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论文范例6篇

广播电视艺术论文

广播电视艺术论文范文1

一、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的成长道路,经历了漫长的变化与发展。建国初期,广播文艺走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这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50年代,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自然也还没有电视媒体的出现。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大众的喉舌。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能充当配角。就那个时代的“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媒体才在真正意义上出现。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这个时期,我们的文艺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电视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的模式、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还要充分显示音像制作各方面的优势,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体现:1、“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2、“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3“、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4、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5、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壮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6、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7、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二、电视“传播”与“喉舌”意识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媒体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和技术技巧。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视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视台与电台一样,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

广播电视艺术论文范文2

摘要:随着广播电视节目专业化和细分化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艺术素养如何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艺术素养谈起,分析其需要具备的各种素养,从而对主持人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艺术素养;专业素养;必要性途径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娱乐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广播电视行为主体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变换自身风格,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涵养,提高业务水平。

1 广播电视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媒活动的主体,其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主持人更好的发挥节目对受众的示范、引导、熏陶等作用。因此,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时刻注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便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如此,主持人作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应当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语言修养、广播艺术素养以及丰富的知识、敏锐的应变能力等。

由于广播电视节目会对受众群体的语言面貌和水平产生深刻的影响,主持人的语言能力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播出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语言素质。而语言素质的提高,又会带动思维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因此,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修养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语言被称为是节目主持人创作的第一要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语言不仅是门艺术,更是种必备的专业素养。然而,主持人对语言艺术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缺乏足够的重视。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他们对于节目质量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影响节目主持人主持行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里素质。可以说,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主持人良好的行为表现。稳定的心态也有助于主持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着良好的应变能力。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当中取得胜利,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必须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别于个别文化修养浅薄的主持人,修养丰厚的主持人根基会扎得比较牢。更容易受到观众的青睐。这点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从成功主持人的经历中得出结论,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于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深度性,还要具有广泛性。换句话说,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是一名杂家而不仅仅是专才。知识的储备和累积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阶段,而每一个优秀的主持人都必须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还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渗透这个思想。通过对节目的定向理解和对受众的认知,摘取与之相当的知识贮备融入到节目之中,体现自己鲜明的价值观和思维。

2 加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艺术修养符合时代的要求

艺术修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首先,艺术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正确解读人生,可以直面生活中的一切,顺境、逆境都能坦然面对,从而积极乐观地工作,从容淡定地生活;其次,艺术修养可以武装思想,赋予思想以力量。使人可以与时俱进地看清社会百态,准确理解党的政策方针及舆论导向,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正确诠释理论思想,面对大是大非不糊涂,对一切问题都可以作出独立正确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艺术修养可以陶冶性情,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乃至思想、性格。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一定是性情温和的,心胸开阔的,更容易保持身心的愉悦,而绝不会心胸狭窄、喜怒无常。

资讯的发达,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广播电视节目也在面临更大的竞争,主持人要想保持广播电视节目的长盛不衰,就要不断去丰富节目内容,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主持人在艺术上的追求从本质上讲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示美和挑战美的过程。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素质也亟待提高和改善。提高主持人艺术素养的基础就是提高文化素养,这是经过实践广泛认证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无论何时,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应该对文化素养有足够的重视,时刻注意体现出对文化的掌握和尊重,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3 提高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艺术修养的途径

3.1 提高文化品位,注重知识的积累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过“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很明确的提示我们,良好的文化素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一个人魅力的根本所在,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知识是其职业生命旺盛、青春常驻的有效保障。不仅如此,高品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还会影响着其受众群体交流、交往的层次和品味。因此,节目主持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广泛地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3.2 丰富人生阅历,增加人生体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实践经验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充分利用书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因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电视节目的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主持人的思想和人生阅历。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利于主持人在主持活动中与受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树立真实、可信的形象。

3.3 规范主持语言,提升艺术美感

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主持语言的规范性不应局限在字音的准确,还应不断提升语言的美感。因为主持人与受众交流的过程中,充满艺术美感的语言更容易增强信息的共享性,达成共识,从而产生愉快的共鸣,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注意普通话的使用。与方言相比,普通话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更容易显现审美层面的民族化和风格化。

艺术修养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驾驭节目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艺术修养对于节目的质量和播出效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任何传媒都无法替代的。只有完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个人的广播艺术素养,才能把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节目呈现在受众面前,才能使节目内容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艺术论文范文3

喉舌与媒体

“喉舌”与“媒体”,涉及到广播文艺功能的变化。

建国以来,广播文艺经历过一个由被动制作到主动创作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从为人作嫁到自己走路的过程。

50年代初,广播队伍初建,归属于新闻宣传口(),而不是文化艺术口(文化部)。电台强调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广播是媒介和工具。当时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如果说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的话,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有两大任务:一,政策把关;二,编、播、录、放。换句话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加以筛选,进行广播化处理。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键角色,却属于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既不自我标榜,也不标新立异,只是当好配角。就“广播文艺”而言,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多少有一点被动。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步加大。1980年10月,全国第十次广播工作会议提出了这样的工作方针: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

这个方针50年代初胡乔木曾经提出过,含义不同。当时主要指广播事业要建立自己的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队伍,免得只是报纸的传声筒。80年代重提,队伍已经壮大,设备不断完善,除了广播以外,还出现了电视,影响越来越大。“自己走路”不仅意味着摆脱报纸、杂志那种文字印刷,人工传递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要充分显示音像俱备、电波传送、迅速及时、传播广泛、感染力强等优势,开创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部长吴冷西强调:要“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个观点可以说是“自己走路”方针的补充和发展。

“自己走路”有这样一些迹象:

——80年代,“广播新闻”自成体系,不限于报纸有声版的“新闻广播”。

——80年代,“广播文艺”开始探索,区别于录放版的“文艺广播”。

——80年代,“电视文艺”大行其道,电视散文、电视音乐(MTV)、电视戏曲、电视综艺、电视文化专题、电视艺术片等多种样式纷纷呈现。

——80年代前期,广播剧形成创作高峰,90年代被纳入“五个一工程”奖项。

——80年代,电视剧异军突起,蔚为大观,以极其普及的方式与电影争夺观众。

——80年代中叶,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

——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

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之优势”的时候,理论界、学术界开始通行一个与“新闻”、“宣传”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传播”。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图书同样被视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和工具,简称“大众传媒”。它们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品格: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惟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音带、录像带、CD、VCD等等——或许将它们统称为“音像文化”、“音像艺术”更为准确。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以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进入市场,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的社会化,给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改变了。专业化的音像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创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限定于收听、收视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里,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观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要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策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因为长期归属于新闻宣传部门);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技能、技术、技巧(因为是政府独家经营)。这两个特点曾经是两大优势。如今,这两大优势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

喉舌意识主要是就新闻宣传而言的,电台文艺编辑们常说:社会文艺所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因为电台是政府的机构,重在表达政府的意志,传播政府的声音,必须强调政策性、权威性。这一点毫无疑义。然而,文艺和新闻虽然一样姓“文”,却分属两个范畴:新闻强调客观、真实;文艺强调主观情绪。新闻言简意赅;文艺情趣盎然。新闻迅速及时、“喜新厌旧”,重在追逐时代和生活的浪潮;文艺“喜新恋旧”,耐人寻味,重在探索人生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果说新闻不乏冷面孔,那么文艺永远有一副热心肠。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与文艺政策在侧重点上也略有不同: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意识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上所说,广播电视有双重功能,倘若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介和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形态功能。广播电视文艺编导运用音像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创作,实际上已经不限于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传播,它们自己也已经成为社会上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具有往日的权威性,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媒体的竞争,仅有喉舌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也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广播人、电视人应当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目前,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既已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广播电视文艺编导除了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以外,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是当务之急。

载体与本体

顾名思义,广播文艺是广播所负载的文艺。广播是载体,文艺是本体。电视文艺类似。

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文艺领域里,它们与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比如:

文字——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才有美文巧思和艺术化的文学。于是,文学成为文学的载体。

宣纸——国画的载体。生宣、熟宣的不同性能使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各呈异趣。

板材——版画的载体。于是有木刻的刀味、铜版画的金属味、腐蚀版的艺术肌理。

胶片——摄影的载体。胶片、暗房技术造就了摄影艺术。

广场、厅堂、剧场——表演艺术的空间载体。音乐、舞蹈、戏剧形成了广场艺术、室内艺术、剧场艺术的不同效果。

艺术有个传播问题,也有个记录问题。记录是为了传播。过去的艺术难以记录和复制,只能口传心授、手工制作、巡回展示,或借助于文字间接记录。这使文化艺术的普及与发展相对缓慢。20世纪摄影、唱片、广播、电视、电视的相继流行,意味着找到了新的声像媒体,也是载体。

声像媒体(载体)有什么功能呢?

首先,它们可以记录——客观地记录,不失原样地记录。记录声音、记录形象、记录色彩。既可以记录生活,也可以记录艺术。既可以静态地记录,也可以动态地记录。既可以生活化地记录。也可以艺术化地记录。胶片、电子的记录功能的发挥(电影、电视),其真实性甚至令舞台上三面墙式的“模拟现实主义”为之逊色,进而去探索“剧场艺术”的新路。

其次,它们可以表现——主观地表现。声音或形象不只是客观的,它们也能表现主观情绪、个性色彩、审美倾向,甚至可以表现臆造的、非现实的观念——音乐、音响尤其具有这种魅力,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第三,它们可以复制——大批量的、机械化的、不走样的复制。

第四,它们可以传播——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可以借助于电子手段实现即时传播、同步传播。

前两个功能——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对情感的主观表现,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艺术讲究情、趣、艺。后两个功能——大量复制,迅速传播,属于传播的范畴。

依托20世纪的现代科技,新一代的声像载体赋予文化艺术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包装,大潮般地涌向社会。它们加快了文明的步伐,也改变了传统艺坛的风貌。于是,融汇着机械技术、复制技术(印刷、摄影、拷贝)、电子技术的艺术形态被视为20世纪出现的、与现代科技相交汇的新艺术。特别是电影、电视、广播,有人称之为区别于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戏剧七项艺术的第八艺术,第九艺术、第十艺术。

如果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其实在视听领域,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新的艺术手法。一切都是固有的艺术形态(包括电影艺术)业已创造过的,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舞蹈、杂技;听觉艺术如音乐、歌曲、曲艺说唱;视听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即使如广播剧、电视剧,大抵也不过是听觉化的戏剧和电影式的声像蒙太奇叙事。所不同的,只是将胶片载体转化为电子载体、将观赏环境由专业化的剧院转化为日常的任意性环境而已(当然这也很重要)。从音像载体的角度讲,电视更需要从电影那里学习音像蒙太奇语汇、以及画面运动、节奏,影调、色彩以及音乐、音响等表现技巧。

正因为广播电视没有创造什么新的艺术语汇和艺术手法,因此把握固有的艺术形态十分重要。

艺术形态没有高低之分,只有手段、方法、风格、格调、韵味之别。它们之间从来不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契合、借鉴、交融关系。艺术的哲理触类旁通,人们称之为“通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绘画的线条色彩、雕塑的块面结构渗透着音乐般的节奏韵律;音乐的音色、音响、柔度、力度可以带来空灵(空间感)、柔滑(视觉、触觉感)、冲击力。综合性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等,更是随处可见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影子,甚至还包括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有关人生与艺术的哲理思考。

于是,广播电视面对文艺,势必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势。应该说,艺术的高下不在于形式的新旧;作品品位的高低,不在于琢磨什么新样式或开发什么新品种。关键在于两点:

(1)艺术本体的把握——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2)载体功能的发挥——即广播电视自身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发挥,如客观再现,主观表现,以及包括纪实美、形式美在内的情、趣、艺。

把握好这两点,手段的运用和样式的变化自在其中。

数千年人类文明所积累、所创造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极为丰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以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多形态地表现。没有什么事物广播电视不可表现,也没有什么题材只可用一种方式一次性地表现。具体到每个作品,表现手段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最理想的境界只是两个字:得体——得生活的本体、得艺术的本体、得情感的本体。

原创·继创·再创

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作品的原创很重要,或可称之为“原生态”的作品。它是继创和再创的根基。然而,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是原创或原生态。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原创的、原生态的作品比较粗糙,杂质多,通过继创和再创,才成为精品。随着艺术载体的多样化,继创和再创现象愈来愈普遍。

即使在出现精品之后,继创和再创依然存在——文艺界称作改编、移植、二度创作。继创和再创可以不断出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当然,其中也不乏庸品,甚至膺品。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流传千年以上的《西厢记》故事,题材及原创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南宋赵令畴将其改编为说唱形式的《蝶恋花鼓子词》,同时又有歌舞说唱并举的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代董解元另作改编,重新创作为长篇说唱《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则又以“董西厢”为蓝本,再创杂剧《西厢记》,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杂剧精品《西厢记》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一题材的杀青、锁定。“王西厢”是用北曲演唱的,称“北西厢”。明代又有以南曲演唱的同名传奇剧本出现,情节人物有所拓展,带有江南风情特征,称“南西”。至于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曲和曲艺里的“西厢”、“红娘”,乃至不同演员的不同表演艺术流派,如京韵大鼓《大西厢》,昆曲折子戏《传柬》、《闹柬》,荀派京剧《红娘》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难以互相替代。时至今日,新编越剧、蒲州梆子、歌剧、电影、电视连续剧的《西厢记》仍在继创或再创。

又如,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以来,各种艺术形态的继创和再创始终没有停止。英国重视原创和原作,不作过多的改动。美国则在原著基本情节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为我所用,大幅度改编,加以再创。例如百老汇歌舞剧《西区的故事》采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把中世纪意大利两大家族的世仇变成了纽约贫民区两大青年团伙的争斗;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又设置为当代意大利后裔的族仇和枪战。然而,原著中“以爱情化解仇恨”的中心主题没有变,震撼人心的悲性结局没有变。同样的情况,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将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人物和情节架构放置在古代日本部族,加以电影化的表现。这,也是一种再创。

诗,谱曲为歌。乐舞,可以引发诗情画意。口述的故事,文学化加工而为小说。小说搬上舞台成为戏剧。经过屏幕化处理,成为电影、电视。短篇的可以生发为中篇、长篇;长篇的可以浓缩为单本、连续、系列、片断;古典的、章回的可以改写成现代的;外国的可以转化为中国特色的。

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艺术形态,那么它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整个世界,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可以原创,也可以继创、再创,大有用武之地。

以广播文艺(有声文艺)为例:

原创——包括两种:一种是记录社会文艺的原创,即尊重原作,如实地记录和播出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话剧作品、戏曲作品、曲艺作品、电影作品。另一种是广播文艺的原创,即利用广播特点、发挥广播特长的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

继创——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程度不同的编辑处理和广播化加工。如录音剪辑、作品赏析、文艺专题、综艺晚会等。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知识的概括与介绍也可以说是一种继创,如“阅读与欣赏”、“广播戏话”等。

再创——广播文艺作品(如广播新歌、广播评书、广播曲艺、广播小说、广播戏曲故事、广播剧等)既有原创,也有再创。再创体现为对其他文艺题材及作品的移植、改编和二度创作。

这里所说的原创、继创和再创,主要是就广播电视作为“音像载体”的艺术表现功能而言的。实际上,广播电视毕竟与其他音像载体(如唱片、录音带、录像带)不同。作为“传媒”,它以信息传播为主要职责,其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常常比艺术表现功能更为突出。当信息传播与艺术化的加工制作有所冲突的时候,常常宁快勿精,要把“迅速、及时、真实”放在首位。这是新闻与艺术在广播电视中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理解。

迄今为止,广播电视文艺节目更多的是记录社会文艺,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播化、电视化的处理(继创)。至于充分运用音像语汇的创作(如广播剧、电视剧、MTV等),则相对有限,因为它需要专门组织力量,有比较充分的创作时间和相应经费保证。这对一般电台电视台来说有一定的困难。50年代以来,专门性的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创作队伍不是没有,如:1953年建立的中央广播文工团,1980年改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任务主要是为广播及电视系统创作、排练、录制文艺节目。1983年又有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建立。此外又有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等。这几家单位实行文艺体制,确实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但是仅仅靠这几支队伍显然不敷数以千计的电台电视台的播出需要,大量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作仍然由电台和电视台自家承担,日常节目靠互相交换的办法加以充实,近年来则往往择用市场上业已通行的音像制品。就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市场化操作和制播分离将是一条新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记录功能和传播功能同样可以用于文艺节目,甚至形成广播电视文艺的特色。例如:

传播功能——表现为文艺节目中新闻因素的介入,以及新闻节目中文艺手段的运用。最典型的是所谓“专题”类型的节目。前者称“文艺专题”,如穿插有新闻式采访的综艺专题、综艺晚会、文学专题、戏曲专题、曲艺专题、音乐专题等。后者称“新闻专题”,如运用文艺手段加以渲染的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在这类节目里,既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又有文艺的情、趣、艺。据说,国外影视界并没有“专题片”的提法,要么是“纪录片”,绝对真实;要么是“故事片”或“艺术片”,基本虚构。其实,两者不必那么泾渭分明,其间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融合应该是客观存在。正如报告文学、散文特写,以及国外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此类作品的新闻题材令人关注,文艺手法引人入胜,近年来颇受欢迎。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文艺形式和新闻表现形式是伴随着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的盛行而出现的。

广播电视艺术论文范文4

黄山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公办本科高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文风馥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新安画派的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的中心城区。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1800多亩,校园生态丰富、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学校现设有艺术学院等13个院部,包括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53个。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170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已与美国、韩国、瑞士、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6年起,学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校各类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我校曾被评为全国先进院校、花园式学校。

二、艺术类招生专业简介

(一)、美术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通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接受艺术思维与绘画造型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美术创作、教学、研究、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方面的潜能,能在艺术领域、教育、设计、研究、出版、管理单位从事教学、创作、研究、出版、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陶艺、综合材料、风景写生、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设计基础、美术创作、社会实践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二)、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通过学习视觉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能在专业设计机构、IT行业、视传媒体等企事业部门从事广告、包装、企业形象、书籍装帧、媒体设计等内容的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设计基础、创意基础、编排设计、设计原理、书籍设计、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环境设计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通过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学校、科研部门、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区域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建筑设计史、设计学、建筑设计方法学、造型基础、构成、人机工程学、制图、各类型室内空间设计、设计表达、模型制作、建筑装饰材料及施工、景观设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四)、产品设计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的高素质艺术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人机工程学、制图、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调研方法、产品设计报告书制作、数字化产品设计及产品设计相关软件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方法、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公关关系学)、造型基础、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世界工业设计发展史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五)、动画(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创作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美术史、动画概论、动画造型基础、影视原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摄影基础、动画策划、动画剧本写作、动画软件基础、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画视听语言、分镜头剧本设计、动画后期合成、动画项目推广、动画周边产品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六)、音乐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音乐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使学生具创新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适应于创新时代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具备音乐表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音乐人才。

核心课程: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形体与舞蹈(基础)、钢琴演奏(基础)、声乐演唱(基础)、乐器演奏(中外乐器选一种)、即兴伴奏、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计算机音乐等相关课程。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七)、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广播剧、电视晚会编导、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编导。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八)、戏曲影视文学(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戏剧、戏曲剧本写作、影视写作、戏剧概论、艺术概论、戏剧作品鉴赏与批评、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史、中外文学史、中外电影史、中国戏曲史、表演导演艺术基础、舞台美术基础等。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三、招生专业、学制、分省计划

黄山学院艺术类招生专业、学制及学费(2014年)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科类类别

层次

学制

学费标准

130401

美术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3

环境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504

产品设计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10

动画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05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四年

7000元/年

130202

音乐学

艺术文理兼招

本科

广播电视艺术论文范文5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016亩,建筑面积61.8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设有25个学院,即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广播影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亚澳商学院、新华国际商学院、本山艺术学院、数学院、物理学院、化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院、环境学院、信息学院、轻型产业学院、人文科技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公共基础学院。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42人,其中教授269人、副教授477人,博士生导师8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现有本科专业6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4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32个省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1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4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3年5月底,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2.8万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近6700人,外国留学生近1100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1.8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476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4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高级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形体、台词、艺术概论、表演理论、声乐、专业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方面的高级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高级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高级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计算机基础等。

戏剧影视文学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编剧理论知识、编剧创作技能及认识、提炼生活的能力,成为戏剧、影视创作方面的高级艺术人才。主要课程:写作基础、英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戏剧影视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剧本创作、戏剧赏析、计算机基础等。

三、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

专业

培养层次

学制

科类

外语语种

拟招生计划

拟招生地区

艺术设计学

本科

4年

英语

90

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

广播电视编导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60

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湖南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40

辽宁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60

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湖南

摄影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40

辽宁、河北、山东、湖南

表演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52

辽宁、山西、湖南、吉林、黑龙江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31

辽宁、山西、湖南、吉林、黑龙江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

(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10(弦乐2人、管乐4人、弹拨乐2人、打击乐2人)

辽宁

戏剧影视导演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30

辽宁

戏剧影视文学

本科

4年

文理

英语

广播电视艺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播音主持;继承;创新;发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传播组织的职业化以及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条件、环境、工具、手段、样式、观念、依据、状态等发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模式、作用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

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不仅作为大众传媒,还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重任。形式重要、内容更重要,或者说内容的突破创新更艰巨、更复杂。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舰上的胆子也更加重要。我们推崇的是价值创新,而价值创新是建立在对自身优势的充满信心和开拓进取之上的。报道新的时代、引领社会发展、传播科学文化,都给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不断创新、勇攀高峰。

一、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播音艺术历经数十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在社会的发展下不断地被赋予着新时期的时代内涵,尤其是新生代播音员主持人的加入,给传统的播音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既为百姓增添了亲和力,同时也丰富了节目的形式,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深受受众的喜爱和认可,使得节目整体鲜亮无比、旧貌换新颜,体现着节目特色的各种主持人也在节目创新过程中逐渐脱颖而出。

但是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相对显现出来,那就是有一部分年轻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底不扎实,吐字、发声、气息上的弱势表现越来越明显,影响着他们播音主持创作向着更高层次去发展。尤其是在面临比较重大的节目、场面规模宏大的场面时,显得非常乏力,甚至陷入或多或少的尴尬境遇,应该说这些都是在播音主持艺术发展创新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播电视产业创新是指通过对广播电视的运营体制、管理体制,节目的内容、形式、技术等整个系统进行不断革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受众需求所采取的开发手段。单独针对播音主持艺术来说,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自身的矛盾运动以及它所处的外部条件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必然要求它在继承、借鉴原来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发展创新。这所有的变化又使得播音主持艺术的整体创作空间发生变化。

三、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的两个要点

(一)理论创新。我们国家的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可以说刚刚走过的是启蒙初创阶段,现在所有的理论建树,比起其它学科来说,尚显稚嫩,并且现在的广播电视事业的高速发展、播音主持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包括理论上存在的种种空白,瞬息万变的新情态、新趋势和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新思路,都在召唤着我们去面对现实、认真研究、细心剖析,并去需要对此给予概念性的表述和前瞻性的思考。我们必须发挥集体的整合优势,去共同主攻这些重点课题,使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有更新的突破。

(二)发展创新。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是和整个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密切地关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变化带给播音主持工作的影响。广播电视产业既有文化属性,也有市场属性,同时还着不容忽视的技术属性。这些属性需要我们去灵活运用各类高新技术去创造才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样式,提高发展创新的能力。

四、如何在播音主持艺术的变化中求得更好发展

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进步,已经把不同级别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推到了一个平台上,形成了平等的竞争环境,这一点对于广大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应该抓住这个大好的机遇,紧紧把握住受众群体需要的差异性,展现才各自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以所主持的节目为单元,做到既能播音又能主持、既能干广播又能干电视、既能采访又能编辑、既能策划又能制作,成为一名集后台策划、节目源采集、前台播音主持于一体的高端人才。

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它紧随时代的进步与传播媒体的变化而发展,未来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必将是在变与不变的各种要素、系统、运行机制的有机统一中存在和发展的。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就要去主动地适应条件的变化,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优化各个相关系统、要素,准确的把握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以此促进播音主持艺术进一步发展。

在本世纪的初期,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播音主持的样态特征,正如前面所概括的:“变与不变的统一”。那些“变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挑战的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机遇和新的领域;那些“不变的因素”,既为我们积累了经验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运用这些经验的新的挑战。由此可见,我们面向未来,迎面而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在不断地解决新的课题中发展和前进。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实践中,创新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里提出挑战主要是针对创新主体而言。迎接挑战,就是要求创新主体能够做到适应、优化和统一,即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优化内部要素的构成,使“变”与“不变”的因素在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中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在新的天地里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未来发展的世界中,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听(观)众始终需求有声语言的传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并不断以新的更加多样的形态呈现出来。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的主体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作要素的优化、“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必将使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