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范例6篇

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1

关键词; 数学教学;多媒体网络技术;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72-01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方法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使用这一先进的技术手段,本着新课程标准所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启蒙,让学生在这先进的、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地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的三个方面,结合相关案例讨论了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教学内容体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特点

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练习

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练习可以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可以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展示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技术风险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策略

(1)设置问题情景,亲身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一门体验性的学科,需要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才能真正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为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利用课程本身的内容,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使用者、他人或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也存在风险的意识。

设计问题情景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制定。第一要结构清晰,确保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并且是利用本节课知识来解决的,解决后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第二要适度的真实,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的问题,能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这样更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风险的存在;第三要能激发学生动机中的情感成份,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感、成就感。

(2)改变评价方式,小组自评,培养学生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方式跟其它学科相比更为灵活,但操作起来也更困难一些。为此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学生之间互评为主。结合问题情景的设计,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做法,在评价中体会到同学的做法会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从不限定具体的分值,而是鼓励每个同学说出自己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和可能的负面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规避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

(3)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防范信息技术风险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一般会教很多班级,对于学生情况不易掌握,很多时候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易造成师生之间关系不密切,学生有问题时不愿对教师说,教师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的想法。这种现状对于学生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非常不利,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利用技术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如可以利用博客、微博、E-mail、QQ、飞信等软件工具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因为可以不用面对面甚至匿名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会更容易些,从而也可以尽快地深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沟通能力等,能让学生相信你。

二、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

(1)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应对信息技术风险的内容。新课程中各学科都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利用,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会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在备课时主动与其他学科的老师相联系,给他们信息技术利用的相关资料,同时也弄清楚各科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做的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结合各科的知识设计练习题。例如通用技术课中,技术的两面性是一个重点,在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同时,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也同时学习到信息技术的两面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风险性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对技术的两面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2)提高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学科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一部分学科教师缺少相应的信息素养。教师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不了解,甚至有个别教师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或自己利用信息技术查阅不健康信息,教师的这些行为更会影响到学生轻视信息技术风险。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第一,学校根据际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使教师在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电子备课、出题测试、编制课件和课上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第二,通过继续教育、专门培训、网上培训、自主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特别是网络自主研修方式是最有成效的培养方式,它能增强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迫切感,并且能够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持,与专家、同行们进行交流,能更好、更快的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利用学生活动强化自我教育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服务社会,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的风险性对社会的影响。这样,学生接触到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案例,比间接得到的知识更具说服力。

(1)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目前高中学校出社团活动不断增加,学生喜欢参加一些感兴趣的社团活动,认为社团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进入社会后需要具备的许多能力就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培养。在一些高中社团的凝聚力甚至比班级还强,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教育对于预防信息技术风险具有更好的效果。

(2)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关教育。学校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化生活打好基础,也给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利用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是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并且是亲眼所见,或亲身体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风险性会有更正确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3

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从技术特性上看,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大容量、高带宽等技术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当它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以后,呈现出教学资源的浩瀚性和形式多样性、信息组织的高效灵活性、多媒体的智能交互性、信息的双向交流性、网络的互联性与开放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实际运用

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中体现出的特性分析可知,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接下来本文将围绕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一些探讨。

2.1课堂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具有多目标性、多阶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的能力。有了这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就可以促使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束缚,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2课堂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堂教学系统分析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教学输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情况)、输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约束条件(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具、信息手段)的分析,探索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与设计:

2.2.1首先要摆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位置。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教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实现的目的。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

2.2.2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部分,因为知识的特点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信息技术采用的程度与方式也就有所差别。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手段。

2.2.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信息教学手段,科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的优长,做到信息技术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2.2.4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选择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与使用方式。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可分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体验知识、经验总结四个阶段。

2.2.4.1在接受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知识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这是信息技术目前运用得最多的方面;也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一个项目专题,以项目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媒介进行资料收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协作意识。

2.2.4.2理解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由于具有智能交互性与信息组织的高度灵活性,因此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实际案例、随机提问解答、及时调出资源库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虚拟的或现实的环境,对知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式、作用效果、约束条件等有自己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

2.2.4.3体验知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技术在这阶段的作用,是通过课题实验、虚拟游戏、案例讨论、自动生成题库等交互性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人在讲库存控制方法后,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运用EXCEL表格进行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2.2.4.4经验总结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升华,使学生的经验与技能得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BBS、EMAIL、聊天室、教学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充分支持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相互交流,使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加深对学习的内容的理解,拓宽学习思路,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3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

在完成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接下来就应进行课堂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信息化教案的编写工作。

2.4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支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2.5课程效果与效率的评价

教学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交互性和智能化的特性,教师可建立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系统,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即时反馈成为现实。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2.5.1建立自动题库生成系统与自动评价系统。自动评价系统对各项数据如平均分、方差、知识点的掌握度、频数分布图、学生反应曲线等进行统计分析,提供给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信息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和必备技能。但在我们中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本应该是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计算机设备的投入,让学生深刻体会书本理论知识,学会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明确知识的应用所必须的,但以现在的教育水平来看,还有很多学校并没这方面的足够投入,一味的追求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

另一方面,课堂上学生只是对 "计算机"感兴趣,喜欢上机的操作课,更是有一种 "让我一次爱个够"的感觉,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由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可知,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他们学习主要来源于感性认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容易理解,并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3.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从"资料库"获取有用的材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自己的父母,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又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5.总结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思考、探索,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得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素质教育,得到高效能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创新;信息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63-01

信息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也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下面结合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理解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

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模式肯定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不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组织教学,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比较适宜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中学新课程。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的。

1、巧设问题情境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1)计算机有哪些本领?(2)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3)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4)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

2、用课件演示导入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进行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上网浏览》教学中,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于是,本人在开始授课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先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即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34-01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农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不能好好掌握信息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将难以有效地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课被教育部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的几年里面,中学信息技术将会逐步发展成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课程整合”等重要责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何在课堂中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就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谈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是有很大兴趣的,一开始,上信息技术课时有着好奇心,但随着学习慢慢的深入,学习热情会慢慢下降,因为有些内容需要重复练习,有些内容枯燥无味。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1、结合现实生活,把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计算机及网络中的很多构想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现实生活对照讲解,使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通过跟现实生活对照讲解,让学生觉得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一致。

2、任务驱动操作实践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在这个任务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比如:在如何申请免费邮箱这一堂课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上课一开始,我提出一个情境:你对你们的老师有意见吗?或有话要对老师说吗?很多学生好像想说,却又吞了回去,我猜学生肯定是觉得有些话不能当着众人讲;接着我又问,你们的父母是否在外工作?想对父母说说话吗?这时,学生便开始有人举手,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说,现在信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把我们的心里话发给自己想要倾诉的人,实现彼此交流。在这样的情境下,我要求学生申请一个邮箱,并参考其他同学在网上申请的一个免费邮箱给一个指定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在这样不断的刺激下,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完成了“任务”。

3、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从教师的演示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学生观看了操作流程后,然后自己动手上机操作,这样就能很好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

二、谈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努力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就需要在引入问题和设计学习活动上下功夫,开题引人入胜、学习活动生动活泼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1、巧妙设计情境引学习兴趣

课题能否成为引入,决定了一堂课的效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通过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事物来导入新课,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比如讲授如何从网上下载软件,书本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这些内容枯燥无味,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我先用“酷我音乐盒”播放一首流行歌曲,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并对此产生了好奇。但学生机上没有安装“酷我音乐盒”软件,于是,课题就自然地引入了。

2、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激发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信息活动能力,也就是培养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是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并不满足,对计算机的诸多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同时巩固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

参考文献

[1] 邢麦会. 浅谈教学方法的优化 学知报 教师版,201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