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研修总结范例6篇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范文1

然而,当我经过了这2天的培训学习之后。我要说,我不虚此行。参加这次培训,我有所收获。因为,我收获了感动。

第一、 感动于专家们的诚心。

专家们的讲座,不是像往常一样,空对空的理论灌输,高高在上的权威式的硬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课例,认真细致的点评,给我们学员讲解,什么叫“真语文”,什么样的课才是“真语文”课。这样的讲座,让我们一线老师容易理解,乐意接受。

第二、感动于几位授课老师的智慧。

在这次培训中,给我们上展示课的三位老师分别是:XX镇中的罗XX老师,芦溪外国语学校的陈雨老师和XX师大附中的刘XX老师。她们上的都是八年级上册的《老王》,她各自的风格不一样,展示了不同的风采。罗XX老师注重本课学习之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陈雨老师注重通过本课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学会这种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刘XX老师则看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她们的课各有千秋,但都用自已的智慧阐述了“真语文”这教学理念。

第三、感动于大家之间的真心交流。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范文2

现将20*年高校“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以下简称“教师进修班”)结业考试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外语考试语种和学科综合考试学科范围

1、外语考试主要语种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和法语,由参加考试的教师任选一种(外语专业的教师任选一种第二外语)。

2、学科综合考试学科(一级学科)共43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含文艺学、汉语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地理学、生物学、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林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音乐、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力学。

二、报考人员范围和条件

参加高校“教师进修班”学习并已完成第一阶段规定的全部课程或主要课程学习,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的人员。

三、考试时间和地点

1、考试时间:外语考试:20*年11月5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学科综合考试:20*年11月5日(星期日)下午2:00?4:30。

2、考试地点:*工业大学。

四、报名工作

考试报名及考务工作,省教育厅委托*工业大学人事处具体实施。

1、报名程序:

(1)应试教师向所在学校师资管理部门(人事处或教务处)提交本人填写的《*省高校“教师进修班”结业考试报名登记表》(以下简称《报名登记表》)、相关证明(进修学校颁发的结业证书或进修学校研究生处出具的《“教师进修班”学员全部课程或主要课程学习成绩登记表》、3张两寸近照(照片需贴在《报名登记表》相应位置)。

(2)各校师资管理部门(人事处或教务处)负责对应试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并按《*省高校教师进修班结业考试报名汇总表》进行汇总和录盘(按EXCEL格式)。

2、20*年“教师进修班”结业考试不收取报名费。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范文3

下面就选修教材的内容要素与使用现状研究述评如下。

一、具体模块内容要素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模块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以及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确定的。近年来,针对选修教材,从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直至现当代名篇名著都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对各模块的研究并不平衡,其中讨论较多的是以下几个模块。

1.《唐诗宋词选读》模块

卢俊阐述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导言”部分设计特点。《唐诗宋词选读》中,“导言”是从诗歌史的角度,以优美的语言点出本专题的意蕴或鉴赏重点,能够调节学生的欣赏情绪,并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唐诗宋词“史”的观念。①

于扬对《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插图进行分类与评价,在肯定其丰富性的同时,指出了插图存在的不切实际、随意性强、简单浅显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增加贴切的诗意画、词意画;仔细斟酌人物画像;增添一些书影;每章前附图要慎重;推敲摆布位置;适当尝试“留白”与“补白”等。②

2.《唐宋家散文选读》模块

黄厚江对《唐宋家散文选读》的选文系统进行分析,总结出两大优点:(1)选文兼顾八家,风格多样。既大体符合家各自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又不拘泥于学界的分类,同时考虑到与必修教科书对有关作者已有选文的互补。这样既便于对这些散文大家有一个全貌的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到风格多样的一流散文。(2)选文文体丰富,别具一格。唐宋家在以散代骈的同时,还用心于对各种文体的改造和创新。如韩愈的赠序,形式不拘一格,传记则融传记、寓言、传奇小说和杂文于一体。而柳宗元对寓言和山水游记,欧阳修、苏轼对赋体散文,都有开创性的发展。比较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我国古代散文的各种文体, 是这门选修课程相对于其他同类选修课程的明显优势。③

3.《现代散文选读》模块

冯为民认为选修教科书中的“资料链接”可视为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对不少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关注度、重视度不够的有效矫治。它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程“个性化”特质,具有开放的态势和多元的风格,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为高效的“教”和实实在在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④

高中阶段选修教材存在的瑕疵。陈兴才认为语文教材选编在重视选文品质的前提下必须重视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学情,而《现代散文选读》的选文却呈现出基于选编者个人喜好与情感体验,忽视教师与高中学生阅读需求的“强体验”与反经典倾向。这两种倾向不仅削弱了教材的可读性与耐读性,还影响了语文教材的文化价值传承功能。⑤

4.《〈红楼梦〉选读》模块

邓拓认为《〈红楼梦〉选读》注重介绍红学界的研究成果,如在第二部分的“解读举隅”以及第三部分的“资料链接”部分,编者列举了一些红学界专家的研究成果,而这些内容占了本书一半以上篇幅。此外,这本教科书图片较多。在开头彩页部分,分别列出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书影,以及主要人物的画像,还有《大观园图》。在每一部分的大标题之下,都有一幅题有“通灵宝石,绛珠仙草”的插图。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红楼梦》,在第一部分有三张“红楼图表”,均是来自周汝昌等红学家的著作。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丰富恰当的配图,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⑥

5.《短篇小说选读》模块

邓拓认为《短篇小说选读》注重引导,而非知识积累。每单元的导读,只有简短的几百字,对单元主题作提纲挈领式的介绍,而不是把文学知识都编写进课本。该模块的选文难度较大,虽然不乏莫泊桑的《项链》和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易懂的选文,但大部分选文相对高中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言,是很难理解的。此外,这本选修教科书在设置思考练习题的时候,过分强调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课后思考题采用的是“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等提问方法,而没有具体引导学生如何去鉴赏小说。⑦

6.《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模块

宗华认为《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模块在内容要素上存在两个问题:(1)教材选文、材料等不具代表性或不当。如“舞台上的时空”专题选入的《茶馆》,在结构上,与狭义的开放式结构有一定距离,现在人们一般采用的是顾仲彝先生的提法,将《茶馆》归类为人像展览式结构。(2)教材“资料链接”“活动・探讨”“名著推荐阅读”部分的材料、练习题和名著推荐等与其所在专题的中心结合得不够紧密。如“寻找与等待:现代派的新突破”专题,它后面的“资料链接”没有紧扣“寻找”和“等待”这两个主题来选择材料,仅仅在空泛地介绍《青鸟》和《等待戈多》两部剧作的写作特色和文学价值。⑧

7.《写作》模块

陈卫华认为《写作》“走进现场”、“活动体验”、“写作实践”、“资料链接”这四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每一个板块都有文章阅读并配以思考题,将写作知识、范文例文和写作练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读读、想想、写写中学习写作知识,通过实践获得写作体验,通过感悟提高写作能力。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写作实践提供了有效操作的平台。⑨

8.《〈史记〉选读》模块

朱兵指出为了使学生在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史记〉选读》的编者在课文旁作了精心的注解。这些内容丰富的注解,或是详尽的译文,或是批注,或是名家的评点等等,为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深入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作了有益的尝试。⑩乔德平则认为《选读》所选课文大致涵盖《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是原典教学的极好教材,但是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注释有立说失据、望文生义、当注不注等问题。???

二、使用研究

教科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的使用研究对于改善教师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搜集到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多是广大一线教师和课程教材研究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所做的使用现状分析和教学经验总结。

1.使用现状研究

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使用现状,大部分研究者都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总结出了教科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毕晓祥指出,实际上众多学校的选修课的设置安排上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单方选择设置选修课程,不够合理,难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部分学校不会考虑多角度设置课程,而更多的是从高考的角度来选择。高考语文卷上考什么样的题目,就设置什么样的选修课程。据一般调查,各学校选修《选读》和《唐诗宋词选读》的比例最大,而选修《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和《现代诗歌选读》的比例最小。大部分的选修教科书被束之高阁。此外,选修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选修课程未按规定开足,难以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陈亚认为选修课实际的教学受到现实的制约:(1)教师因为高考的限制而放不开手脚,既然是高考要考的,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刻意用考点复习的方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训练。(2)教师课程理论知识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薄弱影响了课程的开发和设置,语文选修教师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如何化解这对矛盾将成为一个新的难题。(3)苏教版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开设时间不足一个半学期。这样安排较为仓促,学生很难高质量的完成选修课内容的学习。此外,集中时段开设的选修内容不一定能够与必修内容衔接紧密,可能会导致选修与必修内容之间的断层。(4)学生在对选修课选择上,普遍存在功利性。在班级编排上,也存在学校排课难、课程开设难、教师监控管理难的问题。(5)在学生评价方面存在模糊化、简单化、人情化、随意化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很多研究者为了选修课程能够更有效地实施,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1)对教材编写者而言,应当精简和重组教学内容,适当减少选修模块数量。结合高中学生学情,编写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教科书,还要注意选修和必修教科书的衔接问题。(2)学校层面,一方面,学校应当灵活地设置语文选修课程,跳出高考的圈子,加大经费投入,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语文选修课程体系。既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又便于学校教学的管理实施。另一方面,应当加大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保证选修课程质量。(3)对教师而言,既要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又要不断探求与选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要避免教学的学术化,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而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要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4)学生应当重视选修课的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模块。在具体的学习中,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体验、合作和探究。

2.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对教科书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之外,还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运用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提出了相关的、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在16个模块中,《唐诗宋词选读》和《选读》这两个选修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几乎成为了必修,很受重视。因此,在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侧重于这两个模块,对其他选修模块关注较少。

刘敬珍结合自己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模块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根据诗词的特点用不同方法导入新课的问题。包括以评论导入高屋建瓴,以诗词导入温故知新,以历史背景导入有理有据,以故事导入激趣生情等方法。???刘敬珍还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拓展背景知识、拓展相关诗词和拓展教学渠道三个角度探讨了《唐诗宋词选读》拓展性教学的问题。???司庆强在实践研究中构建了《唐诗宋词选读》对话生成的“一体双翼”教学策略,即以课堂教学资源优化为主体、唐诗宋词“再创作”为左翼、文本选编为右翼。???

张翼对如何进行《选读》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要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他们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张敏尝试了四个层面的指导阅读方法,即分别从文言文的角度,史传文的角度,文学作品的角度和研究性阅读角度来分析教材中文章,简称“立体教学法”,从而促进学生从传统的文学文本中最大限度地吸收营养,达到有效积累的目的。???石群英认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强烈的探究欲望,实现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于是他在《选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研习鉴赏式、拓展探究式、活动体验式、论文指导式、氛围营造式。???黄艳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尝试编演课本剧是一种有利于引领史记文言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的理想的教学方法。她将课本剧编演的过程分为教师激趣――学生编剧本――学生排演――师生互评四个步骤,并对每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几点思考

经过本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研究者们主要运用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经验总结、内容分析等方法,研究视角有内容和使用研究,也有编写理念、体系结构研究等。研究者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套教科书,既能客观地指出它的特色所在,又能保持一种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揭示它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毋庸置疑,这些研究对于苏教版教科书的不断完善和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细究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学术界对该教科书的研究还存在盲区。

1.对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理论建设欠缺

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首次规定“普通高中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2003年,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但到目前为止,对语文选修课程设置及教科书编制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很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选修教科书编制的质量和研究的水平。

2.对语文选修教科书的实践研究不均衡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语文选修教材与教学的实践层面的探讨上。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受高考和学校选修课程设置的影响,目前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研究并不均衡。在苏教版16个选修模块中,古典诗词、现代散文、文言名著为主导的模块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研究的重点。而其他模块的相关研究有的屈指可数,有的则被忽略,如《现代诗歌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当代语言学习》和《实用阅读》这五个模块没有研究者给予关注。

3.语文选修教科书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较少

从研究人员组成来看,多为个人的研究,其中在校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占了一定的比重,缺少集体的研究,特别是课程教材开发与研究人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

在总结和反思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之后,我们更真切地感到教科书的编写着实是一件艰难又复杂的工程,同时,我们也深信经过教科书编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科书一定会日趋完善。

注释

①卢俊:《浅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设计特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

②于扬:《让画意与诗情相得益彰――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插图》,《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③黄厚江:《领略古代散文的美丽风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家散文选读〉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4期。

④冯为民:《谈谈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资料链接”》,《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

⑤陈兴才:《从“强体验”看语文教材选编的反经典倾向――就苏教版高中〈现代散文选读〉教材与编者商榷》,《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2期。

⑥⑦邓拓:《高中语文选修课小说部分教科书评价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

⑧宗华:《〈中外戏剧名著选读〉内容评析》,《新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

⑨陈卫华:《苏教版〈写作〉选修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现代语文》,2012年第1期。

⑩朱兵:《关注“旁注”――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建议》,《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8期。

???乔德平:《关于苏教版〈史记选读〉中的若干问题》,《文教资料》,2012年第3期。

???毕晓祥:《论如何有效设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科学大众》,2011年第3期。

???陈亚:《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刘敬珍:《〈唐诗宋词选读〉导入探究》,《文理导航(中旬刊)》,2011年第11期。

???刘敬珍:《〈唐诗宋词选读〉拓展性教学尝试》,《科技视界》,2013年第7期。

???司庆强:《“一体双翼”:〈唐诗宋词选读〉对话生成的教学策略》,《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1期。

???张翼:《浅议如何进行〈史记・选读〉的有效教学》,《文教资料》,2011年第19期。

???张敏:《〈史记・选读〉的立体教学法尝试》,《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7期。

???石群英:《〈史记・选读〉》多样化教学方式例谈,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1期。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范文4

10月17日, **市校本研修互助网基地校活动在**实验小学召开。**教育学院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市进修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小学、**东小学的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主要针对我校本学期的“三段七步”教学模式进行研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和困惑,通过互助研讨的形式逐步落实解决,并对如何打造立体式结构课堂展开讨论。

上午第一节课,**小学**淇老师的执教了古诗《夜宿山寺》一课,第二节课,语文教研员师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评课指导,*老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给予了好评,评价我校*老师的语文课含金量高,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班级学生训练有素,二年级的学生古诗词积累如此丰厚,这在大连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长此培养下去学生的能力定不容小觑。

第三节课,教研员们和老师们进行了有关课改方面的座谈,座谈气氛热烈而融洽。在座谈中,老师们纷纷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自己在新课改下的取得的教学成果满怀欣喜,并决心要在课改大环境的影响下,扎扎实实搞教学,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讨论结束之后,**教育学院的领导和教研员对我校校本研修的工作进行了资料检查,并对我校扎实务实的校本研修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下午**教育学院*夏老师和**河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以及**东小学、**小学的部分教师与我校一至三年级班主任教师进行了互助网培训。我校作为基地校,由三年级组教师进行了《教会中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预习的实践研究》的汇报。听了我校老师认真的汇报,*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价我们学校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兄校弟校的老师纷纷对我校老师这种真研究重实践的工作态度点赞,感谢我校老师给他们带去教学灵感和经验。

   此次互助网研修活动,**教育学院的领导认为我校研修主题清晰、明确;研修过程有效、扎实,同时希望**小学的教师能通过更新理念和扎实的基本功,使校本研修向内涵发展。本次活动形式、内容丰富,研讨、互动热烈,在促进基地校互助网全体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必修课模块 选修课模块 整合意识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整合学生的经验和语文学习的内容,高中语文新课程采用了模块设计方式,设置了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构成了相对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较之以往的单元式设计,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使语文学科内部的结构有了重大突破,这就要求建立综合性的内容体系,通过模块的综合化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对现成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一、对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困惑

实施必修和选修教学,教师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不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在于必修是基础,要普及;选修是发展和提高。选修课的学习要求更高一些,课堂教学的容量应更大一些。然而由于高中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太少,因此很多教学目标尚未落到实处,学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而选修教材的课文事实上难度太大,数量太多,学生连基本的理解都未解决,何谈实现选修课鉴赏和探究的目标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费时太多,所以在选修教学的实践中不少老师难以舍弃传统的必修课讲授式教学。

由于当前教学的实际困难,绝大部分学校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选择性已经打了折。不少选修课的内容学生不喜欢,然而却必须学。对此最有力的观点是,学生总是不成熟的,他说不喜欢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而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限定选修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不成熟,需要老师为他们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是符合目前学生的学情的。

从理论上讲,选修课不能上成高三的复习训练课、语文知识专题课、语文学术研究课,也不能上成架空的人文课,它应该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师既不能把课上得太传统、太死板,又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不能以知识为本位,又不能抛开基础引申和发挥。总之,选修课的教学尤其需要在基础性与选择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种关系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二、必修课教学中“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的整合使用

新教材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另一方面“聚零为整”,在教学及学生使用学习中,各个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以下我结合课文实例就“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部分的结合使用作论述。

1.“表达交流”对“阅读鉴赏”内容的拓展应用

“话题探讨”——以简括的语言归纳及总结出有关的写作规律。如1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的话题探讨,其中所点拨的“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中课文选材的规律性的简述。“写法借鉴”——这是“话题探讨”的延续,是对其知识的拓宽。如1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写法借鉴”中,对“话题探讨”中的“令人心动”的提法从几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写作练习”——这是对前两个板块中论述的写作知识的延续,是对其的应用操作。这部分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形式,便于学生发挥。从以上不难看出,“表达交流”部分中的三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密切,形成一条龙的写作训练模式,而且与“阅读鉴赏”部分吻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联系点。

2.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

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从范文中探究写法,从中学习“应该怎样写”。这些范文,阅读教材文本也是写作的范本,如1册“表达交流”中的专题“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可以与“阅读鉴赏”第三单元范文对应。

三、选修教学中对单元整合教学的再思考

1.研读教材要有整体意识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则必然教不完教材。上选修首先要以整体意识研读教材,通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如可以由课后“导读”、“思考与探究”及单元总结得到对单元的深入认识,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教师应该思考用什么方式教完教材,通过教学,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否懂得用什么方式思考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解决问题。在某个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只要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即可。如果不顾学生语文基础的实际,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必修课的形式赶进度,以教完教材为目的,又或者好高骛远,就只会成倍地加重学生负担,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2.科学有效地用好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它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仔细读它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中明确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探究的启发。但是教参的资料太多,教师在使用教参上的资料时,必须进行筛选和整合,将相似的观点归类,将精华之处凸显出来加以吸收。一些“相关资料”是值得细读的,也许能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探究。另外,教参上的资料多半是摘自专业的学术研究书刊,其设定的读者对象是学术研究者,其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并且有些表述是云里雾里的。教师要将其重新措辞加以呈现,使之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使学生好读易记。

3.因材施教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选修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法,总的来说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不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取舍,不要为了实现“探究”的目标,勉为其难。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样读懂字词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读懂而读懂,这样比较不容易使学生厌学。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不妨串讲文章大意,学生集中探讨重点的句段即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深入探究,如可以探究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探究写作方法等。探究的课题可以小些。

语文教师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大理学院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 调查研究

1.引言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为数不多的由国家统一验收质量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的高度。教师是课堂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实践来实现。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大理学院是一所地处西南边陲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该学院为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更好地顺应《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于2009年启动了以网络自主学习加课堂教学为特征的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该院大学英语教师整体团队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对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2.文献回顾

2.1教学及教师认知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占主流地位的行为主义教学观将教学视为可观察的课堂行为,可以被模仿、被简化为一定的程式,可经训练而获得。70年代至80年代逐渐形成的认知心理学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是瞬息变化、由不确定因素构成的;教学是一个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而非简单的外在行为。80年代以来,人们更是从更宽的视角,以解释观和生态观来理解教学的认知复杂性,强调教学是一种理解、是教师基于其经验背景和所处环境对教学事件的个人解释,且因人而异、复杂微妙。[1]

Freeman界定了三种意义的教学:行为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做事(teaching as doing);认知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思考和做事(teaching as thinking and doing);解释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理解(teaching as interpreting)。[2]认知论认为,教学虽然表现为话语和活动等行为过程,但教的行为是计划和决策的体现,支配教师计划和决策的是教师的思维过程,认识教学首先要认识教师认知。[3]而教师认知研究正是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认知研究把教学包括外语教学看做一个决策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理性决策者,支配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的,是其对教学内容,以及对教与学的认识,是由教师的信念、假想和知识组成的完整的认知参照系。[4]200因此,探究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了解和解读外语教师课堂行为决策的认知渊源至为重要。

2.2外语教师素质的内涵和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师素质。林崇德、辛涛认为,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品质的总和。[5]张逸岗、丁方认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涵盖语音、词汇、语义、语用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较高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和较高的人品修养。[6]夏纪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包含外语教育知识和观念、外语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7]周燕认为教师素质包涵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对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把握,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自主训练的能力。[8]张宜、王新、郭威、于森等人的研究从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基本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三大方面对教师素质做出综合评价。[9]刘润清指出外语教师素质包括流利、地道、规范的英文,宽泛的知识面,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爱学生。[10]戴曼纯、张希春指出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为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效果好、较强的科研能力、外向的性格和身心健康。[11]吴一安认为优秀的外语教师具备学科教学能力、宽泛的知识面、营造激发课堂气氛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反思能力、敬业进取等。[4]202

众多学者的研究对外语教师素质的表述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其内涵和基本框架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优秀的外语教师素质应该包含以下方面: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3.研究设计

3.1调查对象

本研究将大理学院的全体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共有48位在岗教师,其中有12位男教师和38位女教师,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各占50%,23位教师(占47.9%)拥有学士学位,23位教师(占47.9%)拥有硕士学位,2位教师(占4.2%)拥有博士学位(含在读),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70.8%。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问卷主要基于吴一安、夏纪梅等人的研究成果,最终确定了50个问题,将它们归入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50个问题只涉及是或否,不提供开放式问答或多项选择。问卷于2010年5月发放给全体大学英语教师,并当场收回问卷。收回的48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所得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4.结果与讨论

4.1量表的信度检测

首先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的四个维度(变量),即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进行信度检验,其内部信度(cronbach Alpha)值分别为0.7780,0.7154,0.7512,0.8350,从而确认了其内部的一致性。

4.2调查结果分布

4.2.1职业观与职业道德。本调查所涉及的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主要涵盖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取向、师生关系、个人品格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该院绝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令人满意的。有66.67%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喜欢做英语老师”,而认为“做大学英语教师太累,有机会考虑跳槽或调离教师岗位”的教师只占6.25%。希望晋升高一级职称和希望被学生评为“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2.92%和95.83%。这表明该院拥有一支稳定的、富有进取心且热爱教学工作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被调查教师中,70.83%认为自己“善于和学生沟通,师生关系比较融洽”,87.5%的人认为自己“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参加过任教班级的课余活动”和“与学生经常交流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比例分别达52.08%和64.58%。这表明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他们在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之余,能主动与学生交流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并能给学生以指导性的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崇高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本研究所调查教师群体的共同亮点。从数据上看,该院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在这方面与国内其他院校并无明显差异,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充足的原始动力和精神源泉。

4.2.2外语教学观。教师对学生、对外语和对“教”与“学”的认识和信念构成他们的教学观。[4](203)这一类问题主要调查教师的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理论,因为大学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育学,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范畴。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掌握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调查发现,只有27.1%的教师表示自己系统学习过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64.6%的教师表示希望有机会进修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理论。这种调查结果也基本符合该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47.9%的教师只有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但他们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表现出的意愿并不明显,这可能与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有关。拥有硕士学位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是翻译或文学等专业,他们也并没有语言教学方面的理论教育背景。

调查还发现,31.3%的教师仍然认为,大学英语课堂应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他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坚守显然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兴趣。撰写过教学日志或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观察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比例只有18.75%。

4.2.3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本研究提出的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科研能力与水平等三个方面。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以及语言教学能力。调查显示,75%的教师在课堂上能主要使用英语进行课堂授课,93.8%的教师认为自己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66.7%的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70.8%的教师善于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56.3%的教师认为自己善于营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气氛和睦的课堂学习环境。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只有18.8%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了解网络教学的本质和内涵,能够经常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只有6.3%,29.2%的教师坦承自己完全不知道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科研能力与水平。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调查发现,在省级及以上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的教师占66.7%,出版过专著、译著或参编过教材且编写字数在20万字以上的教师占10.4%,18.8%的教师主持过教改课题,27.1%的教师主持过厅级课题,6.3%的教师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仅从科研数量上看,该院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近几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质量仍然很不理想,高级别的课题仍然很少,部分教师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还很缺乏。值得注意的是,“知道如何做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和“能熟练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的教师比例分别只有37.5%和16.7%。

从以上调查结果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具备语言基本功和基本语言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解不够透彻,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和科研理论指导,已有的科研成果仍然是被动式、任务式的,仍然不能真正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4.2.4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教师本人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是其教学概念的重要来源。随着教师知识视角由外转内,教师教育从关注如何教授和训练教师,转向关注教师如何学习与发展。因此,本研究也把教师的学习和发展观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来加以探寻。

调查结果显示,48名教师中,有国内进修或访学经历的占16.7%,有国外进修或访学经历的占18.8%,参加过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的占29.2%。与此矛盾的是,只有29.2%的教师表示愿意出去进修或访学,他们更愿意参加短期的学术会议或工作坊。希望接受科研方法培训的教师则占到了77.1%。

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教师素质在发展中得到升华。因此,应该给予大学英语教师更多进修访学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学和科研的意识。

5.总结与思考

本研究虽因调查对象所限而只反映了一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基本情况,但并不妨碍调查结果对国内其他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本次调查并没有将教学的主体――学生纳入调查范围,而只调查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认知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调查结果的权威性,我们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之以更加严谨的方式付诸科学研究。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院拥有一支稳定的、富有进取心且热爱教学工作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他们大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在课堂上与学生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总体语言知识技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科研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调查同时也发现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体的学历达标率仍然很低;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差,对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理解不够;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科研方法掌握不够;自我学习和发展意识较弱。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总体素质,如尽可能为教师进修提供便利条件,并多途径、多渠道地筹措进修经费,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知识结构上有更完善的发展,在职称结构上趋于合理。加大对教师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外语教学技术的培训,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科研化。开展科研方法的系统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发展。只有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应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212.

[2]Freeman,D.,J.C.Richards(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996.

[3]Woods,D.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5]林祟德,辛涛.智力的培养[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6]张逸岗,丁方.试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J].外语界,1996,(3):57-59.

[7]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8]周燕.英语教师培训亟待加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8-409.

[9]张宜,王新,郭威,于森.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3-26.

[10]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