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例6篇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1

从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来讲,它是我国德育工作的一种静态教育,它注重学校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然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并不是学校德育的单一产物,还有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等因素也无时无刻地对其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影响与制约作用。现在我就肤浅地谈谈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走向。

一、我们要认识乡村《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师队伍缺乏统一理念,学科教研教学没有活力。大多数乡村小学由于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基本上教师都是以语文或者数学为主任课,品德与社会为附带课,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的随意性,由于这种思想也造成了教研工作人员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改方向,致使教学课堂上教师缺乏太多的热情,学生少了活泼积极的动力。整个课堂让学生意如“走马观花”,形如“死记硬背”。而教研上也让教师不去钻研教材,很少研究教法,纯粹是相沿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关注学生的教学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2)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过程缺乏生活与实践性。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平常没有任过此学科的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都搞不清楚。比如:以语文为主课的教师直接用语文的教学模式来套用课堂,从而使课堂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或者只注意讲解课文而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新课标对《品德与社会》课目标中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原则。这样的例子在农村小学里比比皆是,说明了我们乡村《品德与社会》教学偏于一隅,根本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停滞。乡村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课标明确规定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这一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讨论辨析、分组活动、游戏表演等等一般很少用。还有乡村各学校受条件的限制,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分配不平衡,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致使偏远贫困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也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乡村留守儿童群体教育存在“错位”。在广大乡村,留守儿童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对象,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了隔代教育,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严重束缚了学校德育的进程,使得这群特殊的学校群体很大一部分逐渐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行为、习惯及情感语言上的沟通造成障碍,使得教师们对他们失去德育的信心,于是干脆任其发展。这一问题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学校应该在德育工作中给以多加关注。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工作极不相符合,违背了教育新课标的诠释精神,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使得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都是我们乡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结合乡村《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应采取的教学措施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美。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俗》中,交流“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时,突然有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可是傣族人民过节却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老师没有轻易加以否定和批评,反而对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们展开讨论: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经过讨论,得出了结论,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因此我们教学所给予学生们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做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们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实践、知、行统一,逐步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学校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富有特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常常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在材料的准备上当然也有不同,而作为教学内容的前提介入,学生们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会派上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学生们讲清楚课前准备的材料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区准备材料,学生也容易目标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明确了方向,就要让学生能顺利地获取相关的材料。教师就要帮助指导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的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取得相关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同样是重要的环节。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相关有用的材料以备上课之用,是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者材料准备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等,当然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素材内容要多、范围要广,这样学生才能有选择地寻找,归纳出相关的材料,为上课所用。如果不这样,课前准备就会失去意义,成为表面的空洞的口号。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2

怎样才能让孩子真真实实、扎扎实实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开展好这项活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

一、明确要求,规范导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做任何事如果没有细致明确的要求,事情总是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让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课前预习的要求不能太宽泛笼统,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刚开始预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找出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我们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或预习作业,利用问题或表格的形式为学生课前收集材料指明一个方向。同时,由于孩子持续活动的时间短,注意力极易分散。因此,课前的预习量要少。对于一课的预习准备,可以进行分类分割,采用全班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每个学生完成一两样,让孩子扎扎实实地去做,从而保量又保质。

例如,在教学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生命之水在枯竭》这一主题活动时,在了解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预习学案: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8.《生命之水在枯竭》预习学案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等级评价: _________

1、水有哪些作用呢?请你说一说。

2、小水利专家报告会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请你利用各种资源,如书籍、网络、参观、访问等方法调查一下水资源现状吧!

A地球水资源现状:

B我国水资源现状:

3、小记者在行动

A. 是什么原因导致水资源如此匮乏?请你赶快行动起来,参与调查吧!

B.我们身边有污染或浪费水的事例吗?想一想水资源被污染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

4、我做节水小卫士

你能为节约用水和减少水污染想出那些好办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预习任务,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指导:

1、让学生了解和运用搜集资料的途径:看电视、阅览报刊杂志;访问家长、老师;上网去搜索信息;当然还可以从其他学科学习中去获得各种信息。

2、将品德课和信息技术课有效整合,让学生能快速地从网上获取所需资料。

3、教会学生“剪报”、“记笔记”等方法。

这样,通过明确的要求,细节处的指导,孩子们活动起来就有了目标,有了途径,有了方法。但是这么多的预习任务要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让每个小组的组长根据学生的特点把这些任务分给小组成员去做,每个同学也不是什么都要调查,只要分别搜集了解1—2项。这样,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有可能做好。

二、用好评价,落实行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儿童的成长与进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在课前预习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评价,依傍评价,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内心的需要。每次上课前一天,我总会留意孩子们的表现,对课前的预习进行粗略地了解统计,有时也让班干部或者积极分子帮忙调查:哪些同学去搜集材料了,哪些同学搜集的材料多,哪些同学搜集的材料好(有价值的),哪些同学努力了……然后及时进行评价奖励。

及时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所以学生每次搜集材料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以此来激发他们课前预习的积极性。评价不但要关注预习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我们在每次预习评价时,都会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共评,倡导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

(2)评价方式多样化:打分数、画五角星、画学生喜欢的图案、写上教师激励性的评语,当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用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动作,给学生鼓励。

(3)提供展示的平台:把学生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在教室的一角展出,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这样,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丰富视野,更会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在下次的调查活动中表现更加出色。通过多元地评价,使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更全面认识。

三、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预习情况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所收集到的材料形式单一,仅限于文字资料,而且对于课本外的材料收集少,这也是我们在三环节教学改革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分析其原因,首先从外在因素说起。我们农村小学,学生没有电脑的家庭占多数,可以上网、可以打印的更少得可怜,网上查资料确实有困难;目前学生手中的图书难能查到相关的资料,加上农村家长意识淡薄,认为为这样的副课花大精力,不值得,不愿意配合。这为上好品德课产生了巨大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除了教师课前准备充足的材料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家长对品德课的重视,调动学生预习的自觉性,让学生体验课前预习带来的乐趣,这也是我们品德学科在今后‘三环节’教学改革中努力的方向。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3

【关键词】归纳总结能力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不仅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及成长特点,是具有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尤其是七,八年级的教材内容,尤如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同学进行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分享成长中的快乐.教材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审美情趣。而初中学生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既阅读能力),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特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既可以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长远看,也有利于学生适应开卷考试和终身学习的要求.那么如何抓住教材,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读目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自读前,带着导读提纲或相关思想性问题阅读,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有效性,离开了对教材的先学(自读)任何讲解、提问,和讨论都失去了针对性,都没有实质性意义了,读教材目录也不例外,老师先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或要求,再让学生进行阅读,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读目录分先后两次,每次读目录带的问题不同,阅读目的也各不相同。

第一次读目录,明确本册教材的总体章节内容

每学期开学之初,拿到新教材上第一堂课,先让学生翻翻新书,读读目录,读目录之前老师设计几个问题:

1.本册思想品德教材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

2.共几个单元?几课内容?分别是那些内容?

例如:阅读七年级下册目录,要明确本册教材主要学习的是心理品质和法律常识二部分,共分为四个单元,八课内容。分别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容应对挫折、坚强意志、法律常识共六种心理品质和法律常识两部分内容,使学生明确每课内容的安排又是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由简单的概念、表现入手,再讲这种心理品质的作用,再讲如何培养这种品质,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 。

第二次读目录,明确基础知识和结构体系

每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做单元或一课内容小结时,让学生粗读一单元所学要点内容, 做一个知识结构小结,例如:九年级第三课的内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小结如下: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三尊重”——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怎样做)

爱国统一战线?

“一国两制”的含义

国家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①对的态度和立场

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政治基础 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④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经过对目录内容的先读与后读,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和整体结构有了全面把握,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也就得心应手了,不至于出现对这门课程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局面,解决了部分学生在课堂只上会听“热闹”,下课后又“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读图和情景材料,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最大的乐趣不单纯在阅读本身,而在于思考,由于思考被动阅读转变成为主动阅读,所以良好的阅读不只是接受而是思考分析。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一个要点内容或道理的理解都是通过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情境插图和情境材料为背景认识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对情境插图或情境材料,让学生以表演形式展示,课前可以让善于表演的同学 “读”懂插图内容,准备充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表演, 生动直观表现教材内容。或者有些情景材料更适合诵读,就请善于朗读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听了朗读之后,抢答材料后面的思考问题,其实所要的答案正是教材正文中要点句子或段落,如果是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后再发表看法,最后共享新的见解或看法。这样学习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教材内容,深入浅出,趣味无穷,学习兴趣也就由然而生。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读文中相关链接,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大多数是与教材紧密相关的典型事例或已研究的数据材料,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中讲知耻与自尊这一内容时的相关链接:“格式试剂”的发明者格林尼亚的故事;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课中日本推销员原一平的事例等。再如七年级下册少年能自强一课中,为了说明知识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努力方向”,课后相关链接罗列了有关学者对兴趣爱好和各种职业之间的关系的分类,这些相关链接内容或者深化解读教材内容;或者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实践行为有导行作用,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所以读好相关链接的内容不容忽视,老师将适当的事例或材料让同学们课前读懂,课堂上需要时学生讲故事。相关材料课后请同学再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拓展知识面,加深理解,也可以依此为主题上一节活动课,在活动课中,学生以这一活动内容畅说欲言,发表个人的见解。甚至可以相互辩论。这样依托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读课后巩固材料,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自控能力;法律意识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借助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灵活,创新意识强,但自控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借助相关知识的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在教学“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再现情景”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则材料。如,材料一:某同学要代表全班去参加运动会,在邻近几天,他每天心事重重,经常会想“到时候,万一我发挥不好,可要给集体丢脸。”材料二:小丽因为一些数学题不会做,想借好朋友的作业抄一下,可被好友拒绝,而大发雷霆,并摔书离去。上述的这两则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思想品德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去对待权益受损的事情。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抵制不良诱惑 预防违法犯罪》时,我选取的是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有哪些?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以下试题。如,初中生小明,有一天去逛书店,店主向其介绍了几本不良书籍,小明没买但偷偷看了。之后,小明偷偷地买了几次暴力书籍。随之,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发展到组群打架,最终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思考:小明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果你遇到王明这件事你会怎样做?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法律意识也会得到培养。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功能,进而,促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5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施阅读教学法的必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人文性、思想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无论是教还是学,接触最多的都是文科性的语言叙述,这就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开展阅读教学提供了必要性。

1.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阅读材料,正文和补充材料部分都是阅读的素材,为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搭建了平台。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忽略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堂的阅读活动。据调查,在课堂上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的比例仅占7%,有明确阅读要求的只占3%。这样的教学活动违背了教学的科学规律,也违背了编书者的本来意图,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考试过程中的必要性

中考要求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近年来,思想品德考试的题型固定在两类:一类是单项选择题,一类是非选择题。无论是单项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阅读都是其主要的考查内容。选择题的题干和选项需要学生阅读分析,非选择题的材料和问题也需要学生阅读分析而后作答。

3.实践过程中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堂学习的知识实践性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是要与社会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和校正的。思想品德课堂忽略阅读教学,学生就失去了感悟、体验和分析的环节,也就失去了分清是非、提高能力的机会。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施阅读教学法的可行性

1.从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看可行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常常采用议论文的格式,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一个课目就是一个大的论点,一个框题就是论据或一个小的论点,而正文部分则是论证过程(有时也包含论据),补充材料则是例证,也就是用事实说话。

2.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维看可行性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思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就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要在阅读中产生,在阅读中培养,在阅读中形成。

三、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阅读教学法

1.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阅读指导

学习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学习行为,同样也具备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这几个因素。为此,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课堂阅读指导过程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阅读效益,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应关注下面两个问题:

(1)关注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

如果学生阅读的内容、形成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似,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

(2)要关注学生阅读成就感的生成

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其积极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阅读观

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品德课堂阅读观,就是在开展思想品德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认知水平,强调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首先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就会让学生读有所得。根据阅读材料的文体及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阅读法,如阅读故事等材料一般指导学生采用略谈法,了解大体情况即可。在阅读一些理论性的论断或比较优美精彩的材料时,一般采用精读法,要对材料进行边读边想,反复推敲,理清材料结构,把握材料的实质内容。

3.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堂阅读习惯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堂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强化中逐步把课堂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范文6

一堂课的开始往往先进行导入,导入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它常常会影响整堂课的质量。“情境导入法”是常见的一种导入形式。但是,情境材料从何而来?渠道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而利用“小链接”的内容作为情境材料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实效性较强的方式。“小链接”的内容知识性、时代性很强,利用“小链接”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课堂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意境、氛围和情绪中。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我先把教材中的“小链接”内容用多媒体显示出来,让学生阅读、体验,然后思考、讨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小链接”中,科学技术在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分别起到什么作用?(2)请你列举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不同时代的作用。(3)“小链接”材料对我们有何启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自然引入教学主题。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学生往往对教师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小链接”的设置,扬弃了传统德育教材中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体验型、探究型的呈现方式,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其理解教材内容。“小链接”的色彩搭配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尽快将具体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对于“小链接”,编者不是随意安排的,我们不妨将其充分利用起来,让“小链接”帮助我们解释原理、说明观点。

1.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正文内容

“小链接”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和教学资源,它的功能在于弥补正文叙述的不足,帮助突出教材的重点或难点,具体、形象地表现知识,富有较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对“小链接”的阅读、感悟、分析,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新鲜感,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例如,九年级教材第26页中“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偏低的主要表现”的设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数据的感知、体验,自然认识到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从而懂得我们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帮助学生领会教材主题,理解掌握原理

每条“小链接”都是紧扣教材内容设计的,它将教材抽象难懂的问题数字化、具体化,使学生通过“小链接”的直观性,很快弄懂教材阐述的道理。例如,九年级教材第24页的“小链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中,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我国仅为31%,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学生通过对这一相关链接的阅读、体验,深深认识到我国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技步伐,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攀科学高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条“小链接”便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教学主题思想的理解。

《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工具和指南。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形成,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思想品德》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作为知识课要晓之以理,作为思品课要动之以情,作为行为课要导之以行。如果教师只是毫无针对性地空洞说教,学生往往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出”,达不到教育的最初目标。而“小链接”的许多材料都蕴含着很强的思想性,通过“摆事实”晓之以理,体现“用事实说话”的教育理念,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其达到思想认识上的升华,大大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例如,九年级教材第105页的“小链接”,可以激发学生的艰苦奋斗之情,内化学生的勤俭节约之德,引导学生艰苦创业之行,从而达到德育之目的。

3.利用“小链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优秀的教材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引发学生进行学习和思维活动的工具,是与学生展开“对话”的伙伴,是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学习的乐园。“小链接”是对教材中基本概念、观点、原理进行扩展性说明的辅文,它从学生熟悉的材料、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分析,根据事实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由一般到归纳的思维方式。如在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时,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的“小链接”并设置了以下问题:(1)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分配方式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2)我国现阶段除了主要分配方式外,还有哪些分配方式?请举例说明。(3)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它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通过对层层设问的思考、讨论,不仅加深了对正文基本观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分析、归纳问题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激活了思维。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高原则,也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和教学方法。教材从“德育回归生活”的观念出发,设置了一些“小链接”,选取了学科知识中最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使用了一些真实、典型的材料,使学生能够得到切合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和引导,也使教材在说明问题时有力度,分析问题时有深度,思想教育时有强度,整个教学有可信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之、悟之、析之、用之,可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