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值周总结范例6篇

初中值周总结

初中值周总结范文1

关键词:资金证券价格泡沫实验经济学

一、引言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制度环境下,证券市场泡沫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起因。但是解读近年来世界各国证券市场泡沫事件,我们可以发现泡沫背后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助推器,那就是国内信贷的过度膨胀或者国外资金的大量涌入。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大量资本涌入东亚国家,国内信贷的快速扩张以及资本部门过高的投资率导致了泡沫的出现。1980年到2001年的拉丁美洲泡沫,其产生的国内因素也是信贷的快速膨胀,而外部因素是美国短期利率调整导致大量外资涌入拉美。归结来看,这些问题的实质是资金供给与证券供给的不平衡性,市场资金放松引发资金大幅度流入证券市场,在证券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最终导致证券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而急速上扬。正如宾斯维杰(2003)指出,信贷或金融约束的放松不仅对实物投资有着重要性,而且它对创造“可持续性泡沫经济”也提供了必要条件。

针对市场资金水平与证券价格泡相关关系这一问题,现有研究主要是利用三种方法来进行的:第一是历史分析方法,以金德尔伯格(2000)为代表,通过记载从郁金香热、南海泡沫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他将宏观经济过热作为金融泡沫产生与膨胀的基本原因,而宏观经济过热的表现之一就是资金约束的放松;第二是实证研究方法,以Borio等(1994)为代表,Borio等(1994)研究了资本市场价格与私人总信贷量之间的关系,样本为1970年到1980年间的13个工业国家,结论说明信贷对资本价格有着显著性的影响,信用扩张提高了资本价格;第三是实验研究方法,以Caginalp,Porter和Smith为代表,他们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了市场资金水平与证券价格泡沫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作为传统的研究工具,历史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结论,而新兴的实验研究方法也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并逐步成为传统工具的有力补充。证券市场实验是在实验室中构造一个证券交易的环境,实验参与人作为证券交易者进行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策,每个交易阶段结束时交易者所持有的证券可以获得分红。在检验资金约束状况与证券价格泡沫关系的研究中,实验方法具备了可控制性的优势:首先,泡沫被定义为证券价格偏离基础价值(未来红利的贴现值)的部分,在实验中证券基本价值是研究者事先设定的,因此可以精确计量市场中证券泡沫的大小,而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并不知道未来红利的分布,因此难以精确计量泡沫水平;其次,实验研究可以创造出除了市场资金水平之外,其他完全条件相同的多组实验环境,并将实验结果的差异归结为资金水平的差异,真实的证券市场则不存在这种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环境,证券价格的变化是各种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而很多因素是研究者难以观察到的。基于这样的优势,实验数据更具可靠性,其检验结果能为已有的研究提供补充,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设置四个初始资金不同的实验室证券市场,利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开发的计算机实验软件,选取68名实验参与人,用来自我国的实验数据对资金约束放松与价格泡沫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充裕的现金为证券价格上涨提供了源动力,以流动性价值(市场资金与市场证券数目的比值)来代表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每单位流动性价值的上升会带来0.271单位的市场价格泡沫;此外,在实验设定的10个交易周期中,流动性价值在前两个交易周期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较弱,随后逐步上升,在最后两个周期开始下降。实验结果可以为中央银行制定金融政策提供借鉴意义,即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资本流动为目标的金融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到对证券价格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对相关实验文献的简单回顾,第二部分介绍实验设计,第三部分是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最后是结论。

二、文献回顾

通过参与人在可控制性的实验环境下进行虚拟证券交易而获取实验数据的研究方法是Forsythe等(1982)首创的,继而被Plott,Sunder(1982),Friedman等(1984)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泡沫产生和膨胀的原因已经成为证券市场实验的一个重要主题。

首次在证券市场实验中发现泡沫现象的研究来自Smith等(1988)。他们构造了一个信息完全对称的实验室证券市场,即有关红利分布的信息对每个交易者来说都是共同知识。在实验之前,参与人被告知每只股票在每个交易阶段可能获得的分红是:0、8、28或者60美分,每种分红结果都有25%的概率,交易将持续15个阶段。根据理性预期理论,证券市场的均衡价格即证券的基本价值是其未来收益(现金流)的贴现值,因此证券在每个阶段的期望红利是24美分(0×25%+8×25%+28×25%+60×25%),第一个交易阶段的均衡价格是360美分(24×15),第二个阶段是336美分(24×14)……第十五个阶段是24美分。经过多次实验,他们发现在超过一半的实验中都出现了泡沫现象,即市场价格高于基础价值。Smith等认为这说明共同的信息不足以形成共同的预期。他们通过让实验参与人重复参与该实验,结果显示随着交易者经验的积累,价格泡沫倾向于减少。

Smith等(1988)的实验结果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在Smith等(1988)实验的基础上,研究者们继续重复该实验或者从不同的角度修正实验环境。King(1993)在实验中分别引入了卖空、交易费用、涨跌停限制等因素,Schwartz和Aug(1989)采取了参与人自己付出初始现金来进行证券买卖的方法(每人付出20美元),Lei等(2002)引入了交易中的资本所得税等。实验结果显示上述这些因素无法显著地抑制泡沫的出现,即泡沫具有稳健性(Robustness)的特征。

Caginalp,Porter和Smith(1998,2001)通过实验数据检验了市场资金水平与证券价格泡沫之间的关系。Caginalp,Porter和Smith(1998)设计了7次实验,每次实验有9人参加,交易持续15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期望红利是3.6美元。在这些基本条件一致的情况下,7次实验的环境差异在于赋予了交易者不同数量的初始现金。实验结果表明现金充裕的市场证券价格显著地高于现金匮乏的市场。Caginalp,Porter和Smith(2001)也采用了类似的实验设计方法,检验了市场的流动性价值(市场现金总量与证券数目的比值)与证券价格的相关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流动性价值每上升1美元,证券价格会上升36.5美元。

在国内,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地介绍,例如汪丁丁(1994),蔡志明(1997),高鸿桢(2003),金煜、梁捷(2003)等。但是,通过实验操作来检验经济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尤其在证券市场领域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的成果。

本文是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利用我国的实验数据对证券价格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尝试,在实验软件设计、实验环境设置、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主要参考了Smith等(1988)以及Caginalp,Porter和Smith(1998,2001)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设计

本文的实验目的是检验市场中现金总量与证券数目比值增大时,是否会引发更高的价格泡沫。为此,我们设计了4组不同初始现金总量的实验环境,每组实验中包括了两次实验,共计8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组实验序号时间初始现金(每人)参与人数目其他实验条件

实验1实验1.12004年6月8日6000元6

相同

实验1.22004年6月17日6

实验2实验2.12004年5月16日5000元5

实验2.22004年5月16日5

实验3实验3.12004年6月8日3000元7

实验3.22004年6月17日7

实验4实验4.12004年6月8日1500元6

实验4.22004年6月17日6

8次实验的设计要点如下:

1.实验参与人

实验参与人全部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其中实验3的参与人来自在职公共管理硕士班,其余参与人来自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实验中,每个市场由5-7人组成。

2.初始禀赋

实验开始时,每人拥有10个单位的证券和一定数量的现金,这些证券和现金都是虚拟的。实验开始后,参与人可以用初始持有的现金购买证券,也可以卖出持有的证券。

3.交易时间

每次实验的交易过程包括10个周期,每个周期持续3分钟,每个周期结束之时,交易者持有的证券可以获得分红。

4.分红情况

每个周期的分红情况是单位证券50%的概率分红40元,50%的概率分红20元。在每个周期结束之时计算机按上述概率随机决定分红数额,然后通过网络系统告知每位参与人所获得的分红,并将分红计入参与人的总资产。在第10个交易周期分红之后,证券的赎回价值为零。

5.交易机制

交易采用双向拍卖机制。双向拍卖是被世界各地证券交易所广泛采用的一种交易形式,已经被证明有较高的市场效率。目前已有的证券市场实验也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交易机制。拍卖的方法是买方从低往高出价(bid),卖方则从高往低要价(offer),直到出价等于要价时,买卖双方成交。整个拍卖过程由联网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交易者只需按照交易规则向计算机发出申请买入或者申请卖出证券的指令。所有的申买价格(出价)按照从低至高的顺序在操作界面的左边排列,申卖价格(要价)按照从高至低的顺序在界面的右边排列(操作界面见图1)。

6.市场信息

8次实验都采取了完全对称的信息结构。有关交易规则和红利分布的信息全部通过《实验说明》的形式列明。实验之前每个交易者都获得一张《实验说明》的文本,实验开始时,我们还对该说明进行了详细讲解。交易过程中,交易者可以从操作界面上获取所有成交结果的信息,并可看到根据交易结果绘制的实时成交趋势图。

7.激励机制

通过实验,参与人的收益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持有证券获得的分红,二是买卖证券的价格差。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竞赛方式来激励参与人。在实验结束时,统计参与人最后的总收益,并公布每个市场中参与人的收益排行榜,对收益第一名的参与人给予价值人民币10元左右的物质奖励。由于参与人大多来自同一个班级,这种竞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他们通过交易获取最大收益。

参与人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的界面如图1所示。

图1证券市场实验用户操作界面

此外,交易中没有设置任何税费,也没有价格涨跌停等价格限制措施。在以上实验环境完全相同的基础上,4组实验中参与人初始被赋予了不同的现金,分别为6000元、5000元、3000元和1500元。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可以计算出市场的两个重要变量:基础价值和流动性价值。

(1)基础价值

由于实验中证券在每个交易周期结束可以获得分红,根据设定的分红概率,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周期证券的基础价值,也就是理性预期的均衡价格。在不考虑贴现率的情况下,第一周期中单位证券的基础价值是:

(40×50%+30×50%)×10=300

第二周期为:(40×50%+30×50%)×9=270

第十周期为:(40×50%+30×50%)×1=30

在实验过程中,市场成交价格高于基础价值的部分就是价格泡沫,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2)流动性价值

我们将流动性价值L定义为市场中初始现金总额(M)除以证券数目(N)的比值,流动性价值代表了市场资金的约束状况。

假设每个市场的交易人数为,每人拥有证券10个以及初始现金元,那么交易初始,该市场具有的现金总额是:

证券总数是:

流动性价值L为:

在我们设计的四组实验中,分别为6000,5000,3000和1500元,将代入上式,可以得出各组实验、各个周期的流动性价值。在实验开始之时,四组实验的流动性价值分别为600,500,300和150。

相对于基础价值来说,实验设计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体现了市场资金不同的约束状况:

(1)现金充裕组:实验1和实验2,市场初始的现金总量大于全部证券的基础价值之和,即流动性价值大于单位证券的基础价值;

(2)现金平衡组:实验3,市场初始的现金总量等于全部证券的基础价值之和,流动性价值等于单位证券的基础价值;

(3)现金匮乏组:实验4,市场初始的现金总量小于全部证券的基础价值之和,流动性价值小于单位证券的基础价值。

四、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每组实验我们都在相同的情况下重复了两次,通过8次实验的结果来检验市场资金约束的放松是否会带来价格泡沫。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描述之后,我们将用代表资金约束状况的流动性价值L与价格泡沫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一)基本实验结果

8次实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列出了每次实验各交易周期的平均成交价格以及各市场的平均价格和总价格泡沫。

表2实验基本结果

实验序号实验1.1实验1.2实验2.1实验2.2实验3.1实验3.2实验4.1实验4.2

初始人均现金600600500500300300150150

周期1289.84304.13311.25290316.5304.1294.06301.22

周期2280298.89275297.14305233.71262.33288.21

周期3256.67297254.55218.89288256235.28218.11

周期4244.25287.36259241.75296.17233.7206.11206.43

周期5220282.31209.4213274210.56179.64169.64

周期6176.86279.91201.86178190.33188.74143.5160.33

周期7141.07244.46186145.79132.73126.23102105.33

周期8126.25186.67190134.894.7295.963.5758.1

周期971.87573.85171.43124.5870.1351.4431.2956.67

周期1070.7132.527.8645.6733.7833.9726.121.71

总价格泡沫827.5251237.08936.35739.62651.36384.3543.8885.75

平均价格187.7525228.708208.635188.962200.136173.435154.388158.575

最大价格289.84304.13311.25297.14316.5304294.06301.22

其中,平均价格是指每次实验中所有成交价格的平均值,总价格泡沫是指每次实验中每周期平均价格偏离基础价值的总和,计算方法为:

平均价格(1)

总价格泡沫(2)

基础价值(3)

这里,是每个周期的市场平均价格,是每个周期的基本价值。从表2可以判断,8次实验中泡沫程度最大的是实验1.2,最小的是实验4.1,分别出现在每位交易者持有初始现金6000和1500的情况下,图2和3显示了这两次实验中市场价格的走势以及相对于基础价值的偏离情况。

图2实验1.2价格走势

图3实验4.1价格走势

图2和3表明在不同的流动性价值L下,市场平均价格存在显著的差异。表2所显示的实验基本数据也表明资金充裕组的泡沫明显高于其他组。我们将通过统计分析,进一步从数量上判断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二)对实验数据的计量分析

1.实验结果的均值比较——t检验

按照初始现金禀赋的不同,8次实验被分为三个组:现金充裕组、现金平衡组以及现金匮乏组。我们将通过两两之间市场价格泡沫均值比较的t检验,判断三组实验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价格泡沫的数据来源于每次实验中,每周期市场平均价格减去该周期的基础价值,即。

表3至表5列出了两组之间市场平均价格泡沫t检验的结果。从表中可以得知,在方差齐性检验中,现金充裕与现金平衡这两组数据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大于0.05,满足方差齐的假设条件,选用方差齐假设下的t检验结果;而现金充裕与现金匮乏组、现金平衡与现金匮乏组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5,因此应该选用方差不齐假设下的t检验结果。t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现金充裕组与现金匮乏组、现金平衡组与现金匮乏组的价格泡沫均值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在10%的置信水平下,现金充裕组与现金平衡组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表3独立样本t检验(现金充裕组与现金平衡组)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两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

F值显著性概率t值自由度显著性概率

(双侧)均值差值均值差异的标准误差均值差异的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价格泡沫假设方差齐1.1990.2781.731580.089*16.72919.6660-2.619536.0778

假设方差不齐1.86346.3580.069*16.72918.9804-1.343834.8020

表4独立样本t检验(现金充裕组与现金匮乏组)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两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

F值显著性概率t值自由度显著性概率

(双侧)均值差异均值差异的标准误差均值差异的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价格泡沫假设方差齐13.1520.0015.434580.000**47.03298.656029.705964.3598

假设方差不齐7.17352.7650.000**47.03296.556533.880860.1850

表5独立样本t检验(现金平衡组与现金匮乏组)

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两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

F值显著性概率t值自由度显著性概率

(双侧)均值差异均值差异的标准误差均值差异的95%置信区间

下限上限

价格泡沫假设方差齐7.453.0104.15838.000**30.30387.287915.550145.0574

假设方差不齐4.15825.287.000**30.30387.287915.302645.3049

*: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t检验表明,在不同的资金约束状况下,市场价格泡沫的均值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现金匮乏的市场与其他两个市场的差异性更为显著。这个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证明资金约束状况对价格泡沫有显著性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和方向,需要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来判断。

2.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的回归分析

除了初始现金禀赋的差异之外,8次实验在各个周期产生的期望红利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将主要考察由初始现金水平决定的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我们首先用每次实验的总价格泡沫与每次实验的流动性价值L构造如下回归方程:(4)

方程的回归结果为:(4’)

回归结果中,流动性价值L的系数为2.017,标准误差为0.331,产生的t值为6.097,p值为0.001。这个结果从统计上有力地证明了资金约束放松会显著性地导致更高的市场价格泡沫。回归方程还表明,流动性价值每提高1元(即市场中每单位证券拥有的额外现金增加1元),会带来实验市场2.017元的价格泡沫。回归直线的拟合情况如图4所示。

图4回归直线的散点交互图

回归方程4考察了每次实验的总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了检验流动性价值L在不同交易周期产生的效应,借鉴Caginalp,Port和Smith(2001)的方法,我们按照交易周期构造了一组回归方程:

(5)

其中,代表交易时间(1至10周期),e则代表某次实验,因而代表实验e第个周期的价格泡沫。事实上,4.15包括了10个回归方程,即从第1周期到第10周期的价格泡沫与该周期流动性价值的关系,数据则来源于8次相互独立的实验。表6列出了10个回归方程的,以及它们的标准误差、t值、p值,还有整个回归方程的F值。

根据表6所示的回归结果和表7、图5所示的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除了第一周期以外,流动性价值与价格泡沫正向相关,而第一周期中,流动性价值的上升,会带来价格泡沫微量的减少;(2)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在前3个周期较小,从第4个周期到第8个周期,影响程度逐步增大,第9和第10周期影响程度开始减少,但仍然高于前3个周期;(3)在第8个周期,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最大(5%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性),此时,流动性价值上升一个单位,会给该交易周期带来0.236个单位的市场价格泡沫。

表6每周期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的回归结果

交易周期

标准误差t值p值

标准误差t值p值F值

14.2848.9160.4810.648-7.48E-030.021-.3560.7340.127

2-5.05120.653-0.2450.8153.893E-020.0490.8010.4540.642

3-11.79624.544-0.4810.6486.415E-020.0581.1110.3091.234

4-2.83325.256-0.1120.9140.1020.0591.7230.1362.969

5-6.13731.009-0.1980.8500.1190.0731.6250.1552.642

6-14.85728.789-0.5160.6240.1410.0682.0880.0824.358

7-47.32627.776-1.7040.1390.1940.0652.9720.0258.836

8-62.59522.995-2.7220.0350.2360.0544.3570.00518.983

9-30.64134.909-0.8780.4140.1340.0821.6350.1532.674

10-14.00411.118-1.2600.2555.301E-020.0262.0260.0894.106

对各周期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7和图5所示。

表7各周期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的相关系数

周期12345678910

相关

系数-0.1440.3110.4130.5750.5530.6490.772*0.872**0.5550.637

显著性概率0.7340.4540.3090.1360.1550.0820.0250.0050.1530.089

*:5%置信水平下有显著的相关性

**:1%置信水平下有显著的相关性

图5价格泡沫与流动性价值相关系数的变化趋势

在我们的实验开始之前,已经告知交易者每个周期持有证券可能获得的分红概率,并将每个周期基础价值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在实验说明中列出,还通过实验组织者的讲解使交易者对基础价值有一定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实验开始之时,交易者对基础价值应该具有比较明确的认识,而且在实验初始由于对实验程序和过程的生疏,他们的交易也相对谨慎。基于这些原因,在前3个交易周期,成交价格更倾向于基础价值,甚至低于基础价值,流动性价值对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对比较弱。随着实验周期的不断推进,开始低估的市场价格产生了动量效应,激发了交易者的购买行为,而此时资金约束的作用逐步体现,他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购买能力受到其持有现金总量的影响。这体现在回归结果中,第4到第8个周期流动性价值对价格泡沫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最后的几个周期中,由于交易者认识到交易即将结束,而证券的赎回价值为零,他们对持有证券可能带来的收益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因而流动性价值的影响又开始减弱。

总体上来看,实验结果表明市场资金约束放松,即流动性价值增大,会带来市场价格泡沫的增加,充裕的现金为价格泡沫的膨胀提供了条件。

五、结论

本文通过设计现金充裕、现金平衡、现金匮乏这三组初始现金禀赋不同的实验室证券市场,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充裕的现金为价格上涨提供了源动力,每单位流动性价值的上升会带来0.271单位的市场价格泡沫。此外,流动性价值在前两个交易周期对价格泡沫的影响程度较弱,随后逐步上升,在最后两个周期开始下降。在类似的实验条件下,Caginalp,Port和Smith(2001)得出流动性价值与价格水平正向相关,流动性价值每上升1个单位,市场平均价格上升36.5个单位。我们的实验结果与他们基本一致(我们的研究是以价格泡沫为因变量)。

在真实的经济系统中,资金约束放松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开放资本账户等多种渠道来实现。理论研究、实证数据已经表明,资金约束放松会带来更多的价格泡沫,实验数据也对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结论对中央银行制定金融政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是以调节宏观经济为目标,而且往往是以调节实体经济为主,但诸如货币供应量、资本流动等宏观经济变量对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在金融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了其对证券市场的政策效应,就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并最终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宾斯维杰[德],2003,《股票市场,投机泡沫与经济增长》,上海三联书店。

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美],2000,《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蔡志明,1997,《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兼论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9期。

高鸿桢,2003,《实验经济学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

金煜,梁捷,2003,《行为的经济学实验:个人、市场和组织的观点》,《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

汪丁丁,1994,《实验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建设》,《经济学动态》第7期。

Borio,Claudio,etc,1994,“ExploringAggregateAssetPriceFluctuationsAcrossCountries,”BISEconomicPaper,NO.40,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Basel.

Friedman,Daniel,andShyamSunder,1994,“ExperimentalMethods:APrimerforEconomists,”Cambridge,UK.,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tiyPress.

ForsytheR,PalfreyT,andPlott,CharlesR.,1982,“Assetvaluationsinanexperimentalmarket,”Econometrica,50,537-68.

GunduzCaginalp,D.Porter,andV.Smith,1998,“InitialCash/AssetRatioandAssetPrices:AnExperimentalStudy,”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95,756–761.

GunduzCaginalp,andD.Balenovich,1999,“AssetFlowandMomentum:DeterministicandStochasticEquations,”Phil.Trans.RoyalSoc.LondonA,357,2119–2133。

GunduzCaginalp,DavidPorter,andVernonSmith,2001,“FinancialBubbles:ExcessCash,Momentum,andIncompleteInformation,”TheJournalofPsychologyandFinancialMarkets,2001,Vol.2,No.2,80–99.

Lei,Vivian,CharlesNoussairandCharlesPlott,2002,“AssetBubblesandRationality:AdditionalEvidenceFromCapitalGainsTaxExperiments,”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workingpaper1137.

King,RonaldR.,Smith,VernonL.,Williams,ArlingtonW.,andVanBoening,Mark,1993,“TheRobustnessofBubblesandCrashesinExperimentalStockMarkets,”inR.H.DayandP.Chen,eds.,NonlinearDynamicsandEvolutionaryEconomic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83-200.

初中值周总结范文2

关键词: DDS; 杂散; 背景噪声; DFT

An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Noise of 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purious signals generated by the amplitude truncation are formulated and their waveform characters are briefly analyzed. Then, the frequency spectra of the amplitude-truncation spurious signals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phase truncation are emphatically simulated with the DFT method and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are achieved, which are instructive to the application of DDS.

Key words: DDS; spurious signals; background noise; DFT

引言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是近些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频率合成技术,它具有频率转换速度快、频率分辨率高、输出相位连续、相位噪声低、频率稳定度高等突出优点,因而在各种通信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DDS的全数字结构也使得它有较大的输出杂散,这一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当前,杂散分析是DDS研究的一个重点。DDS的杂散有幅度量化、相位舍位、DAC的非理想特性等三个来源。由于幅度量化杂散(也称作背景噪声)信号的幅度通常远小于由相位舍位和DAC误差引起的杂散信号幅度,因而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幅度量化杂散的分析目前尚不多见,但是,幅度量化杂散作为三大杂散之一,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上的意义。本文对幅度量化杂散信号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对DDS的应用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规律性结论。

1 幅度量化杂散信号的时域分析

1.1 DDS的工作原理

DDS的工作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1:DDS的工作原理框图

由原理框图可知,DDS由相位累加器、只读存储器ROM、数模转换器DAC及低通滤波器LPF等主要部分组成。图中K为频率控制字,N为相位累加器的位数,fc为时钟频率,M为相位累加器对ROM的寻址位数,L为二进制表示的ROM输出的幅值位数,f0为输出频率。DDS的工作过程为:频率控制字K在每一个时钟周期与相位累加器累加一次,得到的相位值被送到ROM中对其进行查表,ROM将相位值转换为与之对应的正弦幅度值,该数字化的幅度值序列经数模转换和低通滤波后得到所需的输出频率f0 。f0由fc和K 共同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f0 = fc· K

最小频率分辨率为:

= fc

由工作原理可知,DDS的杂散信号有三个来源:一、相位舍位。为了得到很高的频率分辨率,相位累加器的位数N通常做得很大,但由于受ROM存储能力的限制,用来寻址ROM的位数M要小于N,因而会引入相位舍位误差。二、幅度量化。任意一个幅度值要用无限长的比特流才能精确表示,而实际中ROM的输出位数L是个有限值,这就会产生幅度量化误差。三、DAC的非理想特性。DAC的有限分辨率、非线性特征及转换速率等非理想转换特性会影响DDS输出频谱的纯度,产生杂散分量。在DDS相位舍位杂散的分析上,国内外提出了杂散信号模型法和波形分析法,并已得出了较为成熟的结论,而关于幅度量化杂散方面的结论目前尚嫌不足,对幅度量化杂散的分析也就显得很有必要。

为了便于分析,首先定义:

且要求式中的和是互质的,于是有。根据相位累加器的工作原理,该DDS可以等效成一个相位累加器位数为,频率控制字为的DDS(为奇数)。等效后DDS的相位累加器舍去位数为B' = B-(B为实际DDS相位舍位的位数)。当 = m·(m为整数)时,B' ≤0,此时不存在相位舍位。

设时钟周期为Tc ,当不存在相位舍位时,在t = n Tc时刻,均匀量化条件下幅度量化杂散信号为:

存在相位舍位时,在t = n Tc时刻幅度量化杂散信号为:

相位舍位杂散信号为: 其中为相位舍位误差信号:

由(4)、(5)式可知, 的周期V = ,当为奇数时,V = (的典型值为32,48),此时的频谱在区间[0,fc)上有根谱线,表现为背景杂散。由于V值很大,要想精确求出每根谱线的频谱系数需对作V点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这是不现实的。分析时通常是将它看成是均匀分布的白噪声,用统计方法得到总信杂比为:

同相比,的周期要小得多,它对应的频率控制字为K = m·,其周期W = = 。可见,的频谱在区间[0,fc)上至多有根谱线(目前DDS芯片中M值的范围为8至15),其杂散能量较集中,可以通过作W点的DFT精确求出每根谱线的频谱系数,下面就对进行分析。

2 无相位舍位情况下幅度量化杂散信号的DFT分析

2.1 e(n)的DFT仿真

由于的周期W相对较小,对其作W点的离散傅里叶变换,精确分析其频谱是能够做到的。我们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对的频谱进行了仿真,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得到如下结论:

一、e(n)的频谱特征

的频谱中只含奇次谐波,不含偶次谐波。而且,其能量在频域上呈集中分布,能量最大的杂散频点集中在输出频率f0最小的几个奇次谐波点处,即3f0,5f0,7f0……处。另外,的总杂散能量以及能量最大的杂散频点处的能量与X所取的具体值无关,它们是由L、I值决定的。进一步仿真还可以看出,的杂散总能量受I值的影响较小,主要由L值决定。 图2: e(n)的仿真频谱图

表1给出了不同I、L值情况下的总能量对应的信杂比。可以看出,杂散总能量基本上与I无关,主要由L决定。

表1:不同I、L值情况下的总信杂比(dB)

I

L 8 10 13 15

8 50.11 49.60 49.73 49.76 12 73.96 73.99 73.96 74.00

二、初始相位对e(n)谱值的影响

在的表达式中,我们假设了初始相位P为零;当它不为零时,等效后的初始相位为P = P/,它可能是整数,也可能是小数。当P 是整数时,各次谐波谱线的频谱系数模值同P 的具体取值无关;当P 是小数时,它对各次谐波谱线的频谱系数模值影响很小。仿真结果如表2:

表2: 初始相位不同时各次谐波谱线的频谱系数模值(10-5)

L =12、I =10、X =111

P f0 7.80 8.10 7.66 7.81 7.80

3f0 2.59 2.62 2.67 2.29 2.59 2.2 仿真结论的理论验证

根据的表达式,并由X为奇数可以得出,在一个周期中前后两个半周期的对应值互为相反数,即=-,也就是说,是一个奇谐序列,因奇谐序列只含奇次谐波,故的频谱中只含f0 /,3f0 /,5f0 /…(-2)f0 /,f0 /,(+2)f0 /……等奇次谐波分量(f0 /是基频)。

另外,等效后的DDS在一个周期中的个相位采样值只能是的整数倍,即仅在,2·,3·……·中取值,且每个值只能被取一次,只是当X值不同时,取值的顺序有所不同;相应地,在一个周期内的个取值也是确定的,X只决定取值顺序,因而,X值的变化不影响的总能量,它是由I和L决定的。还可以进一步证明,在I和L确定的情况下,当X不同时,频谱中一个周期内的根谱线是一一对应相同的,只是谱线的分布有所不同。

至于等效后的初始相位P 对频谱的影响,根据上面分析,当P 是整数时,一个周期中的个相位采样值仍只能是的整数倍,而且在I、L和X的值都确定的情况下,在一个周期内的个取值以及值的排列顺序也都是确定的,只是当P 的值不同时,序列的起始值是不同的,这种起始值的不同相当于信号在时域上的平移,根据时频对应关系,时域平移不影响频谱系数的模值。当P 是小数时,一个周期中的个相位采样值不再是的整数倍,而是随P 值变化的,相应地,的频谱也会随P 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初中值周总结范文3

1.1高风险

(1)职业风险。以职业判断和执业能力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的风险。一方面,如果通过其他途径被发现、被证明该单位曾经被审计过的经济事项存在经济问题,反过来,将对参与审计的人员的个人能力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审计报告应以何种方式适当披露,需要认真考虑。(2)政策风险。对政策的把握、理解和运用不同,可能会因人、因事产生不同的结果与后果。行业的特殊性、经济业务的复杂性、政策选择的多样性,难免导致审计人员形成不同的职业判断,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造成不同的政策风险。(3)滞后风险。总体上说,相对于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来说,审计总是在经济业务结束或即将结束一段时间后才进行审计。滞后的审计必然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的经济问题并不完全了解和掌握,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不知情的问题和风险。

1.2高难度

(1)身份的局限性:内部审计无非区分为主管部门的部门审计和单位自身的内部审计。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同样存在滞后审计风险,存在对被审计单位某些具体经济业务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的局限性;而单位自身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身份过于倚重单位,个人利益和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紧密相关,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审计,存在畏惧心理。(2)计划的局限性:部分审计事项是需要主管领导安排的,不是审计部门可以自行安排的。什么时间审计,审计什么样的内容,对哪些单位进行审计,审计部门是有局限性的。(3)审计目的的局限性:内部审计以服务为主,也要对单位的经济管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制度等各个方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于是否违反国家和地方财经纪律,是否有偷漏税问题,关注较少,或者不便于公开在审计报告中。而且由于行业不同,对政策的掌握与理解不同,对某些政策风险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1.3挑战性

相比而言,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和各自审计的目的和重点,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优与劣之分。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发展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内部审计在整个审计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相反,经济生活发展到今天,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审计人员既要充分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责,发现问题,还要比较客观公正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单位各级领导要对内容审计工作予以理解、信任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当单位内部的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做出审计结论时,主管领导应积极支持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要求被审计对象认真整改,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内部审计重要的经济监督和内部管理职能作用。

2审前应了解和掌握的重点审计资料

随着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学历层次)、综合素质(全国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考试)的不断提高、核算手段(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完善、核算内容的不断深化(目前,会计电算化可以核算6级明细科目),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传统的查看全部会计记账凭证及其原始凭证,然后查阅会计报表或许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审计需求,而且耗时太长。必须更新观念,寻找更为有效的审计途径,确定审计重点,按照现代审计的思路,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更好地实现审计目的。(1)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规章制度、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办法、经济运行管理办法等,了解掌握该单位现行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2)掌握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计划书所下达的各类技术经济指标,以便明确会计核算和目标任务的内在关系,分析有无不符合入账条件的经营收入,或者结转下年度的预收账款等因素;内部经济责任书,了解被审计单位针对内部责任单位所需要组织的内部核算体系以及考核管理办法。(3)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重要经济合同、收款情况及其和年度入账的经营收入、拨款项目之间的重要关系。(4)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人员构成、组织机构、经营特点等,项目毛利率、间接费用开支水平,测算被审计单位总计盈利能力和水平。

3内部审计应重点分析的经济指标

(1)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是指经济组织利用人财物要素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以及股东权益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经营收入净额×100%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为社会新创价值越多,贡献越大,也反映企业在增产的同时,为企业多创造了利润,实现了增产增收。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的耗费所取得的收益越高,这是一个能直接反映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的指标。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总额×100%此项比率越高,表明资产利用的效益越好,整个企业获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本金的利用效果越好,企业资本金盈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资本金的利用效果不佳,企业资本金盈利能力越弱股东权益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股东权益总额×100%该项比率越高,表明股东投资的收益水平越高,获利能力越强。还可以用以下公式连环乘积:股东权益利润率=(总资产/平均股东权益)×(经营收入/总资产)×(利润总额/经营收入)(2)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两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主要表现在公司到期债务与可支配流动资产之间的关系,主要的衡量指标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1年以上债务的能力,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金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企业的长期负债能力可通过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率及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来分析。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的比率=长期负债/营运资金=长期负债/(流动资金-流动负债)。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一般来说,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3)资产使用效果指标。A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产品销售成本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意义: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总资产周转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4)安全和质量情况评价。要通过查阅合同、上级文件、项目结算单、相关会计业务、个别谈话等途径确认。(5)年度计划完成情况指标。计划完成率=计划指标/(会计账面值+审计调整值)×100%。以百分制为准,审查各指标得分之和是否超过或小于100分,综合考量三个文明建设成绩。(6)发展能力指标。分析发展能力主要考察以下六项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100%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一般说,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当大于100%。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资本积累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应对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一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当然,也要避免盲目扩张。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100%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计/本年营业收入×100%技术投入比率,是企业本年科技支出(包括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出)与本年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企业的发展潜力。

4审计应当发现的重点领域

通过上述几个年度的经济指标计算,一定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资产使用效果、年度计划完成情况安全和项目质量情况及相关经济损失的处理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审计重点提供明确方向。

5审计抽查

初中值周总结范文4

【摘要】 目的:探讨小榄地区足月、顺产、正常婴儿的出生时间规律,适当调整产房工作人员在婴儿出生高峰时间的比例。方法: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我院产科住院病例446例分娩时间。结果:男性婴儿分娩时间、女性婴儿分娩时间、初产妇分娩时间、经产妇分娩时间以及总体婴儿分娩的时间均表现出明显的24小时节律性。总体分娩高峰集中时点为12点38分;高峰期为 6点30分~18点45分。结论:小榄地区产妇的分娩时间表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与婴儿的性别、孕妇的年龄、初产与否无关。

【关键词】 圆形分布法; 产妇分娩; 时间规律

正常的婴儿分娩是产妇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产妇分娩过程也和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一样,存在着与时间有关的生物节律。为探讨小榄地区足月顺产正常婴儿的出生时间规律,探索孕妇的年龄、孕期、初产与否以及婴儿的性别,婴儿出生时间的24小时节律性,对我院446例孕妇的分娩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

1 材料

用人工随机抽查我院产科住院病例,2006年9月~2007年4月孕妇足月(32~42周)、发育正常、自然临产并经阴道分娩、单胎、活体的分娩时间(即婴儿娩出的时间)。按婴儿的性别(男性和女性);产妇:初产妇(孕1产0)、经产妇(孕>1产≥1);产妇年龄(20~45岁);孕妇的孕期(32~42周);分娩时间:0点0分0秒~23点59分59秒,分类记录。1小时为1组,共446例。其中男婴231人,女婴215人,婴儿性别比为107。见表1。

2 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采用圆形分布[1]进统计行分析。一天以24小时计算,相当于360°,一小时相当于15°。以0时0分0秒为0度,首先列出各组中位角,然后根据不同性别婴儿的分娩时间和产妇的分娩时间实际例数按小时合计。将每例婴儿出生时间换成角度α后,再计算α值的均数和标准差。用圆形分布平均角表示时间发生的集中方向,探讨其出生时间的规律性。有关公式如下:

x=Σfcosα/n

Y =Σfsinα/n

r =X2 + Y2

Cosα =x / r

Sinα =Y / r

S= 122.9548× lg r

α =tg-1Y/ x

雷氏Z=n × r2

cosα =x / r

sinα =Y / r

通过三角函数代换原理,可求出婴儿出生时间的集中时点、离散程度及高峰期。 然后通过计算雷氏Z值( Rayleig,s Z),对平均角(α)进行集中趋势统计假设检验。最后采用waton-willam检验法计算t值,进行两平均角(α)差异的假设检验。

t=k(N-2)(R1+R2-R) N-R1-R2

446例婴儿出生时间及角度计算见表1。按公式计算出各值,再计算出各分娩时间的高峰期。将男女婴儿分娩时间高峰期、初产妇组和经产妇组分娩时间高峰期,分别用F检验,观察其差别时候有无差异。为了解材料的可比性。不同性别婴儿出生时间,其母亲的年龄、孕期;初产妇和经产妇的年龄和孕期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将分娩不同性别婴儿的孕妇年龄和孕期;初产妇、经产妇的年龄、孕期,分别采用PEMS软件[2]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除初产妇和经产妇的年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具可比性。结果见表2。当X ,Y为负值,α在第三象限 ,α+180°。

男性婴儿分娩时间、女性婴儿分娩时间、初产妇分娩时间、经产妇分娩时间以及总体婴儿分娩时间,根据其r值计算雷氏Z值分别为:14.1388 、20.6482、17.5519 、16.6767 、34.1717。结果均>F0.01(500)=4.599。经检验,P值均<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果表明小榄地区上述各项目中的婴儿的出生时间表现出明显的24小时节律性。用圆形分布法求得男女婴儿分娩时间高峰期;初产妇组和经产妇组分娩时间高峰期,分别经F检验两者差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均可以合并。结果见表3。 表1 446例产妇分娩时间集中时点圆形分布分析表2 446例产妇按不同分类的年龄和孕期(周) 表3 分娩时间高峰时点和高峰时期

3 讨论

西宁地区婴儿出生时间高峰时为上午10:45[3],广州市婴儿的出生时间高峰为11:55[4]。小榄地区总体婴儿的出生时间高峰为12:38,比广州市晚43分钟,比西宁地区晚1小时53分,其差异可能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有关。上述资料显示,婴儿出生时间高峰为产妇分娩与时间有关的人体生物节律。本材料圆形分布分析结果:在孕妇足月(32~42周)、孕期无显著性差异前提下,男婴和女婴出生时间高峰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与黄细铭等报道相同[4],可以合并。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时间,以及其年龄对分娩时间影响的圆形分布分析,到目前未见报导。本资料结果显示:初产妇和经产妇分娩时间高峰期无显著性差异(P >0.05),可以合并。本资料结果提示,孕妇的分娩时间可能与孕妇本身人体生物节律分泌的缩宫素有关,与婴儿的性别、孕妇年龄、孕妇初产与否无关。根据产妇分娩时间的高峰,提示有必要适当调整产房工作人员在出生高峰时间的比例,使产妇和新生儿得到较好的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 金丕焕,主编.医用统计方法.第1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208~214.

2 黄志勇,陈峰,刘关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统计软件包.1996年2.1版.

初中值周总结范文5

一、预算管理指标

(一)预算执行率

预算执行率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本期实际收入总额/本期预算收入总额*100%;预算支出执行率=本期实际支出总额/本期预算支出总额*100%。预算执行率反映医院预算管理水平的好坏。

(二)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

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本期财政项目补助实际支出/本期财政项目支出补助收入*100%,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反映医院财政项目补助支出执行进度。

二、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

(一)业务收支结余率

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医疗收入+财政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其他收入)*100%,业务收支结余率反映医院除来源于财政项目收支和科教项目收支之外的收支结余水平,能够体现医院财务状况、医院医疗支出的节约程度以及医院管理水平。

(二)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医院的资产中借债筹资的比重。通常该指标越低,说明以负债取得的资产越少,但从经营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医院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差;而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医院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偿债风险太大。因此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为佳,一般该比例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为发出预警信号,医院应予以足够注意。

(三)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用于评价医院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医院流动比例越大,债权人越有保障,但过大的流动比例则表明医院对外部资金未能有效运用,通常认为流动比例以2:1为佳。

(四)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用于衡量医院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通常情况下1:1被认为是较为正常的比率。

三、资产营运指标

(一)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医疗收入+其他收入)/平均总资产*100%,总资产周转率用于评价医院的运营能力。周转次数越多,表明运营能力越强;反之,说明医院运营能力较差。

(二)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帐款余额*365/医疗收入,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反映医院应收帐款流动速度,天数越短,应收帐款流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三)药品周转率

药品周转率=药品费支出/平均药品库存额*100%,药品周转率用于衡量医院的药品库存是否过量,测定医院药品的变现速度,反映了医院药品库存的管理水平,在不妨碍医院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应以最少限度的储量为最好。

(四)床位使用率

床位使用率=实际占用床日数/实际开放床日数,它反映了病床的一般负荷情况,说明医院病床的利用效益,对评定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病床周转次数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病人数/平均开放床日数,它从每张病床的有效利用程度方面说明病床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六)材料物资周转率

材料物资周转率=卫生材料低耗成本/平均库存额*100%,该指标用于反映材料物资等存货的利用效率。

(七)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业务收入/平均固定资总额*100%,说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成本管理指标

(一)每门诊人次收入、每门诊人次支出及门诊收入成本率

(1)每门诊人次收入=门诊收入/门诊人次;

(2)每门诊人次支出=门诊支出/门诊人次;

(3)门诊收入成本率=每门诊人次支出/每门诊人次收入*100%,门诊收入成本率反映医院每门诊人次收入耗费的成本水平。

(二)每住院人次收入、每住院人次支出及住院收入成本率

(1)每住院人次收入=住院收入/出院人次;

(2)每住院人次支出=住院支出/出院人次;

(3)住院收入成本率=每住院人次支出/每住院人次收入*100%,住院收入成本率反映医院每住院病人收入耗费的成本水平。

(三)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消耗

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消耗=药品、卫生材料消耗/(医疗收入+其他收入)*100%,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消耗反映医院的药品、卫生材料消耗程度,以及医院药品、卫生材料的管理水平。

五、收支结构指标

(一)人员经费支出比率

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经费/(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反映医院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和薪酬水平高低。

(二)公用经费支出比率

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反映医院对人员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投入情况。

(三)管理费用率

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管理费用率反映医院管理效率。

(四)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

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药品、卫生材料支出/(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反映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在医疗业务活动中的耗费。

(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

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药品收入/医疗收入*100%。

六、发展能力指标

(1)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100%,总资产增长率从资产的总量方面反映医院的发展能力。

(2)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净资产增长率反映医院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和发展潜力。

(3)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00%,固定资产净值率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4)诊疗人次增长率。诊疗人次增长率=(当年诊疗人次—上年诊疗人次)/上年诊疗人次*100%,反映一定时期内诊疗人次的变化情况。

(5)出院人次增长率。出院人次增长率=(当年出院人数—上年出院人数)/上年出院人数*100%,反映出院人数的变动情况。

(6)科研经费增长率。科研经费增长率=(期末科研经费总额—期初科研经费总额)/期初科研经费总额*100%,反映科研经费的利用情况。

初中值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基坑,变形监测,水平位移监测,沉降观测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地下工程和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各种深基坑开挖的深度和规模也越来越大。国内因地下工程或挖掘深基坑而造成的塌陷事件屡见不鲜。为加强对地下工程和深基坑安全监测,实现地下工程和深基坑监测工作的动态管理,保障工程施工安全,降低工程的造价,在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监测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基坑变形监测的内容:

基坑开挖施工的基本特点是先变形,后支撑。在进行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过程中,每个分步开挖的空间几何尺寸和开挖部分的无支撑暴露时间,都与围护结构、土移等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就是基坑开挖中经常运用的时空效应规律,做好监测工作可以可靠而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控制土移的潜力,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保护相关方面利益的目的。

根据本工程的要求、周围环境、基坑本身的特点及相关工程的经验,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测点布置主要选择在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布点,拟设置的监测项目如下:

1、基坑顶部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2、支护结构水平、垂直位移监测

3、深层水平位移

4、管网变形监测

5、道路变形监测

6、建筑物沉降监测

7、锚杆拉力监测

(二)基坑变形监测方法:

1.监测点的布设

(1)基坑顶部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点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可共用一个标志,也可分别布设。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超过20m。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围护墙顶部,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本项目拟布设垂直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各16个,编号PD1~PD16。

(2)支护结构水平、竖向位移监测点

支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可共用一个标志,也可分别布设。监测点应沿布设在支护结构中部、阳角处;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超过20m。测点利用长8公分带帽钢钉直接布置在新浇筑的支护结构上,并测得稳定的初始值。本项目拟布设垂直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各8个,编号Z1~Z8。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

根据《基坑支护方案》的要求,本工程共布设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6点,编号S1-S6。

(4)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于周边建筑物上,采用植入铸铁标志方式。本项目拟布设监测点40点,编号CJ1~CJ40。

2.监测初始值测定

测量基准点在施工前埋设,经观测确定其已稳定时方才投入使用。稳定标准为间隔一周的两次观测值不超过2倍观测点精度。基准点布设3个,并设在施工影响范围外。监测期间定期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并采用有效保护措施,保证其在整个监测期间的正常使用。

为取得基准数据,各观测点在施工前,随施工进度及时设置,并及时测得初始值,观测监测初始值测定次数不少于2次,直至稳定后作为动态观测的初始测值。

3.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

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二级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水准闭合或附合线路,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某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4.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原理如图所示。在受施工影响较小的场地处埋设工作基点A、B、O,并使OA和OB分别大致平行于基坑的两边(对于基坑外形不规则的情况,使OA和OB分别与基坑主要边长大致平行/垂直即可)。设O点自由坐标为(1000,1000),并设OA为X轴反向。在O点设工作基点,并摆设全站仪,测量B点坐标作为检核。在待测点上安装反射棱镜,使用OA作为基线,使用全站仪的坐标测量模式直接测定各变形监测点位的坐标,并与初始值对比,作为该变形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精度为1mm。

5.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三)基坑变形监测周期:

1.监测周期

本方案基坑监测从围护结构施工开始,至基坑侧壁回填土完工结束,预计监测工期约为4个月。

2.监测频率

本工程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并结合本地区其他类似工程的经验,监测频率拟遵从如下规定:

(1)开挖深度小于5m时,1次/2d;

(2)开挖深度在5-10m时,1次/1d;

(3)开挖深度大于10m时,2次/d;

(4)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7天内,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2d;

(5)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7-14天,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3d;

(6)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后14-28天内,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5d;

(7)当垫层、底板防水施工完成28天后,所有测量项目均为1次/10d;

(8)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9)监测数据有突变时,应增加监测频率,甚至连续观测;

(10)各监测项目的开展、监测范围的扩展,随基坑施工进度不断推进;

(11)基坑侧壁回填土完工,监测工作结束。

(四)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

2、监测数据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一半;

3、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

4、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5、支护结构出现开裂;

6、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

7、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

8、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

9、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

10、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四)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及其它有关方面。

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并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当天提交。如果监测结果超过设计的警戒值应立即向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发出警报,提请有关部门关注,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措施。同时根据相关单位要求提供监测阶段报告,并附带变化曲线汇总图;监测工程结束后一个月内提供监测总结报告。

参考文献:

[1]吴志连 浅谈对基坑变形监测 科技信息 2010(22)

[2]岳建平,田林亚等 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