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教育范例

心理辅导教育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1

1.不善于交往,性格孤僻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跟父母,大多跟爷爷、奶奶或亲友生活,所以存在大多孤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等的心理情绪问题,这严重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据统计:25.1%的“留守儿童”对儿童的集体活动没有兴趣;18.2%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12.3%的“留守儿童”不合群,人际关系较差;常常表现为独来独往、性格内向孤僻;近半数的“留守儿童”只有别人叫才去参加集体活动。

2.不同程度的存有情绪低迷、困扰不安、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离开父母的关爱,从小缺乏管理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得沉默、内向、不开朗,表现为情绪低迷,困扰重重,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据调查分析发现,21.5%的“留守儿童”常常想念父母,表现为一说父母就焦虑、悲伤、哭泣。但也有19.9%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对父母失去所谓的母爱和父爱的亲密关系,表现为无所谓,满不在乎。还有少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比上上一代的老人要求严格,而表现的不愿跟父亲和母亲生活。但是,总的来说,调查发现79.2%“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迷、困扰、焦虑不安,厌世反感,抑郁寡言等心理障碍。

3.在学习上疏于管理

据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留守儿童”生活疼爱与监管方面比较重视;而严格要求上就显得惯着、迁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疏于管理,61.8%的“留守儿童”学习意识淡薄,贪玩懒散,纪律性不强,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积极不高,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很容易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二、对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模式

1.建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档案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包括留守儿童的个人喜好、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状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成绩、学习习惯、品德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等。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使心理辅导教育工作针对性强,提高教育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密切配合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如:组织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组织有关专题讲座,请专家现身说法;密切与家长联系,拓宽除电话以外的沟通渠道,增加沟通频率,提高沟通效果。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及时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不让一个留守儿童掉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

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在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调到留守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展游戏活动,创设氛围,突出现场效果,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讨论等方式来增加心理健康活动课趣味性。此外,增设心理健康活动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心理健康专栏等心理健康教育阵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

4.创新心理教育工作模式

采取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相结合心理教育工作模式。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共性问题,要召开专题会,有效面对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需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解决。在工作方法上,对存在问题严重和突出的,要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帮扶的办法;对碍于情面,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要采用一对一的疏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学生设身处地的去做同学的疏导工作。总之,个别辅导与集体引导相结合,疏导要及时,要有耐心,帮助学生彻底解除心理障碍。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2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概述

朋辈主要是指“朋友”和“同辈”,而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是指由受过专业训练以及督导的非专业人员对团体进行具有一定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也可以是有指导者带领同质团体通过共同探索,从而达到促进团体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表明,当小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般来说,寻找同伴的比例占70%,而寻找父母的比例占10%,寻找教师的比例占8%,其他选择占12%。而这些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朋辈群体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如今的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都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进行了缩小,具有一定的狭隘性,一般来说都仅仅只针对于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上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使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而这也正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在美国已经走上了专业化以及规范化的道路,并且朋辈心理辅导的组织覆盖面十分广泛,在美国也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制定了相对较为健全的制度,确保辅导能够顺利开展。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并不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以及规范性,同时心理辅导的服务范围以及服务对象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方式,逐步进入高校,对于中小学的服务还相对较少。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朋辈心理辅导,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因此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相关人员仅仅只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那么这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影响。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想要小学生最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进行掌握是一项及其困难的工作,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开展的主要角度放在预防以及发展方面,同时也应当针对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制定出相对较为完善的辅导培训体系,并在学校中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以确保辅导培训体系的有效性,从而为小学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以及具有实用性的实施方案。在小学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利用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横向发展,同时对于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朋辈心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在现如今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小学生的心理援助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小学心理辅导力量不足,提供一定的弥补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工作,同时对于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也有一定的满足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心理辅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引进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有效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需求的压力

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心理健康师资配备不足与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不断增长,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已然成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问题。通常情况下在小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将心理辅导的主要工作内容放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心理潜能进行开发,以及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忽视。然而实际上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要帮助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有效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次要的工作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以及治疗。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一定的促进意义,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能够起到有效的预防、发展以及干预作用,从而对小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不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

(二)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发展需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对于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当小学生在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时,通常都会首先会向朋友以及长辈进行请教倾诉,而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主要是通过同伴互助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充分的激发,并达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对于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需求有一定的满足作用,并能对于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三)能够帮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自我教育

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朋辈心理辅导委员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同学将心理压力进行舒缓,从而解决心理困扰,同时也能够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能够进行沟通交流,并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这对于心理辅导委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心理辅导委员在对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的过程中,能够使自身的心里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当自身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够更快速的解决问题,不仅能够达到帮助别人的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自身。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朋辈心理辅导的运用

(一)积极完善教育体系,建立起朋辈心理辅导团队

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量正在不断的提升,而现阶段的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已经无法达到满足的状态,因此学校想要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在学校中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教育体系,同时也应当组建起一支系统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实施团队。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中甄选出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在每个学年的开始,全校应当发起班级心理委员的招募活动,根据招募原则来说,一般状况下,每个班级中限定出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并且当班级心理委员通过了心理教师的面试之后,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或者班长,同时也应当将棋职责进行明确,继而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心理委员的工作内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将基础的心理专业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技能进行传授。其中主要包括的知识内容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有效的进行情绪调节、科学合理的宣泄方式、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收集典型的心理辅导案例,同时也应当要求班级心理辅导委员,如果在班级中发现同学的情绪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将情况反映给教师以及心理教师等。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组织一支由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辅导小组,同时也应当制定出一套有实施性的自我培训方案,不断提升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技能,同时也应当要求心理辅导小组定期举行会议,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及规划。

(二)不断丰富辅导形式,确保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得以落实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朋辈辅导工作技能的培训以及应用提高重视,并且要向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朋辈辅导工作的咨询技术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技巧进行传授。在实际的朋辈辅导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工作。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用或者可以在班级上播放积极向上的电影,鼓励全班同学进行赏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以个别会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在同一代人中开展实施的,因此朋辈心理辅导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并且能够促导对象对意见有更好的接受效果。班级心理委员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并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扰的同学,并对存在心理困扰的同学及时进行心理安慰以及心理辅导工作。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时间以及地点方面,都不会受到限制,只要双方自愿,并且对自身的正常学习不会产生影响,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除此之外,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委员组建成的团队辅导必须要对团队的心理辅导要求以及心理辅导原则进行严格的遵守,并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充分的利用相同经历的优势,促使学生之间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更好的心理辅导效果。并且想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教师也可以利用qq微信论坛等网络形式开展公工作,而朋辈辅导团队中的任何成员都能够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及交流软件,将自身所学习到的心理辅导技能进行融合,同时也能够促使心理辅导工作始终处于轻松的环境下,打破了心理辅导工作受到空间时间限制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面对面心理辅导工作所产生的压力。

(三)认真总结,掌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中的技巧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朋辈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状态,在调节人际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此,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优化升级,并在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塑造。而实现这一目标,应对其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从而保证学生的成长状态。

1朋辈心理辅导

所谓朋辈,代表着“朋友”与“同辈”的概念,是年龄相仿、心理特征相近的一类人的总称。在心理辅导的专业领域内,引入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主要强调了朋辈概念中心理暗示特征。这一特征条件下,需要对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教育,使其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可以适应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在展示朋辈状态的同时,获得对方的信任,并以此完成心理疏导工作,保证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执行效果。在大学教育工作中,可以在学生的管理中,通过“朋辈”模式,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分析。同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输给被辅导对象,使其可以获得更好的心理教育体验,维持、调整、实现自身的健康心理状态。

2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应性

心理健康教育带有的理论价值意义,在内容上,可以将此类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并在辅助协作、助人模式、榜样效应这三个方面,强调此项应用模式对于高职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适应性状态。首先,在朋辈辅助协作的内容上,可以设置相关的组织活动,在兴趣爱好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并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辅导与讲解[1]。其次,在助人自助的模式中,可通过朋辈模式,更好形成正能量氛围,使学生在自主调节的同时,也对身边的朋辈同学产生影响,进而保证心理素质的全面成长。最后,在榜样教育内容中,通过朋辈辅导模式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关爱,由此体现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应用条件,并在榜样化条件下,帮助学生适应并渡过心理困境,从实践角度完成高职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辅导。

3朋辈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3.1设置合理化流程

朋辈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虽然不是专业性的咨询辅导工作,但由于工作形式的特殊性,也要在教育工作的内容中,按照一定的要求,对朋辈辅导工作流程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朋辈心理辅导教育工作的执行效果,使其工作中的应用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首先,在选拔过程中,应对参与朋辈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遴选。将保密原则作为选拔内容的基础,并使每一名参与者都对自己的工作范围产生清晰认识。同时,要保证每名参与者,都能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认知,并拥有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个人的能力与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另外,在朋辈辅导的过程中,需要扮演一名优秀的倾听者,通过耐心品质与真诚态度的展示,以负责任的行为参与到朋辈心理辅导中。以此,利用人才选拔与专业的培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朋辈辅导工作的有效展开。其次,在培训工作中,要对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展开全面且系统的培训。不仅要帮助其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在思想沟通过程中,使其更好的展现出“朋辈”模式的特征,成为成长中的倾听者与陪伴者。例如,在初入学阶段,学生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心理,对此,需要朋辈心理辅导这进行疏导,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有效地陪伴,使其顺利地渡过这一心理成长时期,并能够正视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而此时,就可以应用培训活动中的知识内容,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与普及,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状态。最后,评估与督导,也是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流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构成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重要组成条件[2]。内容上,应执行辅导者的自评工作,并在相关岗位教师与负责人的督导下,保证其工作的执行效果。例如,可阶段性地对被辅助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判断其心理健康成长效果。同时,也需定期对心理辅导者进行调查,帮助其解答工作中的疑惑,消减压力状态。

3.2建立系统化结构

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展开应用,应该关注其应用的具体模式,并在创设多样化应用形态的同时,保证对于学生的教育与指导意义。例如,在某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采用心理健康辅导站的模式,建立起二级化朋辈辅导模式。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师为核心,选拔并设置二级心理辅导人员,在学生中,以朋辈化姿态,完成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贯水平。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还可以班级、宿舍为管理单位,在设置朋辈心理信息员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落实到具体条件上。由此,将班级与宿舍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与心理辅导员,从而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教育的层级化服务体系,更加针对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而这一朋辈模式,也可以在心理健康活动的组织工作中,形成有效指导,并提升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状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朋辈模式的支撑下实现优化升级。例如,可以将朋辈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活动,与学生社团模式相结合,形成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宣传形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中。综上,朋辈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条件。尤其是在高职教育阶段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凭借合理化的流程方案与系统性的组织结构中,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角度的成长,也可以在适应高职教育工作特色的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升级,助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嘉嘉.探究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与心理委员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1):41-44.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4

1.构建积极的自我。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对自我的认知、控制、发展都不尽成熟。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之一。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体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从而构建积极的自我。通过集体活动不断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改变自傲或自卑等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发展积极、良好的自我,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石。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一般都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愿望,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比较缺乏,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困扰,使他们感到孤独、冷漠、不被信任,心理安全感低。大学生都有着共同的人际交往课题和类似的困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创设的情境,通过人际交互作用,培养对他人的理解、信任、支持,调整和改善不良的行为模式,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支持和信任与人的内在安全感相关联,可以使得个人对于他人产生适当的依恋,进而产生安全感。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获取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中心,渴望得到他人和集体的关爱,却不愿主动付出,对集体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不安全心理体验。团体心理辅导创设的团队心理安全,能为大学生提供信任、接纳、支持的气氛,使成员感到安全、自在、真诚、温暖,团体成员在团体中能自由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感受,倾诉遭遇的困难,利用团体的智慧协助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团体内,大学生既是倾诉者也是倾听者,是自助与助人的高度统一。大学生在团体内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扩到信任周围的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延伸、扩大到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成员的支持、帮助扩大对其他人的关心、帮助;由在小团队中的团结协作,扩大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团队的支持协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应用的步骤

1.确定辅导对象。

一是进行心理安全状况筛查。通过心理测评、问卷调查等心理安全评估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安全状况进行筛查,以期掌握大学生心理安全的概况,为有重大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二是通过向辅导员、班主任、分管副书记、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了解有心理安全隐患的学生的情况。三是对有心理安全隐患、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将有共同心理安全隐患、困扰、问题的学生进行信息汇总,确定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并为确定辅导方案做好信息准备。

2.拟定辅导方案。

根据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对象的情况,确定辅导方案。首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根据辅导对象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分为治疗性团体和发展性团体。其次,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目标要有层次性,既要有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目标。第三,确定辅导主题。

3.实施辅导活动。

实施辅导活动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关键步骤。首先要成立心理安全团体心理辅导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可以由分管副书记、学工处、心理咨询室、保卫处、教务处等人员构成。其次是具体的教学组织。遵从教学规律,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活动,确定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时间、次数、师资等。再次,从场地、教学设备、资金等方面保障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开展。

4.评估辅导效果。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是保障心理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评估主要有以下方法:一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情况既要有定性评估,也要有定量评估。二是定期评估与不定期评估相结合,这样,才能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态发展和整体概况。三是客观测评和主观测评相结合。通过心理测评、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进行客观测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通过向辅导员、团体成员、非团体成员等来了解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把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心理安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改变的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整改意见。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须注意的问题

1.师资问题。

团体指导者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它对团体指导者的专业知识、背景、人格特征、技能、工作经验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从事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主要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有的高校甚至只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他们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程教学已经不堪重负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很多高校都让辅导员来兼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尽管辅导员有比较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比较单薄,多数没有安全教育的专业背景,日常工作也繁杂琐碎,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比较大的困难。为了让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真正起作用,必须加强对团体心理辅导师资的培训。加强他们团体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学习团体辅导和心理安全教育新理念、新技术,邀请团体心理辅导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选聘优秀专业教师充实到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中来,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甚至可以从高年级学生中选聘有志向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优秀学生从事朋辈心理辅导,作为教师团体指导者的协助者。

2.深度辅导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以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团体领导者对每个成员都需要关照,势必相对减少对每个成员的关注与交流,而无法满足特殊成员的特殊要求。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整个团队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层面上的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到位。大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安全问题程度不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照顾周全,就使得个别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隐患难以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解决起来也是浅尝辄止。因此,要求团体指导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共情能力,及时发现有深层次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支持,给予个性化心理辅导,或进行引介、转接,使得有深层次心理安全隐患或问题的大学生,及时得到有效支持和援助。

3.对学生的引导问题。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5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要求采用理论与体验、讲授与训练相集合的教学方法[1]。由此可见,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单是理论知识讲授,更多地包含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团体心理辅导源于国外,上个世纪末国内学者樊富珉首次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国内,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通过团体成员活动相互作用,促成仔细观察、认真学习、用心体验,实现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社会发展[2]。目前六盘水师范学院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涉及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挫折应对等团体辅导活动。几年实践教学证明,通过情景体验和游戏活动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提升教学效果。

1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相较于课程讲授等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1课堂氛围轻松,激发参与欲望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强调平等,重视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成员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表达交流,成员间彼此信任鼓励,相互接纳,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沉局面[3]。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本身趣味性浓,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个体容易被活动氛围感染,投入其中。最后,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为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那些被动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

1.2学生分享积极,增强学习互动

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也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受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都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无一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创设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要求所有学生参与活动,团队成员个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有限的,但彼此间的经验分享、探索过程却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开阔内心世界[4]。团队成员因在成长经历和受教育水平等方面相似,心理发展多处于同一水平,心理困惑或问题相似,相互之间更能理解,也易于接受同龄人的建议[5]。学生之间的分享能提升学生表达的欲望,在分享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实现生生互动。教师作为活动的主导者,需要走下讲台,走进团体,参与班级任意一组的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差异,用真诚的态度、积极的语言肯定、鼓励学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师生互动。

1.3活动目标明确,促进学生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主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的教学活动设计,在此之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做一些准备、铺垫工作,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相关主题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摸清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教师根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不仅需要明确活动的方式、程序和目的等,还需要注意活动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特点[6]。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互相聆听、引发思考并形成启发的局面,学生进一步探索、感悟,再次促进学生自我成长[7]。总之,团体心理辅导不是单纯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在基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强化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

1.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实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存在主义“此时此地”的理念表现,指在团体活动中感知当下发生的一切[8]。团体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实验室”,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可以体验、观察当下的自己,利用情境资源、人际资源等“此时此地”资源引发学生思考。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9]。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回顾现实生活,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观察、反思自己的言行。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将实际生活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耐心倾听,并适时进行引导[10]。团体心理辅导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索,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中的运用

2.1活动主题: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1)活动目的:通过自己眼中的“我”与别人眼中的“我”进行对比,分析现实自我、镜中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明确三者一致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学会对自我进行剖析和概括,欣赏他人的同时悦纳自己。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1)猜猜我是谁每位同学对自己进行描述,并将内容写在纸条正面,背面写上名字,将所有同学的纸条收齐后,派一名同学上台随机抽取一张,将正面内容念出,让其他同学猜猜纸条主人是谁。分享感受,教师小结。(2)优点轰炸分组围圈坐,每位成员轮流在团体中央,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说出关于20个我的自我描述后,其余成员轮流夸赞其优点,被夸赞的成员说明哪些优点是自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小组交流体会并派代表在团体进行交流,分享感受,教师小结。

2.2活动主题: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1)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非语言交流技巧,明白沟通、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意义,从而认识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1)信任之旅按学号单、双数分组,每组派代表1人,抽签决定盲人和向导角色。扮演盲人的学生用眼罩蒙住眼睛,原地转圈,暂时失去方向感。扮演向导的同学依次站在盲人的面前,教师发出开始的指令后,每位向导搀扶一位盲人,沿着选定的路线,带领“盲人”绕室内外活动。活动过程中,“向导”不能讲话,只能用非语言交流的方式帮助“盲人”。角色互换,最好换新同伴,重复上面的活动。成员分享、交流感受、教师小结。(2)我说你画指导者准备好一幅画(不能让台下同学看到事先准备的图画),请一位同学上台背向大家,口头描述这幅画,其他成员按台上同学描述画图,要求台下同学不提问、不交流,台上同学不作任何解答,待台下同学画结束后,台上同学将图画向大家展示。再来一次,但这次可以允许大家双向交流,看看结果怎样。讨论分享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差异,教师小结。

2.3活动主题: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1)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情绪并非由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通过我们的看法和认知起作用,不同的认知、评价引起不同的情绪。同时,学会分辨哪些想法是合理的,哪些想法是不合理的,学会对负性情绪进行调节和管理。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1)观念决定情绪为学生提供3个场景(荒岛推销鞋、玫瑰花、半杯水),反映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的素材,小组讨论在情景中:①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想法;②不同的想法产生了什么情绪后果;③为何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享讨论结果。(2)情绪体验(ABC理论运用)请学生写出最近令自己快乐、生气、伤心、紧张、苦恼的事件(A)、和当时的想法(B)与情绪或所导致的行为结果(C)(至少3件事),组内交流分享,各组派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的经验,教师小结。

2.4活动主题: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1)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人生并非事事顺利,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学会正确认识、调整心态、辩证看待,采用积极的方式方法应对挫折。

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突围与闯关

按单、双学号分组,每组选取一名同学自愿担任挑战者,一组开展“突围”,另一组开展“闯关”。突围:团队成员手拉手紧紧围成一个圈,形成“围城”,挑战者站在中间,寻找“围成”突破口并伺机冲出“围城”;闯关:团队成员手拉手紧紧围成一个圈,形成“围城”,挑战者站在圈外,寻找“围成”突破口并伺机冲入“围城”。挑战成功后两组交换,注意活动安全。活动后学生分享,教师总结。

(2)蜗牛的家

全班同学围成一圈,身体屈成90度,用手从背后托起椅子,背在背上,与周围的人保持距离,防止椅子相互碰撞,保持弯腰驼背的姿势,所有学生转向顺时针的方向行走,想象我们都是一只小小的蜗牛,背上背着重重的壳,让学生体验蜗牛壳的压力,讨论分享、交流感受。

2.5活动主题:生命教育

1)活动目的:通过情境模拟,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生命、友情、亲情、爱情、健康、美貌、权利、地位、金钱等价值观念,学生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的拍卖选择,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体验和澄清自己的人生态度。

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拍卖人生将拍卖商品(生命、友情、亲情、爱情、健康、美貌、权利、地位、金钱等)显示出来,假设每个学生有5000元,他们可以根据自身价值观念随意叫拍呈现商品,每件拍卖品都有底价,竞拍过程中以500元为单位喊价,出价最高者获得拍卖商品。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发动机,所有商品卖完为止,然后请学生认真考虑拍得商品,讨论分享,教师总结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3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启示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6

(一)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7

[关键词]高等教育;辅导员;就业指导;心理教育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都成为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辅导员来说,在岗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更应当将这两方面的事务作为日常工作开展的重点,帮助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更好地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变。

二、大学生就业阶段的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1.大学生群体对就业存在认知偏差

就职就业是大学生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相对于学校生活的平静、温暖,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冷酷、无情的。虽然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将就业指导纳入日常教学中,但是其教学模式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也更加侧重于学生求职就业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对于就业市场环境并没有深入分析。同时,由于微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传输多元化和便捷化的特征,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无法正视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片面追求或向往高待遇、高报酬,没有对应的付出精神等,都成为就业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认识偏差。

2.大学生群体具有盲目从众心理

虽然大学生经过系统性的专业培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体系,但是在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依然存在多变的盲从心理。例如,在择业过程中无法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不是从自身情况出发,而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够依据科学的方法判断自身择业需求与求职单位之间的偏差,容易出现盲从性择业的现象,最终导致就业成功率较低,或者在一年内重新择业的现象。

3.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焦虑心理

面对较为复杂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对自身和求职单位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校招、投递简历等环节中,心理上往往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在长时间的等待过程中失去耐心,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有部分学生因多次投递简历失败而自我封闭,不愿再进入就业市场。而多数学生还存在着对求职就业了解不深入、个人求职方向不明确、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不同形式的紧张等问题,造成最终求职失败。

4.大学生群体抗压能力较弱

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家庭,自幼生活环境较好,但是在处事和自理方面能力培养不足,缺乏青年群体应有的竞争意识,尤其是在处理求职过程中的问题时,无法稳定心理状态进行妥善处理。而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更愿意遵从父母的安排,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择业、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层面

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据媒体报道,2020年全国各种类型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其中约有590万人要在市场化机构中就业,在当年6月,仍有26%的应届毕业生处于求职状态。由于疫情及国际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变化,使得服务业和外贸行业发生较大变化。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部分就业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断丧失竞争优势,依然处于待就业状态。社会层面的因素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在因素,在引导不当的情况下,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因此,辅导员在进行就业心理辅导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因素的影响。

2.学校层面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理论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依然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更多的是针对毕业季的学生群体进行一些技巧性培训,对学生心理层面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辅导明显缺失。同时,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辅导员仅能负责一些具体工作,这就使培训工作的重心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产生了偏差。学校方面的因素同样是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客观因素,但是通过积极引导可以将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3.家庭层面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依然是以服务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中小学成长阶段就缺乏自主性训练。父母更加看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提升,使得学生就业的主动性较弱,缺乏进入社会应有的承受能力。部分学生在就业上依赖家庭的安排,甚至存在“等、靠、要”心理,不愿意进入就业市场自主求职。家庭方面的因素对于辅导员来说属于很难控制的类型,因此辅导员在处理这方面问题的影响时,应当增进与学生家庭的沟通,才能尽可能将这方面因素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

4.个人层面

新时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部分学生将大量精力浪费在了刷手机、玩手游上,导致专业课程学习无法满足就职就业的实际需求,甚至在价值观方面也出现了严重偏差。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自然无法正确认识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产生不同层面的心理问题。如果辅导员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出现一定的社会问题,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辅导员开展就业心理教育应当重点把控的部分。

四、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1.更新教育观念

在高校朝着专业化方向深度改革的背景下,辅导员也必然要以对应的形式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首先,辅导员应当认识到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影响,将心理教育纳入自身日常工作的体系中。其次,辅导员要能够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阶段心理问题的产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应对和处理,而不是单纯消极应对。只有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刻分析就业环境变化和发展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2.做好前期信息准备工作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就业环境下,单纯依靠毕业季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实际需求。适应就业指导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模式的要求,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并将心理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已经成为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初期,辅导员就应当建立针对学生个体的就业档案,将学生的基本信息纳入到档案体系中。同时,在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应当依托个人观察、班团干部反馈、专业课教师信息交流等形式,准确记录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分析其心理状态和发展动态。在毕业季前夕,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四年心理状态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预测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利用单独交流等形式,准确把握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态度和认识,提前给出针对性的意见,为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提供参考。

3.加强就业心理引导

在针对全体学生给出参考性的心理调整意见后,辅导员应当强化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认识到心理问题长期发展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心理疏导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分析自我认知与就业市场存在的现实差距。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健全自身人格,积极适应和融入社会,更好地处理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积极面对现实挑战。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当会同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通过普遍性心理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将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4.拓展心理教育途径

针对目前就业环境复杂、学生求职目标偏高、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复杂的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可以借助信息时代下学生对移动端新媒体依赖性强的特征,充分开发新媒体渠道,全面拓展心理教育途径。例如,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建立不同形式的微信群,分析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自身遇到的问题以不同视角展现出来,从而实现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深度分析,从更加专业的角度给出意见。以此不仅能够解决学生个体在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还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最终达到高水平就业的目的。

5.构建综合性心理辅导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并不能覆盖全部的工作内容,要真正提升心理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地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应当构建以辅导员为工作核心,涵盖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党团班委、宣传部门以及心理咨询中心等在内的综合性心理辅导体系。从入学阶段开始,辅导员就应当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并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对档案内容进行动态管理,在出现不同方面的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根据档案展开分析,及时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引导不同部门做好对应的指导工作,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心理辅导教育范文8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路径探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强烈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复杂矛盾或冲突,部分大学生无法借助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化解,逐渐变得无所适从,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1]因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又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辅导员是在高校中承担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学生安全稳定的一线力量,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心理辅导工作的胜任力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提升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胜任力,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为辅导员全面工作提供帮助。基于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要求,目前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着重阐述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如何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明确职责,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胜任力。

一、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势与障碍

心理咨询包含两种模式:障碍性咨询模式和发展性咨询模式。前者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后者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愿望,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2]基于国内外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考虑对象。然而,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缺乏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为例,全校一万多在校学生,而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只有2人,对于大部分大学生需要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而辅导员的工作优势就凸现出来。首先,辅导员本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加过心理健康培训,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其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对其学生特点、专业前景等方面有具体、客观的认识,了解比较深入,与学生间的信任关系较为深厚,使得他们对学生成长问题的分析、预测、引导有明显的优势。另外,辅导员拥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可以组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服务,拥有一般心理咨询师不具备的资源和优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辅导员不是万能的,其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专业上讲,辅导员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但是在面对障碍性咨询缺乏系统的培训。其次,大学生心理问题本身就不易察觉,具有潜伏性,而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精力有限,加之心理辅导比较耗时耗力,单凭几次谈话无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前高校辅导员多为“80后”,大学生又多为“95后”,多数都为独生子女,个性突出,导致部分辅导员与学生存在着不信任现象,严重制约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3]

二、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胜任力的路径探索

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如何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心理障碍,加强开放式沟通

一些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辅导员首先要正确认识这些学生是他们在该时间段里,心理不够成熟,与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的要求有一定的偏差。对待此类特殊学生,辅导员要采取朋辈教育模式,“敞开大门”,用倾听和尊重传递思想,表达对学生的关爱,消除学生对老师身份的敬畏感,了解学生内心的声音,加强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4]同时,在沟通中肯定学生优点,帮助学生重拾自我,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克服困难的开拓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种开放式沟通本身就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高效的分类指导

对于重点学生,辅导员需要建立系统的心理危机预警库,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做到对潜伏心理危机苗头的学生早发现、早介入,进行高效的分类指导。同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投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及时更新档案,制定相关的帮扶机制,设立可行性高的成长目标,逐步帮助此类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骨干,制定相关帮扶机制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不能仅依靠辅导员的力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相互之间接触时间最长、最没有距离感,更能相互理解。辅导员可在学生内部培养心理健康、有担当的学生,如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舍友、老乡等,可以让他们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迅速、更及时地给予帮助、鼓励、安慰,同时形成和谐的班集体,进而促进全班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要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发挥任课教师和心理老师的作用,群策群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危机。

(四)借助网络新媒体,加强网络心理教育

目前,“95后”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新一代,从小接触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文化和亚文化,在个性特征、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彰显与众不同的新特点,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5]辅导员要主动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善于借助微信、微博、qq等网络新媒体,实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帮助学生规划未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另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定期向学生传播各种心理健康理念,鼓励学生提高心理求助意识,多接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加强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先正视自身心理问题,随之拥有想要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解决问题。

(五)开展家校合作,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父母的行为习惯、情绪变化对孩子心理发育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障碍大都是进大学前长期积累形成的,与其家庭及成长过程关系极大。父母充分的理解、关爱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反之,过分干涉或放任自流会导致学生心理异常。[6]因此,辅导员应该定期和家长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沟通学生心理变化,使家长意识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已经形成心理危机的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心,配合干预,在及时就医、配合治疗,甚至病重休学时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进而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六)关注心理异常程度,及时求助心理专家

心理专家是对心理异常大学生进行预防和干预的关键力量。学生心理状况的异常程度需要心理专家作出判断,对于已经有心理危机存在的学生更是需要专业的心理专家介入治疗。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异常程度,对于有必要接受心理专家干预治疗的学生,及时送医,并配合心理专家开展工作。总之,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具备较高心理素质、科学心理知识、一定心理咨询技巧的辅导员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不可多得的力量。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使之能够更早介入、更高水准、更为完善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干预、矫正、治疗,对提高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推动高校工作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

[2]马富强,郭平等.高校辅导员开展发展性心理咨询工作的浅谈[J].科技信息,2012,(3).

[3]李建永.面对“95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探讨[J].赤子,2016,(20).

[4]楚亚萍.朋辈教育模式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7,(1).

[5]杨武成,等.从新媒体到“心媒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