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设计范例6篇

生态环境设计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1

关键词:生态宜居;以人为本;现状;特征;环境设计思路

每一份居住,代表一种生活,现代都市人对住所要求不仅仅是“可居”,更应该是“宜居”,能够贴近山水,亲近生态,一份宜居的自然景致;出则繁华,入则怡然,在翠林与繁花中,流水潺潺、曲径幽幽,一杯香茗,三五知己,暂时忘却社会的烦嚣,怀抱大自然的宁静,寻觅一份心境空灵的场所。

一、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现状: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只是建筑设计的附属,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布置中也只是园艺绿化为主,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随着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人居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现在的房地产开发都提出塑造“生态、绿色、宜居”的居住环境,而在实际的景观中却很难把握其内涵,居住区景观也只是单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等的拼凑,并未从有机系统组织景观序列,以人为本,打造生态怡人景观空间的思想高度营造出有内涵有文化的宜居环境,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1.1、 强化概念,忽视与形式的结合

景观的概念来源于形式,只有概念与形式完美融合才能达到景观效果。而今,为了制造影响力,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故意将景观的理念和概念扩大化,“欧式小镇”“西班牙风情社区”等类型居住区层出不穷。而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却忽略了人居环境的具体形式。这不仅造成了地域精神的缺失,而且造成了景观原有资源的浪费。为了表现所谓的概念,追求奢华的铺装和水体,追求新、奇、特,忽略绿色生态与人的舒适性,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无法达到“宜居”。

1.2、 强调视觉感受,忽视功能性

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为了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居住区景观更加强调视觉上的震撼与刺激,将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办公区、商业区或公园)搬进居住区,营造大面积的入口广场、入口景观大道、高档的喷泉水体,这些空间的塑造多以大面积的硬质彩色铺装出现,缺乏生态功能,且绿地率达不到标准要求,忽视了对绿色景观空间的塑造。

1.3、过于注重平面图案化,忽视垂直空间

景观环境设计的过程是平面空间的布置和垂直空间的塑造相结合的过程。目前大部分高层建筑小区,为了追求俯视效果的美观,追求图案化而不是空间序列,华而不实,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宗旨,而忽略了人在景观中的真实感受,缺乏竖向景观的层次。大面积的景观只适合俯瞰而却不适宜亲近。

二、生态宜居环境特征:

联合国人居署对人居环境制订了包括社区福利、教育、文化、体育、环保、生活等一系列硬性指标。如果生活化地表述这些指标,就是:一个宜居社区的环境必须高度绿化、清洁;体育设施、场所充足、完备;居民生活设施全面、环保;而日常生活则充满激情和活力,人际关系贯穿关爱情怀,居住环境洋溢文化气息。所以说,生态宜居的环境是具有生态美、功能合理、自然美观、艺术精美的和谐的人居环境模式。生态宜居环境建立在绿色社区、生态社区、健康社区、文化社区、科技社区、信息社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品质社区等基础之上,是今后人居发展和追求的长期目标。

三、生态宜居环境的设计思考:

生态宜居的居住区环境首先满足的是生态设计的思想。这里说的生态不是狭隘的环境的生态,更主要的是强调生态的多元化,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在内的复合的生态;其次,满足的是宜居,即适宜人居住,满足人群的居住需求。注重人的生理、心理的感受,围绕人的体验、情感来探讨环境与人的相互影响。所以说,生态宜居设计具有多面性、多角度、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整合生态,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与和谐来进行设计。

3.1 因地制宜,尊重场地

3.1.1 继承场所精神

景观场所的设计主要是为休闲活动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景观场所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功能使用上的方便,也可以体现场所的精神气质和设计师塑造及所要表达的潜在精神,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如何在景观设计中继承场所本身具有的个性和特色,需要设计师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理解,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把握场所精神。场所的特征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历史人文特征、地域特征。

(1)自然特征。自然特征包括场地中的地形地貌、生态植物群落、植被状况、水文状况、地质条件等。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初要对项目本身的场地自然特征进行实地踏勘,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形态,避免对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换土挖湖堆山,破坏原有植被,这不仅使场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失衡,而且掩盖了地域内的自然特色。

(2)历史文化特征。历史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长期积累与沉淀,它往往以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延续的形式来体现城市的历史,以便后人了解历史。历史文化能够体现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积淀,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3)区域特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社会,伴随着非物质设计的提出,挪威建筑师和历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理论,认为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园冶》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讲的是要善于利用基地的特征,因地制宜,得景随行,才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3.1.2 合理的布局

一个项目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元素和空间都服务于同一个主题思想,如同作文中的每一个章节和每一个段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所提供的有利信息进行设计和改造,使基地中的原有要素和新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如儿童区、老年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入口区,按照不同的空间特性和使用群体以及功能需要进行整体综合安排。

3.2 人景结合,体现和谐性

3.2.1 合理利用水体

由于水的亲近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水的元素应用不可避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活跃与灵动可丰富居住区景观的平面构图和视觉效果,满足人对水的情感需求。

首先,水体的设计要考虑与整体景观的尺度关系以及在平面空间中的位置,力求达到与其他景观要素的融合,以衬托主体景观。

其次,水的形态的选择要考虑到功能的需要和空间的性质。平静的湖面适合设计在安静的休息区,给人以安静、放松的感觉;流动的涓涓细水会给人以欢快、活泼的印象,适合设置在儿童活动和运动区域;而气势磅礴的瀑布或喷泉会增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的感觉,能够彰显居住区的品位和档次。

第三,水的安全性是居住区水体设计必须考虑的,更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水的深浅、驳岸的高度,既要保证便于居民亲水游玩,又要保证居民的安全。

第四,生态性往往是水体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问题,容易造成水景污染和景观的昙花一现。水景设计应该结合原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基地周边的水源,合理利用雨水收集和中水的回收利用来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建立循环系统,防止水体的污染。

3.2.2 塑造和谐的植物群落

居住区的生态性离不开植物景观的塑造。绿化植被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植物景观能够美化环境、改善小环境气候、调节居者的身心。

首先,居住区植物景观要满足生态效益。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保护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场地原有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这样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和美感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其次,根据生态位理论,塑造植物群落。生态位就是种群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关系。生态良好的植物群落可以形成稳定的景观,与其他设施结合,创造舒适的环境。而植物群落的塑造不是植物个体的简单拼凑,而是有规律的组合。植物的品种多样,则应空间层次丰富,在平面上做到构图均衡,竖向层次上将乔、灌、地被相结合,形成自然群落的美感。

再次,植物景观的塑造结合景观空间的功能和性质。如开场的公共活动空间,可采取孤植的大树;安静的休憩空间可用植物进行围合,阻隔噪音,形成独立的安静小空间,儿童活动区域可选择无伤害性、色彩鲜艳的植物群落,为儿童营造愉悦欢快的景观环境。

最后,在植物的选择上首先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要材料,能够保证植物的健康茁壮成长,结合其他造园要素,为居住者创造和谐的自然活动休息空间。植物选择安全无毒的品种,保证居民身心健康。做到春绿、夏花、秋实、冬景,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充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3.2.3 创造舒适安全的活动场地

“以人为本”是居住区中景观宜居性的体现,就在于不单单是考虑景观,更主要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的、适宜活动的、安全的活动场地。其选址要远离居住区车行干道,利用环保防滑的地面铺装防止人们摔伤。在植物的选择上,选用无毒、无刺激气味、无刺、色彩鲜艳的植物。利用不同的地形、挡土墙或绿篱对空间进行围合,在空间中布置休息设施,如亭、廊、座椅,利用道路的引导使居民能够进行交流与游憩。根据人群的不同需求布置不同功能的空间环境。

3.3 突出主题,体现文化性

居住区里的景观具有主题性,可以提升居住区景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这里提到的主题和文化是指景观的人文内涵底蕴,并非深层挖掘历史。景观要素可以传递给居民一种归属感和温馨的氛围。趣味生动的雕塑小品、亲切宜人的景观空间、尺度亲近的水景等,都可以提升文化意境,满足居者的心理需求。

4 结束语

总之,当代生态宜居城市的构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生态宜居景观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科学发展观念,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建立生态、舒适、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其标.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20(1):2-5.

[3] 夏健,蓝刚.景观系统在居住小区形态规划结构中的作用[J].规划师,2004,20(8):41-44.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2

“生态建筑”是一种人类对于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寻求的理智策略.早在0世纪70年代,城市建筑领域内就涌起了一股“生态设计思潮”,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西蒙斯的“大地景观”;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鲁道夫斯基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荷夫的“城市形态和自然过程”;布兰达和维尔的“绿色的建筑———为可持续的未来而设计”等一系列的作品.瑞典提出“生态循环城”计划,日本提出“大生态回廊都市”构想,美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设计竞赛都显示出对该课题的重视.以美国的“绿色建筑运动”为例,绿色生态建筑是美国环境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当时的副总统A•戈尔是一名热情的环境保护者,他在199年所著的《EarthintheBalance》(中译书名《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中指出:“人类已成为自然界的共同建筑师,而且拥有了损害或者保护地球的能力.如果我们看不到作为自然界组成部分的人类,对整个自然界形成的不断增长的巨大威慑力量———具有风和潮水般的威力,我们也将无视地球濒临失衡的危险.”他在“全球环境计划”一节对“建筑技术”作了专题讨论,戈尔的呼吁代表了那些非建筑师的社会心态与呼声,由此引发了美国建筑界的响应.此后,“自循环建筑”、“节能建筑”、“太阳能建筑”、“地方建筑”及“生态建筑”等原先分散独立研究的“建筑型式”,逐渐相互影响,形成一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的热潮.1993年4月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和国家建筑师协会(UIA)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会议,主题是有关自然界和建筑环境之间的脆弱平衡.AIA会长S•玛克斯曼发起了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竞赛,他说:“面对专家们再造出来的建筑环境,我们需要由一贯的对地球的索取转变为管理者.……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建筑学远非是建筑的形象设计,我们需要着眼于一张大的环境图,透过树木看森林.”

城市生态环境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城市建设领域内仍在起步阶段,在城市建设领域内推行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环境艺术设计,面临着学术界和社会两个方面的问题.

a.认识上的混淆.目前理论界和许多设计工作者对传统的“园林绿化”设计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的区别认识不清,由此而导致实践中的混乱.“绿化”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的“绿化”设计只注重面积指标和服务半径,使绿地时常只能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之后填空插缝的消极位置,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作用.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则具有广泛和更深刻的含义,它更多的是与生态环境、大地景观及整体和谐等概念相联系.即使仅就城市开辟绿化空间而言,当代城市的“绿地”和“水体”的整体网络也必须与动植物群体、景观连续性、城市主导风向及微观气侯等诸多因素相吻合,才真正具有生态设计的意义.

b.整体实现与局部操作的矛盾.究其本质,生态环境艺术设计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环境而言的.然而,现实中,我们发现宏观的生态环境设计及规划常常在微观开发中被肢解了,同时,一些局部地域或单体建筑对生态设计的精心追求,却又被周围的恶劣环境所消蚀.由于城市建设的动态性特征和所涉及因素的复杂性,使得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在整体实现与局部操作间存在巨大的矛盾.我们要多着眼于区域的人居环境,其中有工程学的发展,有不同建筑体系的发展,最终走向人与自然的融合、城乡融合、“地区———园林———城市———建筑”的融合.在混沌中创造整体的协调美,这是建筑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向.

c.利益驱动问题.生态环境艺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共同的新型伦理观,它关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实际操作中的种种利益总是与具体时段内的具体角色组群相对应,有意或无意间,局部利益时常损伤整体利益,一时性的利益提前支取了后续时段的利益.因为土地利用的无序化,以致城市中数千年传承的生态景观体系一朝被毁.由于缺乏环境影响的论证,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强制性的手段和道德上的约束在转化成市场价格信息方面总是极为脆弱的.利益驱动问题是阻碍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d.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如果说评价体系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一个明显问题,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客观上涉及多学科、多角度及多要素,其评价体系的建构过程也就极为复杂.城市建设领域内的评价操作一直是定性多于定量,模糊多于明晰.或许统计学的发展可以为新型的评价体系提供相对的技术参考,而体系的建立则有待多学科的融合和长期的通力协作.

e.理论建构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的研究跨越多个学科系统,仅仅热衷于理论框架、纸上谈兵,而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实证操作和案例试验缺乏耐心和毅力,这将在客观上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及实践的探索和推广.例如,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地方性本土化问题,就必须做大量的调查工作,需要深入基层的点滴积累,也许要数年时间才会有所收获,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

f.学识理想与职业利益的矛盾.“生态环境艺术设计”比以往任何理论和思潮更为明显地与伦理道德相联系,这就使得当代规划师和设计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变得更为重要.当代城市化的外延和内涵都在发生着急剧变化,既要看到研究和实践的紧迫性,又必须认识到从观念转变到绿色未来的实现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绝对的精英意识或是放弃责任的自我消极都不是事业所需,而是取决于设计者的思想、知识、判断和决策,也取决于设计者的职业良知.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师要改变自己的设计方式,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子孙后代意味着什么,是否已将社会公众的利益置于自我利益之上.

3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的方法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a.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b.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c.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d.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e.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f.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g.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h.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4城市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操作

a.城市层面.理解城市的生态调查,并将其作为一切城市开发工作的指导,完成重大项目建设的环境报告的制定和审批,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

b.区段层面.与城市整体层面对环境整体设计所确立的框架相接续,研究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在四维时空框架内整合城市机能、化解城市功能需求和生态网络完整性之间的各种矛盾.

总而言之,21世纪的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所接受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面临的将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问题.从本质上讲,生态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础的城市发展设计理念.实践中,应遵循以下的基本方法.

a.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生态优先是生态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必须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桎梏,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建立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变破坏为尊重,变掠夺索取为珍惜共存.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3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概念为切入点,就其在设计中的具体凸显、应用方法,进行细致的探讨研究,期望为优化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与环保性,并相应应用解决实际生态环保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生态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凸显探索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生态污染与环境破坏问题也愈发严重,各类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盲目生产、开发的项目建设愈发多见。比如工厂随意排放的污水废气、工作与生活垃圾随意废弃不进行及时处理等现象,都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与破坏,进而给人们自身的生活环境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理念的提升,其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相应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也随之兴起并成为重要设计趋势。本文也将对生态理念的应用、体现进行相应的探究分析。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研究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指的是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与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前提基础之上,经由对环境空间的设计、规划与调整,来让其空间资源得到最为科学、合理的配置,并实现其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进而降低其能量与资源消耗,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其生态系统稳定循环目的的设计理念。生态理念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友善共处发展思想而逐步形成的,将其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能在其具体设计、规划的各个方面与环节上,体现出人与自然良好相处的理念特点,对任何一个环节有所忽视均无法构建起有效、和谐的空间生态环境体系。因此需要艺术设计者基于能量与物质低消耗与稳定循环的角度,进行相应空间环境的设计、调整工作。以此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得到充分的贯彻、突显,进而建设起稳定的生态环境体系,进而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并促进其开发壮大。

2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凸显、体现探索

2.1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1)使用、开发新能源。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因缺乏有效的生态保护意识,常常会使用能量较强但消耗率高、污染严重的资源材料,例如各类化石燃料等。将其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若无法有效解决其原料污染的隐患,自然也就无法体现出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环境保护目标。所以将生态理念实践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活动时,首先就需要艺术设计者主动、积极得去寻求新能源,替代原有的高消耗与高污染的能源材料。即使必须使用部分传统能源材料时,也应尽可能选取污染性较低的原料进行空间环境设计,以此减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能源消耗过高与污染问题,凸显出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2)设计应凸显出舒适感。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让人感受到相应空间环境的舒适与自然,因此在其设计工作中应始终将在其空间内生活、工作的人的感受作为设计要点。进而将其各类需求进行设计规划与体现,所设计出的空间环境就应足够自然环保,并体现出安全、舒适的环境氛围,以此实现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满意与舒适的感受、体会,达到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目的。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应注重对特殊人群,比如老弱病残等群体的环境需求考虑,而不是仅关注普通人群的环境设计要求。以此达到其设计成果满足各类群体需求、进而充分发挥出设计环境的作用与生态理念的目标。

(3)设计应尊重自然、维护自然正常发展。尊重自然准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生态理念的一大重点内容,通过在艺术设计中尊重自然、让自然生态环境发挥出其自身的自我修复与调节能力。以此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升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成效。因此在实际设计、实践中应本着促进自然发展优先于人为干预的思路,在做环境艺术设计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过多保护性规划,尽可能让自然生态环境通过自我进行修复与调整。

2.2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构建思路与凸显

(1)生态设计与生态保护。生态设计是基于生态理念,通过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指引与规划,来实现其艺术设计具备对自然生态环境平衡、修复作用,进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体系与生态健康,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维护人们自身的生存条件。伴随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工作的进展,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加强与提升,相应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设计的接受程度也在提高,因此生态设计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并且进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伴随生态设计的应用与手段的改进、发展,其通过在自然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使用、实践,能相应降低人为原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与破坏,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免受外界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能维护其系统自身的循环、平衡与发展。

(2)生态资源的使用、开发。生态资源是环境艺术设计在生态理念影响下,进行设计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设计与开发各类可再生、低污染、低消耗的生态资源原料,并将其资源应用到具体的空间环境设计环节之中。以此发挥出生态资源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减少诸如化石燃料等非生态资源的利用,降低相应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的发生可能。具体在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态资源的应用设计上,就可基于各类生态资源的作用特点进行规划与实践。比如化石燃料在其燃烧进程中,所生成的硫化物与氮气,散播在空气中就会逐渐形成酸雨层,进而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带来严重损害。因此就必须对此类非生态资源的应用进行严格管控,并尽量减少对其的使用。同时对于各类低消耗、低污染的太阳能、风能等生态资源,则需加大对其的开发力度,将其应用到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比如太阳能热水器等形式,进而通过生态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使用与开发,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和谐,促进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循环和平衡。同时针对现代社会生活与工作所生成的废弃物逐渐增多的局面,在对其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还可基于生态理念,进行对废弃物的资源开发与再利用作业,以此实现各类生态资源充分使用、开发的目的。并进而减少废弃物的处理成本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保护其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

3结语

伴随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发展提升与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提高,相应的生态理念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一大趋势与指导性思想。这就需要艺术设计者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体现生态理念,以此提升其设计的生态保护作用,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发展,并促进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姚芳芳.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思路构建和探索[J].中华少年,2015(24):249-250.

[2]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51-54.

[3]李奇.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1):30-31.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4

1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必要性

环境艺术设计即环境、艺术、设计三者的组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善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1环境艺术设计目标追求要求运用生态理念

生态学是专门研究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重要思想是强调人与自然、人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是要在保证人们良好生活质量和各项基本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环境设计,以此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减少物质、能量消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人类、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理念,这与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不谋而合。将生态理念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之中,要求环境艺术的设计师在塑造物质、能量时,将人与自然看成统一的整体,注重艺术设计的持续性、循环性、多样性、高效性、舒适性。

1.2环境艺术设计价值取向要求运用生态理念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追求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和生态价值观。在生态伦理观上,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是人类平等、人与自然平等,是以尊重、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价值观;在生态美学观上,生态美学观在追求形式上“生态美”的同时,追求本质的“生态平衡”,进而创造出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创造出“美感”;在生态价值观上,过去以人类利益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单纯目标的“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如果不对人类自身行为加以适当控制,人类还可能面临更大的生态危机,面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价值观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主动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可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价值取向,要求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1.3环境艺术设计基本原则要求运用生态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遵循“尊重自然、最小干预和最大促进、科学指导、艺术参与”的原则。尊重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本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人类活动肯定会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但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以尽可能减少人类的干预,并尽可能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制造出高品质产品,以减轻人类消费对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通过设计师的手笔,创造出既既包含艺术美感,又满足社会需要的新环境。可见,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决定我们必须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始终。

2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途径

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2.1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

一方面,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生态设计与保护,也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以此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此同时,设计师还要利用生态设计手段,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干扰和破坏,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保障环境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生态恢复与促进,也就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实现生态恢复与改善。设计师要探索用生态的方式,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对被不断增加的废弃物占领、被生产生活破坏的场所进行生态修复。

2.2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生态补偿与保留创新

一方面,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生态补偿:针对工业化所带来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以及非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设计师要注重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补偿性的艺术设计,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设计手段和景观元素来减少工业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性恢复,如鼓励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转而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生态保留与创新,包括对设计对象原有元素的保留、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者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以减少对设计对象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2.3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生态开发与能源利用

能源循环、物质再利用应该贯穿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始终,设计师要尽可能开发、利用各种再生性资源,实现对设计对象资源、材料的循环利用、功能拓展。首先,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材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自然循环系统的构建。如:在德莱塞特尔设计的柏林波茨坦广场中,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广场的水景用水、卫生洁具的冲洗、植物的浇灌等用水都来自于收集的雨水,成为资源开发、废物利用的典范;其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重视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强化场地的自我维持。如:设计师在上海的梦清园构建了一套生态净水系统,并设置了采集太阳能、风能的装置,为水泵提供动力源,其中就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内涵;再次,要重视能源的高效利用,包括控制化石燃料类能源的使用量,提高住宅的隔热性能,充分利用太阳能蓄热,利用垃圾焚烧余热的能源系统,等等,都是高效利用能源的探索和尝试。

3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的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要求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系统多元的原则: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环境意识也随之不断变化。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与联系,注意与环境历史和未来趋势的联结,注意生活与工作的联贯,注意时空的连续性、现实的整体性。其次,环境艺术设计过程,同时也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过程,设计师的设计过程具有双重责任: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仅要给人们提供优越的物质享受,还要有效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此外,在公共建筑、社会性环境设计中,设计师还应该了解消防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同时要了解建筑施工、投资标准、技术指标、材料性能等方面的知识,才能保证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所提的设计方案既切实可行,又能满足人们的潜在需要。

3.2坚持“可持续”的环境艺术设计

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最终的目的是要追求“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坚持“可持续”思想,也就是要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阳光、风向、水体、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条件,积极探索、构建舒适、自然协调、和谐共处的物质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可持续性。总之,“可持续”思想作为最贴近人、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的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在环境布局的整体设计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以巧妙方式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努力构建良性互动、持续循环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

3.3坚持“系统多元”的环境艺术设计

一方面,环境艺术本身是由包括物质形态要素、技术形态要素、艺术形态要素、意识形态要素等在内的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也是具有特定结构、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从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角度加以综合考虑、整体权衡;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在承接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要重视注入新要素,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注重技术与艺术的巧妙结合,注重人与自然、社会、时代的协调统一,使设计作品朝着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作者:赵科军 单位:常德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董俊超.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

[2]姜彬.从生态文明角度浅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5(34).

[3]李卫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6(5).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生态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近几十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迫切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生态设计”的渴求已经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环境艺术设计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势下,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将得到空前发展。生态的环境艺术设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效融合,改善了人类生活生存环境,缓解了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生态视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以“人”的需求为目的而凌驾于环境之上的传统设计理念和模式,其核心理念是用生态可持续的视角来看待环境艺术设计对自然的改造行为。环境艺术的生态设计应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设计系统;修缮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创造设计观。

1.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欠缺生态设计观念

1.1公众意识的欠缺。社会欠缺对公众进行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生态规划、生态系统理论的教育,在实践中表现为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尊重,无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做指导对自然环境进行人为改造。

1.2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欠缺。如今有许多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没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没有将能耗降至最低;没有解决好污染物的排放与扩散问题,许多具有放射性的有害物质材料进入到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方案设计、材料选用及施工工艺中不注重隔音、隔热、保温等节能问题。

1.3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欠缺。设计师是通过设计来正确的引导社会前进方向和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现。如今设计已经市场化,经济化,快餐化,许多低质量的设计看似解决了暂时的问题,但却增添了更大的问题,许多设计师乐道于设计外在的美观而忽视了内部功能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体现为设计师社会责任感的欠缺。

2.生态视野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2.1可持续性的设计策略。可持续性设计原则是定义环境生态设计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这种设计策略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具体体现在设计中的各类设施设备的应用方面,有效地利用自然界的既有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创造出更为健康、舒适、科学的生活环境。

2.2节约性的设计策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设计的繁杂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占用,增加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次数。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和耐用性的最大化、产品使用能耗的最低化应成为我们设计的最终目标。但是,简化设计不等于放弃艺术美学的追求。因此,在简化设计、节约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满足功能和美学的要求。

2.3社会性的设计策略。即避免过度设计所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设计是时代文化的一种表征,任何设计都应考虑到对社会模式、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现代设计中应主张以“生态性”来代替“市场性”,反对出于简单的商业目的而导致用料“奢侈化”的倾向。

2.4安全性的设计策略。即保护自然和人类的安全性,不危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以及正常的生态秩序。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尽量选用可以再生或易于再生的原材料,不使用任何带有副作用的设计材料。同时,这些材料在使用后易于分解、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5舒适性的设计策略。即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更好地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在设计中使设备和器具更复合人体工程学;注重采光、照明、通风、换气等条件;注重审美性和生活情趣的营造;还应关注特殊人群的需要,做到无障碍设计。

生态环境设计范文6

1.1环境

人类生存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个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空间,容纳了各种动植物、水、空气及环境等因素。人类利用该空间获取各种物质及非物质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一方面改变着这一环境,另一方面,又受到了环境的制约,此过程破坏了环境,同时,人们也承受了环境危机所带来的苦果。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生态理念,将这种破坏降至最低。

1.2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首先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因此,其拥有区别于普通事务的意义,散发着艺术独特的“美”与“雅”。环境艺术是指以自然为基础,经开发、利用等环节,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从而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及精神的需求,同时,确保人们感受到艺术美,并带来全新的感官享受。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应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应当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将人类智慧、材料同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确保生态元素与人工元素之间相得益彰。

1.3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对特定环境进行开发与设计,全面考虑到建筑、雕塑、基础设施等的功能及布局,结合成本、审美、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以生态理念为基础,实现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

2.1室内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应从设计手法方面展现自然风貌,利用天然材料表现出贴近生态的情境,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营造一个绿色化的环境,将浓郁的生态文化同设计手法相结合,展现出生态设计理念,同时,利用美学使自然与现代环境相互共生。若要在室内营造出生态景观,则需要对自然进行艺术设计,而非模仿,只有借助于人类的智慧方可实现。室内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需把握如下原则:

(1)自然性。基于生态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用到山、石、水、景等各类生态元素,应尽可能采用天然材料,且各元素间切忌随意堆砌,应从室内空间、总体风格、色调等方面进行考虑,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外,还能够确保各生态元素能够营造出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

(2)人性化。“人性化”原则是指室内空间所有景、物均根据人的需求进行规划,因此,该原则直接决定了设计的成败。例如,切忌只考虑使用自然光,忽视眩光;切忌一味追求室内绿化,而采用有毒植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到人的需求,理解其行为与感情,从而设计出韵味十足、有内涵、有思想的室内环境。

(3)环保性及安全性。生态环境中物种繁多,因此,当在室内空间中诸如生态元素时,不能随意引入。带毒、异味植被及花卉既不健康,也不环保,因此,必须慎重进行选择,追求健康与环保共存,和谐与舒适同在。

2.2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理念的融入

(1)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的融合。在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将自然环境中的自生生态系统整体引入,强调景观设计的循环性。其次,注重自生、共生发展观及朴实的生命观,强调设计源于生态,又回馈于生态。再次,明确设计的终极目标,即满足人的需求,使其身心舒适,同时,使人们感受到自然、道德、天地之间的相互统一。最后,以最小的生态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利益及生态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2)生态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城市繁华的背后,是对情感的冷漠及自然的疏远,因此,利用生态理念设计城市景观可以弥补些许。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城市视为整体景观进行规划,因此,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到营造一种生活环境以外,还应展现一定的特色,形成独特的、极具美感的景观环境。用地选择应考虑城市综合规模及性质,还应全面考察周围地势、水系及人文资源,强调恢复原始、再现自然来美化城市。同时,现代化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生态理念引导人们,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城市景观设计重点在于营造一个舒适、怡人的居住环境,使人的视觉、精神与情感得到满足,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人的行为极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激励,因此,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也必将为城市发展带来难以磨灭的印记。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