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范例6篇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1

〔关键词〕设计艺术 公共属性 群体意志 个性需求 艺术消费

当代设计艺术源于实用艺术,而实用艺术是一个与纯艺术并存的一对概念。这里我要提出的另一对相关概念是艺术的公共性和独占性。所谓艺术的公共性,从字面上理解即艺术的外在性、共享性、公众性;所谓艺术的独占性,可以理解为艺术品的局域性、独享性、小众性。放眼艺术,我们不难发现纯艺术和实用艺术都有某种程度的公共性和独占性,其公共性和独占性的判断,主要是看艺术品性得以实现的途径。一般而言,纯艺术的公共性要小于独占性,实用艺术的公共性要大大高于独占性,这是因为,纯艺术的实现不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为必要条件,人们是“知温饱”后而思之;而实用艺术的实现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设计艺术是实用艺术在当代的实践延续和理论扩展,其公共性性质、属性和特征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理论关注和研究,因此,对于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表现为:

第一、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研究的学术价值

学科交叉、理论交互是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现代公共管理学、群体行为学、公众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思考和研究设计艺术的理论问题,无疑为设计艺术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观察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将看到设计艺术在公共属性上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特质,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三点:其一是设计艺术学科研究领域学理知识性拓展;其二是设计艺术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更新、探索和实践;其三是设计艺术学科理论研究的结构性纵深推进。长期以来,设计艺术学术界和出版界热衷于技能技法等形而下知识的传播,对于形而上的学理思考关注较少,客观上存在重技巧轻理论、重现象轻原理的伪学术局面,这是需要学术共同体认真反思的。

第二、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的研究关系到设计艺术学的认识论基础,在理论上阐释和理清设计艺术的公共特性,为学科研究的延展提供理论依据与观点支持;而对于设计艺术与其它相关交叉学科的体系理论构成研究则将提高学科学术认知度,充实学科理论的结构内涵,丰富学科理论研究的方法途径,对于设计艺术学科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

实践需要理论,尤其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理论为指导。明确设计艺术的公共特性对于实践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对设计艺术公共性特征的定性研究,为设计艺术的实践提供目标用户的清晰定位,使设计工作者清醒地意识到设计艺术与纯艺术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设计的目标质量和执行效度;另一方面在于设计艺术传播本体、传播渠道和传播目的流程特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研究,可以指导设计实践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行为,使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设计艺术传播实现过程中,在面对不同阶段、不同时空、不同对象所应采取的不同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艺术的社会功效、文化品位和传播质量。

在上述基础理论认知得到澄清之后,我们接着就要回答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研究中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设计艺术公共属性的基本内涵

在对设计艺术公共属性认知基础上,有必要深入剖析一下其内涵要义。设计艺术首先是为公众提供基本物质需求服务的公共性产品,因而它的实用性、功能性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这是现代设计思想摇篮包豪斯设计学院所力主和倡导的,也是现代公共设施设备设计中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在当下中国的城市公共设施和休闲场所的建设中,不时出现一些违背设计艺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这个第一原则,盲目追求甚或一味模仿所谓时髦造型的公共设计作品,出现许多看起来既不像独立艺术作品,更非公共实用品的人造景观,致使一般市民无感,专家吐槽,更造成公共财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让人十分心疼。

其次,设计艺术是为提高公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服务性产品,其大众性、消费性和生产的规模化是在设计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是不用多费口舌大家都能明白的道理。相反,这里我要强调和呼吁的是,应将小众性、娱乐性和个性化定制纳入决策视野,让公共设计产品惠及更多的民众。我们在强调设计艺术的公共性时,可能会导致一个极端思维,那就是公共艺术产品只对多数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多数诉求,而无需理会少数意愿,甚至完全忽略个性需求。公共产品设计不应以简单多数粗暴压制少数合理需求,这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基础,也是文明社会的理性选择。在公共产品的服务设计中,尽管残障人士社会占比极少,但仍需尽最大努力为这些人群提供设施设备的方便,这是健康人群对残障人士的关爱,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针对残障人士的日常出行,在发达国家有着完备的公共服务设计和法律法规,如公交地铁的无障碍通行、专用停车泊位、残障人士专用卫生设施等。在中国,关爱弱势群体的服务设计及理念正逐步形成,但实际落实到位情况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有设计无设施、有设施无系统、有建设无维护的现象比比皆是,更缺乏社会对此问题的普遍共识和行为遵从。

再次,设计艺术要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需求服务,设计艺术的时代性研究不可缺失。套用清代艺术巨匠石涛的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提设计当随时代是完全适合和恰当的。设计当随时代不是简单的理念和口号,而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设计行为。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设计手段的不断更新、施工材料的升级换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使得设计艺术面对着一个从物质形态到观念意识持续处于变化过程中的客观世界,面对着这样一个世界,任何不思进取、持盈守成的思想都是不合时宜的。

最后一点,设计艺术的公共性是在政府决策层面的体现与行政作为,也是最易被权力越位操作而失衡失当的层面。在设计艺术的人文政策环境和政策设计导向上的是是非非,以及因应公共产品设计主题的非计划和应时应势性是决策者面对的挑战。用大家都熟知的城市涂鸦衍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很好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注解。起源于美国的城市涂鸦,缘起于个体对社会的不满和泄愤,涂鸦者行走于法律的边缘,冒犯和挑战社会的既有秩序。这个本来是各级各地政府的心头块垒,不曾想在政府行政管理与涂鸦艺术家的不断博弈下,日久天长却成就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街头艺术,继而成为走出美国,遍及欧洲,影响世界的艺术形式,更有重要代表性街头涂鸦艺术作品被博物馆收藏,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声名也因涂鸦成就而载入现当代艺术史册。这段公案告诉我们,作为城市管理者在对待涂鸦类破坏原有规则、打破既定计划的艺术及其行为时,要有起码的包容度,为公共区域留出一定自由表达和发展的空间,甚或因此而成就一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也未可知。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2

哈贝马斯将社会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双层构架划分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强调拓展理性的交往方式,恢复批判的精神并重建公共领域,使社会成为一个“自由和平等的自由共同体的民主的自我组织”。在他的理论中强调社会的公共性和自由交往而建立起来的生活世界。交往行为要素的形成,可以是对传统文本的理解和反思,也可以是文化意义的创新和继承,它可以是建立在规范基础上正当的人际关系,可以是个人人格的社会化和社会人格的个人化。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哈贝马斯的理论是理想化的状态,就社会学观点的“公共空间”而言,“中国的公共空间并不是与国家相对立的,而是国家权利和民间权利的协调,共同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2]。个人的交往行为放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之中,公共领域具有批判精神。在成熟的社会体系之中,公共领域是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而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具有政府、自治、自我约束和公共约束多重身份。公共空间从社会学中的公共环境开始,在西方的公共空间或村落自治的发展中,公共领域的拓展是以个人的自由、权利和批判精神为基础的。

在建筑学对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同样也引用社会学的概念。由于建筑学在空间环境分类的不同,在社会学的延伸中也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在《场所的丧失与重构——下三伏头村公共空间形态分析》中把这种有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进行的延伸,分为“村落的优良空间、不良空间和混合的空间”,所谓优良空间是指能引导人进行良好互动的场所,不良空间则相反,对社会活动有相反作用。在社会学的延伸中进行建筑学的公共空间解释,主要理解为作为对于公共社会活动的领域,以建筑的方式进行空间环境的固定,并且进行人与环境的交流,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建筑学上的公共空间环境[3]。它具有三维实体功能的空间形态,具有社会功能、美化功能和教育功能等多重身份。那么在美术学研究中是如何来定义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包含了那些要素?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本文通过交叉学科的研究来认定其基本的概念。

一、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的公共空间

自从人类进行社会活动并形成一定的“结构”之后,“建筑学”意义上公共空间的作用不可忽视。原始社会中对于神的崇拜和祭祀即是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实体。如英国的斯通亨治遗址说明作为早期人类的活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于公共空间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红山文化遗址中,高高的祭坛处于村落活动的中心,四周分布小房子,而在小房子和小房子之中,又有不同公共活动的空间形态。由于在思想文化发展上和西方的差异性,在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阳光广场”(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自由辩论的场所,西方形成了社会活动的个人化和个人化的社会活动)是在公共活动的场所中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在中国传统的村落中,建筑三维实体的空间环境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来源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公共空间在中国传统村落中有不同的“分级”(所谓分级,主要是指村落作为一个整体的环境,由于活动场合不同而形成的空间大小的不同,而这些大小不同的空间承担了不同的功能[4]),而这些分级在一定文化的区域内是具有稳定的因素,比如在祭祀或活动中,宗庙作为重要的场所是集家族活动、宗教、教育功能的场所,而在家庭中“堂”进行的活动,具有更小的范围。其次是阴阳有序思想,所谓阴阳有序主要是指在建筑或在村落公共空间的处理上遵循自然规律。山为阴,水为阳,背山面水。传统的丽江古城和宏村有大体相同的水系,人们在水系的处理中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具有了公共领域性质。最后是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对文化的形成是重要的,从而影响到艺术设计领域公共空间的处理,长幼尊卑和等级制度在公共空间中同样有所体现,在整体的院落处理中,“堂”屋和“偏”房、前后的关系、“阶”数的处理都形成了“公共空间”的等级制度。因此,在东西方由建筑实体构成的三维公共空间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作为合理性的活动场所,而且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含义。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设计”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古代一直是以“师徒”关系而存在的,具体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并不快,然而在历代论述之中,无论是“术”或“工”,无一例外的都强调在其身上的其他功能,民间美术更是放在“民间技艺”之列。设计的活动在近代与社会活动是分不开的,与政治、经济有密切联系。在80年代初期,国内外活动交流的加强,国外非二维形式对国内的创作产生很大的冲击,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等由“Fine arts”延伸的大美术概念有了进一步的阐释。因此在国内美术教育中,逐渐由原来的国、油、版、雕发展到有社会功能与意义的相关领域,如在美术学院设立的建筑系,由建筑延伸的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可以把他们归在大美术的门类。在美术学院设立综合艺术系,综合艺术系结合平面、三维、不同材料的表现形式。在国内举行的第一、二届高校手工艺展览中可以看出,现在高等院校的研究领域中,美术更多的是大美术概念,包含了多种表现形式,并且在研究项目、课程设置、选题方面也越来越广泛。

由此看来,当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学科交叉,并非只是与本学科的临近领域,而是与社会学、美术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综合交叉,这种研究对艺术设计领域如何对公共空间的界定带来新的课题。

二、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的公共艺术

自1973年德国的布莱梅明确提出“公共空间艺术”( public space arts)以来,这个概念逐渐被大家所认同,明确了西方政府对公共艺术家的支持方向。公共艺术即在公共场所长期放置的艺术作品[5],首先公共艺术作品是放置在公共空间之中,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关注一个问题即放置公共艺术作品的场所和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作为社会学和建筑学的公共空间和艺术设计学所研究的公共空间有什么不同呢?放置艺术作品的公共空间有什么特征呢?空间中又包含什么的空间要素呢?我们可以回到我们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公共空间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作品也可以包括书法及摄影的功能与作用、基本特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及其中的审美规律和思想活动来揭示它的普遍特点与规律[6]。因此,公共艺术的评价方式与纯粹的艺术家个人的意志是不同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公众的地位在艺术界倍受重视,公众在艺术活动中也不是一再被动,而是积极地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共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范畴,而且成为一种环境设计,主旨不再是表彰名人,而是更接民百姓[7],作为好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项目,为当地树立了良好人文精神的空间形象。

既然公共艺术和公众要发生最直接的关系,我们就有必要搞清楚公众和公共艺术的关系,从艺术设计学来讲,公众的理解和关心程度也是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大小的问题关键,虽然社会公众的理解不一定能和艺术家思想同步,但一个公共艺术作品,公众的评判是很重要的因素。如在纽约曼哈顿区联邦办公广场塞拉的作品《倾斜之弧》,因为让部分观众感到不愉快而要求把它撤走,在公众中要求撤走的122人,希望保留的58人,最后在1989年被拆除。是否可以说从事公共艺术的艺术家有权利把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强加给公众?公众是在一定的社会传统中成长的,公众的价值观是具有多种载体的价值体系。

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艺术设计学上来讲,是处于空间中的空间艺术。公众欣赏的公共艺术具有二维、三维或四维概念,而公众所处的空间是更大空间中的空间,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命题:空间中的空间艺术。比如在中国传统村落临潼姜寨遗址中,中间“大房子”是村落中大型活动的场所,是村落的宗族活动场所(有人认为这种活动空间不属于公共空间,因为在公共空间中人是具有其公共的活动和社会功能的,祭祀场所是被主宰的活动空间,因此不是公共空间。但是这种以公共活动为目的的场所中即属于公共空间)。在这种空间活动中,公共空间是一个更大的范围,包含了社会学、建筑学和美术学概念下的空间概念,包含了人们的心理,人们所处的具有三维实体概念的空间,包含了含有艺术作品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面,含有艺术作品的空间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实体的三维空间中是由一个个实体组成的,如建筑、建筑构件、园林及附属物、具有文化属性的日常用品,在这个空间中具有艺术性质的构件等等,这些实体同时也是艺术设计学研究的范围,扩大来讲,这些实体又是更大空间的作品符号[8]。我们理解的实体公共空间的构成可以这样认为:在公共空间中存在艺术作品,并不一定只有艺术家来创造,公共空间所构成的构件可能是在更大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公共空间可以包含公共艺术作品,这种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作品中是具有多种属性的。

在这种更大的公共空间中,尤其是传统文化概念的空间中具有三个基本的功能:首先是社会功能,在这种由具体的实体形式构成的空间中,社会性是体现于社会活动与空间实体构件之中。其次是审美教育功能,在空间构成的实体中,由传承文化构成的构件(如建筑、手工艺品等)是在继承和审美教育中发展的。最后是情感体验功能,在空间构成的构件中赋予一定的符号意义,人们从这种符号中体会到其赋予的情感。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它很强调社会功能,艺术对社会能够有一定的促进或促退功能[9]。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设计艺术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在这种能引导艺术功能的空间中,公共空间如果从更深层次理解则会产生深远的意义,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同样具有符号一样的魅力,这种符号让受众具有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带有归属感的认同心理,对空间场所中的社会活动和传统文化意义的传承具有美育功能。

对公共空间理解的变化和研究的变化、由它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与社会公众的变化、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的变化来看,进一步理解社会公众、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艺术设计学之间的关系,更容易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艺术设计学领域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当代公共艺术的实施,不只是政府或文化精英及专业艺术家单独决策和完成的事情,而是作为调动市民大众关注自身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方式,培养自身的生活品质和人格素养的教育手段[10]。这种公众参与的公共艺术活动,应在一定的公共空间来进行,也可以是作为个人活动完成后在公共空间进行展示,但同样具有了公众的性质,在三维的实体公共空间之中,这种空间实际上由更大的空间所包括,在这个子空间的公共空间原来的拓展因素变成了更大空间的符号象征。公众的社会活动对艺术品起到由于感受人群不同而进行的不同的阐释,这种阐释是社会公众和艺术品之间的互动,公共空间在这种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公共空间的含义进行阐释的动因所在。

结 论

从以上的论证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作为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公共空间的含义,这种公共空间具有艺术、设计的功能和价值要求,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实体和非实体的空间,它既具有虚拟和非虚拟的特点,又具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反馈,它存在于空间包围的空间之中,具有符号与象征意味,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对公共艺术产生一定的互动作用,对社会公众有联系纽带的作用。[11]我们理解艺术设计学研究背景下的公共空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公共性,理解公众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理解人在什么形式的公共空间中与何种形式的艺术所产生的互动作用,理解在具体的公共空间形象与符号的表现方式。对存在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源头纵横比较我们在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环境艺术作品,理解不同的风格、流派、主义、主张和地域文化,正如贡布里希所说:“我们要求知,是因为我们想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事。在人类的早期,先民们通过神话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世界各民族都有这类似试图说明生与死、节气与天象的神话故事。一旦人们对神话提供的说明不满,力图弄清真相,这便诞生了我们所谓的科学,即说明我们在世界上种种经验的各项成果”,[12]探讨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的关系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注释:

[1][3] 吕红医:《场所的丧失与重构-下三伏头村公共空间形态分析》,载于《新建筑》2004年第6期。

[2] 转引自赵凌云:《拓展公共空间——我们缺乏何种理念》,载《社会》2003年。

[4] 由于传统村落社会功能的传承性和实用功能,这里的“分级”主要指由于人的交往活动而形成的实体空间,美术学重点研究实体空间中由于社会生活形成的美术形态——作者注。

[5] 易英:《公共艺术与公共性》,载于《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

[6] 程大利:《走近当代的美术学》。

[7] 潘耀昌:《外国美术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8] 实体空间的视觉艺术符号主要针对大美术研究框架而言,建筑形式、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作为公共空间的视觉语言,对美术学研究中公共空间的要素与视觉形式的分析有重要作用。

[9] 王宏建:《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85页。

[10] 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及价值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11] 对于艺术设计学研究视野中公共空间含义的总结,是一个在大艺术框架下的造型艺术的概括,主要是从实体和精神分析与视觉文化的角度,由艺术设计学研究范围的扩展来界定的。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3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用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故此需要探究这些公共空间的运用方式,以及这些公共空间在设计时为何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探究设计进程中公共空间对设计的影响因素。本文就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艺术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作用

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遥相呼应,故此在环境景观设计进程中,公共艺术的广泛应用是设计的关键点。另在公共艺术服务中要重视艺术的特质和对环境空间的影响效用进行研究,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优质与否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空间域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设计的主题,公共环境在此的作用就充当载体,当公共环境作为设计对象而存在时,公共艺术就是画面中点睛之笔,两者的作用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是在此需要探究,何为公共空间,何为公共艺术,两者都有“公共”二字,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能获悉,公共空间能够凝聚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与精神、感受或者审美上的私人空间有着本质不同,公共空间是公共建筑的一类空间呈现形式,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室外活动的需求。公共空间,其自身的功能或者精神性都是通过空间的比例状况和结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我们最常见的公共空间是体育场、广场等公共环境,这些公共环境都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外型空间存在,主要是让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之余有活动的场地,可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锻炼身体。当然自然景观也是一类特色的公共空间,主要讲求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并要求在自然的大背景环境下,加入更多的人文理念设计,为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发挥想象的创造基础,并要求艺术作品中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借助于公共环境这个特殊载体,发挥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并在此展示出时代性、地域性和美感要求,让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并让艺术作品与人类共荣,形成和谐的美感。

二、根据城市空间解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主要是以环境意识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并将成为公共空间中形成的主导性元素,人们在进入到环境空间内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公共艺术领域,这是通过视觉传达做的领域渗入,可以让人对所处环境有心灵沟通,进而得到心灵感受。简答的囊括抽象造型可以回血,通过造型我们能够体会到无尽的韵味,并领略到生活中城市的多面性。就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在广场中众多的文化柱是公共艺术群体中的一个重要亮点,该景观建设主要特点是见解大方,并且这些文化柱不是简答的屹立在哪里,是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群体,可以与环境交相辉映,并结合自身的精神形态和文化形态构成环境影响力,让其与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石柱上都雕刻很多世人皆知的历史或则会民间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传达形式,由此可获悉整个作品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达符号。人们在踏入到此文化环境后,就能置身于环境符号内,也就进入到历史发展长河,追本溯源中形成跨越是空的旅行。公共艺术创造环境的影响要求对人的思维有深刻认识,然后在此过程中产生较为奇妙的作用。另外,建筑物自身有较好的文化循序存在,则更能现实整个文化的精髓,例如佛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唐代盛行一时,大雁塔与佛教的历史、文化背景遥相呼应,更彰显出佛教的文明。这些文化气息让人感觉到有别于别处的文化精髓,那么公共场所更具有艺术性,可以让艺术性与公共环境性相互配合。

三、景观设计解构公共艺术

环境不同,导致公共设计的不同,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公共设计要求,可以在设计进程中体现出环境的鲜明领域性特征,并在富有深意的文化精神下,让公共设计更为多元化,进而契合环境变化需求。城市公共环境中,广场是常见的公共环境领地,由于广场是城市中的一块开阔地,更是城市建设中的道路枢纽,城市建设中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要在广场中进行,所以广场的人流和车流量较大。广场中集合大量的人群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广场中无论其自身的功能性或是精神性都十分重要,并且人的因素也是广场因素的主体。上文中提及景观是公共空间的服务范畴,但更多要体现出景观的生态化、自然化理念。这类提及的自然环境即主体形式出现后,人们参与设计的环境特征,要找到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实质。公共艺术在详细类别划分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主要是让人们在进入到领域环境后,能够通过环境艺术获取新的精神体验。如,在设计时,照搬国外的流行设计元素,但是设计时不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设计出来的作品也许很前卫和流行,但是不能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且这种盲目的放置行为,会忽略公共艺术的存在要素,这必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尴尬与协调状况出现,还会出现不知所谓的莫名感。

四、结束语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相互作用,公共艺术在景观设计中要做好环境设计要点,并要从文化、精神和审美等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让公共艺术具有存在意义。其中存在的关键要是是文化性,由于文化传承历史,并能直接对人们的审美和追求起到作用。所以在公共艺术中融入文化能更好的理解文化的符号,然后让文化的气体效用也得以发挥。艺术性不仅代表美观和华丽,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内涵型,要在和谐、共鸣中体现艺术的本质。所以环境设计要深层次、多方位考虑问题,真正保障其合理性,并由内而外的扔公共艺术设计成为艺术作品的关键要素,并将环境与人放在首要位置,设计出更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乔治,宋燕燕.论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1(08):8-9.

[2]李腾.艺术的形意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5(11):18-19.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4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设施、设计、融合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新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优化公共设施的使用体验,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必要途径,

公共设施对公众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效能水平,形象识别,环境认知三个维度。公共设施在满足效能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其具有形象识别性和环境认知性,即如何使在公共设施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能够传递历史文脉,承载独特的文化精神成为其设计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公共设施设计在工业设计的领域中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设计,设计能否被大众成功接受,取决于设计师在产品中是否展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在诸多形式语言中,将雕塑艺术创作理念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不失为一剂良策。

二、公共设施设计概述

“公共设施”的描述源自于英国,其英文为Street Furniture,意思即为这种设施是为大众所开放服务的。公共设施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其核心功能是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为人们提供安全美观的生活环境和方便快捷的使用工具,也是承载地域形象,传递城市文化内涵,体现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因此,完善的公共设施设计可以给人们带来良好的公共使用空间与合理的层次感,提升人们的使用体验。

由于公共设施处于开放的,与环境交流密切的公共场所之中,决定了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为大众服务,属于大众文化,因而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满足大众的使用体验,涵盖城市精神是其设计目的。由此,互动性和参与感正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关键因素。公共设施的设计主体是人,“以人为本”,其设计研究应起源于人的需求,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使他们在使用公共设施时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公共设施设计的耐用性也尤为重要,采用不当的材料或者粗糙的加工工艺,都会造成公共设施无法经久耐用。同时,公共设施设计在造型,色彩,材料,尺度比例等方面必须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还要保持统一而富有个性。

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功效为“本”。公共设施因其本身具有公共性,适用性等特点,其通用性,易用性,安全性,耐侯性成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首要因素。②兼容则“合”。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优良的公共设施应当是考虑性能与审美,兼顾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

三、提升公共设施雕塑艺术性的意义

雕塑的形式美是艺术性与自然性的结合,以主体的造型特征和空间形式反映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层次感,立体感和纵深感是静态艺术具有的形式美,诚然,在众多艺术语言中,雕塑艺术与公共设施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规则,雕塑形式美亦最符合公共设施设计的形制要求,

从产品语义的角度来说,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必须具备多种表达力,包括其使用方法的直接表达,艺术内涵与时代感的内在表达,使产品形象富有张力,富有人文价值和审美情趣,承载地域文化内涵,符合形式美法则等,而这些要素都可以通过产品的色彩、材料,工艺,肌理来表达。与雕塑艺术相类比,这些设计要素则是其造型美学的必需因素。

与公共设施相比,雕塑艺术在造型特点上占有显著优势。雕塑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造型手法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许多有规律的形态元素,具备成熟多元的艺术语言;在意向表述上,雕塑艺术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意味。这些特点和优势都是新的,高品质公共设施设计极力追求的造型方法。

雕塑造型方法被应用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不仅为公共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创造思维,还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使用意识和保护意识,真正使公共设施成为城市的一大景观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应当将雕塑的形式美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中,赋予产品本身极强的生命力,使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彰显内涵,在意向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元,

通过研究雕塑的形式语言以及情感的寄托表达,探索雕塑形式美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和拓展,提升其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观赏性,从而创建更舒适的使用体验。就大型公共设施而言,因其兼具的雕塑景观功能,相较普通公共设施,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甚至成为地标式设施,有助于大众形成更加清晰的城市认知,使城市的环境探路更加简单易行。

四、国外经典案例分析

1.葡萄牙的Centipede Cinema

位于葡萄牙吉马良斯的Centipede Cinema是由伦敦的设计公司NEON与建筑师Colin Foumier,艺术家Marysia Lewandowska合作设计的,直译为。蜈蚣电影院。,是一个临时性的电影播放装置。这个极具雕塑美感的装置设计灵感来源于蜈蚣的生理结构。运用三维空间的大空间概念,考虑空间与人的关系,使整体装置与环境完美结合,在“人――机――环境。三者之间创造了一种和谐机制。装置外墙附有软木,材质的对比与调和使得整个装置丰富且细致,加上强烈的空间感焕发出的有意味韵感染力,使装置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传递出美的韵味。如同航天装置一般,与周围的历史街区形成鲜明对比,且韵味十足,将未来感与现实性对比和结合,体现一种完美的平行关系。人们在享受观影体验时,站在每个结点中,只有两条腿露在外部形成“触角”,互动体验使公共设施产生出某种复合视觉效果,在环境空间中构成流动性,使原本静态的公共空间被改变为具有实时变化的效果,使公共设施呈现出动态韵律之感。

2.Sebastien Wierinck的公共座椅

比利时工业设计师Sebastien Wierinck设计了一系列用可弯曲的聚乙烯管制成的公共座椅,既富于动势,又不失功用,创造性的雕塑美感设计增强了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座椅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等雕塑化的艺术手法,姿态张扬,加之色彩和管道内置光源的处理,显得妙趣横生,精彩时尚,赋予这一公共设施极强的“生命力”。当这些座椅安置在公共场合时,除了提供人们休息,还将激发人们各种联想。它如同某种有机形态,让路过的行人联想到一棵大树,一片丛林或森林,也像是一个类似大脑的具有复杂肌理的网状结构。当坐在其上时,产品的有机生物联想会更加鲜活,作品通过有形塑造,与无形世界的“象”关联起来,这也和中国古代哲学中。大象无形。的意境有了现实的联系。这种雕塑形式美应用于公共设施上,因其生态感,连续性,不仅使人与空间产生互动,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融入雕塑艺术的公共设施设计

1.与自然共生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韵一类,依附于空间范畴而存在,其本身也具备空间性特征。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必须充分处理好雕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表现出“长”在环境里,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感,并通过实际雕塑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传递雕塑艺术精神和雕塑文化。从这一角度来看,雕塑艺术中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方式为公共设施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构思角度。

作为地域文化的媒介和功能载体,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当力求最大程度地利用地域特征,使公共设施不再是公共空间中沉默的服务产品,而是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和谐性。具有深长意味的形象,体现着独特的性格和文化特征。例如Lawnge Chairs,艺术家Lisette Spee和设计师Tim Van Den Burg联手为荷兰Valkenberg设计的草坪躺椅,突破了以往公共座椅的设计形式,造型上以雕塑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产品在满足人们躺,倚功能的同时与大草坪融为一体,这种与大自然融合的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功能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

2.创设文化符号

公共设施服务大众韵功能属性决定其首先要符合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审美诉求,其次设计者需要将地域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艺术美学,公共设施设计需求相结合,塑造“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城市展示窗口的公共设施。可以通过其形式和功能展示城市的历史印记,传递城市精神和文明,

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公共设施设计可以通过对传统民俗,城市印象、历史传说等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变形和再设计。借用雕塑设计中夸张,变形和重组的艺术手法,使之成为具体的文化符号,并将这些符号巧妙地运用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法国的设计师Philippe Starck设计的公共护栏CLOTURE,那些抽象的女^体栏杆造型正是法国浪漫,自由,时尚的缩影。

3.材质技术之美

优秀的雕塑作品,它的造型语言表现的形式不仅要新颖深刻,生动独特,其造型审美取向往往还体现在材质语言的运用上,通过“应物象形”的设计思维与“因材施艺”的造型手法,赋予具体材料以合乎其形又合乎其意的艺术表达。例如选择具有传统单纯造型意象的泥塑,陶塑,木雕以及极具现代文明气息的大理石,花岗岩,不锈钢,玻璃等,选择适宜的材料,确切的造型与恰当的情感表达,可以大大增强作品自身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材质亦是公共设施形式的载体,也是构成产品特征的关键要素,设计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加工威型工艺,借助雕塑多样化的材质之美,准确地表达当地群众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诉求,营造出具有现代动感,自然淳朴,反常推陈出新的设计氛围。

此外,借助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来实现雕塑作品中常用的复杂形态,已经不成问题,无论是简单的抽象形态还是复杂的异形曲面,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顺利实现,为实现公共设施形式美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4.情境互动体验

公共设施设计要满足“人性化”的要求,就应使产品成为人与环境交流的载体。因此,“情境感”也是公共设施设计应该着重思考的设计理念。

雕塑中常见的情景表现手法是留白,艺术家将其思想内涵隐于雕塑作品中,预留给大众想象空间,^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对艺术作品进行完善和再创作,这个创造过程就产生了多种的可能性,我们时常见到观赏者站在雕塑的镂空部分,模拟自己是雕塑情景的一部分。雕塑与观赏者常见的情境互动方式,也可以引申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塑造产品形式美,赋予产品“讲故事”的功能,以激发用户的想象空间,促进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体验。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5

一、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情况分析

城市是作为市民生活聚集的地方存在的,针对于城市社会中多元化生态的发展状况,是会影响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的艺术风格的,而这个影响是从多方面产生的。以现代城市的建筑为例,城市的雕塑、色彩和服务设施等,都是表达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而语言表现形式。他们能够彰显出一个城市的特点以及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一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是作为城市形式的载体存在的,现代城市形式载体即城市公共景观形象,它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价值。游客们去不同的国家旅游无非就去到这个国家的某个城市进行观光,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景观特征等。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可以向游客表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使游客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实现艺术景观创新的理念。

但是现阶段我国在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景观设计与社会时代和发展不符,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往往缺乏科学的规划,而有一部分的景观建设不够细致,设计方案缺少城市地区文化特点,使整个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市民也不能感受到景观的亲切感,继而城市的审美度也大幅度降低,与城市景观建设的最初目标相违背。基于此,我们对现代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规划性,体现其艺术性与公共性,但是不能绝对的将艺术性和公共性混为一谈,景观设计者应该对其侧重点进行比对,在对艺术审美价值进行高度赋予的同时,尽可能的去表现其景观设计的公共艺术内涵,从而使两者形成一种和谐和协调的状态。对于比较粗糙的景观建设一定要从各个方面细致起来,与当地城市文化进行结合,打造出符合该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使市民能够充分对该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进行审美与享受。

二、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表现形式介绍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对公众的交流互动进行了强调,充分体现其公共性的特点。同时它要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使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具有多元化的设计风格,现代化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要将传统的审美观念打破,包括在:景观艺术和城市雕塑方面。此外,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要具有纪念性和正面性,在表现心态上尽可能的呈现出一种协调的设计风格。

1. 迈向公共空间领域

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是一以一种公众共享的艺术形式存在的,完成了现代化公共景观设计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的完美转换。同时,优质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对设计的创意是有一定要求的。

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作品和广大人民群众是作为城市公共艺术景观打造流程存在的,能够使景观设计受用于广大公众,这也是其迈向公共空间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

2. 引领生活的艺术

公共艺术景观设计是基于视觉审美协调上实现的,所以要与生活环境高度协调一致现阶段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更贴近于生活,为了使生活欣赏美感情趣进一步提高,其设计一定要基于实际生活更高于实际生活,展现出其设计的个性,为公众提供优质化的服务。

3. 景观艺术和城市雕塑表现形式

随着新文化的不断深化,常见的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表现形式包括雕塑和景观艺术表现形式,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加深了人们对景观的印象。在任何一个环境中,景观技术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的环境能够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要素是视觉元素,成功的艺术景观能够给人们带来多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公共艺术景观最早的表现形式就是壁画艺术,建筑壁画彰显了艺术作品由私人空间迈向公共空间的过程。

4. 灵活性的表现形式

由于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作品繁多,景观设计者通常是在自己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对景观进行设计,因此设计地点倘若一固定,设计者就会很不习惯。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中的传统雕塑设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表现形式,它会在不固定的地点和时间段呈现给公众。

三、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的基本特点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它是针对不同的环境、时代和地域设计风格也大不相同。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融入社会学元素,基于公众、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景观设计理念。同时还对社会的人文情怀有所体现,彰显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个性鲜明,设计工作人员往往会受到价值取向和对城市的认识不同,而将其特色反映到景观艺术设计之中。

四、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针对于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要符合全民的生态意识,这对于生态的维护起到一定的作用,包括水资源绿化和城市用地绿化等问题。

1.能够绿化生态

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的实施与设计不能与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相脱节,它的作用是使生存环境给人类带来愉快的精神成果,而不是纯粹的为了美观而设计,这样其自身的魅力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要将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融入生态景观维护的元素,使公共艺术景观的价值得以充分彰显出来。

2.能够保护人文遗产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设计还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地域的人文规划设计能够对公共艺术景观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要在自然形态、城市规划和人文基础上进行。公共艺术景观的价值不应该局限于只是装点城市,随着时代的推移,城市的变迁,很多的文化遗产资源都应该成为艺术景观设计的主要资源。

公共艺术设计范文6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单纯从单词的含义看,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人类生活状态下的一切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为舞台、把人的交往需求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空间的体验。

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时间的综合感知,从而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历史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也有它自身发展史,下面讲讲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通过了解西方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西方最早的公共艺术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因为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在欧洲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美国从1959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每年都会拿出1%的建设经费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用艺术来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称为百分比艺术。其实,这和我国建设系统中的某些工作是有关联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SLNM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公共艺术,包括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就中国而言,从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抱负能够解读到什么?有些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海鲜酒楼、夸大事实的房地产广告,因此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百分比,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四、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与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整体具有价值和利益,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历史、城市学等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由众多不同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众多的建筑、景观、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相存一体也就形成了广义的“公共艺术”它强调的是综合的城市设计,将整个设计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中,运用所有的元素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环境,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树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体的视觉造型为出发点,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将规划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变换归纳到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六、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