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范例6篇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范文1

一堂成功有效的思想教育课,总要需要大量的材料、信息。当前的德育教育存在信息量少,视野不够开阔,内容不够丰富,只有教师的空洞说教,因此很难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缺乏说服力,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在当代信息量超大的网络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网络共享德育资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存储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德育教育更具有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工作,传统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活动不仅仅是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不同的形式去感受和理解德育教育,从而解决思想上、情感上的障碍。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德育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同时更加强化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感知,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学习德育内容,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向前方发展。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对传统、封闭式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变革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各方面的德育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

(四)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学生差异各千,根据他们的长处,为他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尊。教师给出相关的探讨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去搜索相关的资料,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改变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在学校德育教育方面扮演者积极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范文2

一、言传身教 以身立德

常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教而行;其身不正,虽教不从。“为师之道,端品为先”。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教师,其学生怎能不被那洋溢的爱国激情所熏陶;一个乐观向上、敬业有为的教师,对学生怎能不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公正无私的人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总渴望得到效法的榜样。教师和家长最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成为模范。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对是非的辨别,也常常是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取得第一印象。教师的道德情操、工作态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所以,我们教师就应当时时、处处、事事成为学生的楷模,我们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都要自觉地为学生做出表率。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二、创设情境 育心育德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我挖掘教材,“活化”教学内容为生活场景,让学生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还可以及时的将学生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生发出的创新火花,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恰当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乐于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美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注意创造机会,捕捉契机,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有帮助,同时也能以美启真,以美导善,育心又育德。

三、尚德修身 励志育德

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信念。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中国人大部分只生产计算机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周边设备,而且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很少。在操作系统方面,中国缺少自己的操作系统,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仍在加紧研究当中。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自已的责任,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的荣誉感。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我经常收集一些国内国际重大时事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给学生播放或者宣读。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立足课堂 精心育德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德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此背景下,在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接触到了广泛的信息,人生观和道德观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小学德育教师加以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一、借助信息技术,彰显德育工作生动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普及,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和学校,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时间,教学方法当然也应该积极融入信息技术,促进德育工作的生动性得以凸显。首先,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例如,在进行同学友谊德育知识渗透时,教师可以融入多媒体技术视频,为学生播放一段同学纠纷影响同学友谊的视频,让学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分析原因,形式新颖而有效,学生的良好品质也被形成了。其次,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深入推进德育工作开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网络的时空优势,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走进聊天室,聊聊生活中的片段,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德育自然也就更加深入而具体了。

二、运用信息资源,彰显德育工作针对性

网络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平台给学生渗透德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促进了学生主动在网络资源中寻找信息,使得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首先,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充分调动德育资源,给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德育网站中,不仅融入图片、文本、图像以及各种动态资料,还可以融入地区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网络的德育资源库。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置丰富多彩的栏目,如设置时事之窗、德育动态、学校信箱等栏目,拓展学校德育资源,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探究,创新在网络写评语的方式,提高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利用微博、微信、QQ平台等创建网上交流平台,再此平台上教师可以发起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写出网上评语,开展网上德育活动。

总之,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还可以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利用网络新软件资源,促进学生的德育工作成效凸显。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德育教学;策略方法

承接时展的步伐,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基于此,为培养跨世纪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作为新导入的教学学科,深受现代的小学生们的喜爱,小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发明、发展和操作都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急切的操作欲望。这也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的关键所在之一。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庞大工程,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德高教育是一个首要因素,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思想素质是第一位的。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关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要更新教学思路,改变过去为只传授知识而不重祝德育的意识。从教材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话动和方法,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让德育在教学中目然而然地谙彼,“防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人们在享受着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无不担忧地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技术利弊共存的客观现实,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需接受信息技术所涉及到的德育教育。基于这些认识,本人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德育工作的阐述。

首先 提高教师能力修养,配合德育思想的渗透教育工作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这就要求小学计算机的教师要加强自己职业技能,掌握全面的,适应学生们心理的教学技巧和手段,能够行之有效的处理学生们在计算机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点。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思想意识的素养,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们来说,还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定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 规范课堂纪律制度,培养小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有效地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是一个人最好的良师益友,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极强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阶段的德育重点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前沿型的新兴学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任课教师应该细致耐心地从点滴小事抓起,教育学生。如何有效地规范小学生们的行为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定和实行严格的课堂纪律制度。上课前,要做好上机的准备工作,比如穿鞋套、排队等,要求小学生们必须认真做到,使他们养成自觉维护上机秩序和卫生的好习惯;课堂上,要求小学生们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进入机房要对号入座,规范操作,爱护设备,,不可以大声喧哗打闹,禁止吃零食等,通过严格的规范让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忌不要因为这些要求很繁琐,嗦,正是这些细微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养成,所以教师一定要持续耐心地提醒督促学生。

最后 把握教学环境氛围,创设真善美义行的榜样先锋

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快捷,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大方便和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点原因深深吸引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上网。玩游戏等成为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但是,在享受着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无要担忧辩证地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不懂得一些简单的上网规则,可能会被诸如暴力、反动、迷信等不健康甚至十分有害的垃圾信息所污染。这就需要小学计算机教师加强教学引导作用,结合上网课程知识,给学生强调摆正上网的心态,明辨是非,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侮辱和欺诈他人,不破坏网络秩序,上网要用礼貌用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小网民,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真善美义行的榜样作用。比如在教授画板知识的时候,让小学生们发挥想象力,以母亲节和父亲节为背景,制作送给爸爸妈妈的贺卡等,使小学生门具有一颗感恩的心,从小学会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总之,在信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视野,开阔胸怀,同时也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完成计算机教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吴慧芳.网络道德与网络道德教育建设.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C].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德育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的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网民中学生群体是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到10.4%。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的重要群体,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的一种便捷工具,更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知识传播方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都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等。网络的特性使教育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使教育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现实应用中,开启学生管理工作新的思路、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既给高校品德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檀江林等著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重点分析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路径与评价体系;对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内容、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张光慧著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势必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链接,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罗洪铁教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戴黍著的《互联网与高校德育———网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考察》(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罗家英著的《网络影响下高校德育模式变革与构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相关论文等分别从网络文化建设的视角、心理学的视角、和谐校园建设的视角等对网络品德教育进行探讨。[1-6]信息技术与组织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及其决策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信息技术可能会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对组织及其决策产生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即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互构论。[7]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互构理论,认为信息技术对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主体的影响是信息技术与这些部门和主体相互构造的过程,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对学生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或主体的内部结构调整做出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其主体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形态进行修正、改进和创新,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绩效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与这些部门和主体如何最优化结合。

二、信息技术推动学生管理创新的实现机制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转变方式、提高效率创造了空间,同时也为品德教育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机制。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引入、教育手段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学生管理的范围已从有形向无形转变,管理的基本理念已经从“管理为主,服务为辅”转向“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管理方法已经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信息技术的使用将促成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重构,促成管理效率的提升,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平台,促成教师和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并为学生管理创新提供相应的实现机制。

1.信息技术可创造富有特色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正深深影响着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发展。网络的虚拟性、快速性、便利性、综合性的特点对于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的开始,也是挑战的来临。高校品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适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信息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三个层面的社会里,即人类大社会、校园小社会、网络虚拟社会。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进而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网络时代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必须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定大学生对民族复兴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同时,发展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要以校园网为载体,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秉承优良传统、崇尚良好学风、弘扬远大理想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网络的蓬勃发展为充分展示人的个性提供了平台,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个性发展原则要求个性发展必须与全面发展相统一,这为网络时代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我们要按照二十一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内容组织品德教育活动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人类道德普遍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2.信息技术可促成新型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

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包括一个大学生从招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离校整个大学生活中全过程资料的完备管理。[8]具体包含学生信息及班级建设管理、招生管理、迎新管理、学生宿舍管理、评奖评优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品德教育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化,涉及学生在校期间各个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9]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数据资源的进程中,管理部门需要依据学生教育的需求积极开展基础数据库建设,并逐步形成覆盖学生管理各层面的各类数据库。依托这些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可使学工部门充分掌握学生培养各个层面的信息,以便及时为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等都需要中间性基础数据库的支撑。[10]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开发其它各类信息数据资源,建设相应的数据库,为其它学生管理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支撑。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中还存在着公共教育资源覆盖率过低,信息公开率低等现象。在新型学生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利用信息化的独特作用,可促进学生管理的优化升级。传统的人工管理过程将被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所代替,教师和学工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学生事务,使教育与管理过程运行更加流畅和便捷。此外,通过有效存储管理过程数据,也使管理更加透明化,增强了管理的规范性。

3.信息技术可促成学生管理效率的提升

通过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和逐步扩展,能够使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各个层面的信息实现数字化,数据采集实现准确化,数据管理实现统一化,数据利用实现共享化,彻底改变过去数据采集不够精确、数据之间关联性不强、数据运用不方便等弊端,可为学工等相关部门提供精准、及时、便利的数据信息服务,并为学生教育、服务措施的制定、学生成长动态的监测提供有效支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信息化为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提供支撑,也体现了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机制的协调、综合效用的发挥;借助综合电子数据交换平台,交换和整合校内各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从单项管理到综合管理,以便能更好地满足当前对网络时代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需要。通过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实现联网共享,系统掌握学籍、就业、教育等各项基础信息,克服现实中的各种壁垒,建立省内乃至全国的信息联网,实现跨区域的服务,使异地入学、学分互认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确保信息动态准确,提高工作效率。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和过程的管理,使传统的人工管理所无法实现的工作和效率成为可能,实现管理的高效率、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4.信息技术可推动教育者和学生构建互动机制

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功能,有助于畅通施教者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利用信息窗口,建立教师、各级管理部门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渠道,是实现有效交流、了解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利用网络信息窗口,各类管理服务信息,提供各类管理服务,也是高校实现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学生的个性彰显,公开、公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也更加活跃。在这一背景下,依托信息化平台,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风民意调查,即时了解分析学生群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意识,进行定期的教学质量、管理效率的分析,并结合对不稳定因素的动态了解,综合利用网络监控,结合传统的安全防范措施,能够建立三维安全防范系统,预防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信息技术的引入,还能为规范、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提供可靠平台。比如,建立学生自治自律和信息公开平台,形成学生自主进行学风建设和自我管理的便捷通道。

三、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1.学生管理创新中信息技术引入存在的问题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面缺乏创新。一方面,缺乏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受高校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网上互动和现代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中来,诸如网络互动等现代服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未能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思想品德工作方面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仍然沿袭传统的面对面或单向性正面灌输的模式,尚未树立现代信息教育理念。一些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与管理者未能真正掌握新时期新条件下,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能驾驭这一新型的工具。这都使这种新型的思想教育模式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信息化加快与校园基础设施薄弱存在矛盾

以信息技术带动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并加速学生管理创新,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在硬件条件方面,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需要加强移动互联网、4G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从广度和深度上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高校中无线宽带网(3G+WLAN)、光纤通信网络虽然早已成熟并普遍应用,但在使用效果和服务质量上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软件条件方面,但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移动互联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在全方位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利用新的传输工具进行传播交流日趋频繁,特别是短信、网络和微博、微信的应用,使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途径等与以往比都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另外,高校普遍还未真正建立起综合信息网络,信息采集环节措施十分薄弱。因此,以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信息化为基础,深入地提升学生管理与服务水平,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现实需求。

(3)信息技术潜力发挥不充分

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为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等无纸网络化办公和学生管理,就必须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电子流程管理和服务进行集成,以便整合校内各部门需要和拥有的信息资源、关键数据;还应在更深层次中挖掘、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学生能力。当前,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学工处(或学生工作部)建立学生管理系统,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建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财务处建立学生消费管理系统,图书馆负责学生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校管理中的各业务部门往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分散化建设管理方式,导致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偏低,各信息平台交互功能不完善,整合资源能力较弱,并使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信息系统资源的整合不够有效,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上不够紧密,造成网络和信息系统出现自我封闭、条块分割、信息隔绝等现象。甚至有些部门尽管采用了先进的信息系统,但对信息资源的搜集还处于无序或无效状态,从而导致信息资源极为分散,加之缺乏相应的整合与管理,使运行效果不理想。

(4)校园信息安全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信息安全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校园信息管理参与者并不重视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威胁,或者将信息安全认识局限在IT方面,尚未形成明确、合理的信息安全措施去指导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必要的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风险防范的教育培训还很欠缺。同时,重安全技术、轻安全管理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有时信息安全还要越来越多地面对隐私保护和道德问题,这些也给学生管理创新带来挑战。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1)树立信息化支撑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理念

信息技术提供的自动化功能和通信功能,有助于构建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提高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强大的通信和交互功能,有助于畅通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各类应用平台,开展管理机制创新和应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让网络成为传承人类道德普遍价值的新手段。高校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开展以人类道德普遍价值教育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交流、网上辩论赛、网上教学等活动,在校园博客、论坛中将人类道德普遍价值贯穿于新闻的报道,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对话和积极渗透,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不断改进和提升网络平台,强化民族精神,增强网络的宣传力和影响力。

(2)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疏通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品行道德教育的渠道

网络时代,多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更容易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心理品质和特征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因此,价值观教育应通过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及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其对健全人格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感。大学生人类道德普遍价值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全员都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学生立德成才的环境,形成健全人格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3)整合网络资源,拓宽网络教育课堂,占领网上教育阵地

网络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是开展大学生品行道德教育的网上阵地,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品行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建设优质网站。在这些网站中,不断宣传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让大学生主动寻找先进文化,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是有效开展网络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径。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品行道德教育的授课特点,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可以将品行道德教育课搬上网络,首先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品行道德教育课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将网上热点问题搬到课堂上,运用相关的知识理论来进行实事分析和解读,从而达到品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同时由于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可以不断拓展品行道德教育的途径,将品行道德课搬到网路上,根据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安全、动态、互动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克服了课堂教学的单一性,通过内容和途径的拓宽,网络品行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借助于信息技术与组织理论,构建出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创新的实现机制。其次,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品行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理念缺乏创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技术潜力发挥不够充分、信息安全处于起步阶段等诸多薄弱环节,据此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支撑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可以肯定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管理创新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段,信息技术必将为高等教育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撑和活力,为提高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2:180.

[2]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9:210.

[3]ThersaHeintze,StuartBretschneider.InformationTechnologyandRestructuringinPublicOrganizations:DoesAdoptionofInformationTechnologyAffectOrgani-zationalStructures,Commmunications,andDecisionMaking?[J].JournalofPublicAdministrationResearchandTheory,2000,10(4):801-830.

[4]LeonJ.Osterweil,LynetteI.Millett,andJoanD.Winston.SocialSecurityAdministrationElectronicSer-vicesProvision:AStrategicAssessment[M].Washington,D.D.: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7:121.

[5]丁元竹,张强,张欢.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07).

[6]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视阈下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J].中国国情国力,2012(3).

[7]李国鑫,王雅林.基于技术与组织适应性的信息技术绩效模型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6).

[8]吴挺.浅谈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工系统的设计思路[J].软件,2013(1):14-16.

[9]陈林海,陈永忠,董志昕等.基于校共享库模式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研究与构建———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信息道德教育;信息技术课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018-02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中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这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帮助,使得学生在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但是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一切是非善恶同时存在,对高中学生的思想、生活与学习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高中学生正在形成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令教师和家长不得不深思。信息技术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场所,与此同时信息道德教育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信息道德教育与信息技术课堂的关系

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信息道德的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

1、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伦理和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信息道德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预期的教学目的进行了说明,信息道德教育贯穿了这三个维度,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时刻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2、信息技术课堂是高中生信息道德得以发展的舞台

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就是讲信息技术教学对高中生信息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信息和利用技术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技术课堂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堂与信息道德教育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我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好信息技术课堂这个舞台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以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栋梁之材。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异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说学生们仅仅是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没有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那么空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而当今的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德育。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信息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没有掌握好信息道德教育时机

尽管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学科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在提升但是侧重点更多的是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这三个方面,对于信息道德的教育仍然没有可到实质性的落实。在很多的调查中现实,一线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信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将其与信息技术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信息道德教育的时机。

2、教师没有认识到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生是一个心智趋于成年的群体,他们不再认为自己的学习应是一个被动的接纳过程,更多的应该是发现学习或主动地形成认知需求,在这样的一个认识情况下,教师将信息道德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有甚者会做出一些与教师要求相悖的行为以发泄自己对教师的不满。

教师要了解教学的对象,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与学生融为一个整体,设身置地的去考虑学生的心理。也只有这样教师才知道在什么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是有效地。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存在对中学生成长不极这不利的因素: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色情、暴力游戏……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中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今天我国需要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信息道德教育。由于信息技术是高中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平台,那么如何把信息道德教育渗透于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信息道德

1、在教学目标中渗透,做到有的放矢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信息技术部分明确地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要求“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实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信息道德作为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便有了指导方向。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作用、评价功能。在课堂教学目标中明确信息道德教育目标,有助于教师对信息道德教育的调控和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里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在网络知识教学的同时增加或加强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

2、在教师课堂行为中渗透,做到言行身教

信息道德教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更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优秀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和有益影响。例如课结束后,教师将自己座位的椅子摆好,再下课。然后让学生也各自将自己的座位摆好,让机房的椅子始终处于整齐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学着教师自觉地摆好椅子。再比如,在“文件夹管理文件”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培养学生分门别类管理文件的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果教师建立一个文件后随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会把坏习惯传给学生,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每个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环节中自身的表率作用。

3、在课堂案例中渗透,做到情景学习

案例的引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案例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信息道德。案例内容影视符合信息道德要求的,可以让学生从中意识到信息道德的重要性,使其感悟信息道德关系的复杂性,并可以从案例中的实例得到经验,以规范自己的信息道德行为。

例如在《声音的采集》案例中,教师将一对母子的QQ对话作为案例,母子双方都更改了年龄,并通过变声器改变了性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中,彼此很熟悉的俩个人却通过网络变成了两个虚拟世界的情侣。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网络的利与蔽。QQ聊天是高中生常用的聊天工具,由此使得学生有切身的体会,从而认识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

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渗透是一种对学生意识的潜在教育,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便可以认识信息道德,进而规范自己的信息道德行为。

4、在课堂讨论中渗透,做到加深认知

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是一项周期比较长的工作,不能仅仅靠几节课来完成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讨论课”的方式来辨明是非。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事先准备一个信息伦理道德问题的典型事例(比如软件盗版、信息安全、网络诈骗、QQ盗号、聊天交友等问题),当课堂正常任务完成后,就组织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教师给以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讨论中会逐渐提高认识,深切感受到遵守信息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有些感悟深刻的学生,还会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帮助老师影响和教育更多的人。

5、在作业反馈中渗透,做到及时强化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对学生行为的强化,及时正确的强化有利于学生信息道德的发展。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者强调正强化和负强化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起必要的作用,及时的正强化有利学生正确行为的重复,负强化有利于减少学生错误行为的发生频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中不仅仅涉及到正强化与负强化,教师更多时候采用的使惩罚措施,这就需要加大了教师对惩罚的理解。惩罚和负强化并不是同一概念,惩罚会带来很多的教学负效应,如把握不好这容易适得其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信息道德行为的反馈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形成起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要注意学生上交作业的途径、作业完成的方式、作业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作业过程中的思维变化等多个角度。做作业的过程会涉及信息道德意识,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行为三个方面,是学生信息道德的完整体现,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作业反馈,而且返回要从多维度进行,不能只对其结果反馈,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只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信息道德教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将信息道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而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信息道德教育素材,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渗透,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索.广东教育,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