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

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1)有的学校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和组织教学,实际开设课程门类和课时与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出入较大。极个别学校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也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规律,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等现实条件,能够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⑵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完成规定的必修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连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教完。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2)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全面,理解有偏差。(3)对教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不强。(4)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把握时代脉搏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和长效性发展,还应促进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生活能力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发展。因此,绝不能认为职业教育只是技术、技能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紧跟时展和社会变化,瞄准企业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标准,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平台,组织教学活动;以职业活动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整合行列资源学校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计划。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可以依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指导职业学校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景为导向,实现从学科知识为主线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换,建立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行动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需求基本相符,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在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的同时,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灵活性,彰显地方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去陈求新为前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里的“陈”是指陈旧而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是指各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五新”内容,即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课程优化为核心,保持课程方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课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一轮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订都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来进行。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努力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志向的差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同时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是照顾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要求,相关课程要突现出来;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合理设置选修课;三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专业教学计划;评价审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53-03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学习情境等诸多环节,也应具体表现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与评价等要素中。其中,专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总领作用,它明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能力要求,统筹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系统安排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配,具体规定各课程的教学学时分配。

有鉴于此,如何在工学结合改革过程中对高职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体例、审核评价方法进行规律性的提炼与总结,以实现从理论上系统地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传统构成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高职专业教学计划有明确的要求,提出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应遵循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等6项原则,并要求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3)修业年限;(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5)教学进程表;(6)必要的说明。

(二)工学结合改革后的专业培养方案的构成与调整

尽管经过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示范校骨干校的建设,高职教育改革的内容日益丰富,但是,重新研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要求,特别是文中提及的关于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应遵循的6项原则以及教学计划的内容要求,对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起着指导性作用。

不同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与内容结构进行了完善,主要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就业岗位与岗位群 为了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在新教学计划体例中,我们突出了就业岗位的设计,在“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安排了“就业岗位(群)”部分,对本专业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及主要就业岗位进行说明。

人才培养规格 在高职专业传统的教学计划体例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表述,常常分成德育规格、业务规格、体育美育规格等三类,并详细分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与课程设置,该部分的内容既承接了“专业具体培养目标”的要求,又对紧随其后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与指引,从而完整地构成了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有的教学计划体例割裂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关系,对于以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而言,人为区分哪些是知识的构成要素,哪些是能力的构成要素,哪些是素质的构成要素,分别对应哪些课程,是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因此,我们在新教学计划中将该部分内容调整为“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分析”,体现面向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并采用“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的分析过程,如表1所示。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在新教学计划的体例设计中,加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演绎,新增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环节,包括“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学习领域(核心课程)具体描述”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重在演绎学习领域(课程)的形成,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的归纳,以及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从而确定本专业应涉及的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第二部分,是学习领域(核心课程)具体描述,主要是对专业的主要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描述,特别是各学习领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应包含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

构建专业教学计划的评价审核指标体系

在构建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体例后,由于原有教学计划的框架已推行多年,在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中已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实现新旧教学计划模式的转变,在工作推进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了克服这一点,除了系统性地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题培训外,在教学管理层面构建一套对新教学计划的评价体系,以顺利推进教学计划的转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审核指标的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 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是指指标设计要繁简得当,在层次设计上要主次分明,必要时可通过设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来确保指标的科学性。

系统性原则 指标应包括评审专业教学设计的基本属性,如教学计划的形式要求、内容完整性、关键要求、特色创新等,保证从各个方面、角度来系统性地评价项目质量。

客观性原则 尽量减少主观性评价,多采用客观性评价,对评审内容进行量化,采分点应明确具体,能够用数字量化采分点的尽可能量化;同时,可通过设置指标内涵与评分标准来明确赋分尺度,也可通过设置赋分等级来加以规范,如采用A、B、C、D、E五个等级,分别对应1.0、0.8、0.6、0.4、0.2的分值系数,以便尽可能减少不同评分人的赋分随意性。

方便评审人操作原则 评审指标尽可能与教学计划的栏目内容相对应,这种设计能使评分人在评阅材料的进程中结合指标体系的先后顺序直接评分。另外,对于教学计划中的一些客观性内容,可在评审前,直接由工作人员提供给评分人员,免去了由评分人分别到项目材料中去寻求答案的重复劳动。

(二)主要指标的设计

教学设计的形式与体例要求指标 为了使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在形式上统一与规范,一般由学校制定教学计划的编制模板,故在“教学计划的标题说明”、“专业培养目标”、“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等指标中均强调形式的规范与体例的一致性。

严谨与科学性指标 由于教学计划中关于学时、学期教学周数、学分数等量化数据,以及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预测、毕业条件等指标均涉及数据的严谨性,故在相关指标中对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进行重点评价。

工学结合模式的核心观测点指标 新的专业教学计划要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突出体现相关改革指标,如在指标“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过程分析应科学合理;在指标“课程设置”中,对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安排及证书类课程是否纳入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点赋分。

指标体系的构成 评价体系分10项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标题及说明部分、行业发展情况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与职业岗位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毕业时学生应修学分和应取得的证书、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各学期教学环节总体安排、课程设置等,具体指标的设计如下页表2所示。

我们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在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实训教学等三个层面系统化地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实施了工学结合改革后,借助新的教学计划审核评价指标,在整体上推动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专业初步摆脱了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雷同,教学计划的时效性更强,课程体系设计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体现得更具体,课程安排突出生产性实训与证书课程得到了更好的落实,从而体现了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孝,潘洪军.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姜大源.当代德国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培养综合素质强、行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高水平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性,毕业生就业初期一般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体力强度大、待遇低下,容易形成职业倦怠。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学生的择业态度及就业对口率,也造成了该行业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的现象。以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实践为例,探讨了构建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对其他高校旅游专业办学的启示。

关键词:

职业规划;定向培养;高级旅游人才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02-02

国内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其培养目标、教学与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特别是职业观念和实践能力不强,学生毕业后在旅游业内工作就业比例一直较低,造成了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的现象。国内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结构性失衡,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是问题的关键。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在观念上的根本转变,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1 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基于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历史使命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使高校形成“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普遍追求“大而全”、“综合化”,欠缺个性化、特色化办学理念,这已成为制约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理念瓶颈。“985工程”的实施,赋予了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教兴国”和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遵循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要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二是教育要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适应和引领的关系,是高水平大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表现和集中概况,是高水平大学固有精神、历史传统、时代使命的统一。高水平大学在学科发展、师资力量、科研能力、生源素质方面优于普通高校,其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方面,理应与普通高校形成梯度差距,培育出自身特色。

1.2 基于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除在国内或者出国留学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的部分学生外,目前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就业签约主要集中于银行、航空、地产等行业及政府部门。旅游行业普遍入职起薪低且通常要求有较长的基层实习经历,不少学生因升职预期不明朗而产生择业犹豫,不少学生家长也有担心孩子高分入学低门槛就业的抱怨情绪。因此,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本科在读期间辅修了金融、国际贸易、经济等专业的双专业学位,毕业时直接选择起薪待遇较好的其他行业。笔者与其他“985”高校旅游专业负责人交流,也都存在相似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问题。虽然旅游专业跨学科、多领域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具有多样性,但是长期专业对口率低会影响社会对一个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价和认可度。

2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专业精英培育与发展计划的案例

2.1 项目背景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学科成立以来10年期间,凭借“985”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竞争力和学科方面的优势,先后与广东省及地方政府、众多旅游及酒店业集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就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先后与广东省旅游局、清远市、东莞市、中山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或产学研合作协议;先后与广东粤海酒店集团、长隆旅游集团、中山旅游集团、广之旅、南湖国旅、广州酒家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并与香格里拉酒店、威斯汀酒店、万豪酒店和国际精选酒店集团等进行了联合培训合作及精英培育计划项目。

2.2 项目目标与流程

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大型旅游集团或品牌旅游企业针对企业需求推出大学生精英培育及发展计划,为极具潜力的学生提供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培训有机结合的机会(为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二线部门中层管理者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大学生提供结构性的实训计划以帮助其拓宽视野、熟悉旅游企业核心业务部门的实际运作流程),使他们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有能力达到企业主要二线管理部门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的职位要求和具备在未来旅游业的管理部门担任骨干所需要的优秀素质,并通过有吸引力的培训计划鼓励大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继续留在本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管理部门的核心和骨干。本计划也为大型旅游集团或品牌旅游企业储备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渠道。

2.3 项目培训内容

该计划为期16个月,采取三阶段的联合培养方式。

阶段一:基层轮岗实训阶段(4个月)。本阶段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学生实习企业联合制定实训计划,进行基层员工工作职能和业务的培训,让学生熟悉企业核心业务部门运作流程。学生需要在工作完成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阶段二:定岗职业发展规划与专门人才培养(6个月)。本阶段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学生实习企业共同决定学生适合其发展的专业领域(可选择IT部门、营销、宴会及会议统筹、收益管理、财务或人力资源),并定岗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专门的人才培养。学生在此期间需要熟悉并完成所选专业的部门领导所安排的基层任务,并积极主动参与该部门管理工作职能的学习。

阶段三:见习经理工作培养(6个月)。本阶段学生在部门担任见习经理,承担IT部门、营销、宴会及会议统筹、收益管理、财务或人力资源部门中层管理者所应该承担的职责,适应并勇于面对压力、接受挑战,追求工作业绩,使自身拥有能够胜任中层管理职位的信心与素质。

2.4 项目实施与评估

该方案采用“3+1+0.5”方式实施,即学生将在大学完成3年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从大三下学期末联合企业展开学生选拔工作,由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大型旅游集团或品牌旅游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合作完成学生大四在企业10个月的实训合作培养计划以及毕业后6个月的见习培养。受训者必须完成每一次的任务和计划并通过评估。学校和企业将全程跟踪并评估学生实训情况、工作业绩、专业倾向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以是否达到部门经理的职位要求并进行定向培养,最终为学生成为旅游行业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华南理工大学也在一个人才培养期满对合作企业进行评估。华南理工大学自2008年与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签署合作协议后,目前已经累计为本酒店及集团其他酒店培养了十多名素质过硬的部门经理。

3 旅游专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的启示

3.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了学生职业发展信心

旅游行业对管理人员的基层工作经历有特定的要求。高水平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然有知识迁移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的优势,但对于工作初期长时间偏向于体力劳动、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相对比较大、待遇较低的工作普遍有抵触情绪,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术型旅游人才在入职初期工作态度踏实。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的模式可以为高水平大学旅游专业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指导和培训,并为其提供科学的评估和发展计划,极大提升了学生职业发展信心和本专业就业意愿。

3.2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搭建了“产学研”合作桥梁和纽带

传统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机制方面的固化、单一和同质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推动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教育经济“两张皮”、学生在知识更新程度和实践能力方面与社会脱节等问题。在人才定向培养的合作中,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可以为实习实践、咨询策划、技术开发、项目研究、培训讲座等搭建桥梁,有助于深入进行智力成果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引进学生创业、人才孵化等,可以为高水平大学带来新的办学空间、办学资源、办学潜能、办学机遇。

3.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了课程结构改造和内容更新

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是为旅游行业培养优秀的人才,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上必然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迎合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水平大学聘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教学,提供本行业中真实的案例情境与问题情境,并把本行业所需能力及如何获取这种能力吸纳到教材建设当中,开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真实情境性的教材,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人才定向培养模式为不同岗位和不同企业去向的学生进行定制化的课程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模块化选修课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起到了良好的因材施教效果。

3.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师资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以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特色。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推动师资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增加了职业导师制的新理念。即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和学生的职业导师,与学生分享职业成长心得,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供职业咨询和发展规划、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使实践教学具有更强针对性。大学辅导员也被邀请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监督受训者完成培训项目并提供有效帮助。师资结构的充实和优化,真正实现了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校企结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3.5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得了业界与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同

高级职业经理人定向培养模式通过高水平大学与著名旅游企业联合实施“教学–实训–职业发展”结构性教育培养计划和为学生提供学校与企业全程参与的有针对性的督导式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构建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训课程、岗位工作一体化教学与教学管理体系,解决旅游管理特别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定位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问题,建立了学位教育、企业培训、行业发展研究、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模式改变了高水平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游业就业意愿差低的现象,为著名旅游企业储备中高层管理人才提供机会,也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和认同。

参考文献

[1]侯晓明.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树道[N].中国教育报,2007-01-08.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  

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1)有的学校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和组织教学,实际开设课程门类和课时与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出入较大。极个别学校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也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规律,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等现实条件,能够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⑵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完成规定的必修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连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教完。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2)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全面,理解有偏差。(3)对教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不强。(4)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把握时代脉搏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和长效性发展,还应促进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生活能力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发展。因此,绝不能认为职业教育只是技术、技能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瞄准企业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标准,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平台,组织教学活动;以职业活动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整合行列资源学校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计划。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可以依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指导职业学校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景为导向,实现从学科知识为主线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换,建立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行动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需求基本相符,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在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的同时,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灵活性,彰显地方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去陈求新为前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里的“陈”是指陈旧而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是指各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五新”内容,即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课程优化为核心,保持课程方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课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一轮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订都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来进行。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努力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志向的差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同时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是照顾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要求,相关课程要突现出来;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合理设置选修课;三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reform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talent training is compared. The missing of "unity of knowledge"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loc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unting is analyzed. Reform tactics are put forward and a new "unity of knowledg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established, 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知行合一;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Key words: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accounting;talents training mode;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74-02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2010年7月2日正式出台,这就说明了我国教育规划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教育有了相关的指导文件。《规划纲要》第七章明确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对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再度引起人们思考。会计在我国是一个传统的专业技术从行业,中国急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但是,按照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也不能适应全球化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社会需求的具有市场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专业会计专业人才。

1 高职会计事务专业“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知行合一”最早是由明代王守仁提出,他针对在教育中存在知与行进行了阐述,提出“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真正认识到了就可因此而称其为行动,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这是学者要切实明确的教育观点,定为亲身实践才行。陶行知先生也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阐述,进一步加深了该观点的影响力,他曾经提出在教学中必须教和学同时进行,并且要紧密的联系实际生活,才能称作真正的教育。“知行合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的本质特征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 “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首先,作为高等教育要注重理论性,要强调“知”;其次,作为职业教育要强化应用性,要强调“行”。也就是说,高职学校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来构建高职院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作风,既要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框架谋划、方案制订,更要注重结合实际,强调实用,付诸实践,取得实效。

综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行合一”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理论与实践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第二,人才素质培养与专业培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现在其基本道德和相应的个性,学生在社会中必须保证良好的学习成绩,保证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根据社会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知行合一”教育还可以理解为:在教育中体现道德和专业素质的和谐;具备良好的社会技能,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工作;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熟悉会计专业理论。“知行合一”是一种探索成果。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应是“言行一致”、“学以致用”的。“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形式也应该是简单明快,蕴含内容丰富,是简洁和丰富的统一,有利于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2 高职会计专业“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道德的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随着会计业的发展,会计行业内部分工将越来越具体,人才在会计业内部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在我国,会计人员按职权划分主要有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一般会计;按照专业技术职务划分为高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师。作为高职会计专业针对目前会计企业的人才类型和需求现状,在人才培养上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注重综合素质还是注重专业技能、是面向现有岗位还是潜在岗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如何做到专业理论知识适度以及如何实现专业技术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等的人才培养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很不完善。

2.2 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不能适应会计机构业务发展 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入手,提供更符合实际教学方针。然而,目前存在部分高职院校会计培养中脱离实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过分的传统,导致人才社会适应性不强。

在近些年来,高校会计教育过分的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缺乏实践能力的教育,这就不能从社会需求方面提供培训内容,从而使学校的教育受到质疑。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在大学初期一般都是进行专业课程讲解,在大二末期会进行一些相关的专业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教学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这就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的学习专业技能,在进入社会中压力增大,能力受到怀疑,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2.3 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深度不够 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素质高的人才。高校教学革新应看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三者同时发展。校外实习场所应整合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是需要具备的技术、师资团队、科研成果等资源优势,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大舞台。近几年,职业院校会计转移相继在校外设立了很多用于实习的场地,可是又有很多问题存在于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校外没有较深的实习基地的合作深度与较广的合作领域。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还有着不正确的地方,即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为了学生的生产实习,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在生产实习这个中心按要求去进行;校企双方在实践过程中都未正视生产实习同学生的专业教育及思想教育间联系的必然性;校企双方很少去探讨与研究实习基地和合作的领域未来发展目标,未能开发双方在经验、技术、技术人才及科研成果这些资源上的长处。这类问题在校外实习基地对培养专业会计人才时所要产生的效用上存在极大的阻碍力量,制约了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利于会计业务人才的培养。

3 运用“知行合一”理念创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高职会计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因此,按照 “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会计“双师型”师资队伍、深度建设会计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最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重要策略。

3.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理念,会计职业教育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能结构应该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会计高职教育应根据当前会计市场对会计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确定其知识、素质、能力标准。在素质方面,一线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在能力方面,除应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外,还应掌握公司的成本核算、会计知识的宣传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等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该大力实施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共同签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及转岗适应能力。

3.2 全面组建同培养专业目标相匹配的课程系统 根据“知行合一”这一培养人才观念,进行规划教学进度与形成课程体系过程中,可以把课程体系化为实践与理论两种类型,其中实践教学课要高于总学时百分之四十。同时,要使用“四条课程线”教理论,就是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资格考试与素质教育需求,拟定4条课程线:①整体素质课,首选必备课是文化课、体育课和政治理论课;②对职业岗位匹配的技能必备基本理论课的掌握,主要有审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基本能力课;③职岗位必备的基础技能课,以职业资格考试课与会计专业技能课为主;④基础技能使用课,以独立开办的实践课为主。

开展实践课程的主要形式是 “联合办学、工学结合”,也就是对实践教学上午课程体系分为划分成3个层次:①训练基础技能,主要使用课堂上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方式,借机落实基本理论,深入了解书本知识;②训练专业技能,借助于校内多功能教室与实训室,提供给会计业务流程的学习仿真环境等;③训练综合技能,合理使用校外实习基地,借此做好毕业实习和生产性实习等。

3.3 深度构建训练会计实习的教学基地 高校会计专业要增强对校外实习基地构建,切实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与各个会计公司的联合,成立高效率的“产学研”的培养人才机构。学生可在会计公司完成业务实习、认识实习,领悟会计公司的文化背景与内涵,熟练实际实施技能,增强业务实力,如此便可极大程度上节省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高职学生可以在大三会计企业待岗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并将会计知识和理论付诸实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还为日后就业奠定了好的基础,做到实习就业整体化。会计企业选拔培养会计人才的必走捷径就是实习生计划,“它对学生、高校、企业三者来说是一举三赢方案”,节省了企事业单位的人力成本,用人单位和高校达成共赢。

学校借用会计企业这个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会计企业需要指派职员去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可以完成日常的不得不做的实习,达到实习的目标;对于学校而言,能够替企业培养职员和供给培训场地,给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提供咨询,对企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公益宣传,推荐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周洁.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3]陈玉荣.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J].会计之友,2005(3).

中职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关键词:职业生涯;培训计划;职业晋升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对企业而言,如何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人才理念,关注员工的持续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职业生涯,根据美国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Douglas T. Hall)的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呢?职业生涯和培训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原则

任何企业关键岗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主要遵循以下几点,每一点和培训计划都息息相关:

1 发展战略导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前提要和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我司关键岗位人才引进和培养恰巧与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相呼应,公司要基于发展规划来确定关键岗位人才引进和培养需求,员工要基于公司发展规划来设计自己在公司的中长期发展。

2 适度超前储备:面对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性,关键岗位人才引进和培养要适度超前并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避免在人才使用上出现临时抱佛脚和以次充好的情况。公司前几年实习以岗定人,人员设置极其有限,当部分员工离职时发现不了替代的人员,于是在每年应届生招聘中,加大了储备,为其定置合理有效的见习计划。

3 内部培养为主:基于行业的特点和公司的现状,关键岗位人才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即使外部引进的人才也要继续进行内部培养,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针对各个车间员工工种的不同,定置了各工种培训计划。培训科目从意识到技能,从一周内到长期计划,然后每个岗位评级进行测评,合格者进行加薪或升职。入厂后对于各工种特殊性进行了长期的培养计划从学徒期-成长期-成熟期-教练期都有了统计的计划,这样我们对于各类人群各类工种都有了一个合适的发展规划。

4 领导问责培养:各级部门负责人对下属部门的关键岗位人才培养工作负直接责任,人员培养的成效将纳入年度考核。各部门领导平衡计分卡中都涉及人才培养达标率,对于培养对象年底都有一系列考评体系,直接影响到各部门领导的年终收入。

5 优胜劣汰培养:对关键岗位人才不论资排辈,实行“赛马制”滚动培养,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在实际工作中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对于各个关键岗位都设计了任职模型(表1),关键岗位采用一年一聘原则,对于年终考核较差的员工立即淘汰,结合关键岗位任职模型聘用更加适合的人员,对新人的成长有了激励的作用,对老员工无形中也加大了他们的压力。

关键岗位任职模型基本结构(表1)

岗位名称: 岗位编号:

核心能力

必备经验

其他要求

岗位关系 可升迁至此的岗位

可相互转换的岗位

二、 建立适合的人才发展通道

多通道个性化,可能处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不同的感触,也有着不同的想法。有些人突然间发现对自己的前途比较茫然,不知道将来要去干什么。有些人则想走出国门镀镀金,提高一下自身素质,为以后获得晋升,得到高薪打个基础。公司培养关键岗位人才,应该坚持专业培养与综合培养同步进行,不搞一刀切。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目标,为人才选择和设计针对性的发展通道和培养方法。一般企业对新进学生设计三个通道:

6.1技工类人才成长路径

技工类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常经历下列过程:新进大中专毕业生经过1年到初级技工,经过1年到中级技工,经过2年到高级技工,经过3年到I级技师,经过2年到II级技师,经过2年到III级技师,经过3年到I级高级技师,经过2年到II级高级技师,经过2年到III级高级技师。

高级技师III级---------------

2年

高级技师II级----------------------

2年

高级技师I级-----------------------------

3年

技师III级---------------------------------------

2年

技师II级----------------------------------------------

2年

技师I级-----------------------------------------------------

3年

高级技工-----------------------------------------------------------

2年

中级技工-----------------------------------------------------------------

1年

初级技工-------------------------------------------------------------------------

1年

新进毕业生----------------------------------------------------------------------------

6.2

管理通道人才成长路径

通过管理通道成长的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常经历下列过程:新进大学毕业生经过2-3年到主管助理,经过1年到副主管,经过2年到主管,经过3年到经理助理,经过1年到副经理,经过2年到经理,经过3年到总监助理,经过1年到副总监,经过2年总监。

总监---------------------------

2年

副总监------------------------------

1年

总监助理---------------------------------

3年

经理---------------------------------------------

2年

副经理------------------------------------------------

1年

经理助理---------------------------------------------------

3年

主管---------------------------------------------------------------

2年

副主管------------------------------------------------------------------

1年

主管助理------------------------------------------------------------------------

2-3年

新进大学生--------------------------------------------------------------------------

6.3技术通道人才成长路径

通过技术通道成长的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常经历下列过程:新进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到助理工程师I级,经过1年到助理工程师II级,经过1年到工程师I级,经过2年到工程师II级,经过2年到工程师III级,经过3年到高级工程师I级,经过2年到高级工程师II级。

高级工程师II级--------------------

2年

高级工程师I级---------------------------

3年

工程师III级-------------------------------------

2年

工程师II级--------------------------------------------

2年

工程师I级---------------------------------------------------

1年

助理工程师II级--------------------------------------------------

1年

助理工程师I级---------------------------------------------------------

1年

新进毕业生--------------------------------------------------------------------

从以上三种渠道对新进大学生,或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进入公司后很清晰自己做在的位子以及在公司将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管理或技术人员互转的时候,在人员定位及分析上把握不够。

7 ABC梯队培养:在国内,真正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有所建树的还比较少。许多企业还没有人力资源部存在,在名称上还保持了“人事部”的叫法,更不用说部门制定人才梯队建设的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考核指标了。部分企业也将人才梯队培养提升到企业的战略高度,但真正在人才梯队培养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却少之又少。许多公司的中层(部门经理或者主管)没有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责任,公司也没有把梯队培养作为中层的年终绩效考核和未来晋升的重要考察因素。

随着公司的发展,发现企业的人才梯队培养上十分欠缺,一旦公司某重要人物跳槽或有其他状况,受影响极大。部门关键员工经常外派支持各个分公司,突然间出现人才危机。经过研讨,依据公司组织结构和岗位等级,每个关键岗位均建立ABC人才梯队(表2),保证每个关键岗位都有取之不竭的后备人员。表中,“梯队定员”由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建议,公司高层审核批准。梯队成员可以是内部培养对象,也可以是外部引进人才。B类梯队成员和C类梯队成员都可以是1人或多人。人才梯队的构成我们实习保密方式,除了高层领导和人力资源部,不对任何部门公开。实施中发现对于此话题在公司比较敏感,稍有不甚会带来些副作用,但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还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岗位梯队成员构成表(表2)

岗位

名称 岗位现职

人员(A) 梯队

定员 梯队成员 备

B C

人力资源部门还根据公司确定的年度人才培养目标,编制《关键岗位人才培养年度目标计划表》(表3)。表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项目。培养目标反映在何时达到目标岗位的任职要求,有能力继任目标岗位。培养重点项目依据“现职人员岗位能力评估分析表”中的问题点来设计。

关键岗位人才培养年度目标计划表(表3)

公司年度人才培养目标:

姓名 当前岗位 目标岗位 培养目标 培养重点项目 时间安排 负责人 备注

当然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华鹏公司在职业生涯发展上刚起步,初有成效,在员工自身规划和企业对员工规划的统一上还有矛盾点,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探索,去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企业也要从战略的层面上,对员工制定长期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培训工作探讨

1、新员工岗前培训

新员工入职前需经过公司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安全培训、质量培训等常规培训方式,并对重要规则细则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部门培训;通过公司、部门、班组三级培训可以使员工从各层面了解岗位应知应会,更加的融合到公司的文化中。新员工培训的意义主要如下:

(1)让员工进一步了解一个团队,为融入团队提供保证。

(2) 让企业在培训中进一步了解员工,发现特长,便于安排合适的岗位上。

(3)从创建学习型团队来讲,新员工培训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开始。

(4)从行政管理及组织内部沟通来将,新员工培训可以进行垂直面和水平面的有效沟通

2、专业技能培训

在加工制造业企业,员工技能是企业产品质量保障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如何提升员工专业技能是各个企业HR追求的永恒主题。我们针对每个岗种都进行了岗位培训大纲。每个员工入职后三个月、半个月、一年等各阶段都有培训的主题。一年后根据岗位发展的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良好的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后续的导师制和员工晋升计划可以打造出专业化的技能团队。

3、导师指导培训

七八十年代,很多企业都使用过师徒结对培训,这其实是很好的技能培训方法,可以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根据员工的培养方向,选取合适的师傅,培养前签订导师培养协议,明确培养时间、培养的阶段要求、培养后的奖励措施,以提高员工积极性。通过阶段的培训,不仅员工从导师处学到先进的技术技能,同时可以从为人处世,工作沟通协调等技能上有所进步提升,还能提升员工的稳定性。

作为人力资源部门,这要尽量细化制度规则,技能测定有理有据,每个阶段进行跟踪,制定跟踪办法,培养期结束后可举行述职答辩排名等方式,以加强员工的竞争,起到比学赶帮超的作用。

4、一点课培训

一点课来源自丰田先进的制造管理理念,是一种在现场进行培训的教育方式。进行OPL训练时,员工集中在现场不脱产进行训练。单点课程OPL的培训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的规定。所以,它还有一个名称,那就是叫10分钟教育。OPL鼓励员工编写教材并作为辅导员进行培训,所以有一些企业把全员参与OPL活动称为“我来讲一课”。一点课通过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把一个某个小方面的技能通过一页纸图片的方式表现出,一对一的进行培训并在公司宣传栏中公示,可以使很多系统的知识通过小小的积累让员工了解全面。

四、总结

通过多年的人力资源实践,深深感受到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员工源源不断付出的智慧,而智慧的持续不断的积累需要企业管理层通过文化、制度各方面规范,才能得到保障。

员工素质文化的提升,不仅仅可以提升产品质量的保障,更可以提升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招聘到高素质的人才。通过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对公司的使命感。通过管理层重视,管理意识的加强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定能达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作者:姚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