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例6篇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1

最近,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博导吴信训的专著《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这是在吴信训担任主讲的广播电视新闻学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的背景下,并在其原有版本―――《实用电视传播学》(1990年出版)的基础上精心修订而成,凝结了他20余年的心血和教学心得。作者作为国内较早出国留学研究广播电视传播学的学者之一,本身也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因此该书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显得更为融洽,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点,深入独到的理论见解。

全书共分十章。在第一章“广播电视新闻原理”中,提纲挈领阐明了广播电视新闻特殊的社会价值,以及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内涵,并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性和优势作了富有独到见解的论述。

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五章互为呼应,首次分别从广播电视反映新闻信息时的外部结构样式特点和内容叙事语境特征着眼区分体裁,以及从广播电视反映新闻信息时的内容所属领域着眼区分类别,从题材与类别的区分与联系上,对广播电视新闻消息、深度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报道和特别报道、新闻解说与评论、新闻谈话节目、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以及广播电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法制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不同领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不同体裁和类别运用的基本规律与要领,作了较全面深入的解析。

第六章至第十章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从采访、拍摄、编辑、播音与主持,以及编排、播出各环节的重要理论与实务技能进行了更全面、透辟的解析。

同时,本书认为,广播与电视虽然媒介手段有所不同,但因也有同属电波媒介的若干共性,就其新闻报道的体裁、类别而言,是基本相通的,只是在其具体传情达意的叙事表现上,如何发挥各自的特性与优势,有其不同的特点及要领,所以本书就其每一种体裁、类别,先论其共性,再分述其个性,既有利于触类旁通,节约篇幅,又有利于读者从彼此的联系与区别中,更便捷地理解把握各自的特点与要领。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 村村通 工程实施过程 心得

广播电视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的更多更广更有用的东西,从而丰富大家的知识与见识提高生活水平。广播电视不仅要在发达的地区播放,而且还要在贫困的地方播放,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现今的社会贫富发展极不平衡,为了使贫困的地区生活质量有所改善,需实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因为大多的农民都不识字看书,了解农业畜牧业知识是很难实行的,广播电视可以实现农民可以听声音看画面了解其内容,但是就目前而言该工程实施的还不够完善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要性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不发达地区以及边远穷老山区在这个工程的实施中,各地情况不同,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是几个村形成小片区,有的是单个村自己组网,有集体收视室有单个家庭收视直播卫星,这样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管理的困难虽然有些偏僻山村不能全部收看到中央和各省的节目,但是能收到当地的电视节目,既能听广播又能看电视,学到科普知识,掌握信息行情,很受农民欢迎但由于没有养成有偿收视的习惯,这就需要县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针对具体情况拿出方案加以解决特别是应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乡规民约,制定一个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村庄村村通电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基层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培训,给政策,给技术,在村村通建设和运行中坚持建设合法管理规范使用科学的原则,要重实际看长远,为今后升级打好基础在日常维护和更新设备时,县级业务部门应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在设备的更新中标准要提高,能一步到位的要一步到位,以精益求精的精神避免重复投资,用超前发展的思维来规划安排,为三网合一铺就必要的道路。

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过程的心得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专业维护队伍

政府需要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资,一方面要注意配套器材的建设,如提高发射机的发射功率,特别是信号覆盖范围小的电视广播频道尤其需要提高其发射设备的功率,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让信号能够清楚地接收,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均衡问题,努力缩小城乡传播的不平衡,更要在农村内部合理分配资源,解决农村内部媒介接触的分化问题,相关部门要培养懂设备使用和维修的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得以妥善维护,保证畅通。

(二)加大支持媒体力度,扶持涉农节目发展

政府应当鼓励媒体走出城市到农村去,鼓励媒体多了解农村的需要,找到媒体和农村的共同利益点,其次,在媒体转变观念的过程中,对于发展起来的涉农节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尤其是在媒介的农村拓展方面,如果政府能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倾斜,使这些媒体能保证不亏损,顺利度过拓展农村市场的初期阶段,对突破媒介农村传播的,瓶颈,而言是一条可行之路。

(三)要依靠科技

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手段日新月异,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人口居住条件差异较大,为此,精心组织力量进行前期科学技术论证,不断创新覆盖手段,着力提高技术水平。在充分考虑自身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快广播电视技术更新改造,力求有所创新,着力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质量和实效,确保接入广播电视的乡村农民群众听得更清、看得更好,使广播电视的社会效益发挥得更大、更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是一项重装备重技术的“投入工程”,又是一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覆盖工程。在具体实践运作中,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技术手段,采用有线、无线、光纤、电缆等各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特别是对老、少、边山村,率先运用无线数字电视覆盖方式进行实验,积极为解决农村“村村通”工作问题,探索新的路子、新的技术。

(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研究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的经济政策和体制机制政策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机制环境。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和新的困难,我们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并不断完善,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五)增强现有山区转播台站功能提高转播发射效率

长期以来,承担着向山区人民传送中央1套广播电视广播节目、本省(市、自治区)本地广播电视节目的高山转播台站,为山区人民服务发挥了很好的做用。但我们基层山区大多数转播台站的设备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产品,目前普遍效率低下、发射功率严重不足。考虑到多年来收视这类信号的群体的习惯需求,在这次解决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中我局提出了安排少量资金为山区的转播台站进行一次较大的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

三、结束语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惠及农村千家万户,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备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践,对加强“三农”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平台,对于满足人们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日益迫切的要求,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扶贫工作,提高农村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贺. 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J]. 吉林农业, 2010,(10)

[2]彭菊华,张水湘.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3

**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广播影视系统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宣传要有新水平,事业要有新发展,管理要有新举措,队伍要有新面貌”的工作思路,加快广播影视事业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了功能,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取得的成就。

**期间,我区广播影视工作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工作大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广播影视节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着重于提高宣传质量、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宣传任务,为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安全播出与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确保了所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安全播出工作的防范措施逐步完善;三是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改革,通过整合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力量,使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节目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四是大力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以及加强和田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电视扶智工程”等项目,使我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综合传输覆盖能力显著提高,对周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中国的声音传向周边国家;五是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有了新的提高。结合我区实际,初步摸索出传送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新模式,为今后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技术“整体转换”奠定了基础;六是各职能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七是大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广播影视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截至**年底,全疆共有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36座,全疆广播电视年播出能力分别达到44.57万小时和51.54万小时,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分别为97套和145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2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37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040座,发射总功率达3281.01千瓦,传输97套广播节目、145套电视节目,卫星电视接收站3462座。全疆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22370.04公里,有线电视用户144万户,入户率达36.7%。广播和电视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14%和92.78%,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3.37%和0.63%。全疆广播影视系统从业人员达12704人。**年,制作广播节目23.15万小时,电视节目18.61万小时,生产电视剧4部/63集、译制电视剧225部/1750集、播出广播剧762部/31823集。**年全疆广播影视系统总收入达84356.1万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10.03%。**期间,我区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和播出质量以及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都有了明显提高,广播影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广播影视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期间的工作,新疆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播影视事业的规模和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与全国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总体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还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是广播影视宣传的节目数量不足,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节目重播率较高,不能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仍然比较薄弱,广播电视覆盖依然有空白,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全疆还有7%左右的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三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面临敌攻我守的严峻形势,国家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受到威胁,防范“”等敌对势力非法攻击的能力亟待加强;四是需进一步加大和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力度;五是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广播影视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亟待探索建立。

(三)机遇与挑战。

**期间,我区广播影视事业中发展与机遇并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程。《纲要》对新时期广播影视工作也提出了具体的、新的要求: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覆盖面,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继续扩大广播影视覆盖范围;三是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四是要发展数字广播影视;五是要确保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六是要繁荣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新闻事业。并在重点工程项目中明确,要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我区广播影视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创作更多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和影视剧,加强和扶持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的制作和译制,增加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间,丰富节目内容。加大对广播影视事业的投入,继续抓紧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加强边境地区和口岸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范围。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力争**规划前三年,努力完成乌鲁木齐地区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不仅给我区广播影视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区广播影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广播影视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载体。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对我区广播电视的恶意攻击和破坏日益严重。在我区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00余万人口、13个世居民族、47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60%以上,我区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居民,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近之处,因此,办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对当前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广播影视既有内宣的任务,又发挥着外宣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主动出击,积极防御,加强外宣,扩大对外影响,让新疆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但地域辽阔,少数民族语种较多的区情,也加大了广播影视的投入成本,给我区广播影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广播影视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和水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力度的重要时期。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广播影视的实际,**时期我区广播影视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大力强化安全播出,切实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初步建立适应广播影视发展规律的事业产业发展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努力繁荣广播影视文艺,进一步扩大广播影视覆盖,实现广播影视事业与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做出新贡献。

**期间,要提高我区广播影视的舆论导向能力、安全播出能力、综合覆盖能力、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内我区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期间,我区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创作更多的广播电视精品栏目和影视剧目,不断增加播出时间,丰富节目内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步伐,抓紧实施“西新工程”,巩固和推进“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电视扶智工程”,加强边境地区和口岸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节目译制能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范围,确保广播电视“满时间”、“满功率”、“满调幅度”播出。力争到2010年,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4%以上,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疆电视台维语频道正播率提高到36%、哈语频道正播率提高到35%,每年电影译制量提高到140部,有线广播电视的入户率达到40%以上,用户达到160万户以上,基本实现全区20户以上已新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在有条件的乡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坚持依法行政,科技管理水平显著增强;对外宣传取得新进展,我区广播影视在国内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期间主要任务

(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

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引导水平。要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坚持团结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完成各项重大宣传任务。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创新报道方式,丰富节目内容,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大力推动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的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同时加强广播电视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和栏目,不断强化广播影视的引导力。

2.加强广播电视新媒体建设。要积极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业务,稳步发展IPTV业务,加强网站建设,增加网上信息量,提高网上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战斗力,重点建设好广电公众信息网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电视台的新闻网站,使其成为网上名牌栏目。同时要加强广播电视在网上的宣传,形成正面舆论强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二)建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播出。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工作的生命,是抵御敌对势力攻击、实现广播电视安全顺利运转的重要手段,责任十分重大。**期间要加大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技术升级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排除一切不利于安全播出的隐患,掌握安全播出主动权。

1.加强安全播出的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安全播出中心工作,加强安全播出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传输覆盖体系,有效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提高防范非法攻击能力;尽快建立自治区及地(州、市)县(市)三级贯通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随时掌握重点播出单位的各种播出信息,及时对频率等播出资源进行调度指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立安全播出灾备系统,对重要播出系统建立系统级备份,确保播出系统运行安全。

2.建立全疆广播电视监测网。新建可与中央监测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地方监测网,实现与中央以及区内各地、州、市之间的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为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行业和社会管理,重点做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管理,加强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及广播电视广告监管等广播电视管理工作。严格执法,重点查处非法设置播出前端,非法挪用占用无线电频率和改变技术参数,非法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违规播放广告,盗版、侵权播映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非法传播视听节目等违规违法行为;规范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秩序,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要研究探索新型媒体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落实管理业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引导、规范、保障、促进作用,推进我区广播影视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加快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期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步伐,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继续抓紧实施“西新工程”,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范围;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和繁荣广播影视精品节目创作,促进产业发展;继续实施“走出去工程”,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1.加快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加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力度,结合我区实际,采取综合有效的技术手段,基本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继续做好“电视扶智工程”,为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赠送电视机和收音机,基本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让大部分农牧民群众都能收看到八套电视节目,收听到四套广播节目;积极推进县、乡、村广播影视垂直管理进程,建立健全一套以县为中心,乡为基础,符合中央要求、满足群众需要、贴近新疆实际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广播电视的长期通、有效通;在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求的同时,以“因地制宜”为原则,鼓励和支持各地广播电视部门利用有线、多路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覆盖效果,为农牧民群众提供质量更好、节目套数更多的广播电视服务,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

2.继续抓紧实施“西新工程”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范围。加强我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范围,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工作力度,增加译制设备,提高地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在一些人口众多、社情较为复杂的重点县(市),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实验工程建设,提高防范“”等敌对势力非法攻击能力;加强边境口岸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3.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资源整合,科学合理分配资源,整合现有频道、频率资源,避免资源重复设置和浪费,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高新技术在全疆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传送、播出及存储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全疆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整体平移,继续实施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化、宽带化和双向化改造,逐步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转化,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之一。争取到2010年,县以上城市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在主要城市建立兼顾固定、便携与移动接收用户的地面、卫星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网;采用现代信息、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以广播电视覆盖网为基础的、满足多种新兴业务需求的下一代网络,推动“三网融合”,实现广播电视网升级换代。

4.大力繁荣广播影视精品节目创作,促进产业发展。广播影视精品节目创作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的工作方针,不断提高创作题材、体裁的多样性、丰富性,努力减少雷同节目;不断提高专题、专栏、综艺节目的制作能力,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和数量;加大选题策划力度,把反映现实生活和青少年、少数民族、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生产纳入广播影视剧制作计划;着力建设名牌频率频道,培育品牌栏目和节目,努力生产精品内容,提高专业化频率频道的整体收听、收视率。

5.继续实施“走出去工程”,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新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发挥内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对外宣传要继续扩大广播电视节目在中亚国家的覆盖范围,借助地缘优势,在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落地的基础上,实现在我区周边其他国家落地,扩大覆盖范围,让周边国家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和新疆区情;国内宣传要实现新疆卫视在兄弟省市落地,让内地更多的省市了解新疆、认识新疆,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用人、分配、劳动保障等内部机制,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增强事业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采编和播音员、管理人员以及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

四、主要保障措施

**期间,各地和各级广播影视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高度认识广播影视事业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建设小康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握发展机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努力增加资金投入,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规划》目标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

(一)各级广电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跟踪调查、分析,对重要指标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

(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对广播影视工作的支持力度。对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要在资金、税收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落实“村村通”、“西新工程”等重点工程的配套资金,尤其是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地区广播影视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广播电视经营性行业要制定积极的价格、税收、信贷政策,对其加以引导和扶持,加快行业发展。

(三)依靠科学技术推进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要抓住当前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好环境和世界范围内高科技快速进步的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运用先进的广播电视新技术,加快广播电视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4

2003年,全国共有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20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121家。

录音制品:全国共出版录音制品13333种,出版数量2.2亿盒(张),发行数量1.96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3.25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8.43%,出版数量下降2.55%,发行数量下降1.65%,发行总金额下降2.94%。

录像制品:全国共出版录像制品14891种,出版数量3.54亿盒(张),发行数量2.6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4.3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9.69%,出版数量增长61.84%,发行数量增长49.75%,发行总金额增长29.74%。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状况

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快报反映,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继续小幅增长,全国广播电视产业广告收入、收视费收入等均有较大增幅。

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继续小幅增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4.05%和95.29%,较上年分别增长0.32个百分点,广播综合覆盖率增幅首次与电视覆盖率增幅持平。

2004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继续增加,达到11470万户,较上年增加853万户,增幅8%。其中江苏、湖南增加超过100万户,山东、四川、山西增长超过50万户。全国有线电视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县乡联网、乡村联网成为有线电视发展的新势头。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2万户,其中山东、江苏、广东三省超过了20万户,付费数字广播电视用户25.7万户。

根据各省(区、市)广播电视统计快报汇总数据反映,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稳步增加,与2003年相比,广告收入、收视费收入等均有较大增幅。

广播电视总收入稳步增长

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总收入765亿元,较2003年增加59.7亿元,增幅8.47%。上海、湖南增幅在20%以上,河南、陕西、江西、吉林、山西、甘肃、江苏、安徽等8省增幅超过10%。

从总收入地区分布情况看,上海、广东总收入均突破60亿元,广东接近70亿元,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均超过30亿元,共有21个省(区、市)超过10亿元。

2004年广播电视总收入增幅呈现新的变化,中部地区平均增幅最高达12.3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3.87个百分点,并高于东部增长速度;东部地区平均增幅8.01%,略高于全国平均增幅0.4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平均增幅2.13%,落后于全国平均增幅6.34个百分点。

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增幅创“十五”新高

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继续稳步增加,收入394亿元,较2003年增加68亿元,增幅21.02%,创“十五”新高。(“十五”前三年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增幅分别为6.25%、10%和16.24%)。其中:全国广播广告收入31.23亿元,较2003年增加3.97亿元,增幅14.56%;全国电视广告收入308.51亿元,较2003年增加55.05亿元,增幅21.7%;大部分省(区、市)广告收入都有所增加,增幅在20%以上的有广东、上海、北京、辽宁、湖北等15个省,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宁夏、青海、内蒙、广告收入增幅也超过20%。广告收入10至20亿元的有9个省(区、市),其中湖南、河北2004年首次进入这个行列。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2004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增幅基本持平。东部地区平均增幅20.04%。

中部地区平均增幅23.0%,西部地区平均增幅22.19%。

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继续增加

2004年,全国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128亿元,较上年增加18.2亿元,增幅16.5%。上海、海南、贵州增幅在80%以上。四川、重庆、山西、内蒙、河南、海南、、河北、湖北、甘肃、青海、江西、天津、等15个省(区、市)增幅超过20%。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2004年全国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增幅不平衡,但中部和西部地区增幅超过全国平均增幅水平,中部地区平均增幅26.3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平均增幅19.5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2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平均增幅11.06%,低于全国平均增幅2.28个百分点。

2004年全国开办的付费电视业务经过试行后,部分地区开始收费,全国共有7个省区从2004年开始付费电视收费,收入1.4亿元。广东、浙江、四川超过1000万元。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快报反映,2004年全国电影主业收入36亿元(不包括电影音像制品销售收入、各电视台播映电影收入、网络电影收入和电影二级市场发行收入),其中国内城市影院票房收入15.2亿元。海外电影票房11亿元。城市影院票房收入较2003年增加6亿元。除电影票房收入增加外,电影后产业开发收入也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二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半年前增长8%,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比上半年增长14.6%;WWW站点(包括.CN、.COM、.NET、.ORG下的网站)总数约为668900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分别比上半年前增长38%和21%;我国大陆IPV4地址总数为59945728个,折合3A+146B+179C,台湾地区IPV4地址总数为14870528个,折合226B+232C,香港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5965312个,折合91B+6C,澳门特区IPV4地址总数为127232个,折合1B+241C;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状况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3年底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0.18万户,比上年增加1.22万户,增长13.66%;广告从业人员87.14万人,比上年增加11.5万人,增长15.20%;广告营业额达到1078.68亿元,比上年增加175.54亿元,增长19.4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92%。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5

在这激情燃烧的美丽五月,我们相约在风景如画的山城西峡,共同祝贺西峡县乡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全面开通。在此,我谨代表南阳市广电局向前来指导工作的省局局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工作的西峡县委、县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广电一线的西峡广播电视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建设是国家“十五”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广播电视服务“三农”,促进农村文明与稳定,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西峡所有18个乡镇成功实现光缆联网,是西峡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牌,也是南阳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这是西峡全体广播电视工作者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广电人精神,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西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结果。

西峡地处伏牛山腹地,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广播电视发展投入非常大,难度非常高。但是西峡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异常重视,2003年以来,把“村村通”工作列入全县总体目标进行考核,今年又把“村村通”广播电视列入全县要办的7件大事之一,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具有优良传统的西峡广电人在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力以赴,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施工,按照“先区域后连片,先集镇后乡村,最终实现全县广播电视大联网”的网络建设思路,使全县18个乡镇和地处深山的268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光缆,下传节目28套,而且图像伴音清晰,提前高标准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对此,群众是满意的,西峡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局也是满意的。在4月份全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西峡广电局作为全省为数不多的县局代表,做了典型发言,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给西峡人争了光,给南阳广电人争了光。

西峡在全市13个县市区中第一个完成县、乡、村、组光缆联网,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的网络覆盖率,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二是加大了广电传输信息量,各种致富信息能迅速传递到地处偏远的山乡农村,为山乡农民增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三是极大提高了山区广播电视收听收看质量,深山区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看到20多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尤其是第一次收看到了西峡电视台和南阳电视台的节目,通过电视看到身边的巨大变化,拉近了城乡距离。四是极大丰富了山区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山区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五是城乡联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从根本上遏止了私拉乱接现象,不仅大大降低了损毁广电设施的收案率,而且有效地封堵了“”等组织利用广电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可乘之机,实现了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西峡县乡村光缆联网的成功,不仅是西峡广播电视覆盖模式和覆盖质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为今后广电网络多功能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市各县市广电网络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媒介融合;陕西;广播节目;机遇与挑战

传统广播节目在发展中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可见媒介融合正逐渐加速这一进程,新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的重要产物已渗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2010年至2011年,笔者就所承担课题《陕西地区广播节目在农村的影响力研究》(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地区广播媒体在农村的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09K012,主持人,吴胜。参与人,马晓艳等)做了相关问卷调查,发现传统广播在陕北、关中、陕南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必须正视广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拓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

陕西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媒体收听状况堪忧

应该说农村广播无论在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中指出,农村广播对于发展中国家,起到了“决策者、看守人和教授者”三个作用。[1]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视成为陕西农村地区的主流媒体,农村广播在新媒体的挤压下,矛盾重重,越来越走向边缘化。

广播接收设备落后。陕西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多高山,地形复杂,在城市的周边各乡镇,无线发射并没有全部覆盖,农民收听收视是受到地形限制的。加上乡镇站管理体制的因素,有不少乡镇在人、财、物方面投入很少,广播站形同虚设,广播的发展受到设备的制约。而在陕西地区大中城市的汽车广播弥补了这一不足。我们在对农村地区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陕西地区广播设备的普及率仅有45.6%,在接收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保证节目的顺畅播出。

广播受众的文化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陕西农村和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地区一样,孩子们选择去城市学习,青年人则大多数到城市中工作,周边农村地区多为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尽管近些年人均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他们对媒体的依赖度低,平均文化水平同样参差不齐,对广播媒体缺乏消费能力。在调查中发现,初中文化水平的听众占受访听众的41%,高中文化水平的听众占27%,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听众占19%,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听众占13%。不难发现,超过一半的听众仍处于文化层次较低的初中或初中文化程度以下阶层。

陕西农村地区没有培养出稳定的听众群。陕西地区广播媒体的听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听众,并未形成良好的广播节目收听习惯。其中包括对收听地点、收听时间、收听频率等一系列广播收听习惯中的重要内容的调查,清晰地表现出广播节目在陕西农村地区的听众里,没有较好的收听市场和习惯。我们对陕西农村地区听众是否经常收听广播做了一番调查,在问卷调查的1.5万多人中,常听广播的受众占调查总人数的22%,不听广播节目的被调查者占受访者的13%,而偶尔听广播节目的受访者超过1.1万多人,占总人数的65%以上,陕西地区农村游离听众和非听众总和是忠实听众的5倍之多,即大多数人不太听广播。

新兴媒介对广播冲击巨大

陕西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媒体在发展中举步维艰,主要源于新兴媒体对广播的冲击巨大[2],其中既有电视媒体市场份额的大量切分,也有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吸引,同时3G手机业务已成为覆盖农村地区的重要移动媒体。

电视成为主要消费媒体。调查显示:电视是陕西农村地区最主要的消费媒体。在问卷调查时发现,农村每家每户都有一台或两台电视,并且有些是时下流行的液晶电视。而收音机数量则是平均每家不足一台,且款式陈旧。足见电视以其视听结合和多色彩的动感画面,赢得了更多农村地区传统受众的喜爱。广播则受设备陈旧,节目质量不高、不符合受众需求等诸多因素制约受到冷落。下图中选择电视作为首选媒体的受众所占比例之高一目了然。

互联网影响力巨大。在陕西农村地区,随着近两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脑和互联网已经不再陌生。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通过在城市中的学习和工作,已经完全接受并融入互联网当中,从接收信息的角度来说,网络信息的快速、海量、互动性是传统广播所无法比拟的。[3]虽然传统广播中的戏曲已成为老年人娱乐的保留节目,但他们更多的娱乐在电视里。

手机3G网络冲击明显。目前中国媒介格局中增幅最快的就是移动媒体。发达国家有些学者也认为,手机大概是未来唯一一个绝大多数时间跟随个人的媒体,这就意味着手机未来可能是所有传统媒体都想登载的平台。陕西农村地区手机现在已经基本普及,除了它的通信联络功能外,手机变成了一部“大综合”的移动媒体,3G具备便捷、多样、互动等优势,它代表了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发展方向。进入3G时代后,新媒体将会加速发展,而传统的新闻媒介也将逐渐向手机媒体靠近。

陕西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发展之路

陕西农村地区传统广播的发展之路筚路蓝缕,在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下,必须从技术手段、资源共享、节目质量等几方面入手来走出困境。

陕西农村地区传统广播媒体必须解决相关技术的配套改革问题。目前广播节目在陕西地区还无法做到全省统一频率完全覆盖,有些节目频率以“陕西××广播”冠名,但实际收听状况只能覆盖到陕西的中部地区,陕南和陕北的听众是收听不到信号的。完善传输手段,提高传输质量,保证有效覆盖是广播发展的当务之急。这需要巩固和完善广播基础设施,更要规范乡镇站和有线小前端的管理,要按星级站标准加强乡镇站建设;同时要增加投入,县乡两级财政要扶持广播建设,资金投入要纳入计划,使广播站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平稳的发展态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