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范例6篇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67-02

一、课程考试改革立项的前期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是以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问题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我校小学教育从2005级本科生开始就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立项前已开课4届。

2005年在教改课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新模式研究》,研究了教师教育专业中课程考试如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能力。构建适应学习型社会、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多形式的考试模式。研究在课程成绩评定过程中,如何发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评价(自评与互评),研究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原则等。

2008年在论文《在高师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探索》,阐述了多元主体参与学生学业评定,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2009年7月发表的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构想》,提出了“建立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多维课堂为阵地的教学模式”和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学生活动方案设计的水平、实施活动的能力、活动实施的效果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初步设想。

二、考试改革立项后的课程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掌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程序,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具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立了理论精讲―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此我把课程内容分解为三部分,即教师精讲部分,主线任务完成的实践中体验学习部分和研究性学习部分。

1.精练的理论讲授。讲授的内容有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特征、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等,目的在于把握课程的理念和特征,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标,明确课程的内容特点。

2.主线任务的实践体验。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设计、实施活动及评价活动,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及具体实施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中教师的具体工作,具备实施课程的基本策略。所以在讲授10课时的基本理论之后,将学生分成3~5人/组,围绕主线任务,合作设计1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的、具体方案,并在事前联系好的学校、指定的班级组织实施。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在小学课堂中完成三次实践性学习。分别完成主题活动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定指导、活动汇报交流指导。学生在这一真实的任务驱动下,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完整过程,经历从“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订指导―活动实施指导―组织活动总结与评价”四个基本环节的全过程。

3.自主研究与交流讨论。在实践任务完成后,自主学习和研究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因为实践过程中学生实际遇到过一些问题并基本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再来学习,理解更深刻,效果更好。如讲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素质需要,学生们感受颇深。讲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们思路较为清晰。

三、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课程总成绩=综合评价成绩×80%+平时成绩×20%。但综合评价是一种改变“一卷定乾坤”的考试传统,把考试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从学习过程、知识掌握及综合应用的全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多元评价具体体现在包括了多项考核评价内容,多次考核评价过程,多人参与考核评价三个方面。

1.综合评价的三项考核内容。综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三大板块内容。一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一份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依据课堂交流分享的情况及最后定稿的情况评价选题的价值,方案的可行性、规范性等。二是在小学真实组织和实施所制订方案的过程情况,在日常交流、分享中了解活动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并进行成绩评定。三是期末结束时学生个人撰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学结》,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本课程中的态度、方法及收获所做的全面总结,包括课堂理论讲授的学习、三次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自学内容完成的情况、课堂讨论参与的情况、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要对自己学习本课程的态度、收获做出自我评定。

2.突出过程考核。针对考核的内容,突出过程性考核,以考核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以上三项内容的考核是随进程进行的,分散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同时小组合作完成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至少有三次成绩评定,即初稿、二稿和定稿。初稿是学生还没正式进入小学前,根据所学理论及对小学、小学生的主观印象制定的,二稿是进入小学后,结合了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修改过的,三稿是整个实践过程完成后,经过反思后再修改的。

3.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学生参与成绩评定,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体现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参与成绩评定的方式有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三种方式,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两部分。(1)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撰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学结》中给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效果等做出成绩评定,评定的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10%。(2)小组内互评:小组成员依据活动参与程度、贡献大小等小组实践活动情况对小组逐一进行评价。组内评价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20%。(3)小组间互评:组与组之间依据日常教学中选题分享、活动设计分享、活动组织实施分享等就活动设计与实施进行互相评定。各小组评定后的平均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20%。

4.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是日常学习笔记、自主研修学习和讨论情况、作业、考勤等。占总成绩的20%。

四、课程考试改革取得的成效

1.在教育理念上给了学生正面示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形式,尤其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民主化等。本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无疑是为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示范。

2.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与传统的笔试、闭卷的形式相比,重视知识的记忆,忽视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状态得到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再是“上课抄笔记,下课补笔记,考前背笔记”了。考试也不再只是充当甄别的工具,让学生谈而紧张。而是发挥了其导向的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的有效手段。

3.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学习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能力。考试改革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但并没有忽视基本理论的学习,相反地在实践应用与讨论交流中更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理解。

4.学生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得到提高。课程综合考核评价学生活动方案设计的水平、实施活动的能力、活动实施的效果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使得学生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问题的兴趣得到提高,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从2009级学生论文选题来看,很多学生选择了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问题开展研究,体现了选题的实用性、地域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收集了一套有价值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每一学期,我都组织学生将他们自行学生自行设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进行汇编,按实施学校编印成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组编文本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对实施学校来说,有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撑材料;对学生们来说,为以后实施该课程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五、考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大班化教学实施难度大,效果不理想。无论是小组合作完成主线任务,还是开展自主研究、讨论交流,都需要任课教师进行细致指导,但该课程上课的班级人数达80~100人,指导难度大,结果集体指导多,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少,效果不理想。同时一个班级同时去一所小学组织实施小学生的活动,对学校规模要求高,组织工作困难,学校及任课教师难以全面把握各小组实际情况。

2.实施改革增加了师生负担。如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交通费、文印费等均自行承担,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同时改革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量,联系并多次带领学生去小学组织活动,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修改学生撰写的活动指导方案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3.学生评价的运用中有功利思想存在。学生参与评价,在行使其评价权的时候不排除学生有功利思想存在,不得已采取了必须体现层次、规定指标等方式加以控制,但仍不能保证学生评价的完全客观性,还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蒋爱英.在高师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探索[J].科学时代,2008.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难点;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课十分注重素质教育的提升,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需求和个性。不过,在综合实践课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针对这些难点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使课程顺利开展。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难点

受到地域的限制,课程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标准。除了知道纲要外,缺乏具体的参照对象,因此实施起来便存在许多问题。综合时间课程以实践为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只能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达到课堂效果。虽然新课改正在不断推进,但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仍未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认为分数和名次才是最重要的,这自然不利于实践课的开展和评价。

二、综合实践课的实施策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在标准上还暂时无法做到完全统一。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和兴趣的课程,有效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奇心强,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对课程充满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一般情况下,综合实践课的设定主要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角度出发,内容相辅相成,三者不可或缺。所选择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既互相联系,也要有一定的差异性。

综合实践课对于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担当综合实践课的重任。因此,为了保证综合实践课顺利开展,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对教师进行认真、严格的筛选,再进行专业的培训,使综合实践课师资队伍更加壮大。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突出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不能单纯以书本为工具,以教室为地点,以教师为一言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应起到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新型课程,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不仅考验教师的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素质提升的机会。在新时代背景下,处处是挑战,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尽管综合素质课还存在许多难点,但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综合实践课一定会越办越出色。

参考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期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力争在操作层面上探索新路子,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使得每一个教师概念清,思路明。

要培养全面的学生首先要有全面的教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紧围绕“全面创建学习型教师”主题,以综合实践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鼓励教师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层次和高度,争取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公开,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2、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从内容入手,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课时多、活动多,平时教师间交流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的时间更少。充分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这将是我们这学期一个重要交流活动内容。

三、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强化课程意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必须澄清认识,提高每一个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重视该课程,使之“合法化”,才会在实施过程中一路绿灯,把活动真正落实。本学期在学好《纲要》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重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使教师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课程,而且知道怎么办,如何去做。让他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门内汉”,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理论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方式方法要改变。

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当务之急。为了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效能,体现它的价值,自本学期起,立足“以点促面”式校本培训。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多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然后发挥他们的辐射功能。此外,请专家或成功学校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教师通过培训,明确了责职。这样,实施新课程的重担就不会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从而摆脱其他人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2、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从份利用我们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方优势开展好镇江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探索解决办法。

其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综观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一灵魂的缺失。这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趋甚远,有违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动起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应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宣传课程改革思想,培养一批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在理论上,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以及为课程改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提供经验和程式。

再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加上对结果的“果”没有正确的界定,使得造假之风兴起。平时不闻不问,到时加班加点,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教师的理论学习、计划的制定、总结的撰写、学生活动的记录等等,我们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重视研究的过程,做到事无俱细。

3、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任何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得以较好地实施。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如时间和空间、人力、物力、管理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工作计划第2页

度等等。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施保障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便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过程。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作后盾。如学生活动基地的确立,就必须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协作产生,而不能把它推给教师或学生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要形成共识。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密切课程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凸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综合实践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很好地结合校本课程。否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落入个别教师依靠自己狭隘的经验指导学生活动,其结果往往过于封闭、缺乏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校本课程。

四、活动安排

二月:1、理论学习,成立教研小组

2、课题方案、活动计划的制定

三月:1、前阶段活动小结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校)

3、优秀论文、活动案例评比

四月:1、中心组活动(校)

2、现场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月:3~6年级)

五月:1、优秀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评比

2、学生活动成果交流

六月:1、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范文4

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原本机械枯燥单一的语文教学形式得以转变,学生能到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进取、分享合作的精神。另外,实践经验得以丰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对此问题阐述建议和看法。

一、紧密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综合实践活动尽管不同于日常生活,但是不可与现实生活分割开来。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知识与学生生活上世纪越接近时,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愈发强烈。”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可紧密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赋予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气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以此大力拉近学生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倾心投入,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最优化。比如,以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所以,结合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实践任务:自由结组,到本村的各个小超市、商店杂货铺,以及村庄其他会有汉字出现的地方,对用字不规范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指出并帮助纠正。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将用字不规范情况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将报告上交给我们。另外,学生也可自行组织以“普及汉字使用规范性”主题的宣传活动,农村地区的人们文化水平本就相对较低,学生可以趁此时机向他们普及汉字正确使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容易使用错误的汉字,以此降低农村地区的人们使用汉字出现错误的机率,提升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样,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的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强化。

二、充分运用乡土资源,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农村学生天天置身于乡村田野,身边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对乡土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运用,以此使实践活动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培养,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比如,赤田镇有着丰富的水库资源,共有鱼塘、水库161座,水面面积达29.2平方公里,课下,我们就可组织开展一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对赤田镇水库资源的具体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用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在赤田镇,还保留许多有趣的民风习俗,如打春锣、吃红蛋、耍狮灯、开面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农村所保留的这些习俗作为实践活动资源进行调查探究,如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学生浓浓的乡情与亲情。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范文5

学校现有1—4个年级20个教学班,在校生869人,平均班额43人,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本科学历54人,专科学历4人,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功能室齐全,配有音体美教室、多功能教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录播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20余座,所有办学条件均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运动加阅读”办学特色的一个支撑点,提出了“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的办学理念。历史一贯沿袭的课堂讲台式教学模式和规定性教学内容,局限了教师们开放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们也沿袭了传统的室内课桌式受教模式,禁锢了孩子们调查、合作和获取广义信息的技术能力。基于此我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开展情况)

(一)建章立制,研训结合

“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发展,建立一支既精于学科教学,又擅长课程开发,同时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在开设课程的初期,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形成了校长—教研员—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等。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部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各项事宜。

1. 学习纲要扎牢根基。三月份接到创建任务以来,校委会就成立了学习专班,由校长任组长,为全校教师订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人手一本,开展集中学习培训,交流学习心得,为课程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 组建队伍投入实施。开学之初,教务处针对教师进行了两项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具备研究价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二是组织教师就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所做的探索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程实施的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根据两项摸底活动的结果,我校确定了张根华、林琳、苗园园、薛贝贝等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学校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 引导教师端正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思想,如:接受任务之初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困惑;与传统教法冲突时的彷徨...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没有具体的教法学法,甚至很难找到供参考的资料,因此,为上好一节实践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寻找素材,上网查阅资料,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每一个实践主题的完成,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请教专业人士等校外活动,其麻烦之多,难度之大,也是毋容置疑的。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领导没有急于求成,埋怨责备,而是设身处地针对老师们的想法、疑虑作出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4. 帮助教师掌握方法。起初,我校教务处先制定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然后又牵头组织各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召开主题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主题,并与指导老师探讨拟订具体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跟踪听课、访问学生、检查资料等形式督促和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一年来,骨干教师逐渐在课程中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以点带面,小步推进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们在实施过程采用以点带面,小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实施。起初,学校没有在全校大面积铺开实施,而是在二三四年级中确定一批骨干教师,确定几个班级,以小课题的形式,在小范围内实施。以这些班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向前推进,带动全校教改。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在分阶段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撰写阶段总结和论文,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收集、整理、核实材料、使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条理化、规律化的过程,也是对课程实施工作的回顾与检查。这样,课程改革得以稳妥推进,教师实施课题的自觉性更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了。

(三)科学选题,实效取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重实际、求实效,充分考察学校周边环境,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其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捕捉信息,便于收集资料的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进行。如根据南乐县是字圣故乡、文化之乡,我们确定了《身边的汉字》、《走进家乡的传统文化——南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又结合我校劳动实践基地确定了《我和蔬菜交朋友》、《来之不易的粮食》等主题;结合学校附近的文化馆确立了《赏民俗文化,悟艺术魅力》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

1. 整合课程全学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们由此将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开展学科延伸性的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身边的汉字》等主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确立的《人民币的认识》、《年、月、日》等主题,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

2. 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实践特长。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坚持教师“1+1”(上好一节优质课,带好一个学生社团)的发展思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并专门聘请校外优秀辅导教师,开设了器乐、语言、手工、科技、等六大类32个学生社团,按照一项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原则,精心制定社团活动计划,规范社团考核制度。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本学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并于2020年12月31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

3. 利用身边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实践的空间除了家庭、学校以外,更广阔的是社会,为了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课题辅导教师互相商讨、共同完成活动。如:我们已进行的“我是校园志愿者”、“共享绿色新时代”等系列实践活动就是由课题组设计方案、政教处牵头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进行的。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在家长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生也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

(四)加强管理,制度规范

1. 以实施细则规范活动的内容。首先,我们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其次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在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的意见,认真审核他们所提出的活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制订了分层次、分年级的实施计划,力求计划操作性强,活动内容科学规范。

2. 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每个月,教务处都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进行研究讨论,汇报一月来各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指导下次活动的实施。

3. 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每学期对老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教育故事、教案、小课题、论文等进行评比、展示。

二、小荷虽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以开放的课堂形式,丰富的信息容量,个性化的实践体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亲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选取课题到构思方案,从查找资料到记录过程,从汇报活动情况到撰写总结报告......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固定教材、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周密的策划;为了应对活动过程中,来自学生或实际生活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必须广泛的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为了使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老师还要不断地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也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培养学生、锻炼老师、推进课改、提升学校品格的作用。《相约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学会了上查资料,建立自己的文件夹,领悟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零食与健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并在各项社会调查活动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展望)

相对于其他类知识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博大的研究领域和精深的研究纵度,必然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教育职责。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综合实践要勇于肩负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课论文范文6

[P键词] 综合实践;行知理论;切入点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具有广泛性,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学理念,与现代新课改精神相一致,也为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其学科特点,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材展开深度解读,注意渗透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综合实践活动展开全面设计优化,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解读教材

(一)深度挖掘生活因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普适性,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展开深度解析,找到课堂教学设计的起始点。特别是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为学生带来全新感知契机。学生的生活积累存在个体差异,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各有不同,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呈现个性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观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时,需要将这些理念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提升课堂教学设计的适配性。

(二)探寻教学渗透切入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教情和学情调查,注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渗透方式展开优化探究。课程设计要多元接轨学生的生活认知,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启动形式的创新,以快速激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教师生动讲解、案例展示、数据分析、课堂演绎、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认知契机。

教师要注意接轨学生的生活思维,体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教学《班级吉尼斯》,教师不仅要对世界吉尼斯纪录做出解读,还要发动学生创设班级吉尼斯纪录。活动设计可以由学生申报吉尼斯纪录,教师组织学生评委展开审核,然后给出确认,颁发“证书”。并将这项活动形成制度化,定期展开评选。学生申报开始,有学生说自己是班级内个头最高的,也有学生说自己是班级内跑得最快的人,还有学生说自己是最遵守纪律的人……课堂活动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教师发动学生构建班级吉尼斯纪录制度,让学生参与活动,课堂教学顺利启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因为有吉尼斯纪录的存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也增加了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学生为创造吉尼斯纪录,自然要展开自觉实践活动,这对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创造了良好契机。

二、教学活动设计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指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展开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基本技能,促进心智成长,这不仅是课程设计的要求,也是学生认知成长的基本规律。实践出真知同陶行知教育理论有内质形成密切联系,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生活经历较为单纯,生活认知有一定局限性。教师要展开深度学情调查,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帮助,也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条件。学生生活认知存在短板,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生活认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提供重要支持。

(二)社会即学校

生活与教育形成内质联系。为形成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构建学习认知体系。小学生介入社会生活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限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公益性宣传活动、关注社会和国家新闻、展开多元社会调查、分析社会大数据、实地参观考察等,都属于接轨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给出具体的实践要求,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获得思想认知的全面升级。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设活动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学生搜集家中一周时间内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并进行细致分类,参与班级展示活动。课堂展示开始,学生将搜集到的一次性用品都进行了分类,有方便袋、筷子、纸杯等。教师给出活动设计表,每人先做好统计,看看每个家庭一周时间共使用了多少一次性用品,以此类推,一年要使用多少一次性用品。全国大约有4亿家庭,一年之中需要多少一次性用品呢?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很顺利拿到了具体数字,看到数据后,学生都非常震惊,想不到整个社会浪费现象这样严重。

学生开展生活调查,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经过数据推演,这些信息给学生带来深度心理触动。实践操作对学生来说并不复杂,但接触生活非常深刻,由一个家庭展开推演,这是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认识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心灵受到触动,其学习认知也得到拓展性提升。

三、 课堂拓展延伸

(一)课堂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受时间和空间时空条件所限,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特别有限,教师要注意延伸综合实践课堂长度,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够随时参与实践活动。课外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实践活动的多重制约因素,特别是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实践性、历练性。小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不多,需要教师、家长、街道社区的多方支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需要全面整合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活动的适配性。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综合实践课设计的重要制约因素。“教”是作为活跃因素,也是“学”的辅助手段,而“做”则是最为核心的因素,以“做”为中心展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成长基本规律。学生敢于实践,需要教师给出针对性引导,更需要家长给出充分的支持。“做”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早早树立独立生活认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实践参与中形成有形感知,这对塑造学生学习认知有重要促进作用。

“教、学、做”有机融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达成全面共识,才能获得良好学习效果。例如:教学《走进电的世界》时,教师给出延伸训练设计,如何安全使用家电,如何节约使用家电?将平时做法整理成笔记形式,参与班级展览活动。学生平时很少梳理这些内容,因为要参与班级展示,自然要对平时表现展开理性梳理整合。笔记展示开始,学生给出自己的做法。学生总结安全、节约使用家电的经验和教训。教师将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感知。

教师让学生走到家庭展开深入调查,找到安全、节电方面的问题,并给出改造措施,这本身就是联系实践的做法。学生平时很少关注家庭生活,对节约、安全用电完全没有意识。通过调查操作,培养了学生节约意识,还带动家人一起节约用电,这当然是教学设计的结果。学生实践意识的大幅度提升,对塑造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