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例6篇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1

现在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成了从事银行职业者必须迈过的一道门槛。回首去年备考的经历,面对依然辛勤备战的朋友们、同志们,心中感慨万千,忍不住想把自己学习考试中的一些体会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要有时间保证。参加考试者,大多数一天八小时需要上班,有些同志还时常加班加点。我在银行搞信贷工作,但我没有因为学习而请过假,没有因为学习而影响过单位的正常工作。我采用的方法是:“上班时间努力工作,不看书;下班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看书上。”因为工作时间即使你把书摆在办公桌上,也会因为各种事务牵扯的无法安心看书,这样既影响工作,又难以达到学习的效果。你要把学习的劲头积攒到下班以后。我当时就为自己定了早晨5:30起床学习到7:00,中午不休息,晚上学习到12:00.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如果有毅力,原来饭后就发困的生活习惯,就会逐渐改变成越看越有精神。当然,大家都有体会,即使时间上有了保证,但有时由于心情烦乱,可能看不进去,坐了四个小时,可能只有一个小时真正起了作用,而其它时间却在“走思”。我就有过在单位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看书,感觉自己的时间很少,而急得想哭的经历。诸葛亮说过:“夫学,欲静也。非静无以成学。”对此,你更需要去挤时间,用时间来调整心态,用时间来保证学习效果。

要有学习计划。“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订个学习计划,是自我加压的一种方式。订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每天看哪几本书,看几章,作多少题。遇到加班加点等特殊情况,白天没有完成计划,晚上就要开夜车补上。原计划只能超额完成,不能往后推拖,以免产生懒惰情绪。同时处理好眼前计划与长远计划之间的关系。总之,通过订计划,使自己的学习变得条理有序,而避免急躁。

再次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许多考生,为了使自己能够背过有关内容,而采取抄书法。我以前参加其他考试时,也采取过这种方法,一页一页的抄重点,信奉“背十遍不如抄一遍”的原则,死记硬背,常常是在考试前才把整本书看了一遍。但效果并不好,通过在考试过程中不断向考高分的同学学习经验,渐渐摸索出了“翻书法”,要多翻几遍书,第一遍你可能只背过了一小部分,但第二遍时比第一遍多了一些,以后越来越多,翻一遍所用的时间则会越来越少,书会变得越来越薄。这就好比认识一个人,刚开始见面只知道大概,但见面的次数多,你就会对他越来越了解。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2

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成为其长期拥有领先的核心战略竞争力和不竭的金融创新力的保障。

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已经全面对外开放的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中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尤其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银行业竞争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会出现高水平的管理,才能有高效率和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保证它的员工符合相应的标准,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并在特定的专业技术领域受到过严格的基本训练。实施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结束我国银行业专业化岗位和一线服务客户岗位长期以来无证上岗的历史,是我国银行业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银行业当前及长远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能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提供鉴别从业者能力和服务水准的科学标准,为银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支持,这对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中国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有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和稳健发展。

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银行业市场全面开放之际,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中国银监会的领导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从行业自律角度出发,着手建立了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2006年成立了在银行业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认证委员会、认证专家委员会和认证办公室,先后完成了试点考试考纲制定、教材编制、培训师培训、制度建设、题库建设等工作,形成了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考证;金融专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因此有观点认为,未来社会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因此,很多大学开设了金融专业,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现实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尤其是金融这个热门行业,更是相当严峻。为了增加就业的竞争力,考证受到金融专业大学生的青睐。

一、考证的必要性

在多元的“考证热”成因中,就业压力最为突出。金融专业大学生认为多一本证书就等于就业多了一条门路,希望通过考证增加就业机会。随着高校扩招,直接导致大学毕业人数剧增,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甚至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压力所在。面对人才爆炸的经济型社会,一家用人单位在招收人才时,往往希望他能够拥有多方面的技能,专业水平过硬,以减少其为培训新员工工作技能所花费的成本。但是,在单纯提问而无法深入的面试环节中,用人单位无法真正了解一个应聘大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就会选择通过看应聘者的简历,看他所考的证书,来初步推断他的学习能力和自身已具备的专业技能。金融类企业在招聘时,也多有“从业资格证书”方面的要求。为了给自己更多的筹码,大学生们会选择在大学期间多考一些证书来打基础,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另外通过考证可以提高金融专业大学生自身能力,改善和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将自己培养成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大学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宽口径”,以适应多种就业渠道。而用人单位要求你很专业,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目的的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考证的过程也是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兴趣的过程。通过考证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基于以上分析,考证对于金融专业大学生是有益的,学校对于考证也是鼓励和支持的。但考证不能盲目,需要理性对待。

二、金融专业主要职业资格证书

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方向主要有证券业、基金业、银行业、保险业、以及企业财会类。相对于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的方向相对应,种类很多,有些需要有从业经验。对在校的金融专业大学生来说,主要介绍介绍以下几种职业资格证书。

1.证券从业资格证书

尽管近几年证券市场的行情比较平淡,但是中国证券行业不断推进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多层次市场发展,将证券行业创新推向纵深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14家,证券营业部4978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合计1.72万亿元,同比扩大9.55%。另外,截至2013年7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82家,其中合资公司46家,内资公司36家;管理资产合计36981.17亿元,其中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26549.04亿元,非公开募集资产规模10432.13亿元。证券业和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证券人才的需求。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由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证券资格是进入证券、基金行业的必备证书,是进入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大型企业集团、财经媒体、政府经济部门的重要参考,因此,参加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从事证券职业的第一道关口,证券从业资格证同时也被称为证券行业的准入证。该考试时间由证券协会每年统一确定,资格考试已全部采用网上报名,采用全国统考、闭卷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通过协会统一组织的基础科目和一门专业科目资格考试的人员,即取得从业资格。通过基础科目和两门以上(含两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取得一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通过基础科目和四门以上(含四门)专业科目考试的,取得二级专业水平认证证书,考试科目分为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基础科目为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专业科目包括:证券交易、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基金行业是喜欢挑战的金融毕业生的首选。

2.期货从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商品期货不断推出新的交易品种。2010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金融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联系起来,交易额逐年上升。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期货人才的需求。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期货从业准入性质的入门考试,是全国性的执业资格考试。考试受中国证监会监督指导,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主办,采用网上报名,机考方式。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为两科,分别是“期货基础知识”与“期货法律法规”上述两科考试通过后,可报考“期货投资分析”科目。相对于证券行业而言,市场更需要既懂证券又懂期货的人才。

3.银行从业资格证书

商业银行提供给求职者的岗位要求相对于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要更高,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较为明显。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自2006年试点考试以来,得到了广大会员单位和从业人员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建立了广泛的行业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实行计算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银行从业考试是机考,有题库,随机抽的题,形式与计算机二级考试相似。考试科目为公共基础、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个人贷款和公司信贷,其中公共基础为基础科目,其余为专业科目。证书每两年需年检一次,证书有效期为证书颁发日期往后推两年,如2010年1月1日颁发证书,在2012年1月1日需进行证书年检。

4.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对于想从事保险行业的大学生来说,几乎所有保险公司都十分愿意接受,更有很多保险公司在网上做出高调的宣传,以高薪赚足大学毕业生的眼球,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加盟,以优化销售队伍结构,更好满足高端人群的保险需求。从毕业生的角度出发,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一度不被看好的保险人行业,也正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营销人员上岗只需持有“保险从业资格证”即可。“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了稳定发展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队伍,落实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而设立的资格测试,是保险营销人员初入保险市场的凭证。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参考用书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保险基础知识》和《保险中介相关法规制度汇编》两本书。

5.注册会计师证书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会计知识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考试(也称CPA考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设立的执业资格考试,是目前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必备条件。注册会计师主要承接的工作有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等。尤其是在执行上市公司审计时,注册会计师不仅要鉴定一个公司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和制度,而且还要判定其会计报表是否遵循了真实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原则。由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考试内容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相较于前面几种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的考试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但CPA作为国内金融业的敲门砖是相当有用的,而且通过系统的学习,你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会提升很快,再通过工作经验的锤炼,券商的投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就能得心应手,薪酬也会很高。

另外,金融专业还有国外的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北美精算师(FSA)、注册金融策划师(CFP)等多种证书,考试难度较大,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对在校的金融本科生不太适合。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考证

首先,应理性考证。面对各种证书,大学生该如何选择呢?曾经有金融专业的学生问有无必要考教师资格证,我问她,你想当老师吗,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招聘老师的重要条件里面要求有教师资格证吗?当你不了解的时候,不要盲目考证。考证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就业砝码,那么考证应从自己的专业和就业目标入手,有选择的进行考取。有意去证券行业的,应首先考虑证券从业资格证,有意去期货行业的,应考虑证券从业资格证以及期货从业资格证,有意去银行工作的,应首先考虑银行从业资格证,有意保险公司工作的,可以考虑保险人资格证。另外,考证要兼顾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切勿逢证必考,疲于应付。

其次,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为“考证”而进行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现有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将来的发展需求,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很难顺应知识的更新。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的持续性。另外考证大部分也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曾经有金融专业的学生问,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证,是不是把握证券市场的能力就比别人强,我说,不一定。“证书”并不代表综合实力和能力,对证券市场的认识,需要我们去实践,甚至去实战。考证同时应注重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一般都有对新应聘员工的上岗培训,而高额的培训费用导致了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希望应聘的大学生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能直接进入独立工作状态。因此,证书对于很多招聘单位来说只是一个参考条件,而不是必选条件,所以,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崔量等.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企业导报,2011(17):14-16.

[2]王小倩.浅析长期升温不降的大学生“考证热”[J].技术与市场,2008(11):106-107.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4

【关键词】中职 金融专业 教学方法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科目是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公共基础证书的考试辅导教材,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宽泛,包括中国银行体系概况、银行经营环境、银行主要业务、银行管理、银行业监管及反洗钱法律规定、银行主要业务法律规定、民商事法律基本规定、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等,不具备一定的金融、法律基础知识是很难顺利通过考试的。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足,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校和教师只有努力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中职学生及该考证课程特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本文将从该课程的具体教学管理上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该课程的知识面又非常宽泛,如果单纯按照考试大纲大讲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那么很少有学生能够认真听下去,因此,该课程对我们教师如何安排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时候,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首先给学生设定一个搜集各类银行名称及标识的任务,然后通过课堂讲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区别及特征,最后结合另外一个任务,即让学生动手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一张银行业金融机构图表,要求能够准确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分类。通过以上这两项任务,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就清晰形象地植入学生的脑中,这样比老师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效果要好很多。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正确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讲到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通过各种案例开展教学。可通过学校的模拟银行实训室,设定相关情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明确与客户、同事等之间的相关规定,明确作为一名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及课堂氛围的渲染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不只是单一的一种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应根据每一章节的知识特点,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实现的是各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与教学方法运用的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从而达到发挥教学方法组合的整体的目的。

二、教学安排

资格考试一般情况下每年5月、10月各举行一次。因此,学校在课程开设上应该根据考试时间做合理安排,我校从2007年开始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根据正常的教学安排,每学期开学即3月或9月开课,一学期完后结课,这样,学生在5月考试时课程没有学完,无法参加考试,10月时已经相隔暑假,开学也没有加强训练,因为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学生的考证热情并不是很高,所以该课程应该根据考试需要,每年5月和10月保证学生刚学完课程教学内容,并且进行了短时间的强化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备战考试。

三、重视实践能力建设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开设这一课程时,都是以理论课堂为主,几乎没有专业技能课,这一做法其实严重地偏离了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本质。重视证书,更要重视能力,有些学生考证,只是为了单纯的获得证书,能力培养的主动性不够,有些学生的证书,通过突击强化训练而来,综合能力的提高受限,证书获得了,但是并不一定具备证书所要求的能力。要知道职业技能证书是一种职业技能的认证考试,是验证考试者对技能掌握的程度,接受职业教育并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的人员,如果将考证的相关课程单纯以理论的形式进行讲授,没有结合实际操作,那学生只能是对知识“死记硬背”。所以,在开展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学校金融理财实训课程、银行柜台实训课程的学习,如果单纯将考证课程脱离实操课程来开展,会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理解受到某种程度的阻碍,不利于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试,也不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四、加强统一组织管理

有些学校对考证的重视不足、鼓励不足、组织不够,组织学生参加此职业技能考证的实施滞后于专业发展的进程,很多中职学校学生对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我校从2007年开设了该课程,但是除了计算机相关考试外,学校一直都没有统一组织过该专业学生参加公共基础证书考试,使得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定位很模糊,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动力严重受挫。在这方面,应该加强统一管理,使学生在选择本专业后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计划,并努力实现。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5

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情况和效果

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实践形态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在分业监管架构下,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跨业设立或投资股权形成子公司的模式。二是在同一行业监管范畴内设立或投资股权形成子公司的模式。三是金融机构开展一些综合化的金融业务。试点主要围绕前两种模式开展,表现为金融机构投资设立、控股或参股子公司的形式。

按照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部署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审慎推进。截至目前,有8家试点银行投资设立了基金管理公司;4家商业银行获批成为投资入股保险公司试点机构;7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7家金融租赁公司;2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2家信托公司。我国的银行业监管部门在试点工作过程中高度重视综合化经营风险问题,始终把握审慎性原则,注重加强相关监管体系建设,严格控制试点范围、进度和节奏。截至目前,试点进展总体上保持稳健态势,风险基本可控,并积累了一定的监管经验。从总体上看,已开展的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基本能够按照国务院的工作要求稳步开展,对新形势下银行业如何适应企业和居民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行了十分有益的初步探索。

初步建立了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监管框架,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是制定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做到制度先行,有法可依,采取分小批准入等措施,有序、稳妥推进试点。

二是提高准入门槛,进一步明确试点银行应提出达到或高于自身现有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的商业目标和商业计划;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达不到预期商业目标和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的,要主动退出相应市场。如对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该时间期限原则上为3〜5年,对寿险公司可适当延长至7年。

三是建立“防火墙”,强调有效隔离,禁止关联交易、互保互换等业务。已发生的按照100转换系数纳入资本充足率和信贷额度考核,将或有负债转换成真实负债,并相应计提资本和拨备。同时,入股资本在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全额扣除。

四是初步建立了并表管理制度,制定印发了《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

为推动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的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对转变银行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状况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经过综合化经营试点,我国的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或跨行业产品创新力度得到一定增强,中间业务实现较快发展,顺应企业金融服务多元化要求,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完全依赖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理念,有助于逐步改善盈利模式,降低长期资本消耗风险。

银行综合服务协同效应初步显现。试点进一步加深了银行业和相关金融产业的合作联动,提升了信息共享程度,部分实现了业务优势互补,对部分投资目标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以金融租赁为例,目前金融租赁业总资产较试点前增长549.43%,净利润增长739.07%,资本充足率由15.2%上升至26.19%,不良资产率由3.95%降低至1.25%,拨备覆盖率由32.25%提高到181.6%。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迅速成为我国租赁业中的主要力量,快速扭转了机船租赁等领域被外国租赁业垄断的局面。又比如,银信合作业务规模目前已突破万亿元,占全国信托资产总规模接近60%;银行投资设立的8家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约2300亿元,约占基金行业规模的10%;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方面,目前刚批准两家银行购入保险公司股权。不过,一些领域试点时间相对较短,试点机构数量相对有限,业务发展模式及其与银行的协同效应也还有待培育和观察。

推动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逐步探索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随着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的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进一步改善,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从传统的以存款、贷款为绝对主导的业务架构,逐步转变为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多元化发展模式,正在探索建立以客户或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银行经营制度。

试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综合化经营形态多样,适用监管要求有待统一。当前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实践形态较多,其中既包括中信、光大集团等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也存在像中石油等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入股多家金融机构,既没有纳入我国国务院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总体规划安排,也尚未建立起类似并表监管和“隔火墙”等配套风险管理机制的形式。

监管协作机制的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有待加强。我国金融监管奉行分业监管模式,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各自的监管部门之间联席会议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约束力。综合化经营试点以来,不同金融行业间仍然存在试点准入标准不统一,并表管理建设进度不一致等问题。同时,日常监管协调难度大,尚未形成常规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在某些领域监管职责尚未根据各自监管目标取向进行厘清,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并存。

综合化经营试点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试点过程中发现部分机构综合化经营的领域与自身战略协同性不强。一些机构在经营领域上求大求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此外,试点目标容易集中于规模大、牌照意愿强的银行,一些试点持续期较长,影响了试点与非试点机构竞争的公平性,进一步增强了机构“早占早得”的政策投机心态。

关于推进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几点思考

从国际实践看,综合化经营业态的本质是由一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的,取决于自身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而不存在“分业”抑或“混业”的简单区分。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需要,根据现阶段试点经验,本文认为,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具有一定探索价值,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现有的综合化经营试点大致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但相应的配套机制还不健全,需要认真评估,客观分析,不断完善,审慎推进,并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简单、实用、透明原则。即保证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模式、产品和机构数量简单有限,便于监测风险和发现问题;坚持综合化经营试点具有明确的实体经济真实需求导向,并必须充分体现收益性,具备商业可持续性和合理性;坚持信息充分披露,防范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和相关风险。

风险可控原则。综合化经营试点应限定在较小范围内,绝大多数机构仍将以传统业务为主。注意甄别现实市场需求和非商业性非理性的冲动,始终将坚持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做到分批有序试点,控制好节奏,注意积累经验,能试能停。

制度先行原则。建立相应的试点工作法律法规,明确游戏规则,及时进行总结、修改、完善。

突出主业原则。坚持综合化经营试点机构的跨业投资和经营行为必须以围绕其主营业务为核心,有利于提升主营业务的服务效率和竞争能力,同时节约机构成本、市场成本和社会成本。

下一步政策思考

目前,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试点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需要对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试点统筹规划,安排好轻重缓急。同时,在试点机构的选择上应根据战略需要和比较优势进行调配,突出业务侧重点和试点典型性,避免综合化经营试点集中于某一类或某一家机构。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关注和考虑如下问题:

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综合化经营试点监管体制。针对金融控股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投资设立或入股不同行业的金融机构等情况,逐步建立与其风险水平相适应的约束管理机制,按照风险关联性明确监管主体,理清监管职责,建立监管安排。

加快推进监管协作机制建设,提高跨行业风险监管效率。我国完全有必要加快完善监管协作机制,切实发挥监管协作效力。可以考虑以行政规章的形式对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予以确认,赋予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更高的议事规则依据,适当扩大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成员,切实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形成合力。对于联席会议反复磋商未能达成一致的问题,可报请国务院的金融旬会制度研究决定。

明确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做到能试能停。下一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试点机构战略目标的制定和执行要求,制定试点机构资本回报率不低于本机构主营业务,商业回报率不低于目标行业平均水平的具体考核目标。按照目标行业的基本商业运行规律和经济发展条件,明确分档设定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等试点观察期限。配套建立严格的平衡记分卡制度,定期进行测评和相关后评估。对于在规定观察期限内未能实现试点目标,达不到监管要求的,可责令其出售跨业试点资产,退出相关行业。同时,应进一步坚持明确的审慎性指标,包括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2%(比基准要求高50%)、中小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比基准要求高25%),其中普通股占比不低于7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流动性始终良好、大额风险集中度远低于标准线10%到15%,不良贷款基本上能做到持续、真实双降等要求。此外,控制好试点节奏和范围,按照“成熟一家审批一家”方式进行审批。有针对性地探索建立综合化经营的差异化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有限牌照机制,根据试点机构战略适宜度和风险管控能力赋予其在跨业领域的业务资格。

进一步加强并表监管能力建设。坚持广义的风险监管并表,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内部交易、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内容,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强并表监管机制建设。继续完善监管要素、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完善非现场监管信息监测、跨市场监管控制、跨业经营资本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制度、IT、人才等并表管理体系建设。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范文6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体系的研究,借鉴一些其它行业任职资格管理的做法,提出一套“综合测评、分类分级、持续监管介的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体系。

一、构建对银行业离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综合测评体系

    (一)专业知识测评。在这方面,现行《金融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主要采用学历和从业经历来进行衡量,标准的任职资格条款就是:”担任何种职务,应具备何种以上学历,金融从业几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作几年以上”。笔者认为,学历、专业、从业经历并不能完全代表专业知识水平,尤其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管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笔者建议,采用专业知识考试的方式进行衡量。在具体操作中,针对不同类别银行业机构中的不同种类高管人员,可采用”1+x"的考试科目设置办法:"1”就是一门本行业基础知识,包括经济金融基础知识、本行业基本知识、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等;"x”就是本行业不同种类高管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比如,对商业银行中分管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信息技术等高管人员应分别测试不同的专业知识。此外,还可借鉴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等考试的做法,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高管人员,如具有某些方面专业学习经历或一定时间专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可以免考部分科目。

    (二)经营管理能力测评。高管人员,顾名思义,主要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因此,对他们的测评不能停留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方面,还应有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测评。有人说,能力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很难测量,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目前,国际国内都有许多非常成熟的能力测评模型和手段,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早在2003年就已经推出”通用管理能力认证体系”,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管理能力水平为导向的部级认证体系,它分为基础与综合两个等级,涵盖了自我发展管理、团队建设管理、资源使用管理和运营绩效管理四个主要功能模块,共有28门课程。由此可见,对能力的测评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它可以分项目、分层次地进行。当然,银行业高管人员除具备一些通用管理能力以外,还应具备一些专项能力,比如政策理解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持续经营能力等。因此,对银行业高管人员经营管理能力的测评可以采用,,通用+专项”的方式进行,也就是建立一个专项管理能力方面的测评模块库,对不同的高管人员可以相应选择通用和专项测评库里的相应测评模块。

(三)心理素质测评。目前,我国许多企事业和机关单位在选人用人时都引进了心理素质测评的做法,但是,金融行业还很少使用这种办法。对银行业高管人员开展心理素质测评是非常必要的。对高管人员的心理素质测评主要包括个性人格、职业偏好、情绪商数(eq)等,这些非智力的因素,对于高管人员能否胜任某一方面高管工作至关重要,比如,商业银行中分管信贷业务和信息技术的高管人员的性格要求可能差距很大,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完全相反,可以想象,如果高管人员的性格与分管业务不相匹配,后果将会非常严重。同样,高管人员的职业偏好、情绪商数等在高管人员从业方面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在性格测试和职业偏好测试方面.目前,我国都引进或编制了较多适应中国国情的量表,而”情商”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丹尼尔·戈尔曼博士提出的,目前在理论界还存在一定争议,可用的操作量表也不多,不过,长沙商业银行在去年公开选拔副行长的时候,曾经进行过情商测试,收到过较好的效果。总体上,心理素质则是一种适应性、参考性指标,衡量的是高管人员属于哪种类型的人,适合从事哪方面的高管工作,它可以作为选拔高管人员的一个重要参考。

    综合来看,对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综合测评工作将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借鉴证监会、保监会的做法,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功能,采用11银监会分级监管,授权银行业协会制定标准、教材和题库,开展社会化培训和考试,并适当引进电子化管理”的管理方式。

 二、完善对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分类分级管理体系

    (一)完善分类管理办法。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系是一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即便是对银行业内不同类别的机构和业务,也分别由银监会不同的监管部门监管,现行的《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也是按机构性质划分为七个类别分别制定高管人员任职标准,但其标准只是在从业经历方面略有差异。银行业内不同类别机构的业务性质、内容等有较大差异,对高管人员在任职资格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同,因此,应主要从专业知识方面制定分类标准,比如,商业银行与资产公司高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就有很大差异,相应地其任职标准就应有所不同。今后,随着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在金融业、银行业内部实行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金融控股公司将逐渐增多,金融业、银行业高管人员在不同类别金融机构、银行业机构之间的横向流动必然增加,在采用这种任职资格分类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应主要通过专业知识测评的办法来衡量高管人员是否具备在其它金融机构或银行业机构担任高管的资格。

    (二)完善分级管理办法。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界定是:”金融机构法定代表人和对经营管理具有决策权或对金融机构控制起重要作用的人员”,可见银行业高管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我国目前采用的也是一种分级管理办法:一方面,对高管人员的任职标准基本上是按总行级、一级和二级分行级、支行级三个层级来确定,但基本也是从学历、从业经历等方面来体现标准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任职资格审核与管理方面,也是根据监管机构的层级设置来分级管理的。笔者认为,银行业不同层级高管人员任职标准的差异,应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水平高低和经营管理能力大小方面,因此,应主要从这两方面体现任职资格的高低层次。此外,根据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机构设置情况和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层级设置,建议对银行业高管人员实行总行(总公司)级、省级、地市级及以下三个层级。

    三、强化对银行业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持续监管体系

    (一)建立高管人员的持续教育体系。银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快,对高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管人员在获得任职资格后,-还应进行不定期的再教育。笔者建议,可以借鉴会计证年检的做法,将高管人员接受再教育的情况和任职资格定期认证相结合,规定高管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再教育,才能获得持续的任职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