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例6篇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业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74-03

在当下中国,创业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再掀高潮。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选择了自主创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的话,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1]。在“双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迅猛发展,在全球创业教育中有后者居上之势。但我国目前创业教育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创业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还相对较少。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更应注重创业价值观的引导,让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能够把追求物质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个人发展有效地统一起来,为提高当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价值追求发挥作用。

一、创业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创业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创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而国内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通过对创业价值观的研究能够了解当下大学生创业中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创业精神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采取的手段方法,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经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数据资料,从而有效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早提出创业价值观定义的张进辅(2006)认为,创业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它指导和调节着人们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2]。在一个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创业价值观对他的创业行为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他的创业目标、创业手段、创业的过程都受到了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笔者对创业价值观的定义是创业者以自己需要为基础,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者进行创业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创业者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进行指导。

(二)创业价值观的特征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既有一般价值观的特点,又有其独特的内涵。笔者认为创业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主性。创业价值观的形成是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创业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就体现出了自主性的特点。创业价值观的自主性是指创业价值观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创业者的特点相联系,创业价值观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创业者主体的内容。因此,创业价值观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

二是社会历史性。作为创业主体的人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因此决定了作为人的意识形态层次的创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的特点。马克思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的满足和享受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去衡量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主体的教育需要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创业也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所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职业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创业价值观是不同的。创业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要求我们用社会和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创业现象,在研究创业价值观时,必须紧密联系人们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能孤立地去看。

三是可塑性。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创业价值观不是一层不变,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个人作为创业价值观的直接承担者,在个人或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他的创业价值观也必然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创业价值观教育作为创业者本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创业价值观教育不仅满足了个体接受创业思想理念、创业道德规范和创业知识的需要,而且还能使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不断地发展更新。

二、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对他们的创业价值取向、创业精神和创业手段都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创业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创业者能否成功创业,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活力和未来。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278名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问卷调查,同时又对8名成功创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目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现实状况。

(一)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创业价值目标是人们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创业有重要意义的目标,它涉及“为什么”创业的问题,是个体创业行为的动因,是创业价值观的核心。从创业价值目标的定位看,青年业者的创业价值目标有以下几种价值取向:一是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二是积累财富;三是挑战现状;四是谋求个人发展;在对社会、国家贡献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有8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并想要建功立业。在对于“希望积累财富”的回答中,被调查者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比例很高占87%,不好说的占13%,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无人填答。此项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希望积累财富,说明创造财富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人生主要追求目标之一。再对“是否乐于挑战现状”的答题中,2/3的大学生乐于挑战自我,反映了我国在转型期的整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人期待改变自身现状,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51%的学生认同创业是“谋求个人发展的一个途径”。在对创业打算的主要动机方面,选择解决就业的学生只占填答者的19%,追求自我实现占43%,多一种人生体验的占34%。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并非如有些媒体所评论的缺乏责任感,以自我观念为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可以说是越来越成熟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创业是希望积累财富,但绝大多数也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创造财富。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的全面发展并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谋而合的。

(二)创业精神分析

大学生普遍认为坚定创业的信念是影响创业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说明大学生意志力强,热情丰富。在调查中显示有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自己乐于面对并努力克服实践中的困难”,不符合的比例小于5%。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主流仍然是积极向上的,能乐于面对困难并迎难而上,并没有所谓的“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吃苦精神”。但是通过对已创业的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发现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当下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书本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很难立马胜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每个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都要经历一个较为痛苦的时期,其中的挫折和失败犹如家常便饭,而新创业的大学生一旦遇到预期与现实造成强烈的反差,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往往容易选择放弃创业。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确立积极的创业精神和生活态度。

(三)创业手段分析

创业价值手段是人们为了达到创业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涉及“怎样进行创业”的问题,它是创业价值目标的实现[3]。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如资金、财务管理、组织运营等各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能够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创业者的某种价值取向。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在对“自己了解公司注册流程”的回答中,完全符合的仅占4%,较符合的占17%,不好说的占25%,较不符合的占33%,完全不符合的占21%。可见创业教育还需要加强学生创业手段方面的培训,使其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此外,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着自我观念为主,市场意识淡薄的倾向。不少大学生创业者很乐于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大谈自己技术的领先和独特,但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和产品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谈到市场,也多半只是计划如何做广告,对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等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甚至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进行推广。同时,有少数大学生创业手段合法性低,是法制观念薄弱的表现。

三、以核心价值观推进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在高校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同时,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精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这与当下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融入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教育中去,以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的创业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以社会主义法律道德规范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但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以直白的政治性语言或口号进行教育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潜移默化地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影响力。

(一)借鉴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宣传形式

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一般采取主流文化的方式。“主流文化”主要是指由政府推动和主导的一种主流价值观,旨在凝聚国民共识并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精神动力。而大众文化以其活泼的表现方式、工业化的制作手段以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很快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流行音乐、电视电影、广告等大众传媒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当下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的出现更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M程。如果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以流行的符号赋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新的表现形式,以现代的技术手段给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新的时代气息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学生创业教育中,通过《创业合伙人》《首席执行官》等创业励志电影教育、创设情景教育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角色和情景中,让学生在欢笑和泪水中增强核心价值感的认同。

(二)淡化显性的意识形态宣传,采取隐性传播方式

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采取的都是显性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用直白的政治性语言,口号式的表达方式,主流媒体的权威以及学校的课程设计为主要渠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被受众所边缘化。学生对这种宣传方式始终存在着越来越强烈的反感情绪。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时也应采取隐性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这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镶嵌在项目活动中、案例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宣传话语主体向知识精英及同伴教育转换

目前,传统的价值观宣传教育主要以党政机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就此类的传播和宣传的话语体系而言,很多的宣传语言和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建构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正统的政治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命令式、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与他们的个性特征和需要方式显得格格不入。对大多数人来说,知识分子似乎成为价值观宣传的天然主体。当下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于媒体的选择也更趋向于多元化,像逻辑思维、晓松说等一系列知识精英的自媒体传播理念形式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爱。此外,同伴教育也越来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已经创业的学长学姐介绍自己的创业历程,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通过分享会、小组沙龙等形式的朋辈指引,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4.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2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而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此被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整合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大学生不仅是建设祖国强大的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和继承主体。如何理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到大学生思想中去,成为当今社会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凝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和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国家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体现,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本依据,以传播、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的,是培育有德、有才、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新兴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干,对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不竭的创新精神。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日后党和国家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对于他们而言,成长和成才的过程是羽翼渐丰的过程,也是遇到困难和问题最为困惑和迷茫的时期,所以在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大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观念中本质的内容,是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标杆,也是大学生必须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才能自觉担负起祖国发展的重任,发愤图强,进取拼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屏障

(一)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即将教师和学生分裂开来,老师授课学生记忆,教书先生被绝对真理化,不可辩驳。这种教育对于我国过去一些优秀理念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迁,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会收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人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他人分享心得体会。封闭式的教育方法显然不适合当今社会,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化。价值观人人具有,它是在人脑中根深蒂固的,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总结出来的,自己认为正确的经验和价值取向,是经过长期判断和选择而最终形成的,强制灌输是行不通的。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探索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乐于学的新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如何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跨越的障碍。

(二)社会思潮的多样性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在现代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交往中,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被传播分享,人们自身的思想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和趋同,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大学是接收新鲜文化信息最迅速的时期。西方企图颠覆社会主义的思潮,不断通过网络等先进形式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极力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朝正确方向的养成。所以,要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和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入侵,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认识的模糊性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面广,涉及宽泛,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许多大学生中还存在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在一项调查中显示,随机对一些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问,只有小部分能完全讲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大部分被调查学生中仅能说出几个词,并且表示对此不太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功利化、实用化,认为只有成为中共党员才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已经在大学生中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存在于大学的公共政治课和部分专业课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校园文化生活中,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更好地发挥校园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这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在大学中,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而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好坏。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教育者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其所使用的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如果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或者教育方法过于古板,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甚至使大学生产生理解的偏差或学习的逆反心理。

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育者自身要认真学习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全方位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时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搞僵硬化、空洞化。其次,教育者应创新教育模式,高质量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更能从实践中自觉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满堂灌输理论的方法,将多媒体、红色网站等引入课堂,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将封闭式改为开放式教学,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学习进步。学校也可通过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老一辈红色革命者故事讲述等方法增强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二)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髓,是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作风或理想信念。大学生生活学习在校园中,受到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将校园文化认可、吸收、传承。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校园中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文化熏陶是一种隐性教育,具有内隐性、间接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通过有意识的设置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文化氛围,如在校园中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悬挂条幅标语等让学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当中。而在此时学生们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也是受益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们在轻松娱乐中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三)发挥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3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其各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大学时期又是每个人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在该时期都容易感到价值困惑,特别是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当代大学生。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是有必要的。因此,要在高校学生中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养。

2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2.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是对16号文件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的内容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该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以倡导,在高校学生中进行学习和践行,正是16号文件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深化和提升,最后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也是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目标,通过学习,构建适合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通过课堂的灌输和学习,来提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2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使学生从校园文化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1校园文化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展示着一个学校的品味和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每个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它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对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其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能动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将对学生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重要的意义。在我校草堂校区全面施行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大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建设。“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就是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的“博雅教育”精神。书院-学院(学科)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正心、明德、励志、笃行”为理念,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有本事的人”。通过书院熏陶、学院教育,努力使同学们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在书院制背景下,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2.2.2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活动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园活动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自身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帮助大学生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活动中,结合书院-学院(学科)制的办学要求开展经典诵读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所警醒;在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的节庆日举办纪念活动,发挥节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优势,挖掘节庆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将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言概之,即要使校园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3发挥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学生党员做为党员中的新鲜血液和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工作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们在广大学生中有较强的认同感。同时学生党员能够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学生工作上的表率,学习上的楷模,生活中的榜样,全方位引导普通学生向他们学习,成为校园中的正能量,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先从党员和积极分子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首先内化成为党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与他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相结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校园开展“十个一”活动:参加一次义务捐赠活动、帮助一个人解决具体困难、提一条合理化学习建议、改掉一个陋习等。督促学生党员践行“十个一”活动,使学生党员争做活动表率和活动先锋,从大学生身边选拔青春榜样。通过党员、榜样的引领示范,让全体同学都能加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列。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重视大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进性优越性,对于高校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4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阵地,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是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电视、报刊、户外、广播四大传统的媒体而言,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微博、微信、飞信和人人网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3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手机网民4.64亿人,占网民比例78.5%,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20-29岁,占29.5%,网民职业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学生,占26.8%。也就是学生是网络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途径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导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全面加强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平台、人人平台对学生推送当日新闻、榜样在身边等信息,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窗口。

2.5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16号文件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同时应重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生活这本优秀的社会实践教材中获益更多,进一步深化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日后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在高校学生当中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并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实践作为联系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能够较好地消除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障碍,使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社会实践本身作为一种价值活动,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与自己利益一致性认识有重要的作用,最后社会实践作为行为规范训练,可以为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奠定重要前提和基础,能够很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3结语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培育途径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客体能否满足主体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最根本、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发展着的科学。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正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正是依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当代大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今天的现实;有的大学生信仰西方的宗教;有的大学生信仰中国的传统封建迷信,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质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理想是世界的主宰、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斩棘的利剑,是一个政党治理国家的旗帜。共同理想是理想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始终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服从人民的共同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持否定态度。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爱祖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心中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良传统,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以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亲情,孜孜不倦地奋斗。爱国主义是识别真假民族英雄的试金石,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互为依存、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以这两大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献身人民为己任。但是在高校中,有的大学生不顾现实,全面否定中国过去的历史,认为中国处处不如西方,否定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荣辱观要解决的是实际的行为规范问题,处于基础性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它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构筑坚实的道德基础,使个人的行为方式合乎道德规范,知荣知耻。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荣辱观淡化,有的道德缺失,有的注重金钱,有的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有的行为有损大学生形象的含金量。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培育途径

知识传播途径。所谓知识传播,就是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内化。通过正面知识传播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当前,高等院校一要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二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纯洁思想道德等方面狠下功夫。三要着重启发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重要地位与肩负的神圣使命,克服各种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思想和行为。

深入社会途径。所谓深入社会,就是通过深入社会实际来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是检验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深入社会实际,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高校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际活动。例如有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西柏坡、白洋淀、延安、瑞金、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参观,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的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做社会调查,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从点滴做起,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知识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情感锤炼途径。所谓情感锤炼,是指通过各种文化渗透途径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然而他们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世界、未来与现代化的理解比较窄,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真正收到成效,必须充分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一是高校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知识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高校要努力营造培育和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充分利用各种仪式、标志符号以及重大场合来宣传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核心价值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三是高校要运用现实中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2010年1月30日牺牲于的特警沈战东的事迹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榜样。他遵守纪律,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曾先后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受到嘉奖,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类似沈战东的事迹是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教材。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强调:“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P.2)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的主力军有义务也有责任去积极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近来大学生群体中“复旦大学投毒案”、“在校女大学生从事”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他们都是高校群体中的一员,缘何选择了如此错误的道路。这与大学生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通过走访调查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座谈会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侧面的调查,例如:让他们谈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怎样形式开展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取得了哪些收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对其提法是否认同,是否支持;日常生活中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渠道有哪些等等。通过调查结果来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很健全,积极贯彻党的十报告的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P.1)其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纷纷表示认同与支持,但在实际的行为中,却很少有学生来践行。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平时除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来了解与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外,就是通过网络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当问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哪些收获时,大部分同学表示没什么实质性的概念。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归为如下几点:

(一)多元文化冲击致使其思想混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并且被社会所容纳,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目前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他们注重追求个性,讲究独特,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致使思想混乱,产生不当行为。由此可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从而使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变得复杂多样。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于“灌”而忽视了“导”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高校主要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很少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脱轨,使学生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枯燥的心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情感上的共鸣。再者,学生多为“90”后,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寻求思想上和观念上的解放不喜欢被枯燥的理论所禁锢,教师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教学手段单一,使他们抵触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不能自发地从内心去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而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在理论上和认知上都表示认同并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表示有意愿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做,但却不知如何去做,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作为社会成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当他们的利益与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时,他们会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平等”,但当他们身边出现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时,他们的态度比较犹豫不定,如果这些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会想办法将这些不公平的现象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这些不公平发生在他人身上那就会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一种利己主义的倾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主观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明显表现。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对策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青年时期又正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正如所讲的“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P.2)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势在必行,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能够接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渠道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首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以身作则,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积极践行,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所讲授的教材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育德的理想效果。教师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的方式,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或实事热点话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其中,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案例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针对时事热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可以针对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谈认识,进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既能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大环境下,高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都是弘扬红色文化,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也应积极向大学生们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等人的英勇事迹,让同学们发自内心去感受他们高尚品德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为了维护正义,为了心中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的精神;也可以通过观看革命历史的影片,在课堂上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到社区、工厂宣讲。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使其真正融入到生活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丰富了理论,又体现了实践的价值。因此,高校应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或给予他们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模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建自己的“跳蚤市场”亲身感受市场交易的过程,体会诚信经营对市场,对个体的重要性,并深入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再者,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去边远地区支教,下基层体验生活,参与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心里,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矛盾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调查中表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的陪伴。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主流趋势,但网络信息有积极的同时也有消极的,所以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情。”[3](P.64)可以在校园中建立一个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的网站,在该网站中学生可以自由浏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及时更新时事热点新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热情,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团结向上、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内涵的新风气,使校园文化更健康,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6

【摘 要】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着理想信念的淡薄迷茫、价值判断模糊、传统价值观念弱化等问题。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主要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到校园文化和班风建设中;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等。

【关键词】 价值多元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对策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观念互相碰撞和交融,逐渐形成了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世界。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的变迁,引起人们对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变革,过去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开始为不同形态的价值观所取代。”[1]。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地接触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出现困惑,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是我们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取向总体是好的,基本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在当今复杂的世界环境中,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非常容易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所以在价值认同方面当前大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第一,理想信念的淡化与信念归属的迷茫。当代的大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与以往具有很大的区别,当今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包括有各种非主导价值观、亚文化、各种思潮以及国家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共同体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混乱和迷茫的状态。这种混乱和迷茫造成了价值体系的冲突,使得部分学生在面临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时候由于理想信念的淡化和信念归属感的迷茫而感到无所适从,无从选择。

第二,价值取向多元化、实用化和价值判断模糊化。在世界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不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的选择、判断和纠结着。他们会把所接触到的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和原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而且他们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实用性的价值观念,这样必然会对我们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冲击和修正。 所以,我们整个社会必须时刻关注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对一些错误的或不符合中国实际的价值观进行批判,对一些正确的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导。

第三,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人的价值观既要符合社会需要,又使个人价值得到满足,形成社会和个人需求的合理张力。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个人价值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尊重,但是,与此同时却忽视了社会价值。

第四,传统价值观念弱化。当代大学生因为生活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和平时期,没有经历过战争和动乱的特殊年代,他们追求前卫,追捧时尚和潮流,他们接触到的更多是现代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对他们而言太遥远。所以在我们传统价值观中诸如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等优良作风逐渐淡薄。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的提高,这是我们所长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单凭某一方面的力量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两种方法所能解决的,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相关对策。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到校园文化和班风建设中去

“和谐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之义,既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振奋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必然选择。”[2]处于今天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有一种身份感和归属感缺失的感觉,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灵在迷茫中渴望一种归属,而校园和班级就是他们的家园,所以,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于学生获得身份感和归属感十分重要。我们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风,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例如,我们在课余多举办一些积极向上的演讲和讲座,让学生参与其中,也可以利用假期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参观革命圣地和历史文化古迹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和直观感受中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所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形成了我们所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并且内化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2、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个社会思潮

在当前的价值多元化世界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由于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前卫性,他们很容易接受和认同一些新的不同于主流价值观的社会思潮,这就很容易给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带来威胁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去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但是,在教育方法上,我们不能按传统的死板的说教模式,必须要有所改革和创新,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客观公正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正确的鉴别社会思潮,抵制一些不良思想的传播,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把主流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的思想中去。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这就造成了学生只从课本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而不能真正从社会实践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把课堂的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实践的价值观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堂上,让大学生从理论上明白什么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确的,另外一个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价值认知,进而形成价值认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直观感受到社会的正面力量,去修正自己初步形成的价值观,逐渐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4、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核心价值认同的形成。一般情况下,我们如果想要保证这种价值观在这个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必须通过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因为一个好的社会制度能约束和制止一些不好的和非主流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主流价值观念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保障。

总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和重要的问题,这项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通过一种长效机制不断地去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注 释】

[1] 陈敏.价值多元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危机与重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 康厚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