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研修总结范例6篇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范文1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 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合作交流 校本教研

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主渠道,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的音乐校本教研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以教与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意义

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这一特点,音乐学科校本教研,应以研究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为目标,以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从而推进音乐学科课程的改革。

1.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音乐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是音乐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关注现实,开拓、探索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学。

2.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新教材、新问题,更需要扎实地开展教研活动,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3.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通过教学心得交流,多方面信息的搜集,把握艺术教育方向,能提升整体素质、音乐校本教研水平,能更好地服务音乐教学。

二、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做法

我校音乐校本教研,是遵循发展规律,从音乐学科发展、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音乐学科特点及教师特长,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自己特色、风格的音乐校本教研。

1.重视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功能和团队合作优势。随着新教材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成了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研活动的最基层单位,解决“理解教材”“驾驭课堂”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教研组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抓好教研组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提高研究能力,促进音乐校本教研的开展。

(1)研究怎样用好教材。研究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体系,领会教材意图,是合理使用教材的关键。我们在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整合教材。例如,为了使学生更系统了解歌曲内涵,把握演唱风格,我们调整了教材顺序整合了课时,把第二册三课《手拉手》、四课《长鼻子》等四首以小动物为题材的歌曲整合为一个单元利用6课时实施教学,使学生在系列化的学唱过程中受到艺术及品德教育。

(2)研究教法与学法。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进行音乐校本教研和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校根据音乐学科、教材、学生等特点,以学定教,克服程序化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理顺了“学”与“导”的关系。

(3)研究教学设计,把课例做成精品。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教学设计”形成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我校坚持多年的“三上两备”课例式备课,使“独角戏”变为 “大合唱”。基本流程是:“一上”是以学科组为单位,精选一个课例,在集体研究形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由第一人执教供大家观摩,之后以“一上”为课例进行首次评议,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研究上;然后进入“二上”,即第二人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大家再次进行集体观摩,随后以“二上”为课例,再次进行研究,修改教案;由第三个教师第三次上课;课后再评,看修改后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呈现效果,又出现了什么新情况,下一步怎样修正,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教案。

3.开拓教师艺术视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在充分挖掘教师自身潜力,提高校本课程教研的同时,我校非常注重开阔音乐教师的视野。为开拓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的教研水平,学校加强了与周边兄弟学校的联系,一方面,在音乐教研网上相互交流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同时还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加强与文化馆、剧团等文化部门的联系,拜专家为师,开发乡土教材……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激发了音乐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研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我校音乐校本课程改革。

4.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

(1)为尽快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们定期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活动、“远航杯”教学大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青年教师找到了差距,培养了团队意识,促进了相互学习,提高了整体素质。

(2)根据学校实际,音乐校本教研从多种渠道为音乐教师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净化、顿悟等情感的培养。优美的琴声、形象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歌唱,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之美,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

三、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收获与体会

1.目标明确,任务落实。目标明确,就是要使全体音乐教师明确问题的总体目标,以集体智慧全面设计音乐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流程及具体教学方法。任务落实,即分别给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其他教师合情合理分配任务,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2.理论学习,源头活水。教育思想是校本教研的的指南与灵魂,对校本教研起着引导、评判、修正的作用。教学理论是支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的基础。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积累。理论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

3.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音乐校本教研坚持集体备课、自我反思的同时,要求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4.学科特点,突出强调。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听觉体验、情感体验,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合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实行“开放式”音乐教育。

5.自我反思,专业发展。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醒、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在教学理念的层面上解说教学设计;在教学动态生成性的层面上,叙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还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的设想。

总之,音乐校本教研,能让每一位音乐教师成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能提高音乐教研的效果和备课的质量;能促进师生的艺术修养。音乐校本教研一定会成为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的强有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国安,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 孙立春,唐淑华.中小学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本研修 困境 思考 对策

校本研修又名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要切实开展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需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音乐学科校本研修从学校出发,解决学校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面临的问题。它既满足了音乐教师的需要,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两者有机协调和统一。校本教材具有实用性,让学生了解本地与音乐学科内容的信息及发展趋势。这调动了音乐教师再学习再创造的激情,有助于音乐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一、中学音乐校本研修面临的困境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一城市重点中学)为例,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含音乐在内的艺术学科目前在中学的教学结构中属于边缘学科。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在学生的基础学科被接二连三地考考考的处境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其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会花在基础学科的听、写、练上去。这样的局面在无形中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所有的小科目被边缘化是应该的,学了那些东西有可能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认识在学生家长的意识里更为根深蒂固。

2.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部分保障。在一小部分学生的意识中,音乐课是和唱歌课划等号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给音乐课其他内容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障碍。学生在看到不熟悉或是不感兴趣的作品时缺乏耐心,消极反应甚至干脆干其他事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看到“6”还要从“do re mi fa sol la”数上来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给唱歌教学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3.作为小学科进行校本研修的集体性活动,参与的人员较少,难以形成浓厚的研讨氛围。我校专业的音乐教师六名(只有笔者一人在教学一线,其余全在学校行政部门做工作人员),平时的学习机会主要来自各个信息丰富强大的和音乐相关的网页,还有就是及时地抓住同校其它学科的研修学习机会,注意了学科之间的横向综合。校际之间的研修学习机会比较少,出去的机会更是有限,和其它大学科相比,“走出去,请进来”的时候不多。这种“井底观天”的现状客观上就造成了音乐学科各个领域的校本研修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闭门造车”。

二、做为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办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要积极面对现实,要结合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行动。立足于课堂和教材,把校本研修工作真正地做细、做实。

1.思想上高度重视

虽然目前音乐学科还没有摆脱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艺术各学科的教学工作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音乐课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偏废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是不可取的。做为传播美的艺术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这项事业的崇高与价值,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

2.借助网络多媒体

以前我们可能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用书》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来解读,现在我们通过点击和曲目相关的网页,就可以得到更详尽生动的资料。多媒体大量的使用,使音乐作品以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呈现成为常态。这些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在教师开阔视野、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充电,终生学习成为共识和可能。

3.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编撰适合学生的校本研修材料,把研修内容形成文字记录下来,是使教学取得高效实用优质的有效途径。

1、以人音版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为例。这是一个关于我国三个比较特殊的地区――港、澳、台的单元。学习的目的除了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欣赏《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和《天地人交响曲》之外,很明显还有情感目标的要求。为此,我在《校本研修材料(13册)》上就补充了几篇短文,有《澳门的回归》、《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和当代作曲家李海鹰的介绍文字。或许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上已经向学生展示过了,但我相信,只有在形成文字集结成册后才能给学生提供再次回顾的机会,从而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除了提供短文外,我考虑到学生刚刚走入中学校门,对一切还都比较陌生。为使他们早日适应中学生活,我在第一单元中还加入了一首补充歌曲《中学时代》等适合七年级学生演唱的歌曲。

2、对于比较艰深内容的处理,如果没有相关背景资料的链接引入,可能比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对此类内容的处理尤其要谨慎细致。我们可以就九年级第五单元《经典交响》为例来窥得一斑。在这个单元中共有这么几个内容: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和由其主题得来的歌曲《念故乡》。这些不朽乐章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多少总有些“阳春白雪”的感觉。作为教师,除了要对作品极为熟悉外,更要紧的是,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贝多芬和德沃夏克的生平及轶事要整理成文档给学生印出来,使学生在了解作曲家的前提下去理解作品的内涵。

再如,高中音乐鉴赏第四单元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教学中。对京剧的学习以前一直是我感到比较头疼的内容,但在几年前的那节公开课上受益匪浅。通过对梅兰芳先生的生平及贡献的生动介绍,使学生对这位京剧大师产生了尊敬和好感,他们接下来欣赏视频《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学唱其京剧片段也是兴致盎然。

结语

在音乐校本研修中,我还注意了从课堂细节入手,及时记录并反省平时教学工作中熟视无睹的小毛病,努力构建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搏出具有音乐学科特点的课堂的精彩,实现高效课堂。我深信,只要我们富有爱心和童心,就会有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课堂。而校本研修是使我们的课堂一步步走向完美的前提和台阶。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10.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范文4

2020个人校本研修总结篇三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结合年初制定的个人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完成了研修任务,特总结以下:

一、主要成绩

1、这次研修让我转变了教育观念,我深入熟悉到:学

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学生出色展现的舞台。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腐教育观念。

2、通过学习,我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很多疑问题目,使自己在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掌控教材、交换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进步课堂教学效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研修的进程中,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师经验,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3这次研修,我收获了很多鼓励和感动。让我更加明白:实在,学生是需要鼓励的, 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教学更是需要欣赏的。我们总是被这些发自内心的鼓励的声音所感动着。

二、存在的题目

1、学习的内容还要再宽泛些。

2、在学习上还存在惰性。

3、在教学实践中,还缺少创新精神。

三、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多看教育教学专著,并认真做好笔记,努力进步个人专业素养

2、专心备课、上课,教学要有豪情,及时撰写课后反思,精心设计作业,耐心辅导学生。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教研活动。

4、虚心向同行教师们学习,争取多听课,取众人之长,弥补自己学科知识的不足。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援用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生活不是守株待兔的遐想,不是消极的自我研究,不是情绪化的虔敬神明,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人生价值”。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尝试,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不断探索,向着更高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2020个人校本研修总结篇四本学期,我着重从德育出发,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研修工作落到实处,在课堂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则是教育之魂。

一、良好的师德,是自我教育完善的需要。

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记得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认真研究新课程。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标,能够把握新课标“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精神,特别对新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做了学习和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活动,提高了自己备课和讲课教学水平。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我带给我的学生是一种音乐学习的轻松,明朗而高效的节奏感,严肃而活泼的氛围,重学法指导,重合作意识的培养,重情感交流。在新课标下,我觉得教师的教学要放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内趋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音乐知识;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我坚信,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在适应了我的授课模式以后,渐渐地从对我的课堂发生兴趣转向对音乐学习感兴趣。我是发自内心地感动于这种良性的循环。同时,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能够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实丰富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范文5

当时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则大多停留在“加强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这一理论认识的层面,其立论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师范性”的阐述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某些论证还将培养学生“上讲台”和“上舞台”俨然对立起来。由于我在中师长期工作过,后又到高师任教。因此,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种技能要求和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都比较了解,有一定的发言权。于是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思考。当我从人才学的文献资料中发现了关于“专才”和“通才”的论述和讨论后,深受启发。我认为就高师音乐专业的性质而言,其目标就是培养音乐方面的“通才”,简言之,就是需要造就出既能够唱歌,又能够弹琴;既懂音乐理论,又懂教学方法;既能够上好音乐课,又能够组织和指导课外音乐活动……的全面发展型的音乐人才。诚然,就单项音乐技艺而言,高师音乐专业不能够和音乐院校的各专业比技能和水平,但是就综合音乐能力而言,音乐院校则远远落后于高师音乐专业。我将这些论据融入“通才”论点,撰写了《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一文。

1988年11月,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我在会上宣读了刚刚修改完成的《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结果引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响。一方面,与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教研员和行政领导,认为我的发言切中时弊,意见中肯,参加会议的教育部领导还找工作人员要去了我的发言稿。而另一方面,多数高师音乐专业的老师则感到通才教育影响学生专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这一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于1989年第3期开辟了“争鸣”专栏,同时发表了我的《通才教育──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目标》和李博文老师的《我的观点》两文,以期展开讨论。

关于通才音乐教育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多能”与“一专”的关系,即二者是以哪个为主导的问题。我的文章明确地提出了“多能一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一专多能”的观点。因为高师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师资,而中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是通过歌唱、欣赏、器乐等综合性质的音乐审美教育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新人。如果将“一专”放在首位,那势必影响多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具体地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声乐、钢琴、指挥、作曲等方面的艺术表现技能技巧,要掌握乐理、和声、曲式和作品分析、配器、民族音乐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应该会演奏一至两种乐器、熟悉各种常用乐器的性能和演奏知识等。这些必须掌握的多方面的才能,正是通才教育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高师音乐专业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主修”渠道,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特长。这种在“多能”基础上的“一专”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又有利于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可以说具有“锦上添花”之功效。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提出“多能一专”的论点,还有一个潜在的动力因素,就是体现了我个人几十年成长经验的理性总结。在漫长的中师执教期间,由于工作需要,我必须弥补在大学学习期间留下的知识技能缺陷,坚持边学边教,边教边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较全面地掌握了声乐、钢琴、伴奏、作曲指挥等方面的教学技能,在理论方面也胜任了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内容的教学,此外,我还给学生排练过合唱,排演过话剧,举办过二胡讲座,给学校修理过风琴……这实际上就走的是“多能”道路。但是,这些技能大都掌握得很浅薄,很多方面都是“半瓶醋”。因为从事这些课内外的技能活动,都是为了工作需要,边干边学,自然谈不上“专”,但是通过“多能”的实践,扩大了我的知识面,扩展了我思考问题的视野,对于我音乐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专”,无疑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音乐艺术领域,虽然有技术与理论两大系统,但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够构建起枝繁叶茂的音乐百花园。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没有二三十年的“万金油”式的音乐教学实践,就不可能写出《音乐审美教育》一书中指导实践的章节。因此,我的亲身体验是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多能”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再确立“一专”的发展方向,既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个人专长的更好培育和发挥。

在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我反复地思索了对通才音乐教育的反面意见,仔细考量了“一专多能”的合理内核及其局限性,感到我们的争论还是停留在“专”与“能”的浅表层次,缺乏以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来审视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智能结构,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推动讨论的深入。因此,我又以《再论音乐通才教育》为题撰文,从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本体因素、外部因素和他山之石三个方面论证了音乐通才教育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不久,这篇文章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1992年第3期得以发表。

小学音乐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音乐;辅修;质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120-01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学分与弹性学制在高校的推行,辅修已成为大学生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话题。在辅修办得热火朝天之际,却也不乏学生半途而废的现象。为弄清那些中途退辅人的真实想法,笔者决定用质的研究方法做一典型个案研究。

本文研究是特殊性问题,只对个案本身进行探讨;同时又是意义类问题,探讨的是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从旁观者角度,会自然认为中途退辅是极不划算的事。但或许在这些退辅人行为背后的个性化解释会让局外人有所理解和触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确定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具体策略为“典型个案抽样”,具体方式为“方便抽样”。(二)研究方法的选择。1、资料收集。(1)观察法研究采用隐蔽的、无结构的参与型观察方式,探索与验证相结合,动态地与研究对象直接作用,在短期内对研究对象获得一个即时的了解。(2)访谈法研究采用半开放型访谈法。2、资料分析。类属分析与情境分析相结合。

三、研究结果

(一)“别扭、不舒服”――王翼的辅修情况。王翼小时后琵琶考了五级,后来因为功课紧,家里希望她能考上重点,于是就停止了这个业余爱好,但王翼并没有终止对琵琶对音乐的热爱。上大学后,王翼听说学校有音乐辅修,非常高兴。然而当她跟父母商量学费问题时,父母坚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学习第一,主修至上。王翼告诉我,她的主修已经让她很失望了,她不想让大学生活毫无激情,这次一定要自己做主。父母拗不过她,勉强答应了,只是时不常念念“紧箍咒”。最初,王翼把自己对音乐的所有热情都倾注在辅修上,但很快王翼失望了:“完全不是我想的那样儿”。问起她的辅修,得到的回答除了“别扭”就是“不舒服”。那么,王翼是如何不舒服了呢?1、“老师,请注意我!”辅修班不乏“人才”,有些人在进入辅修班之前水平甚至可以和音乐系的人相媲美。这些人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演出的大部分节目被他们“垄断”。王翼被忽视,始终没有得到关注。2、“打折”最初拿到辅修培养方案时,王翼是兴奋的,因为大多数课程都是王翼迫切想学的。但真实的教学情况却让王翼倍感失望。课堂老师所讲的一些知识,王翼认为不是辅修生该掌握的,而是“前辅修生”早就该掌握的。3、“来之不易――迟到的成绩”选课、上课、考试、却没成绩、等待、漫长的等待……王翼不耐烦了,学姐笑之:“我前年的成绩还没给呢!”“当初辅修是为了快乐,因为辅修是个深入学习音乐的好机会。现在,有太多的不愉快,辅修已不再值得留恋。纵然已经花去2000余元,高不成,低不就,但我受不了了。”(二)“累、拖垮”――李驰的辅修情况。李驰是从零基础开始辅修音乐。她认为辅修是亲近音乐的好机会。不同于王翼,李驰的家人十分支持,父母甚至希望她能拿下“双学位”。李驰开始也是信心十足,认为可以做到,但情况并不像她想的那样乐观,同样是修了20个学分左右,李驰修不下去了。“我真是要被拖垮了!”1、“选课是一道难关”每到学期末的选课,李驰都会绞尽脑汁,“两边总是冲突,同一时间只能选一个,可两个又都是必修,而且都是今年选不上,再选就等一年,到了来年还是冲突,又是只能选一个。就这样,年复一年,我总是选了一个,却不得不丢了另一个。”更令李驰难受的是,明明选上的课,最后居然停开,这时再想选别的课,没课余量了。经过艰难取舍,选上的那门课到上课时不是当初选课的那个时间了,而这时候选课时间已过,没有任何补救措施。白白牺牲掉一门课,而这门课恰恰要再等一年才能选,一年过后还会有新的冲突。2、“困难重重”由于李驰是零基础开始,像这种艺术类的辅修的课程,学起来必然会感到吃力。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加大,李驰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像一些器乐类的课程,最好每天练,可李驰主修的作业忙得焦头烂额,辅修又还有其他作业,哪里还挤得出时间“天天练”!李驰主修上课的教学楼还和辅修上课的教学楼不在同一校区,两个校区有一站远。李驰的课表本来就几乎没有空课时间,由于上课地点的变更,李驰不得不在课间飞奔。课间休息只有10分钟,10分钟之内要从一个校区奔到另一个校区。3、“狂轰滥炸”“到了期末,所给的时间永远要比所需的时间少的多,”李驰说,“我主修加辅修,当初选了多少门的课,现在就有多少门课的课等着通过。”闭卷考试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论文提交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筹备。

四、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弹性学制下选课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挫伤二人辅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如果这方面少些阻碍,李驰的课业压力就不会成为负担,而王翼对辅修的负面情绪也许就不会进一步加深。第二,停止辅修时,两人对音乐的喜爱都不减当初。也就是说,她们放弃的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对音乐的执著。从这一点上看,她们并没有在辅停中失去什么。第三,两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从始至终一直非常清醒,并且敢于付出。辅修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她们愿意。中途停止辅修,既拿不到学位又没有结业证书,逝去的时间花去的金钱永不复还,她们舍得。对她们而言,心灵的选择来不得半点凑合。第四,快乐是选择最终的栖息地。一切决策,一切努力,一切付出,都是为了快乐,甚至失去,也是因为快乐。当初加入辅修,是为了满足学习音乐知识的需求,那个时候辅修比不辅修快乐,于是选择辅修。后来,对王翼而言,“供不应求”是不快乐的;而对李驰来说,“供过于求”同样也是不快乐的。此外,又有太多的沉重造成不快。这个时候,不辅修比辅修更快乐,于是,不辅修成了她们的抉择。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刘丽超(1987年-),女,汉族,北京海淀区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教育本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