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念范例

广播电视概念

广播电视概念范文1

关键词:广播电视;质量监管;安全播出

1前言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是政府对广播电视行业监督的重要手段。中央要求广播电视的监测监管要从维护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全面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管理。加强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和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是提升广播电视信息战、舆论战能力的需要,是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公众良好收听收看权益的需要。我们应该从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高度,肩负起政府对广播电视行业实施监管的职责。为此,我台基于分布式架构、IP化云概念等关键技术研究设计了重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

2系统设计

2.1系统架构。重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覆盖重庆主城区和33个区县,能够针对辖区内播出的所有广播电视信号,包括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模拟开路/有线电视、调频/中波广播信号等进行安全播出质量监管,实现技术指标监测、节目质量监看、异态报警分析等核心业务功能,保障辖区内所有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总前端监测系统配备了机箱电源、多通道DVB-C有线数字电视监测解扰卡、多通道ABS-S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监测卡、多通道DTMB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监测卡、多通道高标清监测转码卡、多画面监测系统等设备,可完成重庆广电监测台总前端的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地面数字信号、卫星信号等传统广播信号的监测,实现技术指标监测、节目质量监看等功能。除总前端外,系统还覆盖33个区县前端。以一个区县前端监测系统为例,该区县前端监测系统配备了机箱电源、多通道DVB-C有线数字电视监测解扰卡、多通道AM/FM广播监测编码卡、多通道高标清监测转码卡等设备,用于实现将区县前端的传统广播电视信号回传至中心平台,完成对辖区内广播电视信号技术指标参数的监测、以及实时指标测量和指标存录回溯。系统能够对广播电视监测前端实时上报的信号指标参数进行收集并实时展示,实时掌握辖区内播出的所有广播电视信号指标参数,第一时间发现、判定和处理指标异常、新增频点等异常状态,确保辖区内所有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且高质量播出。广播电视监测前端实时上报的具体指标包括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指标和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指标。其中,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指标又分为信道指标和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指标。信道指标包括信号电平、调制误差比(MER)、误码率(BER)、误差向量幅度(EVM)、载噪比(C/N)、星座图、频率偏移、符号率偏移等,码流指标则包括TR101-290三级码流错误、带宽、PID数量、PSI/SI等。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指标分为信道指标和码流指标。信道指标包括信号电平、误码率(BER)、载噪比(C/N)、频率偏移、符号率偏移、载波模式(单载波、多载波)、帧头模式(可变、固定)、前向纠错码率、交织深度、净码率等。码流指标包括,TR101-290三级码流错误、带宽、PID数量、PSI/SI等。同时,对辖区内所有广播电视信号播出的指标参数进行统一的可视化直观展示。能够展示任意一路信号的信道指标,通过曲线图展示不同指标参数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纵向比较分析;通过星座图直观了解信号质量;可以对码流从TR101-290三级码流错误、带宽、PID、PSI/SI等维度进行深度分析。同时也可以对信号按类型分组,通过列表集中展示指标参数,便于进行横向比较。能够对选定信号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指标变化进行统计,以曲线图进行呈现。通过分析信号指标变化,掌握指标变化趋势。当指标异常时,按照雨雪衰降的逐渐劣化、设备故障导致突然停播、受到干扰导致电平升高等不同异态成因的指标特有变化趋势进行分类判断分析。当信号播出异常、指标超过门限时,进行异态告警,并记录异常指标参数、故障录像和报警信息以作进一步分析处理。系统还能够对各个前端采集信号指标进行存录,按照预定格式和路径保存指标数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用或长期保存,查询回溯指定前端、指定信号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指标参数,并支持导出下载。系统还具备实时监看功能,能够实现监测前端回传节目实时视音频的监听监看。通过频道列表,能够显示前端下所有监测的频道,并按照监测前端和信号类型进行分组,支持根据频道名称进行查询检索。通过频道列表可以选择任意一个频道在线播放前端回传的节目实时画面,对节目视音频内容进行监听监看。同时可以展示节目基本信息,如频点、服务号、视频类型、音频类型、分辨率、声道数等。

2.2系统所用关键技术。(1)分布式架构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部署于区县的监测前端设备完全基于高稳定性的嵌入式设计,能够自动完成信号采集监测任务,并将数据上报至中心平台,支持远程控制、调度,满足监测前端无人值守、7×24小时稳定运行的需要。(2)平台化设计中心监管系统采用开放的平台化体系架构设计,通过业务抽象,将整个平台层次化、模块化,实现了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存储、统一处理,为业务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方便后续新业务系统的增加。(3)灵活显示调度采用基于IP化云概念设计的分布式显示控制系统,实现监看画面灵活上屏展示调度。所有音视频信号以网络化的方式接入系统交换机,通过分布式输出节点机输出到大屏实现拼接显示,在实现信号一体化调用的同时,大幅降低布线、维护的复杂度。此外,可视化的触控操作方式可对显示信号进行跨屏、叠加、缩放、漫游等操作,所有操作信号以及大屏可实时预览,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

3取得的成绩

2020年,重庆市全市各级播出传输单位圆满完成元旦、春节、清明节全国哀悼日、全国两会、十一国庆节等共18天安播重保期保障任务,确保了22场重大现场直播安全播出,实现了重大活动、重点时段和重要节目安全保障“零停播”目标,安全播出态势持续向好。

4未来展望

重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尚未实现对网络视听、两微一端等媒体业态的全覆盖,存在监管缺位现象。此外,自动化、智能化的监管手段不够完善,缺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法满足当前广播电视全媒体融合智能监管的要求。未来,系统扩容时将会考虑以上问题,开发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依托,以人工智能为重点,智能化全媒体、全业务、全业态的监测调度指挥系统。

5结束语

本文从重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架构出发,介绍了总前统以及区县前端端监测系实现辖区内广播电视信号技术指标参数监测等功能。文章还对系统所用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重庆广播电视监测台安全播出监测系统的未来监测方向以及趋势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同类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凤霞.关于省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的架构思考[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7,44(3).

[2]张之虹,缪真伟.广播电视综合监管平台专用网络设计与建设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42(2).

[3]高丽红,王雪纯,周洁.传统广播电视融合新媒体的实践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5).

[4]李铁强,张勇.省级广播电视多业务一体化综合监管平台的设计[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6,43(2).

广播电视概念范文2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

近几年,我国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而各媒体之间的融合也在逐渐加强,由此可见,媒介融合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让网络技术、大数据、数字传播等新兴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新闻传播媒介的出现,电视新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电视新闻的传播有着内容滞后性、共享不及时性及消息传播速度慢等不足之处,非常不利于电视新闻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不断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成为必然选择。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国外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是指通过不同媒体或媒介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新闻传播的一体性。媒介融合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不同媒介在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中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途径的交流、融合。

二、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现状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每天要在大量的新闻中选出最为合适的内容进行报道,筛选工作量非常庞大。首先新闻编辑应当明确自身职责和目的,筛选的新闻必须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真善美等特点,对于一些含有负面、消极、偏激内容的新闻一律不予选用。其次,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对观众的喜好及社会动态有一个全面把握,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素材,提高新闻的收视率。最后,新闻编辑应当迎合媒介融合趋势,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途径,促进电视新闻的个性化定制,这样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提高电视新闻的用户黏性,为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在当前时代处于劣势。首先,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形式非常单一,仅在电视上进行传播。其次,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无法满足当前人们多元化、碎片化、快速化新闻阅读需求。最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性与高效性不足,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就容易造成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没落。

三、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策略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应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新新闻传播途径,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开拓良好的未来。当前是各种信息技术与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利用各种手段,创新新闻采集、制作、编辑工作。1.提高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程度,必须提高对编辑工作的重视程度。一个优秀的广播电视编辑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当了解当前社会民众的需求,新闻编辑可以深入到社会中收集群众对新闻的看法与喜好,这样在新闻收集工作中能够有一个大致方向,迎合观众的想法。除了满足群众需求还要提高新闻质量,注重对新闻人物的形象塑造。在新闻标题的选择上,也应当进行适当改变。选择合适的标题,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对电视新闻宣传有良好作用。新闻工作者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还要提高新闻的观赏性。2.构建信息化数字新闻平台。媒介融合时代各种科学技术和信息手段不断涌现,新闻工作者可以依托这些技术与手段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拓展传播形式。电视新闻工作者建立信息化数字新闻平台,能够实现新闻与各种媒介资源的融合,既提高了新闻信息的共享性,又提高了新闻信息的质量。这一平台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多样性,破除了传统电视新闻的局限,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最为常见的信息平台有微博、微信、知乎等。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所拥有的网民基数非常庞大,新闻编辑可以在认证账号中新闻信息。微博有着良好的互动性,新闻编辑信息后,可以在微博上了解网友的看法与观点,积极与其进行互动,对网友提出的合理意见,新闻编辑可以采纳并改进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影响力。3.提高新闻质量,创新新闻采集与制作方法。互联网与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创新新闻采集制作方法提供了可能性。在新闻创新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内容、形式、质量的统一。首先,不同板块的新闻应当进行合理的配置。例如民生与社会板块一定要占据较大篇幅。其次,新闻编辑人员要选择不同的新闻传播方式,扩大新闻的影响力。最后,在报道国家大事时,编辑人员一定要坚持新闻的严肃性和原则性。4.提高编辑技能。媒介融合背景下,不仅广播电视新闻需要进行创新与转型,电视新闻编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强知识储备,紧跟时代潮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其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要通过培训与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新媒体技术水平。其二,编辑人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海量信息,如何有效并快速地筛选出正确信息,是对编辑人员的一个极大考验。

四、结语

媒介融合时代虽然给广播电视新闻带来了很大冲击,但同样也带来很多机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若能抓住这个时机积极进行转型与改变,必将给广播电视新闻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概念范文3

关键词: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优

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不同地区电视台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传达和显示该地区发展状况的窗口,在该地区电视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产生了重大冲击。如果基层电视台想要在新的情况下进行升级,提高收视率,必须改革创新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问题,以使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充满活力和吸引力,采取针对性的步骤来加速和创新程序的内容和格式。

一、节目现状

(一)形式较为简单对于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迄今为止观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群众主要使用该节目以跟随社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为了满足自身创新想法,如今,基层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其中大部分是消息类新闻。很少有新闻报道有深度,有内涵。特别是通讯或正在进行的报道。

(二)部分取材方面存在局限。基层广播电视台对新闻节目的选择非常有限。这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中揭示。首先,地方政府的报道工作尴尬而复杂,针对基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内容,有过多的非主要活动和会议报道。在内容取材方面,领导计划和会议计划占很大比例,并已演变成专门的会议报道。此外,许多时事报道没有新闻报道价值,会议内容和参与领导级别结合在一起来确定报道的顺序和时间。关于会议和时事的报道太多,往往会使观众感到无聊和厌烦,这可能对其声誉产生重大影响。其次,敏感的新闻没有发表,当地的广播电视台时政报道更多。另一方面,传播积极的社会能量,公共机构和其他内容在维持社会和谐中发挥着作用。但在此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会不会引起社会恐慌。同时关于腐败,拆迁和纪律等群众关心的敏感话题的报道较少。新闻报道应坚持“利用事实”。根据敢说真话的原则,基层广播电视节目有着曝光不足等缺陷问题,这些结果通常是无法报道或不敢报道。

(三)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为止,更严重的问题是基层广播电视台人才稀缺。特别是县级新闻工作者很少拥有具备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员综合素养的缺失使其难以满足收集和编辑新闻的现实需要,这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此外,另一个方面是基层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仍旧缺乏完备的培训机制体制,无法在一定时期内对相关利益者进行专业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培训,出现培训工作周期短,质量低下等问题。或者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从而对实践内容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例如培训不足等因素最终导致人才团队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没有足够的高质量人才支持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创优的切入点分析

(一)从程序范围看。依据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来看,广播电视资源不足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都有弊端,例如节目内容不足,覆盖范围狭窄。此外,由于县级城市规模小,人口少和缺乏量身定制的新闻材料,它们往往会显示重复出现的新闻节目。除此之外,大多数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组成了会议新闻的主要部分,节目的音视频太过单调乏味,新闻节目的格式肤浅而严肃,节目的格式简单,很难引起观众的注意。它对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率有重大影响。

(二)从节目技术来看。用于计划和制作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大多数技术方法相对简单,形式也较为单一。很多县级广播电台都有着例如人力和物力资源较少,物资设备资源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新闻节目的规划和布局不佳,缺乏创新性。报道格式过于古板单一,并未给听众留下较为深刻的感受,吸引力太低。回望国家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不仅在过去受到上述问题的制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看,部级县级广播电视台要积极创造卓越和创新,加快新闻节目的发展。

(三)节目制作质量较差。受资金、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全国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台的工作很难高度专业化和综合化。此外,中国许多县级广播电视台在运行机制和新闻节目安排方面都遵循以前的管理和操作系统,导致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不足以限制并干扰。广播电视台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受到影响,他们的创新意识不足。一些电视台制作低级节目,在许多情况下,员工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主动权。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水平。这种不利循环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高质量现状发展目标拥有明显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县级广播电视台采用的收集,编辑和制作设备较为落后,制作成本资金较低,人力资源配置也存在等待解决的问题,相关专业人员的节目材料也比较少。甚至即便拥有较好的节目素材,它们也会因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缘由,不能被充分利用。

(四)策划意识较薄弱。当前一些国内的县级广播电视台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节目策划意识不强,节目素材较少,导致节目报道数量减少。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台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能动性不强的问题;此外,工作人员对采编工作的创新力度不够,节目的局限性较大;有些工作人员具有节目策划意识淡薄的特点,在策划过程中没有能力对节目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深入理解,也有节目报道的思想观念、方式流于形式,缺乏创新的缺陷。由于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县级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新闻类节目缺乏新意,节目思想深度和耐看性不高,收听收看效果较差。

三、分析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和优化策略

(一)对节目内容实施创新。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新颖的新闻主题对于吸引公众是至关重要的。中央、县级、农村的电视台的广播和电视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它们很脆弱,但它们也具有前两者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县级广播电视台靠近基层人民,熟悉农村基层情况,有可能与人们的生活更加接近。它对人们有一种更亲密的感觉,人们需要接收各种新闻和信息,但是他们对新闻和周围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应从这一点入手,从人民的心理特点入手,根据国家指导方针和政策建设繁荣地区相融合,建立时事、策划好具有地域特色化节目,在这个过程中应要求工作人员接近实地,收集和组织人民群众的想法和建议,理解他们对身边事、生活事的需要,并强调该地区的时事节目所具有的特点。

(二)对节目选题实施创新。县级地方的新闻工作者需要经常的采访工作来加强新闻节目主题的创新,记者往往是这一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记者需要有洞察力、分析能力和积极的研究能力,才能使话题更加具有代表性。我们建议首先选择和组织主题的材料,工作人员还需要仔细考虑主题选择是否与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相协调。同时,县级广播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节目时充分考虑了党和政府的现行政策,包括其对民生和社会生产,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否重要。专注于县本身,从擅长的区域和区域特征入手,并强调共同的独特特征。在为新闻节目选择材料时,编辑还应密切注意公众舆论和社会关注,并根据当地的重大事件和普遍关注来安排节目。

(三)创新节目风格。县级广播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节目时需要强调当地风格。以适当的方式反映该地区和国家的特征,充分融合该地区的人文主义特征,历史和文化以及地形,并向观众展示。微博可以与公众沟通,征求公众想法和建议,积极改善信息节目的风格,使用更贴近公民的生活节目,具有特色,吸引大众,同时可以创建自己品牌的形象和时事风格。例如,各地的节日举行的活动,美食以及人文风景以使其具有创新性和突出性。

(四)创新节目规划概念。县级广播电视台应脱离传统的束缚,创新传统的节目编排概念,在改革和发展方面带来突破,吸收新的节目编排概念,质量控制的能力。需要坚持市场观点,并向公众提供正确的指导。改善人们的文化品位,培养人们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直播可以缩短节目、社会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人们熟悉并反映生活。另外,为了提高新闻的及时性并增加节目信息量,需要滚动地播放新闻。

(五)材料选择要带有区域特征电视台已经开始采用诸如球类比赛和戏剧比赛等方法,以赢得更多的赞誉。县级类的电台和电视资源有限,资金有限、技术含量不高,因此需要更加鲜明的特色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从区域特征的角度坚持本地化原则,强调区域特征,增强观众的吸引力。例如,为了展示当前“三农”工作的有效性,一方面,不仅建立针对区域问题,理性选择的“三农银行”相关报道,而且要关注观众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观众的反响。

四、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关于节目创新优化的策略

人才思路在发展广播和电视行业的过程中,专业人员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以便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广播和电视行业需求。在记者、摄影师、主持人、制作人等职业中,都需要高技能和能力。首先是提高员工的热情并提高整个团队的素质,包括引入市场机制和利用竞争。第二是加强员工培训,以确保员工具有足够的洞察力和敏感性,以便能够及时地更新知识系统,并邀请专门教师和其他培训人员加强理论和实践教育。

五、结语

县级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仍需做大量工作,以创建和革新新闻节目,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记者还需要提高个人意识和专业素养,并有勇气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应不畏艰难,克服困难,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并最终促进各项电视节目方案的精益求精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蓝希.探究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与方法[J].传播力研究,2019(13):124.

[2]李雪梅.重视材料报送做好创新创优——2017年度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评审推选十佳新闻栏目(含新闻编排)、优秀新闻访谈节目组总结[J].西部广播电视,2018(17):13+15.

广播电视概念范文4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求;应对措施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工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新闻媒体也逐步进入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推动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就需要新闻记者认识到自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

1融媒体概述

融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在内容、宣传以及人力等方面,整合广播、电视、报纸等具有相同作用、性质,并且存在互补性的媒体,逐步发展成为新型媒体,从而达到内容兼容、资源融合、互利共赢的效果。融媒体与当前社会中,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移动终端媒体是不同的,在媒介形态上差异明显。融媒体不是一种单一媒体的传播,而是一种概念[1],具有图形、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态,并将多样化的媒体平台融合到一起。如今,移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应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媒体形式日渐多样,移动终端的大量出现与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与自媒体、新媒体相比,其内容、概念等都更加符合时展和电视新闻发展的需要。融媒体的运营发展形式,如媒介、写作形式内容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视新闻,让媒体、新闻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时代的特点。融媒体时代下,信息采集、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采集成本降低。目前,已有部分媒体机构逐步实现融媒体化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时展需要。

2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化水平的提高,网络媒体应运而生,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其与广播电视媒体功能相同。但由于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范围更广泛,其在媒体行业深受欢迎,并受到受众的青睐。由于受众的高频率使用,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舆论的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力度。尽管网络新闻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比如新闻信息的内容真实性无法保障、内容信息杂乱等[2],这一点是无法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相比的。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新闻内容的可靠性、权威性等。广播电视媒体经过漫长的发展,其在制度以及组织机构的确立上更加完善,同时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节目,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和很强的大众亲和力。对于新闻而言,客观、真实是其基本要求,人们通过网络获取的新闻信息时,常常会怀疑真假,但是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大众认可度较高,这体现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目前,对于受众群体而言,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受众范围较广,多样化的新闻节目深受中老年群众的喜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高。而网络媒体的受众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此外,相比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深度以及高度方面优势更加明显,其节目都是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采编制作而成的。而网络媒体的内容门槛比较低,其中的很多内容描述比较表面化,可信度不高,甚至不乏低俗的内容。

3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

第一,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新闻媒体是为党和政府发声的,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在融媒体环境下,社会上出现海量信息,社会思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更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嗅觉,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积极传播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政策、理念、方针,记录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坚守社会的公平正义。第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一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努力维护新闻的真实、客观,同时还要注重维护公共利益[3],履行自身的职业道德,传播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新闻记者必须要肩负的责任。第三,良好的职业道德。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自媒体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信息的门槛逐渐降低。自媒体新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使新闻的专业化水平受到影响,而且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也受到人们的质疑。作为新闻记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在工作中坚守新闻的真实性,把关新闻信息的真伪。第四,较强的业务能力。在长期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中,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也形成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但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为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如采编能力、写作能力、传播能力等,熟知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方法与技巧,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互动,提升受众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忠诚度,并注重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成长为全能型人才。第五,努力为人民服务。受众是媒体进行新闻节目制作的服务对象,旨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但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迎合人民群众,降低新闻节目的质量和要求,而是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人民群众想要获得的新闻内容,将真实、客观和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提供给受众,让受众全面深入地把握新闻事件,明确事件的来龙去脉[4]。第六,新旧媒体融合能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获取新闻信息,不仅包括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也有新型的自媒体平台、视频网站等,如微博、微信、搜狐、抖音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型媒体所占领,其时效性、便捷性等优势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传统媒体就没有了市场竞争力,如今是一个新旧更迭的时代,传统媒体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良好的新闻内容质量服务等。为此,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具有新旧媒体融合的能力,科学整合多样化资源,在新闻采集、制作中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第七,媒体运用能力。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水平,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比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运用新媒体使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加丰富,通过音频、视频、APP等方式全面报道新闻内容,让新闻传播有图有真相。如今,人们已经进入短视频时代,很多新闻视频内容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其有清晰的画面、完整的情节、较强的观赏性,因此获得很多受众的青睐。如抖音APP上有很多新闻事件的视频,每个视频的观看数量都达到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千万,这也说明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对短视频的喜爱。因此,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媒体运用能力。

4融媒体时代下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素质水平的策略

4.1确立新型的融媒体新闻理念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新闻工作中,新闻记者要树立融媒体的思想理念,以满足其多元化、分众化的发展需要。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转变自身的理念,不能单纯认为融媒体就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要凸显出其个性化特点,建立网络化的思维理念。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也需要对媒体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思考,遵循开放、共享的理念[5],使新闻事件的价值得到全面的展示。此外,在融媒体时代下,受众的思维理念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其不再是单纯地从媒体中获取信息,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新闻产品,并可以参与到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为此,新闻记者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将受众放在重要位置,从其具体的需求出发,对新闻产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制作,以便获得更多受众的支持。此外,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众也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新时代环境下,新闻记者要更加关注新闻品质的提升,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受众多样化新闻需要,并将这一点落实到具体的新闻工作中。

4.2注重专业技能提升

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行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想胜任自身的工作,就需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媒体内容,丰富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高水平人才[6]。与此同时,要认真研究媒体行业的政策、制度,加强新媒体业务知识的学习。在新媒体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技术时,要认真研究,并熟练的操作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同时掌握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的制作方法,以便站在更加专业的角度进行新媒体传播。作为新闻记者,其在平时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各行业、各类型的人,因此还需要深入研究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开展今后的新闻媒体工作。

4.3注重职业道德建设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以及呈现方式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新闻的者和传播者基于各种目的会混淆社会公众的视听,导致公众的价值观甚至国家利益等受损。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而言,其代表的是国家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社会公信力,这一点与当前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自媒体信息者是不同的。为此,必须要完善媒体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社会监督,使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能够遵纪守法,并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出现虚假有偿、有偿新闻,让公众获得真实、客观的新闻内容,凸显出新闻记者的价值。

4.4积极运用新兴技术

为促使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融媒体环境下实现更好地发展、创作出更优秀的内容,还需要科学地运用新兴技术,使新闻传播的质量、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在过去,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信息收集需要摄像机等设备实现,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只需要利用网络平台、录音笔等就能够进行新闻工作。此外,新闻记者要善于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如抖音、虎牙、西瓜视频等直播平台,实时报道新闻现场的内容,使新闻信息快速地传播给受众。为此,新闻记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学习新兴技术的操作方法,通过多元化形式报道新闻,满足不同地区受众的新闻需要。

4.5注重新闻记者的从业培训

融媒体时代为媒体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新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也快速更新。为顺应融媒体发展需要,新闻记者不仅要进行自主学习与技能提升,还需要广播电视媒体单位配合发力,定期、不定期组织新闻记者接受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培训,开展新闻交流互动,对媒体行业的变化发展进行把握,获得最新的新闻媒体理论知识,了解新媒体发展动态;同时,聘请高级的媒体人员、专家等到广播电视台对新闻记者进行当面指导,为新闻记者专业素质、业务水平提升提供支持。此外,广播电视媒体单位还可以到兄弟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利用榜样的力量刺激新闻记者努力提升自身水平。

5结语

如今网络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新闻媒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作为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记者,为顺应融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也应积极转变思想,树立融媒体思想,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能力素质的提升,树立良好的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并借助新型技术手段制作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节目,以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让新闻节目满足更多受众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于莹.浅析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角色转变[J].科技传播,2020,12(4):23-24.

[2]马芮.融媒体时代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及应对措施[J].西部广播电视,2020(2):136-137.

[3]曹松林.试析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角色转变[J].传播力研究,2020,4(2):78-79.

[4]蒋焰.论融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J].传媒论坛,2020,3(1):46-47.

[5]满都尔娃.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角色转变[J].传媒论坛,2019,2(23):48,50.

广播电视概念范文5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学科建设

同为电子媒介的广播和电视,在20世纪上半叶走入大众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近百年的风云剧变中蓬勃发展,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事业。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广播电视研究为中心的广播电视学悄然兴起,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去年,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艾红红、庞亮主编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以下简称《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以2015年出版的《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为依托,以2016年10月15日召开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研究论文为基础,广纳诸多学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广播电视学专业创设、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构建、早期广播电视史料研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梳理以及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论证与研讨等五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再编,是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方面阶段性的研究资料集合,是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一次学术巡礼,为广播电视学学科发展提供资料依据与参照。

一、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溯源

本书从广播电视研究生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梳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术观点,勾勒了广播电视研究与广播电视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从学科建构的视角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播电视理论、实践与研究群落等层面的创新与突破。《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一部分收录了五篇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章,是对广播学、电视学从动议到落实的历史回溯与阐释,其中,《建设广播电视学断想——写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创刊的时候》①阐明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需要理论的支撑,呼唤建立广播电视学,探讨了从事广播电视学研究和写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关于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的几点意见》②提出了如何在建立广播电视理论体系中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广播电视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广播学电视学的几点思考》③明确提出广播电视学应列为独立的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吸收有关学科中有用的东西,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广播和电视在全面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设立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并在与广播电视业的互动与互哺中逐步成长为独立而完善的学科体系。

二、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阶段性资料辑览

关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发展概况的研究文献梳理,是《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④从我国广播电视研究起步讲起,梳理了自广播电视问世以来的研究成果及广播电视学的建立历程,并对20多年来广播电视研究队伍和主要成果进行了一次巡礼。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引领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发展。《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与理论强化》⑤从学科体系建构的衡量标准到基本路径、再到发展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话语转型》⑥指出广播电视学科的话语在知识内涵重组、技术介入发展变化、个体多元表达等方面持续进行着转型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处理的三个关系》⑦提出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与中国广播电视实践与实务、高等院校教育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广播电视学作为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显示出与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电影学等多学科相交叉、相融合的鲜明特点,是内涵与外延极其丰厚的学科。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与广播电视学相关的交叉学科也在与广播电视学的借鉴融合中逐渐丰富完善,不断延展研究分支,成为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所收录的文章对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有所囊括,如《中国播音学发展简史》⑧梳理了中国播音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对中国播音学研究的主要著作进行了简要的整理与汇总。此外,收录了对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广播电视经济学方面的文章,从与不同专业相交叉的视角对广播电视学相关的研究进程进行了统览性的整合。纵观广播电视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明晰广播电视学学科定位,打造科学的学科制度和范式,已成为广播电视学研究实现总体突破的关键环节。在厘清广播电视学学科自建立到发展至今的全过程中,一要明晰广播电视学术研究的历史脉络,二要框定意识形态及社会所认可的历史过程。这两种方式共同依赖于对广播电视史料的挖掘与考订。《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第四部分收录了学者对早期广播电视史的相关研究,从史料积累的角度对广播电视学学科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收录了20世纪早期国人对广播的有关认识和研究以及三四十年代国人从科学技术、电影和新闻传播三个方面对电视的认知等文章。《中国早期广播著作初探》⑨据史对民国时期与广播相关的文献和著作进行了梳理,对民国广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新名词到关键词:民国“电视”概念史》⑩对“电视”词源的演化进行了探究,并与英文“Television”相对照,廓清了“电视”概念,梳理其成为物理学和新闻学关键词的发展过程。《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对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建设历程、广播电视史料的梳理与挖掘以及交叉学科的繁荣,都做了阶段性的资料梳理。

三、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未来展望

广播电视概念范文6

关键词:广播电视;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包含种类较多,固定资产的金额巨大,若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很容易导致管理混乱,进而发生资源流失和经济损失等不良情况。当前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尚存在很多可以进行改进的方面,通过分析广播电视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并探讨固定资产管理优化措施,能够很好解决这些问题。

一、广播电视产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概念认知

广播电视产业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电视台用于采集、编排、播放的设备以及场地等,广播电视产业固定资产具有投入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合理的利用广播电视产业固定资产对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广播电视产业内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存在固定资产概念认知不清,管理欠妥等一系列问题[1]。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广播电视产业的大量固定资产由于更新换代问题以及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很容易产生废旧设备的随意安置,不同部门互相挪用且没有有效登记记录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也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财产损失,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不良影响。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对广播电视固定值产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制度的优劣与完善与否都关系着管理的好与坏。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仍存在部分漏洞,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不合理,使得当前很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差[2]。上文提到的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胡乱摆放、管理人员不负责、管理落后等都与管理制度的缺失有一定关联。另外很多广播电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其实际情况不匹配,很多广播电视行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长期以来并未进行改变,依旧延用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老制度,而随着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加和固定资产价值的不断升高,老旧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固定资产管理,也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问题[3]。

(三)固定资产管理方式

广播电视行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质量,而现阶段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单一、资产核算与监控状态较差等,都导致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发生流失。有相当一部分广播电视行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仍没有建立起信息数据库,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使用单一的仓库记录管理,这种管理状态下广播电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慢,并且也更容易发生记录混乱或者缺失的情况[4]。另外关于广播电视固定资产管理中,仍有部分未能够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广播电视固定资产价值较高,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很多广播电视行业在长期发展中,过往账面的审查和研究问题并未解决,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相关资料调取日益困难,最终难以进行调查,造成历史遗留的资产管理问题。

二、广播电视产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优化

广播电视行业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对其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进行强化与优化。广播电视行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格外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环节,管理人员应当了解固定资产的具体概念和价值,充分重视起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应当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要求,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并通过思想上的转变和优化,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各项人力、物力资源进行重新统筹规划,优化管理的相关内容。要求各部门在进行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树立起系统、全面的资产管理意识,保证能够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质量[5]。注意进行管理意识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进行培训和提升,树立起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对财经法律的了解程度,能够更加方便管理人员对不同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分类和登记,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合理与可靠。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改良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的不断进行改良。现有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制度尚存在比较多的漏洞,这些在制度上的不完善部分回影响到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进行查缺补漏,不断更新保证管理制度的完善。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需要保证对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有一个统一的保护,要求各部门能够根据管理制度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维护以及监督等,另外,除了固定资产保存和维护工作以外,广播电视固定资产大多是需要被使用或者外借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更加需要注意明确使用和外借的要求,为管理提供更加详细的规定,通过合理的使用和外借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可靠[6]。另外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改良中,需要注意不同资产种类与类型,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以及现有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对不同种类的器械进行对应的管控。完善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清查制度应该保证能够定期完成对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利用清查制度定期了解固定资产的去向和情况,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更新

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需要不断进行更新,管理人员的更新不仅是在人员数量和变动方面的更新,也应当注意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要求。广播电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品质优劣往往直接决定着资产管理的质量,为了更好的提升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应当对管理人员作出要求。首先广播电视固定资产管人员需要注意及时换新,管理固定资产的人员应当注意根据其工作年限以及工作能力进行定期轮转和更新,一方面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避免长期使用同一批管理人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固化和陈旧。另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数量需要随着被管理对象而进行及时的变更,比如当新增一批优质的固定资产后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增派管理人员对新入器械和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待管理人员更加熟悉器械的维护和调用要求后,再适当的调整管理人员数量。此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往往影响着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因此广播电视行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选择时,应当注意增派经验丰富且具有经济法律意识的管理人员进入固定资产管理层,方便更好的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管理和维护。管理人员需要定期组织进修活动,通过进修活动更新管理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和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保证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7]。

(四)固定资产管理方式革新

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中需要注意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的革新,不断引入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质量。在现代化管理当中,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也有了很多新的变化,除了基础的对固定资产进行储存、调用、维护、检修等工作外,固定资产管理中很多资产都可以通过优质的管理而提高其自身价值,特别是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而言。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被更换的设备就缺乏使用价值,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中应当注意挖掘历史性设备的价值和作用,提高设备管理的质量。另外合理的将更换下一线、二线、三线设备根据其价值和种类进行重新编组,并妥善保管,既能够方便后续的使用,也可以在进行管理时更加便于寻找。此外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可分为两大模块:分类档案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可任意时间登记、统计、查询、核对、分析部门资产的基础信息;设备后期维护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可对设备的变动与运行、保养、故障、维修记录等在内的设备技术档案,以实现设备报废、出售、封存与评估等后期动态管理。资产管理员应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等工作。行政事业单位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行驶着管理国家事务职能,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职能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其履行职能的同时,也占有巨大的国有资产和社会资源。目前新形势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管理岗位不明确、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管理信息化滞后等诸多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供参考,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建立科学系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才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确保资产安全有效使用,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广播电视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依靠人力、物力以及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是广播电视单位以及社会的重要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优质的管理人才,及时更换管理方式并更新管理理念和认知等,都能够对广播电视固定资产进行比较好的管控,降低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参考文献:

[1]罗军.关于加强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0(02).

[2]李得云.广播电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探讨[J].有线电视技术,2018,25(07).

[3]刘庆艳.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8(10).

[4]张莉莉.浅谈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5,06(20).

[5]王红静.论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07).

[6]毛学云.广播电视行业固定资产管理之我见[J].经济师,2014,17(06).

广播电视概念范文7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角色转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5G时代,对于新闻传播行业而言,信息即时化、视频化,视频高清化的整合传播时代已经到来[1]。关于当前我国传媒事业发展状态的定义,业内进行了多年的讨论,直到近两年新媒体愈加成熟,传统媒体转型初见成效,才逐渐形成了“融媒体”这一广受认可的概念;而接下来,传统新闻媒体人怎样应对融媒体时代挑战、顺利进行角色转型,将成为我们的下一个重要议题。

一、融媒体时代是什么?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形态,也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单就新闻传播领域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就催化出一系列的新媒体,它们的出现,使新闻传播方式和规则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使人类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与我们之前提出的“全媒体”概念相比,融媒体除了体现“全”的概念之外,更进一步在“融”上做功夫,强调打通不同介质新闻平台之间阻隔,它完全打破了传统报纸、广播、电视之间的界限,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新闻生产与流通环节的“流程再造”,使新闻传播呈现出立体化、整合化效果[2]。

(一)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往往是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即新闻媒体面向全部受众发出单一样式的新闻信息;而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即通过对受众群体的科学分类,以大数据技术、通信技术为辅助,针对受众喜好和习惯进行“定点推送”,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获取需求。此外,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传新闻事件,这时,他们的角色就由受众转变为新闻传播者,而新闻也变成了人人可以生产、人人可以传播的信息产品,因此有人说,融媒体时代,即使没有传统媒体和记者,人们也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3]。

(二)新闻传播工作者角色的变化。由于融媒体时代改变了新闻传播方法,因此传统媒体已经失去了新闻信息的垄断地位,任何传统媒体都不再是人们获取某类信息的唯一平台,而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也正在被弱化,如果传统新闻媒体记者不能积极进行角色转型,仍旧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扮演传播者角色,那么必将会面对“被时代淘汰”的巨大危机。目前,各地的融媒体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当中,但是,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完全彰显融媒体时代的本质,融媒体时代更关键的元素在于“人”,即新闻媒体记者,只有掌握融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综合利用不同媒介优势及技术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记者,才能跟上融媒体时代要求,才能更好地从事新闻工作,以最小成本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以不断的转型进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升华。

二、融媒体记者是什么?

(一)更加强调记者“融”的能力。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生产过程当中,我们更加强调人员之间的分工,彼时,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只负责新闻采写工作,而后期的包装、制播、分发等流程都是由其他专业人员完成。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术业有专攻”,但是生产工作效率和环节沟通能力明显较弱。在融媒体概念尚不明晰时,行业内侧重强调广播电视记者要“全能”,要求记者能采、能写、能制作,诚然,这极大地锻炼了记者能力,实现了新闻传播队伍内个体素质的迅速提升,但是,这种“全而不融”的工作方式,不只加重了记者的工作负担,也不利于新闻采编效率的提升。直到提出“融”这一概念,记者的转型方向才逐步明确:作为一名新媒体时代的记者,既要有“拿起设备能采,拿起钢笔能写”的能力,还要有从大局出发,达成新闻制作新流程要求的能力。比如说,一个爆点新闻突然发生之后,融媒体平台可以选择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记者(这位记者平时可能很少参与此种类型新闻的采访活动)到达现场,记者综合负责现场线索的采集,如照片、采访等;待现场记者将资料传回平台之后,平台要根据线索内容,选择不同的渠道进行分发,不同渠道的记者在接到素材之后,要根据平台特点,以相同的素材为基础,制作出或客观报道、或新闻评论等独具风味的个性产品。在这里,随机派出的新闻记者需要发挥“融”的能力,保证现场线索搜集完整;而不同渠道的记者也需要发挥“融”的能力,保证新闻素材与渠道特点的相匹配。

(二)更加强调记者的服务理念。前有“三网融合”的实现,后有广播电视集团的先后成立,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更加强调协同效益和经济效益[4]。在这个“受众至上”的年代,怎样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更多受众的支持和喜爱?这要求记者必须树立服务理念。在以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是处于“上帝视角”的,绝对的媒体权威,使新闻传播中很少关注到受众的主观感受。而融媒体时代,一是受众口味更加“挑剔”了,二是技术发展已经足以支撑新闻分发策略了,因此,更加以人为本的分众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认识到时代和受众的需求,在熟练掌握新时代新闻制作技术、熟悉大数据分析技巧的基础上,做好“内容策划”和“介质分发”这两个层面的工作,从而以更加优质的新闻作品、以更加针对性的定点传播,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如何进行“融媒体记者”转型?

(一)要广泛地学,要深入地学。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一是要学技术。要学习新媒体的新闻制作技巧,要熟悉融媒体平台的工作方式,要学会以“融”的思维考虑问题,有意识地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使新闻采编呈现出多平台应用的兼容性。要学数据分析技巧,深入了解不同分级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以超强的服务理念,抓取受众关注。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二是要学专业。要进一步提升新闻采编制作能力,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新闻学知识,学习新的新闻制作理念,从时展的角度,善于抓住热点讲故事,善于通过评论抛观点,善于通过新制作提升新闻信息的传导性。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记者三是要学知识,要坚持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政治、经济、心理、教育、卫生、法律等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多面手,提高应对新时代工作需求的能力。

(二)要大胆探索,要敢于突破。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积极转变传统工作理念,认识到融媒体时代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巨大影响,明确自身角色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敢于以“新人”的姿态重新投入到新时代的新闻工作当中。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大胆破除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通过巧妙的策划和精心的编排,使新闻报道跳出程式化窠臼,从而重新掌握舆论的话语权。近年来,央视新闻频道不断推陈出新,其中最受社会关注的莫过于以“网红”直播的形式播新闻。记者们走入到现场的报道环境当中,借助直播平台与网友展开互动,从而使新闻报道的融入感和灵活性更强。此外,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还要敏于行动,要在融媒体角色转型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充分发挥行业基本功扎实的优势,坚持做创新、独特、精品节目。

(三)要强化合作,要功夫灵活。有人说,记者就是社会活动家,的确,记者每天要与各行各业的人们打交道,人际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充分调动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提高自己在人际关系网中的活跃度,在工作中灵活地处理各类关系,争取第一时间获得一手准确信息,从而掌握报道先机。此外,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记者的团结协作能力,统一化的制播平台的良好运转,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流畅配合。因此,记者一定要更加重视团队协作的力量,不论是选题策划环节,还是采访制作环节,都要群策群力、彼此配合、搭档默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报道工作效率,才能切实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行业竞争力。

(四)要坚守初心,要不忘本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融媒体时代,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本质,每一位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积极探索角色转型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职业信仰[5]。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做好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二是要坚持内容为王,立足原创,以真实的新闻事件、规范化的新闻表达、全面的新闻信息,为受众提供更多权威信息,以此维护广播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行动起来,以积极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角色,以出色的个人能力彰显自身工作价值、应对时代挑战。

参考文献:

[1]田凌凌,黄恬恬.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如何转型[J].传媒论坛,2020,3(19):158,160.

[2]徐茂豪.探析新形势下新闻记者该如何面对媒体融合[J].传媒论坛,2020,3(20):171.

[3]焦龙腾.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自我素养培育思考[J].传媒论坛,2020,3(19):18,20.

[4]何晓玲,吴芳.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工作的科学转型分析[J].传媒论坛,2020,3(18):30,32.

广播电视概念范文8

【关键词】融媒体;困境;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摆脱了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要求,对于社会近况乃至国家大事越来越关注,因而各种信息传播软件应运而生(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然而负责采集信息的新闻记者却没有突破以往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打破陈旧观念、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才是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当今重任。

一、融媒体

融媒体是各种媒体相融合所呈现出的一种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即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独特差异性的媒体融在一起,在内容、资源、创新方面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利益共融、优势互补的新型媒体。从融媒体的实质来讲,融媒体是一种抽象概念,这种理念主要以发展为前提条件,以扬优为手段,从而将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并使其竞争力不再单一,变成共同的竞争力。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困境

1.采编效率较低。进入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采编效率较低的缺点日益突出,目前很多广播电视台采用的新闻采编形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即由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奔赴一线进行采访报道,之后再由新闻编辑根据记者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这么做确实是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但也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倘若记者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呈现的新闻信息缺少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就会直接影响到采编质量。2.获取新闻信息不及时。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所面临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获取信息不够及时,与融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集信息的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经常导致信息获取不及时,这么一来,广播电视新闻平台的影响力日趋下降并且无法达到新闻传播的理想效果。3.管理机制不完善。从现状来看,我国融媒体发展程度依然不高,没有达到完全融合发展,而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的工作模式根深蒂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想要改变这种传统模式可谓是难上加难,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管理机制不完善,记者没有改变角色的主动性,反之,其被动性凸显,仍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自身的工作。因而,更需要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参与变革,将主动性与创造性完美结合起来。4.新闻信息共享途径有限。我国的传媒行业发展较晚,过去获取国外重要新闻信息的唯一方式是由新闻记者奔赴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与精力。如果没有驻地记者,获取全球范围的新闻信息极为困难,新闻信息共享途径有限。

三、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转变角色的策略

1.摆正心态,勇于挑战。在融媒体时代中,新闻工作者应积极摆正、调整自身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认真分析在融媒体环境下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做到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外,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树立全局观念,以整体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而不是眼光如豆,更不能因为外界的言论就左右摇摆不定,失去特色。2.提高专业素养,树立责任意识。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来说,主要的成就感来源于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与高效率的工作节奏,这些都有利于培养记者的职业荣誉感,在下一次的工作中有新的提升,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随着信息媒体产业的更新换代、融媒体时代的不断推进,记者更要迎难而上,及时更新知识技能,达到以兴趣为工作宗旨的最终目的。3.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新闻记者要深入挖掘新闻内容的价值、意义,让百姓“有东西可看”,而不是传递二手信息,或是为了蹭热度、博眼球而一味地添加虚假信息,导致谣言、不良舆论的出现。对于社会来说,无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到什么高度,大众永远都不会抛弃那些真正有价值意义的新闻信息,而这也正是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宗旨,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工作宗旨,而要保持初心,追求新闻的价值性、真实性。4.多开展职业培训。第一,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逐渐呈现出多种面貌,关于新闻的知识技能与理论创新也多样化起来,广播电视台内部应当经常组织记者进行培训,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学习教育以及不同类别的新闻技能、业务培训,搭建多元化、多形式和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载体,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记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二,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和主动自我革命的要求,坚持“走出去”战略,经常到兄弟媒体单位学习交流,学习新的知识,丰富知识储备;组织记者前往基层实地采访,锤炼融媒体报道能力,在交流实战中淬炼融媒体产品,逐渐打破记者原有思维思路,转变思想观念、工作理念和业务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记者个人技能,生产出符合全媒体发展的新媒体产品;同时,不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形成“一件事情大家干”的良好合作氛围。第三,要实行“请进来”战略,将新闻界前辈、高级技术人员、学者等请进来,与记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给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传统采访方式的弊端日益突显,对此,新闻记者应及时调整好心态、端正态度,悉心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从而完美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转变,实现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于莹.浅析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角色转变[J].科技传播,2020,(4):23-24.

[2]满都尔娃.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角色转变[J].传媒论坛,2019,2(2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