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监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信息监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信息监管

信息监管范文1

当前农村灌渠的水利建设仍跟不上大农业发展,部分重点任务推进缓慢,农田灌区渠道改扩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明显落后于大江大河的治理,不具备抵御常遇洪水的能力,依然是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主要薄弱环节。乡村灌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毁和待建工程信息资料缺乏,农村水利统计工作建设明显滞后。大型灌溉水工设施续建配套未补全和渠道渗漏严重,工程项目建设投入与需求差距大,灌区的病险水库数量多、分布广、问题复杂,除险加固任务依然繁重。农业灌溉统计调查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基层统计部门灌溉水况统计分析往往仅以同期数据相比较为主,未进行有针对性、倾向性、建议性的深入分析,缺乏参考价值。不重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严肃性,也不根据考评或其他需要随意变动资料的口径、时间。对档案资料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信息数据库建设,灌溉统计数据未能建立统计信息的软件设计开发,统计方法单一,管理目标简单。

灌溉经济信息缺漏,统计指标陈旧基层呈报的农田灌溉统计报表中,发现与灌溉项目相关的文件和图表资料不齐全。例如:工程概况、水工建筑物投资规模及构成、项目前期及审批工程统计信息、灌溉计划投资安排和项目完成进度等统计信息缺漏。另外,拟建农田灌溉项目的审批信息和资料尚未整理建库,前期工作的统计管理台账尚未建立,优化整合规划管理的信息资源也未完成。灌溉基层统计管理人员缺乏,兼职多,统计队伍建设不完善。农水统计方法大多采用层层上报的统计报表制,基层的统计报送则是由农水供灌单位向各级水利部门报送统计数据。目前,许多农村小型水库基本上没有水管单位,水管员的工作也无法到位,涉及灌溉运行及乡镇水利设施供水运行的统计指标数据,基本上是在多年前的统计资料中,由灌溉部门统计人员根据掌握的情况,根据阶段内的变化相对估算,进行增减或推测,造成统计数据准确性较低。灌溉统计信息服务同大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为农业灌溉水利信息产业和农村信息市场的不发达,未能认识农村经济统计的重要性[2]。

标准化、规范化的统计计划和管理系统亟待建立农业资料统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系统欠缺,导致统计信息管理与监测不准,统计基础不强同样反映在农水灌溉工作上。例如:规划计划处掌握的节水灌溉、蓄雨节水灌溉面积和灌溉农水处掌握的不一样,同从灌区报上来的各数据也不一致。工程统计指标概念不清。比如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与实际建成的耕地灌溉能力不符,灌溉统计数据反映的仅仅是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远大于此数据。再如农田地小尾渠供水数据缺乏,仅按实际田亩推测估算,或直接按一定田亩上交水费数评估灌溉供水效率。指标设计不完整,农田灌溉统计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具体统计调查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数据抽样率太低,造成灌溉统计调查单位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自负盈亏的水管基层单位,难以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且对统计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下降,虚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主管农业水利统计部门获取真实统计信息资料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在对灌溉统计报表的规范上,还需不时核对校正。

统计信息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不高灌溉统计机构缺乏,给统计信息建设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统计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具体管理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灌区有关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不能认真理解、严格掌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业务员没有较强的统计理论知识,不懂科学的统计方法,更不知道怎样搞好统计分析,只能从数字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粗浅的对比,对统计信息处理重视不够,更谈不上统计信息的建设管理。农业水利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由只熟悉一般统计知识业务的财会专业人员充当统计工作,或由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临时统计,人员的知识面窄[1],既满足不了各地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尚未建立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模式灌溉信息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系统的管理,统计信息建设和监管缺位,与国家经济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信息管理技术创新滞后,安全性和风险性较大。未认真梳理、整合水利灌溉统计网站各服务事项,登载与农田灌溉事项、办理统计信息流程相关的农村服务内容,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路径和办理流程。

灌溉统计信息管理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农业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经费本身就紧,不能满足平时各方面需要。加上现有灌溉工程设施不很齐全,水工程配套设备和更新改造、扩建的经费缺口大,资金需求量大,统计工作管理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未能得到根本重视。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灌溉统计管理信息软实力农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早建立农业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和应用配合模式,建设农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管理系统和信息沟通系统[2]。具体拟采用Microsoft平台数据统计管理软件实用模型,数据交换编辑监测、查询、分析评价农业灌溉新技术,运用Passport信息管理服务的统计新方法完善基层的统计服务体系,并尽量采取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灌溉数据统计分析、均值比较。最近一些省份农科统计人员结合农业水利实际,会同信息技术人员创新研制开发了一种SIMS(SeamlessIntegrationofMultisourceSpatialdata)———数据格式集成转换系统的统计软件,服务于农业灌溉领域数据库建设。SIMS实际上是一套运行于网络环境下,基于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融合C/S、B/S结构于一体,以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方法为核心,支撑统计信息运行全过程的统计数据管理、处理、保存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平台。它是基于统计系统现有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开发支持各级统计机构统计业务数据处理工作,该软件包同时集报表数据处理的设计(定制/布置)、数据采集(输入/审核)、整理(汇总/计算/查询/输出)等功能为一体,并将逐步成为统一规范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统计数据传输、分析、处理、监测中,对推动农村灌溉统计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起到很大作用。农业灌溉统计信息智能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开发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灌溉统计信息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引进和普及高科技的信息设备是我国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大统计信息建设项目申报,增加资金投入,解决好统计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为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p#分页标题#e#

开发创新,保障灌溉统计信息服务质量统计信息的管理是统计工作的生命[3]。统计信息质量建设与科学管理,体现在统计数据的搜集、加工整理、保存、分析和开发研究全过程,因此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有用性和简便性应成一体,用以综合衡量灌溉统计信息是否满足用户需求[4]。从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看,高质量的原始统计信息资料,通过高水平的加工整理,才能形成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农田灌溉部门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紧跟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整合和完善农村水利灌溉统计程序[2]。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农业水管单位要以农村灌溉信息模式创新为核心,着力推进农业重点领域的农田灌溉技术创新,开发科学适用的统计产品。

加强统计信息数字化建设,提高统计数据管理规范标准统计数字化建设是实现灌溉统计信息管理现代化中的关键核心技术[4],通过数字化建设,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这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并要求灌溉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通过建立以高科技数字方式存储的农业水利统计数据库,也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使灌溉基层单位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夯实灌溉统计基础,健全基层统计工作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变化要求,关键看农村基层统计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统计管理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农水部门统计人员各种管理技能和各种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灌区统计分析能力[5]。要对统计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提高统计效率。针对当前灌溉基层单位统计队伍力量薄弱的状况,要着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加大管理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稳定基层统计队伍,提高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的认识。

信息监管范文2

档案是对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城市档案是记录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信息库。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对城市档案的管理能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在城市建设活动中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城市档案管理工作是对城市建设档案的实体性管理,这样的管理由于受到人的管理因素的制约,其可流动的空间范围以及社会服务的效应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电子信息化技术具有流动性强,可操作性高,易于存储交流等优点,加快城市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能更好地为城市档案建设服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建档案工作的影响

迈入信息化时代后,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将深深的影响我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学为基础,对利用电脑对文字、声音和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相较于其他的信息处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高效、高速、准确和便利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建档案管理理念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日益改变。城建档案管理已经不是指简单的实体管理了,他不仅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管理,也是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操作。对于城建管理工作人员而言,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城建管理在现代信息化技术下的变化,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到从行政手段想依法管理的转变。城建管理向信息管理的发展是手工管理向技术管理,单一服务向综合型服务的转变。信息化技术在城市档案建设中的运用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对城建档案的快速处理。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运用能加强档案资源的整理、开发与运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将实体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的过程,是对信息存储、检索、管理形式和载体的变化过程。加快城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的资源共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相应的城建档案建设能够适应新形式的客观要求,能够跟上社会发展速度。城建档案的信息化进程也有利于城建档案适应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建档案建设如若跟不上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将影响现代城市建设。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大核心因素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之处在意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目标在于实现各种档案信息经公共信息网络实现信息互通,以此满足更多用户在不同时间地点的广泛对城建档案信息的有效、高效利用。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核心:

第一,城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建档案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基础设施能直接、集中地体系难城建档案信息化程度,制备相应的基础设备是城建档案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缺少它其他的任何工作都不能开展起来。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核心,配合其他相关的硬件设备组合而成。

第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城建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他的开发利用是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的核心任务。城建档案信息化需要大量的相关资源,这就要求相关的单位集体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丰富城建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

第三,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对成绩爱你档案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管理、存储和传递等各种技术软件,是城建档案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保障,离开了网络系统的建设,所得到的信息资源便是散的,不能够共享,不能实现异地交流,不能使更广大的用户朋友享用,这就不满足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只有城建网络系统建设成功,城建网络信息化的相关作用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应用系统的建设需要同各自办公自动化、局域网建设同步发展。

第四,信息化标准的建设。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则城建档案就算达到了信息化,但是其信息化也是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料更是混乱不堪的。对于行业标准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这关系到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与质量,一个好的行业标准规范能催生出强有力的城建信息网络系统。

第五,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城建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的素质决定工作的速度与质量,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各级单位应该把人才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做到用人可用,也要做到有人必用。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储备足够的能量,为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四、加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议

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要求相关领域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跟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如果哪个行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跟不上其发展,该行业信息建设在没进行相关突破性改革时,该行业的信息技术可能就越来越落后于其他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城建档案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进行建设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进行行业标准的建设。只有拥有了个完善的标准,相关部门才能够根据此标准做出相应的设计规划,不然其他部门单位所做的工作可能就付之东流,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其次应当将基础设备建设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同步进行,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建设,也离不开设备的建设。设备是硬件,人是软件,离开了任何一样,各自便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接着应该进行系统库的建设,根据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来确定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所需要的哪些准则,需要哪些系统部分,然后将系统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个完整的系统,为信息资料的整理做好准备。最后才是信息资料的整理,这部分的工作范围最广,涉及单位最多,需要相关单位为信息系统提供内部资料。

信息监管范文3

一、拓宽数据来源,补充完善数据指标

依托目前在线平台数据分析情况,首先需聚焦数据汇聚,进一步加强各平台汇集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升级各部门、各层级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交换。一是拓宽数据来源。目前在线平台已经与重大项目库、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法人库、中国政务服务平台、部分部门系统等实现数据对接,在此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关注政府门户网站、互联网投资相关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以及其他第三方数据等,多维度充实在线平台基础数据库;二是细化数据指标。增加结构化数据指标,分阶段填报项目明确的具体信息,挖掘非结构化数据,充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根据项目申报单位、审批单位等上传的文件等,提取需要的投资信息。

二、细化数据指标,规范数据指标类型、指标阶段,产生、应用、审定、修改等环节

对目前在线平台数据资源进行梳理细化,形成以项目代码为主要标识的投资项目基础数据字典,明确投资项目指标类型、指标阶段、数据权限,并规定数据产生环节、应用环节、审定环节、修改环节。项目指标类型分为基础指标和属性指标,指标名称主要包括:项目基本信息、项目法人基本信息、投资相关指标、地理空间类指标、内外资项目共含项目指标、外资项目还需填报项目指标、项目相关方基本信息、项目管理信息、项目流程审批信息;指标阶段按照项目审批环节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意见几个阶段;数据权限按:数据产生主体、数据产生环节、数据审定主体、数据修改主体进行规范。

三、根据投资项目管理需求,制定投资项目基本信息数据技术标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信息中心牵头组织编制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编码规范》正式以国家标准发布,在该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根据在线平台投资项目管理需要、与其他系统数据对接需求等经验,形成投资项目基本信息数据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指标和数据标准,规范投资项目一表信息、项目审批信息、项目建设信息,制定一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投资项目基本信息数据共享共用,减轻对接压力、人工填报压力。投资项目一表信息主要为项目基本信息系统息,包括项目代码、项目所属行政区划、是否外商投资/境外投资、项目名称、项目类型、建设性质、总投资额、建设地点、国标行业、项目法人单位、项目建设单位等。项目审批信息包、括项目代码、审批事项编码、审批部门代码、审批部门所属行政代码、审批事项状态、变更为当前状态的时间、按期办结时间、公开方式等。项目建设信息包括项目代码、开工(或竣工、年度报告)时间、报告类型、报告填报时间、项目总投资、施工许可证编号、建设地点详情、建设内容、工程进展、实际总投资等信息。

四、完善数据治理机制,提高共享共用数据精准性

信息监管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对策

近几年来,各种食品安全新闻事件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还严重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威信,损害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良好形象。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力度,明确监管责任,保证食品安全。

1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食品原料问题

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食品原料问题,其中尤以农产品以及家禽的生产环节最难管理。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以个体为主,规模普遍较小,原料质量的把控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又因为农产品的生产容易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为了保证经济利润,部分农户开始私自增加农药用量或者滥用化肥。其次,在家禽饲养这一方面,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分散性较强,增加了管控的难度。而且为了提高鸡、鸭等家禽的产量,确保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家禽饲养者也会滥用各种激素药物或者其他药物,而这也直接增加了家禽饲养的管理难度。

1.2食品流通问题

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食品流通问题。首先,我国的食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其实际的生产能力还远不如国外的食品行业。我国的食品加工主要以初期的加工为主,产品的加工精细度有待提升,食品生产设备比较落后,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其次,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食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意识的低下使得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再次,我国地域广博,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使得食品的加工工艺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最后,食品销售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期产品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销售以及产品进货渠道不明确等问题,政府部门必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核查问题产品的来源渠道,监管难度非常大[1]。

1.3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维权意识低

信息化时代,我国政府部门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维权意识低的问题。首先,绝大部分的食品消费者并没有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即便是遇到食品安全利益受损问题,也没有足够的维权意识。其次,国家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较小,对消费者的教育力度不足,使得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偏低。最后,部分消费者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辨别能力有限,遇到假冒伪劣产品也不会积极的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以上三种问题直接增大了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

2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创新监管手段

要想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创新监管手段,提升监管人员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监管手段的创新以及监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环境污染ATP检测仪的使用,可以帮助检测人员在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的时候,在短时间内明确该食品的污染程度。而电子射频芯片的使用,也可以帮助检测人员及时记录食品企业的重要信息,从而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时候,及时锁定相应的食品企业,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2.2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要想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可以有效监督食品安全问题,还可以督促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解决。例如,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新闻媒体工作者就可以通过其独有的渠道进行食品安全事件的广泛传播,对涉及到的食品企业进行公开的披露,同时提升广大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意识以及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并对司法部门秉公办事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加大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新闻媒体机构加大问题食品的曝光力度,不断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2]。

2.3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自治作用

要想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自治作用,提升食品企业的自律意识。而且食品行业协会的成立,主要就是为了规范食品企业的行为,保证食品安全。所以政府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手段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优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提升食品的安全性。

2.4建立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预警机制

要想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要建立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预警机制。只有具备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才能够加强食品质量控制。首先,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对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问题企业进行公开披露。其次,要尽可能多的食品安全知识信息,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使其具备一定的问题食品辨别能力。最后,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小组,确保在食品安全事件突然发生的时候,可以从容的应对。

3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

3.1移动执法平台

现阶段,视频安全监管执法实践依然以纸质检查表格为主,监管人员每次出勤都需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不仅填写时间长,检查效率还很低。而移动执法平台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还具备以下六大优势。第一,减少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第二,省去了纸质记录与事后录入环节,避免了手工记录的出错率,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第三,相关知识库以及单位数据库的应用,为执法人员的执法提供了便利。第四,优化了执法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避免了重复、繁琐的操作。第五,移动执法平台中定位功能的应用,为领导人员对执法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督提供了方便,同时又为执法人员提供了导航功能,提升了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第六,加强了执法人员工作任务的监督力度,通过执法数据的归纳与汇总,可以及时发现执法人员的执法薄弱点。所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必将加大移动执法平台的应用[3]。

3.2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指出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并且也十分鼓励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构建。而且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构建也是信息化时代下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首先,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了解每一批次食品的流向,从而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通知到食品经营者以及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相关产品的下架以及召回。而且在执法人员办案的时候,系统中的票据以及数量信息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对于食品经营者来说,经营者也可以通过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树立足够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守法、诚信经营,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处罚。最后,对于消费者来说,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社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由此可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必将加大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并针对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各种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提供保障。

3.3明厨亮灶工程

明厨亮灶工程指的是,餐饮服务单位通过安装高清网络摄像装置或者透明玻璃窗,让消费者直观的看到主要食品的加工过程以及食品的关键加工环节,从而主动接受广大消费者的安全监管。通过“后厨可视、可感、可知”的明厨亮灶工程,提升食品经营企业的自律意识。目前,明厨亮灶工程的实施主要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阻碍。第一,虽然明厨亮灶工程已经推行了多年,但是真正了解明厨亮灶工程的却很少。而且即便是消费者通过明厨亮灶工程发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了解相应的反馈途径。第二,因为大多数的小型餐饮服务单位的后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等问题,再加上明厨亮灶系统的使用成本也较高,所以小型餐饮服务单位参与明厨亮灶工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第三,明厨亮灶系统的后期维护力度不足,已经使用了明厨亮灶系统的餐饮服务单位,在一段时间后,会由于系统原因或者网络原因等出现各种问题。所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明厨亮灶工程方面,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其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明厨亮灶的应用优势。同时在明厨亮灶系统中添加举报电话以及反馈模块,鼓励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反馈。另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优惠以及资金补助,吸引更多的小型餐饮服务企业参与到明厨亮灶工程中;并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明厨亮灶系统的定期维护,保证明厨亮灶系统的持续性稳定使用[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下,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才能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的控制,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购买途径。而要想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就必须要加大移动执法平台、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明厨亮灶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时还要不断的创新监管手段、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发挥食品行业协会自治作用、建立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倪宇昂.信息化时代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策略[J].食品安全导刊,2018(36):12-13.

[2]何欢,陈巧玲,胡康,等.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药师,2018,21(11):2013-2016.

[3]毛瑞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8(24):29.

信息监管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自然资源;执法监管

0引言

2019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9年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及《2019年自然资源卫片执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2019年卫星遥感像片的相关执法工作。《方案》主要把自然资源的执法工作分为土地和矿产两部分展开。土地方面是信息中心将国家规划院和卫星中心提供的变化图斑分别与部综合监管平台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审批等专题管理信息进行套合分析,分析后形成前后有变化的执法图斑管理信息[1]。矿产方面是航遥中心根据有关成果提取采场、井口、硐口等信息,与已掌握的矿业权数据进行套合分析,提取矿产方面的执法图斑管理信息,提交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将地方确认拆除的土地违法图斑和整改到位的矿产违法图斑,分别反馈到卫星中心和航遥中心,由卫星中心、航遥中心利用新一期遥感监测影像进行比对核实,提取已拆除图斑和已整改到位图斑影像截图反馈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将核实结果导入执法系统,标识图斑整改情况[2]。本文围绕自然资源执法工作新内容、新要求,统筹谋划,合理布局,构建自然资源综合执法监管平台,旨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全面监管,落实“把权力和责任放下去、把监管和服务抓起来”的要求,实现执法监管的“实时化、透明化、智能化”。

1现状

截至2019年8月30日,自然资源部下发了10起自然资源违法案件情况,基本都是属于非法占用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的事件。可见,国家对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自然资源数据为基础,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矿藏等自然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监管,明确自然资源的管理范围,在已有的已经整合完成的确权登记的自然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平台,保证了对各地自然资源调查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实现自然资源数据管理业务整个生命周期的一网办公,统一监管,从而实现执法结果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并与农业、水利、林业、环保、财税等相关部门的自然资源管理信息的资源互通、协作共享,打造自然资源数据的协同规划及空间数据规划、综合监管及资源审计[3]。

2总体设计

2.1建设思路

自然资源执法监管体系建立一个自然资源一网执法及外业调查的新机制,能够对执法工作进行统一有效的考评反馈,基于一网执法进行快速的在线办理,能够有效提升自然资源执法的效率,保障执法工作顺利开展,实现高科技自然资源执法新模式[3]。平台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一张图”已建成数据库,采用统一框架,利用先进执法装备对辖区内自然资源违法情况实时全面监控,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资源监管体系,建设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平台,实现“上下联动网络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内外作业一体化”,建立“大监管”“大执法”的新格局。同时,建设自然资源移动巡查系统,通过灵活的监督手段切实做到“早提醒、早发现”并及时制止、处理,有效防止违法违规用地,实现“查违有据、定违有度”的高效工作模式。进一步转变传统的自然资源监管方式,实现“大数据、大平台、大监管、大执法”的综合目标,实现自然资源管理的“智慧化”[4]。

2.2总体架构

依据以上建设思路设计自然资源执法监管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平台采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体系,拓展信息化服务及地理位置服务,集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融合、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为一体,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指导作用。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进行设计,遵循SOA体系标准、业务规范、数据资源标准等标准体系,数据存储层面采用分布式协同存储技术,地图服务采用ArcGIS技术开发,数据传输采用弹性拓展的信息服务交互模式。

1)数据层。执法监管平台在空间数据“一张图”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卫片执法库、线索采集库、违法处置业务库等为基础实现系统数据层。

2)服务层。服务层是自然资源监管平台的枢纽,具有整个系统的后台服务、工作流管理应用、数据流管理、系统监控等功能,以达到各子系统之间的有序管理、关联以及对各应用系统业务的有力支撑。同时,服务层提供基础数据查询、执法业务、执法归档、卫片执法图斑等服务。

3)应用层。为实现系统的具体应用支持系统的核心业务,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综合执法监管、外业核查终端、系统运维管理4个子系统,涵盖违法信息采集、卫片执法、违法行为处置、外业核查、综合统计、档案管理等多个功能点。

2.3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平台建设

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平台充分运用网络交互、视频监控、手持终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覆盖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智能化自然资源智能监管系统[5]。为实现平台具体应用支持系统的核心业务,其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综合执法监管、执法动态发布、外业核查终端、系统运维管理5个子系统,涵盖违法信息采集、卫片执法、违法行为处置、外业核查、综合统计、档案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1)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以数据为核心,运用先进的大数据管理模式,具有海量数据管理能力,实现了多源异构空间及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集成。为便于用户对空间数据的有效管理和维护,采用树状结构方式进行数据的组织和维护,以满足对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及应用的需要。系统能够实现执法数据的统一化、规范化、集成化管理,提供多种数据管理工具实现数据迁移,集成调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的数据进行浏览交互查询,利用比对分析模型实现与执法业务数据的比对分析,辅助决策。

2)综合执法监管

综合执法监管系统实现了对多种违法线索信息的采集管理,能够实现部、省、市、县四级用户对卫片数据逐级下发、审核、填报的一体化流程管理,并对全国卫片执法检查数据进行多维比对、筛查与检验,进而将省、市、县各级违法线索信息的发现、分析、处理、立案、结案全过程无缝连接,并对各模块数据的内容丰富性、业务关联性、结果一致性进行快速高效的综合分析。系统能够提供违法线索的全流程信息管理,实现与违法行为处理模块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执法平台提供全流程监管下的自然资源执法信息服务。

3)执法动态发布

执法动态发布系统依照门户网站形式建设,是执法平台综合展现的窗口。以增强执法工作交流互动为主要目标,为执法平台其他模块提供统一认证机制下的登录入口,实现对执法动态信息的集中化、公开化、生态化展示。

4)外业核查系统

外业核查系统主要负责自然资源数据的外业采集工作,并及时将完成的核查任务数据上报。系统按照违法行为所属行政区域及用户权限的不同,将需要核查的违法线索信息发送调度任务到移动端APP,指派外业核查人员赶赴指定地点进行现场情况信息登记、拍照取证(自动记录照片坐标及方位角),填写核查日志,通过3G/4G移动无线网络完成实时地图数据的获取和用户合法性验证,通过局域网络完成任务数据的上报和软件更新。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移动执法大屏提供巡查成果、绩效考评、监管决策等全方位综合统计数据,并支持对核查任务地点的自动定位与导航,调取电子地图自动生成前往核查任务所在地的规划路线。

5)系统运维管理

系统运维管理是整个执法平台用户及角色权限管理与配置的中枢,能够实现省、市、县各级执法机构、人员、执法证的统一管理,同时为执法平台的权限控制提供数据基础。

3结束语

信息监管范文6

一、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手段强化农业农村环境监管、推进环保产业发展被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求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2016年原环境保护部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于奇/摄绍兴市华堂村58济深度融合,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18年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提出要强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相关部门已开展的污染源调查统计工作,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平台。目前,美国、法国、英国、日韩等发达国家已将农业农村治理与信息化管理高度融合,并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逐步建成强大的涉农信息网络与信息资源数据库,内容涵盖农村环保与现代农业发展等,不断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均等化。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窗口期,加快农业农村环保信息化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环保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各部门间协调联动和数据共享。尤其要强化村镇一级污染监测与数据采集信息化能力建设,有效解决农村污染量大面广、污染底数难掌握、已建设施监管困难等问题。以信息化手段创新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监管方式,可助力我国农业农村环境质量改善,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提升农村污染治理能力和监管水平,对于打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现状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加强农村环保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实现全国范围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信息数据直联直报和统一监管。农业农村部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系统,各省(区、市)按要求进行信息报送,实现了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生产、设施改造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统计。该系统可实现统一管理、分级使用、共享直联目标,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监管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态环境部正在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项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是其中重要一环,内容涵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种植业环境保护、畜禽养殖业环境保护、水产养殖业环境保护、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目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版块已完成开发建设,实现了全国环保系统专网数据直联直报、动态统计分析与展示,大大提升了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管效率,相关统计数据将成为“十四五”期间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签订《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信息共享协议》,旨在加强电子政务项目跨部门统筹协调的能力,支撑多部门协作解决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各部门在全过程监管和重点领域监管业务的能力。此外,生态环境部建立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下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农村环保技术专题。平台分类展示并动态更新农村环保新闻动态、政策法规、技术成果和典型案例,架起了政府—企业—公众三方供需对接的桥梁。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并与生态环保工作不断融合,全国约三分之一的省份开展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当地农村环境管理提供了精准监管和决策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江苏省开发建设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庆市建设环保云服务体系,搭建起农村环境整治和畜禽养殖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和畜禽养殖的信息实时填报、动态更新和统一管理。浙江省加快推进省生态环保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开发,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环境监管纳入协同管理平台。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利用环保大数据平台,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及周边污染源整治。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江苏、浙江等省份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线监控与智能运维平台。对于点多面广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采取视频在线监控。对于规模较大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探索采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数据和无人机航拍技术对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远程监控。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一张图”管理,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有效促进设施长效运维。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贵州省开发贵州乡村建设监测平台,设置村镇生活垃圾收运服务板块,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情况在线监控与动态录入,可在线测算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并将其作为省级安排运行维护费用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通过开通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多渠道,工作人员可实现实时监控,提高管理效率。

三、存在问题

一是数据资源体系不完善。目前农村生态环保未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中心,未进行农村环保数据集中统一、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少基层环保部门农村环保数据只通过文档形式存储和归档,对数据的填报、维护、更改和统计等没有统一规划,易造成数据丢失和获取困难。虽然不少省份已建立农村环保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信息在线填报和实时更新,但中央层面暂未统筹整合,常存在与上级管理部门数据需求口径不一致、字段信息不一致等现象。此外,不少信息平台需要在县一级以上的环保专网操作,未形成下沉到乡镇的数据管理机制,造成农村环保基础数据获取困难或不全。二是报送管理体系未理顺。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相关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模式较为传统,未形成完善的报送管理体系。数据主要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调度,乡镇或街道组织查阅资料后填报,通过邮件等媒介形式报送,上级管理部门进行人工审核汇总。这一流程存在报送主体溯源难、直联直报体系未健全、数据审核工作量大、未实现动态更新等问题,造成有效数据更新不够及时、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数据分析应用效果。例如,自2008年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各地每年需线下报送项目设施建设进展及工作成效,导致数据审核和统计工作量较大。三是开放和共享不充分。农村相关数据通常由不同部门或同一机构不同职能部门掌握,数据共享整合程度较低,各部门各自为政,实际工作中沟通协调不顺畅。例如,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种植业产业分布及污染防治现状等基础信息数据由农业农村部门掌握,十部门虽已签订《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信息共享协议》,但至今仍在协调,尚未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此外,不同机构管理需求不同导致数据重复调度,因调度口径差异可能造成数据“打架”。例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相关数据曾由农业农村部门和生态环保部门多次重复调度,加大了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强

四、相关建议

信息监管范文7

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系统是在我市畜牧业快速发展,出栏动物大幅增加,动物卫生检疫监督管理相对置后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动物卫生监管职责,通过多方研究探索实践开发出来的。实施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解决了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弥补了手工出证的不足,实现了规范出证、便捷高效、网络查询、安全追溯、有效防伪、准确统计。为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和工作手段,加快了我市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1原动物检疫出证状况

四平是畜牧业大市,是畜禽等多种动物的国家级生产基地,年出栏动物约16977万头(只);出省动物约339万头(只),仅猪就约达190万头,远销全国25个省市;年屠宰动物约3919万头(只),其中屠宰生猪约105万头;出省动物产品约82.877×106千克。检疫证明出证工作量庞大。原来动物检疫证明均需手工书写出证,出具证明的质量和防伪能力低,工作效率不高。手工书写出证还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如,买卖检疫证明、检疫证明大头小尾、检疫人员跨区检疫、非检疫人员出证、不按规范出证、低价竞争、不按标准收取检疫费、漏检及篡改伪造检疫证明、检疫承包问题等。同时手工书写出证信息反馈差,可追溯效果低,不能有效的实施远程监督管理。

2实行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的必要性

动物检疫证明机打出证,是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手工填写出证的具体方式,是实现动物卫生监督“电子化管理”的基础,是提升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是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大量流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规范完善提高动物卫生检疫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推行动物检疫证明机打出证还可促进动物卫生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

3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系统功能

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如下。

3.1检疫证明电子出证。动物检疫报检流程;动物检疫证明A证操作流程;动物检疫证明B证操作流程;产品检疫证明A证操作流程;产品检疫证明B证操作流程。

3.2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网络管理。检查登记、检查明细、统计汇总。

3.3检疫证明信息化管理。登记入库、审批入库、入库汇总;发放出库、审批出库、出库汇总、证明库存;回收登记、审批回收、回收汇总;销毁登记、审批销毁、销毁汇总。

3.4数据管理。上报数据、接收数据、收费记录审批、确认收款。

3.5特殊情况处理。检疫处理通知、“复制”功能的应用、“作废”功能的应用。

3.6检疫“监督检查”。

3.7检疫监督数据的统计分析(各种数据采集统计、数据分析)。

3.8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的追溯管理。3.9法律法规。3.10行业动态等等。

4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系统的优势

动物检疫证明机打出证是相对于传统手写出证而言的,是将检疫信息通过电脑进行录入、传递、储存和打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手工填写检疫合格证明的方式,具有手工录入无法比拟的优势。

4.1系统内设功能全面,信息、数据海量容储,为监督、管理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

4.2出证方便快捷机打出证的简易录入、预先录入及复制功能和集中开具,极大地缩减了出证的时间,避免了录入错误,保证了上市动物产品的及时供应。

4.3有效防伪系统引入了国际先进的二维码防伪技术,在四种检疫证明上加施了二维码标识。由于对二维码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增加了数据的防伪性。该二维码标识只能用金兰软件开发的“扫描枪识读系统”或“智能手机识读系统”配合解码设备(扫描枪、智能手机)进行解码。防伪技术的使用,使变造、伪造检疫证明不再可能。

4.4统一整洁规范系统规定了统一录入方式,杜绝了以往工作人员手工填写可能存在的字迹难辨、模糊不清等现象,保证检疫证明信息明晰无误、统一规范。

4.5便于追踪溯源利用每张检疫证明唯一编码,通过电脑网络对证明进行检索,及时验证和比对,确定真伪和来源。同时,检疫证明机打出证,规范了检疫证明出证程序,使出栏、运输、屠宰、销售等环节的动物报检、检疫,实现无缝连接,便于全程监管和追踪溯源,提高了动物疫病防控的快速反映能力。

4.6便于监督管理机打检疫票据的数据可实时上传中心数据库,通过系统管理终端能够及时掌握每个站点的出证时间、出证数量、出证质量等相关情况。系统还可按检疫证明上的条件进行各项查询,为监督管理提供所需数据;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通过使用二维码扫描枪对机打检疫证明上的二维码扫描,信息将自动输入电脑,为监督管理提供了便利。

4.7灵活的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可按检疫证明编号、货主、联系电话、用途、运输单位、动物种类、时间、到达地点等十几种方式进行单项或多项的查询和数据统计分析。可通过对数据项的拖拽对关心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同期对比,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可根据关心选项自制图表进行统计,并可灵活选用有关图表。

4.8强大的3G查询功能该系统软件充分利用先进的3G网络技术,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查询。5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管理系统适用性

5.1设计针对性

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管理系统,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工作特点,适用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不同环境。

5.1.1该系统的流程完全符合农业部关于动物检疫的有关规定,按照检疫申报—检疫—出证—收费—数据统计的程序执行。

5.1.2该系统利用现行的农业部新版检疫证明,不改变新版检疫证明的格式文本,统一规定录入方式,直接使用新版检疫证明打印,便于检疫证明的管理和衔接。

5.1.3该系统按现行组织机构进行设计,可以按不同的组织机构构架进行设计、扩充、迁移。不同管理人员具有不同的管理职权,每名操作人员都具有唯一的开机帐号,只能用开机帐号进入该系统,系统自动锁定开机人员信息。

5.2多重适用性

该软件系统适用于不同网络环境,可在互联网、单机、局域网或广域网等网络环境下运行。数据传输采取压缩、加密算法,提高传输效率,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现阶段为了适应网点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特点,实行单机运行,随着电信网络发展或随着省畜牧业管理局网络设施的发展,该系统可以平滑过渡,不用重复投资。#p#分页标题#e#

5.3安全性

5.3.1加密性该系统软件使用了USB硬件加密锁,具有追踪、防盗版和数据自动加密功能。通过加密锁保证系统安全,用户使用软件时,系统自动检查加密锁,加密锁与用户的组织机构信息结合,有效防止出证人员隔山出证,同时,系统自动对上传数据进行加密,可有效防止数据被盗用。

5.3.2完整性系统自动控制检疫证明的内容,在打印前,对每一项数据项目进行检查,保证填写内容正确、完整,如发现漏填项目,系统提示具体漏填项目,拒绝打印。只有逐项填写完整,系统方能正常运行。同时在检疫证明(B证)上增加了运载工具车牌号、消毒方式、防伪等信息,使检疫证明信息内容更加完善。

5.3.3编号唯一性检疫证明编号不允许重复打印,使用证明编号必须在所在单位领用的证明范围内,检疫证明编号只能录入一次,如果两次以上录入,系统不予打印。从根本上避免了同一检疫证明的二次录入,彻底杜绝了大头小尾现象的发生,有效防止了检疫证明的外流及假证的出现。

5.3.4限制修改删除为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系统不允许用户进行随意修改及删除操作,对于录入错误的信息,一旦打印,只能作废,不提供修改和删除功能。同时系统提供作废证明查询功能。

5.3.5准确控制检疫证明每项在录入时,录入框根据录入内容不同限定录入内容,只能按规范要求录入信息,其它字符无法输入。

5.4兼容性

该软件预留了相应接口,可兼容各项动物卫生监督职责管理模块,只需其它系统提供开放接口,均可通过本系统集成,实现无缝对接。

5.5易用性

5.5.1所见即所得该软件充分利用了微软在设计OFFICE办公软件时的理念——所见即所得。录入数据界面与手工填写证明完全相同,这就避免了从手工转到计算机操作,产生的畏惧和排斥心理,减少了适应时间,达到会手工填写证明即可快速学会电脑填写。

5.5.2按工作流程设置工作流程图为减少操作的复杂性,开机界面按工作流程设置工作流程图,工作人员操作时只须点击流程图中的图标,即可进行软件操作。不用在菜单上多次点击选择,使软件更易操作。

5.5.3多种录入方法系统中提供了四种录入方法,适合不同的用户,新手可以方便输入,高素质的人员可以提高录入速度。以输入货主(赵本山)为例:①用不同的输入法(手写、拼音、五笔、等)直接输入货主赵本山。②直接录入拼音简码ZBS,系统自动转化成赵本山。③直接录入数字编号3005,系统自动转化成赵本山。④查询选择的方式录入,点击下拉框,出现列表,选择输入。

5.5.4录入智能自动记忆、转换①凡是系统中提供下拉选择框的地方,录入新数据时,系统智能记忆,下次可以选择输入。②录入数字的地方(头数等),用户只录入阿拉伯数字,系统自动转换成大写汉字。③录入运载工具车号时输入小写字母,系统自动转换成大写字母。

5.5.5地名预置对于地址类项目的填写,系统内置了全国所有的省、市、县、镇的编码表,无需用户输入汉字即可完成填写工作。对于村(屠宰场、交易市场),系统提供自动记忆功能,再输入时,可以选择。

5.5.6耳标专用录入系统单独提供耳标录入窗口,耳标录入设置分成三段录入,前七位自动生成,中间五位,一次录入多次使用,操作人员只需录入耳标后三位。打印时只按规定打印后三位,但系统真实记录十五位耳标号码,实现耳标标识的完全追溯。

5.5.7出证方便快捷系统提供检疫证明的预输入功能,四种检疫证明都可以预先录入相关信息,并暂时保存,待所有信息录入完毕后,可随时打印输出,避免了由于动物集中装车、集中开具证明造成车辆运输阻滞,提高了工作效率。

5.5.8提供复制增加功能针对屠宰场录入量大,出证时间长的特点,系统提供证明的复制增加功能,对于开具内容相同、编号持续增加的证明,只需点击“复制”按钮,系统就会自动按上张证明的内容生成下一张证明,编号自动加一。

5.5.9智能错误提示出证人员如果录入错误,界面自动显示错误数据项及出错原因,方便出证人员进行修改,提高出证准确率。

5.5.10耳标标识数量等量控制耳标标识录入时,有进度条实时显示录入数量,录入不能超过或少于动物头数。打印时,录入头数不符不予打印。

5.6数据的分散录入,集中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采取了数据的分散录入,集中管理。数据实现即时输入、即时上报、即时统计。上级管理机关通过网络对下级运行站点进行管理,可随时通过审核功能对应检疫申报点运行管理。如采用单机运行,软件每月一至五日强制每台计算机上报数据,如不按时上报审核,本机系统将无法继续运行。上报数据系统提供了多种上报方式,可通过E-mail、QQ、U盘上报,数据集中后逐级汇总、分析。

6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推广应用

检疫证明机打出证是一项新的工作,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机打检疫证明出证工作。

6.1做好培训

动物检疫证明机打出证要求有一定的网络技术水平。针对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运用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不熟练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基层工作人员都能够熟练地掌握动物检疫证明机打出证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保证出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6.2抓典型示范

为全面实现动物检疫证明机打出证,逐步改变手写出证方式,实现省、市、县、乡四级检疫出证网络化管理,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全面摸清报检点分布现状和数量,选择调出省境动物数量较大的乡镇、区域、大型屠宰企业、大型牲畜交易市场,先行实施检疫证明机打出证。通过抓试点,以点带面,逐步积累经验,推动检疫证明机打出证工作的全面开展。

6.3积极筹措资金

积极向政府汇报,增强政府对畜牧兽医部门工作创新性的认同,争取财政支持;充分利用动物检疫报检点标准化建设的契机,多方筹措,配备统一规格、统一型号,先进实用的电脑、平推式票据打印机、UPS(不间断电源)等设备设施。形成健全的动物卫生监督“电子化管理”系统。

6.4广泛宣传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动物检疫网络出证的重要性。提高养殖户(企业)对动物检疫网络出证的认识,从而推动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的广泛应用。#p#分页标题#e#

7成果

目前,市县乡三级动物检疫网络出证、网络化理试点工作开展顺利。现有网络出证站点35个,其中屠宰企业出证站点9个,基层出证站点17个,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站点9个。2011年8月,实施动物检疫网络出证试点工作以来,总计出具42.8余万张机打检疫证明,其中出具动物检疫证明B证3616张、动物产品检疫证明B证25528张、出具动物检疫证明A证7200张、动物产品检疫证明A证6541张。2012年3月27日,吉林省畜牧局在我市全召开了全省动物检疫网络出证工作现场会,农业部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对我市检疫网络出证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为动物检疫证明网络机打出证在我省铺开奠定了基础。

信息监管范文8

关键词:金融标准化;金融机构;信息安全

一、金融标准化下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推进现状

央行等5部委于2017年联合的《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金融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完成金融标准委员会换届,制定证券及相关金融工具分类、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等18项金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5项团体标准。各金融业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了金融行业等级保护标准。这些标准对于金融行业由于数据集中、信息保密性高、资金交易、网络拓扑复杂等特点导致的信息安全风险有了很好的防护效果。目前,我国建立的新型标准体系,对新技术体系下金融IC卡、非银行支付、移动支付体系下等领域的标准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当前,中国在国际金融标准化活动中影响力逐步提升,开始主导制定银行产品服务说明书描述规范、非银行支付系统安全等多项金融国际标准。

二、国内金融标准化体系建设现状的内外部环境

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的内部环境。在技术方面,随着国产化进程的加快,逐步替换的软硬件设备,国产化操作系统和杀毒软件占有了极大的市场份额。但对于一些其它产品,比如CPU等一些设备让那个无法实现国产化。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导致发生风险。从管理、制度方面,基层金融业在制定安全规划、贯彻和宣传金融行业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制度的相对滞后,形成了灰色的空白地带。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的外部环境。国内和国外的网络犯罪活动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金融业作为特殊的行业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中心化的金融体系结构,对于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的维护极其重要,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保险业和互联网金融占金融行业中漏洞数排在前二位。互联网金融平台不断被爆出存在漏洞,互联网借贷黑幕,P2P平台跑路,后门程序,系统漏洞,信息炸弹,信息猜解(如遍历查询和操作他人账户、订单等)成为普遍问题。在金融标准化体系下,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成为必须要关注的重点。

三、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原因分析

(一)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难度?加

基层金融业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多方面不足。一是现在的机房建设实际不符合现有的标准。在对朔州市辖内各金融机构的机房建设进行实地走访后,发现各机构在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的地理选择和具体功能划分方面都存在若干问题,其中对于机房交通、水电和环境方面问题更加明显。例如,朔州市部分金融机构机房内存在雨水渗透的风险,用电管理不规划等,这些都不符合C类机房的建设标准。二是部门金融机构没有专门环境监测系统,无法对整个中心机房的供电、消防、温湿度、安防进行全方位监控。生产区域与辅助区域划分不明确,机房堆有杂物。三是第三方服务商能否长期稳定地为基层金融业机构提供高质量服务。IT外包风险是服务商能否长期稳定地为银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信息系统故障能否及时响应并修复,以保障银行业务的连续性。再者,外包服务商在和银行密切往来过程中会获取一些银行的内部机密信息,给银行带来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

(二)基层金融业信息安全类标准不一

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安全类标准有国际标准ISO27000系列、国家标准GB17859-1999系列、金融行业标准JR/T0071-2012。由于标准的不一致,信息安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带来很多工作上的困难。JR/T0071-2012是GB17859-1999系列的延伸。这三个标准各有不同,ISO27000系列不具有强制性,JR/T0071-2012明确了实施要求和测评方法,可操作性很强。金融业行业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添加了相应特性的指标,更适用于金融业管理实际。

(三)检查指标要求与具体执行存在偏差

一是金融标准化制定与金融业务的发展相比较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与之相对的是急速发展的金融业务,如互联网金融。二是信息安全等级分别对二到四级有具体的要求,通过对朔州市各金融业机构进行实地走访,发现符合二级等级的系统几乎没有,有的机构未减少投入成本,选择等级保护低定。三是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分别适用于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

四、对策与建议

(一)细化基层金融业标准化建设

基层金融业机构在系统刚建时要明确等级级别,据此选择相应的安全措施,从预防的角度确保系统安全。各基层金融业机构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基线,基线管理就是细化信息安全管理指标及其具体要求。通过基线管理,各金融机构可更了解本机构信息安全的薄弱点,可配合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对每一个风险点进行评估。并实施动态管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时因势进行改变,尤其是新出现的风险点要及时的进行更改和调整策略。

(二)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的督促与业务指导作用

人民银行的职能是维护辖内金融稳定,对当地金融机构的信息依照“依托标准、重在指导、加强协调”的原则进行安全管理。确定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在确定目标的过程总要充分考虑一致性原则、全面性、关键性和应变原则。目标应该符合金融标准化的要求和辖内实际情况。基层人民银行要提高金融机构日常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完善系信息管理各项措施,加强指导与服务,全力保障业务连续性。

(三)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

对于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动态持续的管理过程。可以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可以用专家讨论、两两对比、层次分析法来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指标项的具体权重。在判断矩阵的构建中,根据两指标之间的重要性程度来确定指标间的分数,可以划分为极不重要(得分1/10)、不重要(得分1/2)、一样重要(得分1)、略重要(得分5)、很重要(得分10)这五个等级。此评价体系在初步建立之后,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查,经过多次反馈之后得出合理可行的指标体系。

(四)加强金融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在实施金融标准化中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不断地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更好的完成金融机构的标准化工作。一方面要注重用人导向,大力选用具有金融标准化实际工作经验的人,针对金融标准化下信息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施策。另一方面,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学习金融信息安全标准化建设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工作经验,提升本地区人才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魏革军.标准化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统计的有效手段——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杜金富[J].中国金融,2010(15).

[2]伍艳梅,王晓昕.服务金融稳定大局加快推进金融统计标准化系统建设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