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例6篇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1

摘要:文章通过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专业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改革思想与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一般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及其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比较分析;培养模式

中图文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比较

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中,信息与计算科学被确定为一个新的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这一专业设置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已成为各高校十分热门的招生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以数学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信息和工程计算方面的实际问题。该专业就像一个猎人(数学)拿着一支猎枪(计算机)打猎(解决信息和工程计算方面的实际问题)那样。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在原来的计算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之所以要撤消计算数学专业,而建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因为原来的计算数学专业过于专业化,与现在流行的通识教育相抵触。原专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的,那时学生毕业后,去什么单位国家已分配好,不用在市场上寻找单位。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学生要自己寻找单位。现在的市场既要求学生知识面宽广又要求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很专。提高原专业的就业率是改造该专业的目的之一。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数学功底较薄,虽然会编写程序,但对工程计算中的数学公式的意义理解不深刻,不知道自己用计算机算出的结果代表什么;有错误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而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尽管懂数学公式,但不会编程序,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较差。国家教育部成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上述两个原有专业的上述弊病,希望新专业的学生即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又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计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走向融合,早在一些大学就已经开始了。在1985年,一些学校(如,吉林大学、湘潭大学等)就已经把计算数学专业改为计算数学与软件专业了。1998年,教育部把计算数学、计算数学及软件专业正式改名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相应的专业内涵也随之有所扩充。

随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迅速发展,一般院校必须对数学类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已经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近年提出的今后五年内专业建设方面重要的教改问题中。重点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因其深厚的办学底蕴、强大的师资阵容和较高的生源质量而具有一般院校无可比拟的办学优势,其培养方案基本不适合一般院校的办学实际。而在一般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多数教师只从事过基础数学或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很多教师仍然沿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模式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不注意培养他们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会制约该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根据调查,在近十年来计算机学科的人才培养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类专门人才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正逐渐陷入困境。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计算机人才市场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导致大学在培养计算机专业类学生时,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忽视对人才的理论素质的培养,使得毕业生后劲不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人才赖以生存的一个法宝,这是市场规则,市场往往只注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评价人才的标准十分简单,即能否独挡一面地承担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硬件制造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一规则的强大推动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十分注重自己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各种编程环境、开发工具、计算机网络的集成技术等上面,往往忽视了理论基础的学习,对基础理论在人才职业生涯中的后劲作用认识相当肤浅,这显然与当今一部分大学生比较浮躁的学风有关。相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如果只注重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忽视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在编程、软件开发、计算机网络等方面能力不强,就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策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既要强调基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前车之鉴),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加强面向未来的基础教学,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发展后劲。人才培养一方面要适应市场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行为往往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市场规则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人才的要求也就发生了变化。由于人才的知识基础是在学校培养造就的,一旦市场规则发生变化,其知识结构能否满足市场规则变化的要求就成了人才有没有后劲的一个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只有牢牢抓住培养适应未来市场规则变化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做为指导思想,才可以说其人才培养方法和思想是正确的,否则,不仅人才会被市场淘汰,其所在的高等院校也将会被市场淘汰。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定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作为数学学科下的一个理科专业,主要研究“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与运用现代计算工具高效求解科学与工程问题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是有区别的,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种管理类专业更是大相径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宜以信息科学与科学计算(计算数学)为核心方向。信息科学可以定义为“有关信息技术核心基础的科学”,而信息技术则通常被定义作是“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所以,我们理解信息科学不应该仅理解作是信息论或密码学,而应该理解是“有关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控制基础的科学”。这一理解对于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有重要意义。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

“强基础”主要强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决不可以削弱,这既是本专业学生区别于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主要特征,也是本专业学生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

“宽口径”是适应当前本科通才教育特征的办学理念,这里主要用以强调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避免过度专门化。无论是采用哪一种模式办学(以计算数学、信息科学、或二者兼顾的办专业模式),在专业必修与选修课中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讲授是值得提倡的。

“重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环节中都应该紧密联系信息技术与计算技术的实际;二是在确定专业方向上,我们应紧紧结合经济类院校的实际,努力使之与所在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本校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有侧重”是指在专业方向选择与课程开设上有侧重,不能采用“面面俱到”、“万金油”和“四不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加强信息与计算融合的基础上,侧重于信息与计算科学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

创特色主要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在“加强数学基础,发展信息与计算科学”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应用领域长期深入,办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总体性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种要素优化组合的有机整体。通过六年多的摸索,我们提出以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亦即“‘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编程实现软件开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刻划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活动,更是将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的具体体现。基于数学建模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模型实现能力为目标,是构建一般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途径。

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编程实现软件开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关键在于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而教学整体优化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教学过程中涉及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环节上涉及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实践教学、素质教育、教学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涉及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因此,教学整体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必须进行系统思考和系统设计。

根椐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培养的“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有侧重、创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学生应在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专业基础方面得到加强,而对于专业课(含选修课)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体现各自特点。

专业课选修要有一定灵活性。信息与计算科学涵盖面很宽,而且是快速发展中的学科,给予一定的选课灵活性既可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又有利于使教学内容更适应于学科发展。但是,选课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不能随意选择,信息科学方向的专业课程宜在信息处理、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智能与控制理论这几个大的模块中加以选择。

根椐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专业教学规范和对这几年各高校特别是经济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研究,我们认为信息与计算科学课程设置方案优化如下:

数学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运筹学。

计算机类基础课:高级程序设计C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信息类基础课:数值分析、MATLAB科学计算语言、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选修课:数学建模、算法导论、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数论与通讯、最优化理论与算法等信息类课程,及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经济与管理类课程。

5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化知识、验证知识、整合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厚基础,宽应用,促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厚基础:基础理论知识是实验的基础,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中,促进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体现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验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类实验一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如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宽应用:在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引导学生对不同课程知识的融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其专业中去,这类实验以中级实验和部分综合应用实验为主。如MATLAB科学计算语言,数值分析,数学建模可以用计算机相关方法解决专业中的具体问题。

促创新: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实验。通过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如学生的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研究与创新训练等。

实践教学整个体系的关系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从基础训练层到科技创新训练层是到达目标的保障,实验课程、实验项目是达到每个训练层次教学目标的关键。整体包括4层:基础训练层、提高训练层、综合训练层和科技创新训练层。

基础训练层涵盖了所有基础课程实验: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MATLAB科学计算语言,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实验;

提高训练层包括数值计算方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发等,它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合训练层以数学建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综合模拟实习等,并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最新发展及信息处理新技术专题的综合性设计作业等各种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以及毕业设计为主;

科技创新训练层主要以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相关创新竞赛为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 数学类专业发展战略报告[J]. 大学数学,2005,(3).

[2] 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J]. 大学数学,2003,(1).

[3] 孙吉贵,张学杰. 计算机学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8,(8).

[4] 罗智明等. 经济类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8).

The Stud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n the Subje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LUO Zhi-ming, HU Ju-zhou, CHEN Rong-p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410205, China)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实践教学改革;CDIO理念;“三大”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刘忠艳(1975-),女,黑龙江依安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周波(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改项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新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34-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一个新专业,是由信息科学、计算数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1]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1届学生。目前,从招生人数上看,从2005级的150人到现在的50人,数量在减少;从就业情况看,从原来的100%就业到目前的90%就业,就业情况不如从前;通过去其他学校及企事业单位调研,发现并不是社会上缺乏工作岗位,而是学生不能适合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调研得知,现在的工作岗位急需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师应积极努力地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全国来看,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成立时间短,各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很多院校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方向不清晰,没有形成特色。如广东省大多本科院校都开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规范,各院校都碰到了专业方向定位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

第二,大多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实验教学的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更新不够快,很难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实验教学资源不足,实验设备较陈旧。

面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是各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提高毕业生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实践能力。要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理论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创造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二、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

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配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本教研室人员将对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和主要用人单位进行重点调查,对国内外理工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隶属于计算机学院的特点,确定培养方向为偏向信息科学。同时积极研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并进行改革,主要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生产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入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和方法

在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际特点,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实践教学内容

全国500多所院校都设置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3]且大部分依托于数学系开设,多以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为研究方向,而黑龙江科技大学该专业是设置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因此根据研究方向参照CDIO模式制定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计划至关重要。CDIO[4]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团队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院长和各个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于2008年9月去汕头大学学习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应用到教学及科研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根据CDIO理念重新修订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根据新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新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5]

根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2.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6]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是理解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依据该主线将实践教学具体分为4个层次(见图2)。

第一,基础性实验:也就是课程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应课程的基本原理,同时验证基本原理的正确性,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例如:可以通过相应课程的实验来完成。

第二,综合性实验:在掌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可以通过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来完成。

第三,系统性实验:也就是提高学生能力阶段,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给出实际的子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手制作。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认识实习和工程实训来完成。

第四,创新性实验: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针对当今的热门课题,进行研究并设计解决方案加以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学生到企业里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来完成。

3.综合实践素质培养

第一,积极开展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组织和支持学生参加学校、省及国家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科技大赛,如数学建模、ACM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尽早走进企业,积极督促学生参加全国软件水平考试,增强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职业精神以及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

4.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因此,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深的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到名校盯课以及到有名企业挂职锻炼等提升自己,同时也要积极参加技术创新方面的研讨和交流会等来扩充知识面和提高实战能力。

四、实践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通过近四年的实践教学改革,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就业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8级的53名同学的就业单位进行了调查,反馈总结如表1所示。其中53名同学中有7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其余46名同学全部就业。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国际交往的扩大,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很多高校提出了各自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安徽工程学院针对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安徽理工大学也重点强调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长沙理工大学注重实验环节;等等。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际,遵循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在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三大”理念下,经过了四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情况良好,相信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必将推进“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

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专业,我们还会继续研究怎样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2]蔡贤资,黄小虎,文斌.农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289-291.

[3]刘涛,王忠群.应用型本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1,13(3):104-106.

[4]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6):52-54.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创新;技术人才;计算机系统;发展动态

一、计算机技术的现状

计算机技术专业在诸多方面就业前景都比较好,例如:(1)网络工程方向就业前景良好,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型电信服务商、大型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工作,也可以到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设计、维护、教育培训等工作。(2)软件工程方向 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3)通信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4)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宽口径专业,主干学科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工程。学生毕业后可为政府、国防、军队、电信、电力、金融、铁路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安全领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高级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并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分析

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 按照人事部的有关统计,中国今后几年内急需人才主要有以下 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律师人才。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交通部、卫生部曾联合调查的专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表明,随着中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的人员。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中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再加上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初步测算,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而且数控人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是指承担数控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0.2%,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工人;而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数控编程技术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数控人才需求将明显增加。不仅如此,近年来电信业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电信企业对于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电信市场的竞争由国内竞争向国际竞争发展并日趋激烈,对人才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升级,即由本科、专科生向硕士生和博士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也是电信业的需求亮点。随着电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电信企业开始大举充实营销队伍,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营销的人才将会十分抢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人才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部门的统计资料和各地的人才招聘会都传出这样的信息计算机、微电子、通讯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巨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从总体上看,电子信息类毕业生的就业行情十分看好,10年内将持续走俏。网络人才逐渐吃香,其中最走俏的是下列3类人才: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网络安全师。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已经走出低谷、大有东山再起之势,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达到 180多万,印度达到90万,而中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不足40万。这就说明,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这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3年,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加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生达到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这样势必导致计算机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截至2005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 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 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软件业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2002年,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而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国家技术人员的平均比例都在30%以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人员总量稍显不足, 因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发展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4

2006年北大全面开展四年一度的教学改革讨论和实践,本次教学改革校方总体思路是“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许智宏校长提出:“大学是培养人的,大学是要培养特殊的产品――人才。但是大学不是工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现在的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同学们的兴趣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植物学家,我更希望看到校园是多元化的,希望大学是个花园。”

作为北大最大的一个学院,信息学院培养了全校近六分之一的本科生,其中计算机专业又占了信息学院三分之一的大比重,另有三分之二为电子学、微电子学、智能科学的学生。北大关于教学改革的需求促使我们认真审视并重新设置北大信息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另一个方面,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中国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要求我们设置更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先进学科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排名最靠前的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重点研究了以多元化培养ThreadsTM方案而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佐治亚理工大学(GeorgiaTech),实地考察了香港最好的3所大学,在这些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的教学改革方案,本教改方案在2007年初全院教学研讨会议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2 国际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称为CC2005),中间经过了十多年。万维网Web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C1991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计算机科学)、CCCE(计算机工程)、CCSE(软件工程)、CCIS(信息系统)和CCIT(信息技术)。其中CCIS与我们国内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接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01-2005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我们研究了MIT、CMU、UC Berkeley、Stanford、Harva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各大学在保持其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渐吸纳了CC2005的一些课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在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方向分流;MIT明显地强调EE和CS的融合,其硬件课程非常重,而硬件和软件实验课程都很扎实;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

2.1 GeorgiaTech的线程设置

在着力于培养优秀工程师的教学改革方面,佐治亚理工学院校长韦恩・克劳福(G. Wayne Cloush)走在了前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招生政策、交叉学科、人际沟通、高屋建瓴的工程素质训练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的改革,并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他的观点就是应该“提供更恰当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更多的教育”(《世界是平的》――Thomas L. Friedman)。

2004年,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8个专业线程(Threads):计算建模(computational Modeling)、嵌入式系统(embodiment)、计算机基础(Foundations)、网络和信息技术(Info Internetworks)、人工智能(intelligence)、媒体技术、计算机与人(people)、计算机平台(platforms)。每条线程代表的不是垂直方向,不以传授给学生一套固定技术和知识为目标。线程代表的是水平方向,其目标是让学生广泛积累各种技能和学习经历。

自2006年秋季开始,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养方案。ThreadsTM包含线程和角色两个构件。线程是学生的计算身份,由两个交织的线程决定。一个线程就是课程的一个子集,它提供了一组直觉的、灵活的和交互强化的课程,以帮助学生构建某一计算领域的独特技能。获得计算机专业的学位必须通过两条线程的课程,学生在第二学年才开始选择方向,而且允许他们灵活地调整。角色则代表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技能的轨道。

如果说线程是学习内容,那么角色就是学位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目前,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定义了实践者、企业家、发明家和交流者四种角色,学生可选择一个或多个角色获得学分,这些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并指导他们选择学院提供的课外活动。

例如,一个想成为实践者的学生就会选择实验室课程或新架构工作室课程,因为该类课程提供了密集的实践技术。而一个想成为企业家的学生则可在管理学院修一个或多个学分并通过参与新的计算项目,实现计算机与管理方面的跨学科学习。

由此可见,佐治亚理工学院的ThreadsTM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课程的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僵化、缺乏灵活性与透明性等问题,代表了一种远离垂直方向的课程设置趋势,即多元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并废除了单一核心课程加一堆选修课程的模式,构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自我调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并给予了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将个人学习计划纳入市场大环境中的机会。

2.2 对三所香港名校课程体系的考察

2006年12月,我们在对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这三所大学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仔细研究了各个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并与负责课程设置的教授讨论了他们关于课程改革的设想。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也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例如“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Engineer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Engineering and Society”、“Engineering economics and finance”、“Professionalism and ethics”。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除了把IT的内容融合到SE中以外,他们的课程方向基本上体现了CS、CE、SE、IS这4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他们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而过去国内外大学都很少开设。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从事系统集成工作,即使将来作研究,具有系统集成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且他们正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准备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能够进行专业分流,例如数据库、图形图像处理、网络与信息系统等。中大有一个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项目,学生保留学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应地延长学籍),然后回来作毕业设计,每届学生有50%以上选择参与该项目。

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也有CS、CE两个方向。明显地提供了数据库、网络、图形图像、模式识别等系列专业课程,有些课程实际上是与研究生合上。科大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有5门编程课程。另外,科大对于程序设计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了“honor track”(优秀学生班),进入优秀班的学生大约为全体CS、CE学生的1/8,共30名左右。学生并不固定,需要通过任课教员的考试或认可,并没有强制的成绩限制。优秀班授课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都高于普通班。优秀班的成绩评定不受正态分布的限制,完全是教员说了算。

3 关于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建议

近年来,学生希望学校在课程和专业选择方面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修经济双学位,还有一些学生选修数学双学位,2006年秋季学期末一位大四的学生总共参加了11门课程的考试“5门专业+2门通选+马政经+3门双学位”。一方面,说明有些学生希望加强数学训练、为将来科学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另一些学生有扩展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领域的需求,以适应将来的软件项目管理角色。另一方面,这样大范围的学生选修双学位,势必多数学生处于应付作业、疲于奔命的状态,而且这种盲目从众、缺乏指导的选课,不利于我们有计划地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加学生对于课程、专业的选择机会。我们要有时代责任感,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北大信息学院现有的科研力量,创出具有北大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来看,IEEE/ACM的CC2005课程体系规划了5类人才:计算机科学(CS)方面的专家主要关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重点在于计算的理论基础;软件工程师(SE)主要关注大规模软件在它的生命周期内的开发与维护;计算机工程(SE)专家致力于开发和维护基于计算机的产品;信息系统(IS)专家关注信息资源获取、部署、管理以及在组织内的使用;信息技术专家(IT)则在一个组织或社会环境中通过计算技术的选择、创建、运用、集成和管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考虑到北大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不适合建设IT方向,而北大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符合IS的培养方向,表1主要比较CC2005对CE、CS、SE三个方向在各知识领域的不同强度要求。

北大是一所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北大信息学院在计算的理论和算法、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软件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有雄厚的科研基础和教师力量,我们可以在CS、CE、SE这三个领域开设出很强的系列课程。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北大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以做三件事情: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及计算机信息管理、处理和应用。

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基础扎实的传统(数学、程序设计、体系及系统软件基础课),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路,增加与最新计算机技术接轨的新技术课,在计算机软件(对应于CS)、计算机硬件与体系结构(对应于CE)和信息技术及应用(对应于SE)这三个专业方向上进行课程建设。增加学生的选择意味着学院要开设更多更好的课程,我们将采取对于基础课因岗聘人、对于新技术课采取因人设课和因岗聘人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北大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方向目前课程已比较完备,可以与智能系共建一些理论课,例如随机过程、信息论基础、机器学习导论等。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工程)方向可以与电子学系共建,在软件的基础上开设一些硬件相关课程。

信息处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方向可以采用本院教授和公司共建的方式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北大毕业生要求总学分为140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24学分、通识教育类选修课占16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只有94学分可以用于专业课程。

在这些专业课程中,有一些是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物理基础课程26学分,程序设计基础课程12学分,专业数学基础12学分,软件基础10学分,硬件基础12学分。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其基础课程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对于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偏数学类(CS方向),或者偏物理类(CE方向),或者数学物理基础都比较均衡(SE方向)。

还有22学分的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分为计算机相关理论、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及新技术三个大类。

下面是各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

1.数学物理基础 26学分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组合,可能的组合:(1)偏数学类(CS方向,或智能方向),1+2+(5,6,7)中的一门;(2)偏物理类(CE方向,或者电子、微电子学方向),3+4+5+6+7;(3)数学物理基础都比较均衡(SE方向),2+3+(5,6,7)中的任意两门。对偏物理类的CE方向学生建议将(5,6,7)改为普通物理(上、下)。

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组合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的选择需要班主任、导师等教师肩负更多的指导责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基础课程都是大一就开设的,此时有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整体面貌、对专业方向(大方向为计算机、智能、电子、微电子,小方向为CS、CE、SE)的选择都不太确定。因此需要班主任和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选择,而且对于那些将来兴趣改变了的学生,应该允许他们转换方向并补修相关基础课程。

2.程序设计基础(12学分)

强化动手能力,每学期开始考试,合格者可以免修该课,同时选修一门相应的课程难度更深的课(相当于香港科大的honor course),对于大班课,增加习题课辅导的环节。

6.计算机专业课程(22学分,8-10门课)

以下1-3是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系列,对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是开放的。4-5是准备建设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信息系统及应用”两个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系列,其他方向的学生也可以选修。

(1)计算机相关理论课程

建议: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道,对于将来进入本院读研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其学分可以记入研究生课程;对于毕业出国留学或直接工作的学生,其学分可以转入本科成绩册。

下面,对三个专业方向的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分别予以介绍。

3.1 计算机软件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CS)

本专业方向“计算机软件”的名称借用北大计算机系传统的叫法,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计算机科学”CS方向。“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计算机和可计算系统的学科,包括它们的理论、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主要的领域包括算法与复杂性、程序设计语言、软件设计与理论、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网络、人机交互、计算科学等。涉及数学、概率、逻辑、心理学等方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CS方向毕业的学生适合于进入计算机专业相关研究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CS方向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3.2 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方向(计算机工程,CE)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名称比较能体现北大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计算机工程”CE方向。计算机工程学是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实施和维护的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工程学牢固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并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在软硬件和网络的设计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计算机工程学是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的交叉学科。为了设计小规模电子系统、微处理器和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学特别加强了对数字逻辑设计部分的要求。

设计是所有工程的根本。对计算机工程师而言就是应用科学和数学理论、原理设计硬件、软件、网络和工艺解决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考虑到组织结构、技术、工艺、方法、接口和部件选择等因素,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过程。毕业生必须熟悉计算机系统原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系统构造和分析过程。他们必须拥有系统级视点,深刻理解系统如何运行,而不是仅仅知道系统能做什么和使用方法等外部特性。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应具备设计、建立和调试软件与硬件系统的亲身经历。

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科学、离散和连续数学以及概率与统计的应用。计算机相关的课程都来自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软件工程以及通信。电子工程相关的课程一般来自于电路、数字逻辑、微电子、信号处理、电磁学以及集成电路设计。

CE方向的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3.3 信息系统与应用(软件工程)专业方向要求课程

“信息系统与应用”的名称比较通俗,专业方向比较接近于CC2005的“软件工程”SE方向。“软件工程”是一门用系统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开发、运行和维护软件的学科。主要的知识领域包括: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软件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和软件管理。软件工程教学既重视理论知识和较高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重视软件设计和工程实践。培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和良好工程素养,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

工程活动以设计为中心,设计在软件工程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满足项目需求,工程设计过程必须对潜在的冲突和约束进行折衷。工程设计涉及技术、经济、法律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因为软件的特殊性,软件工程与传统的工程学不同。软件工程更关注抽象、建模、信息组织和表示、变更管理等。软件工程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实现和质量控制。持续的演化是软件产品的重要特征。软件工程设计的关键是工程设计决策,它将用于软件抽象的各个层次。软件工程的相关学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计算机工程、管理学、系统工程和人类工程学等。

SE方向的建议课程体系如下:

4 结束语

上述课程设置建议可能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推进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基础。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最主要的是数学和编程基础,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除数理逻辑、集合论与图论、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等离散数学外,开设概率统计、计算方法、理论计算机基础、信息论、随机过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理论课程。

(2) 在北大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专业引导,可以设置计算机软件CS、计算机体系结构CE、信息系统与应用SE三个方向。其中CS的数学基础更强、算法理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课程更多。CE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并重,更多开设计算机系统工程、数字电路、VLSI设计、硬件测试与维护等方向的课程。SE方向在项目管理、软件模型与需求分析、软件验证与测评、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开设相关课程。要注意各个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的建设,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流于若干课程的堆积。

(3) 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通道,让本科生选修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例如数据库、网络、图形图像、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以达到类似于GeorgiaTech那样专业细化的效果,培养更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 开设“优秀班”(honor track)课程,这样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领袖人才。

(5) 加强关于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与交流、金融管理、伦理和社会等方面的训练,有些内容可以安排在传统的政治课中完成。

总体说来,我们的课程设置理念是“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细化专业引导”,欢迎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同行专家进一步关注北大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情况和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CC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of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portal/cms_docs_ieeecs/ieeecs/education/cc2001/CC2005-March06Final.pdf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4

1 引言

信息与计算科学结合了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专业面相对比较宽,对于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状而言,该专业很好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解决信息技术或实际问题的数值计算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建设之初至今,发展越来越快,逐渐成为热门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数学类的人才。但是,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该专业在建设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亟待解决。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现状

2.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概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从1998年开始设立,在数学学科之下算是比较新的理科专业[2]。在传统的数学专业的基础上,又结合了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工程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该专业的研究内容既包括运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对工程和科学问题进行求解,也包括定向于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数学基础理论。目前全国很多学校都陆续设立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十分迅速。

2.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笔者总结自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将该专业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首先,该专业在建设时缺乏专业特色。由于该专业是结合了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两个学科,因此在建设时很难平衡好两个学科的比重。或者很大程度上偏重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或者很大程度上偏重计算机科学学科,偏离了该专业最初设立的目标。其次,专业的就业方向不是很明确。很多单位对该专业不是很了解,往往将其简单地归类为计算机应用或者信息专业,不能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岗位,这就导致很多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再次,该专业缺乏较为专业的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很多相关方面的教材的理论知识不是很全面,并且实用性不强,急需在教材中增加该专业的新的研究方向的介绍,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该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并且实验室的建设也不是很能满足学生们实践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

随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热门程度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探究如何使该专业进一步发展,如何使该专业的建设逐步稳固。笔者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该专业的建设途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3.1 培养目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旨在培养信息产业人才,该类人才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素养,其一是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其二是要能够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求解,再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该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较为扎实的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开发、经济金融工作等领域中某一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设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结合数学基础理论和计算机方面的能力,使二者在教学中能够得到同等重视。除此之外,要鼓励学生多钻研,努力成为研究型人才,为今后在科学研究上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课程体系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立方面,可以考虑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鉴于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本专业在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不仅要包括核心课程,还可以增加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数学建模这两个模块。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实际问题的水平[3]。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设立的各个模块,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老师的教导以及本专业的设施水平等来进行调整。

3.3 培养体系

在该专业的建设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为学生介绍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应该培养那些素养以及应具备那些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目的性,并且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明确自身将来的发展目标,做好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学校在对该专业进行建设时,还可以考虑开设该专业的导论课程,向面临选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明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3.4 师资力量

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下开设的每门课程,配备至少两到三名具有一定学历、教学经验的主讲教师,在短期内即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师队伍。并且要考虑到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信息,充分发挥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使年轻教师能尽早起到带头作用。另外,要鼓励年轻教师继续进修、深造,并且要适当地引进更多人才,为真正有实力的人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发展空间,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3.5 实践教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该专业的建设上也应该增设实践教学的环节[5]。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为今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对于教学计划内的实践,要建立专门的实验机房,并开设相应的上机课,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加大实验课的课时等。其次,要为学生安排一些实习的机会,将已经掌握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安排到专业对口的公司等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氛围,并在工作中巩固已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及早发现自身的不足,还有机会回到学校中弥补。

4 结语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由于其非常符合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因此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很多学校在该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个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对该专业的建设进行探索,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使其更具特色,并且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对社会有用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日朝.“以特色取胜”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新型思路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3):12-15.

[2]吴爱弟,何文章,赵小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8(B12):96-98.

[3]方贤文,许志才,许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6,8(3):44-46.

[4]王家军,张香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040.

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 交叉学科 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赵志升(1965- ),女,河北张北人,河北北方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张鹤鸣(1964- ),男,河北张北人,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为医学信息学;(河北 张家口 075061)王效政(1982- ),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教育学院,助理实验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社会对医药信息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医学信息教育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被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是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全力扶持有发展前景和强烈社会需求的新兴学科,积极培育有专业特色的学科精神下设置的。十年来在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信息人才的同时,专业建设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医学信息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交叉学科必须及时进行专业课程调整,以保证教学内容更新的步伐,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新课程知识体系。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医学信息方向本科学科专业设置现状,提出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整合与优化方案,探索与完善医学信息教育体系,以适应专业发展的新形势。

一、现行课程设置的问题

在我国,医学信息学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学科归属。高校医学信息学专业课程设置虽都有所不同,但通常由医学、计算机软件、管理学三部分组成,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课程设置多是专业所涉及三个学科方向的课程堆砌、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体现不出学科交叉应用的特点及医学信息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缺乏在新的技术与课程发展下课程的有效整合,在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都有待优化。其次,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学科的划分和专业内涵的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的不够清晰,随着医学信息知识体系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下的不断完善,应该及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并加以规范。再次,因为涉及三个方向的学科内容,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在课程的交叉安排顺序上欠缺合理,课程内容有所重复,缺少课程之间的横向综合考虑及有效的整合措施。最后,作为交叉学科的虽然有特色,但在大学的四年中学到的都是涉及三个学科的基本课程,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三不像”。即有别于医学专业学生,而其薄弱的计算机基础又不及计算机专业出来的学生,在医学信息研发公司多数学生从事的都是维护工作。而与管理学专业而言,由于课程学时的所限,又缺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所必须的学科基础。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在课程的比例、方向上作进一步调整,使学科的培养方案既突出面向医学信息处理的专业特色,又夯实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深造。

二、医学信息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内涵与发展

国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现主要应用已从用计算机存储和检索病历、临床数据、医药信息到开发医院信息系统及不同类型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其研究领域逐步涉及扩大到医学信息处理的方方面面。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信息系统、检索及服务研究等方向。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医学信息、信息系统的标准和规范的研究也得到重视。HIS 和医学信息检索与服务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国外国内,随着支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医学信息研究的深入。医学信息知识体系也随之不断完善。

1.医学信息学的内涵。医学信息学是计算机技术、生物物理学、统计学等与各医疗卫生科学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医学信息学这一术语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也称医学计算机科学,医学信息科学,卫生信息学等不同名称。国际上将其定义为“一门涉及医学实践、教育、科研中信息加工和信息交流的学科”,是医学、计算机学、人工智能、决策学、统计学和信息管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

2.医学信息学的知识体系。医学信息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多年来研究范围与方向没有绝对的界定。近些年随着卫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加,医学信息已突破了传统意义的医学图书情报范畴,更加重视学科专业的实践性,医学信息服务已向知识组织、知识服务和决策咨询方向拓展,医学信息学的内涵外延更加充实。如今所包括的知识体系分支有:医学信息学基础研究、医学信息技术研究等。合并后的研究方向可大致分为四类:医学信息处理方向:包括上述医学信息学基础研究、医学信息标准化研究等。医学信息系统设计方向:包括有医学信息系统研究、医学信息技术研究等。医学信息分析与预测方向:包括有医学知识管理研究、专家知识数据库等。医学信息检索方向:包括有医学信息检索、循证医学等。

3.医学信息学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现在医学信息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医学数据挖掘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领域数据库与跨库检索;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的研究;统一的医学信息标准研究;基于WEB的电子病历系统研究;整合的医疗信息系统研究;智能化医学专家系统研究;小波理论在医学图象处理中的研究;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系统的研究。随着研究方向的不断扩大与深化,所波及的学科知识也越来越综合复杂。

三、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课程设置优化

科学的课程设置、良好的课程结构、突出的专业特点、优秀的培养机制是一个学科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医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作为交叉学科,造就了学科本身的具有多样性、交叉性、复杂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更应该在课程设置、结构等教学的诸方面全盘考虑。针对问题,找准方向,在教学实践中及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不断地完善学科建设。

1.课程设置的思路与依据。(1)针对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特点及信息科学在医学的应用拓宽专业思路,进行课程的有效的优化与整合。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第一,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结构、学科发展的准确定位及发展规划与学生培养方向。学科的知识系统与准确定位是为完善医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和改革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参照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索质要求和毕业生欠缺的索质。用人单位多方位、多角度来考查毕业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医学信息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第三,参照高等院校间相同专业以及相近专业,进行横向比较及纵向延升。第四,现行的学科教学所取得的经验以及师资力量。(2)保证专业设置的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以达到促进学科发展的目的。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站在整个学科发展的更高层次上统筹考虑、优化整个体系结构。在学生的培养、学科的发展、专业师资力量的加强与培养三个方面全面获得提升。(3)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达到“拓宽口径、坚实基础、突出特色、创新培养”的目的,使整个课程设置成为一个知识体系。拓宽口径主要体现在考虑不同学生继续升造、不同就业面的课程;坚实基础的课程主要以学科发展所需支撑的各个学科的所需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突出特色主要是突出医学信息的特色,从医学信息发展的学科体系出发既有利于发展专业特色,又便于培育学科新的生长点;创新培养主要体现在一是结合当前流行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课程设置,外延方式进行模块扩展,二是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例如相应的考试方式、科研能力等。

2.课程设置优化方案。明确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与定位并以此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生可在第一、二两个学年期间完成相关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三、四学年则可选择医学信息学的知识体系不同的方向学习。方案按医学信息基础、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医学信息工程三部分划分,具体课程又按照其在学科的位置按照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三个层次进行具体归类划分。医学信息基础课程:占整体比例30%~40%,此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所必修的所有的基础课程。包括医学基础、生物物理基础等。计算机应用开发类课程:占整体比例30%~40%,此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所必修的所有的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等方面。医学信息工程课程:此部分是医学信息专业类课程,占整体比例20%~30%。由于学科的交叉性与时效性,很多学校在师资、教材等教学的诸多方面属于起步阶段,此模块开展的课程也千差万别。经考证,现有关课程有: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等。

综合以上各高校所开课程,对应于医学信息学知识体系,我们整合分为几类课程:第一,医学信息处理方向。包括医学信息学基础课程:如病案信息学(病案信息管理)。医学数据资源类课程:如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医药信息服务与用户等。另外还有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等。第二,医学信息系统设计方向。此部分是医学信息系统开发类部分,包括:医药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例等课程。第三,医学信息检索方向。包括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医学文献主题标引等课程。第四,医学信息分析与预测方向。包括:医学信息分析、医学信息决策与支持系统等。后续课程的课程设置也以医学信息学知识体系为基线,不断探索与国际医药信息学教育接轨的新的人才培养方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不仅使学科优势得到体现,并以此为学科发展做外延,以便使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接轨,而且又使学生在明确的体系之下规划自己的专业方向与职业生涯。

3.课程设置中应避免的倾向。(1)避免课程体系设置出现两种极端倾向。一是排挤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过分强调技术手段的作用。要区分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体现专业特点。二是弱化计算机技术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因为医学信息学毕业生就业很多都要在在医学信息系统的开发方面。关于医学信息学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与专业教育结构的调整关系研究等也有很好的研究价值。(2)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为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融合还体现在增强课程设计、社会实习与实践的课程内容,通过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将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综上,以医学信息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发展为脉络,不断地调整随学科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关系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整个学科的发展、只有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使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发挥出新兴学科的交叉优势,增强学科和专业的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出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和宽口径的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和医学信息管理底蕴的复合型人才。在为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促进我国医学信息专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莘,工飞.医学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