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媒体范例6篇

广播媒体

广播媒体范文1

论文关键词:广播;广告;传播;媒介

随着媒体的多样化和竞争的加剧,广告主把更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电视、报纸及互联网等高收视率、高说服率的媒体,而忽视了广播广告的作用。有人说,广播广告已是一种夕阳媒体,它已走过辉煌时代,再也没有什么发展余地了。广播广告真的到了穷途末路了吗?经过实际调研笔者认为,广播广告是企业在广告宣传中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和优先考虑的媒体。

l广播广告的优势

广播媒体是通过语言、声响、音乐来传播各种信息。广播媒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采用电声音频技术,按时传播声音节目,专门诉诸于媒体听众的听觉。如果实际调查和科学分析,你就会发现,广播广告虽不如电视广告声画兼备,不如报纸广告能够保存,也不如网络广告随时点击,但广播广告也有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1)覆盖面广,听众广泛。目前,广播基本上不受时问和空间的限制。从电波所波及的范围看,可以覆盖整个国土,不论城市、乡村,都可以听到广播节目。广播收听具有方便性、灵活性和随意性。收音机可以移动,人们可以一边开车或一边走路一边收听;既可以在家里听,也可以在户外听;可以多人收听,也可以一对一听;与电视、网络等媒体在收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有着显著的不同,因而,广播媒体有很广泛的受众。

(2)以声带响,亲切动听。广播媒体是声音的媒体,广播广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语言诉诸人的听觉器官,通过语言及音乐,声响等的配合,造成人们听的愉悦和视觉的联想,达到创造视觉形象和记住产品宣传信息的目的。

(3)制作容易,传播迅速。广播广告是通过播音员的叙述,有时加上音响效果、背景音乐来播放的,有时则以专题节目或文艺节目的形式出现,与电视媒体、报刊媒体相比较,广播广告的制作工序比较简单,因此,广告主可以随时调整和改变广告中的内容,可以随时播放和加播,操作也非常简单。广播广告是通过电声传播信息的,只要写好广告词,就可以马上播出去,听众就能立即听到。广播广告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4)重复传播,经济实惠。广播是通过声音传播的,而声音又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为了加强记忆,广告节目可以多次重复播放,听众不觉厌烦。由于电台开办和运营所需投入较低,广告收费一般情况下相对较低,广播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较,节目制作成本费用低廉,一般的广告主均能承担得起。

(5)受众目标集中,相对稳定。目前收听广播的主要人群可以分为四大类:开车族是比较大的一部分,他们一般收听交通台或其他台的新闻、天气预报、体育、文艺等综合类节目;再一部分是学生,学生看不到电视或没时间看电视,听广播成了他们很随意的消遣方式,学生听众的收听高峰一般在中午和晚上;再一部分是妇女和老年人,妇女收听的高峰一般在早晨准备早饭或晚饭间,妇女们要了解当天的新闻和天气情况而收听广播,而老年听众或因视力不好或认为电视有辐射或因电视费电等多种原因,一般多数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不喜欢看电视,而更愿意听收听广播,可以说老年听众收听高峰在全天;还有一部分是追随流行时尚的人群,这部分人对广播的青睐越来越高,这是因为许多电台普遍加大了娱乐及时尚生活栏目的力度,令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传播的又快又新的缘故。

(6)可信度高,广告形象好。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电台代表政府的喉舌,是政府的宣传工具。在我国,不允许私人开办电台,每个城市的地区只有一家电台,与其他媒介相比广播有着极好的威信和可信度。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广播中播出的广告,给人的可信度较高,而且形象良好。特别是新闻、天气预报、流行音乐和访谈类栏目,如果在这类节目里插播广告,传播效果就更好。

2广播广告媒体存在的问题

以上笔者分析了广播广告与其他广告媒介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可以说明广播广告媒体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不能说成是夕阳媒体。但为什么许多广告主忽视广播广告这一广告媒体呢?经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广播广告的实际到达率底。就每周有收听广播15分钟以上习惯来定义,中国的广播平均到达率只有25%左右,与广播发达的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广播广告专业创作人员缺乏。受委托的广告公司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广告制作人员。因广播广告利润不高,制作人员也缺乏创作的积极性,因此整体广告的创作水平不高。

(3)广告主对广播广告的优势认识不够。大多数广告主只迷信电视上“见影”,一味地把大量的广告费投入到电视上,没有认识到广播媒体的优势,也不懂国际流行的整合营销传播。

(4)广播媒体自身经营方式有待改革。在我国,专业的广播广告公司很少,广告制作通常由工作繁重的电台工作人员承担,由于制作经费不足及对产品特征、市场状况和消费者等相关资料没有切实把握,自我创意、自我的广告不免平庸。如机关枪式的广播方式;主持人同时客串几个角色的方式;听觉意境的虚假;与主题不吻合的音乐;没有特色、平平淡淡的音响;这样的广播广告难以令人回味,怎能起到促销商品的作用呢!

广播电台缺乏定位,广播的节目缺乏个性,没有独特的节目风格,缺少名牌主持人,甚至一些电台抱着“谁来都是钱”的态度,饥不择食,什么广告都做,诸如名不符实的某些保健品广告等,都是导致广播电台被广告主冷落的原因之一。

3充分开发利用广播媒介的对策

(1)根据广播节目听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广告投放。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在广播上做广告,广告主及广告公司应该首先研究产品的目标受众,做好产品目标受众的定位,然后寻找适合产品广告信息定位的媒介,如果锁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又恰是愿意收听广播的人群,那么选择用广播做广告就是明智之举。例如“光明牛奶”在南京做产品推广宣传时,把目标受众锁定在30—40岁的女性,他们不仅在电视台上做广告,而且也在南京电台每天六档妇女收听高峰节目中做广告,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研究广播广告的黄金时段,做有效的广播广告。通过调查显示,收听高峰发生在早晨5点、6点到8点之间,另外两个低得多的高峰发生在中午和傍晚6点到8点之间,周末的收听率很高。另外,男性也要比女性喜欢收听电台,男性喜欢在早晨、中午和傍晚时分收听电台。不同年龄段收听时间有很大不同。年长的人集中在早晨6点到9点收听节目,收听高峰大约出现在早晨7点左右,青年人则相反,喜欢在傍晚、晚上或午夜收听节目。了解广播广告的收听高峰及收听人群,能够减少盲目广告投放所带来的损失,让有限的广告费发挥真正的效用。

(3)与目标受众进行双向互动、创造性的沟通。广播广告属于“闯人型”的广告,而且是“单向性”、“线性化”地向消费者传递信息。作为受众而言,只有被动地接受广播广告传达的内容,要想更多地了解广告商品信息,还得跑到商品销售地点才行。广告主或广告公司要想把自己的商品信息能被消费者记住,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互动,创造性的沟通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很多电台开设“热线广告”效果就很好。赞助在社会上能造成较大影响的节目,如“热点话题”、“公仆与市民对话”等节目也是一个提高收听率,吸引关注度好办法。或干脆利用电台广播媒介,搞大型社会公益活动,让更多的受众不仅知晓企业要传播的信息,而且要求参与进来,这样变广播听众被动收听为主动收听,达到很好的传播广告信息、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如2002年,仅为“统一”一个品牌,南京音乐台就做了l6场名为“统一冰红茶闪亮之星”的校园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提高广播广告的创作水平。广播广告创作水平的提高,是吸引广播听众对广告产生兴趣的根本办法。为提高广播广告创作水平,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①引入生动人物角色。为增加真实感觉和形象性,人物对话和人物对白式的广播广告应该引入生动、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那种一出场就摆出推荐产品样子人物。以虚假、造作的人物生硬介绍产品,是许多广播广告的通病。

②引入“说者”与“听者”的互动,避免生硬推荐。具有创造性的互动,能使对话精彩、有趣,也就能使广告受众喜欢。

③营造氛围,引发听众想象。由于广播听众无法直接见到产品和产品被使用的情境,广播广告文案更应该注重通过营造氛围引发听众的想象,让产品的形象在诉求对象的头脑中丰满起来。

④传达真情实感。广播广告应充分利用“人声”这一特点,表现人物真实的感隋和个性色彩,并通过声音来感染听众。

广播媒体范文2

一、引言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各类媒体的全面发展。这当中也包括我国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随着我国的入世,申奥和申博的成功,我国必将进一步开放,我国的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也将面临更多的发展和挑战的机遇。本文首先拟分析我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探讨其发展中的问题,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战略问题。

二、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1)从“英语广播为主”逐步转向“英语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并重”新中国的英语广播诞生于战争年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英语电子媒体主要是以中国国际广播台的英语台为主打媒体,并主导着我国的对外广播,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传播窗口。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每天能用43种语言播出211个小时的广播节目,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的听众来信多达90万封,代表了约4500万听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不仅是我国拥有海外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外宣单位之一,它的广播语种、播出时间、发射功率和听众来信四项指标也均居世界国际广播电台前列。【1】英语台则一直是国际台的大台。它创办于1947年9月11日,现在每天播出60个小时的新闻、专题、音乐以及其他节目,每年约有一千多万国际听众收听英语台的节目,占整个国际台听众数的四分之一。据估计,英语台已成为世界上了解中国最为有效的媒体之一。【2】我国英语电视媒体起步较晚,是从教育类节目发展起来的,如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跟我学”节目。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电视节目应该说是1987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英语新闻”,1988年播出的专题纪实类节目“焦点”的问世代表着英语节目版块的形成。此后推出的娱乐性节目“文化长廊”和“您好,北京!”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英语类节目日趋完整和正规。199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在上述英语类节目的基础上组建中央电视台国际卫星频道(CCTV-4),主要针对国外华人、华侨和对中国事务有兴趣的外国受众,每天播出17个小时英语和中文类节目,侧重新闻、时事、经济、娱乐、体育、少儿节目、影视、和电视纪录片。2000年9月25日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英语频道CCTV-9,每天播出24小时,分四大版块,每个版块六小时,以保证不同时区的受众都能收看国际频道的节目。目前,该频道的节目已在美国、北欧洲、英国和法国以及东南亚都已落地。【3】中央电视台英语9频道的开通开创了我国的英语电视媒体时代,并迅速成为国际受众主要信息源之一,形成了英语电子媒体中广播和电视的鼎足之势,出现了我国英语广播和电视并重的局面。(2)地方性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同时得到发展在我国中央级两大英语电子媒体占主导地位的同时,我国地方性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也开始得到发展,其发展模式基本与中央级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模式一致:基本都是先创办英语广播节目,然后再创办英语电视节目或频道。以上海为例,80年代中期随着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上海人民广播台于1986年9月15日率先开设了广播英语新闻(ShanghaiCalling),1989年到1997年平均每天有6小时的英语节目,95年前后甚至长达13小时。但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英语广播逐步缩减为每日10分钟的英语新闻,2001年起主要是转播国际台英语新闻为主。【4】上海的电视英语新闻开播较早,1986年10月1日上海电视台的英语新闻节目开播,后来组建的上海卫视(SBN)频道还专门成立了外语部,开设常设栏目。据上海卫视外语部主任戴骅介绍,预计在3—5年内上海电视台还将成立英语频道。【5】据了解,目前广州、南京、武汉、杭州等地也都纷纷创办了或正在创办英语广播或电视节目。

三、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本文认为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资金的相对不足像其他英语媒体一样,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一般都不实行市场化操作。它们的资金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国家拨款,二是大媒体的资助。目前而言,中国国际广播台英语台的资金靠国家拨款,而中央电视台英语9频道则基本靠央视资助。地方性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则基本都受中文媒体资助。由于我国英语媒体一般只有投入,少有出产,资金相对不足一直是个困扰着我国英语媒体的问题,而对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电视尤为如此)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广播电视都是以技术为依托的媒体,而技术设备的更新都是以资金因素为基础的。从某种角度讲,资金是决定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能否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2.国际受众定位趋同这一问题可能适用于我国所有英语媒体。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也不例外,其受众定位趋同倾向也较明显,一般都确定为:境内外受众(外国人和华侨)和国内受众(主要以外语学习为主)。这样的定位使得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显得较为抽象、笼统,缺乏个性化。正因如此,我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主要是中央级媒体)尚未能形成非常明确的国际受众群。从长远来讲,这会影响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针对性和总体传播效果。例如,目前央视英语9频道用同样的节目向美国、欧洲和南亚地区播放,而这些地区的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爱好肯定会有差异,因此从理论上不可能在这些地区取得同样的传播效果。【6】3.可信度还较低上文已提及,我国两大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并拥有较多的国际受众。但根据在来华外国受众中的一次调查发现,来华外国受众中对我国英语媒体新闻报道的认同度并不高,只有16.7%,而大多数外国受众持反对(19.7%)和谨慎的模糊态度(46.9%)。【7】当然,可信度的问题不光是一个传播问题。它还与文化和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我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与外国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不一样,这些与我国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的受众自然不会完全信任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从而增加了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有效传播的难度。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以上的三大问题尽管在性质上不相同,但它们都会影响到我国对外传媒的传播效果,影响我国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实现其最高目标:为我国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最终为我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四、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战略思考鉴于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如要能实现其肩负的使命,那么它们就必须能有效打入、影响和左右国际主流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空间。但是,要做到这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认真策划、考虑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探讨一下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战略问题。1.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战略应具备的特点如上所述由于我国的英语广播媒体创办于战争年代,因此我们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总体思维模式很容易停留在过去战争年代的思维模式,较少从传播效果角度谈战略问题。我们老是想着要宣传中国,但所采用的手法往往不符合国际受众的特点。国际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在多数情况下往往由领导决定,而不是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我们总是把我们认为国际受众应该知道的当成国际受众真正要了解的东西。此外,由于我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由政府和媒体集团资助,因此资金这个重要问题很少在发展战略中提及。我们知道要打入国际舆论界,却不太研讨要打入国际舆论界的必要的经济条件。因此,本文认为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战略应具有三个特点:(1)必须体现以我为主,其发展模式能符合我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2)能注重实效,促进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不断进行新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以提高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自我形象为重点,并使之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之,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战略应该体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2.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战略目标目前,我国英语广播和电视媒体的规模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目前国际台英语台节目在能世界大部分地区接收,而中央电视台英语9频道也已先后在美国、北欧、英国和法国以及南亚地区落地,因此两台的发展战略应该以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为重点。本文认为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总体战略目标应该是要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具体而言可以分成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目标是要让国际台英语台和央视英语9频道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性(包括我国国内)英语媒体,主要是在亚太地区能成为报道中国和世界的地区性权威;第二阶段就是要在我国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性广播电视媒体。本文认为这样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从理论角度讲,本文认为这符合了新闻传播学中“二段流程”(也叫“二级传播”)理论的原理。“二段流程”理论是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拉扎斯费尔德等人提出的一种有关受众中人际传播影响的模式,即受众可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意见领袖”,一类被称为“追随者”,前者可以影响后者。从我国对外传播的角度讲,这里的“意见领袖”主要是指在亚太地区或在华的外国人,包括商人、技术人员、学生、游客、记者和使馆人员等。这些人一般是他们所在国家的中产阶级或以上阶层的典型代表。这里的“追随者”主要是指那些没有离开本国或没到过中国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外国公民,他们基本可以是中产阶级成员。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不但渠道有限,而且对中国的了解带有或多或少的偏见。但他们都是这些国家的舆论主体,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自然成为较合格的对中国问题的“意见领袖”。这些人回国后对中国的一些评介和描述更容易使他们的“追随者”认同和接受。这是他们之间文化认同的结果。这种效果是我国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我国英语媒体目前的各方面条件(包括财力、物力、管理模式和报道手段等)还有限,不应该全面出击,应该选择重点,集中突破,并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取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客观地讲,我国英语媒体目前的受众定位确定为国内和亚洲地区的外国人为主并致力于成为报道中国地区性权威比较符合我国英语媒体的管理水平现状。因为我国的英语媒体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经济上还要靠政府和大媒体的支持,其总体管理水平还较低,一下完全跑到国际上与西方强势媒体竞争,显然不现实。同时,能定位国内和亚洲地区的外国人作为为我国英语媒体的国际受众,积极打造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媒体权威对我们而言已极具竞争力,已经体现了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毕竟,我国英语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或与中国有关的问题时,享有利用天时地利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如果我们能报道好、报道透、报道足发生在中国的新闻事件,必然引起在华外国人的兴趣。尤其在报道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如我国入世、我国申奥和申博成功等,如按照西方的报道模式在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方面赶超西方媒体,我们在这方面的权威性就可以树立起来。而只有在中国问题上的新闻报道树立了权威性,才可能在其他问题逐步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据估计,如果在今后的十年中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能基本达到第一步战略目标,出现够1-2个具有地区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英语媒体,那已是一种非常令人满意的成果了。第二步战略目标须是在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目前情况看,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可能的,并很有可能在本世纪中期达到这一目标。这战略目标的实现主要是由中国国家发展实力和大国地位所决定的。到那时,我国已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国家。虽然这时我国的发展水平可能还不及西方国家,但是考虑到中国是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和我国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我国必将成为亚太地区以及世界中心之一。近代历史发展表明强势的国家必然会成为地区乃至世界性的信息中心,并造就强势英语和汉语媒体。这是实现我国对外传播第二阶段的战略目标的有利外部条件。有了良好的大环境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能够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媒体。如果我们不注重战略目标的实施,那么打入国际主流舆论界照样可以变成一句空话。

五、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战略实施1.实施模式根据上述确定的总体战略目标,本文认为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结构模式应该可以多样化,其实施过程也可以选择以下二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官方媒体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中国国际广播台为主,其报道方针、指导思想和整个运作体系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确定,并代表政府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是我国政府的窗口。由于这类模式媒体性代表着我国政府,因此这种模式的媒体经营无需市场化,其运行资金基本依靠政府资助,其针对的国际受众群为世界范围内的听众。这是由电台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广播对于听众的要求较低,只要买一个短波收音机即可。第二种模式为半官方媒体模式:这一模式媒体以中央电视台英语9频道为主,并以打入西方占主导的国际主流舆论为目标。这类媒体初创时,由政府或者大媒体投入,但将朝着基本能依靠市场运作方向发展,其主要国际受众是主流国家的受众(包括居住在中国的国际受众),并兼顾非西方国家的受众和海外华人。原则上,这类媒体应尽量以民间或非官方形式出现,其半官方地位主要是指它能介入市场运作的自。政府主管部门主要通过有关法规对其实行宏观监管并提供政策支持。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监管主要是指对其媒体总体战略的调控和对媒体运作的年度审核,但一般不介入媒体的具体业务运作。此外,这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可以允许其上市,吸引外来资金,以用于进一步发展。当然,政府应该保留在紧急情况下(战争等)介入媒体的权力。要能真正形成上述两种模式,必须有二个必要条件:(1)政府职能部门要有决心推动这项改革,并决心分离英语媒体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尽量通过法律形式而不是行政手段实施对英语媒体实施宏观监管;(2)政府部门要把英语媒体的经营管理权还给媒体老总和管理层,让他们真正按照对外传播规律去开展传播活动,树立以外国受众为中心的观念,而不是盲目以我为中心。这两个条件目前看来并非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1)英语媒体的改革是我国政府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而主动提出的;(2)由于是主动的改革,政府对可能会出现的失控情况可以制定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如果真的出现混乱,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和其他强制性措施解决;(3)由于语言的隔阂,这种改革在英语媒体首先试行可以尽量减少对国内舆论的影响,同时可为中文媒体国际化改革积累经验。2.对外传播战略的重点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战略的一些重点方面。它们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方面:(1)注重这些英语媒体自身形象设计、提高可信度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要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注重自身形象设计,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英语媒体的可信度,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英语广播电视媒体自身形象设计应该成为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以上两种实施模式,我国的英语广播媒体(指国际台)主要以塑造代表国家的官方媒体为主,树立的是国家形象,维护是国家的立场。当然,地方性英语广播媒体可以根据地方的情况确定定位。半官方模式性质的媒体主要以央视的英语9频道为主。当然,半官方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它是我国英语电视频道的事实。它还代表着我们中国英语媒体的总体形象,还应该为我国的总体国家利益服务,但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又可以发挥其电视娱乐化较强的特点融入市场化的轨道,增强其与国际受众的接近性并参与国际竞争,使之能在一个不同的平台上提高对外传播的有效度。(2)建立高效的英语媒体人才管理体系当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在这个大的战略之下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管理制度,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传播中逐步扭转被动局面。而要建立这样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其核心问题是高级英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人才问题解决了,其他体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是因为只有高素质、高觉悟的英语新闻人才也能推动解决我国对外传播管理体制其他方面问题,如:如何使我国对外传播的发展更加符合新闻规律;如何较好处理有效把关和有效传播的关系、政府和媒体的关系、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的关系等。现在我国英语新闻人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英语媒体采编人员队伍不稳定,普遍年龄较轻,我国英语媒体俨然变成了“对外传播人才输出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吸引高素质的对外传播采编人才对我国对外传播而言已不光是这些媒体的人事工作,还是决定我国对外传播事业能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否实行上述战略的重要因素。当然,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但关键是我们的人才流出去的多,流进的却较少。流进的人才主要是指我国英语媒体根据我国的外事规定聘请的外籍专家,但就目前而言,这些外聘专家只能当成英语改稿人。他们可以修改由中国记者采写的英语稿子,而不能直接参与采访和报道,更不能进入我们英语媒体的管理层,参与决策过程。这样的规定和管理模式当然有其合理性:既可以利用外籍专家的语言优势,又可以保证在政治上的正确性。但是,如果我们的英语媒体要能够打入国家舆论界,进入西方主流媒体,或与西方主流媒体进行竞争并能打造我国自己国家形象的话,那么我们上述的人才管理体制(当然也指媒体运作和管理体制)是落后的,至少在人才管理体制上已经注定我们的英语媒体是无法和西方媒体进行竞争的,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西方媒体的人才管理是相对开放的。例如以美国文化背景的CNN之所以能在短短20多年中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电视新闻中心,成功的人才管理模式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丝毫不影响CNN在面临重大事件时(如9·11事件中的报道)成为一个代表美国国家利益的电视新闻中心。因此,我国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如果要有所突破,首先必须在人才管理制度上有所突破。我们不光可以聘请外籍人员当我们英语媒体的英语改稿人,也可以聘请他们进入管理层,甚至当高层管理人员。当然,我们应该尊重“外事无小事”的传统。但是只要我们事先制订严格的、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怕老外进入我们英语媒体管理层后会做出不符合我国现行政策和法规的事情。严格的、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将会促使他们愿当一名守法的雇员,并用他们的知识和专长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所以,聘请老外进入我们英语广播电视媒体管理层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能制订严格的、有效的和完整的人才管理制度。而当我们确立了严格的、有效的和完整的人才管理制度,那么我们的英语媒体的有效管理制度也就自然会建立起来。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我国英语媒体的运作体制也会自然发生变化。到那时,我们的政府部门可能没有时间来争论产业化是否会削弱我国英语媒体的喉舌功能,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底线,我们正在缔造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我们知道我们已经在和国际性媒体展开竞争了,我们知道我们的英语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塑造一个相对真实的国家形象,并最终为我国的国家利益服务。注释:【1】张振华,个人采访,上海,2000年4月14日【2】中国国际广播台2001年宣传小册。【3】中央电视台9频道资料。【4】【5】李德顺,2002年,上海英语媒体现状和发展趋势初探,未出版论文。【6】【7】郭可,2002年4期,中国英语媒体传播效果研究,国际新闻界。

广播媒体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新媒体 节目拓展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互联网+”成为今年的网络热词。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业态,都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寻找着自身的角色定位。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的过程。作为一个广播媒体人,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和体会,谈谈对广播媒体“互联网+”的三点看法。

一、加强全媒体内容建设,以内容优势形成品牌优势

无论传播手段如何发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发生变化,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要赢得受众、生存发展,必须首先坚持“内容为王”,加强全媒体内容建设,以内容优势形成品牌优势。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广播具有滚动播出、时效性强、收听条件简便等先天优势,但在内容深度、保存性、画面感等方面存在劣势。网络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则不受传统媒体在时段、时长、字数、地域、表现手段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可以即时、海量、深入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并为受众提供生活、娱乐、休闲、购物等丰富的服务资讯。“互联网+”为广播媒体“扬长补短”、推动内容品质提档升级,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条件。广播媒体要主动顺应媒体融合对内容生产的新要求,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内容建设,进一步拓展内容的广度、增加内容的厚度、提高内容的深度,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讯和感官体验。

在广播节目中,要加强对新媒体和网络热点内容的关注和报道,善于借力、主动引导网络热点,吸引听友关注;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中,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等多种报道手段,使广播报道不仅可听,还要可读、可看,可反复接收,可下载保存,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集纳整合优势,推出更多深度报道。由此,广播节目和新媒体有机互动、优势互补,形成全媒体、立体化报道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在这方面,沈阳广播电视台FM986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实践,如在《新闻早班车》等多档新闻栏目中,增加网络热点新闻的报道比例;在官方微信推出《中国三军仪仗队参加俄阅兵彩排高唱引民众欢呼》、《“中国第一男团”的风采》,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手段,全面展现俄罗斯大阅兵的盛况和其中的中国元素;推出专题《直击车展》,全景直播车展时况等。

二、紧紧抓住目标受众群体,突出媒体特色和个性

网络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让信息呈现出大爆炸的态势。信息也像生产过量的商品,会贬值,乃至无人问津。现实中,媒体付出巨大人力财力,但报道和节目应者寥寥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在“众声喧哗”中响亮发声,实现“有效传播”,成为“互联网+”背后的深意所在。从传播学角度说,媒体在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分众传播”,加强对特定目标人群阅读习惯和兴趣的研究,投其所好、有的放矢地进行“精准传播”。

对于这种“精准”的把握必须注意两点:其一是话题的可议性。广播的特点能为话题的可议性提供广阔空间,并迅速聚集听众的注意力,通过直播电话,更通过微博和客户端,让热点议题形成大众议论的“话场”;其二是话题的感受性,如关于地铁乞讨者话题,广大乘客都有亲身经历,对于那些职业乞讨者,大家都有话要说。对于那些真正想要帮助的人,应该建立社会救助机制。这样的“话场”一旦形成,就能培养自己的忠实受众和“铁杆粉丝”。因此,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必须紧紧围绕媒体定位,抓住目标人群,在突出媒体个性、特色和专业上下功夫,更好地为自身加分。就音乐广播的实践来看,其本身是一档为沈阳市民交通出行和司机群体服务的广播频率,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更多考虑到了目标用户群体的需要。如在微信栏目设置上,开设生活服务、节目互动、最新活动三大板块,推出“看天气”、“查违章”、“走高速”、“坐飞机”、“986找到了”、“沈阳好司机”、“交警在线”、“汽车俱乐部”等与频率定位高度一致的品牌栏目;实时推送《开车技巧,超全!送给所有开车的人》、《带您了解汽车玻璃中的秘密》、《你会过减速带吗?》、《开车油耗高的原因竟然是这个》等服务性资讯,单条阅读量均在10000+,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互动,扩大受众群和影响力

善于利用直播节目与听众进行充分互动,是广播媒体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传统和品牌优势。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性强、互动性强、受众量大的特点,继续巩固、放大固有的优势,形成“线上线下”与听众和网友实时互动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和影响力,使受众不仅是新闻线索的爆料人,更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和评论员。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助推大型活动举办,有效扩大活动影响,形成对受众的“黏性”。从音乐广播的实践看,这些做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五四青年节在微信平台推出《致敬一直奔波在路上的出租车young man》预告性报道,吸引网友关注当晚播出的《司机奇遇记》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寻找沈阳好司机”活动和三位优秀青年的哥;母亲节前夕推出《FM98.6全城示爱》活动,发动网友晒出与妈妈的合影,大声说出“我爱你”;推出“FM98.6刮刮卡活动送好礼”等活动,都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和参与。

总之,“互联网+”给广播媒体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古语有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又云:“智者,当借力而行。”广播媒体人须把握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更加解放的思想和进取的精神,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开创出一片传统媒体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广播媒体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播媒体;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42-01

广播媒体的发展是经历了很多变化的,每遇到时代的变化,广播媒体就在新环境下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开展新的改革路程。在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媒体,是综合的、专业的、系列化的广播,广播媒体在竞争中不断的寻求发展的机遇,也越来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于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媒体的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思考之人才思考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人才都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广播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用高素质的人才,广播媒体才能够继续创造辉煌,所以,应该加强对传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一)大量引进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

广播媒体行业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也要尽量引进一些复合型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复合型的人才,主要指的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复合型,最好是能够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多种能力的,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又不是指那些表面上的符合,他们应该对这些专业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并且具有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这样才工作起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比如对于新闻专业的人来说,他们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新闻的采集和编辑,但是只掌握这些远远不够的,他们在外采访的时候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猎的,这样与人交谈的时候才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一些具有较深含义的新闻题材才能够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引进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还兼顾到人才的创新性,一味的只会生搬硬套的人不是广播媒体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这是媒体领域所需要的必备技能之一,这样他们在做新闻工作的时候才能够做到独一无二,才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二)大量引进全媒体技术应用型的人才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领域也不再单一的只是一种媒体,他们是同时为媒体集团内多种媒体提供服务的,这里所说的全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在技能、实用等方面都有突出技能的,他们的工作技能能够在广播媒体行业当中满足多方面的要求,他们要对节目内容进行一体化的全媒体内容设计和生产,也就是说要懂得不同媒体的传播效果,能将信息资源包装成不同媒体的信息产品,通过产品组合,整合传播,重新聚合已经分散的受众。

(三)大量引进国际传播型人才

当今的广播媒体的服务对象早已不单单只是中国人,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加深,所以我们的传媒人才也应该是具有高素质和高能力的国际传播型人才,只有大量引进这样的人才,才能够提高广播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思考之发展策略思考

(一)要保证做出精美的节目

现在在一些发达国家当中,我们所说的广播媒体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媒体,他们把包括AM、FM在内的手机、互联网、MP3、MP4以及新形态的卫星广播等等广播媒体总称为音频媒体,这样,听众就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来收听节目,所以说,广播媒体在设计节目的时候一定要精益求精,因为每一个节目都是有它的忠实观众的,进行市场分析之后做出一些“产销对路”的精品节目。同时也应该扩充一些销售的途径,可以采用一些创新的方法,比如可以和一些出版社或者电子产品行业联手,把广播媒体的产品和书或者其他电子产品同时销售,提高广播媒体的影响力。

(二)在经营方面要采取新的模式

在传统的广播媒体经营模式当中,他们的收益基本上主要是来自于一些广告,他们所赚取的也只是一些微薄的广告费,想要更加扩大发展,没有充足的资金是显然不行的,所以,广播媒体就应该开辟一些新兴的经营模式。比如广播当中的一些娱乐节目,我们就可以变换一种形式,只要投资方愿意出资金支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的产品做成相应的节目,比如说可以在广播当中开设一些旅游类的节目,推广某些旅游团和旅游胜地,也可以增添一些美食节目,介绍一些餐饮饭店之类的,这些都是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做了隐形的广告工作,是一种新的经营模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是很多的,但是同时,从事广播媒体的工作人员应该提升自己的素质,开动脑筋,为广播媒体的发展和未来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石新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如何实现强势竞争[J].传媒观察,2010(4).

[2]谢媛.广播电视在新媒体时代的破冰之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3]王菡.略论广播媒体与微博的融合一一以福建交通广播为例[J].东南传播,2011(4).

广播媒体范文5

【关键词】广播 媒体 品牌

“品牌”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把广播与“品牌”联系在一起,就需要对广播的性质和功能给予新的认识。广播是喉舌、是桥梁和纽带,不错,但这只是广播功能的一种表达,广播本身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一个媒体企业。我们所说的广播是指广播电台,即用无线电波向外播送新闻、报刊文章、科学常识和文艺等节目的机构。而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品牌”是指某种产品与服务的名称及其标识,用以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素质的综合。从中不难看出塑造品牌的目的不是往自己身上胡乱贴标签,而是主动与真正的对手进行竞争。所以,打造品牌是一个分析市场、认识自己和竞争对手的系统工程。

品牌要便于受众记忆

和培养忠诚度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用语,它更多的是一种对丰富的文化意蕴的反映。它以简洁、明快、响亮、上口易记为特征,如影视业的好莱坞等著名品牌,它实际上也是美国文化中所推崇的自由、冒险、进取、浪漫乐观等精神的化身。如何塑造广播品牌呢?

首先是频率。现代广播走分众化的路子是现代广播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央台已经开播了中国之声、都市之声、音乐之声等8套节目,北京电台也开播了新闻广播、交通广播、体育广播、城市管理广播等8套节目。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广播由当初的人们必需收听,变为伴随收听,甚至是可听可不听。听众多了选择,广播人增加了挑战。为适应这种变化,寻求广播发展的新空间,1994年我国开播了第一家以服务驾车人、乘车人为主的北京交通广播,交通广播的出现,使广播在居室里的损失,在车轮上夺了回来。近几年,全国交通广播人共同努力,相互学习,共同撑起了交通广播的品牌,成为广播分众化发展的最强音。

其次是节目。节目是广播立台之本,没有好的节目,谈广播的品牌只能是“皇帝的新装”。好的节目源于好的市场定位。如安徽交通广播的“维权908”,定位是反映驾乘人员呼声,解决驾乘人员的实际问题,2004年,它以近90%的问题解决率赢得“安徽省十佳名牌栏目”。阜阳交通广播的《交通一小时》也以类似的定位,赢得广大听众的好评,同时还获得了“安徽省十佳名牌栏目”。相反,一些频率的节目定位不准确,节目思路不清晰,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办,就不知道自己该办啥、能办啥,办好啥。结果,尽管有10多年的办台经验和一批优秀人才,还只是给自己赢得“某某二台”的称号。直接表现在节目收听率上不上去,节目经营提不高。

节目攻略要抓重点,抓栏目带频率,以点促面,主打二到三个或者再多一些品牌栏目,带动整个频率,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摔跤浑身的劲往外使,还是抵不过四两拨千斤。目前,发展最好的北京交通台,广告收入近10亿元,屈指可数的品牌栏目也就是《欢乐正前方》、《百姓TAXI》。

品牌经营的魅力在扩张

实际上,多少年来,我们的广播工作还没有真正走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重生产,轻营销。“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强调得多,“市场就是生命”的理念却被忽略了。很多在地方电台一线的同志深有感触,我们的节目质量不比省级电台差,但为何没有他们做得好。首先,别人是部级、省级媒体(大企业),节目(产品)质量确实过硬,节目(产品)有信誉;其次,他们的理念转变得早,营销工作做得好。一提到营销,很多人就简单地理解为炒作,一窝蜂地爆炒,结果是“把鲍鱼推上了大排档”,丢了市场,掉了价。实际上,炒作只是营销的低层次部分,很多昙花一现的企业就是例证。营销的关键是品牌营销。我国广播事业诞生几十年来,广播的品牌营销还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我们敬业奉献的广播人大胆开拓,不断探索。这方面,很多省级媒体显露端倪。目前,还谈不上初见成效,但是,媒体品牌营销的无限前景,已被大家广泛看好。

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现代广播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应具备全球化眼光、国际化意识。或许从美国迪斯尼公司的经营中让我们找出自己的差距,寻找自身的出路。1928年,迪斯尼公司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首次大胆使用配音的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号》取得了巨大成功,那可爱而顽皮的米老鼠在世界各地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其后,一系列经典卡通片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匹诺曹》等更是俘获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1955年,迪斯尼把动画片所运用的色彩、刺激、梦幻等表现手法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洛杉矶迪斯尼乐园。让我们来看看迪斯尼的扩张:迪斯尼每推出一部影片票房收入是第一轮的收入;发行录像带是第二轮;然后是主题公园――每放一部影片就在主题公园中增加一个新的人物,在电影和公园共同营造的氛围中,让游客高高兴兴地掏腰包,迪斯尼轻轻松松地赚进第三轮;接着是特许经营和品牌产品,实现第四轮的“榨取”。全球有4000多家特许经营店,商品从电视、杂志到动画、网络,从几美分的小玩意儿到高级手表应有尽有。

品牌的生命在创新

迪斯尼总裁艾斯纳认为:“一个企业每隔7年就需要对自身进行变革。”

近几年,一些办得较成功的电台对节目的改版的周期大多不超过一年。北京经济台到都市管理台的变革用十多年的时间,各地的经济广播几乎大多改为生活广播、都市广播等新形式的广播频率,北京教育广播到北京体育广播的改造时间只是两年左右,安徽妇女儿童台从2002年8月1日的开播到安徽生活广播的改造时间也不到两年。因此,随着广播分众化,窄播化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与时俱进,推出一些适应市场,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新台,另一方面,也要重新认识,对那些市场定位不准,节目活力不够,生命力不强的频率,摒弃那种小打小闹的做法,进行大胆试验,彻底改造。

广播要打造人才品牌

企业需要品牌经营,即打造品牌企业、构建品牌产品。媒体的品牌经营涉及到品牌形象,名牌栏目、名牌主持、名牌记者、名牌编辑,更重要的是,广播需要一批年富力强、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心胸宽广、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甘居幕后,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才能的管理人才,他们以广播发展的大局为重,勇挑重担,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竞争中,以开明、开放的姿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汇四海之英才,集天下之精华。用奖励来锻造、用制度来保障那些业绩突出的人,成为名主持、名记者、名编辑;集众人之力,来共同谱写广播发展的新篇章。

广播媒体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 对台广播; 技术更新

当前,以手机电视、互联网络为代表性的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对广播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传统广播样式不积极应对,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技术与观念上的更新,则必将会被新媒体形式所淘汰。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传统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其提供新的、更加多样的信息传播途径,使听众获得良好的视听享受。

1 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对台广播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广播样式,在新闻内容、传播观念、传播目的、传播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独特之处。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中的“双刃剑”作用体现的十分明显,比如新媒体应用以前的对台信号垄断优势、中短波信号发射特征、台湾民众的网络普及水平日益提升等诸多原因,使当前的对台广播面对新媒体时的劣势更加突出,但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对台广播的技术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1]。

现在,我们可以针对海峡之声电台一档栏目的调查窥见广播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新闻频道于2010年2月正式启动了《夜航船》节目,它以情感谈话为主题,在大陆是调频播出,而在台湾地区则是以中短波的方式进行播出,开播后不久便引起了两岸民众的极度亲睐。除了节目内容的优势特征之外,很多人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节目的收听和互动。据调查显示:大陆地区的听众主要是中青年群体,其年龄在16~35岁,站到总听众的90%,其中87%的听众是采用手机媒体进行节目收听的,只有7%的人选择传统的收音机媒体,而其余的人则是通过MP3、MP4、电脑网络等新媒体形式收听节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93%的听众采用新媒体来收听这档栏目,很难想象年轻人会拿着传统广播收听节目,对于他们而言,收音机仅仅是手机、网络、MP3等设备增加一个应用功能而已。然而,针对台湾地区听众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岛内热衷于该节目的听众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占到总听众的85%,年龄大致在40岁以上,而且也大都是采用传统收音机进行收听的,其次才是网络、车载等。为什么针对同一档广播节目,听众之间在新媒体应用方面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别呢?

目前,大陆采用短波的方式进行对台广播活动,虽然也有一些大陆广播电台通过合作的方式实现了调频播出部分节目内容,但这些节目或者是大陆地区的对台频道仍然非常有限。因此,当前针对台湾地区的中短波广播对听众尤其是年轻听众的吸引力非常小。200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针对台湾地区的广播听众进行了一次节目调查,结果显示:收听大陆广播的台湾听众群体中,年轻人非常少,一方面是由于中短波不受年轻人的欢迎,同时也与台湾地区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依靠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了解新闻信息的习惯转变有关,因此,两岸地区的听众会针对同一档广播栏目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给对台广播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台广播必须快速实现与互联网络等新媒体形式之间的融合,更新技术水平和传播观念,从而突破传播渠道的局限,提升节目的视听效果以及台湾地区听众的参与度,从而实现其最终的传播效果。

2 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传播中的应用分析

2.1 做好在线广播,吸引岛内的年轻听众群体

正如上文所说,当前我国的对台广播主要是通过中短波进行信号发送的,这种严重滞后的“硬件”技术,极大地影响到其在民众之间的公信力以及收听率的提升,然而,通过网络广播技术或者是广播渠道则可以带来技术上的提升。台湾网络信息中心于2010年3月发表的《2010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中详细指出,到2月为止,台湾已有1622万的上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2%。由此,台湾地区传统的广播电台开始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自己的网站,比如飞碟电台、佳音电台、好家庭古典音乐电台、渔业广播电台、大汉之音、绿色和平电台等等,都能够实现广播节目的实时传播。广播电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络电台的出现不仅延展了广播节目传播的范围和类型,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其收视率[2]。

在大陆地区,很多对台广播机构也开通了网络电台功能,使广大听众也能够在线收听广播节目。比如目前传播范围比较广的海峡之声网,与台湾地区的二十多家网站连接。根据听众IP地址提供的信息显示:海峡之声的听众大部分来自台湾地区。目前对台广播在调频播出方面仍然受到诸多的技术限制,但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与广泛普及,则可以打破这种技术障碍,尤其是在线广播是是突破障碍的一种最主要的渠道。

2.2 关注对台广播数字化的发展潮流,加强与台湾地方电台的合作

数字化广播起源于欧洲,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DAB(数字音频广播)和DMB(数字多媒体广播)两种形式。台湾地区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数字广播的推广,但由于数字广播不仅需要电台部分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信号发射台的改变,而且还需要听众拥有数字广播的硬件设备,因此,其推广速度非常的慢。但是对于广播媒体未来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台湾的相关部门早已作出明确肯定。现阶段,对台广播应当紧跟数字化广播的发展趋势,从硬件设备、技术条件、人才资源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应变准备。当前,在台湾地区无法设立调频发射台,但是却可以制作专题节目,购买岛内的广播时段免费的进行内容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台湾地区的电台进行合作,建构策略联盟或者是联播网实现对台广播节目的顺利落地。比如海峡之声已与岛内中南部诸多中小型电台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从早期的联合采访、节目置换到当前比较长期的两岸广播协作网等。未来,随着对台广播技术水平的提升、硬件设备的更新以及与大陆电台合作的日益紧密,对台广播将逐渐实现数字化的节目内容,为此,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3]。

2.3 借助网络媒体,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广播服务

随着对台广播未来网络化、数字化的发 展趋势,其网站除了能够实时传播广播节目以外,还应该根据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节目内容服务。目前,对台广播中的大部分广播网站不具有鲜明的发展特色,不仅页面设计粗糙,而且也缺乏有效的互动环节,尤其是无法了解听众的意见。这里面既有媒体从业人员传统意识的限制,同时也有技术水平匮乏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对台广播必须找准定位,发挥对台新闻产品“专、快、深”的特征。“专”就是强调权威性,要求网站突出两岸关系,不应该求大而全;“快”就是对台广播新闻的时效性,通过网络媒体加快新闻资讯的传播速度;“深”就是请有关专家对两岸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与台湾地方电台进行连接。其次要立足于电台节目内容,增加网站特色产品和服务,比如对台广播既可以为广大听众提供节目的下载服务,而且还可以根据听众需要,将相关内容发送至他的邮箱或者是手机中。最后就是要健全网络调查机制。对台广播的节目编辑可以根据热点新闻,设立相关的调查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岛内的不良舆论。但是在此过程中,必须完善调查系统,对听众群体中的调查者有所回馈等。

总体来说,新媒体为对台广播的技术更新以及收视率的提升带来了重要影响,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应该抓住发展机遇,利用新媒体优势进行节目和硬件设备的更新;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新媒体的挑战,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从而使对台广播更好地入岛,发挥两岸和平统一的“催化剂”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剑文.网络调研是对台广播入岛调查的新手段. 中国广播,2007(9):37-40.

上一篇天高任鸟飞

下一篇名人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