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工作总结范例6篇

城市低保工作总结

城市低保工作总结范文1

(一)各市综合实力评价总结果

1各市综合实力评价总结果位次排列。按照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区9个地级城市指标数据进行评价比较,2003年各市综合实力,总得分排序为:包头市排第1位,总得分为17231分;呼和浩持市居第2位,总得分为13166分;鄂尔多斯市居第3位,,总得分为11560分;呼伦贝尔市居第4位,总得分为9443分;通辽市居第5位,总得分为7845分;赤峰市居第6位,总得分为7087分;乌兰察布市居第7位,总得为6390分;巴彦淖尔市居第8位,总得分为6262分;乌海市列第9位,总得分为6097分。

2各城市分类及主要特点。按城市综合实力总得分情况,9个地级城市可划分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次强城市、中等城市、较弱城市四种类型。其各市所处类型及主要特点是:

(1)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包头市综合实力评价得分在150分以上,属于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其主要特点是:人口素质高、劳动力管理利用好、经济发展总量大、经济质量高,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等指标在全区各市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2)综合经济实力次强城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综合实力评价总得分均在100分以上,属于综合实力次强城市。这类城市的主要特点是:社会经济体系结构比较协调、完整,各大领域发展的比较均衡,在总量、结构、质量指标上均获得较高分值,没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3)综合实力中等城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综合实力评价总得分在70――99分之间,属于综合实力中等城市。这类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市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较强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优势与缺陷并存,城市的综合实力不高。

(4)综合实力较弱城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综合实力评价总得分均在70分以下,属于综合实力较弱城市。这类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小,资源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各项子系统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

(二)各子系统综合实力评价结果

在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子系统可分别从几个侧面反映各地综合实力发展情况,反映各地内部发展的均衡性。

1人口与劳动力一级子系统评价结果。城市的人口、从业人员为城市价值创造提供生产和消费基础,人口的结构与素质、管理与利用是城市实力的内生变量和基础结构。从该子系统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看,包头市分值最高,为2525分;依次是呼和浩特市(2504分)、赤峰市(2168分)、巴彦淖尔市(2023分)、乌海市(1700分)、乌兰察布市(1692分)、鄂尔多斯市(1685分)、呼伦贝尔市(1114分);通辽市得分最少,为277分。

2经济发展一级子系统评价结果。经济发展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提高的基础,是城市具有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的基本保证,是推动城市综合水平提高的关键,在城市总体评价中占有重要位置。从该子系统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看,包头市分值最高,为7752分,依次是呼和浩特市(5511分)、鄂尔多斯市(3035分)、乌海市(2901分)、通辽市(2358分)、乌兰察布市(2121分)、赤峰市(1436分)、呼伦贝尔市(1133分);巴彦淖尔市得分最少,为413分。

3社会发展一级子系统评价结果。社会发展子系统是用来评价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健康”状况,衡量经济发展最终目的的实现程度。从该子系统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看,鄂尔多斯市分值最高,为4568分;依次是呼伦贝尔市(3680分)、包头市(3551分)、通辽市(2923分)、呼和浩特市(2824分)、赤峰市(1983分)、巴彦淖尔市(1803分)、乌兰察布市(1222分);乌海市分值最低,为929分。

4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一级子系统评价结果。城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城市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从该子系统综合实力评价得分看,呼伦贝尔市分值最高,为3516分;依次是包头市(3463分)、呼和浩特市(2327分)、通辽市(2287分)、鄂尔多斯市(2272分)、巴彦淖尔市(2023分)、赤峰市(1500分)、乌兰察布市(1355分);乌海市分值最低,为567分。

二、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反映出的共性问题

1地区间综合实力差距较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实力较强城市和综合实力较弱城市的综合实力,高低悬殊,差距较大。综合实力评价,得分最高的包头市为17291分,而乌海市的得分只有6097分,二者相差11194分。

2大部分城市城市化发展滞后。加快推进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几年,各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仍然很低。2003年,乌海市城市化水平为859%。呼伦贝尔市为626%、包头市为603%,呼和浩特市为457%,巴彦淖尔市为326%,鄂尔多斯市为324%,通辽市为241%,乌兰察布市为226%,赤峰市为214%。除乌海、呼伦贝尔、包头3市外,其余6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都很低。这既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也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城乡居民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赤峰市交通事故为3683件,死亡353人;包头市为2598件,死亡218人;乌兰察布市为1637件,死亡207人;呼和浩特市为1473件,死亡264人;通辽市为1296件,死亡229人;巴彦淖尔市为803件,死亡185人;鄂尔多斯市为776件,死亡195人;乌海市为155件,死亡75人。在交通事故增加的同时,刑事案件发案数也不断上升。2003年,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乌海市为4673件,呼和浩特市为4035件,包头市为3200件,赤峰市为2527件,巴彦淖尔市为1764件,通辽市为1270件,鄂尔多斯市为1080件,乌兰察布市为365件。社会治安不好,刑事案件发案数居高不下,交通事故较多,影响了居民的安全。

4就业问题仍较严峻。由于职工下岗、失业,加之待业青年难以就业,就业问题仍是摆在各市面前的一个难题。2003年,呼伦贝尔市登记失业率为730%,通辽市为712%,乌海市为616%,包头市为450%,巴彦淖尔市为420%,呼和浩特市为413%,赤峰市为229%,鄂尔多斯市为097%,乌兰察布市为096%。失业率高,就业困难,不但将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而且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二)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反映出的个性问题

1制约呼和浩特市综合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综合实力评价结果显示,制约呼和浩特市综合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1)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偏小。2003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9850亿元,比包头市低9454亿元。

(2)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偏低。2003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0%,比包头市低61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收入偏低。2003年,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为7254元,比包头市低1962元。

(4)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偏低。2003年,呼和浩特市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46%,与应保尽保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5)城市环境较差。2003年,呼和浩特市空气污染较严重,综合指数为83,与呼伦贝尔市有较大差距;城市人均绿地覆盖面积为451平方米,比包头市低2891平方米。

2制约包头市综合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综合实力评价结果显示,制约包头市综合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1)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偏少。2003年,包头市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41人,比呼和浩特市少406人。

(2)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偏低。2003年,包头市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为556%,比呼和浩特市低451个百分点。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率偏高。2003年,包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负债率达5526%,比通辽市高1958个百分点。

(4)城市空气污染较严重。2003年,包头市空气污染指数为139,是全区城市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5)污水处理率偏低。2003年,包头市污水处理率为51%,远未达到规定处理标准。

3制约鄂尔多斯市综合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综合实力评价结果显示,制约鄂尔多斯市综合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1)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偏少。2003年,鄂尔多斯市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40人,比呼和浩特市少507人,在9个地级市中排第4位。

(2)经济规模偏小。2003年,鄂尔多斯市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201亿元,比包头市低33103亿元,仅是包头市的一个零头;地方财政收入为430亿元,比包头市低2546亿元,在9个地级市中排第5位。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2003年,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56%,负债率较高;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6%,在9个地级市中排第5位。

(4)城市人均绿地覆盖面积小。2003年,鄂尔多斯市人均绿地覆盖面积为360平方米,比包头市少2982平方米,在9个地级市中居第7位。

4制约赤峰市、乌海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综合实力提高的主要因素。综合实力评价结果显示,制约这6个城市综合实力提高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是人员结构与素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城乡居民收入、环境等方面与综合实力较强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三、提高内蒙古地级城市综合实力的对策

(一)要加快推进地级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1要降低进入城市的门坎。各市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降低进入城市的门坎,用准入条件取代城市人口的控制指标。凡在城市内有固定住所、合法职业和稳定经济来源的居民,本人及其随同居住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市户口;凡是引进的各类人才,其本人可优先办理城市户口,其配偶子女可随调、随迁。

2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扶贫开发移民和生态移民工程,将不适宜人生存的农村牧区人口,有计划、有步骤地整体迁入城市周边地区。

3要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市有序流动。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为农牧民进城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培训服务。各市劳动部门在办理农牧民进城务工手续时,除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收取证书工本费和职业介绍费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4要积极稳妥地拓展城市区划空间。各市要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地调整行政区划,逐步拓展城市区划空间,扩大城市的管理范围。

(二)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1要全面提高有发展前景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对传统产业,各市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论证和整顿。对没有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传统产业,要下决心,坚决淘汰掉;对仍然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和加工工业,要舍得投入,充分运用高新技术设备进行彻底的更新改造,全面提升这些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

2要注重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各市要处理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城市工业由开发制造初产品为主向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转变。

3要强化信息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强化信息业的发展,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各市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各市一是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二是要加速发展微电子和软件产业,提高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

4要积极发展新型第三产业。要重视发展服务业。在继续加快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修理、美容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要特别加快金融、物流、旅游、咨询、家政、托老、护理等新型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三)要切实加强城市基础建设

1要切实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各市要把交通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在加强交通建设时,要注意与旧城区改造结合起来,与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轿车的发展趋势结合起来,与城市超前规划和发展结合起来,拓宽、改造建设一批快速道路网,彻底改善城市交通不畅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城市功能。

2要切实加强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建设。在供水建设方面,在切实抓好城市居民和企业节水工作,适当抽取城市地下水的同时,要重点做好向城市引水的建设,以保证城市居民和企业用水日益增多的需要。在污水处理方面,各市一是要突出抓好企业,特别是污染严重企业的污水处理建设,防止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二是各市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大投资力度,高标准地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加强对污水的再处理工作。

3要切实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抓好城市环境建设,一是要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二是要加强对废气排放的管理力度。三是要抓好城市的净化、美化、硬化、亮化工作,建设新的人文和生态景观及休闲娱乐场所。四是要继续抓好“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街道”建设,强化文明意识和现代化意识,增强市民和游客的责任感,全面推进塑造城市文明建设工作。

(四)要继续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1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一批本市急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教育的基础上,各市应从本市实际需求出发,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一批急需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彻底改变高级人才奇缺的状况。

2要切实提高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待遇。各市要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视角出发,参照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生活待遇标准,切实提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生活待遇标准,使之能够留住市内人才,并能吸引市外人才来本市创业。

3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建立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从根本上改变科技成果与经济发展脱节现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真正实现科技转移的市场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五)要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要下大力解决居民就业问题。扩大就业面,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各市市委、市政府都要把城市居民就业作为重点工程抓紧抓好。要重点抓好失业、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实解决好就业工作。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加速发展投资少、收益快、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工商、税务等有关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城镇居民自谋职业,走个体致富的道路。

城市低保工作总结范文2

我国现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低保制度”)的设计思路和救助标准,决定了低保对象将持续生活在贫困之中。大量的表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救助标准仅能维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存,不足于预防贫困。如,亚行专家组通过测算发现,全国35个城市中的27个城市的救助标准低于估计的贫困线。其中,有17个城市的救助标准和估计的贫困线之间的差距大于10%[1].尚晓援教授的研究结果证实,四个受访城市的救助标准大体为当地平均收入的27-28%,而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是中位收入或人均收入的60%[2].

实际情况是,我国城市低保对象绝大多数生活在极端贫困中。仅以发达地区北京市东城区为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低保家庭的人均月消费支出,仅相当于该市一般家庭的42.7%,其中食品类一项就占整个家庭日常消费支出的56%;低保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不仅远低于一般家庭,且多接近或者超出淘汰的使用年限;无房产权户在九成以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且三分之一以上者仍居住在破旧及危房中。不仅如此,物质匮乏也使低保家庭滋生出一种日益增长的无能为力和没有尊严的感觉,一种除每日挣扎生存外不能思考、规划或梦想的感觉。如,基于经济原因,超过八成的低保家庭表示已多年没有去过娱乐场所,近六成的低保家庭自述无法参与社区活动和交往,半数左右的低保家庭坦言没有钱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等等[3].

更为严重的是,城市低保家庭虽然以生存的意志度过每一天,努力应对贫困,但由于缺乏向上攀登的机会阶梯,难以实现寻求一种更美好生活的愿望。试想,如果阶梯到位,其努力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而最好的机会阶梯,应是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4].

二、摆脱贫困:有工作就是福

在有关城市低保对象如何摆脱贫困的讨论中,一个颇有的观点认为:就业是城市低保对象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本文认同这一判断,并提出以下三个理由加以佐证。

第一、对低保家庭而言,在普遍缺乏物质和生产性资产的情况下,劳动力实际上构成了其众多生存策略的核心,因而可能是其主要甚至是惟一的资产。为低保家庭提供运用其最有价值的资产——劳动力就业的机会,其脱贫效果可能最为彰显。

第二、城市低保对象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产。主要表现在量大(绝对数量)、面广(普遍程度)两个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贫困人口相比,我国城市低保对象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劳动年龄人口(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所占比重较大。根据学者唐钧的估计,在全国1930.8万(2002年6月的数据)城市低保对象中,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四类对象(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待岗职工和在职职工)约占全部对象的61%.如果加上与他们相关的“低保家庭其他成员”,总计高达85%[5].也就是说,我国城市低保对象可能具有就业潜力的人口超过八成。而香港特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以香港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为例,截止到2003年12月,香港综援计划个案总计290206万人,其中年老者占整个综援人口的50.7%,永久性残疾占5.4%,健康欠佳者占7.7%,单亲家庭占12.9%,低收入者占4.7%,失业人员占17.3%,其他人员占1.5%[6].换句话说,即便满打满算(单亲家庭、低收入者和失业人员三者合计),香港特区全部综援个案中,可能具有就业潜力的人口约占四成。不足大陆地区的半数。

城市低保对象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处于劳动年龄段的未就业人员多,涉及面广。基于北京市东城区的调查结果,在受访的1275名低保家庭成员中,共有909人属于劳动年龄人口,其中未就业人员高达539人,占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57.3%.进一步表明,在这些未就业人员中,共涉及低保家庭383户,占调查总户数的81.3%.也就是说,有八成多的低保家庭至少右一名处于劳动年龄段的未就业人员。

显然,城市低保对象储备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我国急剧的经济社会转型和低保制度建立初衷直接关联。因为,我国低保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配合国有改革、为失业和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大量失业、下岗人员进入低保群体,会形塑其生态,形成一个有别于传统对象(以“三无”对象为主)的人口结构。正因如此,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挖掘低保对象蕴藏的宝贵资源,无论是对深化城市低保制度抑是缓解城市“新贫困”,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含。

第三、绝大多数城市低保对象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和动机。就业意愿和动机是劳动力资源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前提。众多显示,造成低保家庭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长期下岗或失业[7];低保家庭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找工作难[8];低保家庭最希望社会或政府提供的帮助是为家庭成员提供就业机会[9].北京市东城区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受访的539名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未就业人员中,89.1%的人表示有就业的意愿。在余下者中,大多是限于自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技能和有家庭成员需人照顾。

事实上,目前许多城市的低保对象每年以数万计的速度退出低保制度庇护,正是积极就业政策产生的独特功效。据媒体报道,截至2003年9月末,天津市通过建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联动机制,已有5万多名"低保户"实现再就业,主动退出吃"低保"行列。上海市实行劳动就业和民政救助联动以来,仅2003年就有5万多低保家庭退出“低保”,走上就业岗位。江西省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等多种就业形式,2003年享受城市低保的人数比2002年年减少了13万人,首次出现负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对低保家庭而言,就业有助于走出贫困,恢复自身价值和尊严,代表着一种福气;对政府而言,提供低保对象就业机会,促进其就业和再就业,是减轻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低保制度规范化的核心内容和未来的工作重点。

三、就业难点:最后雇佣或者根本不被雇佣的人

就业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质量和脆弱程度。从收入和健康的角度看,脆弱性是指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将要经历的收入和健康贫困的风险[10].脆弱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难以用单项指标测量。本文拟用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健康状况、未就业时间和家庭负担等指标来量度处劳动年龄段未就业的城市低保对象(简称“低保未就业人员”)的质量和脆弱性。如无特别说明,下文资料主要来自北京东城区低保对象的抽样调查。

1.年龄以中高龄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对象中,年龄在30岁以上的占90.2%,35岁以上的占79.9%,可见低保未就业人员多处中高年龄。这一年龄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2004年北京市用工单位年龄要求在30岁以下的占71.4%,35岁以下的占91.9%[11].

2.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资料显示,受访对象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占8.4%,初中的占38.6%,高中(职高、技校、中专)的占50.3%,大专及以上的占2.8%.可见,低保未就业人员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两者合计占88.9%.这一学历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差距也很明显。据统计,2004年北京市用工单位文化程度需求为大专及以上的占总需求量的39.3%,为高中的(职高、技校、中专)占总需求量的42.3%,为初中及以下的占总需求量的9.2%[12].

3.无技术或技能单一。劳动部门颁发的技术证书是劳动者拥有特定专业技能的客观标准之一。从调查结果看,78.1%的低保未就业人员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证书。即便是已获得技术证书的人员,其劳动技能也十分单一。如,持有机动车驾驶证者超过半数。这显然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一定的落差。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用工单位对求职者各项技术等级有要求的占44.6%[13].

4.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调查显示,在受访的539名低保未就业人员中,自述身体状况较差的占42.8%,其中患有慢性疾病和严重疾病的比例高达25.6%;患有不同类型残疾的占19.3%;完全丧失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分别占9.7%和25.4%.

5.未就业时间长。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低保未就业人员长期处于无工作状态。数据显示,71.6%的人累计无工作时间达3年以上,57.2%的人累计无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31.4%的人累计无工作时间在10年以上。

6.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的人多。在调查的1275低保家庭成员中,老年人(60岁以上)占10.8%,在校学生占20.1%,身患各种疾病的占28.6%,残疾人占12.7%;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合计占9%.从涉及的家庭数看,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涉及103个家庭,占家庭数的21.9%;在校学生涉及238个家庭,占家庭数的50.5%,老年人涉及115个家庭,占家庭数的23.4%.显然,老、幼、病、残人员在低保人口或家庭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不能独立生活的人多,不仅会增加家庭负担,也会拖累其他成员进行有收入的劳动。

由上可知,城市低保未就业人员的典型特征是:中高龄初级劳动力,不良的健康状况,长期未就业,家庭中不能独立生活的人多以及家庭成员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就限。应当说,在劳动力市场总量和结构失衡的背景下,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这批人显然处于弱势地位。倘若把劳动力市场需求人员加以排序,可以肯定,他们属于劳动力市场中最后雇用或根本不被雇佣的人。

四、政策选择:投资于工作岗位和社区

上文表明,我国城市低保对象主要是这样一类弱势人群:他们持续生活在贫困中。虽然就业是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但限于劳动力的质量和脆弱性,他们大多沦为劳动力市场中最后雇用或根本不被雇佣的人。

针对城市低保对象的脱贫政策必须根基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而投资于工作岗位和社区是当前政策的现实选择。具体而言,基于城市低保对象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无技术或技能单一,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未就业时间较长和家庭不能独立生活成员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对保持低保家庭可持续生计,进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至关重要。

所谓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其核心主要有两点。一是基于劳动力的支持性项目。由于绝大多数城市低保对象只有弱就业能力,有目的性的开发一些基于劳动力的支持性就业项目显得尤为紧要。这些项目的目标不在于有效利用低保家庭的劳动力资源,为创造更多的财富,而是通过就业这一政策工具增加低保家庭的收入,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控能力,进而建立被贫困摧毁的尊严感。一句话,为城市低保对象提供工作机会是为了改善本人及家庭福利。二是就业支持性项目应以社区为基础。与其他就业人群相比,城市低保对象再就业有其特有的困难和障碍,如技能水平低,健康状况差,家庭需要照顾的成员多,无法承受工作期间的费用和难以利用职业训练将其技能转化为可以转业的技能等。而让他们在社区内就业有助于缓解上述。这是因为,在家门口工作不仅能大幅减少城市低保对象的就业成本,方便他们照料有需要护理的家人,更为重要的是,社区就业能配合城市低保对象的自身素质。因为社区岗位(如社区保安、保洁、保绿等)对从业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经过短期的职业培训可以很快达到上岗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城市低保对象工作机会的重要来源。

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主要责任在政府。一方面,每天生活的重压和渴望就业的意愿,迫使低保对象几乎穷尽了所有的再就业资源和可能的就业机会,但限于经济因素和自身素质,他们大多被排斥在劳动力市场之外,成为“剩余劳动力”,亟待政府的援手。另一方面,帮助社会特困群体就业和再就业,使他们摆脱贫困,既是政府应有的责任,也是职责所在。

从现有的经验看,政府可采取三种方式为城市低保对象创造就业岗位。一是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公共服务工作项目,如平地造林、河道管理、市容整治、防疫防灾等。二是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如社区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车辆看管、小区物业管理等。三是培植低保对象自己的就业组织。如小额贷款组织,社区公共服务社等。这些项目或组织的开发和挖掘,不仅能为城市低保对象直接提供短期工作机会,支付其酬劳,以维持其基本生计,进而实现“救急也要救穷”的目标。从更长远一点看,也有助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和管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一言蔽之,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创建机会和本地财富的新循环。

应当说,为就业特困群体(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正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其社会效益也很明显。目前在全国开展的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内容的再就业援助行动,为就业特困群体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低保对象的贫困面貌。根据媒体报道,北京市2004年再就业援助活动周期间,全市将以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为重点,为失业人员集中开发5000个就业岗位;上海市通过开发环境保护协管、市容环境协管、交通协管、社区助残助老、卫生消毒保洁等12个项目,预计2004年可使6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在努力开发支持性就业项目并使之成为常设机制的同时,也应尽早防止可能出现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支持性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二是支持性就业可能降低就业者市场就业的意愿,产生“职场疏离”。

注释:

[1]亚行专家组(2002):《城市贫困》,未公开出版。

[2]尚晓援(2003):《中国救助体系研究报告》,未公开出版。

[3]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2004):《东城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低保人员劳动就业研究》,未公开出版。

[4]国际劳工局(2003):《努力摆脱贫困》,国际劳工大会第91届会议局长报告。

[5]唐钧(2004):《“可持续生计”与城市就业》,未公开出版。

[6]参见香港社会福利署网站,网址:http//info.gov.hk/swd/html_tc/

[7]湖南省统计局(2003):《湖南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状况调查报告》,来源于湖南省统计网站。

[8]民政部(2002):《全国百城万户低保抽查结果》,来源于湖南省统计网站。

[9]资料源自作者的调查笔记。

[10]世界银行(2001):《2000/2001年世界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出版社。

[11]参见北京统计信息网:“2004年什么条件的人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网址:http//bjstats.gov.cn.

城市低保工作总结范文3

去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42号),并召开全国社会保障工作会议部署实施,这标志着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工作,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进一步做好20**年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认真搞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

在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为适应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明年要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朱铬基总理要求各地要把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当成大事来抓,及早提出操作方案,抓紧付诸实施。并要求中央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做好改革方案的宣传解释、各项保障制度之间的配合、新老体制之间的过渡等工作。各地要深刻领会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认清形势,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协同搞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以此为契机,加快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到应尽的职责。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轨的过程中,民政部门要重点做好离开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中做到平稳过渡,规范实施。

二、努力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尽快使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保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在全国已普遍建立,但目前这项制度的实施还未达到其应有的覆盖面,尚有大量城市贫困人口由于各种原因未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由于贫困人门数量较多,本着循序渐迸、逐步扩大范围的原则20**年,全国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总人数要有较大的增加,缩小应保未保面,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彻底解决保障对象遗漏问题。今年首先要按国务院要求,对中央、省属企此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以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程中涉及的下岗、失业人员,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给予保障。新增保障对象属于未参加社会保险的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其家庭收入一律按实际收入计算,属于国有企业的职工,仍按其应得收入计算,对其中生活确有困难的,可采取粮油帮困措施或临时救济解决。

三、推动地方财政加大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人,是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口都能享受保障的前提。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确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补助。"这为彻底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不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但中央财政对部分地区的资金补助只能是一种补充,而地方财政仍然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的主体,不能因此产生依赖思想。各地要千方百计地筹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按当地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人数及所需资金足额列入预算。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各地民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和增加省级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形成可靠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省级财政没有列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少数地方,今年要予以解决;省级财政投入资金不足的,要积极争取增加投入。

四、继续深入贯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监督工作

依法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地要抓紧制订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办法。要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建立执法检查监督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参加,定期组织检查(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执法水平。要认真贯彻监察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民政部联合下设的《关于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通知》(监发[2**0]6号)精神,对去年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明原由,采取坚决措施予以纠正。

五、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构

目前,一些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在街道办事处设立社会救助中心、在居民委员会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解决了最低生活保障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不足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经费,在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为更好地解决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缺乏的问题,要求各地统一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设立社会救助中心,在居民委员会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专门从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同时加强街道和居委会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他们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工作经费,使他们确实能够担负起具体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任务。

城市低保工作总结范文4

GPI指数的提出

GPI指数的概念GPI是国内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指数(GDPPollutantEmissionIndex),是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指标。GPI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在环境统计公报、环境状况公报中,废水的统计指标有废水排放总量、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COD)、废水中氨氮排放量;废气统计指标中有二氧化硫排放量(SO2)、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状况主要由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来衡量。因为废水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废气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在污染物排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本研究选取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COD)、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SO2)、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工固)作为GPI的分析指标。

GPI指数的作用GPI指数是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关系的指数,它能反映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的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状况,也能反映经济与环境发展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性情况,以及对过去发展状况和相关工作的总结和评价等。GPI指数提供了一个科学客观的、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是对经济与环境系统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GPI可以对城市经济与环境系统进行衡量,纠正唯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片面倾向,使城市有一个合适的近期努力方向和科学长远的奋斗目标。GPI把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起来,为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及城市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达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基于GPI的城市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分析

部分城市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在分析城市经济发展与工业污染物排放状况中,考虑分析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工业污染物指标的代表性,本研究选取全国三类23个城市(直辖市3个、部分省会城市7个、部分非省会城市13个)作为分析对象,统计了2011年这些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废水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废气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运用公式(3),计算了GPI工业COD,即单位GDP废水中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运用公式(4),计算了GPI工业SO2,即单位GDP废气中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运用公式(5),计算了GPI工业固废,即单位GDP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部分城市工业GPI分析从GPI工业COD的平均值来看,有16个城市GPI工业COD的指标值低于23个城市的平均值5.65,其中直辖市、省会城市的GPI工业COD平均值分别为2.56、5.01,均低于23个城市的平均值,而一般城市GPI工业COD的平均值6.72高于其平均值。从GPI工业SO2的平均值来看,有15个城市GPI工业SO2的指标值低于23个城市的平均值36.27,其中直辖市的平均值22.45低于23个城市的平均值;省会城市和一般城市均高于其平均值,而省会城市的平均值41.65高于一般城市GPI工业SO2平均值的36.56。从GPI工业固废平均值来看,有17个城市GPI工业固废的指标值低于23个城市的平均值0.47,其中直辖市的平均值0.18低于23个城市的平均值,省会城市和一般城市GPI工业固废的平均值均高于其平均值,其中省会城市的平均值0.50低于一般城市GPI工业固废平均值0.52。根据图中所示,2011年按不同的城市类别列举出23个城市工业GPI的指标值。在3个直辖市中GPI工业COD、GPI工业SO2、GPI工业固废指标值中,重庆最高,北京最低。由表1可以看出,重庆在直辖市中废水中的工业COD排放量、废气中的工业SO2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最高,北京排放量均最低。在7个省会城市中,GPI工业COD指标值中南宁最高、哈尔滨最低,南宁废水中的工业COD排放量最高,哈尔滨排放量较低;GPI工业SO2指标值中乌鲁木齐最高、南宁最低;GPI工业固废指标值中昆明最高、哈尔滨最低,昆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最高,哈尔滨排放量较低。在13个一般城市中,GPI工业COD指标值中宜宾最高、青岛最低,宜宾COD排放量位于第3,青岛位于第10;GPI工业SO2指标值中宜宾最高、本溪最低,由于宜宾SO2排放量位于第3,本溪排放量最低;GPI工业固废指标值中本溪最高、中山最低,本溪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最高,中山排放量最低。一般来说,GPI值的高低主要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存在不同;二是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三是各城市的经济结构存在不同;四是各城市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方面存在差异。

部分城市GDP与GPI的综合分析根据23个城市GDP、GPI工业COD、GPI工业SO2、GPI工业固废数据,见图4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23个城市的GDP按从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可见对应的GPI工业COD、GPI工业SO2、GPI工业固废大体上呈现波动递减的趋势,表明GDP曲线与对应的GPI曲线大体上成负相关关系,具体体现在GDP较低的城市,GPI工业COD、GPI工业SO2、GPI工业固废相对较高,而GDP高的城市对应的GPI工业COD、GPI工业SO2、GPI工业固废较低。第二,GPI曲线的波动明显,对于GPI曲线波动较大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状况等的差异所产生的。如GPI工业COD曲线在连云港、常德、南宁出现明显拐点,兰州、乌鲁木齐GPI工业SO2相对其他城市指标值来说很高,本溪、昆明GPI工业固废相对其他城市指标值来说较高等等。从对部分城市GDP与GPI的初步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不合适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二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制约经济的良性发展;三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结论

城市低保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城市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55-04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转型的研究,西方学者从城市社会经济改良角度提出了许多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型,如19世纪末由英国社会学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1922年霍华德学派专家L·翁温提出的“卫星城市”理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增加,城市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得到重视,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不少城市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发展的理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新能源的开发和能源利用。把低碳经济与城市经济转型相结合是人类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的重要研究思路。本文以深圳为例对其进行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积极探索。

一、低碳经济是城市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因素

城市经济转型受到多方面动力因素影响,如经济全球化、低碳经济、区域整合、信息化、技术创新、交通运输等。其中,低碳经济是城市经济转型的核心因素。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可以不断调整政策措施,企业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可以不断转变自己的生产方式,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空间布局的转变,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转型。图1所示的就是各种因素对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过程。

二、深圳低碳转型的主要动力因素

低碳经济的发展可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浪费和大量的碳排放,有力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深圳低碳经济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从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特点来看,深圳地少人多,能源和主要资源依赖外部,这决定了深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集约化道路,注重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圳发展低碳经济能促使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这不仅要求节约能源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也要求更加关注其他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关注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从产业特点来看,深圳致力于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也要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深圳培育发展低碳经济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低碳经济与服务经济的融合。

从人文特点来看,深圳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市民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总体上较高,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纳程度也较高。深圳倡导和实施家庭低碳消费,绿色出行,形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费习惯,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材料,引导企业生产低碳产品,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大力倡导传统产业的低碳革新文化。因此,深圳培育发展低碳经济能促使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理念进一步提升。

三、推动深圳低碳城市转型的思路——构建四大低碳体系

深圳城市转型发展需要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一)资源体系:以低碳能源系统为基础

低碳能源体系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能源生产、运输和供给体系低碳化。低碳能源体系是城市低碳经济的支撑系统,与低碳产业体系、低碳基础设施体系、低碳社会消费体系密不可分,并对其他体系起着支持和保障作用。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需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关系到深圳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大力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提高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此外,要在确保深圳能源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应用能源环保技术,促进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依托能源环保技术,促进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缓解深圳碳排放压力,为深圳经济发展预留碳排放空间。

(二)动力体系:以低碳产业为核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是深圳实现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增长,核心的对策就是要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包含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发展战略性低碳新型产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根据深圳的产业方向和比较优势,构建低碳的产业体系包括两个层面。首先,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其次,要大力发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促进深圳乃至全国低碳发展提供装备、技术和服务支撑。目前,在深圳的产业版图中,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四大产业比重超过60%,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要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促进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和文化产业等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发展。

(三)社会体系:低碳理念的生活方式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城市、企业和居民。政府应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加强低碳发展的宣传,培育低碳发展意识。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引导市民逐步加深对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知识的了解。逐步形成主动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消耗和排放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

(四)评价体系:建立深圳发展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深圳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深圳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应包括碳交易、碳排放、低碳产出等。不仅要关注碳排放总量,还要关注单位GDP的碳排放。分层次建立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形成对深圳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的层层分解,具体包括四个层次:(1)总指标,可对应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编制的《深圳建设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规划纲要》中的总目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制定总指标。(2)支撑系统子层,对应深圳低碳生态示范市建设的各项分目标,可以建立不同的子系统。(3)路径层,为达到各分项目标的路径选择。(4)指标层,为约束路径的具体因子,可作为评价考核的各项量化指数。

四、深圳低碳转型的切入点

2010年1月,国家住建部和深圳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部市共建的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重点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气候条件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深圳的城市发展特点,推出率先启动低碳经济转型的切入点。

(一)低碳实践区:以现代服务业、物流业为主导的区域

前海中心区、蛇口工业区和光明、坪山新区这三大低碳实践区,既各具特色,又有较大空间,有利于综合而系统地推进低碳理念、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在区域内的全方位发展。

1 前海中心区

前海合作区从地理位置看来,不仅位于整个珠三角湾区的核心位置,而且还处在对于构建珠三角国际大都市圈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香港——深圳——广州”核心位置之上。其功能定位为:深港合作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结构调整引领区,它可发展成为深圳主要的大规模综合性产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物流服务中心。前海中心区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重点产业园区的生活配套,促进居住、就业的平衡,减少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出行。因此在前海中心实践区推进低碳发展。可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以低碳能源和低碳交通为突破口,带动低碳产业发展和产业低碳化发展,使重装备产业更轻,产业链更绿,物流业更净。

2 蛇口工业区

城市更新改造是深圳重要的城市规划方向。要从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科学梳理蛇口旧工业区的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先进技术与基础条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功能、空间、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等角度全面开展规划研究工作,制定实施方案,为蛇口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客观、全面的科学依据,最终将蛇口建设成为深圳市、广东省和国家低碳城区建设的先进示范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城区。

3 光明、坪山新区

光明、坪山两个新区是深圳的新型功能区。新区的定位为科学发展示范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区,深圳未来新的经济增长区。在光明新区可重点推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照明、低冲击开发模式的规划和建设。坪山新区可以引进项目规模大,低污染、低能耗,具有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项目,以“动感绿都”行动为重点,提高对资源的再生利用,重点建设低碳试点小区、低碳社区、中心区低碳生态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示范项目。

(二)对城市低碳化的改造方向

1 城市交通低碳化改造

贯彻“推动低碳出行、倡导零碳出行、鼓励减碳出行”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制定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转变机动车类型结构,积极推广交通新科技及新能源应用,包括开发利用智能交通系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等。另一方面用征收机动车碳税等方式,通过价格信号和低碳信号引导企业生产和机动车市场结构改良和优化。还可加大推进绿色道路规划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开展自行车公共租赁服务,在改造和新建道路中推广应用绿色材料。

2 城市建筑低碳化改造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施工建筑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中几乎占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因此要重视低碳建筑的技术开发,从规划设计阶段就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积极推行本土适宜技术,加强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情况检查,确保新建建筑100%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政府机关及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提倡绿色施工,推进建筑工业化,全方位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3 城市废弃物低碳化改造

城市低保工作总结范文6

一、总则

(一)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以建设部《关于印发<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建住房〔**〕21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和落实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若干意见》(冀政〔**〕95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报批稿、《**市住房建设规划(**-2010年)》和《**市2006年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及需求调查分析报告》为依据。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

规划范围:**市市区(桥东区、桥西区);

规划时间:**年-2010年。

(三)规划期内住房保障需求分析

规划期内住房保障需求,依据《**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2010年**市城区规划人口规模为78万人,以及《**市住房建设规划(**-2010年)》中提出**—2010年建设商品住房5.076万套,总建筑面积489万平方米。因此,2010年需要进行廉租住房制度保障的家庭为2400户。

(四)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社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覆盖,应保尽保的原则。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根据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结合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把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人人有房住的目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2.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制定统一的保障规划基础上,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真正做到精心组织、公开公正、群众得益、人民满意。

3.适时调整,动态管理的原则。住房保障是政府通过住房政策来满足保障对象的基本居住需求,保障范围、保障标准等政策的确定必须与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只有做到适时调整、动态管理才能提高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使用效率。

4.统一领导,政府主导的原则。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坚持依法运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阳光操作的原则;坚持改造整治与加强后续管理并重的原则。

规划总体目标:**年底前,对市区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年将保障范围由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扩大到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力争到“十一五”期末,使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取得明显改善,农民工等其他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旧住宅区整治任务。通过改造和整治,实现棚户区和旧住宅区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较大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设施逐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二、住房保障规划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方式

保障范围和对象:

根据国家、省关于住房保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决定对月人均收入在489元以下(按2006年底我市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5%)、人均住房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住房保障。

保障方式:

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保障方式为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方式为购买住房发放货币补贴。最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当地上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以下)享受廉租住房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当地上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0%—65%之间)可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

享受租赁住房补贴、租金核减的保障对象必须是具有**市市区常住户口、无房或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享受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的保障对象必须是具有**市市区常住户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申请前五年内没有转让过住房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年满30岁的单身市民,也可以列入保障对象范围。

三、总规划及分年度计划

根据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规划从**年至2010年,总计为6600户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320万元;为705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16932万元。计划到2010年完成25个旧住宅区改善项目,改建面积37万㎡;完成棚户区和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21个,61万㎡。

分解到具体年度规划:

1.**年把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仍坚持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租金核减为辅的保障方式。**年对2000户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00万元;将城市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保障范围,对2352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5644万元。完成9个旧住宅区改善项目,改建面积16.2万㎡;完成棚户区和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10个,35.07万㎡。

2.2009年,在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通过租赁住房补贴和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的形式,在结合当时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逐步解决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9年对2200户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40万元,对2352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5644万元;完成8个旧住宅区改善项目,改建面积11.2万㎡;完成棚户区和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7个,20万㎡。

3.2010年,对2400户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80万元,对2352户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5644万元。完成8个旧住宅区改善项目,改建面积9.6万㎡;完成棚户区和危陋住宅区改建项目4个,5.93万㎡。

四、保障措施和政策

1.调整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标准。根据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房屋租赁市场变化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租赁住房补贴标准,让最低收入家庭能真正租到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住房。**年租赁住房补贴标准为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家庭总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下,一人户建筑面积30平方米,每月每平方米补贴5元。补贴标准根据住房租赁市场租赁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

2.多渠道筹措住房保障资金。我市住房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1.市、县土地出让净收益,比例不得低于10%;2.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扣除计提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管理费等费用后的余额,增值收益余额在市区和县(市)之间的分配按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的比例进行;3.财政一般预算资金;4.其他资金。住房保障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和公众监督。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测算年度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资金需求情况,经政府批准后,由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负责筹集,并于下年度初将保障资金划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专用账户。

3.规范申请、审核、公示及退出程序

廉租住房制度保障的申请、审核、公示及退出程序参照《**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令〔2006〕第19号)执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的申请、审核、公示等程序参照**市房产管理局《关于经济适用住房实行货币补贴的实施细则》(邢市房〔**〕55号)执行。

4.明确工作职责。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负责组织实施住房保障规划,制定全市住房保障工作年度计划、审核各县(市)住房保障工作年度计划,做好政策调整、业务指导、资金核定、督查督办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