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女青年范例6篇

文艺女青年

文艺女青年范文1

文艺女青年这个词最近很热。定义是这样描述她们的:怀着爱与恐惧、悲伤与希望、理性与感情在边缘又大众的神秘地带漫步,她们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感性思考的结果源于幻想,故没有任何意义,但她们沉浸在“纠结”这种情绪中并且乐此不疲。

把上述两个名词放在一起,除了让人觉得共同点是不靠谱外,也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首先为《男人帮》那么矫情的故事买单的,一定是那些文艺女青年,或者是由文艺女青年已经过渡到无事可做的中年妇女们。她们每次看些什么东西的时候都会想这想那的,叫做伤春悲秋。她们会在这个号称男人版《欲望都市》的剧情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最终在不断的批评声里天天守着电视机,不小心就把它当成爱情宝典。她们也觉得自己好傻,可是自己就是控制不住那些情绪潜滋暗长,也正符合文艺女青年总是保持纠结别人或自己纠结的状态。

其实《男人帮》正渐入佳境,赵宝刚一直做畅销剧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抓住了文艺女青年的命脉,他说:“希望让女人知道其实在男人的世界里,爱情也是他们的全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伪命题。他还说:“男人和女人,他们分属于两大不同的阵营,为了彻底收服对方,大家互相往死里掐。根据一个遥远的传说,有一种东西叫爱情,可以彻底终结这场战争。于是大家纷纷地赶紧去寻找,赶紧去幻想,找到头破血流才发现,原来这个感情也是另一些人在书房里炮制出来的。”你信这头也罢,信那头也可,不正是应了纠结二字?

文艺女青年范文2

1、《论文艺女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场》是由丁小云编写的一本书籍。本书是著名妇女之友丁小云写给年轻女孩的一本文艺女王心经。书中的部分章节发表在豆瓣阅读上之后,曾长期占据豆瓣阅读非虚构类作品第一名位置,是豆瓣网上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

2、当一个年轻人被那些高度程式化的、伪个性化的流行文化产品洗脑之后,他的确很容易变成那种极不靠谱的伪文艺青年。而真文艺可以让一个人完成自我拯救,完成你一个人的文艺复兴,进而拥有过真实生活的能力。女王气场是一种比白富美更强大、更恒久的力量,每个女孩都能拥有这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你做成你最想做的那些事,过上你最想过的那种生活。阅读这本文艺女王心经,你就会知道如何拥有这种力量,帮助你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一颗雌雄同体的心,帮助你拥有男女通吃的女王气场,进而成为无忧无惧的文艺女王。

(来源:文章屋网 )

文艺女青年范文3

到学校后,我听别人说,有一个工科男,在实验室里泡了半个月,出来之后,胡子拉碴,邋里邋遢,见到过路的人就笑,还一把抓住了一个女同学,满脸期待又真诚地说:“同学,跟我说句话吧,半个月没有女生和我说话了。”

我是去年来这里读研的,当时我还在想自己会不会也有这样的遭遇,突然有个男生从实验室里跑出来让我跟他说话。后来发现,我的身边没有几个男生,我所在的系是这所工科学校里最有“特色”的一个系――中文系,全校唯一一个男女比例是1:7的系。还听说有一届全校研究生运动会,当中文系的方阵走过主席台时,台上的校长“根叔”(李培根)笑了,指着唯一的男生旗手说:“那个男生是借来的吧。”

不过,在这个系里,我很欣慰,因为我可以自豪地称,我是这所工科院校里纯正的文艺女青年。

一个青年拿着电话,眼神坚毅地说:“亲爱的,等我回来,我会征服北京,征服上海,征服深圳,征服东莞。”

台上那位打电话的青年,是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的王伟。

这是迎新晚会上的一幕,我进学院第一件事不是学习,而是好几位同学自编自演了这一幕话剧。

几个文艺青年聚在小屋里,编段子、想台词,琢磨人物的心理活动,练习人物的举手投足,还真像那么回事。我常暗地里想,要是研究生三年都这么文艺,简直是神仙般的读研生活了。

和中文系比起来,其他系的精英们的生活可要一板一眼得多。

我的一个老乡就是当年被选拔进来的一个“精英”,一直以来,他都觉得我们学中文的生活比较枯燥,除了看书还是看书,根本就体会不到做实验的乐趣。但是我知道,他只是嘴上这么说,要不他也不会整天跟着我去我们班里听“语文课”。

当我们的话剧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他正在楼上做实验。我几乎可以想象的到,此刻的他正强睁着睡眼,一手拿着试管,一手拿着针剂,边打哈欠,边往试管里滴液体。然后抬起头,望望窗外。此刻我们的会场,爆发出了一阵此起彼伏的笑声。

我给他发了一条短信,问他实验做得怎么样?

他回了一条:“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论文。”

相比于工科生的实验室,我们活动的场所主要就是教室和图书馆。

我们上课的地方在东九楼和西十二楼,这两栋楼曾经是亚洲最大的两座教学楼,可以容纳三万多人自习,据说容载量相当于“辽宁号”航母。两座大楼前面分别立着孔子和老子的雕像,西十二楼前的老子像被同学们戏称为“老子不进西十二”。

我是文艺女青年,我喜欢读诗,也喜欢讲诗歌的课。

有一次讲海子,老师说海子是现代诗国殿堂的国王。谈到海子之死,老师说海子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于生命极限去写诗的诗人。他认为,海子的死是一种“殉诗”。

我想,只有真正热爱诗歌、相信另外一个世界存在的人,才能体会到海子那种精神乌托邦的纯净。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理解老师的这一席讲解呢?

“现代人为什么少有这种对诗歌的强烈热爱?”我坐在下面,小声地问。

“这是一个速食化的时代,微博、空间说说、人人、微信等中的段子文学占据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老师想了想,慢慢地说:“一百年前中国人躺着抽鸦片,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想起了墨西哥的一句谚语,今天也被国人广泛地传诵着:身体走得太快,灵魂就落在了后方。

讲海子的这位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博士,她曾经悲观过,但是她又充满了希望。她说她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图书馆、歌剧院都坐满了人。她觉得,诗歌的时代不会离开我们太久。

是啊。诗歌是真善美,诗歌代表的是人类的心灵。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写诗,那么诗歌的时代就不会消亡。

光阴荏苒,很快就到了研究生的第二个学期。

“学校有一个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基金项目,你有没有兴趣参加?”电话里传来了班长的声音。

是否参加这个项目,我是犹豫的。我很清楚,参加这个项目的大都是学校里做学术做得最优秀的一批人,况且华科本身就是一个工科学校,像我们这样的文科专业在这样的基金项目中肯定不会占有优势的。

但是,班长的号召,我怎能拒绝呢?班长在班里面一直都以大姐大的身份出现,关心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很有号召力。

我们这个项目共有6个人参加,项目研究小剧场的生态环境和运营情况。为了增加申请立项的成功率,不但邀请了我们的院长做指导老师,还邀请了我们学院的特聘老师、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方方老师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为了这个项目,我们真的是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资源。谁让我们系好几年都没有同学申请上这个项目呢。

答辩的时候,答辩老师还说,就这点钱,就这么个项目,你们有必要发动这么多人吗?连学院院长、作协主席都来了。

我们苦笑,没有办法啊。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研究、讨论和书写报告,我们的项目终于获得了立项,立项经费是一万元。我们自己高兴,老师也为我们高兴,我们的组长兼班长甚至说,我们创造了中文系的历史,我们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申请到这个基金的中文系团队。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我喜欢海子的这首《以梦为马》,我喜欢把它放在我的床头,喜欢在旅行的时候,带在我的身边。

文艺女青年范文4

她的房子:77平方米 购于2010年

购买方式:按揭付款,总价49万。

她的梦想居所:要有超大落地窗,从窗子看出去有远山绿草,周围环境好,有自己足够的空间。

“拿着家里的钱去交首付的时候,感觉就像小时候妈妈把家里的钥匙交到我手上一样,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要承担一些责任了。”说起买房子的经历,去交首付款的情形让黄丽记忆犹新,“毕竟从小到大第一次花那么多钱”。

买房对于黄丽来说,“压力挺大”。从刚刚毕业回到成都工作,家里人就一心想让她买房安定下来,但是她那颗“不安分”的心就是不愿意停下来,“我总想着生命有很多种可能,说不定哪天就要变道”,所以相对于家里迫切希望她买房子的态度来说,她自己十分抵触在成都买房。

游走是黄丽的一种普遍生活状态,如果她不在成都,可能就在去旅游的路上,无所谓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一段时间内没有出去走走,对她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事情。这种游走的状态让她越来越抗拒买房,但是当飘然的生活状态和时间撞车的时候,她发现一个惨烈的现实――她到了一个所谓的应该安定的年龄。“也不是说我向时间低头屈服,有些事情是自然而然的,到了这个年龄该去做了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就像我买房子,以前我十分抗拒,但是当时就觉得应该买了”,所以才有了开头那一幕交首付款的画面。

在名下有了一套房子之后,黄丽发现自己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获得安全感,发现有一套房子竟然平添了许多让她觉得安全的感觉;从不还房贷反而是个月光族,变成了担负着房贷却月月有结余;从做一天算一天,变成了开始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所规划……“变化很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没想到买一套房子会带来这么多影响。”

现在黄丽每天忙着跑装修,从一块砖到一匹布,都要亲自过手,经过装修的过程,黄丽还学会了精打细算、跟装修商讨价还价。

房子与爱情

Q=《成都女报》

A=黄丽

Q:你会将这个房子视作婚后自我保护的方式么?

A:会,我不敢保证婚姻面前人人都有百分之百的底气。

文艺女青年范文5

摘要:青楼,是中国各阶层男人的娱乐及社交场合之一,而在这除了一般所谓的卖身外还有卖艺,当一名青楼女子除了姿色以外,还兼具着文学才华时,则可以成为该楼的“当家花旦”。在以戏曲杂剧为主流的元朝,此类情形特别明显,青楼女子以当时的各类剧本于宴席间进行演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往往使人流连于此。本文将以夏庭芝所编撰的《青楼集》为主要材料,就上述之文化与文学间的互动进行探析。

关键词:元朝;《青楼集》;青楼文化

在一般大众的观念中,青楼女子也就是俗称的,泛指用自己的肉体来赚钱的女人,而较高级的“当家花旦”则还会些许才艺,如诗词歌赋等。但元朝的青楼女子则并非如此。元朝虽然也有以贩卖肉体维生的青楼,但却颇为衰弱,在这所要谈的青楼依照现在的说法当是艺妓,主要为卖艺不卖身。元朝的青楼艺妓属于专门的“乐户”,其来源多半是战俘或是罪犯的家属,大部分为穷苦家庭的子女。在元朝的的法令中,“乐户”的身分地位低下,其平时出入的衣着、乘车都有严格的规定:

娼家出入,止服皂褙子,不得乘坐马车。

婚姻方面也有规定:

乐人只娶乐人者,咱每根底近行的人每,并官人每,其余人每,若娶乐人做媳妇呵,要了罪过,听离了者。

乐户只能跟乐户结婚,使得乐户阶级成为了世袭的职业,后代也只能以此为生,且在元朝户部中都有登记,所以想要变更职业是不可能的事,更不用说翻身了,也就形成了在《青楼集》中可以看到像权贵攀附的情形了。

随着元朝的统治到了中期,游牧民族也渐渐的沾染了汉民族的陋习,官员狎妓之风日趋盛行,更有甚者因此而被罢官。接下来透过《青楼集》对这青楼文化进行再深入的了解。

一、《青楼集》与夏庭芝

本文的研究文本为元朝夏庭芝所撰之《青楼集》,进入文本前必须先对夏庭芝的书写动机有所了解。在其开头志中先提到了元杂剧的由来。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尔。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

而后又在解释院本与杂剧之间有何分别,将元之戏曲做了一详细的分析解释,角色、戏曲分类、风靡程度都写入其中。在最后则写出了夏庭芝本人的何以撰写这本《青楼集》的动机:

呜呼!我朝混一区宇,殆将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而色艺表表在人耳目者,固不多也。仆闻青楼于方名艳字,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虽详其人,未暇纪录,乃今风尘洞,郡邑萧条,追亿旧游,慌然梦境,于心盖有感焉; 因集成编,题曰《青楼集》。遗忘颇多,铨类无次,幸赏音之士,有所增益,庶使后来者知承平之日,虽女伶亦有其人,可谓盛矣!至若末泥,则又序诸别录云。至正己未春三月望日录此,异日荣观,以发一笑云。

从上面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夏庭芝撰写《青楼集》的动机有两个,第一是有感于当时歌舞之盛、技艺精采绝伦,因此他选择有名之人纪录之,编辑成册,供后世了解。另一方面则又显示出他对于过去生活的缅怀。

二、青楼女子与文学传播

戏曲的发展在元朝达到了最高峰,除了统治阶层的鼓吹,也深深受到下层民众的喜好,这一切则必须归功于戏曲传播者─乐户,而这次所要讨论的元朝青楼就包含在其中。戏曲本身就是种大众化的表演,不仅在富贵人家中表演,同时也在瓦舍勾栏中演出,当戏曲家创作出一部戏剧时,就必需有表演者将其演出,而这些演员不止要有姣好的容貌,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表演技艺,《青楼集》正是记录了一群技艺超群的奇女子,他们在当时可说是名盛一时,是人们追求及崇拜的名角。

《青楼集》中的艺妓虽然难免有卖身的经历,但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她们是演员而不是卖身的青楼女子,她们的生存方式亦主要来源于“观者挥金与之”的勾栏瓦舍,这决定了对她们的态度应该是艺术的或审美的。她们的表演也不带有任何色情和游戏的意味,体现出不同于流俗也不同于以往的艺术视野。

而他们的表演技术之精湛,在当时博得众人喝采,如珠帘秀:

姓朱氏,行第四。杂剧为当今独步;驾头、花旦、软末泥等,悉造其妙。

或是顺时秀:

姓郭氏,字顺卿,行第二,人称之曰郭二姐。姿态闲雅。杂剧为闺怨最高,驾头、诸旦本亦得体。

除了以上两者在《青楼集》中有记录下角色定位外,还有其余三十九名,《青楼集》中的每人都是技艺高超,深受当时官员及普罗大众吹捧,红极一时。而元曲的传播地域分布因此也有很大变化,早期的元曲乐户主要分布在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到了元中后期,随着全国的统一,不少乐户开始向南方发展,亦有南方当地之乐户兴起。元朝中后期北方活动的戏曲演员数量超过同一时期的南方艺人数量。从整体来看,元曲的传播范围不只是集中在政治文化中心,而是“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艺妓正是通过扮演戏曲角色进行登台表演,对戏剧进行传播。如果没有艺妓的演出,戏剧便难以登台,难以广泛传播,也难怪王书奴在《中国娼妓史》中认为:“则知当时娼妓无一人不通‘杂剧’。”

三、青楼女子与文人创作

除了要有技术精湛的演员外,还必须要有一好的剧本,才能呈现出好的戏剧,而创作出剧本的文人或多或少都与青楼艺妓有所联系。在元朝科举有时举办有时废止,文人苦于仕进无路,忧于退而难隐。他们为了生存或是抒志,纷纷留连于瓦舍勾栏,寻找相知相敬的知己。而艺妓们满腹的才情与卑贱的社会地位引起文人的同情,惜其才华,怜其悲苦,文人身世沦落之感与艺妓的悲凄的人生境遇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杂剧繁荣的元朝他们的交往尤为密切,艺妓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也表现的更为深广。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可知与艺妓交往的多是文人名士,包括诗人、词人、戏曲作家、散曲作家等,文人名士与艺妓们彼此欣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他们也写出了大量唱和的诗词曲赋,赠妓类作品比比皆是,如:

张怡云,能诗词,善谈笑,艺绝流辈,名重京师。赵松雪、商正叔、高房山,接写《怡云图》以赠,诸名公题诗殆遍。

又如:

周喜歌,字悦卿。貌不甚扬,而体态温柔。赵松雪书「悦卿二字。鲜于困学、卫山斋、都廉使公及诸名公皆赠以词,至今其家宝藏之。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青楼集》中有大量记录。因为艺妓的才识、技艺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促使文人创作出更适合舞台演出的剧作。对于演员,演出新剧作是金钱的主要来源,而剧作家的作品也需要舞台的展现和演绎,否则只能沦为“案头读物”。通过密切交往,文人熟知艺妓的才识、技艺及表现力;在文人文学素养和精神追求的影响下,艺妓也更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利于戏剧舞台艺术的丰富与再创作。在戏剧生活中,文人的才华得到展现和肯定,艺妓也得遇赏识之士,她们的美色、才情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也使文人士夫留恋于瓦舍勾栏生活,努力创作出新作品。(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元)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2]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台北市:万年青出版社,1971年.

文艺女青年范文6

顾青瑶(1896~1978年)是现代著名女书画家、篆刻家、诗人。名申,字青瑶,别署灵妹,苏州人,居金门西石英钟子街。她出身吴中望族,曾祖顾椒园、祖父顾若波均为清未书画名家,父亲虽不是职业画家,却曾留学美国,有着满腹的中西文墨,归国后执教20余年。

顾青瑶出生在上海,因自小耳濡目染,对文艺倍加喜爱。她有二姊一弟,皆先天殇,所以她被父母视为掌上珠。顾青瑶6岁学画,11岁时被送至陈小翠的父亲陈栩园处习诗词,因而与陈小翠有着文友兼姐妹之情。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的海上才女中,顾青瑶是琴棋书画全通,堪称才女中的才女。

1934年,她在上海与文友陈小翠、冯文凤、李秋君、杨雪玖、汪德祖、顾墨飞等创办“中国女子书画会”,由于颐青瑶与陈小翠文才最佳,二人成为书画会特刊的主编,四年中举办书画展四次,影响颇大。同时又组织画中诗社,分课唱和,加入会员达150余人。抗日战争期间,画会活动一度停止,顾青瑶就卖画授徒养母教子,其间书画弟子有李庄、雷传孝、朱圣膺、赵含英、沈玉英等20余人。因其生性孤高,常以“眼高”“手高”教育学生,曾言:“观画必需眼高,方能窥见真谛;眼不高必然手不高,岂可成家耶!”1945年抗战胜利,书画会重新恢复活动,她与陈小翠、李秋君共襄其事,并举行胜利书画展。暇时常以吹箫、弹琴、拍曲自娱。1946年她被推为上海美术协会筹备会委员,旋又被选为理事。

1949年,顾青瑶离开上海去香港,在港仍以授徒习画为生,学生约35人。1958年,她被香港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艺术系聘为讲席。1972年移民加拿大,直至谢世。1979年,香港艺术馆举办了顾青瑶遗作展。

翻开民国画坛的历史档案,不难发现顾青瑶和冯文凤、李秋君、吴青霞、陈小翠、陆小曼、谢月眉、庞左玉一样,同是20世纪30年代风靡上海的闺秀画家,是中国女子书画会的主力。顾青瑶多才多艺,所作诗词沉郁苍凉,俱见灵性。书法喜篆籀、甲骨文,行书近章草体。绘画工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技法娴熟。初习仕女,笔姿娟秀。其山水得力于家学,早年临摹祖父若波作品较多,进而法清初“四王”、董其昌,又私淑新罗(华岳,号新罗山人)、石涛,笔墨超逸,一洗凡俗。中年后上窥宋元,逼真范宽,皴法苍莽沉着,浑重古朴,绝无女儿家气。此外,她还喜好篆刻,常在堂下屋前拾砖瓦碎片,持刀刻成文字、造像。久而久之,刀法日趋成熟,遂肆力于古籀碑碣、三代鼎彝、金石文字之学。海上篆刻名家钱瘦铁见之甚为赞许,称江南女子中能通金石、擅才艺者唯有青瑶耳。其一生著作甚多,有《宋拓大观帖考证》《金石题跋》《青瑶印话》《青瑶题画诗录》《绿野诗屋印存》《论画随笔》《归砚室词稿》《青瑶诗稿》《门弟子问答录》等行世。

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

上一篇文艺心理学

下一篇新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