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论文范例6篇

中职语文课论文

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1

从时展的需求看,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纯的科学技术竞争,更是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眼光的更深层面的竞争。底子薄,文学素养差,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职学生要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注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旗帜、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通过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怎么做事、怎么生存、怎么与他人合作共事,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二、突出实用性的特点,推进语文教育为生活与工作服务

面对中职学生的就业需求,语文教育内容应强调学以致用,重点考虑学生怎样很快适应毕业后投入工作的需要,这应是中职语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中职语文教育要同社会和市场需求对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要思考职校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这时的语文教育内容把重点放在学生练习与实践各种实际工作所需的应用文,比如广告、新闻报道、设计说明、讨论记录、笔记及各种报告等。不要重复纸上谈兵的故事,要重在应用,走出课堂,组织活动,参加实践,动手练笔。职教语文教育要与社会、信息沟通对接。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已经在平时工作与生活中处处应用,学生要很轻松地适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与利用信息,这样才能适应如今职场的工作需求。当然,现代化的生活、生产方式都需要学生通过现代化的通信工具通话、交流信息,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推进,使传统语文教学日益显得尴尬与不适应,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与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给中职语文教育带来崭新的气象和面貌。与以往相比,利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重视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令其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2

(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 福清 350300)

摘要:中职语文课程是中职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基础文化课,然而,受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影响,特别是“2+1”学制推广以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缩减其课时比例。另外,不甚合理的课程定位,也导致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陷入了错误开发教学内容的误区。本文探讨合理定位中职语文课程的方式方法,以期指导教学。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01-04

作者简介:陈小华(1980—),女,福建永春人,硕士,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这些人才主要依靠中等职业学校来培养。

中职语文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而且是其他课程的学习的基础。然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正逐步成为各个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陷入重“专”轻“文”的误区,为了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不断减少语文等文化课课时比例或将语文课程改为选修课。此外,中职学生生源素质普遍较低,而且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对中职语文教育存有错误认识,这无形中使得该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此外,不合理的课程定位使得部分中职语文教师陷入了错误或不恰当开发与创造语文教学内容的误区,过分强调中职语文课程的职业性功能,只进行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指导。如给广告专业学生讲授《项链》这节课时,让学生设计玛蒂尔德舞会上戴的项链;在为建筑专业同学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花大精力组织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房子及构造等等。这种不合宜的教学内容直接导致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中职语文课程既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特点,又带有职教特色;既有基础性功能,又有职业性功能。因此,其定位既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当前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尴尬处境

(一)教育对象实际水平与九年义务教育目标水平相距甚远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在此,已明确地指出中职语文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已经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其目标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和提高。但中职学校入学新生实际文化水平如何呢?

教育部曾于2007年组织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111所中职学校的45 596位刚报到的入学新生分别进行数学、英语两科水平测试。其中,数学这一科目有46.60%的学生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而英语这一科目有38.63%的学生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72.24%的学生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如何呢?教育部2005—2007年连续三年分析通过中考招收的新生分数得出结论:语文成绩平均分最高的城市为58.67分,而分数最低的一个城市仅为33.70分,情况依然很严峻。

教育部所展开的调查统计还仅仅是停留在参加中考、有入学成绩的学生上,而在各个职业学校里,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通过“保送”、“自主招生”等渠道入学的学生,其文化课水平往往比那些通过中考招收进来的学生低得多。

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扶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力度,通过规定普职招生比、发放中职生助学金、免学费等方式保护中职学校生源,但中职学校的招生仍举步维艰,普职招生比严重失衡,离国家规定的1∶1招生比距离悬殊。长期以来,上普高、考大学是中考生们的人心所向。因而,经层层选拔被淘汰的,往往才是职校的生源。很显然,中职语文课程的教育对象虽然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但往往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该有的水平。

(二)大纲理想与教学现实差距较大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本门课程的地位、作用、任务和要求,同时也提出了本门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学时数,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对教育前景的理想预期。无论教材的编写、教学进度的制定,还是学生成绩考核以及课程教学检查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纲领性作用却被大大削弱,大纲理想与教学现实差距不断被拉大。

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修教学时数为192~216学时”。按教学大纲的课时要求来算,每周4节,每学期20周,语文课要开设3个学期。但在实际课时安排中,语文课的基本课时量根本难以保证,有的学校只是开设两个学期,而且周学时往往只有2~3节,有的学校则压缩至一个学期,还有的学校甚至将语文课改为选修课或应用文写作课。以2009年江西省三所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时安排和2010年抚州市中职校语文课时安排为例。江西省商务学校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一学期的语文课,周课时2节;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只在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一学期语文课,周课时2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只在财会、电子商务、文秘、市场营销等4个文科专业开设一学期应用文写作课,周课时4节。抚州市只有新宾职专和清原职专的高一年级每周开设4节语文课,其他中职校语文课的周课时普遍为2节,有的3节,个别1节。中职语文课程现实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并不限于个别地区,而是很普遍的现象。

(三)学生对中职语文教育的认识有误区

长期以来,学一门技术,毕业后成为一线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是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学生、家长和学校往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抱有“我是来学技术,不是来学语文的”这种想法的中职生还不在少数,但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如果只是想学一门技艺,从学生角度来看,完全没必要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拜师学艺”一样可以出师,而且学习成本更低;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如果只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就可以直接在企业教学,没有必要耗资建校舍,购设备,搞课改。若如此,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师徒技艺授受没什么太大区别,也就没有存在意义了。

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与师徒的技艺授受有着本质区别,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发展基础。作为基础文化课,中职语文课程既能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与日后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基本技能,同时对中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文化素养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一般性

中职语文课程性质是中职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影响中职语文课程目标定位的直接因素。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这一课程性质定位充分肯定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从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来看,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普高语文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是哪类学校,哪个阶段,作为学科属性,语文还是语文,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写的都是汉字,不可能发生本质改变”。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性特征。一是和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一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课程目标之一,这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特征的体现。从普高语文课标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上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普高语文课程和中职语文课程的共同目标。二是和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一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这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体现。普高语文课标指出,学生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中职语文课程则是通过“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虽然普高语文课标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人文教育的表述略有不同,但二者的实质内容相同,都是以塑造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为课程目标。

可见,中职语文教育虽然有别于其他类别的语文教育,但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是语文教育,其根本性质和目标是一致的。

(二)中职语文课程目标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所需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可见,“职业或生活”、“必需”、“够用”、“知识和技能”是职业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四个要素。其中,“必需”、“够用”是职业教育学科教学质和量的标准。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用得上”,二是“足够用”。增加和提高学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职业或生活”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特别是“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用教育。正如中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黄炎培先生所指出的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

中职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文化课程,也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培养目标。“从整体上或本质上说,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的区别,前者在于应用性,后者在于学术性。”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虽然同属于语文教育,一样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但普高学生以升学为目的,而中职学生以就业为目的,因此在学习内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职语文主要培养满足学生就业和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普高语文则主要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新《大纲》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中职语文应“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并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从新《大纲》的表述上看,中职语文的“实用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培养中职生现实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中职毕业生首次上岗的需要;二是培养中职学生将来职业和终身发展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为中职毕业生日后转岗、晋升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培养中职学生当前和日后职业和生活所必需或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是否满足“必需”的要求,是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中职语文课程功能的基础性和职业性

(一)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功能

中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语文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是人们进行思想和交流的工具和基础。作为语文教育的一种,中职语文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继续,是中职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直接途径,也是其学习、生活以及日后工作过程中进行思想与交流的基础。二是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工具和基础。叶圣陶曾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其知识和技能的传播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同时,就是运用语文的过程,而语文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效率。

(二)中职语文课程的职业性功能

中职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之下的基础文化课,有着深刻的“职业”烙印,没有职业特色的语文教育不能称之为中职语文教育。中职语文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还是教学内容的确定,都要考虑到职教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鉴于中职学生毕业后将融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中职语文课程则应根据专业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中职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中职语文课程有着不同的需求,但在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这两方面的要求却是相对一致的。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加强这两方面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由于中职学生在性格、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缺憾或问题,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程具有语文课程的一般特点,又带有职教特色;既有基础性功能,又有职业性功能;既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又要结合专业特点,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中职语文课程的合适定位应是“有专业特色的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基础课程”。作为基础文化课,中职语文课程要以基础教育为主,兼及职业教育。这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是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和顺利就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职语文教育的根本性质是语文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此外,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较低,虽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却大多没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该有的水平。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后续的语文教育,中职语文课程有必要加大基础教学比重,以夯实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和提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教学目标

一、教材内容陈旧单一。主次失衡。有待更新

如果说,观念的更新是教改的先行者,那么,教材的改革就是实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单从我校来说,这十年来,用过的教材既有单纯的、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选择的应用文教材,也有为了重视语文学科的序列性而选择的88年版广东省中专语文教材,后来为了适应对口升学及高职招生的需要,也曾选用了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包括新、旧两种版本,期间,还试用过一轮9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专教材,直到2002秋季,我们才统一用上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中心编著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应当说,新教材在力求体现“求实、求活、求新”方面还是做了很多努力,并结合成功教材的经验,对“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予以重视,尤其是增加口语交际训练单元,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本教材按“读、写、听、说”的训练序列安排篇目,重点放在了“读”和“写”上。笔者根据教材所选的阅读篇目,粗略作了一下统计(仅以第二册为例):共选文28篇(不包括文言文),占总篇数的18%,其中写于1990年以前的18篇,占总篇数的64%,剩下5篇文章的写作年代距离现在最近的是写于1996年的,占18%。因此,课程内容陈旧,思想滞后,远未体现出时代精神。学生们从语文书中看到的只是过去的生活,感受到的只是前人的情怀。另外,根据目前生源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应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而放在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上,新版教材在这方面也缺乏了一种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二、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功能,老师常常拘泥于字词章句的分析,而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感悟,以及由此而生的对个性感受的尊重、独特理解的重视,因此,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强调个性的张扬与创新意识的发掘、人文意识的熏陶是教学观念改革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它与职业教育目标强调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并不矛盾,实用型人才要具有适应和创造能力,离不开人的素质中应当具有的挑战意识与创新意识、人文关怀与情感内聚。如果能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这种挑战智慧、挑战生活的激情,这也恰好吻合了职业教育中对培养适应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序,某一节课堂任务完成与否与整个教学目标关系并不太大,其实,智慧的挑战与启发、生命的感悟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学模式呆板单调,跟不上时代步伐

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效;语文课堂;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与职业需求、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实践训练环节薄弱等问题,语文教学不适应变化的劳动市场要求。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处于“鸡肋”的尴尬地位。落实大纲要求、突破教学困境、提高教学效益是中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构建高参与率、高接受率、高转化率的高效语文课堂则不失为解决这一问的有效途径。

一、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和高效课堂的内涵

目前造成课堂教学低效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中职生源质量大幅下滑。大量学习动机不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集中于职业学校。他们上课时无纪律等成为家常便饭,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及课堂任务完成情况随意性大、不确定性强。(2)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方法单一,课堂管理能力不强。授课内容、方法、手段不能吸引教学对象,客观上使其陷入“无事生非”的境地。加之对教学对象成长背景、心理特点缺乏了解与掌握,课堂管理失范造成课堂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因此,中职语文课堂往往呈现出静止、封闭、学生参与性差、知识转化率低的特点,很难完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此,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势在必行。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果是“做正确的事”,高效活动为活动效率和效果的有机结合。据此,高效课堂,就是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高度结合的课堂,即在课堂授课时以适合教学实际、教学需求的方法,使教学对象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丰富与提高。具体而言,高效课堂为在一定时间内学生接受知识容量饱满,可掌握较多知识与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较好地培养与提高,并最终能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学生高参与率、内容高接受率、知识高转化率的特点。

二、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途径

(一)立足职业教育,创设具有职业特色的学习情境

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职业学校语文课堂必须姓“职”,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完成工作所需的通用技能。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与专业结合,要充分考虑各专业的特殊性,结合专业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实现语文教学服务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应立足岗位需求、基于职业过程,以学生职业发展阶段为依据,重构课程内容,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和学生能力、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学生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其次,教师应创设具有职业特色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确今日自己所完成的课堂任务就是今后会遇到的工作任务,突出“学以致用”特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课堂活动参与率。

(二)高度重视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念

学生是高效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体,实践是学生接受知识、转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语文实践活动对构建高效课堂有着重要意义。语文课堂的实践能使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以实践体验深化学业,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在活动得到锻炼,使学生能够利用语文知识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基本理念,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步骤中“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环节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实践。通过开展能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实践的语文课堂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知识素质,提高学生知识接受率和转化率。

教师还应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立多元化化、过程化评价体系,以检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造立体高效课堂

高效语文课堂同时也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手段的有效组合。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丰富教学表现形式,优化教学手段,对建设高效语文课堂的作用不容小觑。这是因为:(1)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优势,能为学生展现出一个新颖、直观的语文世界,它既符合现代学生的接受习惯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思维空间。(2)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容量。传统课堂中教师必须耗时许多文本知识讲解,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将其简洁、凝练、直观地进行展示,使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增大,加速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过程。

三、高效语文课堂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效语文课堂与职业需求结合紧密、以学生为主体、生发性强的特点可以解决上课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弱、课堂活动参与度低的问题,但还有以下几种情况是制约构建高效课堂的短板:首先学生学习基础、动机差距较大,授课过程中总有部分学生不仅无法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就连围观其他同学实践的兴趣也没有,这部分学生的调动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难点。其次,中职学校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毕业生,习惯于学科体系的传授方法,不能用职业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并开展授课。另外在教学中,学生思维角度变化大、师生互动差的授课实际导致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减弱,为避免“无效”投入,教师不愿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不愿投入精力研究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等问题,职业倦怠现象严重。而教师是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建立者与参与者,教师力量的缺失成为高效课堂构建的致命弱点。再者,学校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修订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时为保证专业教学,首先冲击的就是语文等文化课的时段与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强了教师、学生“文化课无关紧要”的错误理念,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外部阻力。

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针对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这一问题,教师一方面应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在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应加大考核力度,细化任务项目完成后的学生自我评价体系,这既有利于监控学生学习效果,以考核为杠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其次,针对教师职业从教师个人而言,既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从教的使命感、责任感,又要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学校还需引导教师走出课堂、走进工厂企业,通过参观实践、与企业人员交流等途径了解职业岗位需要求,使其能真正反思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教学。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职业教育的任务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高效语文课堂正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有效途径之一。高效语文课堂必将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教职成[2009]3号,2009.

[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课外阅读 现状 对策

青年人要与书为伴,这是真理。社会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语文课外阅读就显得更为重要。人们对语文课外阅读的作用应该比较清楚,比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中职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要么继续深造,要么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不管他们选择怎样的道路,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都离不开学习,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课外阅读将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产生积极影响,而这些都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产生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探讨了中职学校课文阅读的现状和加强对策。

一、中职生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1.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语感

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形成这种语感。语感一旦形成,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增强,今后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能快速地理解内涵,学习知识也就不会成为一件艰难的事情。

2.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课外阅读的面要宽得多,阅读量也要大得多,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国防科技、文学艺术,不管什么内容,只要你愿意,它们都可以成为你的课外阅读材料。很显然,课外书读得越多,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也就越多。课外阅读可以拓展课堂知识,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接触到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不断丰富知识,才能了解身边纷繁复杂的世界。在课外读物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占有很大比重,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为了展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表现社会、生活、人性中让人崇敬敬仰的精神道德情操等等,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而且这些文学作品都讲究以情动人、以理育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具备健康、优良的心理素质。当然,除了文学作品之外,课外读物还涵盖着更广泛的内容,这些读物,都可以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二、目前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每天阅读时间在一至两小时或超过两小时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学生的很少一部分,大多数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还有部分学生则几乎不进行课外阅读。有90%的学生一学期都没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课外书。有些学生即使借阅了专业书,一般也不能将其看完,常常是翻看不到几页就搁置一边,尤其是对一些专业理论书籍,学生反映太枯燥,对此毫无阅读兴趣。

2.课余时间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

中职学生的课余时间比普高的学生要多,但是这些课余时间用在阅读上的学生很少。除去一部分的学生能利用空余时间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之外,大多数的学生把平时的空余时间用在聊天、上网、睡觉上面。有的女生在空余时间织毛衣、绣十字绣,双休日则基本都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到外面去闲逛。甚至于每天的晚自习时间,学生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在做完每天的作业之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把多下来的时间用来发短信、聊天等,课外阅读所占用的时间较少。

3.课外阅读方法不科学,阅读效果不好

愿意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其课外阅读也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学生明明看过某部作品,但要求他们介绍其中的内容时,却说不出什么来,这说明他们的阅读效果并不好。大部分学生只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看看和随便翻翻。在平时的阅读中许多学生从来没有做读书笔记、记读书卡片的习惯,一般也不会采用略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看书之前也不会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看过之后基本上不会再看第二遍。这说明,很多中职生缺乏科学的阅读方法。

三、加强中职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1.学校要转变观念,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

首先,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将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之中,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有必要建立有规模、有组织的体系制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和读书竞赛活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图书资源的管理与配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基地。图书馆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硬件之一。学校图书馆是为教育、教学和教研服务的,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直接的作用,所以要努力搞好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管理措施,还要根据学生要求不断增加藏书量,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另外,可以仿效大学图书馆,设置专门的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和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以在此自主地阅读,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阅读场所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图书馆、阅览室要坚持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服务的指南,增加开放时间,力求把借阅与指导结合起来,形式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2.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作用,开辟阅读新视野

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自由翱翔,他们阅读的内容已不再拘泥于课本,从语文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网络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网络阅读中,你只需轻轻点击鼠标,便可以浏览各种各样的内容,小说美文、人物传记、中外名著等等,网络阅读已逐渐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它具有传统阅读所无法企及的优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去了解更多课本之外的信息与资料,比如作者事迹、文章写作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等。在做好课下准备的前提下去学习课文,会对课文有更清晰的了解。网上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条崭新的途径,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网上阅读论坛,由班级同学组成一个编辑小组,负责班级网站管理。在网上阅读论坛中设置一些栏目,比如说“名家故事”、“美文欣赏”、“名著阅读”、“个性展示”等,学生可以在里面增添一些最新发现的作品,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论坛中。网络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成果的平台,也是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平等、舒适的环境,学生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在论坛上整理学生的阅读心得,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视角和阅读感受,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更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3.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1)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多数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过多的关注与思考。课堂教学虽重要,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世界是不完整的,课堂中的阅读仅仅是阅读世界中很少的部分,它只是课外阅读的基础,学生要想达到高效率的阅读,就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优美的经典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可以针对课适当的延伸。在学习与名著名人有关的文章中,可以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名著资料、名人事迹等,适当对作品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行解说,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水平高的学生很多都得益于课外阅读,他们在课外的广泛阅读,多数是来源自教师在课内进行的教育和引导。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多了,在课堂讨论或写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学生的阅读行为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我们如果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能激发他们在无限的课外时间内读更多的书,促使他们的语文水平有更大的提高。

(2)教会学生几种阅读方法

①精读。精读法是为了达到对读物的透彻理解而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它的主要特点是深入、细致和反复,即在阅读时对读物内容进行反复的思考和品味,对其中许多方面的理解要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②略读。略读是一种观其大概的读书方法,它只求对读物大体的涉猎或粗略的通读,了解所读材料的梗概和要点,一般不做深入的研究。略读的目的虽与精读不同,但也要集中注意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捕捉重要信息。

③浏览。比如拿到一本书,先翻翻目录,了解这本书的概貌;打开一张报纸,扫视一下各版的标题。浏览的目的在于调查和寻找与自己学习或研究有关的资料,为选择性阅读作好准备;同时,也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迅速获取新的信息。因此,浏览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读书方法。

④速读。速读,就是快速、高效地阅读,常被人们形容为“一目十行”。它不同于略读和浏览,是在目的更明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用眼、科学用脑,快速而高效地获得知识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

4.教师要对学生课文阅读做出积极的评价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给予评价。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阅读的自信心;对阅读效果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阅读评价要客观真实,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挖掘其阅读潜力,使他们对阅读投入更大的热情;对阅读效果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阅读迈向一个新台阶。另外,教师要注意做好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作全面了解,及时对阅读情况进行反馈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时都在关注着自己的成长。

总之,阅读是现代人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也是对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作为中职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刘亚婷 借助网络平台开创阅读新天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1。

[2]江玉英 课外阅读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3]彭兴杭 职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引导[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中职语文课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失为本的教育理念,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使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得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魅力,发挥教师课堂口语、板书字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美感的陶养下,逐渐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逐渐形成自觉学习、热心地钻研语文知识的习惯,从而达到语文课教学的目的。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中职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精心设计,饱含激情的讲述课文,学生却不予配合,在下面有窃窃私语的,有堂而皇之睡觉的,有玩手机的,有看课外书的……教师的讲课情绪直线下降,不得不停下课来,或训斥学生,或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劝学生学习,但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学生中仍然有不少人依然无动于衷。什么原因呢?当前同行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学生文化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顾及学生的要求;教学过程中侧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注重结论的灌输,看轻过程的享受等原因。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缺乏兴趣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引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却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寻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就是要把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有趣味,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除了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课备的有趣味外,教师还应在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上下功夫。即:储备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一笔漂亮的粉笔字。规范、优美、悦耳的课堂口语,漂亮、潇洒的板书字体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即美感。”美感能使人产生对美的感动,产生愉快感、满意感、赞赏感、幸福感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有时非常强烈和突出,以至主体全身心为美感的激情所

    浸润、所充盈,感到精神健朗、感悟通灵、思想活跃,想象飞驰,好似顷刻间悟到人生真谛,窥见宇宙胜景,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在当时和事后,主体都会对这种情感格外珍爱,视之为人间乐事,而不断地加以回味和追求。这样的美感激情,会直接冲击和改变主体原有的情感或情感倾向,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也较差,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有逆反心理,单靠教师的正面说教,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很难取得效果,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而”润物细无声”的美感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试想:当学生们发现那的充满感情的、标准的、播音员似的声音,一行行整齐、舒适、潇洒的板书字是出自正在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处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和联想呢?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学或中学的老师的课堂口语或板书字体给自己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一生。许多人练字就是由羡慕、模仿老师的字体开始的,许多人对语文、文学的学习兴趣也是从羡慕老师的口语、朗诵、字体开始的。如果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只会按部就班地顺着课文的思路讲述,口语不标准,不清楚,或者说错音,字体一般、或难看、难认,学生难免感觉乏味,怎么能对课程产生兴趣呢?而教师美妙的课堂口语和字体却能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是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引线:

    二、教师的课堂口语和板书字体的魅力

    (一)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

    说话、写字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工具,几乎伴随人的终生,一个人的说话、写字水平不仅是自己的门面,也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而语文课是学生进行说话、口语交际、写字练习的主阵地。语文教师是学生口语、字体发展趋向的主要启蒙者和引导者,因而教师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水平的高低对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不会正确握笔,写出的字歪歪扭扭,没有字形,更谈不上字体,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和矫正。20世纪80至90年代,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学生在课外把听收音机作为感悟和模仿悦耳的语音的一种补充形式,借以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许多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磨练中体验字体的作用。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为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的说教容易起到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电视、电脑越来越垄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课余时间里,愿意听收音机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重视自己的字体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电视的精彩画面取代了单纯语音的收音机,电子打字取代了手写字,不少学生认为字写得好坏无所谓,只要会打字就可以了。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的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说话、写字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呢?中职学生在知识、学习方式、语言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能主动学习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想学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朦胧状态,要想使他们能自己思考、感知、领悟,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特殊的魅力来引诱。魅力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观察到,特殊的,让人难忘的语言、字体也能产生魅力。如:相同的一段话语,由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普通人、语文教师、学生说出,其效果明显不同。播音员、评书演员、相声演员能使话语产生不同的魅力,让人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兴趣,甚至时常模仿。著名书法家的字体让人赞叹、羡慕、向往。字写得工整、漂亮的孩子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赞扬,使家长自豪。因此,面对那些不愿学习、知识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的中职学生,我们与其和颜悦色或声色俱厉地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劝说他们学习,还不如用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魅力来无声的吸引他们发生兴趣,自觉学习。

   (二)怎样使自己的课堂口语、板书字体产生魅力

    魅力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普拉斯说:.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语、笑的魅力、声音的魅力、眼神的魅力、身体的魄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书法的魅力等等。人的魅力可以无所不在,包括发怒、忧伤、哭泣等负面情绪也会成为魅万的源泉。魅力一旦产生就有了一些神奇色彩,,它能吸引人对它作出更多的感情、时间、物质上的投资。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好,讲课被学生所欢迎,就得有能吸引学生的魅力。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业精,师更亲”,教师有了魅力,学生就愿意亲近你,相信你,接受你的说教。语文教师的魅力在于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还应在课堂口语,板书上有让学生佩服的特色。

    首先,在课堂口语上要努力做到发音准确,不读错音,不念错字,不使用方言,说普通话。汉字,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其数量、字义在变化中,难记、难认,有些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又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字义;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们念错字,发错音的现象,即使是汉语专业工作者,有时也难免出现误差。但中职学生文字根底较浅,不理解这点,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不允许念错字,读错音的;倘若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一次这样的错误,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没水平,在心中形成长时间的不良印象,直接影响其学习情绪和兴趣,教师形象和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语文教师在每次上课前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发音、字义研究清楚,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日常使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习惯性,固定性,但普通话既是我国的国语,又是我国的通用语,作为一名国语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为学生做榜样,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说好普通话。要想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就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发音准确、规范,克服方言的影响。如:”事情,shiqing”不能说成”siqing",,生活,shenghuo”不能说成”senghuo"”你,ni不能说成nen"”学习,xuexi不能说成xiaoxi”等等。另外还要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激情起伏的配合等。语文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标准、漂亮、动听,课堂口语就显得生动,有特色,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其魅力就会在学生的欣赏中显示出来了。

    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能写出一笔好字,且有一定的书法知识。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体现教学思路,显示课文的重点和观点,对学生起引路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板书的形体效能,使板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要讲究粉笔书法美。其审美要求是清楚、美观,书体以行楷为主,字的大小适中(以后排学生看清楚为度)。教学实践证明,写得一手漂亮粉笔字的语文老师,往往比较受学生敬慕。上课时,大多数学生会被教师优美的板书字体所吸引,并努力模仿。风流、潇洒的粉笔书法美,有一种电脑所无法替代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路,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相反,如果教师板书字体潦草,字迹不清,板书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好的字体,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想写好字,就必须对书法有所了解,有所研究。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使用了不同的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产生了不同的流派,前后相望,佳作如林,他们的形象一直是种楷模,是一种激励人前进的力量。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书法可产生方圆藏露、逆顺向背的韵味,轻重肥瘦、浓淡湿涩的情趣,抑扬顿挫、聚散疏密的笔调。断连承接、刚柔雄秀的气势;再辅以专门制作的纸墨,使书法艺术更趋变幻莫测。韵味无穷。语文教师了解和研究书法,不仅对自己写好字大有帮助,而且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执笔姿势,向学生介绍各种书体的特点,展示各种书体中刚、柔、平、激烈的美,并把这种美渲染得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为之着迷,从而自觉参与这种运动中。此外,语文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将知识的范围拓宽到社会人生的”大课堂”,把语文课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健全人格素养等贯穿到教学中。教师可在介绍书法字体的同时给学生介绍著名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成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等,让学生在向往中把他们当成追求的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