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意义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尚未走入社会的大学生自身来讲,有利于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使其更加清楚明白人生的价值不仅包括自我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即在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认可的同时,也懂得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如何在为社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身头脑,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拥有现代知识的高精尖人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深刻学习并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和谐心理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学生头脑,是构建其和谐心理的基础。大学生的思想形成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同时要积极发挥高尚思想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使其顺应和谐社会发展潮流,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为青年。

二、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特点

价值认同具有流动性、不稳定性、过程性、自主性等特点,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而言,除了具有价值认同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存在不平衡性

认同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性,即大学生作为认同的主体,由于其自身情况的不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也不同。大学生受其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价值判断也不尽相同,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相吻合,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就较高;相反,奉行以个人利益为主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就相对较低。大学生个体的政治面貌、所学专业、所在年级、甚至是性别差异,都会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平衡性。另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方面的内容,认同度也存在不平衡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与自身学习生活关系紧密的方面关注度较高,了解程度也较高,所以认同程度就相对高一些;相反与自身关系不太紧密的价值观念,认同度就比较低。

(二)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根据对呼和浩特地区六所本科院校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持肯定态度。77.2%的学生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不太愿意接受或说不清的占22.8%;63.6%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的教育,仍有35.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或者说不清,这一情况值得关注。59.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有帮助,40.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或说不清;55.2%的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为强和较强,这说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评价总体持肯定态度;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这一问题,26.7%的学生希望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教育水平,46.0%的学生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水平,27.3%的学生希望教师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来提高教育水平,这一问题值得重视。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易受网络舆论环境影响

大学生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往往也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微时代”的到来,当前大学生群体日益成为网络大军。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部分大学生易受网络舆论环境的影响,形形色色的网络评论使其难以分辨事物的真相,甚至对某些事物的认识产生歪曲的见解,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降低。

(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

认同与行为认同具有不一致性大学生群体由于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以及受课外一切先进文化的熏陶,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精神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其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也比较赞同,也有比较明确的是非观念。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价值选择也逐渐多样化。面临多方面压力,部分大学生注重追求个人眼前利益,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早已落后过时,现实教育缺乏说服力,于是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抛之脑后,导致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做出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行为。

(五)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易受周围同伴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周围同伴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群居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日趋与同宿舍学生的价值观念相吻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间不正确价值观地影响也会降低大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六)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形成环境较为复杂

大学生从出生开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入学后以接受学校教育为主,进入大学后逐步开始接触社会,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受到来自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认同环境较为复杂。

三、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有效对策

(一)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激发学生思想共鸣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高校应注重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由于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主体具有不平衡性,因此,要在高校教育中注意区分学生不同群体对象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找到学生的思想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学生的具体思想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方案。对于一年级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刚入学,面对新的环境,心理自然而然产生变化,要培养其心理适应能力,多关注其日常生活,帮助部分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对于二三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澄清价值模糊取向;而对于大四学生来讲,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解决其就业困难问题。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不同,对于工科专业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较文科专业学生稍简单一些。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提升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该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吸引力和说服力,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提升教育效果。首先,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与考核,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和学术精湛的教师团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次,课堂教育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教育环节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课堂,内化教学内容。最后,编写可读性强的教育读本,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困难。

(三)以校园网络为平台,搭建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校园网络是学生在校期间利用率极高的网络平台,要做好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以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高地,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应适当多增加法制、新闻、时政类节目,减少电视剧的版面,多发起关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使其更加明确价值的是非观念,明确当前社会所弘扬的价值观,规范其行为。

(四)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可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先进文化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以文化产品为载体,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育人功能,对于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源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打造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建立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自觉,应更加注重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鼓励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优秀的文化鼓舞学生,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高校应注意将文化产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例如,加大对公益广告的展播力度,利用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五)以实践活动为落脚点,促进认同的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将其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之路。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校期间主要表现为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具体到践行方面,存在知行不一的问题。践行阶段是认同动态体系的完结阶段,只有较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知行不一问题,关键在于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开展生活化教育,使其真正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内化到外化的认同。首先,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开展精神文明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将社会道德规范带到群众中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再次,开展重要节日传播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重要仪式中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六)以先进人物事迹为榜样,传递正能量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为此,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调动周围同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积极传播校园中品学兼优、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学生事迹;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的评选表彰大会,以他人事例鼓舞人心,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要以高校为主阵地,同时兼顾家庭和社会,协调三方面教育力量,引导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积极的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作者:王云霞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