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例6篇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1

[关键词] 数字一代; 网络生活方式; 现状调查; 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黄荣怀(1965—),男,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协作学习、智慧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提出了要力争通过十年的时间,使我国教育信息化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进入全面融入创新阶段。调查发现,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过程中,研究人员更多地关注教,而没有关注学。目前,开展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符合国际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教育信息化融入创新的必然趋向。在这些研究进展的同时,研究者不能忽略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发展变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26.6%,成为仅次于20~29岁年龄段的第二大群体。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成长期,并日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被形象地称为“数字一代(Digital Generation)”,即在网络和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一代”的大脑正在发生着变化,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他们喜欢也擅长同时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敏锐地、快速地接收着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的学习习惯于“随机进入”,喜欢游戏而非“严肃”的、有条理的任务等等 。

飞速信息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沟通方式、交易方式和闲暇生活等方面。社会信息化改变着许多人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能力观、知识观和学习观,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作为数字一代,网络生活方式的普及在为学习与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种种困境,在深入了解数字一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调查和剖析其网络生活和学习方式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

二、数字一代学生的特点及

网络使用现状的述评

(一)数字一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

今天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被形象地称为“数字一代(Digital Generation)”,也有很多学者将其称为 “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数字原住民”的概念由马克·普伦斯基(Marc Prensky)于2001年提出 ,他指出“数字原住民”是在网络和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Howe and Strauss、Palfrey and Gasser、 Tapscott、Prensky认为,数字一代成长于技术包围的环境,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上一代“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然而,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此持有怀疑态度。Bennett et al.,Selwyn,Jones and Ramanau,Romero et al. ,Bullen et al. 认为虽然数字技术对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目前并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部分人群与其他人群有特别显著的差异。Jones and Hosein 认为,并不存在具有普遍特征的专属网络一代,年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划分标准而已。尽管目前专家学者对数字一代是否能够代表和反映新一代学生仍持有争议,但是调查发现,他们普遍认为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是伴随新技术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这些学生与传统学生相比确实存在着显著特征。

Junco(2007)指出数字一代通常是在直接参与或体验的时候更容易获得知识,能在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寻找问题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愉快体验的同时,学得知识;有能力组织、策划和修正自己的学习 。英国开放大学的Jones教授(2009)指出团队或小组合作是新一代学生的重要特征 。这其实折射出新型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强交互,他们喜欢团队合作,喜欢社会交流。除此之外,重体验、连接式也是新一代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Berk(2009) 指出网络时代学生的20个基本特征:精通高新科技、依赖信息搜索引擎、喜欢多媒体、善于生成网络内容、快速反应、通过尝试学习新知识、善于处理多任务、注意力保持时间缩短、更倾向阅读打印而非手写材料、渴望面对面的社会交往、喜欢团队合作等。Brown(2012)提出了网络时代学生的10个学习特征:喜欢小组活动、目标和成果导向、同时处理多任务、善于试误、较强的网络依赖、归纳能力强、个性差异大、偏好视觉、喜欢交互等。

(二)学生网络使用现状相关调查研究述评

我国学者从 2001 年起使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总结近10年的相关调查研究后发现,调查的范围涉及大学生、中学生、高职、小学生,其中对大学生的调查频率与其他三类学生的总和相当;调查的地区有河南省、浙江省、黑龙江省、湖南省、山东省、台湾省等省份和天津市、北京市(以人大等少数高校为主)、上海市、昆明市、西安市、郑州市、贵阳市、合肥市等城市,很少的调查涉及乡镇和农村。调查大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向:其一,大多数调查集中在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上。按被调查的频率排序,具体调查内容涉及:网络成瘾、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心理、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网络信息文化、网络道德、网络论坛、网络失范行为、网络语言、网络阅读、网络意识与行为等,其中关于网络成瘾的调查远远高于其他内容的调查;调查的第二个方向有关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如对大学生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对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等;第三个方向主要调查了“网络使用的影响因素”,尤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的调查居多。

在关于网络生活方式的研究中,思辩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在实证研究中,小样本调查多,特殊群体调查多,大规模调查少;针对大学生、职校生的调查多,针对中、小学生的少;针对北京以外地区或全国范围普查的多,专门针对北京学生的调查少,针对北京市各级学生的调查尚未开展;调查内容集中在与使用网络相关的一般性问题和网络成瘾相关的问题上,并非对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全面、深入调查;调查和采样方法不规范的多,严谨、科学、投入大的少。文献检索也发现目前虽然国内的相关调查非常多,但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调查结果几乎为0,这也反映了目前的调查水平普遍不高,可信度低的现状。故此,组织大规模面向大中小学生的全面、严谨、深入的调查就凸现其刻不容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的设计

(一)网络生活方式的内涵界定

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通常称为生活方式(Lifestyle)。 谈到生活方式,人们想到的是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与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世界观等精神生活。

通常习惯将某一款在线通讯工具、某一网络游戏、某一网络新闻频道、某一科普网站都统称为一种网络应用。本研究沿用了这一习惯性用法,故网络应用是指互联网技术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具体应用形式。

本研究认为网络生活方式可以定义为网民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论及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则需要关注学生在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娱乐、交友等方面相关的网络应用的使用及其对学生身心双方面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二)网络生活方式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基于上述对网络生活方式内涵的界定,本研究认为对网络生活方式组成要素的分析应该建立在三个维度上。

(1)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生活的技能。如上所述,由于数字一代是在网络和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较高的网络素养势必会带来学习和休闲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本维度着重调查学生的网络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学生网络素养提高所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闲暇生活的差异。

(2)学生应用网络的频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数字一代网络素养的提升,也较易引发他们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和依赖。因此,学生应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的频度是否合理也是研究人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接入网络的便利性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本维度主要调查学生在校内的正式学习情境下和校外的非正式学习情境下应用网络的现状和模式。此外,网络应用是否促进了家校沟通的便捷,也应作为考察网络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要素。

从以上三个维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网络生活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

网络素养的概念主要来自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反思能力。本研究认为“网络素养”的定义主要指的是中小学生面对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获取能力、解读能力、思辩能力与使用能力,即中小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获取信息、使用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主动批判信息、辩证吸收信息以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的能力。本研究中网络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第一,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掌握,体现在网络的使用行为与方式上;第二,对网络信息意义与价值的思辩能力;第三,正确制作与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第四,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

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的理解,本研究主要借鉴心理学领域对学习方式的相关界定,即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领域中,主要存在两种有关学习方式的观点:其一是基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其二是基于课程的学习活动。本研究中对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了三个主要层面:第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第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网络闲暇的界定本身有时间、活动、存在方式或心态等多个不同角度。第一种理解,“闲暇”是依据时间属性来定义;第二种理解,“闲暇”是依据活动属性来定义;第三种理解,“闲暇”是依据自由属性来定义。本研究中网络闲暇重点关注了三个主要层面: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计划性、社会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分布、内容品质;第三,学生的网络游戏生活、网络交易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对中小学生用网状态的理解包括适度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对中小学生而言,所谓“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适度用网则是指就学习和生活而言,使用网络产生了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效果。

家校联系对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校联系的目的在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网络进入到学校和家庭,家校联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本研究重点关注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所感知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是否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第二,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第三,由家庭资助下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

四、北京市网络生活方式调研的设计和实施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点,在触网早、思想活、独立性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中小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北京市中小学生触网的深度与广度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调查背景:从单纯关注“网络成瘾”到综合关注“网络生活方式”

为了了解网络对北京学生是否产生了负面影响,本课题组于2002年进行了本市最早的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北京市九个区县的602名中学生,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率为14.8%。这个调查结果曾在当年夏天召开的新闻会上公布,形成的提案也提交到2003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先后走访了北京及其他城市的几十所中学,与当地的教育局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还对从事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心理学、医学、青少年教育等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了访谈。这些调查结果又相继形成新的提案,在2004年及以后的几年里提交到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而深入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实地调查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参与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络成瘾等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发现有不少被家长认为已经网络成瘾的孩子,实际并没有达到网络成瘾的程度,而是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北京学生受到网络不良影响的实际情况,2006年底,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又对本市朝阳区八所职业学校的7382名学生进行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调查数据表明网络成瘾率为2%,远远低于以往的测试结果及媒体报道的数据。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瘾防治研究中心在网络成瘾调查的基础上,联合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在黄荣怀教授的带领下承担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并将中小学生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关注范围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将单纯的“成瘾”调查扩展为对整个“生活方式”的调查。于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网络过度使用、家校沟通以及网络闲暇等五个全新的维度便成为本次调查的关注范围。调查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二)调查设计:“1-5-8”调研结构

本次调查以“1-5-8”的结构展开。其中包括1个总课题组,负责课题研究的宏观设计与协调管理;5个子课题组,负责学习方式、网络素养、过度用网、家校联系和网络闲暇生活5个专题研究的具体设计与分析研究;在全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东城区、朝阳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大兴区、密云县、通州区)分设工作组,负责问卷发放与回收。这种结构在最大程度保证整体研究一致性与专题研究深入性的同时,也保证了研究的时效性。

为确保调查的顺利实施,在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资助下,5个子课题组专门设计并汇总形成了《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表》调查问卷。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具体如表1所示。

图1 调查总体设计思路

表1 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与调查关注的二级指标

(三)调查实施及部分重要结论

本次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7181人,25.1%)、小学五年级(8268人,28.9%)、初中二年级(8154人,28.5%)、高中二年级的学生(5007人,17.5%)。抽样对象性别和年龄配比均匀,男生占49%,女生占51%;年龄在10岁以下占22.4%,10~15岁占60%,16岁及以上占17.5%。

总的来说,通过文献调研和北京市调研获得的部分重要结论为:

(1)中小学生家庭具有较高的网络普及率,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较丰富的网络接触内容,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小学生获取知识、休闲娱乐以及人际交往的主要媒介平台。

(2)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网络化学习、网络化休闲、网络化娱乐、网络化交往、网络化思维与网络化参与构成中小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特征。

(3)在网络使用上,中小学生体现出自主化与娱乐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较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强等较高的网络素养。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依然存在着网络普及的“数字鸿沟”现象、校内外网络使用的“新数字鸿沟”现象、网络与学习间的“防御性使用”现象、网络参与不足与网络参与行为偏差并存现象、网络素养提升意愿强烈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不足并存现象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4)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多元化趋势,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在课堂上支持学与教的有力工具,学生课前经常预习的频率随年级升高而逐渐降低,学生在“普通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的差异较大。

(5)学生过度用网是近几年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调查显示,多数(70.4%)学生的用网时间在平均每天2小时以内,比较适度。过度用网的学生人数不多,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但对这些学生个体来说,问题不容小视。

(6)在当今这个网络促进沟通的时代,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不够。

(7)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压力。

(8)父母的职业与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参与“社会大课堂”行为有影响。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孩子在各项社会大课堂上的参与比例都偏低。学生对社会大课堂的参与度随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有留学经历的父母的孩子在体育、环保教育基地、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参与比例偏高。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138-03

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它紧密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情感等各个领域,已成为我们生活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当代大学校园里,网络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思想交流、维系情感、休闲娱乐、时尚购物等。网络对于大学生既有正面作用,又有负面作用。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规范,上网态度是否端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甚至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行为。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开展调查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次研究以毫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上网数据和学生成绩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随机采样。内容涉及大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地点、上网目的、上网内容、上网方式以及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态度、人格养成、价值判断、道德观念影响等方面。从收集到的400份调查问卷进行信息统计和分析。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图1)。网民中手机上网人数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设备的使用。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截止2016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为25.0%。手机端中即时通信软件是最常使用的APP。

根据当前形势,分析研究当前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网络的使用状况,解决其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其合理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能让网络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本次调查对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问题分析,同时构建健康校园网络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2调查方式、内容、基本情况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在校生7000多人,其专科生6000多人。学校建设有覆盖全校所有楼宇的网络系统(包含学生宿舍)。网络宽带1000兆出口,100兆达桌面。全校共有5000多个信息点,用户达2500多人。实现了全网用户认证。校内拥有学生公共用机1235台,专业学生实验用机200台,校园周边网吧计算机近500多台。

本次问卷调查选取对象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1―4年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兼顾专业、性别分布均衡的方式。从发放的450名调查问卷中选出40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从反馈回来的问卷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均有上网行为,上网率100%。

1)关于上网时长及时间控制的调查,数据显示:42%的大学生有5年以上的网龄,接触网络的时间有所提早;每天上网时间1~3小时的人占30.23%;每天上网时间3~5小时的人占30.5%;每天上网时间5小时以上的人占29.25%;图2数据显示,大学生网龄越长,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整体较长。随着网络的全面覆盖和高科技上网设备的普及,网络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影着大学生。其中有88.66%的大学生上网控制不住时间的情况,而在控制不住时间的原因中,29.97%的人是因为影视娱乐。网络对这部分人而言,它已经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2)关于上网使用设备和上网场所的调查,数据显示:84.25%的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智能手机成为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设备。在寝室上网的人占85.25%,在家里上网的人占53.5%。可以看出来,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是寝室,其次是家里。因此,加强智能手机的规范使用和寝室网络文化管理,尤为重要。

3)关于对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聊天,影视娱乐和浏览信息排名分别是第一、第二和第三。适度的聊天和娱乐可以为我们带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但过度了就降低了网络利用的有效性。繁杂的网络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冲击,也对他们的“三观”提出了新的困难和挑战。科技发展不断丰富着网络的功能,为大学生的上网提供了多元化选择。不同的上网目的,不仅能反映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大学生运用网络的功能性。

4)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更为矛盾,但这种少部分矛盾现象也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对大学生的性格影响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有6%的人认为网络对他们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另一项对于在:“宿舍他人上网是否影响您”的调查中有67%的人认为他人影响到了自己。宿舍文化建设中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

5)关于大学生对不文明网络言行的调查。数据显示:93.45%的人使用过不文明言语或符号,在使用不文明言语或符号的人中,有36.02%的人因为“不痛快时发泄一下”的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环境中,大学生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另外,网络色情是网络存在的一个敏感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仍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道德传统伦理中自律,有80.5%的人置之不理,可见网络并没有让学生沉湎于此。

6)关于大学生对网络信任度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9.75%的大学生喜欢选择和异性聊天,有过网友约会经历的占15%。其中26.2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是不健全,尚待规范的。对于网络的信任度才有1.5%。因此,严格管理网络信息,网络信息使用,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公德感,责任感。

7)关于大学生是否有网瘾或沉迷网游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有网瘾的大学生占21.5%,只有3%的人对网游缺乏自制力,而且在玩游戏的人中,主要原因是休闲娱乐和发泄情绪。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的影响严重,已经有一部分人离开网络不适应。大部分人对网络游戏都还有一定的控制。

8)关于大学生网络借贷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7.81%的大学生有网贷经历,比例虽少,但它说明网络对现在的大学生的生活多了一个层次的影响。鉴于当前有大学生因网贷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辅导员和心理老师应该加以正确引导。

9)关于是否建立网络辅导员的调查,数据表明:32.75%的大学生有上网指导要求。学校可以通过上网指导或课程教育的开发,为大学生们提供正确有效的上网途径。

4调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本次网络行为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成熟的,能理性的处理好与网络的关系。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隐患,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大,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较多。网络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现在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不出校园实现学习、聊天、购物(包含订外卖)、查阅资料、维系情感等动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便利,但也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进取心的培养。网络正在向着影响人更多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渐渐偏向依赖网络或借助网络做事、生活。

2)网络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网络对大学校园的入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接触网络。但庞大的网络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导致他们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和道德的弱化。一旦网络成瘾,还会造成更大的精神危机。

3)大学生对网络的有效性有待于提高。他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性较差,比较随意,上网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在庞大的网络信息面前,有些不知所措,容易造成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收获却很少,这样大大降低了对网络的有效利用。有时,进入到不良信息领域,还会对其造成伤害。

4)网络导致大学生的理性减弱。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网络容易让他们盲目从众,人云亦云。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混淆视听,歪曲事实,甚至会上当受骗。使大学生的人生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坎坷。

5构建校园健康网络环境的思考

楣娣镀浯笱生的网络行为,建立健全文明、理性的网络观。在大学校园里,关键在于开展教育和疏导工作。针对本次调查的问题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对媒介素养内容了解模糊、对媒介的判断能力较弱、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等问题。可以利用学校的官方网站、论坛、宣传橱窗和课程设置等手段,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的警惕性,提高判断力和自制力。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2)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和手段,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规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3)加强网络监管。对于学校网络安全的监管,严把“入口关”,联合工商、公安、信息产业等部门,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共同管制。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网络监管中来,形成一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网络监管队伍,严防各种不良信息在大学校园里传播。

4)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加强对网络的使用教育。对于少部分太过依赖网络的大学生,可能已经有网瘾了,通过展开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其对网络的不规范使用,慢慢达到对网络的健康使用。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3

【关键词】使用网络;中学生;身心健康

当今,互联网在我国呈超高速发展之势,其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这一先进传播工具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带来有悖社会文明的负面因素。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如何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迎接挑战,积极地将网络这个时代的产物引入到有益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来,这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了解中学生使用网络及网络成瘾情况,探讨使用网络状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人际交往、道德、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探讨其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旨在使网络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真正为中学生服务。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泉州市第十五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各100人,年龄13-15周岁。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对上述3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二是访谈调查法与经常上网的部分中学生访问交谈,了解有关情况。三是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结合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281人有上网的经历,占调查人数93.7%。可以看出,互联网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和使用网络的地点。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有32%(96人)玩游戏;18%(54人)找人聊QQ;17%(51人)查找学习资料;12%(36人)关注新闻;11%(22人)收发E-mail,10%的人选择下载软件。上网地点方面,43%(129人)使用手机,20%(60人)在网吧,21%(63人)在家里,16%(48人)在学校。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一些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做作业,收集学习资料等等,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将网络用于娱乐用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每周平均使用网络的时间及对网络的感受。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每周平均上网4小时以下的有43%;4-10小时的有29%;10小时以上的有8%。绝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将每周上网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但仍有少部分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48%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凡事不可当真,而20%持相反意见,认为网络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不容置疑。介乎于其间的44%则认为真真假假,取舍全靠自己,也有少数的(12%)认为无论虚拟与真实,网络都只是一个情绪发泄的垃圾场。

4.学校和家长对使用网络的引导。调查显示46%的家长是约束孩子上网的;8%的家长则是不管不问;46%的家长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的东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量的网络信息极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思想单纯的中学生难辨真伪,极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如果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正确的引导,使用网络还是起积极作用的。

5.使用网络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据调查显示,79%的中学生认为长时间上网对身体有不良的影响,11%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玩电子游戏后感到眼睛痛的占81%;脖子酸痛的占68%;头晕的占62%。76%的学生觉得长时间上网会产生睡眠障碍,睡中多梦等现象,58%的学生因长时间使用网络接触电脑导致视力下降。

6.使用网络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所需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老师。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网络上有不少中学生认为“我们是赞成使用网络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更需要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不可否认,我们当中的多数人上网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使用网络是有好处的。但是,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显示“看”的接受方式,而淡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本次调查显示发现:常“泡”在网上的学生,其写作文、分析问题、评论和欣赏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差一些。调查发现80%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15%认为没有作用,5%认为有副作用。在制作网页和小游戏方面,28%的学生回答会,72%的学生回答不会。49%的中学生表示在没人监控的情况下,不能自觉利用网络学习。11%的学生承认曾逃课去学校周边的网吧上网。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一是互联网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查对象中有93.7%有上网的经历;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是玩游戏、聊QQ、查找资料;上网时间基本控制在4小时内;46%的家长约束孩子上网。二是有79%的学生认为长时间的上网对身体有不良影响;80%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三是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了中学生的现代化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2.建议。一是传播积极、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文明的建构需要道德自律、法律约束与技术保障这三方面的合力,即需要道德、法治及技术三个层面的一体化。同时加大网络德育教育力度,大力加强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正面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不断提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内容,满足他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通过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扬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来开辟网络德育的新天地,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学校和家长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网络观念。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进取的精神,教会学生必要的使用网络常识,指导和教育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安全使用网络,科学使用网络,高尚使用网络。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加强对他们的精神关怀,让网络在中学生身心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对中学生进行安全上网的教育,消除中学生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掌握网络的使用和有关知识,能使其消除网络的神秘感,了解互联网作为应用工具的实质,“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和家长要引导、教育中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使中学生不仅成为电脑的使用者,更要做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四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网络秩序。利用已建立的校园网络阵地,构筑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孙银聪.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俞国荣.试谈网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EB/OL]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4

作为新时代的生存方式,网络生活正变得普及,它让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随时参与社会的变迁。而作为时代的骄子,未来社会的主人,大学生是如何运用网络,如何在寒假这段时间享受网络生活的呢?这两种新势力的碰撞又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希望与担忧呢?了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状况对于更加准确的把握时代前进的方向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在此将其列为实践报告的主题,调查了寒假期间部分大学生的上网情况。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上网频率和用途的调查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在寒假期间都会上网。上网频率一般以几天上一次网居多。上网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5小时。看新闻、查信息、收发邮件、下载软件或资料、制作主页、跟帖灌水、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为大学生进行的常规上网任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前三者的比率较高,分别占到66%、67%和68%;上网目的只为完成上述内容的某个单项或双项者占24%,76%的人上网为完成上述3项以上的多重任务。人均电子邮箱2.46个,每周人均收发邮件3.34封。做过版主和建有个人主页者的比率分别为10%和15%。而在调查的大学生中,男女生的上网情况又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数据:

男生女生上网人数情况百分率差异表

上网频率(天/次) 用途

0 1 2-6 7 30 30以上 了解信息 娱乐 学习 联络

男生 0.00% 17.65% 43.14% 23.53% 1.96% 0.00% 68.63% 80.39% 13.73% 49.02%

女生 0.00% 5.80% 47.10% 42.75% 10.14% 3.62% 68.12% 87.68% 28.99% 74.01%

平均 0.00% 8.99% 46.03% 37.57% 7.94% 2.65% 68.25% 85.71% 24.87% 64.55%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生上网的频率普遍比女生频繁,大都集中在1-7天一次。而在用途方面,了解信息两者大体相同,虽然女生在娱乐方面比男生还多1.29%,但在学习方面却比男生高15.26%,这似乎体现了女生的自律性更高些,而在联络方面,女生的``爱嚼舌头’’与``重感情’’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百分率比男生高24.99%也在意料之中。此外,调查显示男生和女生中从未上过网的概率是零,而经常接触网络的占半数以上。这说明网络生活在大学生中已经得到相当的普及。

纵观平均百分率,在用途方面,据首位的不是获取信息,也不是学习,而是娱乐。这也难怪,在这个充斥着诱惑的花花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吸引人的东西,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还未经历人生百态,世事沧桑,我们所拥有的阅历还不能够使我们在诱惑面前有张有弛,有时宁愿选择娱乐,满足一时的身心放松。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对娱乐的态度应该一见就嗤之以鼻,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毕竟娱乐能放松一个人的身心,它的作用不是其他东西轻易能替代的。但世事万物都遵循着一条不变的道理,那就是过犹不及,娱乐不应该占主导,这就像网络并不是单单为娱乐而发明的,我们始终都得记住网络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方便生活,方便信息交流。

二,关于网上联络的调查

网友个数 少于5 6到10 11到20 20以上

42% 24% 14% 21%

其中16%的人交有同性网友,交异性网友者多达65%;有大龄网友者仅占4%,而同龄网友比率高达79%

聊天工具 qq 聊天室 bbs 其他工具

70% 40% 40% 8%

交流思想感情和相关信息是网聊的经常性话题,分别占到63%和53%,同时也有少量的胡扯和对骂现象,分别为17%和5%

看来上网聊天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交友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大学生有6个以上的网友,而有两成被调查者有多达20以上的网友,可以称这些被调查者已经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建立了一个不简单的人际网络。大家似乎对交异性同龄网友情有独钟,而大龄网友只占4%,非常的稀少。总体上网聊的话题与实际生活中相似,但也存在胡扯与对骂等不文明现象,虽然它们所占比例较少,但反映的问题仍不可被忽视。

三,关于网游态度的调查

1上网与学习 耽误学习 促进学习 不促进学习但增加综合素质

6% 18% 81%

2 网络信息可信度 较高 一般 较底

11% 73% 16%

3 网络黑客 崇拜 明确反对 有机会也想尝试

29% 27% 44%

4 网恋 支持 反对 既不提倡也不反对

11% 13% 77%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能在我们周围埋下隐患。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是赞成网游的,积极肯定上网对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或可欣慰的是,这些调查结果意味着网络信息的可信度有所提高,整治网络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毕竟网络是存在风险的。

由于大部分大学生不反对网络黑客,这让人对于网络安全性不免产生担忧。众所周知,电脑一旦感染病毒就不能正常运行,里面的重要资料信息可能被盗取,如遇到病毒泛滥,整个感染的局部网络都有瘫痪的危险,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

另外,大学生对待网恋的态度比较成熟,只有11%的人相信网恋,多数人持观望态度。

一些看法与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对信息时代这个大潮流下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作了初步了解。这其中有意料之外的结果,也有情理之中的答案;有令人担忧的滞后,也有使人欣慰的进展。总体来说,网络生活之于大学生利大于弊,大学生对待网络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网络还在继续的发展与完善,就像当代大学生还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取。虽然他们都还不够成熟,但他们都在走向成熟。或许现在还看不到他们开出娇艳的花朵,但不久后一定能品尝到他们结出的饱满果实。

有人曾这样反驳那些害怕甚至敌视飞行的人,“不是人人都会碰上空难,乘坐飞机比大多数运动更为安全,汽车和火车也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安全,而是常常只有空难才能‘荣登’媒体的头条”,于是说乘坐飞机其实很安全,那么我至少可以在这里肯定上网比乘飞机更加的安全!调查的结果应该也说服了不少网络威胁论者,此次的调查如果能增加大家对于网络的信心,也是我们所乐于看到的。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网络生活;调查;分析;启示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同样,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观念、精神生活、行为方式。为此,笔者对济南章丘大学城的4所高职院校展开了高职生网络生活的广泛调查和分析,旨在积极引导高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生活,发挥网络的正面教育导向作用。

调查主要以问卷兼顾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35份。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上网的目的、上网的花费、上网的时间、上网浏览的内容及对网络的认识等方面。为了增加调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均采用匿名的方式。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男生1696人,占调查人数的69.66%;女生739人,占调查人数的30.34%;大学一年级学生860人,占调查人数的35.32%;大学二年级学生835人,占调查人数的34.29%;大学三年级学生740人,占调查人数的30.39%。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网龄、上网次数及上网方式高职生的网龄多在两年左右,都较早地开始接触网络。一方面说明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应用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开放式的环境促使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元化,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接触知识、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被调查的学生100%都有上网经历,但上网次数并非过于频繁,“每天都上网”的有3成多,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中;上网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年级的差别,一年级学生尚未形成上网习惯,上网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通过网吧和手机;二、三年级学生则因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课程安排及学习对网络的需求,主要通过adsl或宽带在宿舍上网;二是专业的差别,计算机系的学生对电脑和网络具有“先知先觉”,且有接触电脑的条件;三是性别的差别,男生相对于女生似乎更容易或更习惯接触网络。

上网的费用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分配生活开支,并对上网有所节制。但是也有近一半的学生上网的花费占生活费用很大的比例,这部分学生主要是男生,花费包括上网费、购买游戏点卡等,更有甚者则购买游戏装备、游戏账号、高配置的电脑及外设等,这部分学生大都对网络游戏达到酷爱或痴迷的地步,整天沉溺于网络。

上网的时间有8成以上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选择在课外活动时间上网,但因课程安排的原因,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学时间段内上网,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逃课上网的可能性;极少数学生选择通宵上网,但主要集中在周末晚上,以一年级学生为主,上网方式多为网吧。

拥有电脑数量调查显示,宿舍中没有电脑的学生占3成多,多为女生和一年级学生;宿舍中有一到两台电脑的占近3成,有两台、三台或四台以上电脑的为少数。整体情况是男生宿舍比女生宿舍的电脑多,高年级学生宿舍比低年级学生宿舍的电脑多,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拥有的电脑最多。

上网的目的和浏览的内容调查显示,有7成学生上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打开qq,“挂qq”已成为多数学生的习惯;有15.7%的学生打开ie浏览器浏览信息; 13.7%的学生率先进入游戏世界,目的很直接——玩游戏。就学生上网主要目的进一步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内容主要是娱乐,玩游戏、qq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是主要的娱乐方式。当然,高职生上网所从事的活动也出现了多元化倾向,比如网上购物、装扮博客、搜集学习资料等,从三年级开始更加关注对就业信息的了解。

对网络的认识和网络文明状况有一半多的学生能正确认识网络带来的积极效应,懂得趋利避害,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网络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可有可无,极少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网络,只是用上网的方式打发时间、填补空虚、寻找刺激,将自我封闭起来,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大部分学生网民有较高的上网素质,注意网络用语,能够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风气。

网络流行语与网络文化高职生对当今的网络流行用语非常熟悉并能“灵活运用”,这说明网络已经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高职生的生活,加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网络流行语多具有调侃性和幽默性,更容易在高职生群体中流行。

最喜欢的网络游戏在高职生热衷的网络游戏中,第一人称过关类游戏占到近1/3,说明高职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渴望通过顺利闯过每一道关卡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占有欲和虚荣心;有近30%的学生喜欢模拟人生类游戏,说明他们已完全接受了虚拟的网络社区,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应有的收获,以此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容易得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游戏类别和名称的多样化反映了大学生个性的差别和接受新事物的多样化、全方位的特点。

网络交友情况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看待网络交友这一现象,主要目的有交流思想、排解烦恼、扩大交际圈等。即使有少数学生存在网恋的倾向,也大可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因为大学生都已成人,对现实事物具有自己的观点和辨别能力。

几点启示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结合我院实际,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要充分开发校园网络资源,加强教育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充分、合理地运用网络可以为自身的成长成才提供有益的帮助。由于多数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发展和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所以要加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不断充实和更新网上资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校园网的作用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查询、网络评教、选修课报名等。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管理干部队伍。一方面,网络技术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总体网络素质,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技术,注意从网络上搜索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德育工作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使学生掌握制作网页、参加网络会议、在网上交流信息以及利用网络创业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也可借助类似于“健康上网俱乐部”的社团,引导学生自发地开展网上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做到文明上网,最终提高高职生的信息素质。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品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高职生沉迷网络主要是由于好奇心、从众心理、逃避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因素,加之高职生素质参差不齐,“近墨者黑”,互相浸染的现象严重。因此,要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对现实生活。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范文6

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名们约定俗称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近几年语言界已对流行语做出初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对于流行语性质的界定并不明确,如流行语常与方言俚语、行话、引语和黑语之间相互混淆,因而对流行语的研究并不彻底。在此主要论述西安高校大学生流行语使用特色,尤其关注于性别与学历带来的使用差异。

一、高校网络流行语使用简述

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首度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并在各大网络平台交流社区盛行。对于流行语定义在摘要中已作出简单解释,在此就不再进行赘述。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媒体语言,广泛地出现在聊天IM、网络社交、SNS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符号及文字象形,数字及外语相声、方言及外来字解意(李兰兰,2008)。本论文主要研究高校大学生(西安地区)对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二、大学生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项目的成立

(一)项目确立。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顺应2013年国家提倡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产品,而大学生流行语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项目是西安培华学院二级院系人文与艺术学院所成立的响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本项目致力于对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对流行语使用情况的了解并对大学生流行语使用情况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由于区域及人力物力资源的局限性,因而选择西安地区作为项目调查的运行点,分析西安高校大学生流行语使用情况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因素。

(二)问卷的形成。本调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结构化的数据收集,已正式书面和网络电子的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被直接告知调查的目的。调查问卷设有两种:流行版和传统版。流行版主要针对于高校大学生对近三年来流行语的掌握程度,问卷形式与时下年轻人所追捧的心理测试结果类似;传统模式即为问卷的经典模式,主要调查高校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态度。两份问卷相辅相成,能够较为全面的调查高校大学生(西安地区)对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三)调查问题的设置。通过对近三年来网络流行高频词语的收集,选出其中最为普遍的50例,通过流行模式即类似于心理测试模式的问卷,形成与流行于相关的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主要为高校大学生常用的流行词汇,问题设计新颖、独特,突出问卷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年轻化和有文化。经典模式流行语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与传统问卷的题目设计一般无二。主要通过中规中矩的问题模式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流行语的理解与态度。

(四)问卷受访学生调查结果。根据1600份来源于西安16所高校的纸质问卷,并200份网络调查问卷的抽样打印版,剔除了18份不合格的纸质调查问卷,共计收集到1782份完整的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受访的1782名高校学生中共有男生1094人,女生共有688人,男生较之女生略多。数据统计还发现调查受访高校大学生中本科大学生有998人,专科人数为588人,最后,研究生受访人数为196人。

(五)高校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通过传统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直观态度,24%的人表示愿意接受,多数受访者表示不反对,不偏好和无所谓,占到55.1%,有8.3%的人持排斥态度和12.6%的人表示喜欢态度。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基因自身的知识和见闻对于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而温和的包容。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另外4%则表示不会再日常生活中使用流行语。进一步调查使用频率,选择略有使用或会使用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51.3%,而很少使用流行语的人数为32.7%,有9%的受访人表示基本不使用流行语。仅有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结合前面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多为轻度使用,而明确表示会使用及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也占据29.2%的比例。因而网络流行语具备了一部分固定的受众群体

(六)网络流行语的熟悉程度。网络流行语调查问卷的流行模式中有5种测试结果,表示了受访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掌握程度。分别为:A型、B型、C 型、D型。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发现受访人员对流行语的熟悉程度大致掌握的占72.1%(包括B型C型D型)熟练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受众大学生为16.4%,及少数人对网络流行语持陌生态度。(11.5%)。

结合上述所有数据分析得出,由于性别差异,男性高校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掌握程度高于女性。根据学历的差别,由数据统计发现,本科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掌握程度最高,专科大学生次之,研究生最末。

三、项目成立的意义

(一)网络流行语的意义。网络流行语有四种主要的来源方式:(1)象形。网络流行语中最方便使用的是由字母、“火星文”、符号、文字表情和数字组成的图画、图幅,其中模仿人体,表情构造的符号尤为常见。(2)象声。根据词语发音、英文读音、谐音造词进行改编形成网络流行语。(3)借用。通过传统词语借义、方言外来词改编引申开来。(4)社会世界或现象的衍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