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例6篇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1

1.1预防为主、科学规划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必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其中要重点加强预防,立足于长远,从整体利益出发,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企业必须在履行国家环境政策、制度与方针的基础上,分析企业自身特点,设定一个环保发展计划,这其中既包括近期计划又包括未来5~10年的长远规划,长远规划中应该覆盖未来环保工作目标、技术水准、人员素质以及关键项目等多项内容,以及资金投入计划,年度、季度计划等等。并这一长远计划的实施途径给出科学合理的说明与论证,这样才能保证环保工作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方针地循序渐进式地进行。

1.2加大审核与监督力度

按照国家的规定,企业中一些上规模的经济项目要同对应的环保项目同步建立并实施,然而,对于一些小型项目则忽视了这一问题,这不利于企业环保工作的长期开展,对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2.1做好污染核算分析与审计工作

明确污染的关键环节,重点针对这些环节采取措施,拒绝使用高污染、高能耗型材料,转向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切实从源头上做好污染防治与环保工作。

1.2.2提出使用闭录循环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阶段最佳的环保工艺技术,不仅能够节省原料,同时也有效控制了污染,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1.2.3优选适应性的环保工艺和技术。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产品类型、经济实力、国家政策规定等来选择适应性的环保技术或工艺,本着低投资、高效、节能的原则展开生产。

2创建合理的考核监督制度

健全完善的指标考核机制是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企业必须形成健全的环保指标,并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监督等方法来促进环保工作的科学有序地开展。

2.1制定科学的污染控制指标

企业环保指标的制定要重点覆盖以下方面:污物排放量指标、污染物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浓度、生产设备的环保标准、资源的利用率。其中企业排污总量要控制在国家环保规定的标准,集团分支企业排污总量则要在企业排污总量之内。其中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指标则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项目、发展情况等来确定,具体从以下方面来确定:水体循环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率、工业三废的再利用率等等,进行全面考虑、综合衡量。

2.2加强环保考核管理

必须切实按照环保指标来进行环保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保考核指标的制定更有意义。可以说环保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他需要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间自上而下的通力合作,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与监督,而且要尊重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有目标、有层次地贯彻执行,实现环保考核的目标。

2.2.1做好环保部门的考核。

企业环保考核工作的开展应该自上而下、分层进行,也就是要先从专属职能部门入手,只有环保专业职能部门的工作达标,才能确保其他部门、责任人的工作达标。

2.2.2在做好环保职能部门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考核

形成从部门到车间再到班组的责任人环保工作考核与监督,使各方责任人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意识,自觉带动部门员工开展环保工作。

2.2.3将环保考核纳入奖惩机制。

为了达到环保激励的效果,企业应该加强环保考核奖惩管理,使企业各部门、各个岗位员工都形成积极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环保工作,能够切实履行各项规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扩大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环保工作环境。

3扩大宣传、强化思想教育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是企业的行为,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意识,而且企业环保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面向社会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重点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教育,可以积极利用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一些制度、措施,设定企业无烟日、关灯一小时等节能环保工作项目,或者通过其他类型的大型活动,例如:文艺演出、电视演讲、环保正文、板报橱窗宣传等等来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弘扬企业自身的环保文化,打造出一条合理的环保工作道路。

4结语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环境 会计目标 环境信息

相对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环境会计的提出、发展比较晚,理论研究急需加强,环境会计实务更需要总结、提高。目前,环境会计研究空前繁荣,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环境会计研究中尚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忽略了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入。和其他理论一样,环境会计理论也是一种关于环境会计原理、方法及其运用的知识体系,具有特定的结构与内容。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环境会计实务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因此,环境会计理论应当是环境会计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为深化环境会计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可以恰当地解释环境会计实务,指导环境会计实务的发展。

一、环境会计目标的决定因素

在对企业环境会计目标研究之前,首先应当明确企业环境会计是服务于企业环境管理和相关的社会利益主体,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影响、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取得环境保护效果的共同需要,因此要结合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业绩报告来研究企业环境会计目标。目前,国际、国内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所采用的对外报告模式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会导致企业环境会计目标外在表现的不同。

在单独编制企业环境报告的模式下,一般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也会编入环境报告之中,作为环境保护工作效果的内容予以披露。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能仅仅披露企业环境管理的相关财务数据,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费用、环境保护损益等财务信息。在独立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模式下,一般会将企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纳入环境会计报告当中,可能包括企业的环境保护方针、主要环境问题、企业环境目标、企业采取的主要环境程序、产品与服务引起的环境问题、环境诉讼事项、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研究开发活动和资本投资活动、环境修复活动、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费用、环境保护损益等财务信息。

在企业统一对外报告(如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模式下,一般也会包括上述内容,但会将企业的环境管理及其影响的非财务信息和与其相关的财务信息分开,在不同的报告位置予以报告,其详细程度可能不如前两种模式那样详尽。

二、环境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

在环境会计实践中,客观地决定其具体内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二是会计内在的本质属性。

1.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决定环境会计目标的首要因素。离开这一点,会计就没有提供环境信息的必要,即使提供出来,也是一种无用的会计信息。从我国环境管理实践看,环境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1)对外提供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信息。对外提供环境财务信息是指向企业外部关注企业环境问题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以利于他们对企业环境问题做出恰当反映的环境财务信息,使他们可以结合企业披露的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取得的环境保护效果等非财务环境信息,对企业的环境问题做出适当的决策。环境财务信息的外部需求者主要包括投资人、金融机构、供应商、顾客、社会管理机构(政府及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社会公众(社区、居民及其他机构和个人)、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等。

在上述外部环境信息使用者中,企业尤其要直面政府及其环境保护机关,他们对企业环境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且具有决定权,企业必须向政府的环保机关报送企业环境报告,并且接受环保机关的检查和监督,努力使自己的环保政策、活动及其效果得到环保机关的认可,否则就有可能受到停业治理、关闭部分生产经营活动、罚款甚至完全停止经营等处罚。企业提供的环境报告(包括环境会计报告)是环保机关进行评估和检查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环境信息。

(2)对内提供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的财务信息,支持企业高效率、高效益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企业内部环境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管理当局(董事会、经理)、企业环境保护机构、职工及工会组织等。首先,企业管理当局是企业环境保护的主要责任人,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受管理当局的环境意识、环境反应、环境经历、环境后果和他们对企业环境影响及环境改善绩效、财务绩效认识的综合影响。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环境对策选择主要受环境影响后果和实施环境保护项目绩效的支配,这本身无可厚非,只要其选择符合社会规范。同时,他们也可以选择为环境付费的行动方案,包括支付排污费、排污罚款以及损害企业社会形象、市场客户选择的风险。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和选择,都要基于真实、准确和及时的企业环境信息,包括环境会计核算信息作为决策和选择的合理根据。其次,企业环境保护机构是企业环境保护的只能部门,具体负责提出环境保护发展规划、执行环保项目实施、开展企业环境评估、提出环保对策、对外保持与政府环境保护机关的联系。他们主要是环境保护业务和技术管理的执行机构,但对其选择和实施环保项目或行动的经济效果的评估是他们不擅长的。企业要取得环境保护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就,必须通过环境会计提供的环境财务信息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合理评价,才能保证环保工作的效率和经济效果。最后,随着企业职工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对自身健康、发展的考虑,他们也十分关心的环境问题,以便了解自身工作的自然状态和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并要求企业改善不利的工作环境,进而关注企业环境问题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方向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同时也希望企业能够达到环保工作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状态,以保护自己在企业中的经济利益。

2.会计内在的本质属性

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础性目标就是为会计主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核算。环境会计也是一样,也必须把环境财务事项的核算作为基础,合理分类、归集环境财务事项,并按环境会计的要求,得出能够反映企业环境活动实际情况、环境保护的经济效果及相关资金运动状况的真实结果。

无论是编制和提供环境会计报告,还是开展企业环境事项的管理与控制,都必须以准确、及时、客观的环境会计核算为基础。企业对外提供或披露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财务信息或其他环境经济信息),都必须通过环境会计系统,对发生的环境财务事项进行记录、分类归集、按期结算汇总,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环境保护情况及其相关的财务业绩状况,否则环境会计报告(或环境报告中的环境财务资料)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失去基础;企业实施环境控制和管理、开展污染治理与预防工作,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经济效果,科学、合理地安排环境保护资金的运作,这也需要企业环境会计系统提供环境管理过程及结果的财务信息,以有效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3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构成,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旅游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往往为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使得景区资源质量下降,反过来破坏了景区的整体形象。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尤其是观光旅游和生态旅游。造成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的,但是人为地原因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外出旅游需求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人们对景区环境也会有所要求。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之下,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博弈模型

2.1一次博弈模型的建立

博弈论是研究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和它们的优化策略的方法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竟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根据研究的问题是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我们可以抽象出此模型中四个主要因素构成:一、博弈的参与人或者局中人是旅游者A和旅游企业B。二、旅游者A有旅游和不旅游的选择,旅游企业B有保护环境和不保护环境的选择。三、在现实情况下我们可以知道旅游者选择旅游或者不旅游与旅游企业选择保护抑或不保护环境是同时进行的,她们并没有先后之分。四、博弈方的得益是指博弈方从自己选择的方案中所获得的收益。游客旅游的收益可以看做内心的满足感,把这一效用数值看做游客的收益S,同时游客旅游也需支付相应的成本C(包括住宿、交通、餐饮等);旅游企业的收益M可以看做其获得的门票收入以及其他可以量化的收益,旅游企业选择治理环境也需支付相应的成本Q。同时博弈中的各方都是理性的参与方,旅游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旅游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一次博弈模型如下图(图1)所示:

如果我们把旅游者进入景区旅游和旅游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看做一次博弈的过程,将旅游看做是一次性的消费行为,那么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之间就只进行一次博弈,单个旅游者A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所以在此模型中对此忽略不计。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者旅游的时候,旅游企业保护环境的收益是M-Q,不保护环境的收益是M,显然M-Q〈M,所以旅游企业会选择不保护环境的策略.当旅游者不旅游的时候,旅游企业选择保护环境的收益为-Q,不保护环境的收益为0,显然0〉-Q,因此,旅游企业依然会选择不保护环境。旅游企业的占优策略是无论旅游者选择旅游还是不旅游都选择不治理环境。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当旅游者获得的效用S〉成本C的时候,旅游企业保护环境的时候,旅游者会选择旅游这一策略;旅游企业不保护环境的时候,旅游者同样会选择旅游。所以这时存在占优策略均衡,即:旅游者旅游,旅游企业不治理环境。当旅游者获得收益S〈成本C的时候,旅游企业无论选择保护环境或是不保护环境,旅游者都会选择不旅游。这时候的占优策略是:旅游者不旅游,旅游企业不治理环境。

在一次博弈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旅游者选择旅游或是不旅游的策略,旅游企业都会选择不治理环境,这与现实中旅游企业不愿意选择保护环境是一致的,短期的旅游活动中旅游景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可以从以上得到部分解释。

2.2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的建立

重复博弈是动态博弈的一种特殊情况,一个结构相同的博弈被重复多次就是重复博弈。旅游者游览一个景区多次就可以看做是重复博弈的一个模型。在短期来看,旅游者游览一次景区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但是长期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长期的旅游活动对旅游景区环境影响是存在的,最后反过来还会影响到参与者的得益情况。在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中,我们引入两个变量Y、N。当环境质量下降时,旅游者内心的满足感下降,其效用也随之下降Y。同时,旅游者的效用下降,旅游者的人数下降,旅游景区的门票等收益也随之下降N。旅游景区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如下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旅游者选择旅游时,旅游企业选择保护环境的收益为M-Q,不保护环境的收益为M-N,当治理环境的成本Q〈旅游景区的下降的收益N时,M-Q>M-N,旅游企业会选择保护环境的策略;反之,当治理环境的成本Q>旅游景区下降的收益N,旅游企业会选择不保护环境。旅游者选择不旅游的时候,旅游企业会选择不保护环境。

旅游企业选择保护环境的时候,旅游者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旅游者获得的效用S与相应的成本C之间的大小关系。当S>C时,旅游者会选择旅游,当S〈C时,旅游者会认为不值得来此旅游,所以会选择不旅游。当旅游企业选择不保护环境的时候,旅游者策略的选择取决于剩余的收益S-Y与相应的成本C的大小,当S-Y>C时,旅游者会选择来此旅游,当S-Y〈C时,旅游者会选择不来此旅游。

综上所述,当S〈C时,此时有唯一的纳什均衡(0,0),即旅游者不去旅游,旅游企业不保护环境。因为当旅游者获得的效用S比其付出的相应的成本C低的时候,旅游者会觉得此次旅游不划算,故不来此旅游,当旅游者决定不旅游的时候,旅游企业保护环境的收益-Q〈不保护环境的收益0,所以旅游企业自然会选择不保护环境。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改善这种状况,就是要提高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使旅游者能得到的效用水平大于其支付的相应成本。

当S-Y>C,同时Q〈N时,此时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S-C,M-Q),即旅游者去旅游,旅游企业保护环境。当旅游者的剩余收益大于其支付的相应成本时,旅游者的最优策略就是来此景点旅游,同时在旅游者选择旅游的情况之下,环境保护的成本Q小于由于人数下降带来的降低的收益N,M-Q〈M-N所以旅游企业会选择保护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在充分利用景点资源的情况之下也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当S-Y>C,同时Q>N时,此时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S-C-Y,M-N),即旅游者去旅游,旅游企业不保护环境。当旅游者的剩余收益大于其支付的相应成本时,旅游者的最优策略就是来此景点旅游,同时在旅游者选择旅游的情况之下,环境保护的成本Q大于由于人数下降带来的降低的收益N,M-Q〈M-N所以旅游企业会选择不保护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知道旅游者旅游次数的增加必然导致环境的破坏,而旅游企业不会选择保护环境,长此以往,旅游者所获得的满足感S会不断降低,而其成本是不变的,条件就不能完全满足。所以此种纳什均衡在重复博弈模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当S-Y〈C时,同时Q>N时,此时有唯一的纳什均衡(0,0),即旅游者不旅游,旅游企业不保护环境。环境保护的成本Q大于由于人数下降带来的降低的收益N,M-Q〈M-N所以旅游企业会选择不保护环境。而当旅游企业选择不保护环境的时候,旅游者的剩余收益小于其成本,所以旅游者会选择不旅游。当然在此种情况下存在S>C,M>Q,此时相比较而言(0,0)并不是最优的策略组合,而应该是(S-C,M-Q),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况。

当S-Y〈C时,同时Q〈N时,此时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分别是(S-C,M-Q),(0,0)。即旅游者旅游,旅游企业保护环境或者旅游者不旅游,旅游企业不治理环境。这两个纳什均衡均有可能会发生,但是两种均衡方式下的效率却不一样,显然第一种情况下,旅游者旅游,旅游企业保护环境,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到底选择哪种均衡,关键在于参与各方的优先选择策略。所以旅游企业若选择保护环境,或者旅游者选择旅游,那么最后的均衡就会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相反的,若旅游企业选择不保护环境或者旅游者选择不旅游,那么就会形成(0,0)的均衡。

3.博弈论视角下的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结论与讨论

在一次性博弈模型中,我们得出无论旅游者选择旅游还是不旅游的策略,旅游企业都会选择不保护环境。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旅游企业进行环境保护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而且有时候成本还相当高昂,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不保护环境并没有什么损失,基于此在短期的博弈过程中,要改善这种情况,就要施加外力,制约旅游企业的不环保行为,增加其不保护环境的成本。例如政府可以采取控制型规则,包括高频、全面的检查、罚款相结合的政策。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审计;审计问责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7日

一、引言

现代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发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昌盛,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开始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报告提出:“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2014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2014年7月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是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治理的紧迫性。

有鉴于此,除了在环境治理的技术发展上寻求解决途径之外,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控制人们的环保行为方式。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者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同理,环境责任当然可以通过环境责任审计对领导者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估。但总体来看,目前所进行的环境审计主要还是合规性审计,包括环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和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绩效审计。环境责任审计是对环保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在中国,环境问题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要加强环境保护,其重点应该是将环境责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融为一体。怎样才能使环境责任审计在强化国企主要负责人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以及对环境损害责任进行问责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怎样更好地揭示国企主要负责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哪些路径可以更好地服务环境治理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审计理论框架

(一)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颠覆了传统的“股东至上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是股东一方的。弗里曼(1984)从所有权、经济依赖性和社会利益三个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上述各类对企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对象。环境责任是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在新型的社会责任体系中,环境责任被认为是与经济责任同等重要的两个基础责任;二是受托环境责任。受托责任是伴随委托关系的建立而发生的,委托关系可以通过托付行为建立,也可以通过聘请和任命行为建立。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不可能规定人的所有行为,会相应产生一些委托问题。委托人必须选择有效的机制来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审计由此产生。公共受托责任在环境领域拓展形成受托环境责任,它催生了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三是权力制衡理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王勤学、吴瑞勤,2010)。我国企业现在的控制权日益沿着“股东――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方向转移,经营者掌控了绝大部分的决策权,如果没有其他权力与其控制权相制衡,管理者就很有可能滥用权力,不能履行其受托责任的勤勉义务,环境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权,可以与监督者的控制权相制衡。环境责任审计后的问责制则可以作为一种惩罚权与管理者的控制权相制衡;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建立人、企业、政府、社会与环境的新型关系,确保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五是环境压力承载理论。环境承载力会因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变化,通过适当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和政策运用,区域资源的承载能力可能有所改善,因此企业对生产废弃物进行处理,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绿色生产意识是有必要的,国企领导人(此处指股东)实施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是有意义的。

(二)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审计要素。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审计主体和客体。由于委托人和人的不同,审计类型也不同,国有企业股东对环境保护履行情况可以由国家审计部门对其进行环境责任审计。股东为了免除其受托环境责任,作为原始委托人,需要对组织的最高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问责,因此需要民间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人对最高管理层进行审计。最高管理层是派生的委托人,组织内部的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甚至重要岗位上的员工是派生的人,最高管理层作为问责主体,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为其问责服务,即内部审计。通过一层一层的责任追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产生间接的影响,最终服务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国有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是环境责任人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做出的、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为。环境责任人是指拥有环境管理决策权和对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执行人。他们要承担履行环境责任的义务。企业环境行为,是指责任人在使用公共资源或在相关经济活动中,做出的能够对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破坏产生影响的所有行为。例如,生产“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产品。

企业内部的最高管理层及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作为承担受托环境责任的人格化核心主体,其个人环境责任是对环境方面的决策、执行的信息报告、行为过程、活动绩效等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如果仅以利润指标作为考核管理者业绩的标尺,管理者通常会为了突出业绩,而不顾环境责任的履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自己薪酬待遇的提升。环境责任审计则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评价、追究相关管理者的环境责任,督促管理者积极、主动地履行环境责任,实现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

三、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责任问责实施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环境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作为资源环境的最大使用者,国有重工业企业对环境保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细分环境责任,明确审计内容,规范审计实施

1、决策责任。第一,最高层管理者在决策中应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指导企业由“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模式向“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三低一高模式转变;第二,广泛树立环境教育和环境意识,把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作为环境竞争力之一;第三,如实向相关部门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第四,合理利用环保资金;第五,重视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第六,其他与环境有关的决策行为。

2、执行责任。第一,中低层管理者应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环境资源;第二,如实向高层管理者披露企业污染治理和周边环境质量和污染事故;第三,其他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3、监督责任。董事会应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依据环境责任履行指标完成情况对责任人进行奖惩,监督管理层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二)多元化问责主体,完善环境问责机制。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审计问责行为的实施者由国家审计机关对董事进行问责,董事根据民间审计结果对最高层管理者进行问责,最高层管理者根据内部环境审计结果对中低层管理者进行问责。这一过程是实现国有重工业企业环境治理的必然途径。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问责效果,必然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来共同推动。比如,道德责任需依靠舆论平台的支持。如图1所示,这是一个多层级问责主体框架。这样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图1)

要提高问责效果,国有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完备的管理契约,建立起严格的考评制度,依据环境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对责任人进行惩罚。人民作为消费者,应增强绿色消费的观念,通过消费者权利对企业施加外部市场压力来监督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推动企业环境责任不断走向规范化。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对任何一家拒绝履行环境责任的国有企业均可进行全面曝光,以督促其履行环境责任。同时,对积极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企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宣传,提高企业信誉,赢得社会公众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审计研究,2007.1.

[2]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审计研究,2009.3.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5

关键词:绿色环境文化市场机会可持续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不断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不得不选择一种既满足发展需要,又能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即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最根本目的是保护人体健康,保护人享有健康生存空间的权利,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是绿色酒店管理的基础。

从环境保护引发的对生产的思考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重要性来自于未来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对企业造成的压力,也来自于企业寻求新的市场或降低成本以获得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很多时候,传统的产品生产模式、服务提供模式和市场营销方式都不利于环境保护,所以这种变革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这个过程不能是长期的,因此,企业的生产可能很快会面临一种巨变,酒店也不例外。在酒店管理内部需求和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情况下,酒店的环境保护管理理论正式提出。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环境质量,它的受益方是社会公众,这与企业经营的初衷是矛盾的。但是必须看到,保护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企业必然会承担被转嫁的这部分社会成本,企业需要寻求既能满足环境保护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发展道路。环境保护管理的事实和发展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认为现阶段,我国的酒店应尽可能做到:整个酒店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最小,运行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尽可能低,向客人提供满足人体健康需求的产品并能积极参与社会的环境保护活动。

环境文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化,绿色酒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行业内指导和培育这样一种文化,并最终影响全社会,以取代以往的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自然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并将这种环境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使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能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已达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境界。酒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高消费的场所,追求豪华,在关注环境保护的今天,酒店的观念也要有所转变,酒店应在满足客人需要的前提下减少资源、档次。这种观念的转变要渗透到饭店经营的各个环节,各层次和职能的员工,最终获得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酒店重点在于找出其发展的市场机会,使之能主动采取措施。我国的酒店业在1999年走到了低谷,全行业大面积亏损。酒店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市场的状况,饭店的资金状况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酒店的运行成本很高。在这些导致亏损的原因中,只有成本问题是酒店可以自己采取措施,通过加强管理使之得以解决。同时,许多饭店缺乏特色,无个性,不能吸引消费者,缺乏竞争力,从理论上分析,绿色酒店可以就这两方面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发展的方向。

绿色酒店能带给酒店业的市场机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获得较低的资源、能源使用费用和采购费用;

(2)能获得较低的废弃物处理费用;

(3)有机会吸引新的绿色消费群体;

(4)为员工创造一个更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5)降低员工发生健康和安全问题的风险;

(6)提高员工的士气并且强化对质量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7)改善酒店与所在社区的关系;

(8)提升酒店的市场形象。

虽然绿色酒店的初衷是保护全社会的环境,但是,企业的行为毕竟是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缺乏经济效益的行为可能对企业缺乏吸引力。因此,绿色酒店的实施必须强调对酒店的利益。然而,绿色酒店不是完全等同于节约和降低成本,在一定的实施阶段,为了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酒店需要投入。而从长期看,酒店的档次在提高,酒店产品的质量在提高,酒店产品的价格也要相应的提高,使酒店能良性的发展成为真正的绿色酒店。酒店的环境状况与酒店产品质量有密切关系,这是酒店行业与其他行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较大差异。酒店的环境,包括室内空气质量、水的质量、噪声状况、绿化状况等直接构成了酒店产品是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通过实施环境管理可以改善自身的管理状况,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创造性,使管理更规范和严格。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社会同时受益。这是企业经营和顾客消费不断成熟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70年代以后关于经济增长的辩论中逐渐萌发和形成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历经4年研究和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就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发展这一前提。只有发展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使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繁荣。显然,当食物、住所和衣物等生活基本条件无法保证时,人们是不可能考虑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进行生态建设的,再好的环境保护计划也难以实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是做好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必要条件。所以,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发展,消除贫困和落后,是保护环境成为可能。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相协调是指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许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这条路使这些国家以至全人类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吸取前人的教训,在发展中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酒店也是一个资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它通过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满足客人的住店要求。同时,大量的酒店建造在景区,以景区的景色为生存的基础,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及利用了景观,也不同程度的破坏了景观,因此酒店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天然的联系,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问题。

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针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问题,为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而颁布的,目前在世界各国各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实施。ISO14001是这一系列标准中的一项可用于认证的管理标准,该标准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基本管理方法做出规定,促使企业对现行的管理模式、操作制度和要求进行调整和审定,在运行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效地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和管理的支持,在实践中发现,管理的支持比技术的支持更重要,而且,如果没有管理支持,技术支持就失去了基础,因此,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需要强化管理的过程。实践证明,实施ISO14001系列标准使饭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ISO14001过程控制的思想有利于饭店强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这对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企业环境保护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环境税 地方高校 中小企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环境税制改革趋势

环境税制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特别是环境保护目标,以税收手段调节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采用的各种税收制度的总和。目前我国环境税制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设立针对性强的税种,环境保护税于2016年12月2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正式颁布,将于2018年1月1日生效,这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而设立的税种。其征税范围还比较窄,仅限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实施效果还未突显。第二部分是设立一定程度上具有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如资源税、消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随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消费税征税范围的扩大、城镇土地使用税单位税额标准的提高等政策的实施,其环境保护功能在不断提高。第三部分是在特定税种中设置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如在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设置了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减少企业成本,是最常用的手段。

我国《环保法》《环境保护税法》的相继颁布及相关税种不断深化改革,体现了政府绿色发展的理念,更体现了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以后环境治理的措施必将越来越严格,节能环保的目标导向也势必更加明确。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互动发展现状

地方高校大多数由地方政府出资扶持,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以培养地方高素质人才为己任。随着我国经济及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人才需求的重要市场,校企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是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全面合作、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企双方互动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方面国外发展较早,最早出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典型的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Dual System)、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 TAFE 模式、北美国家的CBE模式、日本“官产学合作”模式,等等,这些也为我国校企互动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的校企合作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真正发展起来,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引导及合作教育本身的潜在优势,使得高校与企业开始意识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模式在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目前我国在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协调发展方面形成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顶岗实习模式、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等等。虽然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形式多样,但是目前实践比较多的还是处于比较浅层次的合作方式,如顶岗实习模式、共建实验实训基地模式等,其主要是以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而像“订单式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这种深入合作模式,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其优势还未突显,校企结合的实践模式对于人才培养还未形成联动机制,即使是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实习也缺乏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管理途径,实质性合作不多,特别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互动机制的构建仍需不断深入与优化。

三、环境税制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与企业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地方高校

从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看,大部分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缺乏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际实施的校企共育、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较少,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在地方高校各专业环境保护知识的培养上,除了环境保护专业几乎没有专门的课程涉及环境保护,即使有也很少有具体在企业中的操作,即环境保护实践课程。特别是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结合校企合作,在促进地方高校和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上更是欠缺。

(二)企业

中小企业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认为人才培养与企业无关,企业只需选择人才即可;而且中小企业人才流动性大,出于谨慎性考虑,企业担心其核心机密或专有技术泄露,只让学生从事简单或边缘性的工作,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很少或不愿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中小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看重眼前利益,当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不能顾全大局,往往以侥幸心理或以罚款的形式解决问题。企业即使有意愿引进具有环保知识的专业人才,也通常迫于领导压力,无法实施,企业更重视短期经济利益。

(三)政府

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环境的治理及引导,目前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有,但是监督、评价体系不配套,缺少完备的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效果是一个长期显现的过程,地方经济往往与官员政绩挂钩,地方官员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动力不足,监管不到位,特别是环境保护与校企合作结合的手段缺失,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各级政府中未设置专门的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管理机构,参与合作的各方的激励及成本补偿措施都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和协调管理机制,保障力度不够。

四、基于环境税改革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互动机制的构建

(一)地方高校层面

1.构建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互动机制,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地方高校要时刻关注企业发展趋势,实时地了解当地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有效的校企互动机制。同时,地方高校需要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实习学生及毕业生实行定向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社会认同度,评价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而推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2.设置专门的环保课程,提高地方高校人才的环保技能。对于地方高校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其就业范围及校企合作定位比^明确,该专业大部分学生就职于环保部门,一般面对的都是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往往处于企业的对立面,该类专业需要结合当前最新环境保护知识,重新优化该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以保证其专业知识的实效性。

而在非环境专业设置环保课程,则能更多地站在企业角度思考环保策略,人才能更易融入企业管理,也是构建该互动机制的关键。地方高校应在各专业中以公共课或者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可分成环保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理论课程内容应包括环保重要性、环保技术、方法等基础内容;实践课程应以具体实际案例的形式,介绍其具体操作内容、流程,环保技术、方法的运用,对企业的影响及承担的法律后果,如何能做到节能减排及企业长远发展等实际问题,以确保地方高校在人才输出时就掌握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技能。实践课程应该开设在大学倒数第二个学期,在学生顶岗实习开始的前一个学期开设,如果学生能在其实习企业有提出节能减排等环保措施且被企业采用,可以给该学生额外的奖励,在其实习报告中应该列举出实习单位使用的环保措施,或者企业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关注企业的环保情况,同样在无形中将环保理念传输到企业。这样,地方高校为中小企业培养的无论是管理、技术、财务还是采购人员都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及能力。

3.加强地方高校环保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协调互动发展方面,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决定地方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地方高校应加强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在专任教师方面,其理论知识较扎实,需要加强实践能力;所以,鼓励专任教师每年以各种方式到企业中去实践,了解企业最新及实际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与能力挂钩,最终体现在指导学生能力的提升上。同时,完善兼职教师政策,支持聘用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兼职,特别是环保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还未在非环保专业开设专门的环保实践课程,这方面的师资队伍更是缺乏,在企业或者环保部门引进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他们可以利用真实案例,生动地讲解环保知识,把他们扎实的实践技能,在承担课程或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过程中传授给学生。

(二)企业层面

1.结合环保教育,转变企业传统观念。中小企业需要结合环保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使企业明确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及法律后果,克服企业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心态,让环保成为一种自律的行动,为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首要转变观念的就是中小企业的领导层,领导层的环保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经营伦理,推动着企业的绿色化进程,这在中小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企业还需要尽快意识到,校企合作可以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优势,为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革新、人才储备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也能让地方高校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深化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企业绿色文化。随着环境制约成本的增加,中小企业必须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在管理、生产、技术、研发方面需要体现绿色理念,尽快推行企业绿色文化。但中小企业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在绿色发展方面与大企业相比,成本较高,如果只利用自身的资源、能力,其难度很大。企业可以通过深化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将企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在合作中传达给地方高校,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引进已经具备环保技能的人才,减少人才培训的成本,如中小企业可以与地方高校联合进行“订单式”“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实现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通过拓宽企业绿色人才的培养途径,降低了企业的环保支出成本。同时,在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人才互动培养中,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赢”。

(三)政府层面

1.加快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环境保护税法》《环境法》的颁布,加快了我国环境治理的步伐,但是其具体实施细则还不够明确。法律法规的完善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环保的公共性,决定了环境治理必须需要政府牵头和引导,法律、税收杠杆只是手段,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环境税收制度,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在保证现有环境税制的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加大其调整范围。同时,应将环保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法中,让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还能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再次,政府要多鼓励中小企业多参与到地方高校的办学中,加快校企互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明确高校、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分配,加快优惠政策及资金的落实,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文件,提高校企互动的积极性。

2.完善监督、评价体系。环境治理是否有效,并不是只看有无此方面的法律措施,而应注重其实施的效果。《环境保护税法》的实施,对于地方财政影响比较大,地方政府需要和环境保护部门协调、共同监督,污染环境的行为必须改正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能只重视其财政收入。监督、评价体系必须明确、具体及具有可操作性,结合官员终生连带制,对其奖惩结合,在官员任职期间所造成的环保问题,必须承担责任。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应重视企业参与地方教育,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协调、管理、监督校企合作的各方,使地方高校、企业与本地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3.加大宣传与交流,传播绿色消费理念。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扶持,通过各种媒体加大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力度,从消费者需求入手,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让环境保护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由供应链末端倒逼企业转型。在宣传过程中,不能让消费者简单地认为绿色消费就是便宜的或者贵的东西,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让消费者体会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政府还应联合地方高校、媒体加大校企互动优势的宣传,更新企业观念,激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五、结语

对于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而言,探索有效的校企互动模式,是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共赢的基础。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地方高校在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体现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在校企互动及人才引进时,无论是管理、技术、财务还是采购人员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环保能力,减少了绿色投资的成本,拓宽了中小企业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途径,加快了中小企业绿色化进程。同时,政府要明确自身责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引导中小企业既要重视企业发展又要关注环境问题;并通过对中小企业、地方高校、消费者等关于校企互动优势、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及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绿色消费理念,从而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健康、协调的互动发展。J

参考文献:

[1]成建平,沈建华.经济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209-210.

[2]侯明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基于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03-105.

[3]聂秀萍.环境税制改革下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路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9):16-17.

[4]靳光玫.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会计教学设计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4,(19):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