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广播电视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广播电视文化

广播电视文化范文1

关键词: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现状;创新

当前,随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需求的不断提高,乡镇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怎样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群众文化发展与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还对群众起到一定的宣传、组织、示范和引导作用,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能推动基层群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受地区发展程度的影响,我国一些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文化建设整体不足。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做好工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强化群众的思想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作为群众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机构,要做好指导群众文化消费的向导,为人们推荐有时代性、有营养的文化,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程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一、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方面,从当前的经济情况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来看,我国基层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文化产业的深化和拓展,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当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队伍由基层群众组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相对匮乏。虽然经济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却停滞不前,存在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问题。由于我国乡村发展动力不足,文化建设还需政府资金的支持。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通常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略了文化发展。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这也是我国当前群众文化建设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职责

(一)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对群众的文化活动具有指导策划的能力。通过合理的活动策划安排,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还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文化建设队伍。开展文化活动离不开人民群众,所以在策划文化活动之前,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深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基层寻找灵感,使文化建设贴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而那些能反映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活动将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要根据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需求不断调整文化建设方案,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二)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走向

群众文化活动既是群众生活的核心,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文化体育广播是政府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其次,体育广播要随时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并根据这种需求进行相应的策划,从而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保障。文化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最终还是要指导生产活动。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对文化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深,因此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要立足当下,及时了解并掌握新时代的文化特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发展观念,策划新颖的、符合时展需要的且人民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

三、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创新建设的举措

(一)努力提高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人员管理水平

城镇基层文化建设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甚至可以决定城镇文化建设程度的高低。所以,基层文化建设首先要做好相关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其次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这不仅是做好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工作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是保持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依据。要想提高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相关管理人员的水平,就要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的素质,尽量保证每个管理人员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社会发展迅速,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会发生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为了让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跟上时展的步伐,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很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还能保障基层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多样的基层文化建设形式有助于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单一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会让群众觉得枯燥无味,而且会让群众失去参与文化建设的兴趣。今天文化发展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脱节。文化供给满足不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无法提供人们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这要求文化广播和建设管理人员不断深入基层,挖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反映基层群众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进行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在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前沿更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积极将科技成果引入文化建设中,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辅助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建设乡镇图书馆是最直接的方式。乡镇图书馆不仅能营造文化建设的氛围,还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随着手机、电脑的广泛普及,文化建设管理人员可依托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开展线上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文化建设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现有的网络条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线上文化活动。

(三)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开展城镇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文化建设管理人员要不断改进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开展这项工作也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政府可以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使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让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要及时与政府沟通,让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这项工作在短期内很难完成,在开展相应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根据他们的文化需求健全基础文化设施。

四、结语

经济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保障,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离不开思想文化建设工作。只有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社会发展才能迈上新台阶。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作为宣传基层文化的重要平台,起着构建和谐社会、宣传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重要作用。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要根据时展特色和社会需求,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最新的、有营养价值的文化内容。同时,还要立足实践、扎根基层,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求。因此,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作为建设和创造美好基层生活最有效的途径,一定要发挥正确的文化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萃.关于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交流,2017(40):110-111.

广播电视文化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其次是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硬件的建设。比如:教学设施、基础设施、校园景观等。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文化建设主要指在思想上对学校的师生进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育。然后让师生形成自身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1]。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是广播电视大学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要提升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就必须对其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提出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虚拟性

远程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特征。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变成了人与电脑、网络的交流,这就是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虚拟性的主要原因[2]。首先,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因为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对课件进行制作,然后上传,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最后通过教学论坛来进行知识的解答。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比如:教学论坛和QQ、微信等。这样就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的人与人的面对面的沟通。人与网络、平台的对话代替了人和人的对话,因此,他们的教学环境是虚拟的。其次,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承载方式上同样也是虚拟的。因为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网络文化的虚拟就决定了网络教学的虚拟。比如论坛、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虚拟的承载方式。

(二)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生源非常广阔,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也是各个年龄段都有,他们的职业也不相同,家庭背景也不一样。因此,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经历和各自的追求也不一样。因为生源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复杂性,多种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就形成了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而且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员大都来自工作岗位的员工而不是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经历就相对于学生来说更加贴近社会:各种各样的观念,各种各样的经历,价值观的多样化[3]。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中,他们的各种思想和观念在彼此地影响着,也在包容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矛盾,最终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同时,因为学员的社会化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与社会上的其他亚文化进行融合。每个学员都是社会亚文化的载体,在他们的学习中这些文化就被带入到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这些亚文化与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相互补充、调剂、融合。从而在开放的格局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服务性

广播电视大学以自身的网络平台、办学经验、系统优势等为学生提供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服务。它为我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它也为广大的公民提供了公正公平的教育机会,为全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必须遵循它的历史使命———为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提升服务。

二、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弊端

(一)认识上的缺陷———本质和内涵的把握不到位

电大是开放的,主要服务于成人,要全面重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就是搞好了校园文化。这就是对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不明确的一种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引导规范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就会被激励,这就是良好的校园文化的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对校园文化不够重视,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积极性,也不能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作风也不积极,缺乏敬业精神,因此教学效果就不理想。更严重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学校办学的声誉[4]。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单一

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都是校园活动。比如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的增进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它并不是全面的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其实要将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载体进行明确才能解决大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狭义认识。电大的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包括:物质、行为、制度三种。而且,有的组织活动就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因此,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进行强调。比如校园的景观、学校的标识、校园相关的文化制度的制定等。

(三)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的领导方面看,他们在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不够重视。首先他们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设置在附属地位上,没有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规划、规章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也表现得不够积极。比如:在一些重要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很多情况下,学校领导的缺席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这个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没有热情。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最后,在学生方面,由于学生的各种原因,他们一般都只在乎最终的成绩,在各种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面前,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比较冷淡。因此,综合以上三种主体对于电大校园文化的态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四)特色不突出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对于校园文化的重视不够,他们就一味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及内容,忽视自身的特点。比如:他们仿效普通高校开设现代感很强的校园活动,而没有考虑自身的基础设施、生源情况、教学手段等基础情况来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与自身的实际格格不入。造成了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不突出的情形。

三、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广播电视大学的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要建设新时期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必须要求教学的所有主体思想意识得到革新。首先,要重视对校园文化理论进行,其次是充分认识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重新来审视和反省,进而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领导应将校园文化建设当成一件无上光荣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政绩观。要成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制定建设目标,并细化目标,制定合适的内容,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同时,也要在财力上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支持[5]。作为电大的师生也应该对校园文化加大重视力度。要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不仅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还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园文化建设才有活力和动力。因此,要对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进行提升,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一起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促进其良性发展。

(二)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载体进行拓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

首先,因为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行为载体是最常见的,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对其进行发扬和改进,以此来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比如可以在教师节、元旦节等重大节日举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师生都得到放松,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同时,开学、毕业典礼也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在活动中能够具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还有一些社团活动,也是联系师生们情感的纽带,增强他们之间的凝聚力。其次,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比如,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对它进行电大自身特色的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长廊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还有一些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也是必须要体现学校自身特点的基础设施。当学生在校园里驻足观看时,他们能被那些具有特色的景观所吸引,并对其产生热爱之情,进而有荣誉感。这些景观就是学校的文化观、教育理念、价值观的体现,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就得到了熏陶,这就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的积极作用。再次,广播电视大学还要对自身的制度文化进行建设。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这些制度既要规范、严谨、科学、严格,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即人性化。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传递给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培育,培育出合格的、综合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因此,这些制度必须要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准则、行为规范等。最后,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电大的校园文化必须经过提炼,然后对这个核心的价值观进行发扬和传承。可以通过多种载体来进行宣传。比如:校徽校歌校训等。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学生就会对学校的文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意识。

(三)增加参与主体的活跃度和积极性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领导的重视。他们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位置摆在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科学的方案,并定期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其次,教师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6]。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同时也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子,提升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电大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学校要对他们的诉求进行统计,然后可以针对一些问题来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一些技能比赛,讲座等。让学生不仅在活动中获得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四)发扬电大网络文化的优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电大的虚拟校园文化有其深厚的基础,比如,它本身就具有的技术优势,学员的基础等。因此要对网络文化进行弘扬,提升电大校园文化的特色。首先,要将电大的教育功能进行强化。因此,必须充实学校网站的教学内容,让更多、更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升教学质量,打造教学质量的口碑和品牌。其次,在交流平台的管理上要下功夫。不仅要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引导,让其具有正能量,也要在交流平台上打造交流的热点和话题,提升平台的关注度和人气[7]。比如,可以在平台上征集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此来激发大家参与到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动,提升网络文化的号召力。

四、结束语

综观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从参与主体来看,必须要调动学校的领导、师生参与积极性;从策略上看,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为、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因此,广播电视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漫长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所有参与主体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内容来进行支撑,这样才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官华,李静.基层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8(01):12-15.

[2]熊财英.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5):163-164.

[3]杨晓帆.基于开放大学建设环境下的虚拟校园文化研究: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6(10):57-58.

[4]贾陆和.比较视域下的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浙江开放大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6):17-20.

[5]王怀启.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以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房山分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1):46-50.

[6]肖晖.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探略[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10-13.

广播电视文化范文3

传承性、渗透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是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电大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高校,在具备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同时,又展现出广播电视大学独有的校园文化特征。

(一)虚拟性

电大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学,网络是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平台,学生与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这就决定了电大校园文化的虚拟性。一是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区别于普通高校以课堂面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广播电视大学主要以网络为媒介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材料,在网络上组织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在教学论坛上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学论坛、QQ群等方式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面对面地交流,“人—机”对话替代了“人—人”对话,电大教学活动在虚拟环境中开展。二是校园文化承载方式的虚拟性。广播大学是运用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的成人高校,网络教学是电大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本身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承载方式,同时也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虚拟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站、BBS、博客、QQ群、电子邮件等都是电大虚拟校园文化的有效承载方式,与校园文化物质承载方式不同,这些承载方式体现出了很强的虚拟性。

(二)开放性

电大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职业、家庭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不同,电大学员的成人性、职业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允许不同价值观念的共存,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交流、碰撞、吸收和融合,造就了电大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在普通高校中,学生接受的是既定的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和行为范式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了相似的体现。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广播电视大学学生主要以参加工作的学员为主,学员经历各样,观念各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为不同,在电大的学习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交流,和谐共处,不同的价值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其次,电大校园文化和其他社会亚文化相互融通。电大校园文化通过具有不同职业背景、职业文化的成人学生与社会其他亚文化进行交流,其他社会文化渗透到了电大校园文化中,电大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进行整合、吸收后又会给社会文化增添新的内容,电大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互促进,共同交融,这是电大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又一表现。

(三)服务性

电大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覆盖了城乡各地,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就能申请进入电大学习。电大以自身的网络平台和系统优势为每一位追求进步、提升自我的人提供了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开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促进教育的公正、公平,提升全国人民的文化素质是电大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电大的社会责任决定了电大文化的服务性特征。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来源于实践,同时更要服务于实践。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类的非强制性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和不可抗拒的,其中已经内含了文化的服务性。电大校园文化具有激励、规范、服务等多种功能,在实践中,电大所有的工作以服务学员为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员,努力提供个性化地教学管理服务,充分满足每一位电大学员的需求,让每一位学员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内涵及本质认识不到位

电大是开放性办学的成人高校,电大重视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然而,目前很多电大对校园文化内涵及本质认识不到位,简单地把校园文化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唱唱歌,搞搞活动就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好了。校园文化具有引导、规范、凝聚、激励等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风气,对学生和教师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那么,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氛围不浓厚,学风差;教师缺乏上进精神,不能充分认识教师的职责,工作懒散,教学效果差。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缺乏师生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缺乏凝聚人心的“精、气、神”,这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单一

校园文化载体主要是指以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校园文化的媒介和工具,主要可以划分为物质、行为和制度载体。从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内容看,形式和内容都是较为单一的。大部分电大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活动的展开,比如:组织师生唱歌,开茶话会;组织教职工踏青,开展羽毛球比赛;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等等,校园文化以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固化于行为载体上,这是秉持狭义校园文化观念的结果。甚至部分电大连活动都没有开展,即使组织了,也是为了完成工作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而在对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制度载体的建设上,如校园景观打造、学校标识设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等,则涉及更少。就目前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其载体和形式无疑是较为单一和片面的,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思路还需进一步开阔,载体还需进一步拓展,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

(三)主体参与度不高

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都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在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各主体参与度不高。首先,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参与度不高。学校领导普遍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中,学校也没有出台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和建设目标。显然,校园文化工作成了学校的“附属”工作。在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不少领导以工作忙为由少参加或者不参加活动,这其实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重视的表现。其次,教师参与度不高。由于电大“师生比”较低,教师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因此,教师很少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再次,学生参与度不高。电大的学生都是成人,平常工作较忙,由于以网络学习为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缺乏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缺位,不利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四)特色不突出目前,部分电大在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盲目照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缺乏对电大自身实际特点的思考,导致电大校园文化难以体现自身特色。比如,校园文化活动从活动主题、内容,到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实施都套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也盲目追求现代、豪华、气派,忽视了电大自身的特点。其实,电大和普通高校是两种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电大的生源、办学理念、定位以及教学方式、手段都不同于普通高校。电大师生应从虚拟性、开放性和服务性入手,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打造具有电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广播电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正确的电大校园文化观

电大领导和全体师生要更新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重新认识校园文化的作用,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审视、反思和改进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改变过去功利性较强的政绩观,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光荣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工作日程,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电大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中期、短期方案;将工作落实到人;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电大全体师生员工要切实抛弃过去轻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献言建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出好建议和好想法,共同为打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电大校园文化而努力。

(二)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丰富校园活动内容

一是继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在重大节假日组织教师、学生开展庆祝、纪念活动,密切师生间的联系。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奖学金颁发仪式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社团活动,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二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电大校园的文化特色,积极打造校园文化长廊,打造校园文化景观,让学校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点都洋溢着浓厚校园文化气息,学生行走在校园里就能感受到学校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三是打造校园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中,要体现电大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彰显人文关怀。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向学生传播电大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四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电大应对自身的校园文化进行提炼,形成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校徽、校歌、校训等载体把电大校园精神文化展现出来。

(三)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电大校园文化建设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是全员性、动态性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学校领导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校园文化建设规律,积极给予人力、财力、物力支持。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园活动。教师在讲授知识、答疑解惑和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融入电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到电大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要努力克服工学矛盾,积极参加电大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在活动的主题选择与组织实施中要充分考虑电大成人学生特点,结合成人学生的需求实际着重开展能够提升职业技能、人际交际能力的活动,进一步增加校园活动的吸引力。

(四)突出电大特色,打造网络校园文化

广播电视文化范文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作为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为此,应当建立起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检测系统,通过运用现今先进的数字压缩、网络通信、视/音频对比以及关键词检索/识别等的技术,并通过采用不同的组网方案,实现对于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测。本文将对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设计

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是居民娱乐文化活动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做好对于居民宣传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更好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加强对于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测,提高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的阐述质量,从而使得广大民众能够接收到优质的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同时,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应用还能够有效地对广播电视的播出行为进行规范,提高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

1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构成

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主要是由中心平台和下级各子系统的监测前端等组成,整个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通过网络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依靠网络进行实时的数据通信,通过各级前端对所播出的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进行监测、获取、保存等并将其传回见监控中心,由数据中心对传回的前端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以及数据分析,同时,通过使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还能够在数据中心向监测的前端下达指令任务,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的沟通与协调。各级前端拥有查看本地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音频、食品的信号和监测数据的权限。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由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存储服务器以及多画面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并通过网络与各级前端进行数据通信与交换。

2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其涉及数字压缩、网络通信、音/视频对比等多方面的技术,需要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过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组网方案的选择工作

现今使用较多的主要有数字同步体系传输SDH、ADSL接入以及DDN等的组网方式,其中当使用SDH进行中心与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前端等的组网时,各监测前端的音/视频数据能够通过网络实时地传回中心平台,在中心平台端可以实时查看音/视频文件。采用此种方式具有数据传输量大、速度快以及稳定性较高的特点,不足之处是建设及运营的成本较高。现对于SDH组网方式,ADSL组网方式资金投入较小,但是无法做到前端数据的实时查看与传输,采用ADSL组网方式能够实现报警数据的实时传输,具备一定数量的音/视频文件的传输能力,其他的前端数据都通过压缩存储在前端的本地硬盘中,等到需要查看时再从前端进行调取。采用此种组网方式投入资金少、便于维护,不足之处是数据传输的容量不够大。DDN网络组网方式,当前端无以太网接入时可以采用此种接入方式,通过使用DDN建立起点到点的数据传输通道,从而实现中心平台与前端的数据连接。对于组网方式的选择需要结合前端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组网方式。

(2)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中的音/视频文件的存储工作

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中主要需要存储的数据有音/视频数据、异态音视频数据、系统中的监测数据信息以及报警信息等,现今采用较为广泛的数据存储方式主要有实时存储、前端存储等方式,采用实时存储方式时,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回中心平台,采用这种方式要求性较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当采用前端存储时,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所监测到的异音视频数据、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运行信息等的而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中心平台中,而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所监测到的实时数据则存储在前端。待到需要时通过网络进行调看,此种数据存储的优势是能够降低投资,通过减少实时音视频数据的传输可以节省大量的网络带宽。

(3)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监测方式有实时监测、轮询监测以及任务监测等几种监测方式

实时监测是指通过使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对被监测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一对一的扫描、分析,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对于发现存在异常的情况需要及时报警,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通过对广播电视信号的信道指标进行实时地监测,对于发现指标异常的情况需要及时地报警予以处理。全频段扫描监测系统根据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中的任务要求,对于发现的新的频段需要时的通告,可以采用人工或是自动的语种识别。而轮询监测则主要针对一些特定的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监测,相对于实时监测其监测范围更小。任务监测则是根据用户所指定的监测任务来完成对于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测,并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至中心平台中。

(4)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安全性

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安全性需要从防范黑客入侵以及数据的保密性等方面入手,为确保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安全性需要从逻辑安全、物理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等三方面入手,切实确保信息传输与信息数据的安全。

3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

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中需要遵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确保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开放性、安全性、兼容性、高效性、同步性、易维修等方面的原则。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确定了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需要采用基于XML统一标准的系统结构,同时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逻辑上使用的是基于.NetFrameWork规范的B/S/S三层系统结构模型,从而使得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工作更为稳定、高效。

4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功能阐述

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于联网范围内的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传输质量以及插播广告等的信息进行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未经批准的播出频道和杂波信号等,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报警,为做好对于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测提供有力的支持。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过中需要处理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问题,为提高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响应速度,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结构设计上采用的是面向服务的SOA架构,同时在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需求设计日常监测和临时监测任务,完成对于特定节目或是时间段内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对比、分析。对于发现存在违规的节目内容进行采集并录制存储,以音/视频节目数据库为基础,通过B/S架构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并做好相应的存储数据的检索和查询功能的设计。

结语

做好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对于提高电视和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监测水平,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侯向丽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广播电视发射二台

参考文献

[1]姚正忠,姜洪臣,姚舜.广播电视广告智能监测系统的而设计与实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39(1):124-128.

广播电视文化范文5

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广阔覆盖面的现代电子媒介,对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快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和新科技等先进文化的传播,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促进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由于该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理环境恶劣、广播电视技术设备落后、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失等原因,其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节目创新不足、资源整合不够、有效覆盖较差,技术设备落后,听不到、看不到、听不好、看不好、听不懂、看不懂现象普遍存在等,推动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本文针对四川藏区的实际及广播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节目、资源、覆盖等方面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对策建议。

一、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多维创新

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就越蕴含着世界价值。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传播内容和传播风格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增强民族性、提高针对性,以丰富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态、提升传播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藏语大众传媒,保护藏族语言文化生态

因此,藏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对保护藏语语言文化生态和藏区方言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按藏语方言分类,有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大方言,三大方言间的有较大的差异,而康巴藏语是四川藏区的基本交际语言。由于四川藏区地形闭塞、交通不便,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沟通又很少,该地区的很多群众听不懂汉语。因此,四川藏区民族节目的设置必须坚持“以藏语为主,藏汉语并举”的原则,优先发展藏语大众传媒,增加藏语节目译制播出量,才能保证藏族民众听得懂、看得懂广播电视节目,更好地为四川藏区的藏族群众服务,有利于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促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凝聚力。目前,四川在广播方面,四川电台民族频率已有50多年办台历史,藏语节目的播出时间逐年增加,较好地满足了藏区群众的收听需求;在电视方面,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2010年6月24日正式播出,受到了四川藏区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欢迎。办好这两套节目,十分重要。此外,还要积极支持四川省少数民族广播电视节目译制中心①开展日常节目及优秀影视剧的译制工作②,使四川藏区观众可以收看到更多优秀影视剧。

(二)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

突出民族特色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基础。藏区广播电视节目设置必须实施差异化策略,就地取材,紧紧抓住四川藏区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特色与资源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节目品牌。四川藏区的特色资源中最能体现其吸引力的是它丰富秀丽、引人入胜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神秘的人文资源,其广播电视节目的优势就必然在于反映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生态的专题片、纪录片、特色电视剧等,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专题片、纪录片等的魅力优势,这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四川藏区群众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俗习惯,在接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俗节目时往往会倍感亲切。因此,开辟体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个性、地域特色和民族心理意识,具有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才能更符合受众的审美取向,使广播电视节目为四川藏区群众喜闻乐见。

(三)创新广播电视宣传报道方式和节目形态,增强节目贴近性

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节目只有增强贴近性,着力反映四川藏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真实展现藏区群众的生活和文化状态,才能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引起受众共鸣,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传播效果。一是要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改革创新,迅速、有效地抢占舆论宣传阵地。宣传报道要走出单一的时政宣传的运作模式,避免简单灌输宣传,而是与四川藏区百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着力反映民愿、民声,说百姓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增强时政宣传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公信力,争取最大数量的受众,达到最大限度的宣传效果。二是要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虽然民族特色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节目的品牌亮点,但是节目内容和形式总是停留在几个广为人知的“特色”资源上一味重复,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节目失去兴趣③。因此,必须不断创新节目形态,在大力办好新闻栏目的基础上,更多开办专题类节目、文艺娱乐节目,播放优秀影视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媒体活动。在节目内容上,可以开办旅游资讯类、生活服务类、教育讲座类、法制访谈类节目。三是要将民族文化元素、新的时代元素融入广播电视节目中,使之在保留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跟上时代潮流,突出时代特色,展示四川藏区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这样才能发挥民族文化的持久渗透力,满足四川藏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四川藏区,丰富厚重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资金、人才、市场、技术资源等却较为匮乏,配置也不尽合理,制约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要在世界性技术革命的浪潮中稳步发展,在网络风靡与新媒体冲击时代实现多元文化传播的发展战略,务必有效整合与利用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切实重视资金投入、人才打造和信息技术体系构建等工作。

(一)有效整合资金资源,构建多种融资渠道

广播电视是一个高消耗、高投入、重装备,更新换代快、运营维护难的行业,如果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专业技术设备,就会大大降低其传播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实力。四川藏区经济基础的薄弱决定了其不能为广播电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较好的经济基础,造成投入广播电视事业的资金短缺、技术设备落后等问题,影响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成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的瓶颈。据了解,虽然国家实施了“千乡电视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但投入四川藏区的资金仍然严重不足。当前,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十年,国家加大了对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力度,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和市场空间,这是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四川藏区必须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合理整合和利用国家政策资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市场补充为辅,多渠道融资投入广播电视事业建设。首先,要利用政策的倾斜与关注,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入,提高其自我建设能力,促进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次,除了政府拨款和单位自我投资外,要允许广播电视媒介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制,壮大广播电视的经济实力。从西部民族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播电视的筹资体制必须打破系统垄断的格局,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通过集资、入股等形式吸纳资金,投入广播电视事业,以促进多元化的、统一开放的广播电视经营市场尽快形成。[1](P.14)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必须充分挖掘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市场资源,有效利用西部大开发所引进、所促成的资本,聚集社会资金,用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p#分页标题#e#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四川藏区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专业人才资源极度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四川藏区经济落后、收入偏低、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无法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外地的骨干人才不愿来,而本地的优秀人才又不愿回到当地,如此造成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严重流失。[2](P.137)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加强与高校合作,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培养专业人才,既保证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输送,也有利于提高四川藏区广播电视人才素质。二是加强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建立人员定期培训机制,不断为从业人员“充电”,增强人才的实力和竞争力。三是大力开展人力资源交流。可以采取和其他发达省市广播电视机构合作的方法,“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借一些技术成熟的人才到藏区帮助和指导工作,也派人出去学习借鉴经验,努力培养藏区广播电视人才。在四川藏区,目前正在开展领导干部与省级部门及市州的“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应充分利用这一干部人事政策,加大广播电视领域干部的挂职交流力度。在既有藏语节目、又有汉语节目的媒体单位内部,也要加强藏汉语节目人才的交流使用,开展多岗锻炼,以促进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④。

(三)整合传输技术格局,奠定发展的坚实技术基础

广播电视业的传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对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四川藏区广播电视的技术建设发展,尤其是传输技术比全国大部分地区要落后一些,发展藏区广播电视事业,对传输技术格局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1.有线网络整合有线网络整合主要是解决管理体系的整合、数字电视平台的推广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以改变条块分割、利益割据、各自为阵的状况。四川藏区的有线网络整合要吸收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在按照四川省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特别要注重结合藏区的自身特点推进。如推广数字电视平台,要根据藏区广播电视人口总覆盖率低、推广数字电视难度大的实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特别注重合理协调网络整合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保护各方利益,充分调动藏区各级有线网络运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三网融合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⑤试点。“三网融合”中一个有效可行的措施是手机电视,也可以说这是产业融合的先行军。[3](P.253)目前主要有两种典型化功能结构的手机电视:一种是通过地面微波传输数字电视信号,以“点对面”的方式看电视的DMB手机电视,目前开发出来的主要有公交、的士、地铁和户外大屏等,就藏区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方式似乎较为遥远⑥。另一种是采用DVB-H技术标准,主要单独利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信号传输,以3G多媒体手机为终端、以“点对点”模式看电视的手机电视。这一模式受限于3G手机电视在移动通讯网络中需要相当大的带宽条件,在彻底解决带宽的技术瓶颈之前,它只能提供中小数据流量的个性化手机视听服务。不过,随着带宽技术的发展,这在四川藏区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三网融合”对全国广播电视行业都是一个新领域,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行业要树立战略眼光,及早制定发展规划,逐步解决现实困难,促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从而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潮流,推进藏区广播电视事业跨越式发展。此外,目前四川省正在开展全省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前期规划。在规划中,应该将四川藏区一并考虑,超前谋划、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统一建设,分步实施。

三、四川藏区广播电视覆盖的合理布局

四川藏区地处横断山系之中,境内山峰高耸,山高水急路险,河谷纵横幽深。复杂的地理环境给该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带来了重重困难。并且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高度分散,游牧民又经常随季节变化而迁徙流动,广播电视事业布局点多面广。针对四川藏区的特殊地理情况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必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构建城镇、农牧区、远牧点三个层次的广播电视覆盖体系,使四川藏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得以合理布局,最有效地发挥其效用,解决四川藏区受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难题。

(一)城镇:以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传媒为主

在四川藏区经济条件好的城镇和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传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一,城镇地区地形条件较好,有利于铺设光纤电缆,且花费不致太高,而且人口密度较高,有利于维持有线电视网的运行。其二,有线电视具有节目容量大、节目质量高、可选择性强等优点,并且有线电视网正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及互动化迈进,有助于提高藏区城镇及其近郊受众收看电视节目的信号质量。再次,有线电视一般要交纳一定的费用,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好,受众对于收费电视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此外,随着我国“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广播电视事业向产业化发展转型,在藏区城镇发展有线电视及网络媒体,可以开发视频点播、图文信息等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增值业务,提高广播电视的经营创收能力,开辟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新平台和产业发展新空间。

(二)农区及牧民定居点:普及卫星电视等相应设施

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牧区,由于人口密度较低,居住较分散,推广有线电视成本巨大,有较大难度甚至不切实际。首先,在这些地区铺设电缆光纤将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铺设施工的工程技术难度大;其次,由于四川藏区地域辽阔,铺设电缆光纤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将非常巨大;其三,建设有线电视网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人户率,否则难以开展运营维护管理等工作;其四,最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农民生活条件普遍较差,有些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除生活外,经济上无力承受其他费用开支,建设有线电视网的一次性开支及其后的收费收看电视节目,极不现实。有鉴于此,为解决农牧区定居点受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在农区及牧民定居点普及卫星电视及相应的卫星接收设备设施很有必要。通过在定居点建立卫星电视直播平台,卫星接收机可收到几十套甚至上百套电视节目,节目数量多、技术稳定性好,这既节约资金,又便于管理维护,广受藏区群众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对其管理要按国家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对境外卫星节目接收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不应接收的卫星电视节目给予加密处理。但同时,应着力提高四川藏区农牧区定居点广播电视的人口有效覆盖率,解决该地区受众收视困难。#p#分页标题#e#

广播电视文化范文6

关键词: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智慧广电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以满足全省人民听好看好用好广播电视需求为目标,以推动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为契机,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惠民工程、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工作,大力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水平。

1大力实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惠民工程

“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按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争取国家专项资金9.3亿元、省财政资金2亿元及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18亿元,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重点惠民工程实施,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范围,提高播出质量,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得到了较好保障。一是开展智慧广电建设。2020年,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黑龙江省推动智慧广电建设实施方案》。该文件确定了5个方面23项具体任务和24个项目的指导清单,并制定了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有序推进智慧广电省级播出机构全媒体技术平台、龙江云大数据产业园建设等21个项目,总投资达18亿元。在智慧广电示范案例征集评选工作中,黑龙江广播电视台5G全息云访谈项目和黑龙江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入围全国生产制播类示范案例。二是开展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省应急管理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与应用的通知》。顺利完成中央财政投资的拜泉县等3个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争取省财政投入1520万元,完成省级应急广播平台一期工程建设,指导牡丹江市、伊春市开展应急广播平台建设,组建了省应急信息共享联盟。2021年8月,9个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方案已通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审核,并于2021年底前完成招投标、施工等后续工作。三是开展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近2亿元,用于提升省内贫困地区县级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和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大幅改善了贫困县广播电视台的制播能力和各市县台站基础设施老化落后的状况,有效提高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四是积极开展数字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每年都及时下达中央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资金,保证各台正常运转。为全省发射台配置中央及省台电视节目数字发射机,其中部分台站还增设数字音频广播(CDR)发射系统,大幅提高地面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全省共建设完成近200跳广播电视专用数字微波电路,数字微波信号传送到全省各市(地)、县(区)转播台及70多个乡村、农场,总传输里程达8000公里,主要用于传送中央和省台数字广播电视节目源。完成20.6万户整省推进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解决了边远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五是推进智慧广电工程建设。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中国广电黑龙江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起草《黑龙江省智慧广电工程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建设标准、推进措施等,将全省所有边境县(市)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公共服务平台和专用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国家总体计划。

2扎实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出台《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贯彻实施意见》,强调把标准化建设作为加强广电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从服务内容、技术保障、人员配备和服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基本标准和规范。要求全省各市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按照全市“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推进、总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以县(市、区)为单位推动标准化管理,切实做到措施可落地、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要求各县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推进乡镇广电服务网点建设,开展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硬件和软件要素的资源配置。修订完善现有各类广电惠民服务制度和规范,确保广电行业公共服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关联性,做到服务开展有章可循、服务监管有据可依。制定《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措施。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多次对省内偏僻山区、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和收视情况进行核查调研,采取有线电视、无线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并用方式,有效改善了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状况。督导中国广电黑龙江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进全省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实现了宽带10~100兆入户的网络承载能力,网络已经联网覆盖全省100%的乡镇、88%村屯(其中行政村联网覆盖率为92%)。深入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无线数字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促进台站管理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广播电视传输、播出质量。统筹黑龙江省广电5G发展规划及地面数字电视播出情况,有序推进700MHz频率迁移工作。调配安装8000套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解决老旧有线电视小片网、偏僻山区居民看不好电视问题,有效保障了广播电视盲区内群众享受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权益。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旅游景区、隧道无线广播电视信号收测工作的通知》,重点指导伊春、黑河、哈尔滨等地区解决旅游景区和隧道广播电视信号盲区盲点覆盖问题。2021年9月,协调落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无线覆盖资金17万元,指导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台完成了哈尔滨市红军街隧道广播覆盖一期试点工程,实现了中国之声、黑龙江新闻广播等9套调频广播节目在红军街隧道内的精准覆盖。2020年1月,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与省住建厅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有线电视网络配套工程管理的通知》,促进全省城乡有线数字电视入网进程,提高居民用户收视质量。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为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中有关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标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多次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沟通,就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及支出责任等方面,未达标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及服务项目落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与省发改委等19个省直部门联合出台《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2021年10月,为解决地市级电视台均未开设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问题,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及时发通知要求各地市在2021年年底前整改到位。为解决全省各地都能收听到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问题,拟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总体规划开展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CDR)工程实现多套广播节目的发射。为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承载能力和内容支撑能力,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实践,拟争取国家及省财政支持,逐步将偏远农村地区有线电视用户机顶盒升级为高清交互机顶盒或集成了高清交互功能的智能终端,实现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新跨越。

3积极推进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行动

广播电视文化范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

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存在很多缺陷,如理念落后、互动性缺乏、内容单一,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因此受到严重负面影响。为保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本文将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

1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新使命

1.1更好服务于新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担负着新的使命,即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也提出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等要求。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必须关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介不具备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以此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改变和影响受众的行为及认知,并通过一定社会舆论的形成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基于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可在尊重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对受众产生影响,如新闻追求正义的特质能够与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契合,正确的引导力即可随之产生。为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需充分发挥自身的宣传作用、教育作用、交流作用,以此更好地教化社会大众,弘扬时代主流价值观并积极释放正能量[1]。

1.2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传统文化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故事的讲述对国内氛围营造和国际形象塑造均能够带来较为深远影响,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也需要引起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着特有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必须承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开展的相关探索需同时得到重视,因此必须从中汲取经验,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与传统文化精髓的完美融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很容易出现宣传舆论色彩过浓、自我中心式宣传、新闻传播话语偏颇、“高高在上”印迹明显等问题,同时存在的舆论格局不均衡、传播格局的不公平也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继承。为真正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和继承,必须做好传统文化性质的认真甄别、传统文化传承媒介多样化、新闻媒体节目质量提升[2]。

1.3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并体现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根本性质,属于体系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核心价值观传播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播可随之实现,《美丽乡村》《感动中国》《新闻联播》等节目开展的相关实践均是有力证明。以《新闻联播》为例,其在聚焦社会时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如单纯浮于表面而不深究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只知空喊口号的浅层次宣传、创新性不强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宣传,在内容空洞无物、未深入挖掘内涵意义与时代价值、千篇一律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需要自然无法得到较好满足[3]。

2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策略

2.1创新新闻传播理念、发挥内容优势。为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首先应创新新闻传播理念,具体创新需围绕传播定位转化、传播语态转变展开。宣传的“官方”效果属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所关注的重点,此时“宣传主义”被奉为圭臬。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新闻传播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这不仅使得传播思路发生了变化,传播目标及传播渠道也在与时俱进创新,对传播内容讲述和阐述因此实现了与媒介变更趋同的语态转变。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媒介主体及资源的“本土化”与“平民化”趋势日渐显著,这种情况下融入场地现状的平等传播开始成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重点,《舌尖上的中国》凭借亲民的口吻与叙述实现海内外文化输出双赢便属于其中的典型。其次,创新还需要关注新闻舆论话语表达的受众定位,以此结合新媒体时代下人们习惯及接受模式的内容需求和语态体系,保证新闻内容传播更好地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此更好地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即可拉近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真正脱下“高冷”的外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引导效果优化也可同时实现。最后,内容优势的发挥也属于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突围”的关键点,这种优势的发挥需立足顶层设计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话语特征”与“新闻语言思维”的兼顾,受众的情感激发可同时实现。立足中国现实,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即可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新视角,更好地融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与中国传统智慧,以小见大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也能够真正激发情感共鸣,由此开展的实践需从广播电视日常性新闻信息的时机、形式、内容入手,真正在中国形象宣传中统一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如通过中国符号展现传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即可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4]。

2.2形成多元化新闻信息来源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环境给我国各领域均带来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考虑各渠道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获得的所有信息均真实有效,这样才能够保证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新闻媒体也能够获得受众的信任,如果传递存在一定虚假性的新闻信息,新闻媒体需要耗费较长时间辟谣且效果不佳,这显然与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需求相悖。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实践中,记者直接到实际现场或利用电话进行采访属于常用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但相对减少的信息来源往往会影响信息时效性,因此,这种传统实践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整体效果下降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也会导致受众认为实时的新闻无法由此获取,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影响力均会大幅下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如互联网、微信、微博,以此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基于新媒体时代开辟的新消息获取方式即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全面性。近年来,我国很多电视台在实践中,通过在多个地区设置专门记者站,即可基于覆盖面相对广的信息实现更全面的新闻传播,同时提供贴近大众的新闻,电视台自然能够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赢得受众喜爱。为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考虑到越来越多人没有足够时间坐在电视前收看新闻,很多电视媒体开始探索建设新媒体信息平台,以此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提供新的平台,同时提升信息收集水平,这就需要关注新媒体时代下逐步增加的信息收集效果和信息所蕴含的新闻价值量。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基础,信息获取直接影响新闻传播质量,进而影响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为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必须采用多样化手段获取信息,优化新闻采编效果[5]。

2.3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突围”还需要关注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的创新。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需设法转变传播形式,以此搭建传播矩阵,“复式多面体”的传播形式即可取代以往“单向度一元化”形式,最终实现多平台联动的传播梯队建设。在具体实践中,新闻媒体可确定全媒体整合目标,以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真正实现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转变,并在传播渠道的构建上融入自媒体式的平民话语、结合新型传播样态,做到新闻传播内容的深层次、广视角、多方位编辑,顺利打造媒介融合的传播矩阵。“借他人之口,传己之声”属于创新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对各类展会、节日、纪念日的关注,通过搭建和联动多平台媒介,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新媒体时代推动的新闻传播舆情管理与监控升级创新也需要引起重视,以此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舆情管理和导向功能。新闻传播功能的创新需围绕互动性功能展开,以此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点对点定向传播属于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即新闻播报员向电视机前的受众传播新闻,由于缺乏互动性,受众仅能够单方面接收新闻信息而无法向新闻播报人员反馈自身关于新闻热点的想法。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赢得受众认可,主要是由于新媒体能够基于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而这正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短板。在新媒体新闻传播中,基于智能手机、电脑,双方可围绕不同的话题进行互动,受众也能够基于自身意愿主动关注相关新闻的后续进展,此时受众不再是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真正成为新闻传播的参与者,通过新媒体进行新闻讨论和传播,新闻传播面进一步扩大,更多受众可由此了解新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以此更好地为受众提供其感兴趣的新闻并加强双方互动,受众与新闻间距离的拉近、新闻质量的提升也可同时实现。

2.4形成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除上述策略外,广播电视新闻为更好地实现新媒体时代的“突围”,还应形成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变化显著,单向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显然无法满足受众的新闻信息获取需求。现阶段,智能手机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受众可基于智能手机通过新媒体实时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电视这一非移动通信工具存在的较高信息接收成本对广播电视新闻发展造成的制约在新媒体时代日渐凸显。越来越多人不愿意于固定时间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而是倾向于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进行新闻信息阅读,这使得新闻信息接收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虽然现阶段我国仍拥有庞大的电视新闻受众,但受众年轻化程度不断下降的现状必须得到正视。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不仅需要关注中老年受众群体,还需要关注青壮年受众群体,为真正在新媒体时代突破新媒体阻碍、打破广播电视被约束的状态,开拓全新的传播渠道极为关键,上文中的相关探讨也证明了这一认知。通过将电视新闻媒体融入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本身的覆盖面、影响力可有效扩大,且更多的受众能够感受到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进步,央视新闻开通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便属于其中的典型。这种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央视新闻的推广程度提高,同时青壮年受众群体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好地获得新闻信息,互联网及手机用户得以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受众;中央电视台的CNTV直播探索同样属于多向化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代表,这种传播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获取质量和效率,新的新闻平台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必须被正视。通过打破单一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双向的新闻互动即可有效提升新闻传播影响力,同时,打破传统地点和时间束缚、提升新闻传播质量和扩大传播范围也需要引起重视。

3结语

广播电视文化范文8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朗与广播电视产业化改革正风行大江南北的今天,上海文广新闻集团等一些上星的国内强势广播电视媒体通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革后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大军中的佼佼者。那么,但当前对于地处全国基层而数量大又肩负极其重要责任的县级广播电视机构发展己经陷入一个瓶颈。本文就县级广播电视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1县级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瓶颈

作为一级新闻舆论监督部门,县级广播电视被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层光环罩住,其中的绝大多数员工还没有觉察到自己系统深层次的生存危机。如县级台在资源、人才、环境等各方面与中央、省级台相比有较大差距、专业人才的匾乏等危机,由于历年当前的市场运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些年来出台的有关县级广播电视发展的系列政策等,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发展陷入某种程度上的瓶颈。

首先是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现在正面临着一种计划经济几十年来的传统观念的顽固挑战。广播电视事业的高端部分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在沿着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方针大刀阔斧的改制。然而与此相悖的是,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首先面临的却是一场与传统顽固观念的思想斗争。现实中,许多地方的县级广播电视大多贪稳怕变、安于现状,毫无创新的热情和才情,工作年复一年无丝毫建树,这种作风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县级广播电视在大好形势面前又将错失发展与壮大的良机,只得还是在收入相对减少、设备严重老化、科技含量偏低的无奈之中艰难走过,进而日渐被逼入生存的危机边缘。

其次是受众资源的严重流失。县级广播电视创办初期,本地新闻受众受先睹为快心理的驱使,容易聚集在地市级电视新闻媒体之下。换言之,新闻的接近性使县级级广播电视能够拥有相对数量的新闻受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受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资讯需求的扩大,县级广播电视新闻的接近性优势就被国家、省级大媒体新闻的共时性取代。节目题材的相对狭窄,受众定位的自由空间小等原因让地方新闻在受众心目中大打折扣。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县级广播电视关注的只能是与当地范围内切实相关的节目素材,其重大性远不比中央台和省会广播电视,因此可供观众选择的新闻题材相对要少。

再次是现有设备落后和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县级广播电视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采编、播出硬件设备都比较落后,导致无法创品牌、创精品。广播电视是一个重科技、重人才、重装备的行业。相比之下,中央台、省会广播电视除了在基本设备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外,还拥有直播车、摄像摇臂、航空拍摄等重型设备和科技含量很高的器材。摄录、编辑、制作、演播室、信号发射等的差异从技术和装备上严重制约了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在视觉上的精美程度。另外就是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目前,我国县广播电视的收入主要由电视广告、有线电视收视费、部分财政拨款和少量其他业务收入构成。受众资源的流失,导致收视率和收听率降低,录播设备的老化,导致节目质量的直接下滑。这都将直接导致县级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增长缓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2县级广播电视发展的对策探讨

针对这些瓶颈问题,县级广播电视的发展应该不仅普遍具有本区区域内满足“本土化”新闻舆论与其他经济、文化等信息传播需求的特定功能与作用,还要根据县级“三化”的需要进行更具贴近性、及时性、针对性的服务,将优势补充中央与省市一级广播电视传媒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传达的地方,并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加强硬件建设。加强传统的广播电视的建设就更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与实干精神,要重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县级广播电视低成本高效率提供的发展空间。另外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媒体有幸面对数字技术普及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黄金时代,更要加强创建优质网络硬件,占领最佳赢利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广播电视日益呈现出“技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频道专业化,媒体集团化”的趋势。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转变,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的有线电视网络开发建设上的要求,大力拓展基层有线电视网络市场,继续延伸网络,扩大入户率,增加城乡有效覆盖,彻底改变有线电视网络分散、乡镇分割、产权不一、粗放经营的局面。

其次是加强软件建设。改进县级广播电视播报的内容与形式,要注重传播内容上的本地化,作为以传播信息为主要功能的县级广播广播电视主要优势就是地方新闻、地方服务。这是一块其他综合实力再怎么强大的广播电视也无法取代的阵地。因此作为我国政治构架下的基层县级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在于突出本地化。突出本地化就是要与当地县级受众文化品位、文化习惯、文化认同相当的内容作为播报主流内容,同时借用国际媒体市场对节目从包装到宣传推广等各个方面和环节惯用的手法精心运作,让本地化节目既在本地得到充分传播,也在更广阔的地域得到有效推广。

最后是建立完善的县级广播电视融资渠道。在谋求生存的基本保障下图求更强更远的发展,抓住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整体升级换代为数字电视的大好时机,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要努力培育多渠道、多元化的广播电视产业投入机制。特别是要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运用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广播电视产业。改变单一的国有投资体制,实现资本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吸纳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扩大广播电视产业规模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