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例6篇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1

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思,既是社会发展对生物专业师范教育的时代要求,又是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客观反映,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是一种必然。

1.1传统教师教育弊端影响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

传统的教师教育弊端主要体现为培养模式和职前职后教育内容的割裂和陈旧。据笔者前期对生物教师教育现状的调研和综合各方信息可知:生物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往往不是同一机构实施,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各自为政,且低水平重复;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趋势的冲击下,高等师范院校过于注重生物学科研,轻视教师教育,与中学基础教育相互隔阂,脱节严重;生物教师职后阶段,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教学知识更新缓慢;生物教学研究前沿动态了解不够,无法及时汲取;生物学教学研究开展的不多,有的也以理论居多,鲜有研究运用于教育实践。此番种种,严重影响了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昭示着旨在克服上述弊端的“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必要性。

1.2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促进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教育部也于2011年制定了新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对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生物科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育学生生物学素养,要培育学生学会组织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育学生“STS”(科学•技术•社会)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生物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新审视并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准生物教师(生物专业师范生)则需要在职前为适应这些要求进行全方面的职前准备。无论是前者的教学变革,还是后者的职前准备,都需要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则可以平衡这种差异,将生物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前后联动,实现生物教师和师范生新课程教学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新,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完成。

1.3现代科技发展要求生物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大发展为重要标志。生物教师既要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更要紧跟生命科学发展前沿,不断地适应生命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带来的生活和教育观念革新。此外,生物教师还肩负着培育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与兴趣,引导学生从事生物学专业学习与研究,为未来储备适应生命科学大发展趋势的人才之重任。这些对于生物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生物教师职前教育和入职后学科发展趋势和生物学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的更新,是成为优秀的专业化生物教师必备条件。

2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

要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其根本就是要形成科学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际构建,是关系到一体化能否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探索如何建构生物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及其实践模式,对于促进我国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生物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设置原则

2.1.1目标明确

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一体化课程应该分层次、阶段、目标、分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服务基础教育,培育专业化的中小学生物教师。课程设置要处处体现上述目标的实现,在课程门类与课时限制的情况下,要果断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课程。

2.1.2整体连贯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是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其课程体系要求体现专业化教师成长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虽有阶段目标,但是其设置、实践中需体现和实现生物教师生物学专业知识不断丰富,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学实践智慧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和教育研究能力持续提高的整体连贯性,为最终培育专业化生物教师服务。

2.1.3平衡发展

这里的“平衡”指的是一体化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平衡。生物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平衡有着其自身特殊性,具有双重性。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平衡之外,还需要注重生物学科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平衡发展。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生物学实验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在生物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了上述平衡,一体化课程需要在不同的实施阶段适时兼顾,相互补取。

2.2生物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设置内容

基于上述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设置原则,课程设置可以分职前和职后两个教育阶段来阐述。

2.2.1职前阶段课程设置的内容

生物教师职前阶段培养的目标是准生物教师,因此对他们主要传授教育基础理论、生物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和技能、其他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拓宽其基础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同时开展文艺、体育、卫生等多方面素质能力的培育。参考相关研究,生物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课程构成为生物专业课程、通识平台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大板块。上述板块具体课程贯穿整个生物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课程教学实施时间上有一定顺序又相互交叉渗透。生物专业课程以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以生命科学史、生物进化概论、经济动物学、花卉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免疫学、组织培养技术、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专题等为专业选修课程;以大学数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大学物理为跨专业选修课程。以上课程除了大学数学课程之外都另外配套实验课程,且实验课程课时数不低于课堂教学的三分之二。

课程安排时间跨度为第一到第七学期。通识平台必修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文献信息检索等课程。此板块课程安排时间跨度主要为第一到第四学期。教师教育课程以心理学、教育学、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物学教学法、生物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以普通话、教师技能与礼仪、现代教育技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物实验研究、中学生物探究实验设计与实施等课程为生物教育技能和训练课程。此板块课程安排时间跨度主要为第五到第七学期。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以动植物野外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为主。动植物野外实习是准生物教师重要的实践内容,不仅仅是对野外动植物识别鉴定的业务学习,更有利于其培养热爱自然和生命情怀和勇于实践、团结互助的精神,为职后工作中组织户外实践教学奠定基础。野外实习时间不少于两周,并要求师范生进行野外实习业务考核和撰写野外实结。教育实习则是对准生物教师教育技能全面的检验和磨砺。通过不少于10周的教育实习期,生物教育师范生在实习中学教学一线观摩、带班上课,开展生物教学调研,撰写生物教育调研论文和教育实习反思。此板块课程实施时间是第七和第八学期。

2.2.2职后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内容

生物教师职后教育阶段的一体化课程终极目的是要培育与时俱进的专业化生物教师。任何优秀的专业化教师都必须经历入职期(0~3年教龄)、成熟期(4~10年教龄)的历练才能实现的。据此,笔者将职后课程按照教师职后成长的入职期、成熟期和专业化期三个阶段来设置课程板块。入职期是生物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要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入职期教育课程要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初步的生物学教学实践,使新教师巩固专业思想,熟悉相关教育法规,熟悉和掌握生物学教学常规和内容,达到上岗教师要求。因此,此阶段应设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法规教育和学校规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及解读、生物新教材分析、新课程与评价方式改革、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学论及教学技能与训练等课程。成熟期是生物教师从入职期转变到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阶段,时间跨度长,经历复杂。

这个时期的生物教师教育课程要培育生物教师逐步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生物学专业知识全面丰富,教育教学技术能力、教育科研及创新能力等有了全方位大幅度的提高,在生物学教学一线逐步起着骨干和示范作用,为成为专业化的专家型教师做准备。因此,此阶段的培训课程在入职期基础上需要加入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生物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反思、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生物学探究实验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化期是生物教师经历漫长成熟期职业提高发展的结果。这个时期的生物教师各方面都相当成熟,教学实践经验和技能都很丰富,教学风格稳定,创新能力最佳,理论实践融会贯通。这个时期的教师要有骨干示范的积极意识,主动引导和带动入职期和成熟期的年轻生物教师,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主导校本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学创新。因此,这个阶段教师的职后教育课程可以以生物学教学艺术研究、生物教学创新设计案例研究、现代生物学前沿发展趋势、生物教学诊断与评价、生物教学专题研究等为主,为维护专业化教师的不断发展提供保障。

2.3生物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实践模式

课程内容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实现其教育教学目标。职前教育的课程实践模式属于传统教师教育的基础性模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业已形成独特可行的实施模式。职后教育属于对教师的查漏补缺、更新再造式教育,需要一套与职前教育不同的课程实践模式。教师职后教育的培养模式影响其课程实践模式。目前职后教育主要以院校培训为主,辅以校本培训和远程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在上述教师教育模式下,生物教师教育的课程实践应基于学科特色,创新教学形式,可通过以下模式开展探索。

2.3.1理论专题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对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的专题文献学习,结合自身课堂实践和教学经验,相互交流,不断印证和深化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综合能力。此模式适合与各种职后教育模式下具体某门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的实践,如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学论等课程。其操作程序为:理论专题辅导—文献查阅—课堂实践—经验撰写—研讨交流。

2.3.2课堂案例模式

这种模式基于课堂实践,针对生物学教学中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观摩研讨,旨在解决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出现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此模式适合校本、院校培训模式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性学习实践、生物教学创新设计案例研究等课程实践。其操作程序为:课题案例选择———示范课观摩———重点研讨———撰写反思。

2.3.3实验训练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鲜明生物学科特色的训练模式,通过集中地对基础教育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含课后探究、创新实验)设计原理、操作演示进行系统训练,夯实和提高生物教师实验教学技能。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专业化生物教师基本技能,实验教学也是生物教学极其重要的内容。其操作程序为:实验教学准备———教学实验设计———教学演示———实验教学实践结果分析总结。

2.3.4课题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以教研课题研究为中心,基于课题开展的程序,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培育教师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创新的能力。其操作程序为:课题选定———文献学习———教学研究实施———研究结果分析———教研论文撰写———实践应用。

2.3.5学术沙龙模式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模式,以教师对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或个人教学研究方向进行学术报告,各位参与教师一起探讨。其操作程序为:学术报告题目选定———学术报告———交流讨论报告。

2.3.6师徒传递模式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作者简介:唐雯(1981-),女,四川营山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管理、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28-03

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教育的文化功能决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必然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承担自己的职责。当然,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教育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都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既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发展各级各类特色教育的需要。就高职教育而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也有其互惠性;所谓互惠性正表现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高职教育能够生成其自身的特色。

一、内在契合:高职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依据这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口头传统和表述;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其中,表演艺术、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是具有比较明显的职业属性的,例如现代社会已经有了建立在特定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知识基础之上的庆典策划公司。可以说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某种职业属性为高职教育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按照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高职院校处于“实践的、技术的、指向具体职业的”5B的位置。无论是从职业教育的性质确定,还是从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中位置,都可以看到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职业属性正可以形成内在契合性。

具体而言,这种契合性至少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内容上。无论是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还是节庆礼仪,都可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资源。表演艺术与传统手工艺技能的职业导向可以一目了然,其本身正是人们在谋求生存过程中发展和积淀起来的。北京天桥艺人们的史册便是明证。节庆礼仪的职业导向亦正在被发现之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对礼仪规范的要求也开始日趋丰富,不仅传统的婚丧、重大节日庆典、各种奠基活动等要遵循既定的仪式,甚至朋友之间的聚会为了显得隆重也需要特别的设计。人们对礼仪规范的要求不仅仅是范围的广泛,而且有着“质”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要求礼仪“中规中矩”,忌讳“不伦不类”。换言之,人们对于礼仪规范等的要求也开始日趋“专业化”,于是也就有了从事这些工作的专业人员。其次是教师队伍。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倡导“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固然可以着眼于让每一个教师既熟悉理论又熟悉技能,事实上也可以将高职教师分为两个体系:一是理论教师,二是技能教师。这两个体系的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地起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应该起到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更为有效。因为各自有所专攻的时候,理论教师会在理论的提炼上更有成效,而技能教师也可以在技能上更有精进。如果确实可以做到将高职教师划分为两个体系,那么很多的民间艺人和技师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被吸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队伍之中。如是,高职教师也就同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了。

二、责任担当:高职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更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也指出“促进文化的发展”是大学的使命。足见,守护、传承、创新文化已是高职教育必须承担的职责。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新之源,守护、传承和创新文化必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重要体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和加强民族团结,这将为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难以为继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式急剧减少,许多民间技艺濒临灭绝。例如,山西地方剧在1983年时大约有49种,而到2004年已锐减至28种。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保护不力。对于具有文化性格的教育活动而言,积极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责无旁贷。正如潘懋元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过程使文化得以社会遗传和再生,因此,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的机制,是文化化人的过程。……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文化适应的功能和文化创造的功能。”[2]作为合理的推论,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勇于承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事实上,高职教育对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往往落实为某种技能技艺的传授,这正是在将体现悠久世界文明成果的优秀文化遗产一代代地接力、传承下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在于传承,要有传承者作为载体将其传承下去。没有传承人,许许多多的绝活绝技、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节庆礼仪就会像生物物种丧失遗传基因一样永远消失。当前,我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而培养人正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职能,在培养各种民间绝活绝技的传承者上,高职教育正可以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换言之,我们正需要高职教育去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这既是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需要,其实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职能扩展的需要。

三、特色生成:高职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惠性

高职教育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有利于我国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且也为高职教育寻找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互惠性的。

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可以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高职教育内容的特色发展之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即便是同一种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地方仍然会包含着明显不同的知识与技艺。如剪纸首先分为剪纸和刻纸两大技艺类型,而后因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又形成南北剪纸的不同特性,北方剪纸粗犷豪放,南方剪纸精细秀丽。织绣则有汉族的云锦、宋锦、蜀锦,以及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毛南锦等;山东有鲁锦,无锡有精微绣,湖北有红安绣刘寿仙等。制陶技艺的地方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陕西、江苏、福建、贵州、广西、江西等其技艺也各不相同。这些颇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进入地方高职教育活动之中,成为地方高职教育的资源,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内容。

独特的教育内容往往也会要求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与之匹配。对很多颇具特色的地方技艺而言,传统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是难以达到其技艺所要求的高精水平的。因此,必须改变传统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一点上,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他们以南通仿真绣为教育内容,以工作室为依托,实施“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徒弟融合、作业与产品融合、教室与作坊融合”为教育模式进行纺绣技艺的传授。既沿袭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心口相传的教学方式,又有手脑并用,理论学习加上实践操作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仿真绣工作室”里,师生学员首先对仿真绣大师们口授技艺的影像录音资料进行记录、整理,通过工艺学、遗产学的研究方法将所梳理建档的口传资料进行实践与复制,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各地方高职院校都应该积极地探索与自己独特教育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3]。

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必然会带来独特的教师队伍。正如前文所述,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等职业教育发生内在的契合之后,我们所倡导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也应该相应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我们需要有一批专门从事技艺、技能分析的理论型教师,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作为技艺、技能的教师。于是,各地方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都可以纳入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行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特异性自然也就会增加高职教师队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可以说是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绝大差异,也正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一种特色。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职教育策略

一般意义上说,高等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主要是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入手的。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各层次专业人才,如学士、硕士、博士等。例如,中山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明确招收“文化遗产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等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研究生。以期望这些专业人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振兴”各个环节都能大有作为。在科学研究上,高校可以提供专门的研究机构、人员,产生一大批研究成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自2002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率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之后。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也相继设立了名称相似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在社会服务上,高校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设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献、档案、展览等工作。当前的相关研究多论及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或普通高等院校,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职业院校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却较少论及。或者是因为人们习惯地认为高职教育以教学为根本,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很少做出要求。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也可以从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教学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教学内容。结合地方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着力开发相关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综合体系。二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正如前文指出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那么高职院校正可以依托这些职业属性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新的专业,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化,进而培养专门从事这些专业的人才,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在高等教育呈现能级差异的今天,很多人会认为只有普通高等院校才要关注科学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是教学型的高校,可以不要求科研。事实上,这是对高校的研究职能的一种误解。高校的研究职能首先不是仅仅指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次,所谓的科学研究并不仅仅指向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各种手工艺技能、人类社会的各种表演艺术同样需要研究。高职院校同样可以建立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承担技艺或艺术研究的职能。每个地方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自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化的现实建立各种相应的研究中心。如江西省的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赣剧研究中心、手工制瓷技艺研究中心、星砚制作技艺研究中心;安徽的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徽剧研究中心、纸墨制作技艺研究中心、徽州三雕技艺研究中心等。

高职院校同样可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建设展馆,开展社会活动,参与非遗文化的直接开发(如旅游)等社会服务活动。同时还可以将师生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产品与习作组织义卖,一方面让学员看到自己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所获得的资金可用于慈善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艺术表演类则可以组织义演,一方面增强社会民众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让学员将学习成果进行演练的好形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中职; 物理教学; 思维;

随着教育的改革,中职阶段的物理教学也得到了发展,并且也促进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前行。随着教育潮流的发展,中职物理教学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和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中职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学习最新的科研理论成果,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真正实现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中职物理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中职物理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职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技能性课程,还是一门社会理论课程。但是中职学校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阻碍了中职物理教学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中职物理教学正面临以下几点困难。

(一)中职物理教学目标与功能定位模糊

对于中专院校来说,物理教学面临的困难大部分是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不完善导致的,因为中职院校对中职物理教学理论知识的忽视,导致教师在进行中职物理教学活动时,极少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也不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因此学生也就没有学习中职物理课程的动力,久而久之开始应付中职物理课程的学习,短期内暂时性记住了所学的知识,课后不久便会忘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宜学生学习中职物理课程[1]。基于此,中职物理课程教师应该清晰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用,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物理教学缺乏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改革和推进,中职院校对课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专业课方面,但是,现阶段的物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还停留在学习中职物理的表面知识上,国家对于中职物理课程改革也没有太高的关注度,这就导致了中职物理教学的脚步停滞不前,教学方法落后,中职物理课程教材也没有太多的变革,依然枯燥无味,知识点繁多分散,教学方法也一成不变。学生在学习中职物理课程学科时感到索然无味。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的缺失是导致中职物理课程实行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这也阻碍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道路。

(三)中职物理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体系相背离

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但是现阶段的中职物理课程课本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在中职物理教学的技术运用中,有些技术理论和技术名词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为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平常的中职物理教学中得到锻炼的时间有限,也与初高中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所不同,不能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2]。另外,现阶段的中职物理教学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教师大多认识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在开展中职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于学习中职物理课程的积极性。但是对于中职物理教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十分模糊,而且责任心不强,沿用滞后性很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单纯地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不重视教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四)中职学生文化素养及思维能力有限

中职学生文化素养及思维能力低下,由于中职院校的招生十分困难,所以部分中职院校实行低分入学的方式,这种入学方式造成了中职学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差异十分明显,学习基础不一,参差不齐,难以把控。另外,由于中职学生智力、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习方法等都不相同,选择中职学校的目的是学技术,然后更好地在社会上寻找工作,所以对待中职物理课程的兴趣不高。

二、中职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路径

(一)完善并丰富中职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中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要以中职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对学习过程进行丰富和完善,依托于中职物理知识框架和体系,将中职物理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并结合中职教育发展对中职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把中职物理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理论添加到中职物理教学的内容中。基于此,中职物理课程教师需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可以建设专业的中职物理课程学习网站,利用当下流行的“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完善中职物理课程网络平台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在中职物理课程网络平台上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查阅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解析,打破传统中职物理课程在教学模式上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中职物理课程的知识。另外,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添加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符合学生对于中职物理课程的学习需求,能有效完善中职物理课程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达到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中职物理课程知识的教学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二)结合信息化教学提升中职物理的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职物理教学作为实现信息化时代前进的基础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微课教学为例,微课教学形式已经在各中职院校得到开展,首先要制订明确的网络中职物理课程直播教学目标,中职物理课程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网络直播平台的特点以及流程,可以在直播中职物理课程之前借鉴其他直播案例,掌握平台的各种有利环节。然后中职物理课程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课件,明确中职物理课程实施实践教学的意义,按照中职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进行直播授课。还要注重学生在对话框中提出的疑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了实行更好的知识传播,达成双方在网络直播实践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做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达成中职物理课程在理论知识和思维实践的一体化。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科学培养学生思维

中职物理教学内容繁多且分散,所以中职物理课程教师应科学地归纳整合中职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所讲内容以视频、图像、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首先要将中职物理课程中有指导作用的基本、核心要素,向学生清晰讲述;其次,针对中职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且分散的特点,要注意精简,集中向学生讲解重点知识,其余的知识可以简单概述;最后,还存在有部分中职物理课程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没有改变中职物理课程教师在课堂中角色变换的思维,仍然把自己当作课堂中的主导,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中职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4]。基于此,中职物理课程教师应响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对中职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中职物理课程教师的备课期间,可以采用一些中职物理课程最新的科研理论和成果作为课堂的开始,再通过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优化中职物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职物理教师队伍是指导学生学习中职物理专业和适应社会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具体工作实施者,只有中职物理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物理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所以在优化中职物理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以德才兼备的优秀品质作为选择的基本原则,着重选拔政治素质优秀、思想作风良好、责任意识强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及自愿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中职物理教师。另外,要着重加强中职物理教师在中职物理课程能力上的系统教育培训,多举办专业性强的讲座,提高中职物理教师的思想高度、深度,理论水准、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中职物理教师自身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让中职物理教师能长久地适应中职物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综上所述,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这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向,所以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升中职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进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如.在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J].散文百家(下),2019(4):275.

[2]王旭芳.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8(24):229.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职物流;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38-02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引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传统一元化智能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后,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国内诸多学者在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众多学者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教育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归结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理论与教学情境相结合。任君庆[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构成,提出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方向、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高职情境化教学与学习环境。曾晓洁[2]分析、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智能本位”和“情境化”评估的评估理念及评估的多元化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2.智能理论与高职课程相结合。蒋满英[3]将多元智能理论和当前的项目课程及项目教学法相结合,探讨了“项目型多元智能”的高职课程模式。

3.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徐亚辉[4]认为,教师应当把教学工作当作“专业”发展,要不断地“反思自我”和“自我更新”,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对教学对象应当发展“教育性理解”和个性化教学,运用多元智能使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成为现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甘玲玲[5]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的八项基本智能,强调人的智能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智能差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并应用到教学当中。龙伟忠[6]从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能力,并提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措施。

4.智能理论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段美荣[7]认为高职院校当前考核方法传统、单一,考核内容侧重认知能力、忽视实践能力,体现不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及考核方法与考核内容的多元化、重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其教育观与考核观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左明章[8]讨论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理论指导作用,分析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判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学生学习绩效评判的策略,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示例来阐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绩效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由于中央大力支持物流服务业,物流管理专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类院校中开设,然而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仍然沿用本科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侧重于物流设计、运作与管理理论的教学,忽视高职物流的人才培养本应侧重于企业基层岗位需求的技能操作能力的问题。因此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如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和加强人才保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当前多元智能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共有八种智能。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弱势,学生之间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的差异,而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这就要求既要考虑给学生培训部分相同的课程和技能操作,即共性问题;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个性特点。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具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如何使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日益重要。这种模式既要便于辨认不同学生的认知系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智能的发展,也要运用导向型教学方法培养使其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

3.课程体系设计。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学校应成为“学生课程的人”,需要多方人员一起参与智能的发现和推荐,帮助学生选择特别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课程。课程目标需具备针对化、导向化和情景化,注重理论知识和学科的系统性,以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虽然在众多学科中的应用获得了巨大的收获,然而具体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解决。

1.多元教学与现实不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智能倾向不同实施导向型教学,确保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但事实是由于国内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教学资源、教师素质等很难确保个体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更多的状况是沿用本科的共性基础模式,提供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理论知识传授。

2.导向型教学目标与实际不符。高职物流管理培养的技能型、知识型全面人才,导向型教学针对的是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设置岗位,围绕该岗位需求培养促进学生智能多方面发展。然而目前课程体系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框架仍然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单科分段式”课程结构。

3.教师角色的转变。智能是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从以前的知识灌溉到促进学生的智能自我意识觉醒,这些需教师重视研究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4.学生评价的不完善。多元智能评价方法首先认为人的智力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所以评价标准不能只用言语和逻辑数理智能来衡量,而应从人的多种智能来评判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多元智能评价方法更注重让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在观察中去评估学生,常常使用像观察检核表、进度记录和日志这样的评价工具,然而现实的状况中学生的评价仍然处于言语和逻辑数理智能来衡量的阶段。

参考文献:

[1]任君庆.高职教育教学情境的创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

[2]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理念及原则[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3]蒋满英.“项目型多元智能”高职课程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6).

[4]徐亚辉.多元智能:呼唤教师行为变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5]甘玲玲.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6]龙伟忠.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生多元智能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7).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5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职物流管理教学进行概述,指出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课堂实践重现为主要方法,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并总结了应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高职学校物流管理教学课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物流管理;应用

引 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经济发展从区域化的模式转为全球化模式,另外一个促进次发展模式的是物流业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无论是大型企业之间的货物运输还是个人的网上购物,都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热门专业。对物流管理教学进行探讨,是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的关键。

1. 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概述

1.1 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与中职学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除了重视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中的职业技能发展,也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即理论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同样重要。这就导致了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方面,学生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不足;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上,高职教学的特点就不能展现出来。这个教学问题目前已经成为物流管理教学的主要矛盾,许多学校和教师采用了各种解决办法,但是效果却十分有限。

1.2 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案例,学生学习案例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被称为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在很多专业领域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和尝试。面对目前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的问题,再次重视案例教学法,将其应用在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的,此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不但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完全之策”,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充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

2.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2.1 通过展现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最近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极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案例,已经在很多科目的教学当中出现过了。但是,针对物流管理教学的需要,教师所应用的案例教学法不应该是单纯的“案例分析”,而是应该使学生深入案例,将案例设计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主动扮演案例中的角色,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案例进行改编,呈现出一些符合教学需要,并能够充分引发学生兴趣的案例。如,将美国的实例安达尔公司的一站式运输服务模式改编成为一个“客户下单之后,并未在约定时间之内收到货品,因此对客服提出赔付申请”的情境。规定其中的几个角色:提出赔付申请的客户、客服主管、物流管理主管、物流运输负责人员、仓库配货员等。然后将案例打印成一个“剧本”的形式,请学生在学习案例之后,自发组织,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复现。这种案例呈现的方式,使学生直接从理论学习模式进入了理论应用模式,抛开枯燥的书本,学生直接对所学产生疑问,兴趣自然会有所提升。

2.2 积极组织课堂讨论

在呈现教学案例和学习案例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主动获得“实践技能”的过程,也是案例教学法发挥作用的根本。小组合作方法是比较可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把全班的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知识广度、性格的开放性等均衡地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整体学习能力是一致的,然后使每个小组成员都仔细观察案例,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先进行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总结出案例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最后将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一一发表出来。这种讨论的方式能够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当于给全体学生自由发展的平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仍以“客户要求赔付”的案例为例,我给了学生10分钟的讨论时间,然后请每个小组进行讨论总结,由于案例讨论的方向并不固定,因此每个小组的讨论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小组讨论的侧重点在于物流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有些小组讨论的侧重点则在于如何追究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次小组讨论的问题明确之后,我又给学生10分钟时间,请他们根据所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课堂讨论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控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能够使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牢牢地结合起来。

2.3 进行案例学结

在课堂讨论之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案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总结,这是案例教学法的精髓之所在。通过案例学习的总结,学生对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应用方法的理解将从简单的“问题解决”模式上升到“知识建构”的模式,也就是说,无论是实践技能学习,还是理论知识学习,都能够在他们身上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首先,我就学生的案例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和点拨,使他们明确在案例中学到的知识有哪些;其次,我鼓励学生对所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将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高度凝结,在思考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到:物流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事务都可能造成管理问题,因此,前瞻性的管理风险估计和严密的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将物流作业管理和服务管理联系起来,考虑到供应链和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做好物流管理的关键。由此可见,进行案例学结,是案例教学法展示其教学魅力的关键。

3.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们在重现案例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出极大的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也给课堂控制带来难度,如果教师不对课堂进行严格的控制,则学生的讨论走向很可能偏离主题。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以教师对课堂的高效控制为背景,只有这样,此教学方法的优势才能够完全展现出来;另外,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案例的选择具有针对性,有些案例能够使学生活的综合性的能力发展,有些案例则是适合于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的,在学生没有掌握处理复杂的案例的方法和能力的前提下,呈现一个比较棘手的案例,非但不能使物流管理教学质量提高,反而会使学生学习效果下降。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案例之前,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充分的了解,保证案例教学符合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比重把握不良的问题,使物流管理教学真正实现使学生职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共同发展的目的。(作者单位:鄂州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钱 婷.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12):128-130.

[2]刘 敏.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他逃[J].无线互联科技,2014(05):115-117.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6

一、中职学校生物教学的特殊性

(一)学生学习的能力

在中职学习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第一,都是从初中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中职学习,好动、浮躁的心性并没有稳定下来。第二,学习基础差。进入中职的学生毕业考试成绩比较差,有的甚至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都属于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文化基础差,底子没扎实。第三,对自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且对生物学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所学生物内容中。

(二)教师教授的方法

在中职生物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授的方法还停留在“硬塞”,生物学知识综合性很强,涉及的知识点较深,普通高等中学的学生学起来都比较吃力,何况中职里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在面对“教不会”的学生时会产生失望,教师不能尽心教,学生不能尽心学,生物课程就难以开展。

(三)中职生物学的教学目标

中职的生物学科与初中生物学科不同。所教授生物学,实行的是实践与理论并存的教学方式。初中生物学基础内容简单易懂,教师教授时采用传统应试教育法,把学生当成学习工具,把理论知识向他们直接灌输存储,不管学生消化的如何,学生有问题也只会在课本中找答案。因为初中生物教学面对的是考试,这种教学模式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是中职的生物教学直接面对的是就业,企业需要的是具备专业知识的员工,专业知识不仅指基础理论知识,还有实践。所以中职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提升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扎实理论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要点,并对知识关键点有深刻的记忆,多参与生物学的户外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可自行尝试解决问题并懂得举一反三。还需要具备其他的职业素养,比如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二、多角度改良课程教学

要提高中职生物学科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很好的吸收消化教授内容,教师能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那么就不能只从一个方面革新完善。多角度的改良生物课程的教学才能更快速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扎实生物学科课程基础内容,达到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生物教学需要借力

要想实现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目的,首先要做的便是扎实学生对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点的学习。要扎实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得激发学生对生物学这一复杂科目的兴趣。中职所学生物学科所研究内容较为复杂,比如《蛋白质与核酸》这一章节,需要了解细胞及核酸(遗传信息携带者)、新陈代谢作用等。作为文化基础知识差,学习能力较弱的“群体”,要想学生学习好这一课程,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本课产生兴趣。学生多为稚气未脱的少年,好动、好奇、探索求知欲强。中职生物学科学习最怕没有求知欲与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授课程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生物细胞,如:“让学生解剖藻类植物或无脊椎动物,通过肉眼能看出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显微镜下观察两者之间的构造,结合所生存的环境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的演化”等。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在亲自动手解剖观察中了解大自然中各类生物的构造,开阔学生的的眼界。

(二)拉近课堂与现实的关系

前面有提到学生要想提起对生物学的兴趣,就需要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因为受到自身所学知识的限制,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问题,比如在《蛋白质与核酸》课程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对核酸或蛋白质并不了解,在学生的印象里是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实体化。是以,要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记忆,就需要让其将脑中概念的内容实质化。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到户外进行实验原材料的收集活动。如采集本课程所需要的藻类植物和无脊椎动物或含有蛋白质的动植物等。让学生在材料收集的户外活动中分辨两种物质存在的环境,并了解自然物种类型及其维持生存所需食物等,更能帮助学生在后期解剖实验中提供参考。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组织协作与沟通表达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职业或更高一阶学习做准备。

(三)情景教学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在教学中,情景教学模式对大部分学科的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情景教学在生物学课程中的运用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前文所诉的借力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行情景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处于好动的年纪,三分钟热度,好奇心不能长久的让学生保持对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在学生文化知识不足且还需面对涉及广泛的生物学。在进行情景教学前,学生实验时是分小组进行的,对两种生物进行了解,并且是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那么在解剖完成后,每组学生根据小组所观察到的情况分析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情景教学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向其他学生解说分析的过程与结果。如部分学生扮演藻类植物、部分学生扮演无脊椎动物,还有部分学生可对解说的内容进行文字或图形板书,下面的同学可以根据所讲述的提出疑问。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表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课堂上学习了生物的知识,那么还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知所学。国内目前的教学模式,学生理论知识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却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学生学到了知识,还需懂得如何运用。就生物学的《蛋白质与核酸》这课而言,在有效的学习了理论性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的探索活动。比如“在公园收集动植物,现场分析生物的类别及其细胞结构”或“在公园内寻找包含蛋白质的动植物”等。既能使学生牢固对课程知识的记忆,亦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