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体系建设范例6篇

心理体系建设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 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内容;初步实效;初步体会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a)-153-02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问题成为困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把“让人生更加精彩、让家庭更加美满、让社会更加和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创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进行了2年的探索,建设了服务体系,践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了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制,努力使心理健康服务向着长效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探索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保障制度,为我市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1 探索建设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1.1 适应日益增长的心理疏导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中,转型时期既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高发期,既存在很多机遇,又面临许多挑战[1]。昆山市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有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疏导需求,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成了广大市民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提高城乡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心理健康问题被推到了全国人民面前。昆山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市民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和市民重视。为提高全体市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我们尝试构筑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着手组织心理咨询志愿者服务队伍,逐渐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并不断规范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功能。

2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

2.1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构建昆山市市、镇、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时,做到结合各区、镇实际情况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站,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室,结合卫生工作规范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结合社区志愿者服务招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四个结合。达到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格局、统一制度四个统一。三级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名称为:一级网络单元为中心,二级网络单元为站,三级网络单元为室。全市采用统一的心理咨询标识。全市统一格局为:一级网络单元用房二间三室,含接待室、咨询室、宣教室;二、三级网络单元用房二室,含接待室、咨询室。全市统一规章制度与台帐资料。笔者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实现组织、人员、经费三个保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在协调小组领导、指导下,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责;成立昆山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昆山市健康促进中心作为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业务指导专业机构,承担国家二级、三级的心理咨询师报考培训任务;市志愿者协会招募近140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按本人意愿和实际需求,调配至相关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开展工作。心理咨询除了专业治疗机构外,其余都为公益活动,实行免费服务。网络单元用房以及设施由建立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心理咨询师在公益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由建立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承担。

2.2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职责

一是加强心理咨询组织指导。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根据全年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聘任制、督导制,规范心理咨询师的组织管理。为心理咨询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积极开展优秀心理咨询师评比,激发心理咨询师的服务热情,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人民。二是丰富心理咨询服务项目。通过各种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发放心理健康知识资料,解答心理健康问题;举办各类心理咨询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设网站进行在线实时心理咨询;开展各类心理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进行危机干预,减轻意外事件对市民造成的心理伤害。三是强化心理咨询服务管理。各心理咨询服务站、室每周开放1次,每次开放有一名具有国家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在岗;接待咨询时切实做到维护咨询者的合法权益;各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制定专人负责;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级网络单元对二级、三级网络单元进行技术指导、开展业务培训、服务评比等活动,确保心理咨询服务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3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初步实效

3.1 加强咨询队伍建设,提升咨询服务能力

通过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招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自2005年11月第一期培训班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期培训班,220多人参加了培训,并有150多人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通过制订《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继续教育和积分制度》,抓好业务各项培训。邀请国内心理咨询专家来昆作专题讲座,今年请中德精神分析班中方讲师徐钧讲授沙盘疗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武汉华中子和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张沛超讲授《现代与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与务实》,心理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精神分析专家、主任医师李鸣教授讲授《灾难心理社会干预培训手册》等。定期开展同伴、上级督导,缓解咨询师志愿者自身心理压力,提高专业素养。努力使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能较好地掌握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有提升人性尊严的情操和思想境界[2]。

3.2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第一,开展心理关怀“六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关怀进企业,科学指导促和谐。针对昆山企业广大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今年分别走进钞票纸厂、沪士电子、龙腾光电、仁宝电脑、富士康、南亚电子、亚龙等企业,开展心理减压、婚姻家庭等讲座43场,听课受益近8 000人,有效缓解了员工的心理压力,提升了处理工作与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能力,深受企业和员工的欢迎。心理关怀进学校、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心理咨询志愿者走进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心理关怀进农村,服务覆盖全社会。协会依托市、镇、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将心理关怀延伸至农村最基层。心理关怀进社区,增进社区健康和谐。协会组织“心理健康社区行”活动,今年在同心街道、亭林街道、长江街道、枫景苑街道等举办各种讲座9场,听课受益近800人;为开发区56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生命之旅”讲座;在图书馆为市民举办“健康大讲坛”,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讲座3场,听课受益400多名。心理关怀进机关,疏导减压提效率。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走进各机关妇委会,开展“与压力共舞快乐地工作生活”、“和谐生活、高效率工作”等讲座,听课受益500多人,为机关员工适时减压。心理关怀进医院,提高患者满意度。依靠各医疗卫生单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对医务人员与患者开展心理关爱活动,既缓解医务人员自身心理压力,又使医务人员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能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有效处理了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压力,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第二,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共有1 300多人次接受了个案咨询。开通热线电话57991110,接受个案咨询58人次,网上心理咨询91人次、点击1 048次;各乡镇三级心理咨询网共开展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和指导685人次;还与苏大心理学硕士生协作,到花桥镇为3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3次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有效地解决了市民的心理问题与困扰。制订了昆山市突发事件危机干预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技能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

4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初步体会

4.1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难点

围绕将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延伸到社区、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薄弱这两个难点,在两年多的探索与研究中不断有所突破。首先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第二有各级政府服务理念的前瞻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从市、镇、街道社区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全力配合,共同推进。第三有服务体系运行的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有志愿者,服务必需经费有市、镇、街道分别进行项目化评估补偿。第四有培养人才队伍的实效性。成立昆山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大力招募有国家资质的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并定期为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双向选择,按需将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充实到各心理咨询中心、站、室,切实解决所有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问题。第五有我们服务的奉献性。本次所有的心理咨询服务都是免费服务,每一项工作都体现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志愿精神。志愿者们在为他人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时,志愿者也得到了个人的学习与成长。

4.2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探索

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3]。自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在为提升市民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和睦、推动社会的和谐方面做出了应有的一份努力。在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的工作会议上、省文明办领导视察工作中,都受到一致首肯。但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还处在不断建设、完善和提升阶段,心理咨询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员以志愿者为主,但是他们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工作多是出于热情和兴趣,缺乏规范,且志愿者多为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还非常薄弱,心理咨询师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以及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心理咨询志愿者作为新生事物还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4]。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昆山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以市健康促进中心为基地,做好精品课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师队伍建设,打造心理健康宣教服务品牌。以“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为阵地,做好个案辅导工作,加强咨询室规范化建设,打造市级心理咨询示范中心。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有计划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市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竞争形势中打造心理咨询师职业的服务品牌,为建设和谐昆山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笔者整合各界资源,率先构建了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目前有一级网络单元8个,二级网络单元7个,三级网络单元19个,争取调配做到每个中心10名以上,每个站8名以上,每个室4名以上的签约服务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我们必须要遵循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本身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的现状,通过扎实的研究和细致的工作,不断完善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达到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5]。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8,94(4):7-10.

[2]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3]李志勇,廖军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问题探析[J].心理学探新,2010,30(4):3-7.

[4]徐大真.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48-51.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心理;职业心理辅导;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58?03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定位,不能正确表达自我、缺乏择业的自信和勇气等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求职突出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加强职业心理辅导显得尤为必要。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心理辅导技术和手段为大学生介绍职业分类、职业特点、职业要求,了解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预测职业发展,协助个人与职业匹配,提供人才测评,求职心理调适,介绍求职技巧,帮助职业适应以及启发自助的过程[1]。

当前就业形势下,系统地进行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研究,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体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明确职业定位,有利于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值,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择业的自信心,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促进人职匹配,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和谐就业。

一、职业心理辅导的研究与发展

1. 国外的相关研究与发展

国外职业心理辅导的发展以美国最为典型。19世纪末,美国快速成为主要的工业国家,促成了职业心理辅导在美国的产生。职业心理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1917年),职业咨询服务产生。职业心理辅导开始服务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1894年,梅内尔在旧金山加利福利亚工艺学校开始了最早的职业辅导实践。心理测试开始应用于职业辅导中。职业辅导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第二阶段(1918-1938年),中小学的教育指导成为焦点。1927年,斯坦福大学的斯特朗发表了第一个标准化职业兴趣测量表。1928年,豪尔特殊性向测验,强调个人特质与工作需要相结合。第三阶段(1939-1957年),系统化理论开始出现,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焦点转向大学及对咨询人员的培训。1942年,卡尔·罗杰斯《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职业心理辅导由传统的以指导者为中心向当事人为中心转变。第四阶段(1958-1983年),职业心理辅导的兴盛时期。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为职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职业心理辅导的蓬勃发展。第五阶段(1984年-至今),职业心理辅导发展的全新时期,从学校到择业的过渡成为焦点。这一时期,职业心理辅导逐步国际化,多元文化背景的职业心理辅导开始出现。人们对现代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不断复杂化,职业心理辅导的理论趋向成熟[2]。

2. 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发展

我国的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比较晚,却已得到教育和人事劳动部门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916年,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先生首次将心理测试的手段应用于学生选择职业中,这标志着职业心理辅导在我国开始建立。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黄炎培等老一辈教育家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和经验入手,结合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强调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1931年9月21日,成立了全国职业指导机构联合会。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了劳动预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带有职业辅导的性质。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配备专兼职职业指导员。同时,国家教委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引进职业指导,这样,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职业心理辅导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周详(2001)从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入手,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教育与辅导进行探索。陈社育(2003)主编的《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教材较为系统地阐述职业心理辅导的概念、任务和意义。卢晓红(2004)针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特点和辅导任务,对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周仲瑜、彭晓玲(2006)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由于学历、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职业心理。彭晓玲、周仲渝、段礼祝(2006)通过抽样调查发现:50%以上大学生缺乏面试技巧、存在攀比心理;28%至39%大学生在专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存在焦虑和从众心理;20%左右大学生存在挫折耐受力差、依赖、自卑、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不同的研究角度丰富和发展了职业心理辅导在我国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职业心理辅导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指导,是对传统就业指导思想的超越,在帮助当事人分析自身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当事人的自我决策能力。因此,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可涉及以下方面。

1. 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培养目标

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帮助大学生通过运用相关职业心理辅导理论和参与职业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提高就业竞争力,应对就业压力,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以实现最佳人职匹配。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3

一、标准化作业,防控风险,助推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在管理体系中,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作人员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一是严格制度化管理,防控操作风险。通过认真梳理钞票处理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照钞票处理中心风险点、控制流程图,多角度、多层次查找安全“死角”,明确责任,完善各岗位制度,严格制度化管理,认真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构筑长效风险防线,防控操作风险。二是分解各个动作操作,确定标准化作业模式。由专业部门对工作人员各个操作环节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细分各个动作操作要素,根据安全性要求,结合制度化管理要求,研究每项动作的合规性、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动作的经济合理原则,去掉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形成标准化作业模式。三是实行标准化作业,助推科学管理体系建设。在钞票处理中心推广实施标准化作业,就是要让每个人都用标准、正确的方法进行清分、复点和机具保养作业,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作人员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并对其工作量进行公正合理的计量考核。

二、有序竞争,以赛促学,科学核定设备日工作量

先进的钞票处理设备需要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保障其优质高效运行。科学核定钞票处理设备单机日工作量是十分必要的。自2001年起,人民银行总行每年设定不同型号设备的年工作量,2006-2008年连续三年不断调高回笼券清分设备额定工作量。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在确保安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由专业机构承担核定单机日工作量有利于科学管理。一是定期竞赛,提升操作水平。通过开展技术竞赛,使优秀者脱颖而出,及时发现合乎规范、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通过业务操作竞赛带动整个钞票处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二是自我培训,替代经验操作。具体是将清分、复点及机具维护保养业务的全部操作环节划分为不同的操作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各个操作步骤的最好最快人才,加强相互间的业务技术交流,完善标准化操作规范,由操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各自情况进行自我培训,用标准化的操作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三是核定最优日工作量。委托专业机构承担核定最优日工作量事宜,通过对优胜者每一个细分动作的研究,与其他人员的动作相对比,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用秒表记录每一基本动作所需时间,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优时间,加上操作人员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延误时间,从而核定出单机最优的日工作量。四是确定最佳持续工作时间。针对钞票处理特定的工作间环境情况,依据对操作人员正常规范化操作的跟踪统计观察,结合操作人员正常生理机能需要,科学合理测算出最佳持续工作时间。区别双班制和单班制钞票处理中心的单机工作量,以此作为考核各钞票处理中心全年工作任务的依据。最优日工作量和人员最佳持续工作时间的确定是建立科学管理体系较为具体的考核指标。指标确立应以操作人员能长期保持的正常速度为基础,以维护设备较长年限的正常使用为标准,既不损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保证在一个较长工作阶段内正常工作,又要避免低效率工作、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状况导致的人员病休。两项指标的确立和应用,可以改变按工作计划安排持续工作时间和按照以往经验推定日工作量的做法,是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朋辈心理互助;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09-03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国际接轨的日益深入,目前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生适应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缺乏针对性、个性、持久性和主体参与性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新生适应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即朋辈心理互助。一种新型帮学手段“朋辈辅导员”制度在高校内推出,大学新生朋辈辅导员是指高年级优秀学生以朋友同辈身份为新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因此,探索大学新生配备“朋辈辅导员”,促进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对新生适应性入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朋辈互助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员的招聘、培训、选拔、跟踪、管理、督导、考核评价等环节,都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制度,以保障心理互助员工作的科学性。近五年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逐步探索,对朋辈辅导员的招聘、培训、选拔、跟踪、管理、督导、考核评价等环节建设了一套朋辈心理互助完整体系,通过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完成新生适应性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希望能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及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朋辈心理互助体系建设

(一)朋辈互助人员招聘选拔体系

朋辈辅导员作为新生的领路人和陪伴人,直接与新生面对面接触,对于新生的成长成才有着直接和重要影响。朋辈互助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辅导员的选拔是实行朋辈互助的前提条件。朋辈辅导员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需要政治素质好、心理素质好、学习能力强,这就决定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胜任朋辈辅导的工作。

具体说朋辈辅导员应具以下要素。

1.政治信念坚定

朋辈辅导员要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才能给予新生正面指导,增强新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憧憬。

2.学习成绩优秀

朋辈辅导员自身角色首先是一名学生,本职工作是学习,作为学生学习必须刻苦勤奋,成绩优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新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引导新生学习方面有榜样性。

3.沟通管理能力良好

新生朋辈辅导员,学院又称班主任助理,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具有较好的沟通、组织、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做好新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开展班级工作,减轻班主任和辅导员和工作压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关文献总结适合从事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人员需具良好的人格特质,待人热情、真诚、善解人意、对受助者无条件积极关注;具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己,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理解宽容别人、热心助人。朋辈辅导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给予新生积极影响,增强新生心理素质。

根据对朋辈辅导员的要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朋辈辅导员的选拔体系通过自愿报名——相关测试——面试——录用的程序制定,见表1。

(二)朋辈互助人员培训体系

朋辈互助建设的重点步骤和关键环节是有针对性的培训,朋辈辅导员的培训质量好坏是决定朋辈心理互助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构建一套系统实用的心理培训体系,朋辈辅导员培训内容应包括个人自我成长课程、朋辈互助理论和技术训练课程二大类,如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应对、咨询基本技巧、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情境性实践等,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识别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咨询技巧。同时促进个人自我成长,培养专业倾向的工作态度,增强自我认同、自我觉察、自我接纳等。根据朋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需要,培训内容分为个人自我成长、政治素质、朋辈心理互助基本知识、团体心理互助技能、日常工作流程等板块。培训形式采用小组讨论、个人分享、团体活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分享,激发他们对朋辈辅导员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在工作中获得自我成长与帮助同学双赢成效。

根据朋辈互助人员的身份和工作特点和要求,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制定了以下培训体系。

(三)朋辈互助人员督导评估体系

经过严格筛选和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在大学新生入学后,他们将投入具体的工作中,对朋辈辅导员的管理和工作督导是保证此项工作有序性、实效性和有生命力的核心所在。

1.规范队伍人员

建立朋辈辅导员档案,档案内容包括个人成长报告、学校聘书、个人信息表等。

2.建立保障机制

给予朋辈辅导员校内外“合法”地位,学校批文朋辈心理互助委员会类同学校学生会、团委一样的学生组织,新生朋辈辅导员即新生班主任助理,任期1年,主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协助班主任和辅导员处理日常班级事务,学校给予一定固定津贴补助。

3.规范朋辈辅导员工作任务指标

(1)填写好班级工作日志。朋辈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军训期间就开始工作,朋辈辅导员工作日志有利于掌握学生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让各二级学院和学校尽快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特殊个体给予关注。

(2)组织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在军训期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对全体新生班级朋辈辅导员进行集体新生入学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培训,让受培训的朋辈辅导员作为领导者,各班级军训教官为助手,心理老师督导,在每班开展新生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加快同学的互相认识,促进相互了解,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培养班级集体意识。完成团体辅导活动后撰写活动总结,收集学生感想。

(3)定期组织心理沙龙。每月1次心理沙龙,各班级可以根据本班的特点确定不同主题。

(4)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对有需要的同学进行朋辈心理咨询,当觉得有困难的及时转介心理健康中心。

4.开展定期督导

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需要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对朋辈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各二级学院2周1次,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月1次,同时根据个体的需要提出申请,进行个体督导。在督导中帮助朋辈辅导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局限,实现自我成长。采用个案督导或成长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从“同行”的经验中反思自己的实践,体验心理教育,提升自己心理教育的理念。

5.考核评价

专业人员还要对朋辈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实际效果的评估,如设立考评细则、奖惩制度等。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心理测评、院系评价等5项指标进行考核。朋辈辅导员综合评价=工作任务*30%+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40%+心理测评10%+院系评价10%,最后综合评价分为优秀朋辈辅导员的考核评价指标,学院以20%的比例选出优秀朋辈辅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朋辈心理互助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

从朋辈互助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管理、督导、跟踪、考核评价等环节构建一套完整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而且大胆地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应用和创新,经过实践和观察,发现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有着许多优势,在工作中取得了许多实效。

(一)解决了人员配置不足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持续性要求与一线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配备不足存在矛盾。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需要持续地对新生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但是现有的辅导员队伍1:300和心理健康教育专职老师1:3000的配置方式,让他们无法深入地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而要真正解决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适应问题,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仅仅靠现有的辅导员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互助是远远不够的。每班级配备2名朋辈辅导员(1男1女)和新生是同学、朋友关系,有着自然的信任,朋辈辅导员与新生在同一环境中学习与生活,是和大学新生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并可以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或上报信息,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朋辈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重要补充,解决了人员缺乏问题。

(二)丰富了适应性教育的内容

我国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按照传统主要列入学生管理的工作范畴,其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专职辅导员。入学教育内容大多集中在对学校环境、学校规章制度及自己专业的了解,很多专职辅导员无法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规划和方法上给予必要的辅导与建议,无法拓展适应性教育的视野与空间,较好地应对当前大学新生存在的不适应现象。而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包括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教育四方面。朋辈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辅导的新生一致或相近,他们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也大多相似,他们同样经历了环境和生活的适应,可以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经历感受和专业学习经验帮助新生。同时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老师会讲授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课程,真正使得适应性教育内容全方位。

(三)保证了适应性教育的持续性

从时间上看,传统的新生适应教育时间定位在新生刚入学的一两个星期之内,但是此时新生刚入学没有对大学生活形成感性认识,许多学生还处于好奇阶段,这样的适应性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每班配备2名朋辈辅导员,任职1年,他们跟随新生整个大学一年级的生活,适应性教育也将持续一年。朋辈辅导员一是可以帮助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减轻老师的压力,二是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辅导对于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作用,让学生感觉身边总有一个人在陪伴自己成长,保证了适应性教育的持续性。

(四)创新了适应性教育工作模式

从工作形式上看,我国传统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采用讲座、上课为主。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以不同形式带来更有效的效果,通过团体心理适应性训练、心理沙龙、成长小组、经验分享辅导等形式相互评析,相互提醒,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讨论,主动分享,获得自我成长发展。特别我们抓住新生入学的初的关键期,在军训期间特别推出为新生量身定做的适应性团辅活动,利用军训的教官和朋辈辅导员在新生每班级开展展性训练,教官和朋辈辅导员的朋辈的力量促进同学认识,增强班级集体意识,取得非常好的成效。

(五)打造了学生的锻炼平台

朋辈辅导有利于朋辈辅导员的自我激励、自我成长。在新生来校后从军训的期间开始,朋辈辅导员有大量的事务性、解释性和指导性工作要完成。在给予新生支持和帮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朋辈辅导员的责任心、自我效能感。朋辈辅导工作要耗费优秀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助于培养朋辈的协调安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在工作中朋辈需要主动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校园文化方向乃至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这有助于激发朋辈辅导员爱校荣校的知遇感,激发爱国热情,并在此过程中协助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并影响到广大新生。因此,朋辈辅导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教育平台。

三、朋辈心理互助体系下步工作的思考

朋辈心理互助贯穿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始终。通过5年的不断应用和完善,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的朋辈心理互助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革和完善。如何加大朋辈心理辅导队伍组织的吸引力,像学院学生会和团委那样吸引有潜质的优秀学生能主动自愿的加入朋辈辅导员队伍;如何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具体个案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没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选择哪些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采取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结合的评价体系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高校朋辈互助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有许多研究是我们后期探索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谢燕兰.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1).

[3]傅博娜,张敏,张慧.朋辈心理互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5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从贫困生、学校及社会因素出发,构建“三位一体”救助帮扶体系,为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三位一体

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包括特困生、困难生和比较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人群,亦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针对这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和高校各方面的关注。

一、贫困大学生各式心理问题解析

由于贫困大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在承受着“物质贫困”的同时,心理上也笼罩着阴影,显得异常的敏感、脆弱。他们中的部分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一旦遭遇一些挫折后(尽管有些问题在平常人身上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就很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的缺陷就表现出来。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职院校贫困生工作经验,主要总结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自尊与自卑的矛盾。自卑心和自尊感是贫困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贫困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

(二)学习、交往上的挫折感。以前把高考作为唯一目标,周围一片黑暗,自己只朝着不远处的一盏明灯前进。入大学后,天亮了,四周的一切都清晰了,贫困大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生活不宽绰的他们,与人交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底气不足的他们对别人都忍让、谨小慎微。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会使他们不断遇到挫折,较差的人际关系使他们陷入了苦闷、焦虑与孤独中,有时形成孤芳自赏的状态,贫困的“小刺猬”迷失方向。在别人眼里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

(三)面对竞争时的焦虑心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是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应付对贫困生来说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加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剧烈,一些社会的不公平导致了贫困生发展机遇的不平等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这样容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四)偏执心理。由于贫困带来的挫折感,使贫困生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同学和老师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错误认知,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狭隘心理,遇事不理智。当有些外界不利因素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在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并激化时,就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这同时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比普通大学生比率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当前形势下必须着手研究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工作,尤其在转变心理矫正的理念和创新心理矫正的方法上下功夫。创新心理矫正理念或模式,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研究贫困学生特殊心理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多个方面,多种渠道出发开展心理矫正的研究工作。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众多研究均表明,心理问题(疾病)的产生是综合性因素导致的,而不仅仅是某方面原因。本部分从贫困生、学校及社会的三个因素出发,分析贫困大学生产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原因,为提出构建“三位一体”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体系提供分析的基础。

(一)自身因素。

贫困生本身思想认识方面存在误区。目前,这几所高校部分贫困生存在不良思想状况,一部分高校贫困生不能正确地面对生活的艰辛,有些同学内心虚伪,虚荣心强,自身存在一定的自闭心态,不敢坦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深深陷入强烈的自卑情绪中等等。个别学生无节制开销并不应是一个贫困生该有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分化造成贫困生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造成贫富分化。贫困生一般都来自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而进入大学后又要交纳数额不菲的学费、住宿费、书费等,这无疑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2.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和虚伪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实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心理困扰加剧,产生更为强烈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3.社会上一些资助活动开展不当,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贫困生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教育滞后或方法不当等原因,使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三)学校因素。

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贫与富的反差、先进与落后的反差、素质高低的反差等却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在这种反差较大的环境中,尽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等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环境中遭遇困惑。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荣耀的良好学风的话,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穿着上的落伍、素质上的偏颇而滋生多种不健康心理。另外,为了让高校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学校、社会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长期以来,学校往往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作为助困工作的全部来抓,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忽视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构建“三位一体”帮扶体系,推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建设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境贫寒而导致的心理失衡。高校、社会应该给与这类学生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的条件。从心理问题普遍的解决逻辑上看,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路,必须坚持从贫困生、学校、社会多位出发,构建全方位的救助帮扶体系。因此,作好以下三个有机结合:

(一)贫困生:悦纳自我与自力更生有机结合。

1.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的自我。一个人对自己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面对,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这其中就包括个人的贫穷境遇。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贫困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树立与自己相符的理想,而不至于产生愤世嫉俗的念头。

2.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贫困生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以消除心理上的抑郁与忧虑。积极参加工作可以使自己发觉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建立自信心。另外,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更多地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减少以往由于自卑而带来的封闭,让自己更开朗。

(二)学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

1.在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中,千万不能忽视他们心理的感受,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尊严与人格,更不能让他们感到物质支持是别人的施舍,在得到物质支持的同时丢掉了个人的尊严。所以,在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的时候,要切实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要让他们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在完善对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扶助,必须使他们从心理上彻底改变以往的自卑、抑郁等不健康的状态,以走上自强不息的光辉之路。只有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各种因素共同孕育而成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暗示、感染、模仿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贫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意义的词语,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种比较。在解决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提倡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校园里营造鄙弃奢侈、崇尚俭朴的舆论环境,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觉和自卑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律能力,以大学生身份角色为核心,整合性别角色、地缘角色等其它各种社会角色,确定个人的消费追求及消费行为规范,进而引导个人的消费实践。

(三)社会:物质帮助与心理引导有机结合。

1.必要的物质帮助。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精神关心、心理引导的前提与基础。社会要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和岗位,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走出“等、靠、要”的习惯思维模式,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穷,不努力去改变贫穷,只要自己艰苦奋斗,就能改变自己的状况,拥有美好的明天。

2.加强诚信教育。当今世界,由于受到太多的诱惑,人们往往难以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应该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诚信上,有时在贫困生的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如因诚信缺失不按期还贷等。因此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已变得及其重要,学校应鼓励贫困生培养诚信品质。

以上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贫困大学生心理建设的“三位一体”解决办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会对贫困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心理咨询、救治,而是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包括生活救助、校园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福宝、丁桂兰:《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浅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黄石)2005.2

[2]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5.1

[3]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唐山)2004.6

心理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 投资与理财专业 职业核心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人们所掌握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关乎个体能够在职业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特别是对于工作对象是个性化的人的岗位,更需要职业核心能力。不同于技术类专业,投资与理财专业所在的行业的岗位群大多属于现代服务产业,其工作对象是个性化的人,工作时更强调人的差异化特征和人际间的沟通互动,这些工作的岗位技能更强调知识、素质的灵活应用程度、客户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即更需要职业核心能力。例如,理财规划岗是投资与理财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之一,这一岗位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与人交流谈判、沟通合作、信息处理、判断分析问题、独立处理问题、适应和应变、自我学习、开拓创新等素质和能力,而这些能力便是职业核心能力,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在较大程度决定学生在这一岗位能否有长足发展。所以,必须构建能促进职业核心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本研究将从投资与理财专业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一、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投资与理财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基础阶段又可以细化为综合素质课程(思想道德、数学、英语、体育等)和专业基础课程(经济学原理、经济法基础等),而专业阶段又可细分为专业深化课程(理财规划师实务、金融实务等)和专业拓展课程(私募股权投资、互联网金融等)。《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4 ~ 2016年间投资与理财专业主要面向理财规划、会计、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职业岗位群,可谓是“万金油”,但结果就是职业特色不明显,职业核心能力不强,导致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较低,急需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升级。

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投资理财专业主要面向理财规划行业的职业岗位群,在对岗位群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应结合“理财规划师”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岗位能力要求,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并确定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应用文写作等素质课程,并适当减少银行、保险、证券与会计的专业课程,将教学重心转移到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我们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建议,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阶段与专业阶段两部分。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学习相关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业务活动的实际运作,培养职业技能。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教学资源与配套设施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按照“内培外引,重在培养”的原则,通过学习、培训、国内外进修等多种途径,推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保证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根据专业的现阶段情况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实习实训室建设,遵循与核心课程相配套、为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提供场所,为新专业方向做准备的原则进行完善与建设。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与教学手段多样化

现代课程体系设计应采取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形式和手段。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可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法。此外,可选择微课和慕课的教学手段,通过采用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影片,全视角阐述不同工作领域;配合高质量的动画、解说解析技术细节,将真实的核算过程、工作环境播放给学生看,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利用电子助教教案、助学手册和多媒体课件,可辅助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学习,任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资料和图书馆的期刊资源,查找最新资料,可了解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信息,而且可以通^网络上的专业网站和专业论坛等,与专业人士交流信息和答疑解惑。

(作者单位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1(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