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养成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1语文教育中对民族教育的缺失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前言中陈述了四条基本的课程理念,其中在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后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里所说的“语文”前面有个定语“祖国”,那它应该包括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才是正确的理解。但是在第二条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又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很显然,在这里,所谓语文指的是汉语文,不包括少数民族语文。

2语文教师要树立民族教育的意识

五年一贯制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在技能方面由于年龄的优势,往往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养成教育方面的欠缺,需要教师极力弥补。加强思想教育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学生对于简单的说教往往很抵触,特别对于强调汉民族文化的教师也有抵触情绪,他们往往认为这些教师存在民族歧视,这是民族学生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只有认同他民族的文化,才能得到他民族的认同。民族文化心理是一定的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式,主要包括民族意识、民族感情和民族习惯等。而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绝大多数民族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但是在跨文化的视域下,本民族文化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往往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民族将影响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因为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不但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对经济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在针对民族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教学外,认同他的民族文化将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

传统的语文教育具有教化的功能,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一功能对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学生进行教化。教化功能是指语文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表明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化民成俗”成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和首要目的。“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伦,就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就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传统的伦常关系不能因为时代的更替完全摒弃。针对人文素养较差、养成教育有问题的学生,重温经典也不失一个好的教化策略。例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侧重于选择那些对学生的行为有规范的经典语句,认真揣摩体会。诸如《论语》中孔子对“仁”的阐释:“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警句名言。在古代“四书”、“五经”是官方所定的蒙学之后的主要课本。《大学》是十分典型的一套自成体系的道德教育教材。《诗经》本是一部诗歌总集。虽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意思是要学会说话,就要学“诗”。然而,他仍然主要将它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诗经》是进行全面教化的生动教材。

4语文教学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感化功能

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学生跟三年制或者四年制学生相比,他们的自信心不足,有着强烈的自卑感,不喜欢别人称之为“3+2”或者“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因为在普通人的眼里这些是素质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彷佛已经成了一个定势,这是极不好的现象。孟子认为人性本为善,只是后天的某些不良因素影响了人的成长。笔者曾对民族地区五年一贯制学生不良养成问题作了调查研究,概括为家庭教育情况方面:子女多,无暇顾及;家长学历构成低,本身就没有受到良好教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民资地区的自然经济的原因,学生没有享受到高质量的学龄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现代社会一些风气对民族地区的侵蚀等三个方面。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

但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那对于刚从初中毕业的14-17岁的青少年来说,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当中。新课标追求的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每一个青少年在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些需要从事教学教育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熏染,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去规范教化他们,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正常的社会人。正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就是对人的“化”的方法,就是在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将教化的内容“化”入内心,“化”进脑髓。从学的方面说,就是要得意忘言。言是获意的手段,获意后,言则可忘。在这里,“意”指思想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语文教育以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培养,以人文知识的灌输为中心,教化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功能。教化与感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心血,更要具有足够的耐心。“语文课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把语文能力和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语文教育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要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浸润’”。(本文来自于《科教文汇》杂志。《科教文汇》杂志简介详见)

5树立全纳教育意识,关爱每一位学生

由于五年一贯制学生在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少年期(13~17岁)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在关键的地方———家庭和学校也出现了问题。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人们多层次多角度地把握,这些都需要教育者要明确地树立全纳教育意识。全纳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全纳教育强调的平等观,并不是要追求一种绝对平等,而是强调我们的教育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要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歧视或排斥另一部分学生。民族地区一般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但是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在心理上、文化上等存在着冲突,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成才与否关系到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教育者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把他们全部纳入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用师爱关怀,用语言去感化,用纪律来约束。

6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五年一贯制学生在养成教育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错失了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但是作为一名在民族地区从事教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去“浸润”他们,教化他们,在严格的管理制度配合下,认同他们的文化差异,承认他们的价值,只要坚持下去,皮革马利翁的情感效应,定会在他们身上发生。

作者:沈明煊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