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论文范例6篇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范文1

1.合理选择活动主题,保持趣味性和价值性

综合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活动主题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保持活动的趣味性,又要保证其价值性,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某种技能的提升或者意识的培养。此时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学生兴趣较为浓厚的活动主题,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首要目标,并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添加能够让学生受教育的活动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在高昂的参与热情下获得最为深刻的教育。

2.合理选择小组结构,设定小组管理模式

在综合实践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小组结构的设定也非常关键,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各个学习小组成员的调配,让学生之间能够碰撞出学习的火花,也让学生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体验和成长。另外,在小组成员的调配中也要为每个学习小组确定一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避免由于内部管理问题而造成活动障碍。明确管理责任主体,例如设定组长和副组长,提高学生的制度意识和管理意识,让学生能够明白合作需要在一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之下开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每个小组的学习效率。

3.协作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范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67-02

一、课程考试改革立项的前期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是以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问题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我校小学教育从2005级本科生开始就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立项前已开课4届。

2005年在教改课题《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新模式研究》,研究了教师教育专业中课程考试如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能力。构建适应学习型社会、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多形式的考试模式。研究在课程成绩评定过程中,如何发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评价(自评与互评),研究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方法及原则等。

2008年在论文《在高师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探索》,阐述了多元主体参与学生学业评定,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2009年7月发表的论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构想》,提出了“建立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多维课堂为阵地的教学模式”和通过“综合考核评价学生活动方案设计的水平、实施活动的能力、活动实施的效果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来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初步设想。

二、考试改革立项后的课程教学模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意义,掌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程序,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具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立了理论精讲―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此我把课程内容分解为三部分,即教师精讲部分,主线任务完成的实践中体验学习部分和研究性学习部分。

1.精练的理论讲授。讲授的内容有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特征、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等,目的在于把握课程的理念和特征,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标,明确课程的内容特点。

2.主线任务的实践体验。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设计、实施活动及评价活动,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及具体实施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在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中教师的具体工作,具备实施课程的基本策略。所以在讲授10课时的基本理论之后,将学生分成3~5人/组,围绕主线任务,合作设计1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的、具体方案,并在事前联系好的学校、指定的班级组织实施。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在小学课堂中完成三次实践性学习。分别完成主题活动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定指导、活动汇报交流指导。学生在这一真实的任务驱动下,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完整过程,经历从“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订指导―活动实施指导―组织活动总结与评价”四个基本环节的全过程。

3.自主研究与交流讨论。在实践任务完成后,自主学习和研究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因为实践过程中学生实际遇到过一些问题并基本解决了相应的问题,再来学习,理解更深刻,效果更好。如讲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素质需要,学生们感受颇深。讲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们思路较为清晰。

三、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

课程总成绩=综合评价成绩×80%+平时成绩×20%。但综合评价是一种改变“一卷定乾坤”的考试传统,把考试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建立从学习过程、知识掌握及综合应用的全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多元评价具体体现在包括了多项考核评价内容,多次考核评价过程,多人参与考核评价三个方面。

1.综合评价的三项考核内容。综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三大板块内容。一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一份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依据课堂交流分享的情况及最后定稿的情况评价选题的价值,方案的可行性、规范性等。二是在小学真实组织和实施所制订方案的过程情况,在日常交流、分享中了解活动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并进行成绩评定。三是期末结束时学生个人撰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学结》,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本课程中的态度、方法及收获所做的全面总结,包括课堂理论讲授的学习、三次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自学内容完成的情况、课堂讨论参与的情况、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要对自己学习本课程的态度、收获做出自我评定。

2.突出过程考核。针对考核的内容,突出过程性考核,以考核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以上三项内容的考核是随进程进行的,分散在一个学期的不同阶段。同时小组合作完成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至少有三次成绩评定,即初稿、二稿和定稿。初稿是学生还没正式进入小学前,根据所学理论及对小学、小学生的主观印象制定的,二稿是进入小学后,结合了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修改过的,三稿是整个实践过程完成后,经过反思后再修改的。

3.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学生参与成绩评定,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体现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参与成绩评定的方式有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三种方式,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活动方案设计和活动组织实施两部分。(1)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撰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学结》中给自己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效果等做出成绩评定,评定的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10%。(2)小组内互评:小组成员依据活动参与程度、贡献大小等小组实践活动情况对小组逐一进行评价。组内评价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20%。(3)小组间互评:组与组之间依据日常教学中选题分享、活动设计分享、活动组织实施分享等就活动设计与实施进行互相评定。各小组评定后的平均成绩占综合考核评价的20%。

4.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是日常学习笔记、自主研修学习和讨论情况、作业、考勤等。占总成绩的20%。

四、课程考试改革取得的成效

1.在教育理念上给了学生正面示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形式,尤其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常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民主化等。本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无疑是为学生进行了生动的示范。

2.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与传统的笔试、闭卷的形式相比,重视知识的记忆,忽视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状态得到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再是“上课抄笔记,下课补笔记,考前背笔记”了。考试也不再只是充当甄别的工具,让学生谈而紧张。而是发挥了其导向的功能,成为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的有效手段。

3.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学习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能力。考试改革突出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但并没有忽视基本理论的学习,相反地在实践应用与讨论交流中更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理解。

4.学生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得到提高。课程综合考核评价学生活动方案设计的水平、实施活动的能力、活动实施的效果及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使得学生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问题的兴趣得到提高,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从2009级学生论文选题来看,很多学生选择了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问题开展研究,体现了选题的实用性、地域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收集了一套有价值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每一学期,我都组织学生将他们自行学生自行设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进行汇编,按实施学校编印成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组编文本材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对实施学校来说,有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撑材料;对学生们来说,为以后实施该课程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五、考试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大班化教学实施难度大,效果不理想。无论是小组合作完成主线任务,还是开展自主研究、讨论交流,都需要任课教师进行细致指导,但该课程上课的班级人数达80~100人,指导难度大,结果集体指导多,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少,效果不理想。同时一个班级同时去一所小学组织实施小学生的活动,对学校规模要求高,组织工作困难,学校及任课教师难以全面把握各小组实际情况。

2.实施改革增加了师生负担。如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交通费、文印费等均自行承担,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同时改革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量,联系并多次带领学生去小学组织活动,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修改学生撰写的活动指导方案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3.学生评价的运用中有功利思想存在。学生参与评价,在行使其评价权的时候不排除学生有功利思想存在,不得已采取了必须体现层次、规定指标等方式加以控制,但仍不能保证学生评价的完全客观性,还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引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蒋爱英.在高师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探索[J].科学时代,2008.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范文3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教育又是如何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呢?如何在现在的教育形式下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理论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却是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所以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合为一体,从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二、整合目标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目标,乃是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后,将有效地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条件,构建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体系。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最根本的目标及衡量标准,是促进学习,实现课程目标,达到活动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正是要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全方位地融合,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来选择信息技术。

三、实施策略

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1.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思想和理论水平,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更新观念,并落实到教育过程中,这样才能挖掘其巨大潜能。教师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方法的指导,而非具体的技能。因此,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必须掌握综合辅导策略。

2.改变教学方式

必须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3.创建网络平台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网站,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档案,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构建评价体系

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

(1)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综合活动课程专题网页,建立相关项目的资源库,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绘制相关的自我评价表格,对学生的每次活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2)成果展示:将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科研论文、设计图片、书画作品、获奖证、奖杯等成果利用拍照、扫描、资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展示或制作成演示动画进行展示,或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进行成果展示汇报,以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热情。

(3)师生民主评议:利用电子表格罗列评定的事项、标准和具体内容,以小组的方式民主自由地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互评,教师始终参与其中,并及时地将获得的信息录入活动信息库中以备后查。

参考文献:

[1]范维涛.浅谈新课改下城市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改革[J].中小学电教(下),2011(02).

[2]陈雅蓉,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验课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01).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 活动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9-01

2001年6月以来,新课程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此次新课程改革当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得到了全面的开展,成为此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但是,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具特色的个性特点以及多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在实施的时候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采用多渠道拓宽课程资源

在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资源匮乏的严重问题。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适当地扩充一切学校内的可利用资源,比如定期给小学生开放学校的电脑室、图书室以及阅览室等。一些学校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则可以考虑在校内设立一些公益图书角。还可以有效地运用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严格?拓宽课程资源。例如,组织师生一起共同编写学校的校史和不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校友来学校做报告等形式。

其次,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校外辅导员,争取可以把社会上各个行业热爱教育事业的人组织起来,让他们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可以在学生中间、教师中间以及校外辅导员中间广泛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题,把优秀的活动课程主题甄选出来,进而建立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资源库。针对这些优秀的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逐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

最后,我们还应定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活动实施后的及时反馈,及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做出适当的改进。将这些经验、改进进行整理,形成文字资料以便于指导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建立健全课程实施保障制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相应的保障制度。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其相应的保障制度基本没有或者说很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即使一些小学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保障制度,但是却缺乏有效的考核,最终致使这些保障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它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的小学必须要积极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及相关建议,商榷如何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制度内容。

首先,在制度的考评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在不增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工作量的大前提下,对相应的制度考评标准进行适当的优化,要尽可能地对他们鼓励,也不是一味的对他们进行批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单纯的运用“奖勤罚懒”的处理方式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应该最大程度上调动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当中来,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其次,在安全因素方面。我们应该知道,没有安全的保障,就不可能有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安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过,我们也不能单纯的考虑到安全因素而不敢去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有些教师往往会把自己的“不作为”归咎于安全因素的考虑。所以学校应该在活动实施之前全面做好安全方面的动员和防护工作,还要把安全工作具体安排到个人,建立和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制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检查和了解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避免因为疏忽而对学生安全形成的危害。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的把活动的情况上报给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及自己是如何进行应急处理的。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要及时和学生一起总结活动的效果,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到安全保障工作中的小学生也要做出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调动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充分获取社会的大力支持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孤立的学科。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的特殊性,就注定这们课程不可能仅仅局限在学校内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实施。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我们必须要充分获取社会的大力支持,积极主动的协调好和学区内的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我们需要树立“开门办学”的正确心态,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群策群力,共同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充分获取社会的大力支持显然就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力保障,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展提供指向性的评价,也可以为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监督作用。

其次,社会可以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智力支持。社会上的诸多有识之士必将成为未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背景,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在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所不断积累的工作经验,都能够成为我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利资源。

再次,社会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很多场地都需要校外相关部门提供。

最后,社会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学校周边的一些企事业单位都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经费支持,从而减轻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存在的经费压力。

四、结语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需要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综合活动课程中给予经验上的借鉴,不断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范文5

2、说与做相结合,改变以理论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理论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

3、说与做相结合,正确处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学生的实践过程只有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才不会导致盲目的实践和“无知的”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真知来源于实践。

4、说与做相结合,实现学生乐学与会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

【关键词】 “说”与“做”;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力。

最近看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实录,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废旧电池污染的实践和应用设计》,其中有一组同学专门研究小区乱扔废旧电池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的学生说要教育扔的人,有的学生提出在各住宅小区做一个收购箱,定期派人收集,有的学生提出写信给环保部门对电池进行集中填埋……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感叹现在的学生思路真是开阔,很有创意。

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如果学生的设想脱离了实际,不就成了空想?实际操作能力对检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正确与否有着重要作用。几乎所有发明家从小都自己设计与制作各种模型。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筝等,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实验。

如何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着陆呢?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在现实中着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说与做相结合,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

让小学生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认识,提升观念,发展能力。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亲历实际情景的时空,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及时总结。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识。只要学生说说和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

前几天看到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的主题是《珍爱生命》。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次活动方案,并且自己付诸实施。可结果在实施时大家都傻了眼!无法进行,为什么?学生说,以为是假的,教师只是哄着我们玩,说说而已,以为不会真的要大家去做,所以,没有去考虑一些细节。

说和做,相去甚远,只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只有让学生感到这事马上要在实际生活中做,才会有细致周到的考虑,才会有到位的指导。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着陆,只有一个办法,带着学生去“做”。

二、说与做相结合,改变以理论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回想《珍爱生命》,由于开始教师重视了文本的学习活动,重视了教室空间进行教学活动,认为老师还是像以往的活动课一样,只是哄着大家玩玩而已,不会动真格的去实施,造成了实施时无法进行。这种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了活动认识课。

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的山山水水》时,在进行活活动设计时,我们安排了参观、访问、摄影、绘图等,将语文、社会、美术、法律、家乡环境调查等诸项知识与见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活动后,大家又展开了“如何保护环境”大讨论。同学们积极参与,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们对污染母亲河――多浪河的不良行为的愤慨,以及要求保护的请求和愿望。这样的活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语言素质,而且得到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启蒙教育,培养了综合素质。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改变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课一课地来教,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个资源包,去实施教学。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三、说与相结合,正确处理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理论学习。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如我在教学《寻找春天》过程中和语文老师进行的一次合作:以往该课都是由老师在课堂上用课件展示,学生叙述、描绘等方式进行。我们没有满足于传统教法,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教学场地:操场

教具:相机、记录表

教学过程:老师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然后组织学生说春天,画春天,写春天;最后在班里举行展示会。在这次活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的综合实践活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开展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告诉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与理论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观察(做),贴近生活,快乐来了,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四、说与做相结合,实现学生乐学、会学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实践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特别强调尊重主体。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就应该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学生真正想了解的,真正能“吊”起学生“胃口”的,使学生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就想跃跃欲试地去亲身体验的……

基于此,我们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紧密结合《魅力阿克苏》的课题开发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使学生乐在实践之中。这样,孩子们就会高高兴兴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主题实践活动当中,努力从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然的、综合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完全是出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上的学习(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求他们去学(被动地学),这无疑有助于回归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天性。

开展《家乡的花草树木》主题活动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出台了许多活动的点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课本,寻找、描绘家乡的花草树木,收集有关花草树木的成语、对联、谜语、俗语、诗歌、文章、故事等,可以原文照搬,也可以经过取舍加工和改造,设计成小报来描绘家乡的花草树木;学生可以在教师、家长等的带领下走出课堂去观赏家乡花草树木的美景,并把家乡的花草树木拍成照片,摄成视频;学生可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想象的空间里,从家乡的美景联想到为了祖国永恒春色而辛勤劳作的人们,此时,孩子们完全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内情与外景交融在一起,诗情画意油然而升,每个学生的眼前便会涌现出一幅幅无限美好的风光图。当然,孩子们会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或吟颂,或写文,或作诗,或绘画,或谱歌……这样,学生在乐中不但拓展了“家乡的花草树木”的知识,丰富了“花草树木”的语言,而且体验了“家乡的花草树木”的魅力,陶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同时也培养了欣赏、想象等综合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如此富有情趣、充满神秘的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正是学生梦寐以求的。

综上所述,脱离“做”的“说”,容易让学生走过场,造成眼高手低,“做”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所在,否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是难以真正体现的,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与教学回到学生“说”与“做”的统一中,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这也是传统的课程所缺少的,真正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学生插上实践的翅膀,在综合实践活动这片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3]沈旎《教学随笔》

小学综合实践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拓展课程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比较

引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以下称“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努力完善课程改革结构。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W习内容。“指导意见”同时指出,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三类。“指导意见”一出,各学校着手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试点学校,已经尝试拓展课程的实践。与此同时,关于拓展课程的思考不断出现。各学校原先就有许多个性化课程,比如四点钟学校课程、社团课和兴趣课等,名称上略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基础性课程的一种拓展和延伸。现在又提出“拓展课程”,那么拓展课程和这些个性课程之间是否存在交叉重复?拓展课程相较于原先的个性化课程,又有哪些个性化的内容呢?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丰富的拓展课程,通过学生自主选课、分三个学段走班制的形式加以落实。同时,四点钟社团课是存在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拓展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参加,而四点钟社团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主报名,并不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其次,拓展课程是体现在课表上的其中“一课”,并不占用正常教学以外的时间,而四点钟社团并不是课表上的“一课”,而且根据课程需要可能会占用正常教学以外的时间。在拓展课程与这些个性化课程的比较中,似乎能看出拓展课程的一些端倪,但笔者想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一探究竟:拓展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交集,彼此又有哪些个性化的“领地”?

一、拓展课程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差异

(一)性质

拓展课程是课程领域的概念,具备课程的一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从性质看,拓展课程和语、数、英等基础课程一样,具有“课程”的地位,具有课时的硬性要求。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囊括在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个性化学习形式,要求学生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语文专题学习,是对语文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之一,并不是单列的课程。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读书故事”,教材中设置了与之配套的综合性学习,即围绕“读书”开展实践活动。

(二)内容

拓展课程的内容设定是丰富多彩的,包括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和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为五六年级学生开设了“艺术类”、“生活类”和“素养类”三大类别的课程,又细分为“音乐陶冶”、“实践生活课程”和“语言表达课程”等九个子项目课程。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则是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之一,所开展的活动都紧紧围绕“语文”。

二、拓展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共通

拓展课程对于基础课程而言具有个性化特征,但从它涉及的内容看,带有“全面”的烙印。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对于整个语文学习过程来说,有其个性化的开展方式,但它服务于语文学习,不具备拓展课程的“全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读书故事”为例,笔者曾让本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分成小组后,小组长组织完成综合性学习计划表,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时间、组员及分工以成果展示形式等几项内容。在计划表审核通过后,小组开展活动,最后以手抄报、PPT等形式展示汇报活动成果,整个活动时间约两周。本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图书分类”、“名人读书故事”和“名言警句大搜查”等主题活动,从最后的成果汇报看,收获是喜人的。有几个小组还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比如请擅长多媒体制作的舅舅帮忙制作课件。经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学生对“读书”这一主题的认识更多元、更立体,对“读书”的认识也更深刻。但这仅仅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补充,并不是独立课程的范畴。笔者认为,“读书”是个广博而深远的话题,能否将它延伸开去,上升到课程的地位?这样就可以在课表上单列一节“读书”的拓展课程,让年级组全体学生参与这门课程。笔者结合学生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全面考量,曾尝试简单编写“读书”这一拓展课程的大纲,呈现如下:

也就是说,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和拓展课程之间存在共通,那么两者之间存在哪些共通性呢?

首先,内容上存在共通性。上文已提及,拓展课程的内容覆盖面比较广,其中就包括语文学习相关的内容。这一点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可以开发成相应的拓展课程的。的确,两者在内容上是存在交集的,比如拓展课程中“语言表达课程”就是力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通过朗诵、辩论等形式开展。

其次,课堂组织形式上存在共通性。拓展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一般采用班级授课的形式,上课地点以教室为主,同时根据课程需要,可以适当向课堂以外延伸。比如家政类课堂可以组织学生大型食堂参观并实践体验;语言表达课程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大学生现场辩论赛;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同样也可以课堂内外相结合。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将语文综合性实践的内容开发成相应的拓展课程是存在可操作性的。

再次,学习成效的评价上存在共通性。拓展课程是有别于基础课程的个性化课程,因此它的评价方式是个性化的,呈现多元化方式,一定程度上改变基础课程以“考试”为主角的单一化评价方式。同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并不囿于单一模式。因此,从学习评价的角度看,两者之间的渠道是畅通的。

最后,学习主体上存在共通性。拓展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主体都是学生,这一点“共通性”是最核心的。拓展课程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子项目课程所涉及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但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子项目课程可以学习。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在相同的大主题下,分小组分子项目主题开展活动。也就是说,不同子项目所涉及的学生不一定相同,但原则上年级组每一位学生都在参与相同大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简单说来,由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发而成的拓展课程,就是拓展课程大体系下的一个子项目课程。

既然两者之间存在共通性,语文教师就应该着眼于语文教材,积极将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幽谌菘发成拓展课程。笔者整理了第三学段四册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以更清晰地呈现,语文教材中就有丰富的拓展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就是语文综合性实践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这些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单独开发成拓展课程,也可以开发整合性拓展课程。比如《遨游汉字王国》、《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读书的快乐》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这四个内容存在共同内容,它们的核心都是“语言文字”,因此存在整合开发的可能。

笔者认为,要将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开发成规范的拓展课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全面检索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有丰富的资料才能为课程的开发提供完整的背景,规范的课程背后一定有丰厚的背景资料,这是课程的隐性内容。

其次,理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学习体系。一般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活动,各小组是平行展开活动的,并不呈现梯级螺旋上升的体系,也就是说,不同小组之间不存在前后的承接性,只有内容的相关性。如果要开发成拓展课程,就必须清晰地理出相关内容的层级体系,按学习内容的前后连贯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最后要确定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方式等课程范畴的内容。待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真正开发成拓展课程后,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推广和学习,至少同年级组学生是可以共同学习这一课程的。既然是个性化的拓展课程,就要在实践中总结改进,以更趋完善。

三、开发“语文”样本拓展课程的策略

上文从“差异”和“共通”两个方面比较了拓展课程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说明了两者存在互通的渠道。那么,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发“语文”样本的拓展课程呢?

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广博的知识能提高老师对课程内容的敏感度。知识广博的老师面对教材上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会有敏感的课程意识。相反,知识狭隘的老师,在面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是漠然的。

其次,要有相关的课程理论储备。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是课堂的实践者,还应该是理论学习者,甚至是理论的提出者。落实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只需要操作层面的知识即可,如果要将它开发成拓展课程,就要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万丈高楼平地起,准确的理论支撑就是拓展课程这座高楼大厦的坚实地基。

最后,要有服务于学生的满腔热情。其实,许多一线语文教师不缺想法,缺的是实践的勇气。“勇气”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服务于学生的满腔热情是这一“勇气”的不竭源头。如果老师只安于教好一册教材,耕耘好一班学生的自留地,那么他的学生的所得就仅限于教材,不能获得丰厚的知识底蕴。

结语

拓展课程个性独立,它有着华美的服饰,但我们切忌被它的外表迷惑。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有满腹的学识,更要有一腔的热情,沉下来心,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瞄出点端倪,做出点事情,为“语文”样本的拓展课程献出绵薄之力。而这一切,真正的受益者是学生。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

[2]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