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实践指导

前 言:众所周知,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种资源的聚集地,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的环境和资源已经无法再继续满足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密集、住房紧张以及交通拥挤等弊病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建设的推动器,能够发掘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仅能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能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一、城市发展及可持续理论概述

1.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一般经历了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关于城市的发展,有一些人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为它通过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促使经济实力得到提高;还有一些人认为技术才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增大它的环境容量;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是城市发展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是城市建设的实践主体,城市的本质就是人的聚集,因而满足人的需要就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

2.可持续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在八十年代所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人类的子孙后代能够得到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由于我国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的基础薄弱,所以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可持续理论是一种新的持续发展理论,是全新的发展战略,它主要以地学、生物学、生态学、资源学、环境科学、人地关系学、社会科学与高新技术科学等学科为基础支撑。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态度,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彻底的运用到经济建设当中去,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不融合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人口,尽管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数量的多少仍然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高,集约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城市中的人口密度最高,摊大饼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集约发展的需求。如果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会加剧,使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2.城市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城市规模和建设用地指标不断的矿大和提高,人均建设用地不断压缩,城中村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住房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由于房价与收入不成正比,以至于出现了锅居、蚁族等人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交通拥堵同样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通病,早晚高峰的交通堵塞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转效率,降低生活品质;教育覆盖面相对较窄,难易满足外来务工子女人数的增长和医疗机构难易满足普通就业者的需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压力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原因之一。

3.生态环境压力过大

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排污设施造成较大的压力;航海海运的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沿岸生态环境和城市周边山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使得自然物种的生活空间不断压缩;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空间有限,很难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城市建设的指导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强调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各地、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3.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的转移,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推行清洁生产,增加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来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的现代化城市。

4.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首先,要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还要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学技术的开发、转化与应用。

结束语:城市是发展的载体,而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标。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16]。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协调三方面的利益发展经济,公平地分配发展的成果,同时确保这一过程不损害城市生态系统,最终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洵,黄民生.基于能值分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5(1)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内容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quirements, city planning occup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lourishing, to urban planning requir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city,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model,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thinking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capable of advancing.

Key words: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content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目前,城市规划工作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城市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的实施,却显得有些“疲惫”,很难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因此,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统领城市规划工作,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症结的所在,“对症下药”,使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能够跟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保持适度的超前、真正担当起城市发展的龙头角色。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充分运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时间、资源、环境等来调节和控制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变化情况。现代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与此同时进行着经济再生产、人口的再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再生产的活动。而城市的生态经济系统在这三种再生产中又分别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对立就组成了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经济的综合管理。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三个主要环节,其中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的分级审批制度,成熟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此外成熟规划管理还包含了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筑工程等。

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基础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

城市的经济效益要求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了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等。经济增长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和谐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采取对社会有利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生态和谐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只取决于商业价值或是是否对人有使用价值来评定,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在间接的价值上。例如:净化污染物质、维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要求能维护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

社会公平原则

城市社会公平含有地域社会的公平以及国际社会公平,城市社会公平要求通过对城市合理的规划、城市运作管理、运行社会保障、全面教育等政策工具提高社会的公平性。社会公平性要求注意城市各地地域间的平衡,给城市地域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以可持续发展的观下的城市规划

1、以可持续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工作

依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规划工作也是持续进行的,而不是为了一时的新鲜、昙花一现,而是应该在大力避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过度快速变化,而对既定的城市规划进行反复的修改,甚至是篡改形象,坚决避免我国的城市规划不能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城市规划政策的方案在制定以前应做充分的调研,城市规划本身应该更具前瞻性和使用的超前性,坚决反对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在城市的规划中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并且尊重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避免由于个人原因改变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式,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城市规划。

2、用城市规划落实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从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中进行落实。首先应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具体项目进行明确;然后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城市规划具体政策方案,例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并且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与城市规划系统中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把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加以落实。具体的做法为:(1)对大中型城市的市域城镇体系进行规划,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2)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主要包括了产业布局和用地结构,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3)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4)城市形象规划,数字符号和城市形象骨架,例如:北京市正在进行修编的总体规划中提到的“两周两带”,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化和形象化;(5)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主要包括了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土地的分类利用规划、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6)交通的综合规划,主要包括了对外交通和城市内部的交通,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外联系。(7)对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主要包括的内容涉及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排给水工程、电力工程、信息基础工程、环境卫生工程设施等,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8)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包括了人防、消防、防洪等,这是对城市安全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新城市规划管理

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是在2003年提出来的,其主要的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因此以科学的发展观,致力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管理,具体有以下结果方面:

(1)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把城市规划改造成城乡规划,即由完全以城市为中心的单纯城市规划发展为城乡平衡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只有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把相对封闭和孤立的城市规划改造成具有联系性的城际规划和区域规划,城市和城市之间应该扬长避短,互相补充,避免重复性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把经济的增长建设性规划改造成重视社会发展和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总体是城市规划的核心,但是城市规划也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包含进去,例如: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将聚焦钢筋水泥森林的建设规划改造成更多的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则。改变城市规划设计市场的国内垄断与封闭的局面,对外开发规划设计市场,引进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外规划项目的竞标。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同步问题等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主旋律,只有改革传统城市规划模式,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统领城市规划工作,才能实现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坤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引 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城市的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地球上城市化的趋势不断加速,大量人工环境的建成以及由此带来环境污染等系列的负面影响,已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1.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爽、鸟语花香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伴随而来的是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的急剧产生或增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1.1大气污染

目前,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火车、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2水体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大量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1.3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一般来讲,噪声在50dB以下,环境是安静的,而各种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都在80dB以上,有的达到180dB以上,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以致耳聋。

2.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每1hm2加拿大杨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气二氧化硫46kg,每1hm2胡桃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34kg,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净化空气能力。

2.3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2.4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市绿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3.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及城乡结合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转

4.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4.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现状绿地定额指标低

椐统计分析,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国家规定的目前应达到的标准(人均公共绿地6.5m2以上,绿地覆盖率35%以上)还有一定差距而专家分析,城市植被覆盖率在35%以上时,才能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所以,我国的绿化水平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城市生态要求。

4.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4.3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倾向性问题

如重名贵品种轻一般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还有的城市不顾城市规模,不顾绿化布局,在草坪与广场建设上片面追求面积越大越好;不顾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冷漠乡土树种,盲目引进外地树种等。

4.4发展不平衡

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绿化的发展不平衡。

4.5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

5.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5.1提高认识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城市绿化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者其他绿化义务”这些规定,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展“城市绿化年”、“建设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达标”等活动,使城市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 把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环境的自觉行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5.2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向过去“见缝插绿”补窟窿和为应付规划用地指标将完全不能绿化的“废地”充实到绿地队伍中,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努力扩大绿地面积;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也要扩展市郊,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5.3遵守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时注意其以下特性:。

5.3.1公共性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总体上园林绿化是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它所产生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温、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息游憩、保护文物等综合功能,都属于非对抗性的,因为绿地或绿化带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具有同时供应使用价值的功能,在供应一个人使用的同时,还能供应其它许多人使用,而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大家同等使用,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满足同样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5.3.2无界性

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和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使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逐步向国土治理,使之“大地园林化”,使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5.3.3协调性

生态园林绿化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合效益,如怎样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土壤、水系,保护自然景观;如何使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环境;如何使绿色植物能显示季相变化,把建筑衬托得更美观;如何使生态景观、建筑景观、文化景观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等。

6.结束语:

总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方面,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城市园林绿化事业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化;可持续发展;榆林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11-0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与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生活环境,新鲜的空气,绿化生态的城市,不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衡量标准,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与规划,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绿化环境,协调人类、自然、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多方面关系。榆林市,又名“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带,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从2000年开始,榆林市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能源、城市、生态、区域为4大经济发展板块,打造绿色生态名市,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森林面积,增加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调整公共绿地均匀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措施,走城市可持续道路。

1 城市生态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1.1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 城市基础设施中包含道路、通讯、桥梁、绿化、水、电、气等,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与其他基础设施一样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城市生态绿化根据城市功能和布局位置可分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道路中间的分隔带、公园及各类广场绿化、小区绿化建设、工业区绿化隔离带等,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舒缓了人的身心,更起到了美化环境,营造美好生活氛围,净化城市空气,防风防沙,固水稳土,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因此,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1.2 城市绿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衡量指标 随着国家能源、重工业、化工基地的确立与建设,煤、汽油、盐的大力开采和利用,榆林市凭借自身拥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48种能源矿产资源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快速轨道。但是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也就越严重,而生态问题则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城市绿化从根本上决定着着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状况,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广大居民身心健康的保证,是现代化城市良性循环的保障,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城市绿化系统的完善和发达则成为人们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必然方式。为了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规划设计过程中,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设定已经成为城市绿化水平和建设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建立和建设适宜城市生态和人类居住的环境,调节城市绿化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绿化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指标。

2 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2.1 城市生态绿化 城市生态绿化是充分利用种类繁多的绿化植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结构复杂的生态进程以及多样化的绿地系统。城市生态绿化根据生态结构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广场、公园、花园、庭院、小游园等镶嵌体,街道绿化带和城市周围绿化带等廊道式,城市其他部分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社区等基质,它们共同组成了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城市生态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谋求经济发展和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道路中走出的一条新路,是在反思重美化、轻生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人们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并且开始着手去建设绿化系统时,遇到问题和困难,例如生态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失衡;绿化建设不合理导致绿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没有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反而造成城市空间的紧缺与浪费。因此,人们逐渐发现城市绿化应该侧重城市规划设计和绿化设计,走绿化生态环境的路线,将人们重新与城市融为一体,共同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榆林全面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计划3a投资23.35亿元,开展城区园林绿化和郊区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专门成立了昌汗界空港生态区,加强了榆林城区西北主风向区和榆林机场周边的生态治理,规划区域建设投资达15亿元;加大了公路、铁路、街道的绿化治理力度,已完成绿化面积2 800hm2,投资达3亿元;扩大环城周围生态建设,完成绿化面积400hm2,投资达6亿元,为榆林市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休闲憩息场所。

2.2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城市生态绿化在满足改善城市的小气候、净化城市环境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欣赏价值。人们需要在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和绿化设计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合理的生态配置,构建多样性景观,以起到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作用。绿地格局应结合气候特征、城市位置、城区功能分区,客运量、交通运输等诸多因素布建生态绿林,应考虑建设在城市长年主导风向上。根据城市的土质特征、气候条件、地质水文、历史文化对城市实地绿化进行建设,通过对乔、灌、草的复合群落结构安排,以增加自然生态要素,增强生态生产与调节能力,应考虑叶面指数、叶面宽厚、营养面积、光合效率等因素。还要根据城市主要污染源、功能区特性,环境污染程度、生态绿化需求程度等进行规划,以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减少持续性生态污染,应考虑使用耐污染、吸收和同化功能强、生命力旺盛、适生能力好的绿化作物。与此同时,城市生态绿化还应重视种群和群落的设计。从生物的本性来说,植物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植物与地质水文存在着制约与适应的关系,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度与频度的制衡关系,结合生物特性调节群落间、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的共存关系,既能避免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基本需求,又能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土壤、地力、人力等资源,通过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从而实现生态绿化的生产力、自我更新能力、发育能力、繁殖能力以及稳定性、抗逆性、规律性,最终实现生态功能的完善。生物的多样性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要求,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因此要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和变种的筛选与驯化,构建合理植物群落。在既保护乡土植物、珍贵物种的同时,还可适当引进国外或外地的适生优质、特色品种,丰富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绿地自然化、生态化,保持生态平衡。从榆林城址的大环境来看,榆林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了“一河两山”的生态格局。以西沙大墩梁、东沙石庄梁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区和榆溪河湿地公园景观区,北有红石峡水库及周边的水源涵养林,这个良好的生态格局为榆林城区的空气净化、水系循环提供了可能。榆林城区内部分区来看,已建成广场公园3个,生态景观游园3个,共完成绿化面积720hm2,其中,园林绿地面积158hm2,建成河岸、道路防护林564hm2,行道树绿化逾90km,园林绿化栽植的植物共有25科45属55种86个植物品种,品种不断丰富,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初步显现。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要走可持续道路,而城市生态绿化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拥有丰富能源而被誉为中国“科威特”的榆林市,正在建设成为国家能源的重化工基地,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经济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大面积的开采与挖掘,但是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榆林要可持续发展,更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人文资源、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营建城市的生态绿化,改善城市人文居住环境,促进城市良性生态系统循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万瑜兰.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C].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2003.

[2]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中国园林,2003(5).

[3]卢素英,刘靖.现代城市应与自然共存――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5(1):77-78.

[4]沈清基.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城市生态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1996(5):33-38,65-66.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环境规划;旧城;可持续发展

1 关于当前旧城环境保护的一些方法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除了建筑和历史地段的保护之外,还应包括城市本体环境的保护。城市是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历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表现城市特征和风貌的重要环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整个城市着眼,而不能单纯保护城市的几个珍贵的文物或几个历史地段。如果周围环境的变化失控,城市的风貌特色也会失去。

1.1 城市空间格局的保护

格局保护是城市整体景观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空间格局一方面是城市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构成城市空间格局的要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的空间轮廓、城市轴线、城市的街道骨架、街巷尺寸、河网水系、山体林地,还包括城市中起空间标识作用的建构筑物,以及那些已经成为构成城市特色有机构成部分的成片的居住建筑。这些需要保护的的要素既可能是历史的或传统的,也可能是现代的,关键是看它在表现城市特征方面和构成城市纹理方面的作用。

1.2 城市布局的调整

从城市总体发展的策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层面,研究确定历史城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合理地落实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上,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并延续包括文物、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活力的基础。归纳起来,在城市空间布局层面处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方式有两种,即开辟新区和新旧共荣并存。

1.3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从1982~1994年,我国陆续公布了三批99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对“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确认,具有法定意义的历史城市。

核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包括3个方面:①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还要着重看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完好的文物古迹,是否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状的格局和风貌应该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③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的性质、布局和建设方针有重要的影响。

2 目前环境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旧城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性规划仍然缺乏。(2)新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和发展。(3)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道。(4)做出的环境规划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2.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规划的含义

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的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内容。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动地控调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突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不可分隔,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为目的。

3 编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规划的经验与建议

3.1 使环境规划制度化

为使环境规划顺利进行,需建立跨部门和跨组织的信息交流和协调机制,把它纳入到各组织分工、工作计划和其它活动中。

3.2 完善环境信息

系统地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部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环境问题复杂性、环境问题之间的内部联系及环境与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

3.3 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

一个高效的环境规划管理应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资源,将有限的外部资源重点用在相关活动限定的框架内,以培养而不失代替地方自身能力,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规划管理的精髓所在。

3.4 重视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环境规划决策有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性。所以政府在宏观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建立以科研为基础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可降低决策风险。

4 结语

总之,现在及未来的城市环境规划,必须把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城市环境保护三方面的协调平衡的观点引入城市环境规划的设计理念和方案中;必须把规划技术与城市问题的解决、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存、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德华.城市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措施

前言

几年来,房地产开发行业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无序开发、产业结构失调等问题,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和不利,对百姓的生活形成了负面的影响。这样,协调房地产业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带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就成为了当前的重大课题,应该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

1.房地产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1 房地产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

很长一段时期中,房地产开发的形式还属于较为粗放式的操作,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的产生往往依赖于对土地、能源等的消耗。因此,对于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作不到有效的节约和合理的利用。从目前来看,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在有的地区,土地等资源的人均分配指标,已经较为严峻。然而在房地产开发中,表现出对土地的粗放使用,使资源的消耗达不到应有的效能,同时也使其它的行业受到了影响,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是当前应该得到重视的课题。

1.2 开发过程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在一些地产开发企业中,不能树立起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是过度重视经济效益,不能对所在地区进行合理规划,使得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快速退化,空气污染不能得到有效净化,因远离自然环境而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比如,在长江中游一些地区进行的房地产开发活动,使湖泊的泄洪能力和自身净化能力破坏,这样一来就对这些的地区的所在城市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甚至还会危及到地产开发行业的自身。

1.3 商品房不能充分利用,造成闲置

通过观察发现,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空闲房产,经过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是房地产的无序发展与客观的环境之间不能互相协调,如在人口稀少的地区也进行无节制的房地产开发,不分析市场的需求程度,只盲目重视了经济利益。还有一种原因是由于地产开发企业的自身因素造成的,比如企业经营人员的能力不高,资质不够,建筑产品的质量不能等到保证,或者缺少美观度,与其它建筑雷同,经营过程中不能作到高品质的营销,使产品滞销等,以下原因导致了大量房产的空置,甚至成了烂尾楼,不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自身的经济损失,也将会造成当地经济流通的不畅。

2.掌握原则,协调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1 和谐发展

人类的发展与延续,是与环境互利互惠依存发展分不开的。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使生命延续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应该是在社会建设的同时必须兼顾的重要部分。在房地产的开发活动中,要树立“以最低的资源损耗,产生最高的使用效能”的根本思想来保证环境质量的保持和提高。要重视科技力量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房地产开发中的科学含量,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并不断的在实践中去验证,同时还要注意新科技环境下新的建筑材料的开发和使用,以及对新能源的再生和开发给予重视,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效能。

2.2 公平性原则

房地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为城市的发展建设服务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开发的规模和速度,掌握好发展节奏,以规避一些负面的影响产生。同时也要关注公平性的原则,如不同地区的发展不能完全达到的相等,可以利用政策的导向和税收杠杆的作用进行调节,立足于改善地区的环境,从而有能力加大投资力度,来推进本地区的快速发展,来最终实现发展机会的公平。

3.如何实现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协调

3.1 科学合理的国土资源管理

要达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国土资源的目的,首先要作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所谓城市规划也就是本关着对城市的未来的可利用资源负责的态度,来对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各项建设项目的综合部署,也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蓝图。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国土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1)对于现有的耕地要加大保护的程度,严格控制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的改变。(2)对土地资源的科学使用,保持耕地动态平衡,搞好土地开发复垦。改变对土地的粗放化管理,向集约节约式转变,加大对于土地的利用程度。对无序的开发行为要坚决制止,特别是一些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地产建设的中小城市,更要重视对无序开发的控制。可以以旧城改造或者容积率的调整为手段,来得到更多的建设用地空间,大力推广对土地的整理和后备土地的储备,来扩大发展规模,和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合理的土地利用,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完善。因此,对于就更加要求管理体制的不改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局面,其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定要与房地产开发的客观经济规律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开发计划与国土资源与房产开发三者之间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建立起以土地监督为重心的垂直法制管理体系,以便于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力度,保证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使土地的供应量和供应方向能够有效掌握,使耕地面积在总体上能够实现平衡。与此同时,更要重视对房地产金融体制的控制,发挥出政策作用对房地产市场的调节能力,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来保障房地产经济的适量发展。

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的完善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健立健全房地产业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可以说是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就需要更进一步的,对城市的土地资源、农村的土地资源相关的土地管理办法和法规进行完善,作好与其它法律和制度之间的协调,对于目前所发现的房地产管理之中的空白和误区进行最快和最合理的修改,通过法制建设来对人类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

3.2 保持生态健康

在现代的科学理念中,房地产开发的格局和规划以及相关的物业管理都要具有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和可利用资源进行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力求作到居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有机融合。表现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划和选址上,就应该作到合理的规划和最大程度的少占地,不占用农用土地。保证房地产开发的选址不会对当地的景观和名胜造成破坏,尽量将开发的位置选择在荒地上进行。另外,还要注意房地产开发的产品质量保证,可以利用消费市场来对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质量形成约束,达到对劣质,有毒害物质的添加剂的建筑材料的监控。推进房地产行业的节能意识的建立,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广房地产企业自身的节能水平,对于新兴的节能材料要注意吸收和使用。

3.3 优化房地产市场

为了达到对资源的高效使用,对房地产市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和发展。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整体的市场。在这个整体市场中,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把一级市场进行垄断式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保证政府在土地使用中的绝对性垄断管理权,强化政府对土地资源供应量的控制。其次,就是要对二级市场进行高水平的优化,所谓优化二级市场,就是要在尊重经济效益的确前提下,作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个方面的和谐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结构进行优化。再次,就是要对三级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开经营,要对存量房地产进行包括流通环节、经营形式和经营对象及价格全部放开的经营形式。

提高对房地产价格水平的控制力度,不断增强针对房地产行业价格的信息的监督体制,完善对房地产价格的动态监测,对隐形的土地资源市场,进行清理。强化划拨土地的使用权限管理。对投资结构进行优化。应该在房地产开发中重视普通居民住宅的建设。将房地产投资的主要目标集中在普通居民的需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资源合理使用。不断提高房屋建设的技术水平,从面到点、从设备到外观,都要考虑到不断进步的审美需求。总之,房地产企业的建筑产品,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来满足新形势下的房地产市场,培养起一个健康、持续、协调稳定的房地产业,达到和城市规划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房地产开发行业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相关联的行业,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优化,提供重要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高铁梅,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03)135

[2]周京奎,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内在机制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2005(03):34

[3]王金明,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21(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