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课程范例6篇

医学人文课程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1

摘要:合理的人文课程设置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针对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整体情况,提出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原则和具体做法,构建适合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关键词:医学人文 人文课程 课程设置

医学是应用性、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兼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在医学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适当的人文课程教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与综合院校相比,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较单一,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天然劣势,因此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切实提高人文课程教育的实效对地方医学院校尤为重要。

1 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医学人文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大多数医学院校专业课每周平均课时量大约在28节左右,课程量已近饱和,人文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安排思想政治类必修课(约150-300课时)都非常紧张,学生学习人文课程完全得不到应有的学时保障。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有较大随意性,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人文社科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社会医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哲学等课程是必修、选修抑或不修,则基本上依据学校师资情况或教师的研究兴趣而定,缺乏整体学科规划,课程随意性较高,缺乏持续性。随意的课程设置,不确定的授课内容,使得本就人文知识基础薄弱的医学生难以有效达成知识的内化而实现人文素质的提高。

社会科学课程多于人文课程。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两课”列入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中,以思想政治课程为核心,以医学伦理学等为主干,占据了人文教育课程的大半壁江山,真正的文史哲等人文基础教育课程凤毛麟角,学生可选择余地非常小,甚至有些学校的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变成了全学校的“必选”选修,人文内涵明显过于单薄。

2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受医学生培养目标、现有教学模式下的可操作性、学生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相关制度保障等的制约,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必须充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加强认识形成制度。国家近年来逐渐意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出台了一些政策,但仍显粗浅和不规范。尤其是当前医学院校的领导大多是医学专业出身,医学人文意识相对淡薄,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缺乏对医学人文课程的充分重视,沦为专业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领导要加强认识,使人文课程设置制度化,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以保障基本学时和课程门类。

明确人文教育课程内容。所谓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院校结合医学教育特点设置的培养医学生特有人文精神的人文课程,既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医风医德、医学人文关怀、医学人文精神,尤其强调学生对人、人的生命的敬畏和关爱。这要求我们明确医学人文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素质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中不能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人文教育的主干或核心课程,而是将文史哲基础性人文课程和与医学相关的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等纳入体系中,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有了一定的人文知识的支撑,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才有了依托,才可能产生实效。

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且当前医学医患关系发生变化,医学模式发生变化,重视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等,医学既需要自然科学知识、技能,有需要社会、心理、审美等知识,既需要严谨的思维习惯,又需要丰富的情感,既要求真,也要求善和美,尤其需要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因此,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上,既要有基本的文史哲课程,更要注重紧密结合医学教育特色,加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辩证法等课程的比重,从医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重点地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

课程设置系统化。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要遵循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顺序性,从基础性人文课程到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随年级升高而渐进。首先,要有针对医学生的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人文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化》、《西方文明史》等基础性的文史哲课程。这些课程在大一设置,为人文知识本就薄弱的医学生做相对全面的知识性扫盲,为进一步接受医学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打下基础。其次,要有结合医学特点的文史哲与医学相交叉的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哲学》等,这类课程医学人文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能强化学生对医学人文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第三,要有与医学临床、实践操作相联系的医学应用性人文课程,如《临床沟通技巧》、《医学应用文写作》、《卫生法学》等,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帮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3 结语

医学人文教育是系统的长期工程,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如何发挥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在人文教育上的作用,将课堂教学和隐形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梓南.医学院校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8(12)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2

[关键词]医学生 人文精神 临床医学 医乃仁术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96-02

2001年《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中指出面向21世纪医生的任务(Role):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医生应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服务和减轻病人的痛苦。医生还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生和努力终生学习的学者。五星级医生(The five star doctor)的标准是:1.保健服务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从整体考虑病人,把病人看成既是一个个体又是家庭和社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长期信任关系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综合的、持续的和针对个人需求的服务。2.决策者(Decision maker):在加强她或他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同时,选择符合伦理道德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技术。3.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或交际家(Communicator):通过有效的解释和劝说,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个体或群体有能力增强和保护他们的健康。4.社区领袖(Community leader):在所工作的人群中赢得信赖,能代表社区协调个人和社区的卫生需要,并代表社区采取行动。5.服务管理者(Service manager):能与卫生保健系统内外的个人和机构协调工作,以满足病人和社区的需要,恰当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料。当前社会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性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主动参与模式”。所以现代医学模式下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医学人文精神素质。只有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方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具备德高、学博、医精、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多层次、多类型、实用型的医疗卫生工作的全科医学人才。

一、现状分析

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素质教育先天不足加之后天营养不良: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就被分在理科班,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理科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视文科课程的学习,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先天不足。考上医学院校后由于惟科学主义的主宰,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模式,学生们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技术以及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等,将人文社会科学抛在脑后。加之我国各医学院校相关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很少,使医学生一心只读医学书,重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轻人文关怀的现象,致使医学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导至医学生在人文关怀素质方面后天营养不良。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诠释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的贲卦彖辞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人文精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含历史、语言、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二是指为关心、关爱、关照人的主体行为。医学人文精神可理解为人道主义。

目前中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道德教育弱化的现象。其课程设置按类别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大类。其中涉及到的人文课程极少,只是片面重视科学教育与技术训练,忽视甚至摒弃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先进仪器和设备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医学从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接触,医生忙碌于观测各种影像、图示、波形和数据,而不重视患者对病情的诉说,忘记了应该关心患者,医学工作的对象成了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医学丧失了它应有的人性温暖。缺失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医学生发展不全面,造成部分医生职业道德滑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应该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三、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当今医学生所必须具有的人文精神重要内容

孔子是被全世界尊称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榜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历经诋毁与褒奖、改革与融合,在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文化嬗变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儒家经典之一《论语》被尊称为中国的圣经,是集中西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是古今相通、中外互融、扬高凿深、阐幽发微的旷世之书,对其去糟取精堪称“人学”。儒家文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不仅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指南,亦是当今医学生必须具有的人文素质重要内容。孔子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教育家,是人类的精神灵魂导师,是人道主义的启蒙者,是世界上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学院现在己经遍布世界多数国家。1988年诺贝尔奖金得主聚会巴黎,会后发表的宣言指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四、儒家教育的根本“仁”是对人类深广之爱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儒家教育的根本“仁”是对人类深广之爱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儒家文化精华蕴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医学生的教育具有资源性意义。儒家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仁”“智”并举,有助于人们纠正惟科学主义的偏差。在校医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弘扬儒家文化精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情操,博大的仁爱精神能抵御不良影响的侵蚀,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

五、感悟“医乃仁术”永远是医学的灵魂,并且作为将来行医生涯的基本原则

(一)仁心仁术

仁者爱人,不光爱自己,更要爱他人。教育医学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

(二)敬畏生命

教育医学生必须有敬畏生命之意识,才会尽力救死扶伤。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告诫人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於人”《黄帝内经•素问》。

(三)悬壶济世

教育医学生治病救人是学医的目标,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幸福,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利,实行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生的行为准则。医学生要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按照患者的健康需要为他们服务,不论其身份高低或金钱报酬多寡,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对那些贫困的人,更应当给予特别的关照。

(四)“仁且智”

医学生要达到“医乃仁术”之境界,还要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及高超精湛的技术,应该学会用孔子的“学道”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等方法来学习临床医学知识,争取达到《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中提到的五星级医生。

六、运用各种平台凝练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念,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

医学教育中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以课堂为主渠道,奠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教师课堂上渗透和临床上以身作则。2.以“人文精神”专题讲座和读书《儒家传统基本经典》《论大医精诚》《黄帝内经》等(古典医德教育书籍)活动为补充,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视野;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撑,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学氛围;4.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道德素质;5.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让医学生从中领悟下述“医乃仁术”之境界。在发掘经典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践行,用经典滋润心灵,用行动彰显精神,领悟“医乃仁术”之境界。通过各种平台凝练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医学生要抵制拜金主义的冲击。医疗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危,因此尤其需要进行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学习和发扬光大,其所倡导的 “仁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尊生、爱人、重义轻利等方面。[2]

七、改革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提高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革课程设置,建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人文关怀课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教育模式。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医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实质是在医学科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中又要体现科学。应改革课程设置,将文学、哲学、政治、法律、历史、自然科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纳入医学生知识结构的框架中。建议并指导医学生博览群书,使医学生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人文科学的教学内容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把人文知识与医学的结合、渗透作为教学重点,使医生学生充分理解人文知识、感悟人文精神。[1]

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大课讲授、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3]比如医学人文学概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经济学等人文课程,应根据师资情况采取课堂讲授或者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具有隐性课程性质的人文课程如医疗纠纷的经济学、医院中的人际关系及沟通、医学思维、医患纠纷及其防范等,应通过社会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医学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总之以课堂为主渠道来奠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以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等为补充,拓展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视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支撑,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学氛围;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道德素质;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深入开展等方式,来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主要途径,培养现代新世纪的医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以及高超精湛的医学技术,同时又有敬畏生命之意识尽力救死扶伤,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博大仁爱的情操,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何渊,张晓,周琴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2):92.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3

1教学实施

    1.1教学对象授课对象为护理本科一年级学生, 开课时间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分别于2010年3 — 7 月对成都医学院2009级护理本科1〜4班231名学 生,2011年3 — 7月对2010级护理本科1〜4班204 名学生,总计43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了《医学文化概 论》和《医学沟通学》的课程教学。其中男生35名, 占8.05% ;女生400名,占91.95%。年龄17〜21 岁,平均(18. 39±1. 70)岁。

1.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2.1增进知识让护生了解文化和医学文化、沟 通和医学沟通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认识医学科学 发展与医学人文回归的相互联系及重要意义;拓展 护生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和 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1.2.2锻炼能力本着提高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 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护生分析解决 问题、团队协作、知识归纳、信息收集利用、与人交流 沟通、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1.2.3培养素质课程以“人道”主义引导学生热 爱生命,以“仁爱”思想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以 “人本”情怀引导学生正视患者的痛苦,以崇尚真理、 敢于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使护生 建立医学是“人学”——医务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人 的“病”更应关注有病的“人”的意识,提高护生对护 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1.3教学内容与方法

    1.3.1教学内容《医学文化概论》是成都医学院 首先开设的一门医学人文课程,为专业必修课,教材 选用昝加禄主编的《医学文化概论》。该课程的教学 内容主要包括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医学的本质内涵、 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及演化趋势、医学的价值和社 会功能以及由医学本质所决定的内在矛盾和面临的 难题等。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计2学分。其中理 论讲授30学时,实践训练6学时。《医学沟通学》也 为专业必修课,教材选用姜学林主编的《医学沟通 学》。课程内容涵盖了沟通基本理论、沟通策略和沟 通技能三方面,使学生了解医学沟通学的学科性质和 特点及学习的重要意义。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计 2学分,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实践训练12学时。 1.3.2教学方法采取理论讲授、小组讨论、案例 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1.4教学质量评价于2轮教学结束后,采用同事 评价、教师自我评价、专家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等4种 方式对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教师自 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选用学生教育质量评价(student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quality,SEEQ)问卷,该 问卷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Marsh编制,自 1986年正式发表以来,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新西 兰、印度、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使用过[2]。 同事评价和专家评价采用我校教务处制定的“听课 记录表”主要评价项目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态度、教学风格与技巧、课堂组织与管理等。

2教学反馈

    课程考试结束后,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护生对《医 学文化概论》和《医学沟通学》两门课程的满意度。 从表1可见,护生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选择与 应用、教学内容实用性、思考题与讨论题及教学方法 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率与基本满意率达到96%以 上),但是对教材规范性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及实践实 训内容安排的满意度较低(不满意率超过20% )。

    3讨论

    3.1 护理软技能的内涵与意义软技能(soft skills)又称为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是 相对于硬技能提出的概念[3]。Kantrowitz[4]将软技 能定义为个人内在的和人际间的促进技术技能和知 识应用的工作技能。护理软技能是指在护理工作 中,促进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更好应用的个人 内在品质和人际间的交往技能和管理技能,是与护 理专业操作技能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包括社会技能 和个人技能两大方面。社会技能分为人际关系技能 和组织管理技能两个维度,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与 服务对象有效沟通的能力及协调与合作的能力;个 人技能分为自我管理技能、职业情操和认知技能3 个维度,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和经验完成 护理工作所必须的个体内在品质。付艳芬等[]在调 查中发现,很多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并非技术问题, 多是由于护士人文精神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有意无 意侵犯了患者的权利、与患者沟通不良、态度生硬、 责任心不强等原因所引起。国内外研究结果均 提示,临床护士的护理软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而通 过培训加强护生的护理软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 效途径之一。

3.2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软技能的关系我国卫 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 2010年)》[6]中明确提出:“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 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加快护理教育的 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 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 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 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 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力方 面,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 培养。” 2008年5月12日起,我国正式施行的《护士 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 者,保护患者的隐私”,要求护士具备“以人为中心” 的现代护理理念[7]。美国护理理论家Watson[8]更 是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 “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 质”的观点,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 健康”为本的人性关怀的发展阶段[]。因此,对护理 专业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以提高护生的护理软 技能已成为必然趋势。

3.3开设医学人文课程的体会

    3.3. 1周密设计以确保课程顺利实施由于《医学 文化概论》和《交流与沟通学》在我校属首次开课,学 校专门聘请来自医学、管理学、哲学、心理学等热心 医学人文教育研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成立了 医学人文课程教学团队。为了高质量完成医学人文 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团队在学习专著的基础上,通 过多次集体备课解决大家的难题和困惑,反复讨论 教学方案、教学方法与策略及考核内容与方法等,并 进行了严格的试讲。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4

【关键词】医学专业课程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统一

众所周知,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人才的标准是: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现代观念意识、完善的个性和良好的伦理道德等人文修养。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②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③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④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始终。笔者认为前三点容易做到,但专业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二者达到内在的统一是个难点。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一、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属于科学教育范畴,是以物为中心的教育,传授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精神,积淀的是科学素质。它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旨在通过传授科学知识来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引导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变化做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探索客观世界的各种规律。它重在发展人的能力,是“如何做事”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传授的是人文知识,培养的是人文精神,积淀的是人文素质。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旨在通过传授和阐释生活意义、人生哲理等人文知识来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引导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它重在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提升人格的内在价值,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人文精神完全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使学生不仅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

二、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医学教育中存在着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不平衡状态。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较少,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都在60%以上,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且备受学生的重视。教师队伍中,人文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较为理想的跨学科专业结构的教师;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师“重专业、轻人文”,他们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没有意识到人文知识的积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专业课程的教师常常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大多数,如果这部分人仅仅是纯专业性的,不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的主阵地,文化素质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实现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使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三、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

(一)提高医学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素质

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关键在教师。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活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专业课老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因此,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1.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才能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志气和毅力。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学生。教师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学生平等相待,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

2.要有良好的道德准则

符合道德准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道德准则就其范畴来讲,不外乎对人、对己、对事等方面,即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处理事情。这就要求:作为师长,为人要态度豁达,恭敬谨慎,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要行为谦逊而又严肃认真,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又不为纷杂的意见所迷惑;行为正直,遇事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

3.要有较强的读书能力

教师不但要自己会读书,而且要有指导学生如何读好书的能力。要多读经典的书,多读好书,如古文、诗词、散文、名著等,它们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会使人受益终生。

(二)课堂教学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专业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如,教师在讲科学概念、原理、方法时,一定会提到发现科学规律的动机,提到科学家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甚至牺牲生命取得的创新,以及这些成果的应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还会以自己的认识、情感、体会去影响学生。

2.要引导学生求“真”求“美”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讲错了、突然忘了要讲的内容、学生提问教师不能准确回答等意外情况。教师是否敢于面对,不回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处理,这种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就是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体现,并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感受和鉴赏科学的“美”,比如人体细胞的多姿多彩、DNA的双螺旋结构、胚胎的发育过程等等。美的追求能丰富人的生活内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品位,发展与升华对美的追求,使之系统化与理性化始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结合时事及时讲解我国在医学行业的发展状况,要挖掘优势,同时也讲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在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1.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医学专业实践课的操作大多数是在模型上进行的,由于模型不能说话,无法将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感受与医护人员交流,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人文关怀。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树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思想,将模型当成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各种需求的人,多动口,加强与“病人”的交流;多动手,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

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体素质和技能,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不同单位、工种、行业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一个项目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课中,采取分小组进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教师要对小组的分工进行指导、适时调整,对小组成绩要评判合理,促使成员人人参与、积极配合。经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3.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经受挫折、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5

关键词:自身素质 人文内涵 自信心 责任心 爱心2005年下半年,我,一个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的普通教师,独立承担了我校2005年级259名博士研究生医学英语听说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并在一个月内编写出《博士研究生医学英语综合教程》。三个月的课程在最后一节课的拥抱、泪水和《爱的奉献》的歌声和掌声中结束了,在鲜花和闪光灯下结束了,但我和我的2005年级博士研究生们的友谊和爱却成为永恒,成为我终生难忘并为之骄傲的回忆。

回首这段教学经历,体会最深的便是将“用爱去教,以心换心”这一人文内涵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行动。

1.教师自身素质是人文内涵的决定性因素

1.1 对自己高度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说“我不行”!

接受“命令”后,我扪心自问:学生能从你这里学点什么?怎样教学才能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你肚里有什么“货”?要知道,我教的对象是我校最高学历的博士研究生!他们许多人已经获得高级职称,很多人已经有出国学习的经历,或与国外同行有科研或医疗合作,基本全部通过国家六级英语水平考试……。

压力可想而知!但压力就是动力,压力就是挑战!

但我也有自己的优势:牢固的英语基础,3年的专业双语教学经历,通读了5本原版(英语)专业教科书,并编写了1本全英《基本组织学》教科书,参编1本双语教材,17年科研经历,3年的医学情报查新经历,每年接触国外人员不下100人,我有过3个跨专业的经历:硕士学的是生物化学,毕业后做的是信息情报,博士读的又是组织胚胎学,每次不都是做得很好吗?再说,组织胚胎学牵涉到基础和临床各个学科专业的基础词汇和功能和异常,这是任何一个学科所不能及的……。

于是,我下定决心,我要用教学的实际效果吸引学生自觉听课,让没来听课的学生后悔!

1.2 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教师的“良心”!

要将医学英语听说课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这对我来说可是“开天辟地”的事儿!充实自己最好的办法便是学习。

我买了许多医学英语方面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梁平教授和许瑾、孙晔等老师请教;大量搜集和下载网上教学资源……。将近一个月,长达160万字的综合教程(附CD一张,含250篇原版英文文献,数百段听力材料和图片)编写出来了!加之我原来那点“家底儿”,我心里总算有了点谱儿。但仍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1.3 把自己当成学生——将心比心!

从专业来讲,学生主要分为两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还有少部分博士是工程专业。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的需要考虑。为需要而教,为需要而学,急人所急,想人所想,这就是教和学的动力,这就是教和学的交集!

我将学生对医学英语知识的需求分成三类: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参加者和报告人)、临床英语(从问诊、体检到治疗、病例讨论)和出国留学(从面试到出国飞行),各取所需。还补充了有关科研论文的写作归纳,使他们把具体的体会替换后,便能写出地道的英文摘要。

2.将人文内涵贯穿于教学始末

2.1 修养

在国际交流等正式场合,个人的形象关乎人格国格。因此要注重外表形象(如服饰整洁,男同志一定要穿带纽扣的衣服,女同志要穿套裙等),良好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修养,真诚的尊重(关闭手机、不迟到、不早退)等。

我从不点名,我认为学生有选择老师的权利,有选择不听课的自由。但我的课出勤率非常的高。我将学员的这些表现而非考勤纳入最终考核的成绩。

2.2关爱

开课两个星期内,我努力使自己记住所有人的名字,他们的专业,他们的导师以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主要成就,以便在课堂提问时不仅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还能问与他们的研究相关的问题;我会省下自己的矿泉水给感冒的同学,天气特冷时我会在黑板上写上当日的气温,禽流感流行时我会特别给予提示,并用英语介绍有关禽流感防治措施,还会组织由相关基础和临床专业的博士生举办禽流感专题讨论会……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到你在爱着他们。同时,学生也十分关爱老师。由于我的颈椎和腰椎不太好,许多同学给我提防治方案,一名同学邀请我到她所在的单位,找最好的按摩师给我治疗;另一名同学甚至跑到我的办公室给我推拿……每每想起这一切,都使我热泪盈眶。

2.3 在集体中培植友谊

早在开课前,我已经索要到所有学员的个人信息,并将专业打乱重新分组。每个组的10名同学中几乎没有相同导师的,即专业不同。这有三重的含义:首先,集体荣誉感和互帮互助,增进友谊。以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和发言,组间进行潜意识中的竞赛。占考核成绩的10%,组的成绩即为每个组员的成绩。其次,当前的科研已经进入跨学科、大协作、信息时代,无疑会开阔研究的视野;最后,短暂的三个月学习结束后,他们就要奔赴岗位,进行科学研究了。这时最需要的是他们之间互通有无,“真枪实弹”的帮助了。近一年过去了,当时许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现在受益匪浅的博士见到我后,那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4“礼”轻义重——以资鼓励

对课堂提问回答积极或有进步的同学,或者为集体作出默默无闻贡献的同学(如教室管理员,课代表等),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一份“礼物”。你可别小瞧这些礼物,我也知道没有人,尤其是博士们,希罕这些礼物。可当你知道这些礼物是什么,礼物从哪儿来,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内涵的话,你就知道它的珍贵了!

这些礼物或是一些外资公司的产品广告或国外某些大学介绍的宣传册(英文),那是我到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和广交会现场一个一个展位搜集而来的;或是我厚着脸皮“装洋人”到吉之岛某专给外国人免费发放英文杂志的柜台上“讨要”回来的,或是自掏腰包购买的英语杂志的年度合订本,有时候甚至是一朵紫荆花或一个英文名字!

这些礼物确实起到了很好甚至出人意料的效果。他们以得到礼物为荣,发奋学习。因为至今,许多人仍保留着这些礼物,因为他们知道,礼物里有老师的期望和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和肯定。

2.5 新闻英语——爱国主义教育新思维

每当有关乎国家的重大事件,我都会从网上搜集照片、动画或视频等背景材料并加以介绍,使学生关心世界,关心国家,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比如2005年10月12日上午,神州六号飞天,当时我正在给学生上课。我打出了杨利伟在国旗下致军礼和神州五号火箭升空的背景图片,告诉同学们我国是世界上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又比如,著名作家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逝世,我于第二天给同学们打出了一个在巴金巨幅照片下献花的同志的照片,介绍了巴金的生平贡献,尤其是他的爱情三部曲(Fog, Rain, Lightening)和激流三部曲(Family,Spring,Autumn);再比如,就在巴金逝世当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悍然到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拜鬼。我给学生出示了外交部的严辞警告和香港市民游行抗议的照片,并借此要求学生描述照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6励志名言

每次上课的课件,我都会用1~2句名言警句作为开头,比如

A bad workman quarrels with his tools.

A cat in gloves catches no mice.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Better late than never.

Business before pleasure.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Water dropping day by day wears the hardest rock away.

……

再配以相应的精美绝伦的图片作为背景。这些图片或出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或为传世的经典摄影名作,或是风景名胜,或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有的甚至来自学生自拍的照片。这些图片配以名言警句,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倍感亲切,一下使课堂气氛变得温馨而轻松。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艺术和人文效果,更涤荡心灵,磨砺斗志。

2.7朋友——你的“合法”身份

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对本科生我是这么做的,但对博士生,有的甚至比我还大,我应该是什么身份?朋友,就是你的“合法”身份。

第一次课,我会将我和我的家人介绍给同学们,并将自己的所有联系方式留给他们。告诉他们,我是朋友,朋友是平等的,而且是互相帮助的。

医学人文课程范文6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2007级122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均为本科一批次学生,女生64人,男生58人。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参考和借鉴了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理工科的大学生文化素质问卷的部分内容,结合了河北医科大学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咨询相关专家并进行了修订。调查方法:对调查人员进行为期6个月的培训,问卷调查时在教学教师的主持下,学生闭卷完成。在填写问卷之前由课题组成员对问卷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解释说明,问卷当场收回。统计学方法: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整理,用SPSS15.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1.3研究内容

1.3.1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

我国在课程具体设置方面随意性较大,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地关联,无系统性,连续性较差。担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师素质也不稳定。另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2]。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课程种类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任务能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直是笔者研究的问题。笔者所在医院在加强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共开设课程605学时,其中临床专业课340学时、见习156学时、医学人文课程110学时。结合医院教师资源及医院环境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主要内容包括:(1)医学伦理学(32学时,占5.3%);(2)医学心理学(14学时,占2.3%);(3)行为医学(32学时,占5.3%);(4)哲学(14学时,占2.3%);(5)文明礼仪(4学时,占0.7%);(6)生命教育(安全教育)(4学时,占0.7%);(7)志愿者活动(10学时,占1.7%)。医学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18.3%,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的态度。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还在探索中,开设的7门课程占总学时的18.3%,和传统的课程相比,人文课程的增设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还引进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扩充了知识面,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临床实习中穿插渗透人文内容,重视人与人的沟通,有益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辩证思维的形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医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了解患者所需,患者所痛,唤起了医学生的责任意识,更好地为百姓服务,解决病患的病情。

1.3.2医学人文课程实施情况

医学生在医院学习,接受医学知识的同时,根据人文教育目标要求,积极开展人文课程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具体的实践方式如下。(1)人文教育课程实施动员会。作为医学生从大学进入医院学习是大学生活的又一个新阶段,学生既要上课又要临床实习。为了使学生能够接受新的课程安排和教育模式,对医学生进行改革动员,使其了解在医院学习的目标和使命,担当起救死扶伤的医生职责,使其明白在医院开展人文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作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执行者,教学人员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正视学生的各种才能,为学生充分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改革课程体系。人文教育课程改革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建立起了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综合素质教育。在不同学期、不同医疗环境下由浅入深,增设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注重自学与辅导的结合、提问与讨论的结合、案例与辨析的结合。引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与教学活动的融会贯通,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目标。在人文课程中安排文明礼仪培训、生命教育培训、志愿者活动等。(3)定期举办人文科学系列讲座。讲座的内容要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能够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的场所。结合实际教学安排定期开讲,一学期安排10场为宜。如邀请河北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专家和河北师范大学文学教授授课,采用讲座、临床模拟等形式使医学生在情景模式下感受医患沟通、交流,体验术前谈话、问诊,让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接受到人文的熏陶。(4)临床见习与实习。根据不同学年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河北省人民医院的四年级医学生主要以见习为主,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和临床见习的结合,不断地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医疗知识;五年级以实习为主,教师引领学生早接触患者,以一名实习医师的身份,身临其境感受医生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和自主角色感[3]。有助于学生了解患者所需,明确医生的职责和义务,锻炼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临床辩证思维。通过查房、门诊接诊、病例讲座、医患模拟等形式,帮助医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4]。(5)开展医学生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课堂里自由驰骋,发挥自己的才能,开创自己的基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以学习为主,学好和掌握科技知识的有利条件,在社会实践中磨练自己,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5]。在人文教育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医院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大学生作为医院的一份子,也积极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博客”等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志愿者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使医学生参与其中帮助患者,引导患者就诊,了解患者的病痛。培养医学生爱患者、爱医院的心,为患者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2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实施结果分析

利用SPSS15.0软件评价问卷调查表的信度。经计算,调查表的信度值α=0.802,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调查表包括人文素质教育态度的分析、人文课程态度分析、人文知识与技能的分析、学生个人能力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经过专家评审认为问卷设计合理,涵盖了学生素质培养、能力培养、技能培养、基础知识培养方面的评价。

2.1对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态度的分析

在122例样本中,分析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态度的前后的变化。培训前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为42.62%,培训后满意度为53.28%。经McNemar-BowkerTest配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培训前后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态度有显著差异(P<0.05),培训后满意度高于培训前,说明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起作用。

2.2对人文课程喜欢程度的数据分析

人文课程改革后,引入了医学伦理学课程、医学心理学课程、行为医学课程,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开设道德讲座、文明礼仪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安全教育),调查显示:医学心理学(占67.21%)、医学伦理学(占63.11%)、传统文明礼仪课程(占54.28%)是医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医学生人文教学课程的设置使医学生在学到临床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心理学、伦理学知识,加深了对中华传统礼仪的了解,医学生表示更愿意去了解患者。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引进,更有利于弥补传统教育的弊端,扩展学生循证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能力角度来讲,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更加清晰,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3人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人文教育改革实施前后课程的改革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课程改革有积极作用。医学生考查课和考试课成绩均有所提高,不及格率大大降低。开设的课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个人素质内涵。其中“政治法律知识”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课程无明显作用。原因可能是课时过少,教材不统一,缺乏实践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将思考如何增强医学生法律意识,如何使医学生在医疗活动中时刻以法律知识武装自己,更好地保护自己。

2.4学生文明礼貌修养、医患沟通能力、价值观念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设计的有关文明礼貌修养、医患沟通、价值观的社会题目,引用当今社会存在的真实生活及尖锐案例,来了解当代医学生对人性、对个人价值取向以及沟通能力的情况。通过汇总,了解到学生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自身的素质,能够顺畅的与患者沟通,得到患者的基本认可。遇到突发事情时,能够冷静思考,认真对待。

3讨论

3.1学生服务行为变化

通过在医学生教育中引入人文课程,使医学生接受文学培养、第二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加强了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医学生能更加善待他人的生命,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更加全方位地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医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更加明确“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努力提高医学技术水平,减少医疗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3.2学生服务态度变化

医学生专业课程任务重,生活紧张、单调。开展人文教育课程丰富了学生生活,为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医学生对接受人文教育方式选择意愿的调查显示,69.4%的人选择了“自我修养”,64.7%的人选择了“第二课堂(人文讲座和名著导读)”,60.0%的人选择“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选择“课堂授课”和“文艺演出、文艺沙龙、学生社团”的人均占了35.3%,2.35%的人选择“其他”。可见,医学生在相对繁重的专业学习的同时,渴望通过课余的文学、人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来调节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则更加热爱医生这个职业,增加了对医疗工作的兴趣,培养了医学生主动参与和融入的意识。

3.3学生服务能力变化

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实施,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行为学等相关课程融入到临床医师的培养中,使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改善[6],提高了医学生临床技能,医患沟通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团队意识增强,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

3.4学生综合素质改变

加强学科建设,实行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题的实施,改善了学生知识结构,营造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

4不足之处

4.1课时安排较少

五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第一、第二、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学分管理制度,学生主要完成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来积累学分。第四、第五学年进入临床后,不仅要学习临床专业课程,还要进行临床见习、实习,河北省人民医院只设置了少数的选修课,所占学时18.3%,仅仅作为选修课对学生开放,虽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进行选修,但仍有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要性,仅仅作为紧张实习、见习生活的一种调剂。

4.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配备上,缺少人文专业的专职教师,只能由一些医学专业的教师代课,这样也降低了人文教育的效果。医院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组织,承担临床教学任务的同时,主要是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人文教育改革必须兼顾医疗等活动,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人文教育课程的实施。4.3传统医学课程模式制约大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中,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及教学任务要求的制约,引进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仅在单一临床课程中开展,范围小,未普及到所有课程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不断加剧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冲突,也直接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7]。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