公司极易出现过度开采与使用资源的短视现象,导致资金利用不科学,无法有效提升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发展能力。

(二) 关注战略形式与忽视战略内容

有的集团公司认识到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将战略管理作为公司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只注重战略管理的形式,没有将战略管理的内容落实到位,仍然依靠公司固有的经营管理经验,使得战略管理流于表面形式,无法有效发挥战略管理内容对公司长远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影响了公司的整体发展能力,导致公司经营管理模式滞后、设备更新缓慢、经营理念陈旧等,使得公司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也给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三) 战略实施与执行能力相对比较弱

由于集团公司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机制,缺少科学、规范、长远的管理模式,导致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管理理念与策略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同时,由于战略经营理念在实践中得不到有效落实,集团公司在经营中,也未形成适应市场发展的内部策略,因此,在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存在半途而废的现象。

三、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关注长期效应,转变公司的战略管理观念

集团公司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一定要坚持全面科学的管理观念,立足公司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适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管理策略,这是提升集团公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关注公司发展的长期效应,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和战略管理的思维意识,依据市场需求制定发展策略,及时转变公司战略管理理念,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激发公司内部活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公司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产业链环境与职能进行实质性战略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集团公司在落实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中,一定要从产业链环境与职能出发,充分发挥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的战略经营模式。在现代科技信息快速发展的新常态下,集团公司要重点做好信息化管理、核心竞争力管理等,从而更好地进行实质性战略转变。借助对产业链条的精准定位,集团公司能够有效拓宽生存空间,为公司发展创造更大的环境优势。

(三)加强公司战略职能的管理

公司内部、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于集团公司战略管理转型,具有重要的影响。集团公司一定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从公司内部资源配置、知识更新、经营管理、员工素质等方面,制定竞争战略,加强对公司战略职能的管理。在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条件下,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集团公司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准确找到自身定位,赢得更多客户,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是公司保持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更是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重点。

四、未来我国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创新管理成为重点

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与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集团公司经营模式实现真正转变。集团公司要根据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使公司战略管理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集团公司要通过政府引导、公司自主创新的方式,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主动创新适合现代人们需求的经营管理方法,这对于集团公司的发展来说,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公司战略管理专业化、战略主题主体多元化倾向

在具体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还有很多集团公司不能有效进行战略管理,其主要原因在于集团公司管理者缺少必要的经营战略思路,也没有给予战略管理足够的重视,对于战略管理的概念、执行策略还了解不透。随战略管理在集团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未来,公司战略管理将朝着专业化、主体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 公司战略管理柔性不断加强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公司不断进入我国市场,这些跨国公司带来了大量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使得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集团公司面对的经营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集团公司要建立科学合理、灵活多变、富有弹性、适应市场发展与需求的动态柔性组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公司战略时,确保公司战略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使公司能主动顺应市场来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是集团公司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在具体的经营发展中,集团公司要突出战略管理的专业化、创新性,使战略管理更科学、合理,从而有效推动集团公司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桓志.战略导向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李O.我国集团公司上市方式与财务战略、财务政策、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3]王和平.基于战略对应理论的新能源电力项目适时决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4]封少军.ZL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5]李宝宝.南京港口集团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6]李晓梅.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

公司战略管理范文4

【关键词】财务公司;绩效管理;战略

一、战略绩效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绩效管理则是企业执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战略管理则是企业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和相关控制管理的过程。如果将两者相结合,从企业战略出发,通过绩效管理的手段,不断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绩效水平,不断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同时对战略执行进行有效监控,那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绩效管理相比,对于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强调战略管理与绩效管理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第二,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不局限于当前企业绩效状况,更加强调企业长远目标的达成;第三,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不局限于对个体绩效的关注,更加强调企业内部的协调配合以达成企业总体目标;第四,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注重与员工的持续沟通,强调以人为中心。企业的愿景只有与员工达成协调的统一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而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最终应通过管理手段,在绩效指标被层层分解后仍能提现企业内部目标的一致性,并经过有效的沟通手段,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二、财务公司绩效管理现状

我国财务公司行业至今只有不到30年的发展时间,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尚不成熟,在绩效管理方面,也因发展实际较短和所在行业的差别没有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评价方法,无法对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使财务公司发展受到限制。绩效管理的方式也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方法,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因此为解决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问题,必须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由于财务公司行业性质比较特殊,属于服务于企业集团内部的金融机构,因此大部分财务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或者效仿商业银行或者依托集团内部,很难体现出财务公司的特殊性。财务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同工商企业和商业银行,而应该是在结合企业集团战略定位的基础上,融合金融机构的特点,构造出的一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三、基于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战略导向的目标体系

企业战略不单单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事,还与企业中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都息息相关。因此,不管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多么完美,也只有依靠公司内部层层组织体系和每个员工才能实现,而层层组织与员工目标的一致性只有依靠绩效管理才能实现。通过绩效管理的链条,为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制定不同的绩效目标,分配不同的任务,从而将企业战略与部门、岗位、员工紧紧融合在一起。员工对公司战略的贡献也不用靠空洞的宣传,只需要认真完成本岗位的绩效目标,企业整体绩效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企业的战略目标自然而然能够得到完成。这样建立起来的绩效体系,既避免了企业内部组织间的冲突,使各部门、各组织能够共同聚焦于企业总体战略,同时,即使经过层层的分解,仍能保持企业战略的落地执行,保证员工绩效对于企业目标的支撑。对于财务公司而言,最终目标是为企业集团服务,提升企业集团的资金效率,应在公司整体战略的指引下,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服务性和发展能力五个方面出发,将战略目标由公司到部门再到员工,进行层层分解,保障战略目标的落地实施。

(二)选择科学的绩效工具

要建立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重要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绩效管理工具。面对目标管理、KPI、平衡计分卡等等种类繁多的各类绩效管理工具,不能生搬硬套,应在充分了解各类工具优劣的基础上,从企业实际出发,吸收不同工具的精华,边创新边使用。对财务公司而言,在绩效工具的选择上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管理对象对方法选择的影响。例如根据财务公司前中后台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绩效工具应选择能覆盖流程、规范、业绩、服务为特征的管理考核。第二,绩效工具使用环境基础的影响。例如如果财务公司所在集团采用平衡记分卡作为绩效工具,那么财务公司采用此种工具就有着比较好的基础,一方面在集团内有明确的战略导向便于财务公司承接,另一方面在工具的使用推广上会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此外,管理者能力与态度也会对绩效工具的选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注重实施过程中的沟通

沟通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搭建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过程,也是其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战略和绩效的结合过程中,沟通是重要的粘合剂,可以保障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有效运行和及时调整。在绩效管理的开始阶段,员工可以经过与管理人员的沟通了解到管理者的期望和要求,也能够及时对管理者反馈员工个人的疑问和分歧,便于整个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后续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在绩效管理具体实施后,沟通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通过沟通既可以为员工的工作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员工遇到的实际困难,及时纠正绩效执行与公司战略间的偏差,同时,也能及时对员工提供心理辅导,避免因为绩效管理的开展造成员工的焦虑和担忧。在最后的绩效反馈阶段,通过有效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对员工整体的绩效表现进行回顾和总结,另一方面,也能在下期计划中对此次绩效计划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

(四)体现团队协同

公司战略管理范文5

关键词:寿险公司;战略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公司战略管理范文6

关键词:寿险公司;战略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