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课堂范例

心理教育课堂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总体较为单一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理论”为主,教学方法上灌输式的教学弱化了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引导效果。而作为一门在现实生活学习中,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最终成为学生简单的识记知识点的课程。

(二)学生的学习模式较为被动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整体以教师讲授为主,所以课程整体由教师设计,在课时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均由教师决定,学生无法参与进课程的设计中去,因而在课程进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的整体思路与学生的想法及课程的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等方面的匹配度基本由教师的“教学经验”决定,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的在某些知识获取上效果不佳。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了心理健康认识、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及挫折应对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不尽相同,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现阶段的境遇差异及心理发展差异,所注重和思考的问题的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传统的“一刀切”教育模式,使有的同学的问题和思考内容得不到充分交流,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而学生逐渐对课程的兴趣开始降低。

(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虽然现阶段的各高校虽基本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性要求,甚至具备心理咨询中心等相关部门,但是专业性的师资力量不足,常由缺乏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兼任,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培训,所以导致这些兼职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短时间无法提高,只能解决一些易发现的问题,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及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的层面上,仍差强人意,有待提升。

二、翻转课堂的含义及特点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该校两名化学老师为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使用“录屏软件”对PPT课件的讲解进行了录制,并将其上传至网络供学生学习,结果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随后这种教学模式不断调整改进,教学单位依托网络平台,教师提供教学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师生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问题讨论、互动交流和答疑等方式所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如今的“翻转课堂”。它的核心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主动性的解决问题和知识内化。”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从一个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一个“倾听者”转变为“探究者”。学生需课前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在课堂中进行分享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到整堂课中的大部分的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不局限于教师准备的视频教学资源,同时可带着问题查询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通过分享交流实现知识内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体现了混合式教学特点。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传统学习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的整合,而翻转课堂就有效的利用网络平台,将学习资料搭载在网络平台中进行知识传播,学生可借助网络对所学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使教学资料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应用,使教师的精力更多的用到学生的难点答疑和知识扩展中去,补充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部分不足之处。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探索

(一)准备阶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明确教学的主题、内容、目的以及重点,并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学生的自学内容,同时可在课程前期设计中,让部分学生代表参与进来,使设计的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易被学生接受。首先教师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即偏基础、偏专业及重探讨三大类。但不论课程内容是哪一类,前期都要设计学习导图,根据学习导图设计制作PPT及微课。再者,根据分类的不同在课程设计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偏基础的学习内容在课程设计中,侧重于知识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使知识内容易被学生识记;偏专业的学习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应侧重于事例讲授及案例的分析探讨,使偏专业性的知识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重探讨的学习内容在课程设计中,设置相对多一点的启发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同时适当加入相关扩展性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二)课堂教学环节

针对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应的课堂教学环节亦有所差异:偏基础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和授课教师,课堂中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是问题答疑和互动交流。若是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扩大学生参与度,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答案,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加以引导。如若学生提问较少,心理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兴趣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设计在课程前期的微课中),用于学习小组探讨,并给出答案,这样也便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互动交流部分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性的知识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立一些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检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活动方式可以是微话剧体验、绘画心理分析、沙盘游戏及师生合作的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同时适时加入奖励机制,促进学生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知识内化的能力。偏专业的学习内容(如抑郁症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授课教师及校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课堂中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是问题答疑和案例分析。问题答疑部分主要是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解答。重点内容为案例分析,校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在相关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列举与知识体系有关的案例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理解有关知识,使知识内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同时学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授课教师及校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专业人员)对相关分析情况进行指导,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更为正确的认识。重探讨的学习内容(如健全人格),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授课教师及心理教研室成员,课堂中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是集体座谈会或小组圆桌会议。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后,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授课教师及心理教研室成员对学生个性问题进行解答,对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座谈形式的探讨交流,授课教师及心理教研室成员对有关问题解答可进行补充,从而扩展其完善自我的措施,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三)反馈评价环节

反馈评价环节应贯穿于翻转课堂教育的始终,在各个阶段都可以让学生、心理教研室成员、督导甚至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反馈评价,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四、结论与启示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2

学生正处在人生的一个重要十字路口,面临诸多的人生疑虑与思考,难免会有心理上的起伏与挫折,这就需要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这样的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这些问题而存在的,它可以培养学生健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对自身与他人的自我调控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将团体活动与个人的行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互动中去感受人生,思考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感悟人与周围世界的一切是属于什么样的联系,这样才能达到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步一步地引向正确的人生轨迹上,从而塑造具有个人特性的人生道路。对心理教育课的评估重点不在于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到底掌握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的心理是否相对以前有一个质的提高与改变,自我控制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目前,新课程中尚没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评价标准,实践中也一直处于研讨状态,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造成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例如,大多数学校仍然将其他学科的教育评价模式照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学科,这样就造成将此学科真正的教学意义掩盖了,所以我们要思考如何正确地评价这一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教学成果。

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教育目标

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能不能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所学所感能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发展、心理品质的提升以及能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一般而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评价往往会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目标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不是一致;二是该教学目标是不是有现实可行性;三是该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水平是否相符合,是不是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四是该教学目标是否将知识界定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五是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够过多、过大,而是要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心理实际水平相结合,使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促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

(二)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教会学生全面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标准,即让学生对人生意义及价值有一个正确和较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教学目的下能够使得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加客观化、全面化、真实化、实际化。社会环境需要一个人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应有的社会生存能力,让其心里所想的与实际做出来的行为都要符合社会现行的道德标准与法律规范,这样才能让其一生有个正确的轨迹。因此,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的教学评价,第一要能看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第二要注意到区域性不同所造成的个人心理状况的不同;第三要根据不同年龄所能接受的能力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实际的情况才能对此学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让此学科有真正的意义。

(三)课堂效果

1.质性评价。质性评价不是单纯的一个分数,而是记录学生提倡的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内容。质性评价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描述和记录,且能够真实、深刻地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展现出来。质性评价可以按照以下四点进行实施: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接受课堂上的基本观点,且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自我调控以及自我消解的方式和技巧;第二,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教师留出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思想、行为,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和心理体会记录下来;第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活动中,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确保课堂组织活动的目标顺利完成;第四,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时间训练项目,且要随时关注项目的进行程度,及时接受学生反馈,调整措施。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将质性评价方法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地发展。

2.情境评价。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书面的成绩考核并不能够全面客观地给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注重情境评价的应用。情境评价就是指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情景模式,使学生能够毫无防备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施教的成果就是要“找到这种行为表现需要的情境,且实际上能够鼓励或者唤起这种行为的情境”,学习效果在情境中的评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价要求相符合。可见,该种评价方式不仅易于操作,还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通过亲身感悟,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成长。

三、结束语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

1当前大学生面对的心理压力与问题

经研究表明,在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时发现在这一阶段有35%以上的学生出现了问题心理倾向,而在这中间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15%。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因为高校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各种压力。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就是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心理困扰、感到迷茫以及对未知的恐惧。其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学习压力问题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们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提升自身能力,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努力,在此期间,学生们就面临着学习压力。学习压力的增长也导致了同学们开始产生焦躁、抑郁、焦虑不安等情绪。大家常说动力源自于压力,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们由于肩负着过多压力,就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精神抑郁与不安。

1.2就业压力问题

随着用人单位不断提升的用人标准,让当代高校的学生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就业这座大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完全吞噬掉学生们的薄弱的意志力,然后就会摧垮学生们。岗位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薪资水平也没有随着竞争的激烈变高,反而是越降越低,高标准,低薪资也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中面临的主要的困扰。

1.3人际交往的问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诞生,大家开始线上交友。看到过的好多案例讲的都是大家在线上你一言我一语说的不亦说乎,但是见了面大家就都变得哑口无言,仿佛不认识彼此一样。再加上一些人际关系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大家在交友过程中会遭遇被拒绝、被孤立等尴尬境遇。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变得更加孤立。

1.4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由于社会变化瞬息万变,需要大家时刻学习新鲜事物,以保证自己可以随时跟上时展的潮流。就像现在的快捷支付方式一样,年轻人出门都不带现金或者是银行卡,只要人手一部手机就可以行天下了。大家要面临日新月异的变革,每天都是快节奏的,所以适应这个快节奏社会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加。

1.5过度沉迷网络的问题

网络发展的速度甚至已经快要超过细胞的新陈代谢了,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小时都会有新生的网络成果出现,就像前年过年期间突然就爆火的跳一跳小程序,真的是一夜之间风靡朋友圈。无论老少,男女小孩都低头拿着手机在玩跳一跳,甚至是近两年火起来的吃鸡游戏还有王者荣耀等,让一些学生已经开始迷失在游戏世界里面了,每天懒在家里或者是泡在网吧里。也不乏有案例说因为过度沉迷游戏导致现实生活中跳楼、抢劫甚至是杀人等不法行为出现。

2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1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上述心理问题都是在当前社会中常见到的学生之间发生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最好的心理建设的一个阶段就是大学期间。各方面已经变得成熟,身体素质急需完善以此来适应多变的社会。现代社会要求的不只是学习能力有多强,也不是光看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如何。身体素质不光是值身体健康状况,还有心理健康等。

2.2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符合当前时展要求

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当前无论是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都市人都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人才竞争换句话说就是在打心理战,人类面对的强敌也只有自己,自己心灵上的心理障碍是自己最强有力的敌人。2.3开展心理教育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受心理压力以及心理承受障碍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当前各大高校应该纳入人才管理培养体系内的重要一环。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学生成长、成才,所以务必要尽快解决,这也符合学生发展要求。

3体育课程与心理教育课程融合的意义

体育学科有其特殊的优势,一方面是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能等的锻炼与学习,另一方面如果可以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对学生影响深远。体育教学一直都是高校各科教学中最具吸引力的一个学科,学生们一直对体育课最有亲近感,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为明显,一方面强健了学生的体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结交好友,也可以减少对社交的恐惧和对网络的依赖,会变得越来越热爱运动,在运动中拓宽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收获知识,在运动中健全心理素质建设,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在就业中或是日常生活中增加应对困难的勇气,也提升了自我疏导的心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亨国.论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2]张鑫.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08).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4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职体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创业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创新教育无疑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为适应时展的潮流,更好地对高职生实施创新教育,高职体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也应有的放矢的渗透创新教育理念,让高职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受到创新教育理念的熏陶。那么,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我们究竟如何有效实施高职体育课堂教学呢?接下来,便简要谈谈自身的几点看法。

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所谓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在高职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抓住合适机会,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这样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在高职体育课堂中有效渗透创新教育理念的一种有效做法。例如执教“长跑”时,经过一段时间的长跑练习后,同学们纷纷感到身心疲惫,认为长跑练习太过于枯燥乏味了。看到学生的此种表现,体育教师随即说道:“事实上,长跑练习不一定是如此乏味的。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给大家一定时间,让你们积极交流与思考,思考怎样才能让长跑练习变得更加有趣。”听到老师这样说,同学们立即兴奋起来,相互间也积极展开交流与合作,希望能寻找到一种更为有趣的长跑练习方法。在同学们的群策群力下,最终同学们提出如下方案。方案一:在长跑练习中可采用追逐跑的形式;方案二:在跑道边上放一些气球,一圈下来每次可以拿一个气球,最后看谁拿到的气球最多。方案三:……上述方案均是同学们积极动用自身智慧想出来的,因此体育教师也充分尊重了同学们的想法,让他们积极践行。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引导下,长跑练习也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乏味了。在上述教学片断中,高职体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创新。这不仅是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体现,更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课堂教学氛围也其乐融融。

二、在教学方法上寻求创新

为更好地渗透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应积极寻求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在现代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产生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对高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也极有帮助。例如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即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指将一半课堂时间用于教师讲授,一半课堂时间用于学生讨论式学习。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职体育教师完全可以适时采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诸如执教篮球的“传球”时,体育教师即采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首先,用一半的时间对篮球的各种传球方式进行讲解,并要求部分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示范练习。待学生初步掌握篮球的各种传球技术动作后,在课堂的后半段时间要求学生积极展开合作探究与练习。在合作探究与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同学们积极进行交流、探讨和体验,争取让自身更快、更准确的掌握篮球的各种传球技术动作。高职体育教师在课堂中除可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外,还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倡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最为科学的做法是,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创新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学间隙渗透创新教育

在高职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也并不是始终不间断的组织教学,适当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休息。在这样的教学间隙,体育教师也不应浪费,应积极利用教学间隙时间有效渗透创新教育。例如在汽车工程系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学间隙体育教师这样问道:“同学们,你们毕业之后打算找什么工作啊?”听到教师这样问,同学们略经思考后便开始纷纷作答。有学生说:“我毕业后想到一些大的汽车制造企业上班,从而实现我最初的梦想。”此话一出,其他大部分同学也纷纷响应。听到学生这样说,教师意味深长的说道:“现在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家一定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如若将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出符合了部分同学的想法,于是大家又针对创新创业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在体育课堂教学间隙讨论创新创业,对教师而言并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间隙时间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有效渗透创新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接受到来自体育教师的创新教育。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时展的潮流,高职体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也应积极渗透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积极寻求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渗透创新教育。诚然本文针对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研究仅是相对浅显的研究。为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深度,在未来仍需对其进行持续且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慧琴.试论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J]新校园(阅读),2015(10)

[2]李强.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6(02)

[3]黄旗山.试析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2)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机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有关的心理因素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初中学校里,学校领导和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少有教师会在讲课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因为教师觉得教材中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资源。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在各科教材中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是需要教师去挖掘,为此教师需要吃透教材,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初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给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不自觉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第二,教师要适当地挖掘课本中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和激励机制进行有效的结合,但是注意不要过于牵强。

二、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机智

教师的教育机智指的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情况,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帮助学生发展自身个性的一种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善于观察,详细地了解学生能力

首先,教师要具备敏锐、全面、深入和客观的观察力,要善于从学生细微的动作和表现中观测到学生的心理变化,还要尽力调查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发展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平等、宽容地对待学生,保证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阶段。而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观察力,发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机,从而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调控课堂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若一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到疲劳,而变化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一直让学生保持兴奋和积极。因此,教师要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发挥各种信息通道的作用,合理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口手眼耳都为学习来服务。例如,教师在写板书的时候把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疑导学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来影响学生的听觉,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重难点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直对于课堂保持新鲜感,对于教师讲授的知识也会认真倾听。每位教师在讲课前必然会精心准备教案,但是在课堂上大部分时候都无法按照计划进行教学。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认知方面和思维情绪上无法按照教师规划的走向进行,使得教学受到阻碍,不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教师也会提前进行备课,但是课堂上发生突发情况时,例如学生突然举手发言,提出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时,教师要仔细为学生讲解,必然会耽误课堂进度,但是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不能因为教学计划的无法正常进行而抑制学生的质疑心理,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激励,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学习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过程环境。在课堂心理环境中,不仅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也有消极的、沉闷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创造积极的、健康的课堂心理环境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师要具有激发学生情绪的感染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让教师给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的案例或者知识,而是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感染力来激发其学生的情绪,逐步让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一直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于学生寄予希望,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自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是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让师生之间达成感情共鸣,教师自然可以激发其学生的情感变化,而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幅度上升,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要有情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教师所要传授知识的对象是一群生动活泼的青少年,他们的内心强烈地渴望和别人有较高的情感共鸣和对别人进行适当地情感交流、表达,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对于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来上课,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最后,教师要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心自己的。这样,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存在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既可以学习到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总而言之,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要重视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蕾.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2):127-127.

[2]李国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体现[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2):81-81.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影响

小学阶段是学生最初接触正式教育的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生活常识,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塑造他们性格的黄金时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对他们的人格养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不同教学评价方式的影响

1.消极的教学评价方式

当前,有些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如重智商轻品德、重理论轻实践等。还有些教师只用分数一把尺子量学生,有时仅仅是因为这个学生成绩差,就把他泛化为“没出息”“末等生”,忽略了他的优点。当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或学习行为出现问题时,教师的态度往往极不耐烦,常以“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做”等话语来回应学生,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阴影,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倘若教师以这种不正确的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很有可能会让他们对错误产生扭曲的看法,不敢犯错或者不能正视错误,从而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积极的教学评价方式

案例: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提问他们青草、梧桐树、鸟儿怕北风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是北风在呼呼吹着的时候,带来了寒冷,气温一下子降得很低很低,天气变得很冷很冷。”教师就配合该学生用多媒体播放北风呼呼的声音,然后让全班同学掌声鼓励这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好。这时,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分析:案例中,教师没有循规蹈矩,而是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文章传达的感情以及生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烈,会主动去探索知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教师使用了评价,可见积极的评价方式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二、课堂上不同对象之间评价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时,教师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问学生是否愿意和老师一样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学生都踊跃举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教师出示词语,学生根据词语纷纷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体会。例如:“我从‘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中体会到,少先队员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我从‘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体会到,少先队员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并且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更有学生回答道:“我读懂了只有我们人类多植树,爱护每一棵树,我们才会生活在绿色工厂里,才能染绿祖国的版图,才能战胜风沙让鸟儿翩翩起舞,才能建设四个现代化。”分析: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朗读,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教师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已经不知不觉地影响了学生。教师让学生朗读并且予以鼓励的时候,不仅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而且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案例: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时,教师在学生朗读完课文后对他们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非常到位,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立足于保护大自然的环保理念,能激起每一个阅读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当然,这一切学生只有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情感。在下课后,学生在对课堂进行讨论时,都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有了积极的反响。有一个学生说:“老师的课讲得很好,让我这个以前不敢朗读的人也敢在课堂上朗读了。”另一个学生也给予回应:“这节课的气氛很活跃,老师让我们思考、回答问题,我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记得很牢固。”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才会有课后学生对教师正面的评价。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贯彻“教育为主,德育为先”的理念,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最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当前,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多,与教师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语文教师,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文化素养的培养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倘若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正确,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晓萌.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做好即时评价[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0).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7

关键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翻转课堂”模式

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转折点,其心理健康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在大学中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有着调解大学生心理情绪的作用。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应该在进行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将知识理论教学与课堂互动进行结合。翻转课堂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微课为基础,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学者和教师将翻转课堂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翻转课堂的实施,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心理健康课程带来了新的活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现阶段对于大学心理健康课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还有着不足之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怎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便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用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一)翻转课堂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课程面对的主体是学生,该项课程的第一目标是服务、服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解决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面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因其特殊性,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适应其教学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不断向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靠近,所以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翻转课堂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进行了结合,使其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实现了理论教学与课堂互动这一教学效果。另外,翻转课堂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贴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翻转课堂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特点为摒弃形式主义,提高实用性;减少理论知识教育,增加心理素质能力提高教育;减少填鸭式灌输,增加心理知识的内化传输;减少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特点,可以看出该项课程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翻转课堂的应用,可以真正实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内心的问题和想法,而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解决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让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和针对性。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发言,与教师和同学互动,除了增加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了解,从而让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有着可以参照的心理水平。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其他的教学方式,唯一目标是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心理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得到正向的发展。

(三)翻转课堂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需要一种全体教师和学生、全部课程、全部教学过程都进行参与的教学模式,而翻转课堂可以做到这点。翻转课堂能够合理的将学生与教师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一定意义上的连接,同时也将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时间进行了充分合理的安排与结合。所以说,翻转课堂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全课程全过程参与的要求,成功做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连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更方便、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教师想要实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心理知识不能深刻的理解和应用,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而且通过内化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调节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

1.设计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单

通常情况下,学习任务单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资源获取方式等。学习任务单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梳理清楚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并确定学习的目标。教师在设计确定学习任务单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内心真正的需求出发。学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知识的方向和具体目标。

2.创建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

在翻转课堂模式中,课前学习的最终效果由学习资源所决定。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视频、讲义、PPT等,在这些形式中,教学视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制作教学视频的时候,可以借鉴已有的成熟教学视频资源,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制作。对于视频内容,应该做到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视频的时间,保证短小简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不分散。

3.通过相关渠道学习资料

作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学习资料的需要通过网络平台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教学平台,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甚至还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进行。

4.学生进行课前学习

教师在相关平台上上传教学资料以后,学生要根据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和目标在课堂开始前,通过观看教学资料和视频,完成测验等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分配学习的时间,合理确定学习的地点。5.课前作业与疑惑收集学生在平台学习完相关知识以后,还需要完成相关的课前作业,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课前作业和疑惑收集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课堂活动进行的基础部分。

(二)课堂活动阶段

1.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点

现阶段,大学校园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大多为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要想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也为了在课堂中更好的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前学习环节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可以与自己的小组成员,对学习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点进行讨论,并采取合理的方案进行解决,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

2.协作活动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协作活动的开展,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协作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3.课程总结

学生在课前学习,以及课堂活动两个环节中,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了较为深度的把握,但是此时的知识点较为分散,教师需要在课程最后,对本节只是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学生梳理脉络,建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点。

(三)课后反馈阶段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还有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课后反馈。课后反馈对翻转课堂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深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指导,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对学习资料以及课堂学习的反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健全,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正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节点,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是去学习的兴趣。翻转课堂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并在国内外教学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构建出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模式,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畅.微课“翻转课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18(26):181-182.

[2]孙慧.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3):38-40.

[3]张冰,江红霞.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113-114.

[4]徐露凝.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6(16):18.

心理教育课堂范文8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课堂本来就为了展现学生的生机与灵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一言堂”,教师包办教材的解说与传授,忽略了学生创造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培养,违背了学史的教学目的跟宗旨,使得历史课堂常常死气沉闷。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师生相互配合,明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历史教学进度。

2.尊重个性差异

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忽略个人差异,每次布置作业的难度或是考试试卷的标准都按大部分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致使部分学习差的学生常常完成不了任务,对此,教师恨铁不成钢会采用老式惩罚措施去鞭策学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更易产生厌烦情绪,怕学习。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尊重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症结所在和问题所在对症下药,适当的进行沟通,加强心理疏导、提升学习信心、坚定学习目标,使得学生信任老师,转为学习的动力。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所谓“良师益友”,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教育理念,需融洽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将“平等”、“尊重”、“和谐”等观念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在课堂敢想、敢说、敢问、敢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尤其不应吝啬自己的赞美,对积极向上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誉,真正做到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二、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不仅仅是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提高自身历史素养的重要保证。“如何教?”“怎么学?”无疑是新课改下关注的重点,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高效完成历史课教学任务。

1.巧设活动课

历史老师可以巧设活动课,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单元目标,适时地布置活动课,改变照本宣科机械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资归纳知识,准备好充分的学习素材,在历史课上课前期进行提问,让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学生搜集资料期间,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记忆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史实的掌握。再者,开展活动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归纳、整理、对比等思维能力。

2.善用史料

活用史料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投入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以史育情、以情载志。史前大师钱穆说过:“即如历史材料无穷,若使治史者没有先决定一番意义,专一注重在方法上,专用一套方法来驾驭此无穷之材料,将使历史研究漫无目的,而亦更无意义可言。”由此可见史料十分复杂丰富,善用史料十分重要。生命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在历史中都能找到,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时,教材上的文字与图片,无不揭示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无道,影像资料的观看更让学生对这段史迹有了深刻的感悟,好像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对百姓进行大肆屠杀的景象就在眼前,真正融入了这段历史。很多学生对此都有深刻感悟“生命的脆弱”“远离战争,维持和平”等等,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可见善用史料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且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讲述史料必不可少,总之,恰当地运用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热情,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活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充分利用声、色、像还原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多媒体能够带来更全面更多渠道更多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除了教材内容外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在讲《秦朝统一》时候,教师就先带领学生观看了李连杰主演的《英雄》,影片结束不免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何残剑要放弃刺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变的激烈活跃,然后讲述教材内容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4.角色扮演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教师在历史讲解时,可以适时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当学生集体扮演只有书中才看到的历史人物时,就可以把遥远的历史人物拉近把历史史实拉近,人物塑造就诞生了。毋庸置疑,角色扮演能够创设历史情境,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还原历史真相。如在讲授《19世纪中叶的俄国》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农奴、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沙皇,以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俄国当时的社会形势、社会背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