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技能提升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个人是否具备开阔、灵活的互联网思维,关乎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文章在系统介绍“互联网+”思维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该专业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滋生的各类问题,并尝试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有助于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的策略与方法,以期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市场领域内的竞争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策略
近些年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俨然已成为行业领域内重点讨论话题,纵观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理念及其培训方法,难以与当代人才需求相适应,而若要从根本上突破这一困境,将“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两者相融合,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一、“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定位是培养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不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涉及领域和范围较为宽广复杂,对学生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商业价值,且凭借自身创造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作为现代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以及延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也是完成编导工作的重要前提。而从专业素养角度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除了要积累大量影视相关知识、高尚的审美情趣,还需熟练运用各种影视制作技能以及视听语言,灵活开展各类节目的策划工作,并从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创新水平。“互联网+”作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热词,主要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对传统行业相关资源等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促进和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如谭天教授所言:“在今天,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手段还是基础设施,互联网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新思维,一种新文化。”因此,本章尝试从“互联网+”思维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有效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二、从互联网思维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问题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在各行业领域内的逐步渗透,在传统行业内掀起了一股改革性浪潮。传统行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注重与互联网、新媒体的有效融合,以适应现代化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传统电视行业重要的人才输出“摇篮”,在未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新鲜事物因素。而通过对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专业实践过程中能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实践效果不理想。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而言,整个在校学习期间主要通过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相应的实践经验。其中,从学校实验设备使用方面来看,受到资金投入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达到每人一套机器的标准,整个实验课教学环境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需求不相符,在校模拟式的实践教学,无法获得预期实践效果。与此同时,学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与安排,多以课程实习和专业实习为主,无其他实践机会。除此之外,现实社会中各家媒体企业并不愿意采用实习生或见习生,即使选用也有着极为严格的能力要求。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实习和见习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无较为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与其他行业不同,影视领域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学校无法及时更新购置与行业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设备将无法与社会实际人才需求相适应。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立之初来看,所配备建设的实验室大多以传统电视广播“采、编、播、录”模式相似,并设置有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室、摄影摄像师以及影视鉴赏室等等。而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校仍以传统单一媒介形态下“电视”为主的模式进行实验室建设,新媒体和融媒体中心建设力度远远滞后于现代传媒业实际发展现状。再加上学校建设资金不到位以及自身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使学校专业实践教学逐步陷入“泥沼”,这一问题突出反映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素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学界和业界脱节问题日趋严峻。
(三)“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欠缺。一直以来,各地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均以中国传媒大学等重点高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作为参考,从而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教学体制。但这种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照抄照搬无法满足不同学校教学目的和培养需求。首先,在“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和提升过程中,根据互联网时代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提出的相关要求,加快推进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与互联网平台两者的有效融合,确保互联网系统实际作用和价值的全面发挥。其次,尽管教师自身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为深入广播电台、传媒公司、电视台等参与实践活动,某种程度上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无法精确把握编导专业现实操作能力。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格局普遍存在,进而使得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全面提升和拓展,对学生后期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产生严重影响。此外,从范围上来看,“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涉及创意策划、电视节目文字编辑、网络节目编导剪辑、摄像、后期制作等内容,并且还根据实际“互联网+”思维与全媒体时展特性,延展创新与其他服务行业等相关研发创新创业项目或现产品。
三、“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利用行业多种渠道教学资源整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与媒体行业增强交流与合作,对市场人才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确媒体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两者关系,对相关教学安排进行灵活调整,并通过相关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以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市场就业需求不匹配等矛盾的有效弥补。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实践平台,围绕学生制定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以形成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激发。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深入市场展开全面调研,不断研发创作,通过参与各种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创新技能,创新采用校企合作方法,以此形成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自信心的有效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在制作产品时应以观众需求为核心。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赋予了观众更多的身份,即,体验者、使用者、参与者、观看者、创作者等,因此在进行节目创作时,除了要凸显节目的应用性和服务性,还应融入各种人文关怀和情感,获得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其从中体验人文关怀。并且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融合,还可通过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等,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拓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的创新思维。为提升学生自身“互联网+”思维,需从广播电视编导传统创作思维模式上进行不断创新,从中寻求新的发展和创新道路。增强学生市场调研、预测、把控能力,聚焦社会热点,进行创新创业新项目的开发。通过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际特点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申报,为其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提升对“互联网+”思维的训练力度,引导其申报创新创业等“互联网+”项目。另外,还可通过开设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训练内容,增强对新兴媒介表现形式和传播技巧的掌握力度,强化综合媒介素养,具备媒介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编导编创思维与视听表达能力以及融媒体项目调研、策划、协作执行以及媒介推广等能力。
(三)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方式,以满足实践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建立相应的实践平台,丰富实践方式。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均设有校园电视台和广播台,该平台为广播编导实践就提供了便利、可靠的平台。除了校园媒体所搭建的专业知识实践平台外,还可让学生在与学校合作的电视台、纸质媒体、网络公司、传媒公司等部门进行见习和实习,并明确相关激励机制,例如,若要留在本单位或者获得更好工作机会的推荐,需达到实际实训考核标准。这种做法可提升学生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课堂所学内容与实践相融合,并且可以在丰富学生职业体验的同时,促使其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还应不断丰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形式,例如,除了组织开展课堂实践之外,还可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校园DV大赛,创作题材不限,对学生所创作节目进行展播和评比。并且可由专业教师牵头以“承包制”的形式积极组织和全程监督、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并将评选出来的作品选送到校外参加诸如“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DV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校外比赛,或在校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媒体上进行播出,不但有助于学生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且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综合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学生思维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拓展和提升路径有很多,可以利用行业多种渠道教学资源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的创新思维,拓展实践平台、丰富实践方式,以满足实践的需要等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通过与互联网相关技术优势相融合,形成对传统专业教学中各类问题与不足的有效弥补,以从根本上实现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潘越 单位:汉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