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探究

在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探究

[摘要]网络的兴起为大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的平台,但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引起的负面效果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课题组深入分析了网络舆情发生的典型特点,阐释了其发生的现象和存在的原因,从大学生群体和高校管理环境两个大的层次上提出了及时加强和引导不良的网络舆情、逐渐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提升参与网络行为的规范度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思想

大学生参与网络程度的提高,使得网络成为其了解外界信息和发表观点见解的重要媒介[1]。因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且在网络上互动的形式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词汇: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即学生把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社会焦点问题和求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以网络形式表达出来,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与反馈。如果学生的意见得不到有效反馈或反馈延误,就有可能由点及面传染到集体,演变成群体网络事件。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有益地参与网络活动、分辨网络信息、合理地观点,高校或学界必须加以引导。本文探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分析在管理网络上的问题和成因,最终有针对性地找出对策,让大学生正确并合理利用网络、发表自身见解。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典型特点

在党的报告中,强调网络强国战略,对网络文化、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2]。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如何正确看待、使用和管理网络行为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认知。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公开发表对某一事务的看法并引起广泛讨论的现实状态,即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对外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一种思想表达。大学生对自身网络舆情的认知了解不够全面。首先是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认知不够,在学界对网络舆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苏云什、周如俊等人认为网络舆情是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的见解;纪红则提出网络舆情是动态发展的,是对政策决策者的政治倾向所做出的评价;王来华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件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其次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对于自身倾向性关注的问题不太了解,细化到个体是对自身感兴趣的议题提出见解,但是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关注的问题却是模糊的,主要受自身兴趣或发展利益驱使,因此导致大学生在舆情管理中产生不理性的倾向[3]。最后是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范围和利用的载体不甚了解。每一位发表自身意见的大学生,并不知晓自己最终发表的观点会形成怎样的社会效果,他们只是通过各自熟悉的渠道表达自身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寻找共同的阵营。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现。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时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表现形式多种。一是表现手段多样。大学生借助传播速度快速的网络载体表达自身诉求时往往产生多样的形式,如文字信息类、图片类、音频类和视频类等。大学生利用不同的手段迎合不同类型的人的习惯,进行观点的表达和诉求的传递,形成对关注事务的看法。二是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梳理每一个引发舆情的事件可以看出其大致分为几个时段:舆论初始阶段、舆论潜伏期、舆论蔓延期、舆论的顶峰期、舆论消亡期等。具体演进为:起初仅少许大学生关注不同类型的主题,由于特定的群体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引发群体的共鸣,形成更加深入、多样的观点和舆论。随着人群和网络阵营的扩展,出现正反两面对立的观点和态度。在传统和网络媒介的促动下出现官方解读,使得舆论慢慢朝着统一的方向迈进。当事件得到解决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载体上不再频繁地观点,热度最后会减退甚至消失。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现实

尽管大学生初始时期利用网络发表观点是出于对自身利益或者公共事务的密切关注,出发点是良好的。然而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和形势的迅速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上发生偏差。

(一)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在校大学生容易被一些信息的表象所误导。从个体来说,大学生对网络舆情是具有认知偏差和缺乏安全意识的。由于大学生心智较单纯,面对学业、就业的压力和自身正义感的影响,积极为某些事件发声,成为其释放压力的出口。他们并不清楚舆论背后的进展和真实情况,对信息的筛选缺乏有效手段,只是在网络的驱动下盲目传达观点,无法预料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大学生在校园中抵制外来网络信息的安全意识较差,辨别是非的经验有限,容易被网络不良分子利用,容易被网络舆情带动[4]。从外部环境来看,高校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较差。一是未进行有效舆情引导。有关部门日常缺少关注,不清楚网络动态和采取懈怠政策等是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原因。面对舆情时采取责罚、删除等粗暴方式,反而滋生出其他系列问题。二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模式单一。高校缺失专业团队监控网络舆情、对诉求解答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寻找其他途径来达成目的。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舆情的因素很多,可从内部和外部具体分析。内因上,主要在于大学生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不畅通,其感受长期被忽略。大学生面临即将进入社会的转折点,渴望能够被社会接纳,他们自身意识逐渐增强,面对关乎社会公益或自身利益的问题时,期望能够表达自己的呼声,产生影响力[5]。同时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和开放,能够适用各种网络平台来传递看法,提高表达能力和号召力。如果没有供表达诉求或交流的平台,甚至忽视那些思想激进的学生,就会导致大学生寻找符合自身特点的网络平台进行发泄。过激的思想观点表达在网络上极易引起关注,从而引发网络舆论。外因上,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及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方法和队伍。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传统教育、行政把控,并未随着时展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心理方面给予关注,管理部门相互推诿。网络舆情处置、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部门协作形成管理体系,推诿现象使管理上出现真空地带,没有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一味地息事宁人,要求删除或保持沉默的问题处理方式过于粗暴。不当的处理方法使得大学生内心更加愤懑,于是通过网络发声引发社会关注,给予学校压力以求得公平的结果。因此,应组建专门的疏导大学生思想、心理,鼓励其如何表达的专业引导群体[6],在技术和管理上给予大学生网络舆论正确导向。

三、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管理的对策

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网络舆论给予正确的引导,从思想上和管理上着手,增强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导地位,使大学生自觉识别,不盲目引起网络舆情。

(一)强化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大学生在对一些问题发表意见时并不知晓其正在推动网络舆情,因此首先从源头上使大学生对网络舆情有深刻的认知很重要。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可以加入网络舆情的引导,平时要强化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教育,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使大学生知晓什么属于网络舆情,对一些负面的舆情能够主动抵制,并主动识别网络舆情背后的是非。高校要积极疏导学生心理,减轻舆论的负面作用,提高网络舆情的心理认知水平。学生日常管理中要教会大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来认知网络舆情。虽然网络具有很大的波及范围,能够迅速产生影响力,但网络舆情不是无序的参与,应在国家法律的角度下进行。不是任何舆情都是合法且正面的,一些不真实的网络舆情极易引起恐慌,具有煽动性,易造成混乱。因此,要从客观上使大学生认知网络舆情,遇到时认清真实性,不盲目跟风,不随意辱骂、中伤他人,否则引发严重后果时需承担法律责任。具体来说,适时开展网络舆情与法治的讲座、论坛,在日常管理和学习中增强宣传、法律意识,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话语走向。

(二)提高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管。高校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建立管理舆情的机制至关重要。面对舆情隐秘且具有潜伏性的特征,可从预防、控制和管理三个方面予以完善。首先,要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7]。根据时代技术的发展要求,可应用大数据来加强管理和预防网络舆情,及时对学生的诉求做出适当的回应,增强与学生的线上互动。引入先进的高校网络监控系统,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平台来整理出学生舆论的方向,通过建立数据库及时了解大学生日前关注的问题以及经常交流的主题,以此来预判他们的思想、言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其次,要建立完备的网络舆情控制机制。注重发挥网络舆情领袖人物的核心作用[8],对网络舆情的积极分子传播正面舆论的有效力量。领袖人物在学生网络舆情的萌芽时期积极引导,主动发表正面见解,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有益讨论,对激情的观点不断分析,论证其可行性,取得其他学生的认同。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学校可利用讲座、会议等形式进行剖析,使学生从正面理解,消除负面作用。若出现了引起学生恐慌的意外事件,学校要强化控制,加强互动沟通,主动向学生说明缘由,控制住传播的负面信息。再次,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我们应从高校的网络专业队伍人才建设、网络舆情的保障机制出发,强化舆情引导培训,形成一批能够深入分析和应对舆情动态的人员。高校还应建立多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和舆情处理的保障制度,投入资金引入技术、人才来把控网络舆情,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三)搭建大学生和谐表达诉求平台。诉求不畅是引发网络舆情的内因,要建立大学生和谐表达诉求的平台,即畅通各类渠道,使得他们的思想得到释放,观点得以表达。一是鼓励大学生踊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加以论证。在高校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定期举办学术讨论、演讲辩论等各类活动,促进同群体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从而提高自身素养。二是在途径上为大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诉求的渠道,如校长信箱、校长与学生座谈会等。校领导与各职能部门面对面与学生交流,鼓励大学生踊跃向校管理层表达自身需求和提出建议,职能部门当场解答、解决学生的诉求,会后在校园网统一回复学生集中关注的问题。这样有序的交流,使得大学生不会盲目在网络上引起舆论,拉近了学生和学校的距离,也有效地增加了学生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实效和互动效果。三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能够和学生形成良性的沟通互动,更加接地气。一旦学校陷入突发事情,可及时通过该平台信息,如事情的处理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处于知情状态。对一些时事热点,可以邀请权威学者、专家进行解读,刊登官方的评论信息,倾听学生的意见看法并形成专题报道。只有及时在思想上、行动上对大学生加以规范、引导[9],才能慢慢把控舆论方向,使得言论走向规范。

(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10]。因此,要将大学生网络舆情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摆在首要位置。某些大学生发表不理性的网络观点,基于自身思想意识水平不高,无法规范自身行为,因而要想方设法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网络法治意识。要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融入政治理想,将理想与信念结合起来,不断用学习来促进理想的实现。一旦具备崇高的理想,大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就不会做出有悖于理想的错误行为。要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信念,使他们自觉不利用网络舆论做出有损国家形象利益的事。为了使得国家富强,大学生要努力肩负自身责任,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先进的文化,不在网络上附和不当的舆论,同时对于一些负面的网络文化坚决加以抵制。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使大学生意识到非法参与网络舆论的危害性,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勇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在管理形式上,高校也要建立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以便学生能够随时学习,使得互联网成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11],不断对新的思想进行补充,不断以主题形式来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精神,倡导其加入红色思想活动中来,紧跟旗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贴合起来,不断促进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

四、结语

时代的进步使得大学生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增多,繁杂的信息也扰乱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节奏。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出现,高校不应该被动,而是需要主动掌握舆论导向,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在舆情管理上做出创新,把握住舆情的特点,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联系,使得网络舆情逐渐走向正面。

作者:刘懿 单位: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