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研究

中职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研究

【摘要】

推进情感教育是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情感认同感。基于情感教育的中职生物教学符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培养要求,对于学生能力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职;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利用情感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将情感教育引入到中职生物教学中符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让学生消除对生物学习的抵触心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的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情感和知识投入更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确保中职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首先需要从自身素质提升着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加强对生物教学的情感投入,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情感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应用提供良好的前提。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最为主要的表现就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对教学投入激情,对学生学习投入情感,并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素养为学生呈现知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教育在中职生物教学的开展,需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够提高对教师和生物教学的认同感,进而提高生物学习的主动性。首先,生物教师要给予学生同等的关爱,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要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让学生逐步提高对教师情感的感知,消除对教师和生物学习的抵触心理,与学生共同努力为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而努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用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轻松。例如,在开展生物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谈话式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用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教师的真挚感情,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开始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度会大大提高,生物教学效果也会进一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当教师与学生存在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能一味的否定,用情感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理论。

三、拉近师生距离与感情

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让师生的距离感消失,从而为高效的生物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乐于付出,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爱,也会相应的得到学生的爱与回馈。因此,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用平等的观念对待每一位学生,尽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是需要教师的爱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变得更加积极努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爱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用积极的努力学习回馈教师,从而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距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为生物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革新生物教学方法

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推进情感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够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开展生物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情感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使生物教学手段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应用价值。为了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开展生物教学,这样一方面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沟通,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例如,教师在学习新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积极预习,之后进行分组讲课比赛,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台讲课,并在讲完之后进行评比,让师生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也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效果。

五、总结

基于情感教育的中职生物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充分挖掘生物学习的内涵,也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师生的情感统一,形成一个和谐温暖的课堂气氛,真正体现寓情育教的价值。政治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有效利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进而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者:季友伟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慧,季美.浅谈如何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推进情感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5(13):44-49.

[2]付香斌.情感教育在中职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3,24(3):20-24.

[3]商贵玲时光伟.浅谈基于情感教育的中职生物教学[J].职业,2013,10(3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