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例6篇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因素原则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宽,并由此引发了具有世界性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这种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为重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深层交流的需求,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三点教学原则。

一、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及其教学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存储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达则必须以语言为中介,两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很多词语的意义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词语表面的指示意义包裹着含有文化因素的“内涵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内涵义,就难以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

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可以说是中国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对其寓意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有的说“讽刺了一个真正傻的老头儿”,有的说“批评了不听别人劝的人”,接着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把山挖平呢?”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明白,在中国,愚公是以一个不怕困难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他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性的斗争精神。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寓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讲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学生的困惑。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都受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是为了当教师、做翻译,或者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或者是为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认识欲望。刚开始,他们想学的就是怎样打招呼,怎样问候,怎样称呼别人,等等;有的才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习俗,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他们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和潜在的观念差异等十分敏感。学生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劲头,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表明交际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密切联系,说明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对的不是自幼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同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语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三点原则

首先,总体设计,循序渐进。

所谓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2]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循序渐进是我们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一般地说,初级汉语教学的重心是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还是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风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取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集中介绍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是初学汉语者探求中国文化的金钥匙。掌握汉字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外国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相当丰富多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宽广而深厚。汉语几乎每个词、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后面都有一个文化背景,汉语词汇能给学生展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而掌握不同的汉语句式能使学生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之外,还要兼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汉语教学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集中在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对比,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外国学生与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

其次,区分学生的文化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把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的若干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例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韩国文化里有许多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和“虚岁”这样的习俗,在日语中使用大量的汉字和偏旁。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就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相反,像欧美、非洲等许多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反差,学生起点较低,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并且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汉语与学生母语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对中华文化圈外的学生,教师必须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教学。

再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之一是“对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他们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之中来考虑。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式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内容,以互动的方式与目的语发生关系,从而确定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向。[3]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学生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简单接受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并不长,而其文化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丰富的过程。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4):3-11.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2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曾经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把世界的文化分为两种,分别是“低文化语境”与“高语境文化”,而且通过这个理论对于不同文化作用下人们产生的交际行为的不同[3]。东方文化一直以来都是高语境文化,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对于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交际行为的特征是比较含蓄有礼,婉转却十分真诚;但是西方文化,代表国家为法国、德国与美国,却是一种低文化语境,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对于语境并没有很高的依赖程度,其交际1行为比较直率而且坦诚,对于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更加强调一些,并且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对于语言比较看重,语言的字面含义其实就是本人最大化的含义。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的设计对于西方国家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针对美国学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生词操练还是句型操练都应该是以某一语境或者话题为主轴的操练,否则你的课堂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理解起来会略显困难。在汉语当中字面含义很多时候并不是代表着其全部的含义,甚至与真正含义相去甚远,只有对于汉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够对于这儿里面的内在含义领悟。汉语言当中背后的“真正意义”通常会使得学生在进行汉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的准确表达与交际受到影响。语境对于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当中表现出的含义产生的影响很大,例如:“你真厉害”“你真行”“真有你的”在不同的语境当中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词汇意义与感彩。对于语言意义的产生,包括语义、句法与语用等相关语言要素这些语言性语境会产生影响,而那些非语言语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场景语境、认知背景语境等相关的语言要素也是会对言语意义产生影响[5]。因此语言与语境这种相互成就、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使用语境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2语境本体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应用

2.1语境本体在语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上对于语言环境进行适当利用对于学生进行汉语言学习具有很大助益,对于课程的教学来说,语境对其内容具有完善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对课堂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利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通常把语境分成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三部分,而且在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等四项技能课当中强调对于不同语境要素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在对于汉语言知识的教学当中,一般都进行汉语言知识的使用与掌握教学,还有就是对于语言的上下文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使令动词讲解时,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说“老师让我把窗户打开”,而且要与“昨天我在车上为一位老奶奶让了一个座”进行区别。前一句当中的“让”就是一个使令动词,但是在后面的句子当中“让”就不是了,这样学生能够将语境框架总结出来:主语+使令动词+兼语+谓语[6]。还有在进行趋向动词的讲解过程当中,要表述清楚如何在恰当的场合选择正确的“上来、下来、上去、下去、进去、进来”这些词,可以说是比较棘手的,要是能够引入比较具体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运动方向判断,朝着自己的时候就是“来”,背对自己的方向就是“去”。所以,进行情境设置是在进行汉语词汇教学当中比较高效的措施,特别是对于多义词的很多具体含义进行解释的过程当中,语境能够有效地消除歧义,把语言展现在具体环境当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其词义与用法,这样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效率会更高,这样才能够进行准确运用。还有,例如在对汉语当中的成语和歇后语的教学当中,“亡羊补牢”、“叶公好龙”等一些带有我国传统古代文化知识的词语,留学生很难理解到位,这时就需要通过情境创设,设置情境当中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在主人公的语境当中体会这些成语的具体意义,了解成语的典故或者理解词语的深层意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

2.2语境本体在语言外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语言外知识的相关教学,就是在背景知识与情景知识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学习汉语言当中合适、得体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规则。因为一些地点、时间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育客(理观论性)语,20境0与7(相10)关:1参02与+的110交.际者组成的主观语境或是说人际关系语境都会影响语境的应用,语境的构建主要是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当中的交际活动的地点、时间、交际正式程度、交际话题、参与者相互关系等相关的一些比较具体的情景语境的建立当中。例如,在进行年龄的询问的过程当中,要进行语境导向的构建促使学习者能够掌握对不同年级的人存在的具有差异性的询问方式[7]。如果是问小孩子就问“你几岁了?”,如果是问成年人就要问“您多大?”但是在对老人询问年龄的时候就要问“您多大岁数了?”还有“您高寿了?”等等。对于语境的应用还存在于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过程当中,在进行语境的构建过程当中语言的学习者对于物质世界的相关认识,对于特定文化的会话原则还有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的文化知识还有汉语交际规律都虎有更深的理解。文章当中对于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的理解并不是简单的对于文化常识的理解,而是汉语言当中含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因素的学习,包括语法、汉语词汇、语用系统。汉语词汇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部分词汇在本身的意义之上还存在其他的象征意义与引申义,例如,中国文化当中“白杨树”、“小草”、“竹”、“松”、“梅”等这些植物是象征或者比喻一些人或者人的品质的。在这之外,在比喻小孩子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早晨升起的太阳,在比喻人到暮年时,也会通过晚霞、夕阳等这类词语进行表现,在中秋佳节或是元宵节的时候,一些传统食物起名为月饼与汤圆,都象征着家庭团圆美满[8]。在对于这些比较特殊的词汇的文化内涵的过程当中,一般需要进行语境的构建,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学生能够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外的汉语言学习过程当中,语境的启发对于学生的汉语言学习十分关键,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当学生彼此见面时,要及时互相问候“你吃了吗?”等等,在谈话当中积极使用成语、俚语等,积极习惯汉文化与传统节日,在中秋、元宵、春节等节日里通过切实的语境,感受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所在,通过一些俚语的运用,例如“整”、“办”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者多义词的运用,灵活掌握汉语言在实际语境当中的应用。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语境教学

教师应该十分清楚通过自己设计的语境,练习什么语言内容,训练什么交际功能,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所设计的语境要考虑到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要引入真实的交际环境和真实的交际对象,以入门班综合课为例,课文内容是关于爬山的,主要语法是复合趋向补语。教师在操练完语法和课文内容后,就可以用ppt呈现出一张本班学生爬长城的照片,学生根据真实语言环境所表达出来的内容生动有趣。这时学生所要表达的是他们真实的经历,而不是老师要他们说的内容。当学生关注的不再是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时,便可以自然地使用语言和交际技巧,紧张和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能够提高表达的流利性。要呈现出以学生为主的交际性课堂,教师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动向、在微信圈里了解学生的生活。

4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3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经济学领域的“博弈”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与合作的一种理论,包括局中人、策略空间和支付结构三个要素[2]。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首次将博弈理论引入语言研究[3]。受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人类的言语交际行为。将博弈理论运用到“言语交际行为”中即为:说话人双方运用语言规则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即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美国哲学家盖尔斯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话语交际应遵循的合作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如果说话的一方违反了上述规则,另一方必然要推断说话人违反规则的言外之意。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家长到学校问老师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这样回答:“他体育倒是不错的。”很明显,老师违反了会话合作的质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即所答非所问,但是家长可以从中推知老师的言外之意,即孩子的学习不太好。也就是说即使老师从字面上违反了会话准则,但是却也遵循了合作原则,违反准则也是遵循合作原则的一种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合作原则体现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计划措施或是方法技巧,这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4]。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交际策略包括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等15种。这些交际策略都反映出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理解或表达方面的困难时,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策略手段,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这其中一些策略如“回避、简化、造词”等无疑会造成语言的偏误现象。因此教师在对语言交际策略进行鼓励和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其他一些交际策略如“使用交际套语、重复、语义替代、描述等”都是从正面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合作原则。如果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交际策略而违反上述语言规则,那另一方必然能推测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表达或理解遇到困难),从而帮助学习者共同完成对话。因此加强这些合作原则的研究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降低言语交际的难度,提升与人交流的流畅性,从而达到“语言博弈论”所提倡的,使人们可以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持续的有意义的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人于1965年提出。在我国,最早引入语言经济学的,是语用学家何自然,他于1997年出版了《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在书中论述了社会语用与经济的关系,并概述了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核心观点[5]。后来,许其潮将何自然的语言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概括:“一是从等同理论上看,语言就是一种难得的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在人力资本形成和生产中的投入应视为或相当于一种经济投资,这种投入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资本。所以说,语言能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资本。二是从实践论上说,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三是从价值论上说,语言作为人力资本有其价值即经济价值大小之区别。这种经济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该语言承担何种任务、完成何种目标、被何种职业何种部门活动运用及运用程度如何。四是从哲学理论上说,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其他诸多普遍联系的因素。这些普遍关联的因素主要有劳务市场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等。”[6]受到“语言经济学”的影响,人们也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其“经济学”效应。如前所述,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而语言本身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应该看到人们在选择二语时考虑的经济因素,从而提升汉语本身的经济价值,影响人们学语的“投资预期效益”。可见,语言的经济价值大小取决于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全世界的人们想要和中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汉语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是对外汉语教学滞后市场需求,很多高校没有投入到兴建孔子学院的队伍中来,使得很多优质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缺乏有效就业,转而进入非对口行业。造成汉语人才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7]然而,“我们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均存在问题”[8]。因此,首先我们应与时俱进,从观念上重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性发展,其次应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培养的对外汉语输出人才的高质量,使得汉语国际推广得到切实有效地实行。最后,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投资力度,不仅体现在建立孔子学院方面,更应该体现在汉语人才输出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为人力资本输出提供畅通的渠道。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生物语言学”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语言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98-01

著名语言学家H.Goodenougd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征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依赖文化现象而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

第二语言学习 ,可以分为在目的语环境中和在非目的语环境中这样两种不同的情况。但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学习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 ,第二语言的获得也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实现的。因此,课堂内的教学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而言至关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导入同样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文化因素应该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内的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教学中。

一、词汇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常常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因此,词汇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有相当一部分汉语词汇是与汉族人的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无不体现在汉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词汇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得既直接又明显。汉语中有许许多多饱含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如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体的称谓。这些称谓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嫡庶有别、长者为尊”的文化传统,看重亲属关系的态度以及父权宗法制度和观念。这是在汉族社会长久存在的客观现实。不同民族语言中表示相同事物的词,只有很有限的一小部分是等义的,绝大多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词义指称范围不等,如汉语的“做”就分别对应英语中的“do”、“make”、“perform”等词。汉语词的指称范围要比英语词的指称范围宽泛得多。总之,词语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词语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要使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掌握汉语,仅在教学过程中教授词汇的理性意义是不够的。

二、语法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法揭示了语言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合句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法差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培养他们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表达上汉语讲究顿悟,注重意义的结合,即汉语较少借助语法形式的手段,而是用词语意义间的联系来达意。这样,汉语的句子大多结构松散,没有特别明显的形式标记词。而英语注重形合,偏重形式,常用语言形式的手段实现词语、句子的连接,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 ,是一种理性的语言。所以也有人说英语是 “显性的语言”,语法严谨而便捷,汉语是“隐性的语言”,语法宽松而灵活。

三、语用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因素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该语言。要想比较自如地使用一门外语,除了掌握大量词汇与语法外,在语用上也需格外注意。语用,简单来说,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怎样的话。例如,在传统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被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会这样打招呼;而“去哪里啊”,这样的句子也并非是真的想打探别人的隐私。因为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提问是被认为非常不礼貌的;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句子仅仅表达一种关切问候,回答者可以不必认真地回答。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对渗透于汉语之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详细的探讨。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教学势必要体现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已经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无序再到有序的蜕变。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教学法

一、重视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语言要素展开,语言要素具体来说就是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四要素,只有四种要素都把握好了,才可能学好一种语言,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学好说和写,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这四要素里面和文化教学密切相关的是词汇,词汇是构筑语言的材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教授时把词汇和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就很重要了。

首先,汉语里面的词汇有很多等价词汇,当然这些等价词汇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每一个义项都相同或一一对应。每个词都有它出现的最佳语境,这就和文化习惯密切相关了,所以在讲解词汇时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法”,把相近或相关联的词汇放入特定的语境一起来讲。比如,“夫人”、“太太”、“妻子”、“老婆”、“媳妇”这一组词都是指男性的配偶,虽然意思相同,但是它们出现的语境大不相同,在使用时必须量境采语,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夫人”是古代人对妻子的称呼,现在正式的场合或是对地位比较特殊的人也称夫人,如主席夫人、第一夫人等;“太太”是时代的产物,虽然起源于古代,但是在民国时一些官宦和权贵用的最多,是对自己妻子的尊称;“妻子”则主要用于书面语,很少人口头上说我妻子怎样;“老婆”和“媳妇”都偏重于口语化。这些在我们看来很简单,下意识就区分开来了,可是对于和我们文化背景相差甚远的外国人来讲就很困难,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讲究,在他们的语言里,妻子正式一点就是wife,,亲密一点就是sweet、honey。还有一些历史词汇经过时代的变迁现在意思变化较大,甚至词性都发生变化的,如“小姐”,在古代是指名门大户的大家闺秀,气质高雅,贤良淑德,美丽大方;可是现在却成了一个贬义词,是以出卖色相而谋生的的总称。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要避免混淆还需要大量的例子,这些在课堂上是进行不完的,所以课堂上可以做一个引导,让学生下课按照这个方法自己去总结。

然后可以运用“结合法”,词汇是在文化的土壤里生长的,所以在讲解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词汇时可以和相应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的意义和出现的语境。例如“洋人”“洋枪”、“洋火”、“洋车”等一系列词汇是外国人入侵中国后,他们的商品也大肆输入中国造成的结果,我们把它们叫做“洋”后面只是一些事物的名称,只是这些事物打上了他们的烙印。再如“批斗”、“上山下乡”、“下海”等和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词汇,如果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文化差异比较法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文化的差异影响着语言的习得,学生的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比如外国学生不了解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按本民族的习惯把中国人的名误认为是姓,可能称一位叫张大年的中国人为“年先生”,或者为了表示亲密而直呼其名叫他“张”。再如有的外国学生在街上碰到认识的人后,交谈几句分开时竟然以“走好”道别,让人很莫名其妙,显然他们把带有中国文化特点,但只有在送客时才会用的“走好”、“慢走”之类的用语看成了一般的告别词语,用在了很不恰当的语境中。吕必松先生指出:“文化差异不但要反映到语言本身的特点上来,而且要反映到语言的使用上来。因此,人们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i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能让学生更好把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比如,汉民族世代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英语民族多靠海而居,生存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语言文化心理的不同。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时,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则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东风”指春天的大风,而英国处于西半球,报告春天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作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总之,文化差异的比较对学生学好一门语言并能运用自如很重要,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不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就很难真正掌握该语言。

三、文化体验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开展各类体检活动,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去体验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把中国文化内化成自身的习惯,而不再是生硬的模仿。比如很多外国人以为穿唐装,穿布鞋就是典型的中国人形象,而这些早已成为陈旧的历史,现在的中国人也在不断地追求时尚、新潮。所以让学生们多参加一些校内、校外活动是很必要的。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等比较直观的材料来开展活动。尤其是电影电视等媒介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量,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同是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很多比如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交际的符号,通过视觉、感觉的刺激使学生产生比较直观的印象,更易于学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如果可以结合“文化表演”或“文化讨论”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餐聚会,让学生从中餐上菜的顺序到中餐的口味、做法再到中国人的餐饮礼仪来品味中餐反映出来的中国的民族文化。

再如,《博雅汉语 初级起步篇Ⅰ》第二十二课《我喝了半斤白酒》中的一段对话:

玛丽:你怎么喝那么多酒呢?

大卫:昨天我去一个中国朋友家吃饭,他们太热情,一直不停地给我倒酒。

玛丽:有的中国人请客的时候喜欢劝酒,你不知道吗?

此段对话很好地反应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宴请礼仪习惯和文化心态。因此,以作品语言来透视文化可极大地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又能使学生习得该目的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谓相得益彰。

四、文化参观法

文化参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某个文化专题为学习任务,以参加同意观摩活动的方式来实现预期效果的一种文化学习方式。可以参观的范围很广泛,可以是名胜古迹,民族活动,博物馆等。文化参观一般会在比较轻松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更能有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观看中切实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际交流合作处曾组织50余名外国留学生前往慕田峪长城游览参观,同学们大都第一次来中国,虽然对于中国的万里长城早有耳闻,但都未亲眼见过,当大家从长城脚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上烽火台,站在烽火台上饱览群山环绕,连绵起伏、雄伟壮观的长城时,都在感叹这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参观结束后,大家才明白了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华民族的象征。同学们一致认为,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注释:

i.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5(5):22.

【参考文献】

[1]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6).

[2]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文化因素 语构 语用 语义

一、语言文化因素和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文化因素主要指语言系统中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语言文化要素主要隐含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因此,这部分内容常常与词汇、语法、语用教学结合。例如:中文“早上好”和英语的good morning 在语面意义上相同,在功能使用上也一样,都是用于打招呼问早安,但在具体使用上则有明显差异,即时限不同:good morning可用于整个上午,“早上好”只限于一早上,过了十点就不行了。“早上好”在汉语中可以使用于老师学生等,而在日语中则用于尊敬的长辈、老师、父母等,可见有使用对象的不同。所以,要想正确地使用“早”和“早上好”这两个词语,不仅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功能,还要明白语用的文化规约,才能运用得体、恰当。汉语中“名词+们”表示多数,英语中“名词+s/es”表示多数。但是汉语中一旦名词前有具体的数量词,则其后不再加“们”,如:“我吃了三个包子。”不能说成:“我吃了三个包子们。”因为在具体语言使用有具体的语用规约和功能。以上举的例子正是说明了吕必松的话――这是对语言交际起规约作用的“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①。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反映社会的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对于表现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阐释各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因素的教学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把语言贯彻到社会文化中,更是教学和实际的沟通。语言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体现出本身的知识性、功能性和趣味性,最终能够使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一种社会文化,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们准确地学会这种语言。

大多数学者都将语言文化因素划分为三部分:语义、语构和语用。我觉得这样的划分很妥当,因为我们按照文化内涵在语言不同层次上的体现把语言文化因素分成三个方面。

二、语构文化

语构文化,是指语言结构本体所包含的和所显示的文化特点,具体体现在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中。注重意合,不重视形式是汉语的最大特点。汉语和英语、俄语不同,英语、俄语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副词、形容词)、时态变化(过去时、现在时等),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有人会说“着、了、过”,但那不是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他们和词没有紧密联系。如前面所举的例子中,汉语表示复数的形式很少,一般是使用“们”来表示,而英语多使用“-s”或“-es”。

汉语语言除了遵循语言规则外,只要上下文搭配合理,意义相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的存在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关,即“顺其自然和天人合一”。这种传统的哲学思想会形成人类的文化心理,反映在汉语结构形式上,即不重视形式,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的结构特点。当然语言注重意合,也有一定的益处,即会使语言经济化、灵活化。在谈及男士伴侣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他是个日本女人。”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他的太太是日本女人。由于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会产生歧义。 然而如果语法中意义结构多,自然就会减弱语言的精密程度。如法律中经常使用“以上,以下”这样的字眼,就会使很多不法分子钻这种语言的漏洞,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中国人“平衡、对称”的传统思想对语构文化也有影响。“平衡”反映在语构上,主要是:汉语的双音节占多数(90%以上都是双音节词),在词语的搭配上也保持平衡。如:“按”和“按照”,“按照”一词根据汉语构词语法,一般后加双音节词,如按照法规,按照法律等;“按”一般加“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按+单音节词”构成双音节,会使说话者感到舒服。同时这样的“平衡”文化也反映在句子中,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的报告。”但一般我们不会这样说,而是将长长的状语放在中间,变成:“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做了重要的报告。”这样说会使说者舒服,听者也舒服。这样的“平衡”在英语的句子中也有反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构文化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语法和语境教学,让学习者在具体的意义结构中和语境中,体会到该语言的文化。

三、语义文化

语义文化是指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心理。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数量最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各种语言的语义文化是不同的,就如日本传统文化中很少当面说“不”,他们认为当面说“不”是不礼貌的。当然还有“暧昧”一词,在汉语中,如果用于文章或者新闻稿件中,如“观点暧昧”则意思是观点不清楚,而在日语中却是界限不清楚,这就是两个词汇在不同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语义不同。

语义文化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同词汇教学相结合。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掌握了相应的词汇,才能保证表达与交际的顺利进行。赵金铭曾指出:“在语言中词汇的作用无可替代,它不仅作为语言仅有的实体,而且语法也只有依托词汇才得以存在。”所有词汇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然而就语言系统来看,词汇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且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观念,是与社会结合最紧密的一个部分,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词汇中最能体现,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要素。因为社会中一旦出现新生事物,就需要人们用一个能指来指称该事物,如汉语中的新兴词语“微信、团购、月供”等是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样,我们可以知道,语言系统中最能反映社会文化及其发展的是词汇。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应该与语义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只有将文化贯穿于词汇教学中,就可以使词汇学习更加有趣味性、把握性。对于特有的民族词汇,应该更加注重语义文化的教学,讲解其来源和具体的文化内涵。例如:红娘这个词汇出自于《西厢记》的一个人名,这位名叫红娘的侍女对崔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功不可没。后民间把红娘作为帮助别人完成美满姻缘的热心人的代称。现也常比喻为各方牵线搭桥、促成事情的人或组织。同时,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要抓住词汇的重点文化内涵,对于一些比较片面的则不用给予过多的讲解,否则会收到物极必反的效果。例如:太极拳,只需讲解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对于它的阴阳理论等不要讲解,否则会使学生更加糊涂。

四、语用文化

语用文化是指语言的文化规约及语言运用同社会情景和人际关系相联结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汉语注重语言使用得体性,它不是随意使用的,它与当前的使用环境、谈话对象紧密相关,并且注重语言的正确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很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规则。

语用文化反映在具体的语用场合更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例如:在餐桌上,我们一般不能谈及“粪便、尿”等表示肮脏的词汇,因为这样会导致进食者产生不好的联想,影响食欲。

恰当地使用语言,遵守语用原则,使我们在说话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旦违背语用规约,那么即使是好心办事说话,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例如:当好朋友准备考试了,此时他非常紧张,作为他的好朋友,应该给予鼓励的话语――“你很棒,你能考好的,不用紧张。”不是说些本次考试题目的难度的话语――“这次考试的内容很难,一定考不好的。怎么办?”这样反而会使考试者更加紧张。我们日常生活始终贯穿了语言的表达,包括:寒暄问候、委婉禁忌、抱歉礼让、致谢祝愿等,这些交际都可能包含深刻的文化内容。可见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

对外汉语语用文化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注意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具体对象,而且要让学生注意这些语言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等。例如:汉语中的敬语和谦辞表达非常丰富,如“你”和“您”的区别,体现了中国的一种伦理观念,即尊卑有序,下级和晚辈要尊重上级和长辈。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这样的观念,因此下对上不能说“你”这样的词汇,如果使用则被视为不礼貌,不尊上,要用“您”。

五、结语

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语言的要素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语言的外部表现,而文化是整个民族的内部表现,所以还要掌握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一种语言。对于汉语的学习者来说,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兼并学习该语言的文化因素,对于词汇、语法等掌握理解会变得容易,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注释:

①吕必松自选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舒新城.辞海・语言文字[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吕必松自选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3]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9-94.

[4]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4-98.

[5]崔永华.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101-201.

[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59-76.

[7]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