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例6篇

企业工商管理论文

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1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骨干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组织协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销、综合管理岗位。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一一对应,岗位需要相应的基本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工作,通过分析调查,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等。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2

传统的高职应用写作课程内容,一般按照学科体系章节式结构划分为国家行政公文、工作事务文书、日常事务文书、专业文书等类别,在教法上一般采用理论讲解—写作练习—作业评讲的环节,而且无论是面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首先,与专业割离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写作与职业的关联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目标;其次,通过学情分析表明,高职生具有知识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形象性思维比逻辑性思维强、比较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学习方式,不符合高职生的学习特征特点,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去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通过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和任务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等方面实施“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总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所以要紧紧抓住“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这两个要点,确定教学目标。对于职业能力的理解,尽管不同学者理解有些差异,但比较一致的是将职业能力概括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努力建立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据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是商贸、流通、生产等行业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专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营销策划专员、连锁经营店面设计陈列专员以及品牌经营加盟创业、独立文化设计与营销工作室创业。其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对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进行分析并进行策划、方案撰写、品牌营销的能力,对企业的文化宣传活动进行策划实施的能力,具有广告文案策划与基本运作的能力,具有进行市场调研方案制定、问卷设计、发放、收集并分析的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具有沟通协调和交际能力、商务应用写作及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创业的能力、即兴发言和小型活动或会议主持的基本能力等。根据“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这一原理,将与应用写作相关的职业能力抽取出来,确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专业面向工作领域常用的策划文书、调研文书、信息文书、公务文书、公关礼仪文书等写作能力及在职场中实际操作和应用的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基本礼仪、交流表达、协调沟通能力,独立思考、制定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2.根据课程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学习情境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所形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与安排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分析职业岗位群包含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开发学习情境、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了涉及“应用写作”的工作技能构成,在这些工作技能基础上,选取了应用文写作基础、公务文书写作、信息文书写作、策划文书写作、总结调研文书写作、求职文书写作、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等七个方面的写作技能,构成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框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把这七个方面的写作技能合理序化构建成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和熟练者四个学习阶段(情境),由低至高地递进式学习。同样依据“建立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原理,在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和熟练者四个学习阶段(情境)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应用写作课程“章节顺序教学模式”,进一步以真实职业(群)活动为课程内容主线,设计了五个与学生专业面向的工作领域密切相关的项目任务(也就是职业学习情境),以工作项目的模式实现学习情境的构建,分别是认知任务、会议工作任务、专题活动工作任务、成立创业公司工作任务、求职活动任务等五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任务中,包含了该工作过程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文书写作内容,并按工作流程对涉及到的文书进行情景式实操或模拟写作。如“专题活动工作任务”项目,是针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专员、营销策划专员工作领域常涉及的策划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产品促销专题活动等创设的职业学习情境。按照任务工作流程,先后要写作的文书是活动策划书、请示(函)、海报、邀请书、消息、专题报道等。“成立创业公司工作任务”项目创设的职业情境则是针对品牌经营加盟创业、独立文化设计与营销工作室创业就业目标的工作领域而设置,目的是在仿真的创业职业情境中,强化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任务工作流程,先后要写作的文书是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计划、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广告文案、总结。创设职业情境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去主动获取、建构知识,不仅实现了课程内容由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而且加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写作与职业的关联性,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或实习时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教学除了传授写作专业技能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在职业情境中了解工作的能力要求,从而形成“工作过程”完整的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和职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后续发展能力,完成写作专业知识和职业专业能力的迁移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这两个要素构建的教学内容。

3.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学习情境的教学组织

通过“知识和工作任务联系”来培养职业能力,意味着我们要从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专业知识等多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中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有内容维度,也有结构维度。所以,我们在确定应用写作课程结构时,充分考虑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结构变量,以工作过程的结构来构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来序化知识,即对课程内容的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主要的实现方式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改传统的“先学后做”为“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以“做”促“学”,使学生在仿真的情境中领略工作过程带来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我们在每一个工作任务中,按照行动导向教学五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使用一案贯通的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中,主要通过任务驱动、分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开展情境教学。将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充分融合,以任务驱动统领教学过程的实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由过去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索行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涉及到的应用文写作来获得一定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地位促使学生要主动“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在团队的合作过程中,团队的效应还使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沟通、辩论、让步等形式,提高生存、交往等社会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应用写作一体化教学考核

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要通过考核检验教学绩效,由于知识能力结构基于工作过程,所以考核特别重视实践性和过程性,以考核学生的工作技能。在实践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和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中职业素质包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仪表礼仪、团队协作、交流表达6个方面,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多维度进行。项目完成情况考核是综合学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后所得的综合评分。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基本技巧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文写作基本技巧除一些通用的知识和技巧外,融入了平时实际写作训练时所遇到的大部分知识点和写作方法、技巧。这样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必去死记硬背,同时又强化了工作能力的训练。

三、结语

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教育;工商管理;创新模式;体系建设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经济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内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规模(指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招生规模)在近些年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态势,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对毕业生及其家长、高等学校和政府都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是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给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研究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利于提高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质量,为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2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评介

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或称创业教育)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大部分财富,在这种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硅谷的发展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定义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感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企业家精神教育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也是在世界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劳动者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在于通过这种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准备将来进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而且一部分高素质本科毕业生继续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而很多一般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的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这样一来,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方面不能提供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此外,还有一部分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有创业的打算,但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

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制主要还是基于职能构建,难以突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难以培养富于创新的新型人力资本,甚至是对个体创新精神的扼杀。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缺陷是实践教育的缺失,学生普遍只是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这样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内高等教育界甚至出现了关于是否应该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争论,这说明国内现行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出困境,必由之路是进行改革和创新。

4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

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在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富于创新的人力资本的同时,能大力促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创新性变革,使中国管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企业家精神教育跨学科整合资源的课程设置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科间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推动管理教育的整体发展;②企业家精神教育所强调的紧密型产学研互动能带动现行管理教育向实践靠拢,并有利于从中发掘理论研究的实践立足点;③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推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过程必然是将创新因素渗透进现行管理教育体制运行的过程中,改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因此,可以尝试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嵌入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中,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下面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4.1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如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资本运作、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企业家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与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培养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两个方面。

工商管理教育只有在真正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与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实现。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策略、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业绩考核以及教学主体的选择应该以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指引的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南,进行全面的适应性改革和系统性创新,突出对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2参照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并且外化为培训学员与新创企业管理、公司型创业相关的一系列技能,这决定了企业家精神教育在课程设置模式、课程侧重点及课程体系三个方面的特征。从课程设置模式看,企业家精神教育更加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性与整合性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图1是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

根据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特点,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活动过程中全面融合创业教育元素,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努力开发有效的载体,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特质,以适应开放、竞争的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敢想、敢做、敢闯、敢冒险,不墨守成规,大胆展示自我、凸现自我、发展自我,胜不骄、败不馁。

工商管理教育课程设置要围绕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培养来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而要同现存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发生联系,从而优化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一体化和相互促进。超级秘书网

4.3引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蕴涵在其教学方法中的资源整合性与创新性,其教学形式以灵活多样的现实模拟为主要形式。与一般管理教育相比,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组织学员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进行商业模拟练习;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员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以加深学员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组织学员进行个案分析,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鼓励学员演讲,以锻炼学员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并逐步培养说服他人的谈判技巧;组织学员完成现实中的企业课题,使学员了解企业的运作与经营;定期举行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活动,以促进学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对知识的重组、创新、整合与运用的能力,因此,根据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节,比如引导课后自学、课堂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布置大型案例性作业、课堂教学与课外“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相结合等,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化,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感受有关知识的价值并对其产生兴趣;以“讲一、教二、考三”的做法打破传统教学“讲三、教二、考一”的做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终身学习。同时,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演讲,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方法创新的执行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让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能够“走出去”,有组织地加强专业教师与一些企业的联系。

5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这些都给高等教育的改革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必然要融合时代的变化,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借鉴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是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集团,成长,双重性

 

一、企业集团的一般性质

探索中国企业集团成长的特殊性,首先要从企业集团的一般性质入手,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在明确了企业集团这一市场组织形式的基本性质之后,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中国企业集团成长的特殊性所在。

企业集团(Conglomerates)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在现代工商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以及多元化经营扩展而形成的综合性大型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竞争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这种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也开始加深,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企业组织和管理体制也在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这时,带有垄断意义的企业集团便诞生了。所以可以说,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

二、中国企业集团的特殊成长背景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环境的差异,企业集团的产生和成长呈现出明显的国别特点。欧美国家的企业集团是在市场竞争中由企业自我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使得当时英、美等国的经济活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实现使得传统的小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扩展和彼此联结,并利用管理的协调来代替市场机制的协调,进行横向和纵向扩张,从而形成企业集团。而作为后发国家的日本的企业集团则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更多地依靠了政府、银行、旧财阀的支持。日本政府以放弃自由竞争和平等为代价,在短时间内迅速缔结了大规模的能有决定意义地参加国际竞争的企业集团。[2]具体到中国企业集团,它的产生与演变包含在中央计划经济的逻辑之中,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而成长起来的,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由计划调节为主向由市场调节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这意味着处于过渡期的中国企业集团的形成和成长过程必然具有双重体制的特点。

中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不同于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的成长的企业集团,因此不能用上述的微观组织形式与社会化程度相适应的规律,即企业集团形成的一般规律来解释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动因。

我国的企业集团有其形成的历史特殊性,它产生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虽然已经开始放手进行有关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但仍是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指令性计划)配置社会资源,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组织,只要按照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来组织生产就可以了。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间终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经济技术联系,为了使生产能够正常进行,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在8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组建各种企业联合体,这就是我国的企业集团的前身。它的产生以公有制企业的合并和政府干涉行为为特征(毛蕴诗,2000),是在经济转轨时期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的发生在公有制企业之间的一种联合经营形式。在这种非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企业集团其实并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集团。虽然国家规定企业的联合必须建立在集团成员自愿参与的基础上,但是由于主管政府的控制,企业的自愿联合实际上还是通过行政部门进行的。集团成立之后,其成员企业的隶属关系不变,所有制不变、财政上缴渠道不变,集团内部的协同经营仅仅靠契约纽带(协议、章程等)来维系,没有实质的资金联结,成为一个松散的企业联合体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最多只能算是企业集团发展的“雏形”。

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企业集团,注定了其会走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企业集团的成长之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因为它没有现代市场经济这一成长的母体,内部又缺乏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成长的依托。虽然只要存在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就必然存在着形成企业集团的客观性,但如果不同时具备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企业集团仍然不能够顺利形成和发展。回顾1987年和1988年期间出现的“企业集团热”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数以千计的所谓企业集团不可避免的招致了“十个集团九个空”的批评。据当时对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不完全统计,经批准和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等级的企业集团已有1600余家(内有15家集团经国家计委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但其中有资金联合的还不到20%。[3]

但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可抗拒,伴随着政府科层组织的退化和市场结构的发育,企业集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许多方面也开始显示出其作用。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这种新体制的基本框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产权关系开始明晰,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得到确认。1994年又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这些都使得作为微观经济基础的企业集团在组建过程、规范化运作、科学管理等方面都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的企业集团和现代企业制度一起,进入了规范运行阶段。

三、中国企业集团的成长中的双重性

企业集团的经济行为是在集团运行中显示出来的,由内生变量所决定的,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映,其运行机制取决于企业集团所处的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企业集团本身的产权关系属性。[4]而正如上节所述,中国企业集团在内在性质和成长环境两方面都具有异于一般企业集团的特殊性表征,这种特殊性在其成长历程中往往表现在其外在的经济行为特征中。但总的来说,中国企业集团成长行为的特殊性都可以归结到政府行为这一外生变量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作用上。

企业集团的行为目标是在外部参数的影响下,由组织摘要同时满足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需求,而具体倾向于其中的哪一边则关键决定于其产权关系属性。

中国企业集团的双重行为目标注定了其在成长过程中要面临着双重机制制约,一是行政等级机制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另一种是市场机制(顾乃康,1998)。这表现在其成长行为也具有双重特点。中国企业集团一方面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业务选择、筹资方式演进、地域扩展以至于创建方式等扩展路径的选择中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集团,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通常会自愿或非自愿地采用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成长行为方式。首先,某些大型企业集团具有政府和行业管理职能及管理权限,并利用这种稀缺性的垄断优势资源在成长活动中寻求租金。再者,那些不具有上述特殊职能的(国有)企业集团也会依靠政府某方面的经济特权的授予而获得行政性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业务、筹资等方面的扩展行为中的政策优惠上。例如在广东省确定的重点发展的20家大型装备企业的成长中,其技术创新行为就得到了政府财政的大力资助。这是很多企业都难以获得的竞争优势所在,构成了其成长的异质性资源。当然,行政等级机制的制约作用是把双刃剑,它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的效应,例如政府一厢情愿的“拉郎配”活动等。这种做法增加了企业集团内部的协调成本,损害了中国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由发展空间,对其成长起了阻碍和制约的反面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1996

2.顾乃康.转轨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多样化经营行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3-89

3.国家统计局工交司、综合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联合课题组.经济发展、体制转轨、对外开放与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成长——1994~1998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轨迹与趋势.管理世界,1999,5:118-131

4.剧锦文.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的集团化.北京社会科学,1998,1:38-42

5.李非.企业集团理论·日本的企业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6.刘汴生.企业集团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原因.经济经纬.1998,6:66-68

7.毛蕴诗.公司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8.毛蕴诗、李新家、彭清华.企业集团——扩展动因、模式与案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9.毛蕴诗、汪建成.大企业集团扩展路径的实证研究——对广东40家大型重点企业的问卷调查.学术研究,2002,8:5-8

10.沈炳熙.中国企业集团及其战略.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1.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2

12.王河.论国家与企业集团的关系.行政论坛,1995,5:3-7

13.卫玲.纵向一体化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的纵向分解.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4):60-63

14.吴清津、陈涛.中国企业持续成长探究.北京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4):39-42

15.银温泉、臧跃茹.中国企业集团体制模式.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16.张宇燕、何帆.国有企业的性质(上).管理世界,1996,5:128-135

17.张新华.中国企业的适变模式实证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3:47-55

18.赵晓.企业成长理论与中国工业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5:5-10

19.“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成长的经验——中国绩优大企业案例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5

1.1缺乏信用管理体系

企业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建立统一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及信用管理模式。在企业实施信用管理的过程中,发展中的信用评价和管理的有效比会在有效的评价和评估机制严重缺乏的作用下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会在缺乏统一可参考的标准的情况下弱化,同时在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各个信息也会在缺乏具体参考数据和信息的情况下不健全,也不具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工作在综合管理过程中受到严重阻碍,进而对整个管理过程的有序开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1.2缺乏充分的信息化程度

企业在建立信用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受到整个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分析相当庞大的信息量和数据。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整个管理过程在原有的落后的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发展的作用下很难跟上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步伐,导致无法及时更新各个数据,从而对整个信用管理体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企业一方面应该坚定信心,将长远宏观的工作计划制定出来,另一方面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视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

2.构建工商企业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方法

2.1充分重视企业信用

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充分重视企业信用。从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企业各个生产及业务部门中均会设计企业信用,而一个部门的力量又是不足以将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构建起来的,这就要求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促进工商管理部门人员间协调沟通的全方位加强和企业部门中财政资金人力物力投资的显著增加。同时,还应该促进风险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提升,使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不断的增强,从而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模式进行切实有效的优化。

2.2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

工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管理水平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企业信息风险管理。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想对其内部信用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完善,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将纯粹的信用管理部门开设起来。企业管理人员也只有系统控制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全方位掌控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将科学的信用管理职能构建起来,而这一些列工作均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的深入调查研究。因此,企业应该将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建立起来,一方面对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另一方面也在企业内部将科学的运营体系构建起来。

2.3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专业性能和技术性能均极高,因此要求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足够丰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对领导人员、财务人员、销售人员等的合作进行全面的协调,将共同的奋斗目标树立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企业内部应该切实加强培训信用管理人员的力度,一方面促进其企业信用管理能力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促进企业人员信用管理技能的显著提升。

2.4推行资信管理体制

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6

第一,工商管理属于将管理学的思想、工程技术以及综合性的分析与研究相结合的企业必修课程,它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与分析方法,同时又要具备较为健全的管理方面的专业性知识,要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来实现企业的管理思想与精神。第二,企业中各项管理包括企业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核算管理、发展战略管理、运营技术管理以及发展项目管理等,同时还包含了软性方面的建设,比如企业中的文化或者是非营利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但是工商管理正式经过对这些日常运营中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从而保证了企业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并且做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来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实现发展目标。

2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市场竞争力与管理水平问题

从当前企业的发展形式来看,市场竞争就是实力的比拼,同时也是在企业管理水平上的比拼。但是从当前社会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大部分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还是处于一种闭门自封的状态,企业中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企业中的日常管理工作非常混乱,企业管理体系过于僵化,企业中的组织结构缺少一定的柔性等,导致企业整体运营体系难以达到实现经济化的发展需求。和国外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向企业的规模要效益、向企业的投入成本要效益、向商品价格要效益以及向产品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了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层次还比较低下,企业的基础还是不够牢固,综合性的经济效益还是不能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

2.2市场开拓和把握能力与企业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有很多的企业都在朝着“零库存”和“即时生产”的发展目标来开展,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企业经营模式当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市场需求与企业本身的生产体系二者的有机结合。当前国内大部分企业中生产部门只是负责生产,而市场部门却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市场中快速变化的需求,造成企业中很多产品在生产出来的时候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从而成为企业运营和发展的负担。同时企业针对物流环节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并没有完全认识到物流管理对企业运营的重要作用。现代物流已经不是传统观念中生产完成之后向下游的企业派送的小角色,现代的物流已经慢慢开始承担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衔接工作,这也是企业实现“零库存”和“及时生产”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3对企业本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

当前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自工商管理的理念被运用到企业之后,企业在科学正确的思想的指引下,慢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财务报表中数字的提升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社会企业的发展需要,使得很大一部分企业开始设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或战略性的发展体系,企业也开始从单一的经济效益上的追求转型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中包含了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对行业中的操作流程以及关于国家的法律和法规的建议,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的资源,消除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帮助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为教育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积极 主动地参加和改建公共利问题等。

2.4企业的管理模式向国际化方向合并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的深入,大部分企业中的管理者与经营者发现,某些地域性的市场在其本身的概念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各个城市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已经没有了实质性的界线划分,有的只是产品与金钱的快速流动,这就要求相关的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变化与企业的经营体系是否适合,产品的规划是否得当。这其中就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产品的系列以及市场的定位、资金运作模式向国际化模式转变、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技术方面的更新、CRM系统的服务水平等方面能否做到和国际化标准水平或者是和国际化水平接轨。

3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这其中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

3.1企业需要引进和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工商管理人员

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发展策略进行明确,要依据这些方向来定向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对所培养出的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性符合企业对应部门的职能与要求,要经过稳定推进专业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出一支可以在生产与经营一线从事综合性管理与协调的专业性人才队伍。同时在对这些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注重企业的均衡稳定发展,特别是在进行财务管理、生产过程、经营理念以及资金的统筹方面的能力更要加以重点培养,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鲜血液,让企业在社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优势。

3.2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型意识

企业在其发展的某段时间内可能拥有一些素质较高的工商管理人员,然而随着社会与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于这部分专业素养较高的人员来说对经济市场的认知性也会慢慢变淡,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的工作能力不足,而是这部分人员在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落后对其能力的发挥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不能为企业创造出较高的效益。针对这种状况,企业就需要确保现任的管理人员和领导人员始终保持先进的工作思想以及创新性精神,并为其提供较多的学习与相互交流的机会,让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从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增强实用性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这些人员的思想培养上采用全新的思路切实要求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紧跟社会的发展脚步,彻底融入多变的现代经济市场的发展当中。

3.3企业要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企业要想保证健康稳定地发展,单单具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是远远不够,企业还要实施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涵盖了责任、权利、利益的综合体,另外这又是奖惩制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企业中的管理制度体系要具备科学性和严谨性,让企业具备一套可信有效的管理组织机构,这是保证企业可以长期招纳和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同时保证了企业在实施管理工作时有章可循、奖惩分明的根本条件。

3.4企业中的制度设立要遵循以人为本

企业制度的设立一方面是对员工的一种自我约束,同时也是员工的合法权益以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一种保障。企业执行相关制度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某些员工为了企业的盈利做出一些违反企业制度的事情,因而受到相应的处罚。这让员工觉得其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企业的效益,但企业中的制度却很刻板并且缺少人性化,这种状况会让企业员工认为其所付出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反而受到了惩罚,当员工的这种不满情绪慢慢积攒下来之后,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循环,所以企业需要以刚性管理为基础,以人性化管理为辅助,既要将企业的制度制定好,同时又不会失去企业管理制度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才是我国企业在未来的管理中应该走的发展方向。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