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范例6篇

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发展范文1

聚集经济原理是城市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历史上,德国人A.韦伯最早提出要加强对经济凝集作用的分析研究。他认为,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他对聚集经济下的定义是:聚集经济是由于把生产按某种规模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因而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利益或造成的节约。

根据韦伯的理论,聚集分为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单纯是由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带来的生产聚集,高级集聚主要就是扩充大规模经营的利益。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利益,揭示了聚集经济的一个重要性质,那就是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但多样化与专业化是同时发展的,厂商或企业空间的影响和利益,还可以通过企业活动或产业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学界常用“范围经济”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多样化现象。由于多样化和竞争加剧等原因,企业为减少交易费用而聚集起来,以获得范围经济。

由此可见,聚集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与专业化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利益和与多样化相联系的范围经济利益。确切地讲,聚集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二、中国城市化道路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曲折发展(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与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在这个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建设项目发展都是由政府制定的,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被扭曲。

(二)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迅速发展(1978-)

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工作方针。1983年我国行政体制实行“地改市、市带县”的改革后,许多城市扩大了行政辖区,一大批经济较发达的县纷纷撤县设市;加之放宽了建镇标准,这就使得自此后的城镇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人们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迅速崛起的一座座中小城镇身上,看到了中国城市化的希望。

我国实行体制转轨的几年,顺应了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缩小了与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见表1。

表1我国城市化发展及与世界水平的比较

年份1949195919691979198919941999

城市数目(座)140183175216450622667

城市总人口(亿)0.571.241.411.586.968.749.28

城市化水平(%)10.618.417.519.026.228.630.9

年均增长率(%)—0.78-0.090.150.720.480.38

世界城市化水平(%)28.031.037.040.049.052.0—

与世界的差距(%)17.412.619.521.022.823.4—三、基于聚集经济的城市化问题思考

(一)城市规模问题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在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主要有三种: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和小城市论。对此,笔者认为不能仅把人口作为衡量城市化的唯一指标,城市聚集效益同时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只有保证三效益的统一,城市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从经济效益角度讲,不管城市大小如何,只要投入能够得到补偿,它就存在发展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同时必须考虑生态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还要使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总之,如果一个城市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它就应积极发展,而不应控制。

(二)小城镇问题

在中国,要素向城市的聚集存在着诸多障碍,中国被迫走上了一条“小城镇”的道路。据建设部统计资料,2000年底,全国建制镇17892个,集镇27552个,建制镇用地约182万公顷,集镇用地90多万公顷。小城镇使人口分布趋于分散的同时,也使生产力的发展趋于分散。另外,小城镇的粗放发展,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国家。所以要打破城乡格局,只有使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不能固化小城镇的发展。

(三)制度创新

在我国,要素向城市聚集的障碍很大方面来自制度障碍。户籍制度,硬性的将人口分为农村和城市,使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得以强化。土地制度,将农民一辈子固化在农村土地上,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村人口合理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在总体上应该是渐进式的,应首先淡化城市偏向,使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逐步脱钩,再经过一系列过渡环节过渡到城乡一元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吸引城市资本介入农业,通过市场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允许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出租、转包、抵押等行为,提高土地生产率。

收稿日期:2001-09-24

【参考文献】

[1]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城市化发展范文2

【关键词】 城市化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内很多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具体体现。在改革进程中,历史原因一直以来牵绊着经济的发展,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一直存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是解决和突破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进而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我国各个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为理想的选择是走城市化道路。同时,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为经济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城市化本质

1、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为适应国际与各国内部地域分工深化的要求应时而生。它是针对当时国家之间、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情况,从国民经济学中产生并逐渐壮大的一门应用性的新兴学科。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产出。虽然,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可以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并获得尽可能的产出。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学理论观点,可总结以下几点区域发展存在的现象。

(1)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区域上不仅表现出严重的不平衡,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现象,各个区域发展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由分化现象导致了区域市场的分割,阻碍了全国整体市场的形成。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区域经济的差异是区域之间各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变化的综合反映,也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引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导致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起来极其棘手。

(3)城市化进程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发展的主题,而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主线,城市化是结构变化的其中一个方面。由于诸如结构调整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城市化进程并不能平稳前行,时常遭受各方面的阻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也给城市化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城市化的本质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的实现,同时也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同时,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互动前行

作为区域经济学理论之一的“城市圈域经济理论”认为,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圈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求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空间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主要向城市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城市对经济的集聚功能和扩散效应这两者在既定区域的发展平衡体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内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农村工业化的力量的主要动力是推动区域经济集聚和城市化。区域经济的集聚水平与扩散功能之间相对平衡发展的阶段轨迹特征由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良好互动直接决定。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制度是市场化的改革进程。那么,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这种创新机制作用下,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前行。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二者的相辅相成,即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城市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可以通过人口、资源、资金等要素产生集聚效应,它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加速经济增长并同时促进区域和城市的快速经济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主要的直接动力。特别是农村发展非农产业促使人口、劳动和资源等要素集聚,带来规模集聚经济效应,促使农村向城市扩散并发生转移,这是工业化带来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直接原因。地方政府为了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财富,推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由此促成城市化与经济之间就形成不断循环的互动推进。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循环、互动推进,为地方政府在更大的区域经济范围上争取到更大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支撑。区域经济学理论观点认为,不同区域所处的城市化进程阶段不尽相同,其促进城市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也不一样。然而,区域内和区域外经济的发展需要协同力量,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主体的不同甚至可能背道而驰极易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城市化的加快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难题。

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诸多实践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节奏并不完全同步,区域发展不平衡随之产生。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成熟进程的最主要动力。为了缩小或者消除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城市化进程阻碍,解决经济发展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经济发展同样会有一定的冲击。故此,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1、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制定适宜政策

城市化进程虽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但这一过程不能脱离社会主体的能动性而存在。各个区域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要相适应的的政策。一项政策的制定并不都是既适宜经济发展又益于城市化进程的。此时,地方应当发挥其职能,根据区域总体利益进行调控,改进或者重新制定相关政策,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与城市化进程不相协调的问题和矛盾。

2、最大化区域内资源优势,提供前进动力

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另外,其他诸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给城市化进程带来了阻碍。由于不可调和的因素的存在,一些区域没有吸收外部资源的能力,只能依靠本区域内资源发展。故此,区域应当努力促使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才能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保障。

3、协调区域内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功能上独立的,经济上一致的城市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区域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依靠工业数量扩张带动城市化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只有完善城市体系和增强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进而才能保证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协调区域内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发展变的尤为重要。

4、坚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充分提供前瞻功能

运用科学合理的理念,协调新城区、建成区、老城区及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以及城区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各方面工作,提高城市化进程覆盖率和科学性,逐步完善城市化进程体系,促进城市化建设与管理的有序发展。研究科学合理的城市定位,从城市资源、环境、人口等多方面分析和研究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提高城市化规划的科学性。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和区域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展经济,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使整体发展有条不紊。由于区域内或者区域间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城市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进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了缩小了区域贫富差距,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城市化程度的提升引起了区域市场的趋同,这推动了我国统一经济市场的建立。故此,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大环境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要求,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本观念融合、渗透到城市化进程之中,才能使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人的需要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 王志凯:都市化战略下的城市转型与经济空间拓展[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 杨云彦: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城市化发展范文3

在现代世界城市发展中,交通一体化是最鲜明、最主要的趋势。交通布局的全面立体化和大规模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将使现代城市交通成为整个―体化服务系统。一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目前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和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铁路承担城际客运,地铁和轻轨承担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公共汽车以承担区内某一区域的客运为主。因此,现代城市交通往往会利用海、陆、空发展地面和地上的多种交通工具,形成―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每一位市民提供完善的交通运输服务。

二、城市环境园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当今世界有许多园林般的美丽国家和城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德、法两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就有严格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德国柏林市中心仍保留着长达6公里的森林绿化带,成为该市的一大特色景观。具有“大洋洲花园”之称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虽然所在地面积不大,却有一半的土地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这些园林般的城市不仅美丽如画,给人们居住生活营造了和谐氛围,也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城市管理法治化

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了中轴线。依法治市有四层含义。其一,城市政府是一个法人。其二,每个城市管理部门建立前必须先立法,以充分体现管理机构的法律权威性,而非行政权威性。其三,建立一整套城市管理的法规。其四,以法律形式规定相关法规的执行机构权限,从源头上杜绝职能重叠、权限架构混乱的现象。实行了法治化管理就会有效避免现代城市发展进入误区,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城市居民知识化

城市人口知识水平的高低是现代城市的竞争力所在。国际比较研究资料表明,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大都市,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至少要达到25%,本科以上的比例不少于16%。但就各项指标在国内领先的上海来说,上海目前的就业人口中,专科以上比例仅为12%,其中本科以上只占4%。看来,在知识结构层次方面,我国城市与世界其他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城市产业服务化

现代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正变得越来越软化,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许多城市的服务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有的超过80%,美国城市在1997年已平均达到63%,荷兰城市在1975年平均达到58%,上海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美国在1870年至1970年的100年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份额为80%。以网络作为快速传递媒介的现代金融、咨询、贸易、信息、文化、旅游等知识服务业成为重要的产业基础,知识服务业的比重日益上升。

六、中心城区再造化

城市中心区被视为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中心城区的再发展可为现代城市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各种规模的城市与城市区域的发展都依托于中心区取得再发展。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中,很多城市都有一整套再发展战略。这些战略都与城市设计和城市土地利用有关,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与金融和一整套优惠政策形成统一的整体。比如美国城市中心区再发展被广泛应用的7个规划和发展战略是:增加步行街、改建室内购物中心、历史文物的保护、临水区域的开发、写字楼的开发、建设重大活动场所、提高交通能力。

七、城市信息数字化

现代世界城市已经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城市”正在成为世界城市积极规划和建设的全新目标。美国约有50个城市正在建设“数字城市”,香港也开始建设“数字港”,新加坡首先提出“智能城市”的设想并在积极进行中。现代城市以通信、计算机及信息资源网络化为基础,广泛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形成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与调控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事实表明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八、社会活动国际化

21世纪是城市大规模发展的世纪。伴随着主要经济活动和政治文化活动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出现了更多的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这些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在全球经济、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组织与协调功能越来越突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通常都是开放度很大、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日内瓦,有1500多个国际组织,每年召开5000多个国际会议;新加坡,每年机场入境人数达6000多万人次。这些数据表明,现代世界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正在更广泛地走向国际化,正在全力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九、城市发展个性化

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现代国际竞争导致世界城市之间的国际分工,不同城市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国际优势产业,城市发展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现代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只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是发展趋势。比如德国的展览名城汉诺威、大学城海德堡,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瑞士的钟表之都洛桑等城市,都靠一两个特色产业、强势产业闻名世界。优势企业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增多、集聚,必然推动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当今世界三大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都有强大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群维护其在国际城市体系中的顶级地位。同时,现代城市个性正在从形到神深入地得到展现,个性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显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在这方面悉尼的歌剧院、巴黎的时装艺术就是很好的说明。

城市化发展范文4

城市文化是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城市文化特色是长期以来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城市生命的体现,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对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城市文化特色是一座城市的个性、城市的品牌,是城市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标志,没有特色的城市就不可能有品牌效应,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就失去城市发展的根基。可以说,新世纪城市发展的关键,主要在于城市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即是否具有自己的城市文化。

专家指出,城市文化是影响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根本因素。作为价值观念形态的文化,在通常的情况下并不直接介入具体的社会活动。文化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规模、层次曲折地反映出来,又反过来影响经济活动。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仅需要经济手段,更需要逆向、发散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有时比经济本身的因素更重要。

城市化发展范文5

一、城市旅游化的发展体系

(一)旅游形象品牌的构建

旅游城市形象的构建依赖于城市的旅游资源,有些资源是极具特色的,通过旅游市场营销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起来。就像我国很多旅游城市是极具特色的,哈尔滨的冰雪旅游、三亚的海滨度假旅游、桂林的山水旅游等等,都是通过旅游形象品牌塑造来发展旅游业,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的。

(二)城市风貌体系的构建

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景观、历史文化都不尽相同,城市风貌可以通过城市的标识系统、建筑风格、山水分布、交通设施等来反映出来。城市风貌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三)功能性配套设施的完善

旅游可以作为产业来进行发展,那么配套设施的完善对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力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包括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的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面,旅游带动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进程也会加快。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改善。

二、城市旅游化的开发模式

(一)城市景区开发

一些城市是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与景区,打造核心竞争力,不同的商业,旅游可以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优化城市结构发展。例如,桂林开发的是山水旅游,人们一提到桂林,就会想到一句旅游口号“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主打的是山水旅游。古城西安,是以人文旅游资源著称的,拥有世界第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这已经成为西安的城市名片。西安旅游现在的发展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哄鄙态区的建立、曲江生态区旅游房产的开发、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阿房宫、大唐西市的修复与重建都能说明以城市为核心开发旅游景区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城市景区的开发可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二)休闲商务区

休闲商务区英文缩为RBD,全称是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人们在这里休闲,它是城市的吸引核,与旅游产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的的模式将商业、旅游、休闲、娱乐等项目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休闲产业成为大中城市旅游新模式。根据史蒂芬(1990)在娱乐和休闲的“字典”的概念,游憩商业区(RBD)的定义为:“基于城市和城市,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的零售商业区”。现在比较受认同的游憩商业区(RBD)概念为:城市中有一部分集聚的特定区域,辅以游览商业服务设施聚集在一起,其中包含文化、饮食、购物、娱乐休闲。从休闲泛化和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的角度, RBD代表着现代都市商业街区的一种发展趋势。

城市有各种休闲中心,部分休闲业务,部分商务休闲,休闲娱乐的一部分,发展商业娱乐休闲餐饮一体的休闲区。在北京,西单,什刹海,王府井,798艺术区等,是休闲中心的所有不同的类型。

(三)旧城改造建设休闲街区

尤其是河畔,滨湖,古老的街道,古代的聚集区,老厂区,周边地区,体育场周边地区的公园,形成的最佳场所和休闲街的建设。在旧城改造中,借助河道疏通整治、加大绿地公园建设与居民体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古代建筑保护非常重要,将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是很有效的方式。景区周边的土地价值很高,可以建成为休闲商业街,使环境与休闲街区的结合在一起,城市休闲化旅游化工程体现在这些方面。其中,文化主题街区、创意艺术长廊、酒吧与时尚休闲街区、美食街、购物步行街等,都是休闲街区改造的表现形式。

(四)休闲卫星城组团化建设

休闲卫星城是一种城市模式,和大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分布上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在城市体系中与中心镇的层次是相同的,休闲卫星城模式必定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不管是从资源还是市场、区域地理位置都有很强的优势。很多居民在有闲暇时间的情况下都会选择前往城市周边的休闲卫星城度假。

特色休闲卫星城,其中包含城市主题公园、会展展馆、体育馆、养老养生机构等。这些模式都可以成为旅游产业链上很重要的环节,可以形成产业区域化聚集。比如北京良乡的房山长阳镇,的高端商业集团的规划,时尚休闲组,中心组(艺术展览厅,湿地公园,休闲体育)。

(五)环城游憩带

环城游憩带的概念分为四个部分,环指的是区位地理条件;市也就是城市指的是目标客群;游憩指的是旅游产品,也就是给游客提供的设施及服务。具备不连续分布,环城游憩带的发展需要较大的单尺度和集团面,另外,要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并不是发展成封闭的圈。

三、旅游城市化的作用

城市化发展范文6

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委党校系统科研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对张家口市调研”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

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以民为本,让市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共享城市文化发展的成果,在市民中普及文化成果,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建设城市文化还需注重创新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

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共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确立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12月30日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而城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它的文化建设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要始终把握“人”这个根本,始终把握人性化的取向。

一、城市文化产业在经济、政治生活中日益重要

我国学者张钟汝等人认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城市文化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城市文化产业越来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杠杆作用,成为突破现实经济发展困局的新着眼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文化产业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城市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象征。

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要“以民为本”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与民共享”的理念,发展城市文化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创造,城市文化产业的成果也必须由人民来享有和在人民中普及。首先要开辟本地消费市场。离开了市民的参与和创造,城市文化产业很难形成规模。就张家口来说,我们不具备全国知名的文化产品,想从全国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显然有相当大的难度。只有从本地立足本地开辟消费市场,让本地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才能更有力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张家口市的口梆子,首先面向张家口观众,排演市民关心的人和事,才能有进一步发展。毕竟东北的二人转是从东北火到全国的,而不是从全国火到东北的。其次要加大宣传与引导力度,促成周末文化消费的习俗的形成。还有到市民中去发掘文化潜力,比如张家口市的民间文化组织方兴未艾,逐渐形成规模,如果加以科学的规划与引导,必将成为新文化消费增长点。再有,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要让当地的市民来享有。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市到目前为止在图书馆、博物馆、戏剧院等文化载体建设上比较落后,广大市民在这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要扩大文化产业市场,必须要不断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的文化素质高了,才会对文化产品有更多的需求,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张家口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观念上进步不大,在文化项目上创新不足。更多的投资者把目光还是集中到商业,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上,少有人在文化上发掘商机。

三、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要注重创新性与开放性

城市文化建设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性,城市文化不只是旅游文化,它还包括历史文化,当代文化,体育文化,网络文化等等。小康社会的城市文化,要与时俱进,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从全国范围来看,更多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更多注重的是旅游文化,且跟风现象严重,抢夺文化起源地事件泛滥,从而忽视了原创性与创新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个性化的、人文化的文化产品将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如乌镇由最初的水乡小镇发展成为戏剧文化小镇,再发展成为互联网小镇,步步把握时代的脉搏。而张北草原音乐节的成功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张北的草原资源很大,但是引来国内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却是摇滚音乐加草原的那种奇妙反应。被誉为“最具有标杆意义的高端户外音乐节品牌”,极大地拉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张北草原音乐节成功在于它注重了创新,注重了人文,因为来这里的音乐爱好者们首先看重的是摇滚乐的人文精神,而不是草原。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单纯的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还要注重创新,注重挖掘人性化的元素。国内电影业发展迅速,2015年的票房已经超过440亿人民币,而且发展势头依然迅猛,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现每年票房接近100亿美元)成为最大电影票房市场。城市文化建设还要在自主的基础上注重开放性。我们发展城市文化离不开外部世界,要以一种宽容的文化心态,来看待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相对性,努力寻找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共通性和相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建立一个城市的精神世界。在城市文化中,让先进文化在居民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文化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是人化,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满足的过程。

作者:张春玉 单位:张家口市桥西区委党校

上一篇钢琴奏鸣曲

下一篇非化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