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例6篇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1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已经有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对小学生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保持一定的慎重,小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语文描述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结合起来,在现实画面和学生的思考之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多媒体技术积极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就要建立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利用多种手段建立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年龄比较低,对学习并没有很系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的建立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对事物的内涵有着极大的兴趣,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内在的东西想去探究,但是能力和知识限制了这种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多媒体极大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

2. 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和现实中的事物一样,课本中的人物也是有感情的。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值得学生们认真思考。小马过河的例子也能加深学生对自己勇敢尝试的信心,在生活中更多的做到自立。

这些生动的例子都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运用情感教学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本中的人物。情感是学习的助推剂,在语文中建立良好的情感铺垫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够把学生的情感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 激发学生的美感

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建立和审美能力以及鉴别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无论是诗句中山河的壮美还是踏雪寻梅的潇洒,语文的美总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深深的震撼。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学习中进一步的展示这些美丽的风景,让学生深深的融入其中。置身在语文学习建立的美轮美奂中,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

4. 开阔学生的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间在各学科的学习中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呈现更多的内容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如果是单纯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描述,那么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传统的教学在情境教学上存在的短板在现代社会下可能会被无限扩大,改变这种局限就要依靠多媒体教学。语文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后可以促进学生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大千世界除了教材上的内容还存在形形色色的事物。课外信息的获得对小学生而言同样十分重要的,开拓学生的视野才能帮助学生进步。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

1. 利用图片来解析文字

小学语文的学习,文字的学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正确书写的前提。中国文字的形成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内涵,比如象形、会意等,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促进文字的学习。小学的文字教学是学习的重点,单纯的说文解字并不能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教材中的语文内容有一些是用诗歌赋的形式展示的,对于其中的意境多媒体可以给予深刻的展示。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解决也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2. 丰富学生的想象

语文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学生的优秀素质。构建想象力就要有相应的培养手段,图画或者动画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文字阐述的基础上,如果能够结合一定的图画说明,一定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小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受到太多的思维局限,在广阔的语文学习中更应该重视。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是要依靠自觉性来实现,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加强兴趣上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生的想象力在结合多媒体学习后就会产生更大的激发,让学生从原来的不理解到认识,进而到对已经有了创设的概念。

3. 强化感观记忆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模式,这种思考反复强化得来的,并不同于成人的理解式记忆,这需要很多的记忆时间。在课堂上的记忆时间有限,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记忆,这种记忆是以感观记忆作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成立体的场景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促进学生的记忆。

4. 坚持适度原则

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对于知识的鉴别吸收还需要慢慢培养。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把多媒体和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简单是采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常规的备课还是要继续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应该作为一种拓展的形式存在。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2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

〔5〕蔡国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6-27.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思想;形式;方法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屹立在强国之林的重要问题。那么,创新到底是什么?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记载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我们认为,创新就是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办法。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果企业不推出新的产品与服务,就会很容易失去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因为消费者是普通人,具有喜新厌旧的心理,比较理性的消费特点,并且这一要求是永恒的。政府作为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者,如果不对国家法规进行适时创新的修改,不对资源分配进行合理的调整,那么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就会放慢速度,甚至停止脚步。创新在国内国外,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不容忽视的。俄语教学也是如此,更需要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创新教育,首先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领导者,他的领导性不是以地位的高低,而是以他渊博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及对学生真挚的爱来体现。作为一名俄语教师,该如何具体的体现这一领导地位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深刻的创新意识,抛弃传统的教育观。以往教师上课时,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无论书本上的知识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管它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这样传统教学观念误导下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适应学生对于知识的要求,更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与爱好,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创新。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教育不应只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更应当是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导师。我们教学不是纯粹地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且扮演着课堂教学的组织,运作,控制等各种角色。有效的课堂教学,其显著标志之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得到真正的调动,提醒教师要铺设恰当的俄语语言环境。“环境”一般指个人、社会、文化系统活动和发展的背景或条件,是一个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人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总是在永恒不断的相互作用着。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充分重视环境的作用,以“环境”激励学生,以“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课内外的结合。“Новыйгод”(新年),这个传统节日,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每个人都非常重视。曾经笔者在教授《Восток》大学俄语(3)中第10课“Праздники”(节日)时正逢新年将至,笔者组织学生们在教室举行了一个俄语新年晚会,邀请俄罗斯的留学生和教师参加,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布置晚会现场。他们按照课文所提示的文化信息,在教室的中间摆放着一棵挂满小礼物和彩色灯泡的松树,做了一个大蛋糕,还用可乐来代替香槟酒,这些都是俄罗斯人迎接新年所必须的。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后,大家静了下来,默默地许愿,然后互相赠送礼物,互相祝福。教室里充满着欢声笑语,大家在晚会上纷纷表演节目,用俄语交流,在如此环境中检验了学生们对书本上知识的掌握,发挥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又增进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突出地反应了环境的变化,对创新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师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职业,除了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更应具备持续化的发展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对创新性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俄语教师除了熟练地掌握俄语基本古怪的发音、复杂的语法、灵活的句式,能不能更多地了解其科技、文学、文体等知识作为创新教育的基础呢?能不能从语言学、修辞学、国情学的角度,进一步解释语言的涵义及特点呢?能不能自己跳出俄语的知识结构,在另外的领域帮助学生分析一下呢?例如:为什么莫斯科著名的广场是“Краснаяплощадь”(红场)呢?而不是“Зелёнаяплощадь”(绿场),大家都知道“绿色”象征着和平,旺盛的生命力,“Зелёнаяплощадь”不是更好吗?难道只是因为地上铺着红颜色的砖而得名吗?俄罗斯主要信奉的是东正教,所有的俄语老师几乎都知道这一点。那么,除了知道东正教规定的圣诞节是1月7号外,再给学生们讲讲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的原因,即使教师本人不信教,也可以说说有关东正教的教规、教义,或者一些小故事,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拓宽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其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创新教学活动上。教师有了好的创新方法,就要积极地应用于教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今正处于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谁都不能忽视社会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经济新的应用领域,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我们将网络和俄语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实现教育创新,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营造创新环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多功能视听室,广播电台等教学手段,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收听,收看俄语电台,观看俄语电影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信息,许多教材都采取了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一定的角度为学习俄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尚不能将信息更有效地展现给学生,这时教师就可以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采用网络图片、计算机课件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结果,无一不是在对自己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情况下所取得的:毕升基于对印刷术的兴趣,发明了活字印刷,使印刷效率较以前提高了几十倍;莱布尼兹对数学有兴趣,所以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础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聂耳由于其对音乐的兴趣,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犹如进军的号角,激发着中国人民不朽的爱国热情;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感兴趣,解决了人类吃饭的问题。可见,兴趣也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笔者在讲《Восток》大学俄语(4)中第1课,《Туризм-лучшийотдых》时,根据教材的内容,搜寻了大量的俄罗斯旅游风光图片,尤其是文章提到的旅游路线上经过的景点,笔者一一做了准备,并且标注上说明文字。虽然备课的时间远远超过以往,但是效果显著,学生们一个个精神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再次引起了学习俄语的兴趣,纷纷询问笔者“俄罗斯风光片在哪里找的”,学生们愿意自己动手查找,制作俄语学习课件,还引起了几个学生要去俄罗斯旅游的冲动。在这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点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念,形成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的个性。

最后,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思想空间。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努力改变以往演讲似的教学方法,似乎学生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听众,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习惯,给学生足够反馈的时间,想象的空间。想象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必要的想象是有助于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曾经讲关于“Пекин”的一课,笔者换了一种讲解的顺序,并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从古至今,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叙述首都北京独特风貌,而是先让学生们集中预习,有了一定印象后,让学生们尽情发挥。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北京是奥运会进行体育项目的主要场所,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京参观。那么,启发学生以自己是一个导游员的身份,利用课文所给的有效信息,向俄罗斯游客介绍北京,展现北京的风采。学生们大胆尝试,大胆想象,积极准备。想象自己是导游员,而其他同学是游客。介绍的同时还要回答游客问题,怎样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怎样利用俄语能力表达人文个性。在学生的俄语导游词中,无不闪现着创新的光芒,大家都在尽力表现自己的魅力,在实践中成长。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探索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语言是用来表达的,可是许多学生学习了几年的俄语,可还是说不出口,见到外教只会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您好),“Какдела”(近来怎样),再往下就不知该说什么了。我们就想到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两个创新环节:一是“值日生报告”;二是“创造性复述”。“值日生报告”是在课前,每次上课前有1-2两名学生作报告,报告的内容自己定,时间不超过3-4分钟,报告结束后,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针对报告的内容自由提问。起先,学生们做的报告很短,其他同学有时也不太注意听,几乎也没有提问,老师就做了个榜样,第一个提问,巧妙地唤起学生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随着时间的推进,同学们慢慢适应,报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提问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就随机应变的将学生们的兴奋点转移到教材中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性复述”非常适合外语学习。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充分的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进行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的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地联想,对原文内容和形式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锻炼其创造性思维。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日趋国际化,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目前,对于懂俄语的科技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事实上,中俄两国在能源、空间工业、管理、文化交流和贸易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前景及其广阔。各种迹象表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和加强。在这种国际大环境影响下,俄语创新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俄语教师们积极推进创新教育的实践,大胆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水平和创新能力。其实,这一项重要的任务不是仅靠教师们就能完成的,要靠大家,靠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关心与注意,就像日本索尼公司的口号一样“日日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需要创造性人才的。为了教育的明天,为了明天的教育,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海力古丽·尼牙孜.当代俄罗斯新闻政论语义辞格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胡谷明.经贸俄语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国辰.俄语教学法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后现代教育;合作计划;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33-01

一 后现代教学的主要理念阐释

1. 人人平等,去除中心。以课程和教师作用为出发点去考虑,后现代教学大力提出“去中心”的平等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去中心”就是不赞成一 学科知识、教师为中心,反对教师权威、教学控制,并赞成教学中师生的平等互动关系。美国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 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不要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并且,教师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发现新的自己。多尔提 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平等成员关系中的领导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等于无视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将教师的 作用从新整理,从外在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的共存,权威也随之进入其中,教师应该做到自己是情境设计的领导者。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作为后现代主义大师从现代科学技术,值得一提的更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对教师作用所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行认真探讨,并在专着 中强调“现在,所谓的传播媒介并不完全是在一群沉默的学生面前讲道理,由助教回答制定的问题,并协助探讨实习作业”,学术知识已可以演变成电脑语言,传统 教师的作用将被电脑记忆库所取代,教师的教学也将委托给链接“传统记忆库”与电脑记忆库的机器,并且学生在终端机前可以随意取用,但是,利奥塔又指出, “传统的教学法没有完全失势,学生仍然必须从教师处学习一些东西,不是学内容,而是学习终端机学习的方法”。

2. 教学中融入“对话”。以教学过程的认识为出发点考虑,“对话”是后现代教学的核心内容。作为知名的现代教育学者美国的罗蒂阐述了“对话理 论”,这种对话理论的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我国教学论研究者钟启泉在《对话·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中引用日本学者佐藤学的 论述是:“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同新 的世界进行交流,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所以,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对话的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尊重、理解自己的人性差 异,从而学会区分所学文本的差异性及文本中所描述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性差异,作为一个后现代的合格教师来讲,要鼓励学生 的语言艺术、文学、科学和社会学进行自我提高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对话”。

后现代教育重视对话中的语言运用、达成理解、思想观点的融合,尊重人性及其个别差异,解释创新、平等关系的观点,体现了教育人、民主平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内容上,后现代教学的选用的是阐释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传授式和促进式教学方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阐释教学方法不是仅仅接受老师的教育,而是带着开放乐观的心态,不断开辟新的学习道路,将学生带入真理的日益深入的情景中。将传统的教条主义规范进行去其 糟粕,取其精华的删取方式用在后现代化的教育与事业上,怎样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表现出来的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 景中去解读。完全地体现出教学目的在于创造意义,赞成所有创造性的行为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站在教学评价的角度去考虑,后现代教育者认为世界走的是多元化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整体,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不能用绝对统一的 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此同时,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 重过程。赞成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主张采用自式评价和档案袋评价法。派纳在《什么是课程理论》中多次打击标准化考试的弊端,他在里面阐述: “可以较少依赖标准化考试,而更多的采用档案袋和其他收集学生作业的方法,并且具有各种不同兴趣的个人,包括家长、社区领导以及教师和其他学生构成的委员 会来进行评价。”

目前我国正在开发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档案袋评价法正在火热进行,显然是受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理念的影响。然而,我国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 者差距性比较大,客观并科学地建档相当困难,评价时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难操作,需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有,档案袋评价法在我国的发展有了阻碍因 素。

二 后现代教学思想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在教学上的一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1.改变“计划主义”提倡“合作性计划”。“计划主义”就是比喻那种把计划看做先于行动而制定的东西,并且不能有什么改变的,这其实是一种独行武断,它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单向传递和被动接受。而“合作性计划”是教师、学生和课本之间可以建立相互合作的学习关系。

2.课堂教学应提倡师生互动的“多维性”。“多维性”赞成在互动的对象上要变“一维”为“多维”。也就是要打破原来那种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互 动的单一化格局,积极倡导一种既有教师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多向互动的格局。教师要重树权威,变换组织形式,使得学 生可以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

3.确立教材掌握的意义标准。在现实的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育实践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弄懂了教材的知识,但知识并没有与学生的精神的完 整性、经验的完整性联系起来,并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联系起来。知识没有转换成学生的精神食粮,没能与学生的内心勾连。所以在教学当中要重新认识学生与教 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多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尽为己用,终身受益。

4.确立“存在”式的学习观念。占有式学习,是把知识当成现成的、“在手边”的,无需进一步操作的东西,是把现成的知识作为一个“物”装进自 己的“口袋”,是一种简单的“占有”,而“存在”式学习则把知识当成是“上手的”东西,这意味着人要与知识进一步地“打交道”,这样学习就是人的存在方 式,它要求人的一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从内心里有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为其今后的道路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现代教学思想不管是在教学理念、课程计划、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上,都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去考虑,挣脱传统的束缚,开创新的途径,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将会有新的突破,在培养具有现代人文意思和实用技能的专门人才中起到的作用可用“这是一次思想的革命”来形容。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5

摘要:“微哲学”概念的提出和网络时代的快节奏性特点共同催生了微文化,作为“微哲学”背景下的核心文化的“微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高校是为把大学生培育成为“四有”新人为历史使命,也是将微哲学转化为微文化这一文化形式的发源地、创新地和意义重大的传承地。因此,略论“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继承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与弥补东方文化在社会个体关怀上的不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微哲学;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文化”内涵的界定与理论来源

微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微”的文化,但它姓“微”而不渺小,而“微”不再不足道,相反却见微知著。它既是一种草根文化又是在一种高科技时代催生的后现代文化的一种新的形态,它以网络、手机等为传播媒介,传递文化思想与风俗民情,同时也宣泄个人看法观点与不良情绪等,由此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线。“它又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间却改变了人民的生活”。[1]

微文化作为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的理论支点是“微哲学”,微哲学为微时代的文艺复兴在理论上提供了大力地支持。它的初始形态是微博,并且随后出现了微表情、微情绪、微电影、微视频、微整容、微支付、微公益、微副本等微文化的多种形式,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微”字领跑的这些微言的社会文化广泛被人们关注,并且人们通过这些碎片化式的信息,来丰富生活与袒露个人情怀。在不同程度上表达着人们对“生命本微”或“微即温暖”哲学思想的态度。

二、“微文化”的特点

微哲学具有快节奏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基于微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微哲学,所以其具有微哲学母体特点之外,还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

“微文化”的特点之一是草根性。微文化的参与主体主要集中在当今社会的基层民众,所以微文化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草根性。百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弄潮儿,这种草根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微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需要注意到每一个参与主体的特点,因为每一个参与主体都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这些参与主体,为了满足不同参与主体的客观需要,进而实现微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微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就要时刻重视参与主体的重要性,促进微文化与传统主流文化的融合,使其不断向前发展。

“微文化”的特点之二是微言语。微文化的初始形态就是微博,因此它具有和微博一样的微言大义的特点。“微博用户只用短短140个字“说出自己”即自己的思想观点,字虽短小但却精悍,不同程度上会在人们脑海中勾勒出一道美好的靓丽风景线”[2]。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虽说传播视角小,但也能折射出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点滴。

“微文化”的特点之三是微行为。微表情、微整容、微支付、微公益都是微行为的主要展现形式,万物本微,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折射出其伟大得一面。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独特行为理念一直在指导着微公益,微关怀能够大行其道。现如今,公益事业不只是大企业家,富翁的代名词,普通民众也都可以参与进来,所以正以这种方式推动着社会风气不断朝良性发展,成就着像“雷锋车队”一样闻名的公益行为。在微文化照耀下,世界的改变已经成为每一个草根民众的大事,而不是单单个人的小事了。

三、“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微文化”热是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产生的,其衍生品与其说是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不如说是为了迎合市场发展需要。在这个无“微”不至的微时代,充斥着一系列以“微”名义走进高校校园的亚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缩影,看似几百字的微小说,几分钟的微电影,却囊括着极其富有传统意义的文化意境。微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着诸多积极作用,但也不同程度地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例如:虚假信息冗杂,网络谣言泛滥,过度娱乐庸俗化,为正确解决“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1“. 微文化”语境下网络虚假信息冗杂,谣言泛滥,削弱了大学生深度思考的实际能力

高校网络充斥着大量的冗杂、虚假、淫秽和低水平的信息,同质化极其严重,大多信息都没有任何价值,使大学生生存于信息膨胀和絮乱的恶性环境中,无法正确运用微文化引导自身健康发展。同时,各式的微平台准入门槛也较低,身份的真实性也无法得到验证,诸如网络谣言泛滥,语言暴力、恶意攻击、揭露隐私的现象频发,这就暴露出网络时代中国公共领域与隐私领域的双重矛盾长期存在,这种将私人领域公共化或者说是公共领域私人化会造成两大领域两败俱伤的不良结局。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深度思考的实际能力。微文化的“迷你”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内涵和精神力量的相对薄弱,它所带来的短暂快感和心理满足根本无法形成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使大学生们思考问题过于局限,使得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 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高度崇拜娱乐,娱乐庸俗化现象严重,这种泛娱乐化导致大学生的审美退化

高校大学生过度崇拜娱乐,娱乐庸俗的现象极其严重,使得大学生们无法正确看待网络文化的娱乐功能,不能更好地掌握这个“娱乐化”的尺度。曾有人说,“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网络从高科技的工具退化为人们玩物丧志并进而危害社会的玩具。”[3]这句话让使我费解。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在这样的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微时代,大学生崇拜的过娱乐已经酿成恶性的娱乐庸俗现象,导致了大学生这一微主体的审美退化。这种主张感官上的一时满足,忽略人文理性的价值观念,使原本弘扬深度理性传统文化的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以“微”为中心的理性深度低和历史维度片面的低谷式“微文化”世界。加剧了大学生群体的审美退化,削弱了传统文化高端审美的导向作用,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

3“. 微文化”语境下高校网络微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

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这是站在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角度上来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的。与此中国处于改革深水区,衍生出一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文化”,它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了阻碍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客观存在,对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无论是高校教育的有效完成,还是继续教育的不断延伸,这些都不能够切切实实地满足现实生活与工作的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大学生都未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不能够透过微文化的表象以其本质来有效地丰富大学生活,剩余实践没有用在传统文化的接受上,至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种与主流的传统文化相左的异化文化。比如网络文化环境下的网恋和色情等文化垃圾现象的出现,此外,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微文化知识既便捷又深邃,内容虽微但却不微而不足道,这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作为社会文化主要承受者与创造者的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缺失,这种欠缺不仅会造成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严重扭曲,也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建设,只有正确将传统文化与微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与传统文化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其传统文化传统性,使其显得并不“滞后”,同时又保存着它的“微”的特征。

四、针对“微文化”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策略

1.强化引导,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新环境

近几年来,微文化现象盛行,给中国特色文化校园建设带来机遇与挑战。例如:“微博、微信信息的便捷性引起大量信息的冗余,及时性和个体性增大了信息的监控难度,交互性和随意性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等等,这些都直接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5]”。正因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强化引导,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新环境。首先,我们要完善高校文化体制,不断出台高校网络管理办法,使其朝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加强网络文化宣传力度,规范网络行为,重视高校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其次,强化技术支撑。高校应该从源头处进行信息高层监控,从问题源头减少甚至扼杀此类现象滋生繁衍。最后,校园内应由既掌握网络高端技术又具有较强政治理论水平的教师成立一支高校网络文化软实力的监察大队,做到及时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调整校园微文化发展趋势。同时在同学之间设置意见反馈团队,加强网络舆情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利于高校网络软文化建设的具有舆论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接班人,使学生领袖扎根基层,充分为校园网络微文化建设服务,基层的“领袖”意见的反馈形成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正是促进一切事物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正确引导微文化发展趋势,形成健康,团结,和谐的良好校园微文化环境,促进校园软文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在高校开花结果。

高校微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困难和挫折,需要适应社会各方面环境带来的挑战,运用微文化的特点,发挥微文化的优势,既要适应微文化给高校软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又要把握住微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新机遇,正确使微文化成为强化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方略,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2.深化微文化的文化内涵,增强微文化的艺术价值,重新塑造高校文化软实力

微时代条件下,由于媒体的快速发展,微文化在深度、宽度和广度上无法与传统主流媒体力量相左的,正因如此,我们既要强化微文化传播的实效性,更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微文化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深度、宽度和广度,使其富有顽强的生命力,使其被广泛接受和引起人们深度思考,传递微文化的正能量,从而压制娱乐庸俗负能量发展蔓延。与此同时,对微的平台进行整合,打造一个多方位的运营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微的内容和形态,灌输其文化内涵,这样,人们就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文化决定软实力,软实力既是对硬实力的补充,更是硬实力的支撑力”这一论断得到验证[6]。

只有微文化久盛不衰,才能彻底巩固微文化的历史地位,在这个内容为王的微时代,这种微文化的表达形式和艺术形态一定要有文化内涵,同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效性,大众艺术作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讲述故事情节等达到这一目的的,而微作品很难以这些基本要素得以存活,所以需要微主体有一定的文化建构实力,这也是微文化的本质,虽然它不能多方位地展示出那种气势磅礴的场面和激动人心的情节,但是它能够以某种具体的方式反映某种生活细节、流露某种感情或传承某种思想。只要它能够正确地传递主流思想,不同程度上又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思考或心灵的撼动,就证明它是存在一定的艺术价值的。

3.提升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使其渗透于微文化体系中来,正确指导微文化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7]我们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现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甚至一部分同学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也都基本不知晓,在这一部分同学的思想文化意识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没有其根系的,所以,我们急需完成的任务是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网络,利用微文化的大众接受性的特点,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体系框架,这一漫长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纵然漫长,但是我们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到日常实践生活中。比如说我校一批传统文化教育者向我校师生通过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传授《老子》《论语》等传统文化思想,这种启蒙教育使我们更加认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传承性。

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重视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强有力地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强调:“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大力加强。”[8]无论大到国家民族还是小到学校家庭,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都是以文化发展繁荣为主要条件。正如智者所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9],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微文化建设中去,引导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思潮,激发整个民族人民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促进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趋势,不断加大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祖国未来接班人能够有鉴别地对待传统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和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崇德向善的微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且健康稳步发展,做到“无中生有”的发展境界。

参考文献

[1]马衍鹏,张果.从微博看当前的“微文化”传播[J].青年记者.2010(17).

[2]张海,孙晓青.校园微文化的建设、管理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3(3)

[3]盛晓白.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8(1)

[4] 胡锦涛. 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R].2007.(10)

[5]杨锐.夏红.微博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传媒科技,2012(14).

[6]廖奔.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重视文化建设[N].新华网.2012(11)

[7]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著.高志凯译.刘蘅芳校.爱因斯坦谈人生[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10)

[8].山东考察讲[N].2013.(11)

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22-01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

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4、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 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