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培训范例

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范文1

由于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其接受能力,因此每次信息技术培训设计的内容不宜过多,一定要从实用出发,把可学可不学的内容全部去掉,以加强培训针对性。如我市暑期组织了教师全员培训,内容有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多媒体操作等多个方面,许多教师由于首次培训,初次接受,根本无法全部消化,以致在培训效果上大打折扣。总结上述教训后,在进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培训时,我把培训内容大胆地进行压缩,只要求教师能够下载、保存、演示教学资源就行,对一体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可以在运用资源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自己摸索学习再加上专家现场指导来进行。

二、小班化培训,保证培训质量

技术培训,因其以操作为主,实践性强,若大班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应以小班为主。如我今年参加了两次部级培训班,每次培训都有近二百人参加,因为人数多,所以课堂上动手实践机会几乎没有,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培训人数应适当,最好采用小班化培训,例如我市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培训就采用小班培训,每班不超过二十人,便于逐个指导。实践证明小班化培训,效果明显,如深山区教学点的教师学完后都能操作一体机应用优质项目资源进行教学。

三、培训形式应多样化

培训形式上宜采用集中培训、网络交流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如集中培训,我所在的电教站负责培训三十余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再由这三十余名骨干教师培训相应单位全体信息技术教师或学科骨干教师,三级培训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体教师,培训全部采用小班形式,每场培训不超过30人,效果良好。

1.网络交流

具体可采用博客或QQ群等形式,便于交流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我们建立了沙河市教师信息技术交流群、教师博客圈、沙河市教师课件制作群等网络交流平台,有不少好的经验和新的技术在这里得到交流和推广。尤其是伴随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2015年前将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促使我们更加重视网络培训。

2.现场指导

我们把培训地点选择在教学点,方便了培训教师与参与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并进行现场指导。我们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骨干的引领作用。面对全市几千名农村教师的持续培训,工作任务繁重,具体指导每个教师实属不易,为此,我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一些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分别指导自己的学校的教师,既可以做到以点带面,以先进促落后,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又能收到边用边学、以用促学的功效。教师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能够及时求教,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四、完善考核方法,及时评价培训效果

建立科学系统的培训评价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评价的目的是诊断问题,改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在能力的形成,必须确立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过程性评价,主要表现在重视考查培训教师的出勤率、参与度,以及作业等内容,并予以客观科学评价。在评价形式上,采用自评、他评、组内评价、全班投票以及培训者和管理者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培训效果。(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五、总结

信息技术培训范文2

《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需求分析

在项目申报之前,通过对目前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一线现场调研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前期培训需求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调研资料。根据实际的前期调研情况分析,大致情况如下:

1.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

在各中小学校中,具有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师比例不到50%,市区学校相对好一些,县及以下农村学校情况不太理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名正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而其他专业转行过来担任信息技术教师的,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都是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自学等形式学会了一些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技术知识。

2.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

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是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简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的“写黑板”的工作,没有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没有有效利用“三通两平台”的功能。

3.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意识不足

调研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数还在从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选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很少有信息技术教师承担起指导本校或者本地区其他学科的教师有效运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面的任务。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期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信息技术的学科系统知识、教学资源的处理与加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学科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方面得到系统化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和操作技能。

三、混合培训模式的创新

1.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在项目课程设置的时候,严格按照“以课程模块定专家”的指导思想,坚持“按需施训、深度融合、实践为主”的原则。充分结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师专业成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以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载体,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引导参训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到实际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专业发展的能力;以学科案例教学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培训为支撑,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核心,强化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突出实践导向,将理论技术培训与实践操作培训有机融合,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2.课程的培训目标

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掌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相关政策,增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组织管理和培训指导能力,组建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信息技术培训者队伍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

3.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课程体系,从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综合、信息技术专题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课程模块来开展培训。

4.混合的课程培训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上应遵循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特点,结合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日常工作需求,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采取“集中培训(9天)+网络研修(30学时)+校本研修(30学时)”的三段式培训模式,遵循实用性、针对性、整合性和创新性原则进行课程设置。集中培训阶段:以解决教师遇到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问题为核心,基于课堂教学现场,走进真实教学环节,采用案例“观摩→解读→研讨→实践→评价”的培训流程,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手段,提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网络研修阶段: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教师需求,分阶段、分步骤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的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任务;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在线交流和探讨、作业互评、同伴互助、案例分析、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完成网络研修任务;着重解决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掌握但在集中现场实践性培训中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问题。校本研修阶段:依托教师工作坊实施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将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师生负担轻、教学效果好的优质课堂。加强技术体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体验,并及时生成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与教研常态化。

四、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信息技术培训范文3

(一)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导致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英语教师存在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现象。一方面,有正规本科学历的英语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原有的少数英语骨干教师“跳槽”到好的学校或其它行业。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偏低,专业背景不够合理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根据调查结果,甘肃农村地区(包括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中,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外语教师只占总数的15.4%,而且全部是通过自学考试、函授或成人继续教育等形式完成的本科教育课程;24.2%的英语教师缺乏正规的英语教育专业背景;小学英语教师大都是通过短期培训上岗的其它专业教师。低学历背景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低专业知识水平和低语言技能,在教学中突出地表现为语音错误、语调变味、讲解不正确、目的语文化知识欠缺等。大多数农村英语教师习惯于用汉语、方言或民族语言讲授英语,有些甚至长期不说英语,造成口语能力下降,难以张口。而且,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很陈旧,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因此,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成为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和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介绍语言知识;利用网络英语资源开展语言学习和教学。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容乐观。首先,西部农村地区地处山区,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一部分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英语教师也不是很多。其次,即使参加过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教师,也会由于没有受到和英语学科知识整合的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顺利、熟练地应用技术。“缺乏教学必备的网络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能力”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西部农村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的英语课堂教学被证明要比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材”的讲解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信息技术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将成为衡量英语教师质量的一个标准。因此,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发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能力应该成为英语教师培训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的培训要为学科教学服务

到目前为止,各培训项目或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培训大都以计算机知识和上网知识为主,属于政策性的普遍培训,难以满足各科教师的具体需要。而英语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和课程相关的资源,如何选择、处理、储存和呈现这些资源,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网上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既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又可以为教师的自学提供方便。英语教师不但要学会利用网络教学和自学,而且要学会网络教学管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需要专门的指导和亲身实践。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教学结合的培训有利于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和知识素养的提高

英语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英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知识。英语语言能力一般指听、说、读、写等能力。英语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体现出英语语言水平的高低。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是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作为英语教师,没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自然难以胜任英语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尤其在缺乏英语使用大环境的我国,网络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使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学环境缺失所造成的影响。英语教师要教学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开展英语学习,首先自己必须学会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这些技能的获得,一方面必须通过英语教师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尝试,另一方面,还应该得到培训机构的正规训练。特别是那些语言技能较差的老师,更需要这方面的培训。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师培训的作用

1、示范的作用

英语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培训者采用的方法及示范往往给他们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遵循这样一种定势,即用自己的老师教自己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要使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者就必须身体力行,为受训教师提供通过技术促进教与学的范例。许多在职英语教师承认他们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起到技术使用的示范作用,因为他们缺乏这一方面的技能。他们愿意使用录音机等简单设备,而不想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特别是那些工作了十多年的在职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对他们来说是完全的新鲜事物。因为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他们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在教学中,他们觉得传统教学比使用技术的教学更得心应手。而一般的英语教师培训倾向于理论讲解,教师实践的机会少,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教师回到教学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运用。所以,对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培训者应多使用技术,为学员提供良好教学的示范。

2、亲手操作的作用

理论知识学习必须和实践有机结合,否则知识难以转化成技能。一些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的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但是他们反映没有得到将技能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的训练,因而技术的学习对他们在课堂上的使用并没有多大帮助。在英语教师培训中,各培训机构应该创造条件,多给英语教师亲手操作的机会,在他们实践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这样受训教师才能获得良好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从而为自己的学生树立运用信息技术的榜样,使学生自觉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三、基于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现状的整合模式的构建

针对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现状,该培训模式主要在于通过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知识的整合培训,使他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学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更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一)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课程内容

整个培训内容分为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读、写

这一部分是针对英语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而设计的。目的在于教会他们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工具搜索、选择、储存相关的内容开展学习。主要包括:听力和口语训练(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和语篇听说训练);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练习。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时间和进度,辅导教师为学员传授下载资料和在线收听的各种技能技巧。这些英语网站大都集英语听说读写于一体,题材广泛,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相应内容,有针对性地给自己“补课”。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

这一阶段主要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进行培训。(1)远程教育设施的使用和远程英语教学资源的获取要获取远程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服务,首先必须学会操作基本的设备。西部农村的远程教育设备主要有三种:一是光盘播放设备。该系统主要由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二是卫星教学收视系统。主要由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组成。三是计算机教室。计算机教室由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组成。计算机教室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以上三种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光盘播放最简单,最容易操作,后两种相对复杂,需要英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使用流程和操作步骤,学习在远程教育环境下选择、储存和应用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资源,学会利用各种模式开展英语教学。(2)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运用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开展英语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一个典型范例。但是,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求英语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需要提供专门的指导。

3、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整合培训模式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1)教学阶段:培训者的任务是向受训教师传授技能和学习方法,提出学习目标,管理办法和考核方式;示范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提出具体的和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整合任务,如创建适合某一对象的英语听说教学多媒体课件,建立个人学习文件夹等;受训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2)学习与实践阶段:采用自主学习和专家答疑相结合的形式。经过了教学阶段的学习后,受训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受训者如遇到难题,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向专家寻求帮助。(3)巩固提高阶段:反馈评价和总结相结合。完成了实践阶段的学习后,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一起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开展进一步学习。(4)实际应用阶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包括使用多媒体课件、语音设备和网络等开展的英语教学。

(二)培训效果的反馈与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用来评价教师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提高程度。形成性评价主要考察教师在培训前后课堂教学的变化,以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为主。评价指标包括;

1、语音、语调的准确程度(比学习前有提高,发音基本正确);

听说能力(能听懂简单的对话,能听懂一般英语新闻的主要内容,能使用正确的课堂用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至少达到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2、课堂教学方面的行为变化:

目的语使用的相对频率;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技术的使用情况;学生的反应等。

四、结语

信息技术培训范文4

据调查,参加南疆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专业参训学员85%以上为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在自己的学校也没有担任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专业知识薄弱,除了offfice和系统自带的简易软件以外,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其他软件,甚至少数年龄大点的教师连office都不会操作。再有,农村很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度普遍不高,对任课教师的管理和教案设计没有统一的要求,这就导致任课教师不按课程标准和教材随意备课、自己不会的内容随意跳过,甚至不用教材只讲office,不讲其他内容的现象。另外,由于授课教师汉语水平有限,对汉文的信息技术教材进行研读,还需要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这对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任课教师带来了重重困难与挑战。

二、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程内容的建议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重要来源。分析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教材分析课程是少数民族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必修专业课。要求各专业自选一套教材进行研读。学时较为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具体讲什么内容,让很多新手很困惑。培养课堂上可以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与分册分析,明确教材整体编写思路与栏目体例,每册教材整体内容与每一课的教学知识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因素、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式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在课堂上教给学员的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的内容安排和建议。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依据和目的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教材分析,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示范分析,使培训学员明确教材分析的重要性和教材分析的依据、内容和方法,使培训学员对其所任的教学阶段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有个整体和全面的掌握,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教材分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同时,还需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虽然教材是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但是不能就教材分析教材,而应该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去分析教材,研究教法。因此,钻研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模式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还必须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年龄特征相应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广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只有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

1.知识分析法。

是指以分析教材知识内容为主的方法,它涉及教材的整体分析,单元、章节分析、一课一时的分析以及教材结构的分析。通过分析弄清教材的栏目体例或基本结构,认真钻研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每一册、每单元、每一课在该教学阶段的地位,一般知识、重要知识、重点、难点知识和扩展、应用性知识等,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必要时整理成知识结构图,对整套教材的知识与技术体系形成一个系统了解和全面的掌握。从而让参训学员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2.心理分析法。

就是要分析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尽可能让教学内容适应学生心理需求和发展。同时,还要考虑每一节课如何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时刻重视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信息道德素养。还要分析编著者在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内容选取与安排,教材的主要风格和特点等方面是如何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

3.方法分析法。

就是学员明确在教材整体内容和每一节课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总结采用哪种或哪几种教学方法,最适合本课教学,最能体现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骤

1.钻研课程标准

这部分可以给学员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包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课时安排和课程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和选择原则以及各阶段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2.教材的整体分析

这部分可以对各阶段的整套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如,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彩色版信息技术教材为例:本套教材分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每个学段内容相互衔接。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学期使用一册,共14册,每一册均按模块编写,知识体系科学完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套教材以科学的体例结构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各栏目的设置使学习层层深入,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上,以小学为例,小学阶段主要包括初识计算机和画图软件,以文字处理(Word)为主线,巩固汉字输,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应用,Flash动画的基本方法,FrontPage网页制作的方法,初步了解logo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简单的编程方法和机器人仿真软件及使用方法。

3.分册分析

就是把各阶段的教材顺序渐进地对每一册教材按单元、章节进行分析。明确每册教材每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其总体教学策略。有利于学员掌握每个年级上下册教材的总体编写思路、内容组织以及各单元、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其在该教学阶段的地位并提供总体的教法建议。

4.一课一时的分析

这是教材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细致、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的这一步骤涉及到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具体软件操作技术以及适合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还需要教师提供教学建议和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料的补充。

三、适合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的教学模式探析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要有主题、目标、实现条件和明确的教学活动程序以及评价标准。

(二)适合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的教学模式探析

1.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两年制双语培训各专业的教学对象为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分析总结能力、区分辨别和很强的观察能力。课堂上先提出任务,然后让他们自己分组学习资料,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为:(1)创设学习情景→(2)描述学习任务→(3)把学生归并到各小组中提供学习资料→(4)各小组合作学习→(5)监控学生的学习互动→(6)必要时给予学生支持或干预→(7)评价小组的学习情况。就对教材分析这门课而言,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标准的钻研,教材的整体分析与分册分析。比如,分析某一册教材时,先创设与本册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景,让学员拿出本册教材按小组写出教材内容安排与栏目体例,然后各小组合作学习探讨,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后让各小组派代表总结与评价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先上后析教学模式

南疆两年制信息技术专业双语培训参训学员多数为非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薄弱,受语言障碍影响,自学教材能力有限。在这种现状下,分析各教学阶段高年级教材的一课一时分析时,如果一上来就分析教材,学员就难以接受,任课教师授课费力,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比如,小学阶段的flash,会声会影,logo程序设计,初中阶段的Photo-shop,vb,Dreamweaver等内容对大多数学员来说都很陌生。而学会操作这些都是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参训学员自己都不会操作,教材分析从何说起,教法从何说起?因此,到了教材分析的最后一个步骤,一课一时分析时,任课教师不得不先给学员讲授教学内容,让他们快速掌握有关技术技巧,再跟学员一起分析教材。也就是先上课后分析教材。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问题———教师组织学员分析教材中的某一课,学员独立探索,发现无法进行分析,找出个人难点。教师上课———教师根据学员的实际基础快速上课,讲解知识和技术点;学生尝试操作———学生模仿教师尝试操作并完成作品;教师组织分析———教师再次组织学员分析教材,学员自己找出教学目标、重难点,并给出一个上法方案;互评与自评———教师和学员对上法方案给予评价与补充,学员进行自我评价。

3.反转课堂教学模式

新疆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课要求一个学期每周6课时的时间,分别对小学8册教材和初中6册教材进行全面分析与研读。根据学员现状而不得不采取的先上后分析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容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但是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承训院校软硬件条件,学员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使得最近在欧洲国家最流行的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并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时间紧缺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事先创建讲解每一课知识和技术点的视频课程,组织学员课外时间也可以利用晚自习完成此课内容的学习,回到课堂学员直接尝试操作步骤,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教材。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解决时间不够的问题。同时,学员随时随地拿出视频课件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和巩固教材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主体-互动-探索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艺术教育;政策改革;艺术教育机构

一、研究背景

美育概念源于18世纪的德国,“美育”一词的首次提出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20世纪初被我国学者所关注和倡导[1]。美育是贯彻“以德育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面。美育渗透于艺术课程之中,二者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全面提高,中国应试教育形式下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整体性及个性得不到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5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同年9月再次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开始实行美育教育改革,为下一步美育教育的全面普及与推进做准备。在2018年,同志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要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2020年9月22日  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提出重要讲话“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2021年7月28日最新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教育改革政策,次日紧接着《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美育教育的开展刻不容缓,美育的探索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节点[2],艺术教育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美育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也对艺术发展及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艺术教育政策的改革及政策的落实是推进艺术教育的关键,艺术教育离不开专业的艺术人才,离不开专业的,系统化的学习,而正确的把握艺术教育的美育主要目标,并且运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改善原有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为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推动艺术教育全面覆盖的发展,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系统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艺术培训机构,是当前阶段艺术教育实现全面覆盖、教育现代化进行中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因此研究艺术教育政策的改革对艺术教育培训行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影响成为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艺术教育政策改革背景下湛江市艺术教育培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政策普及度、政策了解度、政策实施各方面来看,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培训机构对艺术教育政策改革理解程度都有所上升,但认可度还需提高。湛江市艺术教育培训师资结构还不能满足艺术教育政策改革的要求,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和家长对艺术教育政策改革的需求,管理运营模式未适应艺术教育政策改革带来的变化。并且,缺乏前期的宣传,与具体的政策普及分析,无法使受众了解艺术教育政策并对其认可,从而无法引发对参与艺术学习的想法。活动后期缺乏宣传,无法形成及时反馈,将极大影响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同时,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机构纷纷表示线下课程较难进行,生源流动较大,班级人数的控制也比原来要严格,报名人数大大减少,近期来才渐渐回归正常招生。而在新政策中进一步完善相关条例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更是对机构的课程设置、安排、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湛江市艺术教育实证结果分析

1.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发放情况,问卷有效填写人数为505人,家长填写人数为223人,占比44.16%,学生填写人数为117人,占比23.17%,艺术教育机构从业者填写人数为8人,占比1.58%,其他填写人数为157人,占比31.09%,虽然艺术教育机构从业者样本较少,但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本文将使用最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家长部分数据预处理做文字描述,其余数据做描述性分析,呈现广东省湛江市艺术教育行业在艺术教育政策改革后的现状。表1显示了艺术教育政策改革对家长产生影响的二元逻辑斯蒂(Mlogit)回归结果。模型1回归结果显示,了解艺术素质测评改革文件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报班比选择不报班的发生比会增加140.9%;艺术素质测评文件认可度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报班比选择不报班的发生比会减少29.9%中可以看出,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将学校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影响部分家长给孩子报班的意愿,并使相关政策的赞同度下降。“双减”政策中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政策的了解程度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报班比选择不报班的发生比会增加87.9%;校外培训范围政策了解程度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报班比选择不报班的发生比会增加118.0%;校外学科管理方法认可度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报班比选择不报班的发生比会增加36.9%,从这三条政策中可以看出,校外培训机构相关管理政策越完善,家长对政策的支持程度越高,报班意愿也越高。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了解艺术素质测评改革文件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学习艺术比选择不学习艺术的发生比会增加177.1%;艺术素质测评文件认可度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学习艺术比选择不学习艺术的发生比会增加0.8%中可以看出,该政策较大推动了家长想让孩子进行艺术学习的意愿。“双减”政策中关于校外培训范围政策了解程度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学习艺术比选择不学习艺术的发生比会增加321.7%;校外学科管理方法认可度的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改革后选择学习艺术比选择不学习艺术的发生比会增加558.8%,并具有显著性的政策中可以看出,校外培训机构相关管理政策越完善,家长对政策整体上的支持程度越高,让孩子参加艺术学习意愿也越高。表2显示了“以政策改革后您在选择艺术培训机构主要看中哪方面?”来进行分析艺术教育政策改革对家长选择机构产生影响的多元逻辑斯蒂(Mlogit)回归结果。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对素质测评改革了解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地理环境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降低43.9%,不具有显著意义(P>0.1);对“双减”政策了解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地理环境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增加83.7%,不具有显著意义(P>0.1)。对线下培训课时规范认可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地理环境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降低32.6%,具有显著意义(P<0.1);对校外培训范围政策了解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地理环境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降低92.2%,具有显著意义(P<0.1)。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对素质测评改革了解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师资力量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降低63%,不具有显著意义(P>0.1);对“双减”政策了解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师资力量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降低18.3%,不具有显著意义(P>0.1)。对校外培训范围政策了解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师资力量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降低86.7%,具有显著意义(P<0.1);对校外学科管理方法认可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师资力量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降低702.2%,具有显著意义(P<0.1)。控制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对素质测评改革了解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校外培训范围政策了解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偏向师资力量因素而非口碑和信誉度因素的发生比降低80.5%,具有显著意义(P<0.1)。在口碑和信誉度为参照组与地理环境、人文气氛、师资力量、收费标准对比中可得,家长对教育机构选择中大多更偏向于重视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口碑和信誉度。

2.艺术机构从业者样本分析

关于艺术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方向的“贵机构经营模式为?”问题中(如图1所示),占比最多为“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艺术培训”选项,占比62.5%;最少为“单类艺术培训”选项,占比0%  ;“综合艺术培训”选项,占比37.5%。  “2015年《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政策改革后近三年内贵机构开设的艺术培训类项目中,参加什么培训项目的学生人数最多?”问题中(如图2所示),占比最多为“书法美术类”,占比50%。而在中小学生生源是否因为政策改革而发生变化?”问题中(图3所示),占比最多为“无明显变化”选项,占比50%,占比最少为“生源减少很多选项”占比0%;“生源增加很多”选项,占比25%;“生源增加很多”和“生源较少”选项,均占比12.5%。关于艺术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方向的“政策改革后现有教师队伍的结构变化是?”问题中(如图4所示),占比最多为“书法美术类老师增加”选项,占比62.5%;最少为“器乐类老师增加”“声乐老师增加”和“影视表演类老师增加”选项,占比12.5%;“中国舞老师增加”选项,占比37.5%;“体育舞蹈(国标舞  啦啦操等)老师增加”选项,占比25%。

四、结论与建议

信息技术培训范文6

干部的教育培训是实现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要想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突破传统观念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1.1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近年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是利用USB线与电脑连接来进行信息通讯,然后再利用投影仪将电脑上所显示的教学内容投影到交互屏幕上,通过鼠标或者特定的笔来实现电脑与白板屏幕的同步操作,构成一个交互式的大屏幕教学环境。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可视性与可触性较为突出,清楚地记录着每一个操作步骤与结果,便于学员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使用白板屏幕可以激发学员进行小组讨论,便于学员们进行思想交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交互式电子白板还具有内置资源库的特殊功能,针对教员所给的主题,学员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与认识而形成与教师的预设答案不同的多种答案,如此一来,便拓宽并丰富了资源库。学员也可以在教室课堂上进行标注或者在某一段视频添加注释,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通过整理学生提出的建议来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1.2利用无线设备实现远程教育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网络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工作及学习等多方面的应用比重,对于干部培训教育而言,网络教学也是新型的教学模式。网上授课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网上授课与课堂授课成为了干部培训教育的两大形式,学员可以采用这两种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一些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由于有线网络建立的成本较大,可以通过采用移动数据设备与互联网相结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展开移动教育。移动教育是结合多种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及多媒体等多种技术来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比如教师与学员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来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活动。利用移动设备来进行教育活动,可以突破时间与地点对教学活动的限制,实现远程教育。

1.3利用游戏软件实现寓教于乐

由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学员的学习热情与记忆力都在衰退。针对这一现象,以教育为目的的游戏软件出现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教育游戏场景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游戏硬件与软件的不断完善,3D游戏及虚拟情境的开发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在干部培训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在干部培训的教育过程中,有一些话题与内容不便于大众传播,而在虚拟的情境中可以不受硬性条件的限制,使学员能充分了解其内容。通过采用游戏软件还能使学员牢记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从而加深学员的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相关事件及任务进行评价所引用的例子中,只是以旁观者的眼光去评价,而没有以当事人的视角来感知。通过运用游戏中的虚拟性,能使学员身临其境,增强其感官上的认知,引领学员对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索。

1.4教学培训资源信息化

党校的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培训组织模式,在当代的干部培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教学设计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以图像、声音及色彩等多样化途径将教学内容以直观感知的形式来进行传递,形成丰富的教学内容信息载体,也就是课件。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表达形式来使学员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培养学员的信息能力。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形式的多样化,做好课前信息的收集与储存,课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课后信息的运用与创造。由于干部在党校中的学习时间较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增强干部日后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语

信息技术培训范文7

在全球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加坡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可谓独树一帜。新加坡高校不但拥有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硬件设施,而且拥有一流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度融合,能够为师生员工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给高校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有些课程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教师将授课内容全部挂在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学习,而不必像以往一样必须参加课堂学习。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高校也积极致力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从而形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新加坡高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通过校园信息网络和教室多媒体环境,结合电脑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网络设施,实现了在线教学、视频教学、模拟教学等,营造了一个跨越时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知识。以虚拟教室教学系统为例,教师和学生通过虚拟教室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活动,包括内容演示、答疑解惑、布置作业、考试评分等,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平板电脑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电脑与学生开展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课程内容,参加课程测试,提出有关问题,参与课程讨论。学生的作业情况和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被转发到其他学生的电脑上,课堂互动十分方便,与在教室面对面交流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实验室,教师也不用亲临现场指导,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启动视频会议系统,教师就出现在屏幕上,解答学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在新加坡高校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师资力量强大

新加坡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培养,这也是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教育信息化规划实施的同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同步落实,所有在岗教师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政府对高校教师信息技能有严格要求,教师每年都要接受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合格才能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高校也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免费的信息技术培训,教职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信息技能,掌握最新的软件操作方法。同时,信息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和信息专业技术人员也为高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相关培训。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软件功能,并将它们熟练地运用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推动了高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

四、新加坡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高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入融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典范。新加坡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对于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走适合我国实际的高等教育信息化道路,具有积极意义。各级政府统筹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高校信息化的重大意义,以规划为导向,结合地方实际,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落实。高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将信息化建设纳入高校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健全完善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整合信息化资源,建立由学校统一领导、各级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工作机制。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教学环境信息化,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化水平。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紧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中广泛应用。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高校信息技术建设,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

五、提升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我国高校要学习新加坡高校做法,加大教师队伍培训力度,让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要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培训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要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切实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要逐步将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使教师队伍信息素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提高,使教师能够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不断改善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积极吸引既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资源研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加盟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运用信息网络平台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推进高校教学信息化。

信息技术培训范文8

本次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形式分析甘肃省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及水平.调查范围包括兰州、白银、平凉、天水、定西等多个地区,其中大部分问卷是依托“国培”计划的调查结果.在实地调查时,还走访了白银、天水两市的部分中职学校,通过访谈和听课两种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

1.1选取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各市县的中职教师和以参加“国培”培训的中职教师为研究样本,采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本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达到96%.

1.2设计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量工具是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如性别、学历、年龄、教龄等;第二部分是对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测试,其中将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由15道题构成;第三部分是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回收后的问卷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与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

2.1基本信息描述

被调查的中职教师教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况,其中男教师为100人(占73.6%),女教师为92人(占26.4%).

2.2中职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情况分析

(1)均值与标准差分析.

中职教师现有教育技术能力6个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可以看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各维度的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其中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分最高,说明中职教师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其次教学设计能力得分也比较高,这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师还是很重视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得分最低,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得分也比较低,说明中职学校的教师对教学方法不是很了解.

(2)不同性别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的差异分析.

通过统计差异,本研究得出结果,不同性别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男教师除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高于女教师外,其他5个维度的能力均低于女教师.不同教龄的中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在各层次教龄段的得分均很低,1-5教龄段的教师除了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得分较高外,其它维度的得分均比较低;20年以上的老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上略低于其它教龄段的教师。

3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分析

3.1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

中职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势必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因此对中职教师加强教育技术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次调查中,在对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态度问题上,大多数中职教师愿意接受教育技术培训.78%的教师都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只有10%的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经过访谈,发现不愿意参加培训的这部分教师大多数不但代课比较多,还兼管行政工作,如招生、学生实习等,没有多余时间接受培训.

3.2以往参加培训情况

在对参加调查的中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情况的调查时,首先进行了以往参与培训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职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与之相关)的培训非常少,主要有三种培训形式,分别是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其中参加集中培训42人次,参加校本培训36人次,参加远程培训10人次,尚不能达到总人次的半数。

3.3喜欢的培训形式

培训形式往往制约着培训效果,它是影响培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经调查,中职教师一般接受的培训形式有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在问卷中,中职教师在回答“您最喜欢的培训形式是什么?(可多选)”这一问题时,数据分析如表5所示,答案由高到低依次是: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

3.4培训关注的问题

培训内容是教师最关心的主题,培训者应着重考虑.在问及“培训中您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是什么?”的答案中,排列最前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最后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又进行了深入访谈,受访老师认为,培训时选取的培训内容应该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相关,谈到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教学方法的培训时,中职教师认为理论和实际联系太少,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撑,没有什么用处.

4策略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总体水平处于中下,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各种能力中,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和教学过程控制能力这些与教学法知识紧密相关的能力排在比较后的位置.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中职学校教师,在教育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性别和教龄均会影响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本文就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策略:

(1)完善中职师资培训体系,加大中职教师培训力度.

加强中职教师师资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完善师资培训体系.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展开大范围的校本培训,使得更多的中职教师都有机会获得培训学习的机会.根据性别在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应该加强男教师的教学法知识的培训,而对于女教师,要侧重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根据教龄在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不同教龄段的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应有所不同.对新进校的年轻教师应重视教学方面的培训,而对具有2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应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针对所有教龄段中职教师的薄弱点———教学法知识,培训时应加大时间和人力上的投资.

(2)创新培训形式,铺设一条适合中职教师的培训道路.

研究表明,中职教师参与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少之又少,参与形式大多仅限于集中式培训.培训时大家热情高涨,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可是一旦返回自己的学校,学习热情骤减,一段时间以后培训的内容也就扔之脑后了.因此,探索适合中职教师培训的形式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网络技术以及3D技术的发展,它们赋予教育以全新的意义,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远程培训和移动培训已经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培训中开展开来,并且取得斐然成绩.将远程培训和移动培训与集中培训的形式结合起来,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提供可持续性发展,这将为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3)加强中职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开发适应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