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程总结范例6篇

心理课程总结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1

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内涵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规划,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指依据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指课程类型,各类型课程所占比例及各类课程怎样构成整体[2]。

2.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结构的比较研究

2.1国内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幼儿教育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其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知识类、技能类和实践类。知识类课程是为学生提供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观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并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包括教育通论、心理发展、课程与教育以及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及幼儿园课程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技能类的课程为培养学生毕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包括艺术素养课程、幼儿教玩具制作、幼儿园教学设计、教学法和教师口语等;实践类课程是通过教学实践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幼儿的实际问题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分为幼儿园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3]。宁夏师范学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其中通识课程大约占总课程的31%,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53%~56%,专业技能课程大约占3%,实践课程约占13%[4]。万莉以华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师院校为研究对象,综合得出课程设置大致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模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7%,学科基础课程约占总学分的24%,专业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8%,实践教育环节约占总学分的11%[5]。

2.2国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

美国学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教师关心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包括艺术、人文、社会等内容;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分科精细,着力于使学生构建扎实的教育理论,涵盖早期儿童教育、安全和营养等课程;专业实习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从中获得教育经验,这部分课程在学生的整个课程培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教育实践,约占整个教育时间的30%[6]。

英国学前教育本科层次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四大模块:核心课程研究、专业研究、学科研究和学校体验。核心课程研究包括师范生必学的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国家核心课程及教学法;专业研究是为了思考和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涵盖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方面知识。学科研究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学科作为专攻领域;学校体验模块主要包括见习、实习等内容[7]。

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三年的专业教育中,每年每学期都必须到各种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见习实习,教育实践总时间为19周。而每年的必修课程主要分配为:第一年学习教育实践导论,教学策略;第二年包括儿童心理教育、社会教育等;第三年包括儿童音乐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等[8]。

3.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李可娟选取陕西省开设有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六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发现这六所院校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通识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分配不合理,实践课程执行效果不佳,课程设置与执行不同步[9]。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类和专业技能类课程较薄弱,专业知识陈旧且脱离幼儿学习生活,专业课程内容过分重复,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10]。文颐、唐大章等选取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和成都中职学校优秀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种类少,缺少一些重要却总是被忽视的课程如教学资源开发、家庭教育指导,意外事故处理等[11]。

总之,结合国内外研究与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各高校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实践类课程这个角度来分析。其中,知识类课程可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些课程中,知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识课程中职业素养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比例偏低;专业基础课覆盖范围小,且理论知识陈旧冗杂,某些知识点在各个课程之间重复出现,而新兴学科如0―3岁婴幼儿保育知识、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等却鲜有开设;通过对幼儿园园长的调查研究发现本科生虽然理论方面优于专科生,但技能较弱,进入幼儿园后还要经过培训,不能直接上岗工作。此外,技能类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反映艺术素养课程如钢琴课,能够在课后练习的机会比较少,琴点紧张,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践类课程中,美国的专业实习课程占总课程的30%,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尤为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而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仅占全部课时的11%―13%,且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的指导和评价较少,影响实践效果,突出表现在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实践能力不足。

4.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建议

“任何一所高校的课程设置、结构、学时、内容及衔接、交叉,都是这个学校(专业院系)的核心,也是该专业设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体现”[12]。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也是各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与结构至关重要。如史丽君从《专业标准》的视角出发,指出各高校应该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完善选修课课程体系,并适当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增加保育类知识课程,改革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13]。邵小佩,周灵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研究了就业取向下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并提出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和冗杂,增加课程中的展示性活动,合理安排课程设置顺序[14]。李学杰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幼儿成长教育,提出应增设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等多门选修课程,开设专家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学前教育的前沿知识[15],把握本专业的研究趋势,增强学生研究意识。

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结构的现状与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需求,按照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首先,在知识类课程中,应拓宽专业基础课程的覆盖范围,增设0―3岁婴幼儿保育知识、学前儿童的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等新兴课程,整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删减并系统性地归纳这些学科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并在教材中适量地加入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幼儿园见习,与幼儿园教师合作等方式,定期透过幼儿在课堂和游戏中的表现更好地认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实际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避免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此外,在设置专业选修课时,要与专业必修课有一定的联系,拓展并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识课程中,提高职业素养类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比例,在培养学前教育优秀教师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出品德高尚、具有人文素养的人。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iSchools课程 能力培养 调查

信息学院(iSchool)联盟是全世界优秀图书情报学院的联盟,目前共有44个高校成员,其中有16所美国院校开设图书情报学相关学位。我们以这16所院校的课程为调查对象,深入考察其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课程目标培养的核心能力,以期为国内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调查设计

1.1 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设有图书情报学相关学位的16所美国iSchool联盟高校(见表1),以与图书情报学相关学位(包括情报学本科学位、情报学硕士学位、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情报学博士学位、图书情报学博士学位)的课程为对象,围绕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课程层次、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

1.2 调查方法与步骤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搜集iSchools课程相关研究成果,并选择几所美国iSchool联盟高校,对其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探测性调查,逐渐确定调查项。(2)选取样本。选择16所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的图书情报学学位课程为调查样本。(3)网络调查。浏览网站,获取各高校的课程列表信息以及课程层次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为使文章表述简洁,在统计表格及分析描述中,iSchool学院名称仅用校名表达,省略院系名称。(4)内容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核心课程描述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关键词词频,分析其课程目标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

2 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2.1 课程类别体系的划分

通过网络调查获取课程信息,合并内容性质较为一致的课程(如信息组织工、信息组织Ⅱ),我们共搜集了1450门课程的信息。为了更好地把握iSchools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便于统计分析,首先需要对搜集的课程信息进行分类。

目前已有学者对课程的分类标准进行了探讨,如:丁蔚与倪波等将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分为方法论、信息研究总论、信息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等8个类别;陈传夫与于媛将iSchools课程分为图书馆、信息学基础认识,信息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与获取,信息与社会、艺术、法律,信息与经济、管理与市场,认识论与研究方法,主题讨论与研究,专门学科与信息共8个类别;冉从敬将伊利诺伊图书情报研究生院课程分为信息理论类、信息资源类、信息技术支持类、信息组织类、信息检索与保存类、信息服务与用户类、信息管理类、信息教育与事业研究类、信息跨学科应用9个类别。我们参考以上分类标准,并结合iSchools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将课程分为:信息理论与方法类、信息技术支持类、信息组织与分析类、信息检索与保存类、信息资源与服务类、信息机构管理类、信息政策与法规类、信息教育与事业类、能力培养类、信息跨学科应用类、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实习实践类共12类(见表2)。

2.2 课程结构的统计分析

对所调查的1450门课程,按开设课程数量递减顺序将这些院校排序如下:伊利诺伊大学(219门)、密歇根大学(126门)、德雷赛尔大学(124门)、北卡罗莱纳大学(101门)、印第安纳大学(99门)、匹兹堡大学(9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86门)、北德州大学(86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83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79门)、威斯康星大学(79门)、马里兰大学(64门)、罗格斯新泽西州大学(57门)、华盛顿大学(56门)、雪城大学(50门)、肯塔基州立大学(48门)。其中,课程数超过100门的有4所大学;除肯塔基州立大学(48门)外,各院校课程数均超过50门。这表明美国iSchools的课程数量较为充足,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职业方向选择课程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此外,各院校间开设课程的数量差别较大,伊利诺伊大学最多,达219门,而肯塔基州立大学课程数最少,仅有48门。

按表2的课程分类标准,我们对16所院校在每一类别开设的课程数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从总体上看,iSchools的课程体系较为完善,各院校均覆盖了大部分课程类别。德雷赛尔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罗格斯新泽西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北德州大学的课程体系最为完善,覆盖了全部12类课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匹兹堡大学、雪城大学、肯塔基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完善,仅有1个类别的课程未覆盖。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课程体系相对最不完善,有信息组织与分析、信息政策与法规、能力培养3个类别的课程没有覆盖。

课程门类涵盖课程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细分程度,以及课程设置体系的侧重点。将课程类别按涵盖课程数量递减排序,依次为:信息资源与服务类(322门)、信息技术支持(222门)、信息理论与方法(191门)、专题研讨/自主学习(180门)、信息组织与分析(110门)、信息教育与事业(103门)、信息检索与保存(89门)、跨学科应用(87门)、信息机构管理(63门)、实习实践(45门)、信息政策与法规(23门)、能力培养(15门)。其中,信息资源与服务类涵盖课程数最多,表明美国iSchools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高。它除包括信息资源与服务总论、馆藏建设、参考咨询等课程外,还按照用户群体、专业领域、载体形式进行了细分,如儿童文献、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的青少年服务、商业信息资源与决策、社会科学中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印刷材料处理技术等。此外,课程数量较多的还有信息技术支持类和信息理论与方法类。前一类开设的课程包括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人机交互、信息技术。后一类课程为学生掌握和学习图书情报学知识奠定基础,涉及研究方法,图书与图书馆史,图书馆、信息与社会间的关系。此外,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也包含了较多的课程,且除密歇根大学外的院校都开设有至少1门以上的实习实践课,这表明iSchools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应用类别的课程主要涉及信息领域的知识与法学、人类学、健康科学、医药科学、生物学的结合,如法学信息与获取服务、健康信息学、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等。能力培养类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口述传统、信息职业者的人际交流、讲故事等,旨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虽然课程数量总数较少,但目前已有9所院校开设了此类课程。

虽然美国iSchools课程体系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规律,但各院校的情况不尽相同。由于不同院校开设的课程总数差别较大,为准确了解各校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并进行合理比较,不能只看课程数量,而应关注每一类别课程数占课程总数的比例。设每所院系开设的课程总数为T,各门类课程数量分别为C1,则有:

X1=C1/T (O

其中X1就是某类课程i在该院系课程设置上的权重。从横向比较来看,如果某院系在某类课程的X,越大,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同其它院系相比,该院系在该课程上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更强的教学能力。从纵向比较来看X1越大,即该课程在该院系所有课程中的比重越大,就意味着该院系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相对更高,具体见表4。

由表4可知,从横向比较上看,信息理论与方法类课程权重最大的是肯塔基州立大学(22.9%);信息技术支持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德雷赛尔大学(33.9%);信息组织与分析类、信息政策与法规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均是威斯康星大学,权重分别为13.9%和5.1%;信息检索与保存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马里兰大学(20.3%);信息资源与服务类课程与实习实践类课程权重最大的均为匹兹堡大学,分别为33.3%与10.8%;信息机构管理与跨学科应用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雪城大学,权重分别为8.0%和14.0%;信息教育与事业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北德州大学(14.0%);能力培养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4.8%);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31.6%)。可见,各类课程的最大权重值基本分散在9所院校中。

从纵向比较上看,各校课程设置体系的侧重点总体上有一定规律,但各校间也略有差异。如,德雷赛尔大学重视信息技术支持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的权重为33.9%,占课程总数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密歇根大学信息技术支持类和信息理论与方法类课程的权重较大,分别为27.8%和20.6%,占去课程总数的近一半。德雷赛尔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均只设置了情报学学位,这也是其侧重设置技术类课程的原因之一。北卡罗莱纳大学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课程的权重最大,分别达到21.8%和31.6%,表明两所院校重视专题讨论、独立学习、自主阅读等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马里兰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专题研讨/自学、信息资源与服务这两类课程的纵向权重并列第一,分别为21.9%和16.5%。其余各校课程均是信息资源与服务类的权重值最大。信息资源与服务类别不仅在课程总数上最多,在各个院校课程设置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美国iSchools重视培养学生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此外,虽然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不是完全一致,但除信息资源与服务类外,大部分院校在信息技术与支持类、信息理论与方法类的课程纵向权重较大,这与上文各类课程总数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开设的课程数量大,课程体系较完善,覆盖多个专业知识门类,且各院校课程体系侧重点虽略有不同,但大部分院校都较为重视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理论与方法类课程的设置。

2.3 课程设置层次的分析

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的课程按重要程度,可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三种;按课程难易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级别;按课程开设频率,可分为“每年”、“每两年”、“每学期”、“不规律”。绝大多数院校是按课程重要程度来规定课程层次。为客观分析美国iSchools课程层次情况,笔者对这16所院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调查(注:核心课程也属于必修课)。

由表5可知,16所院校的必修课占课程总数的比例非常低,选修课课程数量远远大于必修课。比例最高的是伊利诺伊大学(19.6%),比例最低的是密歇根大学(1.6%),比例超过15%的只有3所大学,即伊利诺伊大学(19.6%)、印第安纳大学(18.2%)、华盛顿大学(17.9%)。由此可见,美国iSchools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设置大量选修课为学生发挥兴趣爱好、实现职业理想提供充分的可能。

核心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院校对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基础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对核心课程的情况作进一步调查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16所院校较重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等课程。其中,13所(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雷赛尔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外)开设了信息组织方面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信息组织、图书编目、信息描述等。13所(除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密歇根大学外)开设信息检索方面的核心课程,包括信息检索原则、信息获取与服务等课程。另外,有10所院校开设信息用户与服务方面的核心课程,包括:信息需求研究、人类信息行为、信息用户与服务、参考咨询与信息素养服务等课程。有9所院校开设信息机构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有7所院校开设信息职业方面的核心课程。此外,部分院校还开设与他校不同的特色核心课程,如:印第安纳大学的组织情报学,密歇根大学的语境咨询与项目管理,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人类信息交互等。

2.4 课程目标培养的核心能力分析

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其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图书情报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有密切关系。而各校设置的核心课程存在名称相同但培养重点不同,或名称不同但实际内容一致的情况。由2.3部分的分析可知,16所美国iSchools的核心课程设置都较注重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对这3方面共38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描述进行内容分析,抽取关键词并统计词频,从中了解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

调查时,同一含义的词或词组在同一课程描述中多次出现时,仅计算一次。因部分院校课程描述较为简单,故频次超过2次的关键词即纳入统计结果之列。

2.4.1 信息组织课培养的能力分析

16所iSchools共开设15门信息组织的核心课程,我们分别对其课程描述进行内容分析,抽取其中有关能力培养的关键词,并进行词频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美国iSchools的信息组织课程最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信息组织方法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组织基本概念、理论、标准、框架的理解能力。词表、分类法这些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应用使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编目与书目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因此有4所院校的信息组织课程对此方面作出要求。元数据在描述网页、音频、视频等数字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有2所院校教授相关内容。数据描述与数据结构分析亦成为图书情报专业热门研究领域和信息机构所需的工作能力,因此,也有2所院校讲授数据结构、描述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

2.4.2 信息检索课培养的能力分析

16所iSchools开设12门信息检索方面的核心课程,词频统计后的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信息资源选择与评价能力是信息检索课程最注重培养的能力,一半院校在课程描述中对此有明确阐述。良好的检索策略的制定可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和质量,有4所院校课程描述内容中强调此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与利用信息检索系统是一项实际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能力,有3所院校课程描述提及此方面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信息检索系统有Dialog、LexisNexis、OCLC FirstSearch等。此外,信息检索质量评价、用户信息需求分析、人机交互能力的培养也得到重视,分别有2所院校涉及相关内容。

2.4.3 信息服务课培养的能力分析

16所iSchools开设11门信息服务的核心课程,词频统计的结果如表9所示。

良好的用户信息行为和需求分析能力是开展、改进与创新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iSchools信息服务类课程重视用户信息行为、用户信息需求分析能力的培养,超过60%的服务类课程涉及该内容。信息服务评价能力是以服务目标为依据,对服务过程的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有3所院校的信息服务课程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服务评价能力。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一项重要的信息服务工作,新环境下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的能力在院校中也受到一定重视,有3所院校信息服务课程提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 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3.1 课程数量大且选修课数量多

课程数量的多少与学校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被调查的iSchool联盟高校共开设1450门课程,课程数超过IOO门的有4所大学,除肯塔基州立大学外,各院校课程数均超过50门。丰富的课程数量为学生加深或拓展专业知识提供了充分条件。此外,选修课的数量远远多于必修课,所有院校必修课占课程总数的比例均不超过21%,学生不仅可以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还拥有课程选择的大部分自,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规划安排课程,实现自我的自由发展。

3.2 课程覆盖范围广且课程体系完备

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我们将课程按内容划分成12个类,除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没有开设信息组织与分析、信息政策与法规、能力培养3个类别的课程外,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均较为完善,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课程类别。除能力培养类外,在其他每个课程类别上,开课的院校数量达到14所以上。可见,美国iSchools的课程覆盖范围较广且课程体系完备。

3.3 课程设置侧重点呈一定规律性但各校间略有不同

课程设置侧重点的规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整体上看,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重视信息资源与服务类、信息技术支持类以及信息理论与方法类课程的开设;从各个高校看,被调查的16所院校中有12所信息资源与服务类的课程数最多。由此可见,在iSchools课程设置中信息资源与服务类课程最受重视。

虽然课程设置侧重点在整体上有一定规律性,且绝大多数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资源与服务类课程,但各校间仍存在一些差异。德雷赛尔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最看重信息技术支持类课程,北卡罗莱纳大学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则最重视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课程。此外,将课程类别按课程数的多少排序,每个高校的排序结果也不完全相同。

3.4 普遍重视信息组织、检索与服务类核心课程设置

如果说课程类别与门类体现院校对图书情报知识结构定位与院校的教学重点,那么每个院校对于核心课程的规定,便体现了院校对于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的要求。16所iSchools的核心课程中,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信息服务类课程开设的学校最多,分别为13所、13所和10所。因此这三类课程成为核心中的核心,是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方面:超过70%的信息组织课程都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方法使用能力;近一半的信息检索课程注重学生信息资源选择与评价能力的培养;超过60%的信息服务课关注信息用户行为需求分析能力的培养。

3.5 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

美国iSchools较重视专题研讨、自主学习和文献阅读类课程的开设,该类别下共包含180门课程。专题研讨课可就图书情报学某一具体问题(尤其是热门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利于深入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如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专题研讨课按照学科动向及时更新专题,具有前沿性,能把握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自主学习和文献阅读课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有至少1门以上的实习实践课,帮助学生了解图书情报工作的实际情况。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该职业的社会角色,并了解该角色是如何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对学生今后求职有着重要作用。采用专题研讨、自主学习、文献阅读、实习实践等不同方式开展课程、教授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

另外,有9所美国iSchools开设了共15门能力培养类课程,虽然开设的学校不多,且课程数量总数少,但表明已有iSchools关注到学生与信息相关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这类课主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人际交流以及讲故事的能力。

4 结语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3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但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外针对课程的研究较少,国内有关课程的相关研究内容较多、面较广,但都集中于普通学校的课程研究。如:熊惠玉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中从多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并在分析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为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梁威的《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其改革趋势,从中吸取新的思想以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2】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课程的关注和改革越来越高,但关于特殊教育的课程研究却相对较少,且研究的只是某个地域特殊学校的课程。如黄汝倩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研究的是四川省57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3】

对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而关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尚未有人涉及。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是南宁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其课程设置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对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探究目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如何?存在那些问题?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试图能为今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问卷调查研究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安排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达成教育目的,所从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学习活动于经验。它不只是关心一节课或学生的一个问题,它关心的是人一生的发展,是长期的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基于课程的重要性,为了解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发展现状,特对南宁市4所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放了问卷。本次共发放了三类问卷:机构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

(一)研究结果

1.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年龄结构

对调查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年龄结构统计结果(图1)

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结果如图所示:6岁以下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7.18%,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6―12岁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4.86%,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7.96%,也就是说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残疾类型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统计结果(图2)

对调查对象的残疾类型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2.04% ,自闭症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 ,听力障碍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55% ,言语障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1.07%,脑瘫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24%,其他类占调查总人数的1.55%。总的来看,机构里的学生残疾种类多样,而且分布不均衡。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整理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学龄前的学生占67.18%,学龄期的学生占32.82%。不同年龄段的W生所需要的发展是不同的。学龄前的学生主要是补偿缺陷、发掘潜能。他们主要以补救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为主。而学龄期的学生根据《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 他们的培养目标是:除了使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还要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应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学生的年龄结构不一,培养目标不一样采用的是同一套课程设置,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及生理特点,也无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这里所说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努力使儿童接受一种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因此针对机构的学生年龄结构分布,教育机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置对应的课程。

2.从图2统计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涉及较广,主要类型有:自闭症、言语障碍、听力障碍、,脑瘫、听力障碍他们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 31.07%, 12.04%、5.24%、1.55%。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他们的残疾障碍是不一样的。不同障碍的特点不一样采用同一套课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机构的课程设置者可将机构的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的障碍类型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各种障碍类型学生的课程可以交互但更要有侧重点,这样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其应有的发展。

三、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对策分析

――以南宁儿童康复中心为例

南宁儿童康复中心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民政部的合作项目,隶属南宁市民政局,是广西目前种类齐全、总体规模最大的为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和康复教育,并集培训、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1.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分布、障碍类型及所序的相关服务开设了六个相对应的部门:神经康复科、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和言语矫治中心。神经康复科面对的是脑瘫的学生,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训练的是3―6岁自闭症的学生,听力言语康复科康复的是学龄前听力障碍的学生,特殊教育科教育的对象是学龄期的学生,承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言语矫治中心康复的对象是言语障碍的学生,各科室会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障碍类型一目了然,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症下药。

2.中心除了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将学生分类型康复外,还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上作调整。每个科室的课程设置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也就是说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除了上补偿其缺陷的课程外,他还能去选择一些他感兴趣的并且是他能力范围能做的。如他们开设的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陶艺等等。这样弹性的课程设置不仅会有利于补偿学生的缺陷,还能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熊惠玉《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科技创业月刊.2011

[2]梁威《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中小学管理.1996

[3]黄汝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6

[4]《培智义务教育实验方案(2007)》.现代特殊教育.2007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5

心智数学教育方式,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贯彻数学方法论、文化论、学习论的基本原则,发展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方式。心智教育方式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它主要在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数学文化和审美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它主要并在课堂引入、课堂小结、课堂结构等方面有较大的改革,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主要介绍心智数学教育方式对课堂教学小结的启示。

一、对传统课堂教学小结的思考

1 质疑“堂堂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堂堂清”和“深到底、宽到边”的教学设想。设想学生每节课带着问题来,通过课堂教学一次性地从深度和广度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当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表面好像实现了“堂堂清”的目标,而实质并非如此。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地到底到边,更不可能“堂堂清”。此外,在所谓“清”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用“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这样单一的课堂小结来日复一日地提问,而学生波澜不惊的回答似乎已经成为了教师的习惯期待,似乎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和要求。恰恰相反,这不仅削弱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而且阻断了学生持续不断的研究思路,容易割裂知识的前后联系,不利于知识网络的有效建构。

2 评书“且听下回分解”的启示

评书是一种老少皆宜、源远流长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采取明笔、暗笔、伏笔、惊人笔、倒插笔、补笔、掩笔等七种笔法。这七种笔法的使用对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其中每次评书说演最后的“且听下回分解”最让人觉得难以割舍。每次都抖出一个个“扣子”,将观众急于要知道的结果设成悬念,一直到下一次说书的一个段落结束时,才道出真相,从而吸引观众一次次连续收听评书说演。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对课堂教学小结重视和研究不够。其实,“小结”与“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的作用,使整节课“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像听完一首名曲,余音袅袅,余味无穷,达到理想的境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二、“心智数学教育方式”的课堂教学小结作用与原则

《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一书,介绍了美国研究学者马扎诺、盖蒂、迪安提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九种策略。按照教学效率的高低依次为:类比与对比,教学效率为45%;记笔记、总结,教学效率为34%;及时鼓励学生,教学效率为29%;作业和练习,教学效率为28%;非语言类表述,教学效率为27%;合作学习,教学效率为27%;课前预习,教学效率为23%;实验假设,教学效率为23%;问题引入,教学效率为23%。而教学效率的定量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小结在九大教学策略中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位居第二。因此,我们应对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原则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1 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

“心智数学教育方式”认为,课堂教学小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课堂小结可以对本节课的中心内容“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掌握重难点,巩固记忆。

知识系统,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指导实践,培养能力。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质疑问难,发展智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堂小结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活跃气氛,情感交流。新颖的课堂小结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更为顺畅,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课堂小结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课堂小结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2 “心智数学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小结的原则

“心智数学教育方式”认为,课堂教学小结应当依照以下的原则进行。

第一,突出重点难点。课堂小结应做到语言精练、内容准确、紧扣重点,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记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激发求知欲望。课堂小结不单是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更是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学习更多知识。

第三,注意前后联系。讲台如舞台,教学似评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评书演说讲究悬念,需要设置“扣子”。教师进行小结时要善于把握时机,成功地把学生注意力迁移到下一节课,促使学生自觉预习,为下节课学习作好铺垫。这样,一节节相对独立的课时教学便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教学系统。

第四,学生自主小结。指导学生自己小结,不但能提高他们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也利于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甚至会有新的知识和方法出现在学生的总结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形式多样化。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小结不仅应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包含围绕知识点的“本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围绕数学思考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围绕情感态度的“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等。

第六,注重迁移升华。教师对课堂小结要进行适度提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些需要的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以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结果。同时,也要让课堂小结充满活力,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后,设法在学生心中留有余味,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

第七,关注精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总结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数学学习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件乐事,当成一种享受。学生总结数学的过程因此而成为享受快乐的过程,课堂必将成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殿堂。

三、“心智数学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小结的方法

1 构建网络法

把课堂教学内容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快速再现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这种概括性结尾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它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此法可由教师实行,也可引导学生来做。

构建网络法可运用图示、表格、纲要信号等形式进行概括总结,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知识之间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在高三复习课上,笔者指导学生整理章节知识网络,作为课堂知识小结。学生采取了多种方式,有网络图、框图、树形图、倒树形图。图1是一个学生对《模块二》立体几何的知识网络的总结。她采取了果树形图,把知识模块画成立体几何这棵大树上的一个个喜人果实,形象直观。通过构建网络法,学生在整理、展示的过程中就会整体把握所要复习的基础知识。

2 首尾呼应法

课堂教学应首尾衔接自然,照应“良好的开端”。课堂教学小结既要处理好本节课的课首与课尾的呼应,也要处理好本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对问题式引入,课堂小结应力求较好地解决所提出的实践性、情景性、探索性问题,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直接式引人,课堂小结要对课题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概念进一步升华。对复习式引入,课堂小结要突出先从已知引向未知,后由未知走向已知,再产生更多未知的过程体验。对悬念式引入,课堂小结要让学生体验惊奇、疑惑、矛盾的心理认知冲突。对直观式导入,课堂小结要体现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路线。对故事、诗文式引入,课堂小结也要采取故事、诗文的形式。如在“等差数列求和”的教学小结中,笔者采用了诗文式小结:“等差数列要求和,倒序相加是首要;通项求和相结合,知三求二互迁移;基本元素把握好,函数方程主旋律。”在“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教学时,笔者采用瑞士数学家目尔梅的名言“代数无非是写出来的几何,几何无非是画出来的代数”导入。课堂小结照应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诗句:“数形本是相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启发学生认识到数与形的完美统一。

3 布惑置疑法

在课堂教学小结中,巧设悬念,立“疑”激趣,可拨动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悬念的设置要因时而宜,因材而异。如新章节的“绪论课”就可考虑用悬念性结尾,通过展示有趣的“片断”或精彩的“镜头”等方式,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高中数学绪论课的教学小结中,笔者采用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名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同时提出了暂时没有解决的疑问:运动是相对的,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如果在宇宙中看地球的运行轨道就不再是椭圆,而是一种空间曲线,它的方程如何,形状怎样?我愿与同学们一起研究。这引起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悬念性结尾,“收”中欲“展”,使学生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兴味盎然,欲奋力再攀。

4 讨论比较法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讨论进行类比和对比,认清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讨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数运算”的课堂教学小结中,笔者引导学生将指数与对数的概念、性质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掌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运算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如图2)。

5 达标巩固法

课堂教学小结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合适的实践活动,这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从而得到接下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题组测验、解题竞赛、板演展示等形式。

在“类比推理在几何中的应用”教学小结时,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达标巩固:(1)三角形有“五心”,即内心、外心、重心、垂心、旁心。我们已知四面体也有内心,探索一下四面体有没有类似其余的“四心”。(2)请将有关四面体的结论进行系统总结,并判断其正确与否,不正确的举反例说明,正确的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严格证明。

6 反思评价法

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评价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会了哪些知识,更要反思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通过自评,同学互评,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这一节课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够的,能更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反思评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针对课堂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自主写出课堂教学小结、数学学习日记或数学学习小论文,强化课堂反思评价的功能,记录学习成长与发展的成功历程。

在“几何概型”课堂教学小结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串用于总结本课。

(1)几何概型的概念是什么?

(2)几何概型的特点是什么?

(3)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区别是什么?

(4)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5)平面上有长为12cm,宽为10cm的矩形ABCD,有一半径为1cm的圆O在矩形对角线交点处把一枚半径1cm的硬币掷在矩形内(硬币完全落在矩形内),求硬币不与圆O相碰的概率。

在均值不等式的课堂小结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对均值不等式进行研究并写出研究论文。其中,学生王坤写出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均值不等式的几个推论》被收入了志鸿网。

7 研究开拓法

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小结时可恰当地把学习眼光由课内引向课外,或介绍有关课外读物,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带着超课堂预设而生成的问题继续课后的探究和研究。如在“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课堂教学小结中,笔者运用建模的思想,引导学生总结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思想方法,将指数函数研究的基本思路拓展到任意函数,结合函数图像的作图,采用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又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小结中,笔者提出问题:在26枚崭新的金币中,混入一枚外表与它们完全相同的假币(重量稍轻),现只使用一台天平,请你用二分法的思想找到这枚假币,进而提出能否用其他方法找到假币,并与二分法比较优劣。再如,学习正余弦定理后,笔者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探求三角形面积公式,令人喜悦的是,学生竟探求到十五种形式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些是老师也没有见过的。

心理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形成性评价

0引言

“数字通信原理”是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理论性很强,同时还强调实践性。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课程内容,而且更要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育理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 翻转课堂含义及特征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被称作反转课堂、颠倒课堂。所谓翻转,就是将传统课堂“课上教师知识传授+课下学生知识内化”的教学流程颠倒为“课下教师知识传授+课上学生知识内化”。相比传统课堂,翻转课堂有如下优势:(1)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化;(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3)改变了课堂管理,增强了学习互动;(4)有助于教学相长;(5)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本文以现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强调翻转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互动所形成的教学过程,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以教师和学生活动分别为主线,将教师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准备、引导互动+总结评价和教学反思三个环节,学生学习活动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内化和总结反思三个环节。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基于前面构建的教学模式,以《数字通信原理》课程中“脉冲编码调制”课题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班学生共40名,分8组,每组5人。

3.1课前

教师:制作学习任务单,采用录频软件Camtasia Studio 7.1录制微视频,将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上传至QQ群进行共享,并根据学生反馈信息策划课堂活动。

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的要求,观看微视频并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

3.2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题的学习,并安排小组探究任务。根据各小组的探究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在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学习环节进行评价,并对整节课的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化总结。

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完成探究合作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思考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课堂活动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内容。

3.3课后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情况,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完成相应作业。思考自己在翻转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总结经验,并把自己的困惑和教学设计建议反馈给教师。

3.4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采用量化表,总结性评价采用试卷测验方式,学生最终成绩=形成性评价得分*50%+总结性评价得分*50%。

4 探究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采取对照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两个班学生人数相当,学生基础相当。对两班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测试。测试结果图2、图3。

如图所示,实验班学生成绩普遍高于对照班学生成绩,而且实验班高分成绩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班。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同学进行访谈,访谈结果如下:

大部分同学认为,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协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前自主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合作学习不利于积极性差的同学、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较强。建议教师优化合作探究模式,打消学生依赖心理、多进行个性化指导、多增加个人展示的机会。

5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在“数字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挑战。如何使翻转课堂更好的发挥它的优势,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提出高效的课堂时间分配方案;(2)创新课堂活动形式;(3)形成更有效、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