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教育论文范例6篇

陶艺教育论文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1

1.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其身心健康

喜欢玩泥巴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在玩泥巴的同时如果还能看到自己创作的成果在烧制中成型,成为永久的纪念,会感到这远比玩弄智能手机游戏更有意义。由于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父母常常不在身边,他们使用身边就能找到的泥巴捏制自己喜欢的人、物,根据自己的乐趣感受泥巴那种滑溜溜、凉凉的亲肤之感,使用自己找到或创造的工具制作能够让同龄人、长辈眼前一亮的物件,这些由自己用泥巴创造事物带来的新奇感及喜悦会让学生形成持久的沉醉其中的动力,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艺术自信,在逐步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形成优良的且受益一生的品质。

2.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任何发明,只有自己亲身参与才会更好地感受其价值,真正的科学和艺术创造也是如此。陶艺作为三维空间艺术,具有开启小学生智慧的益智功能。学生通过将自己脑海中的形象变成实际的陶制品,能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制作陶艺品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循序渐进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时下的小学生接触较多的玩具常常是已经制作好的工业化产品,如果其能够拥有一件自己制作的玩具,哪怕是“最难看的小板凳”,其也会充分感受到乐趣。

3.逐步启迪学生智力

让其张扬个性,形成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泥巴极具可塑性,陶艺制作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泥巴,因而陶艺课程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张扬个性,充分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4.陶冶学生情操

让其形成更好的审美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陶艺能够体现平面和立体的综合,学生在对陶艺半成品的不断观察、思索、修正调整并最终确定的过程中会一次次反复欣赏和揣摩自己内心深处对美的感觉,这种过程是其他课程难以具备的。此外,学生对同学和制作小组的陶艺作品进行评价,在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5.联系其他学科,综合提升学生能力

真正的艺术教育绝不能孤立存在,教师在陶艺课程设计中必须认真思考,让陶艺课程能够融合且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如,学生对自己所制作的作品的思想和过程的阐述,能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立体陶艺的制作会涉及数学中的立体和比例等科学知识;制作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则需要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对陶制品烧制中火候的把控蕴含自然学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陶艺课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将陶艺和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其思维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

二、结语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高校陶瓷艺术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教育界出现了一股研究陶瓷艺术教育演变及发展的潮流。在这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高等陶瓷艺术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这样的外部环境,本文着重探讨了高校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相对于1999年高校精英教育,现阶段我国正式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在弘扬民族陶瓷文化的感召下,我们要重视陶瓷人才的精英教育,因为陶瓷产业需要更多的陶瓷专业的精英人才。所以,我们要比“精英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精英教育”,遵循高等教育“精英—大众”的循环发展规律。

二、“同中求异”的发展思想

在国际化的现实背景下,一定要建立和肯定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这是“同中求异”发展思想的主旨。民族主义教育观以中国本土文化内涵和本民族陶瓷艺术特有的审美心理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的精神为指针,实施促进陶瓷艺术与我国整体文化教育发展同步的教育思想和运行体制。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是本民族文化孕育而成的,与其他民族的陶瓷文化不能等同。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是保护民族陶瓷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陶瓷艺术的民族主义教育观被忽视,民族陶瓷文化就会被人们渐渐遗忘,这个民族就没有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的民族,也就不能表达本民族独特的思想、经

验、价值与利益,不能建立起解释生活、社会、世界的意义框架。总之,坚持中国陶瓷艺术传承发展的民族主义教育观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封闭,它是在中华民族和自身

经验不断延续中作出不断合理的文化表达,同时,也要对异质文化选择和吸收,“教育要使人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不但要‘各美其美’,而且要‘美人之美’”。

三、以素质教育为前进方向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陶瓷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之根本所在。从矿石变成泥土,经过火的焠炼后变成质地坚硬

而又美观的陶瓷,这个过程中包含物理和

化学变化,要驾驭制作“陶瓷艺术品”,首

先,逐步熟悉泥性、水性和火度;造型的重心、胎体厚薄、釉的成分、流动性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你的陶瓷艺术品在烧炼后的效果,这是一门科学。因此通过学习陶瓷艺术课程,能锻炼人们的综合能力,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用科学手段去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艺术

手段的表现能力等。陶瓷艺术教育作为素

质教育的新代表,集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于一体,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审美创作的统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学、人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协调。所以,从陶瓷艺术教育对个体艺术素质的培

养来看,它无论是在艺术技能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科的相互作用与渗透等诸方面都有明显的素质教育表现特征,它是素质教

育内容中的佼佼者,它能作用和影响人的

终身,养成创造或者鉴赏艺术的独特审美

品格,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显示

其创造力。

四、反映社会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

设置

由于社会功能和内涵的调整,陶瓷艺

术教育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着功能,因为

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的普遍需求,伴随着市场的改

变以及陶瓷艺术本身的社会职能改变而进行着不断调整,使陶瓷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反映社会需求的观念有所体现,那就是建

立在终身教育基础上以及与其他学科互融的教育内容观。终极培养目标上,不刻意追求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应重视

其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

尽管高校陶瓷艺术“专业”这一概念带有很强的专业性,但在高等教育思想里还

是应该树立“不只是培养专业人才”或“不一定是专业人才”的意识。因为,现代社会要求陶瓷艺术教育在反映社会需求方面的培养教育目标是“生存”、“合作”、“发展”。

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专业开设了配饰陶艺设计、室内陶艺设计、室外陶艺设计、建筑陶艺设计、生活陶艺创作、实验陶艺创作等反映市场、社会需求的课程群,经过实践表明,无论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学生就业,都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时代;学院式;陶瓷艺术

回顾历史,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传统手工制瓷行业便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出现了陶瓷实业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革,我国的陶瓷教育引入了以课堂、学校为主体的学院式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陶瓷艺术教育课程,弘扬和传承了我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然而,在实际的学院式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高等院校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以培养出大批陶瓷专业的艺术人才,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陶瓷艺术历来都是以作坊的形式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896年,清末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了创办陶瓷学校的建议,开启了近代陶艺教育改革。1906年,湖南创办了近代陶瓷教育的第一所学堂——湖南瓷业学堂,开启了我国学院式教育的大门。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景德镇瓷业学校创立,主要培养陶瓷艺术品和工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我国的学院式教育以及陶瓷技术从此逐渐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院式陶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的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能够与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相适应,逐渐成为高校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教育和专业教学内容。在中国特色的历史环境中,推动现代陶艺教育主要还依靠院校的陶艺教学和受科班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他的陶艺生动自然、唯美真切,对现代陶艺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改变了我国传统陶瓷教育的模式,推动我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模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高技能的陶瓷艺术人才。

二、新时代背景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

(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艺教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国内仅有的一所专业完备的陶瓷高等教育学府,设有陶瓷工程系、陶瓷艺术系以及陶瓷机械系,拥有一支以陶瓷艺术家姚永康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学院在教科研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在窑炉、材料、艺术等领域发挥学院特色,积极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经验,将创作设计与系统理论学习相结合,深入研究陶瓷工艺、形式语言、材料以及现代陶艺的创作方法,并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有自身特色的创作、研究、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陶瓷产业发展的传统工艺,不仅注重民间传统技艺,还吸收国外先进的陶艺观念,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传承和发扬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

(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是较早设有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学校之一,在陶瓷艺术设计的科研和教学方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科研活动分布在全国各个区域,汇集了南北方陶瓷产区的综合特点。同时,随着国内外各种陶艺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清华美院将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和概念融入到陶艺教学中,形成了兼收并蓄的风格。陶艺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釉上和釉下彩绘、成型工艺技术、雕塑手工制作技法等学习内容。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不仅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每年都会从国外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形成更自由、更敏感、更开放的观念意识,让传统的陶瓷艺术与西方陶瓷艺术相结合,构建有学院特色的陶艺教学模式。

(三)中央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隶属雕塑系,设有专门的陶艺专业,开设了学历进修班和研究班课程。学院陶艺教学师资力量雄厚,经常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陶艺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中央美术学院的陶艺教学以传统的陶瓷工艺技法为主,在学生了解和掌握陶瓷传统工艺和学术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艺技术的实践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同时,陶艺教育还注重多领域、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与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既自由开发又适度规范的学习方式,主张创作实践与技法训练相结合,强调将陶瓷成型技法训练与雕塑语言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工艺技术与陶瓷材料的独特美感,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

三、新时代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存在的弊端

虽然学院式陶艺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部分院校的陶艺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美院式的办学模式

目前,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教育,但是大都沿用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形成了一种美院式教学。美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相对缺乏自身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手脑互动实践相对较少,缺乏以市场经济发展为指导的陶瓷艺术教育的意识。同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观念上也存在着问题,教学过程中重工艺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缺少真实性。陶瓷艺术教育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少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技能和思维创新的训练,使学生设计的作品平淡无味。

(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院校的陶瓷艺术教育还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一味地将陶瓷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只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陶艺工艺、发展历程等相关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陶艺的内涵和蕴意。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老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随着陶艺的发展,传统的陶艺美术专业基础、造型基础以及陶瓷专业的三个模块已经不能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些课程相对独立,需要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创新设计,教学的内容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多元化的陶艺教育模式。

(三)自由式发展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筹划着扩大办学规模,探寻长久的学校发展之路。陶瓷艺术院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渠道,也加入了扩大办学的热潮中。但是,由于教育部门缺乏对陶瓷艺术院校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形成了陶艺教育相对自由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部分地区过分盲目地创办学校,盲目扩大办学和招生,导致学校的特色逐渐消失,生源的质量不断下滑,高校的教育与企业的生产需要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陶艺的传承。

四、新时代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式陶艺教育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确定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服务的形式和范围;其次,强调教育的应用性,要体现陶艺教学的鲜明特色,教学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陶瓷产业服务的思想;再次,陶艺教育要具有动态性,教学设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以往的传统式教育,发展不拘于常规课堂教学的、动态的多元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学,实现产教结合

陶艺教育院校应该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实现产教融合。如周国桢的陶瓷作品大都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他主张创作要走进生活。在陶艺教学中,学校应该为学生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多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同时,学校可积极举办陶艺大赛,带学生参观陶艺展览会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凸显人性设计

学院式的陶瓷艺术教育除了基本的手艺和技能外,更重要的就是掌握陶瓷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学院式的陶瓷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凸显出人性化的设计。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陶艺教育的重点转到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启发、培养和提高层面上来,使陶艺教育朝着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人性化的模式发展;应该重过程、重思维、重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自主学习,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倡运用提问式、研究式、综合式、自主式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立足市场需求,发展陶艺教育

学院式的陶瓷教育应该具有统一的规范和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基础的实用性,以培养服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传统的陶艺教育。在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突出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行业和产业的岗位需求,以实践技能和岗位技能为目标,打造新型的陶艺教育平台。

五、结语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陶瓷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并在各个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作为陶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该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学院式陶艺教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陶艺文化。

参考文献:

[1]邢鹏.我国近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综述[J].科技风,2016(10):59-60.

[2]邵奇.浅谈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的学院式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5(7):171.

[3]曹泓力.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嬗变和传承探析[J].求知导刊,2014(6):48.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4

Cao Mingliang

(jingdezhen comprehensive college jingdezhen 333000)

Abstract: throughout china ceramics porcelain art history, the subject is both art and of integrated products. in e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 the ceramics field, achievements have been coined by the high opinion of the world, leave a lot of good work, he is a treasure. the

keywords: china ceramics porcelain education

1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和其它手工艺继承模式一样是以师徒承传的方式延续的。它沿袭的是中华古老技艺传授方式,即父传子,子传孙、或是作坊中师傅传徒弟,世代接续完成的。这种方式是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且以技术传授为主。学习方式只重操作,而非通过理论的分析和方法总结,要求学艺者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这种陶艺教育的特点是建立在学艺者的“悟性”基础上的,学艺者严格遵从师傅教导的方式、方法,先求在技术上达到熟练,然后才会进入到艺术创造的领域。这样两个不同性质的学习阶段的跨越是相当不容易的,更多的人只能停留在掌握技术的阶段,很难跨入到艺术创造的领域里。没有全面地、系统地从技术上升到艺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教育,这是过去特定历史条件所造成的,也是难以避免的。

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历史可见,陶瓷艺术这门学科是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陶瓷领域都曾创造过辉煌成就,受到世人的高度评价,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被人们视为珍宝。但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技艺传授方式,导致在整个陶瓷发展历史中少有关于陶瓷技术或艺术传授方面的文字记载或完整文献著作,多是一般史料的记载、工艺流程的概述、考古学家的论证、鉴赏家和收藏家的玩味等。这与其它方面的艺术或技术是无法相比的,如中国历史上关于金石书画的专门著述就很多,有关漆、玉、木、竹的叙述也不少。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人们视陶瓷技艺乃工匠之所为,即使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曾经有过文人画家参与陶瓷艺术设计创作,也只是所谓雅兴之所致,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并不是全力投身陶瓷艺术创作的专家,当然也就不会有深入的工艺实践和理论总结,更不会有比较科学和系统的陶瓷理论著作和比较正规的陶瓷艺术教育。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缺少关于陶瓷技艺传授的文字记载,更没有规律性的理论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虽然这种比较原始的陶瓷艺术教育方式,相对于现代陶瓷艺术教育是“不正规”的,但却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技艺传授,几千年来这种不断培养能工巧匠的教育方式,在历史上对中国陶瓷技术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既应该看到,这种家庭或作坊中的陶瓷艺术教育,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甚至在今天的一定条件下,还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2 中国当代陶艺教育探究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在新的条件下,人们对陶瓷艺术的要求和需求不断提高,古老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陶瓷艺术发展的形势,必须推行正规的学校陶瓷艺术教育,改变原来的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和随意性。加强陶瓷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必然会对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以办学校方式推行陶瓷教育的,首先要算熊希龄1906年在湖南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学校,当时设国画(装饰)、辘轳(成型)、模型(模具)三科,实际是以技艺为主的中等陶瓷专业教育,聘请景德镇和日本技师来传授技艺。中国的高等陶瓷艺术教育是从四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期,就已经设陶瓷科,曾得到著名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的关注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作为首任院长,徐悲鸿对陶瓷艺术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在他邀请高庄先生组建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科时,便团结了一批有学识、有技能、有眼光的陶艺教育家,其中包括郑可、祝大年、梅健鹰、高庄、郑乃衡等一批杰出的陶艺教授。他们要么曾留洋深造过,受过良好的西方艺术和工艺美术教育;要么身怀特技,具有丰富的陶艺传统功底和实践经验。正是这批陶艺教育的开拓者,用他们的思想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陶艺教育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群体中,虽然各人的艺术思想,陶艺教育观点不尽相同,但汇集起来,却构成我国陶瓷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它的形成、扩展和最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都是与我国这一代陶艺教育家的突出贡献分不开的。

建国后,国立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实用美术系、工艺设陶瓷科,每年招收新生,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从未间断,一直开设了陶瓷课程。但由于当时中国的陶瓷工业生产发展落后,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到50年代中期,中国陶瓷艺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50年代中国轻工业部相继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两所陶瓷专业院校。景德镇陶瓷学院下设陶瓷艺术、陶瓷工艺、陶瓷机械等与陶瓷有关的专业,学制四年。一九五六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分出来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科改为五年制本科的陶瓷美术设计系,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陶瓷美术设计系集中了从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留学归国的著名教授,把在国外接受的关于陶瓷艺术教育方面的经验借鉴到国内的教学中,结合中国陶瓷发展的状况,探索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出路。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陶瓷艺术创作设计实践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他们的教育思想、观点和教学方法受到重视,在相互融合中形成了当时国内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具有从构思设计到完成工艺制作的整体思想,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加强学生的工艺实践能力。这些早期的有关陶瓷艺术教育的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的基础,为今天的陶瓷艺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中国的陶瓷专业教育在50、60年代,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由于中国陶瓷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两所院校承担了企业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任务。专业课程设置注重日用陶瓷设计和艺术陶瓷设计两个方面。景德镇陶瓷学院则单独设立了雕塑专业,但培养方向的定位,决定了教学沿着工艺美术的方向发展。值得肯定的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肩负着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设计人才的培养任务,为重振中华陶瓷文明做出了很多基础性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当今活跃于中国或世界陶艺创作前沿的艺术家,大部分出于这两所院校,其功不可没。

到了70年代末,进入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改革开放给陶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吸收外国陶艺教育的经验,结合中国陶瓷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内容,删除部分作用不重要的课程,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全国美术院校陆续设立了陶艺专业的系、科或工作室,原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成立了陶瓷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也在94年成立陶艺工作室,实践研究生和本科生陶艺教育。另外,还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相继成立陶艺系或工作室开展陶艺教学。他们都在吸收西方陶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陶艺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建立起了新的各具特色的陶艺教学体系。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中国的现代陶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本文试图从陶艺作品风格比较单一、陶艺缺乏创造性、陶艺未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以及陶艺理论建设没有跟上陶艺创作步伐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陶艺存在的问题,希望对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1引 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4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11%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8%、初中和小学有50~60%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3%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5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6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又缺乏平衡。陶艺创作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而理论方面却发展缓慢,没有对陶艺的创作起到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陶瓷理论把研究重点仅仅放在了实物史料的搜集与专题研究上面。现代陶艺的理论与批评几乎没有,陶艺界甚至整个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含糊不清。现代陶瓷理论在逻辑上没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文字,批评上有时能见到一些文章,但是大多是将陶瓷的学科批评作为陶瓷的历史评论和文化批评,缺乏对陶艺理论建设的高见。有很多陶艺书籍只是介绍一些作品,没有涉及到理论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现代陶艺”的概念问题,因为有沉重而丰厚的陶瓷传统作为对应物,概念问题就已不单纯是一个名词的辨析,而是一种根本性观念的选择,可是今天陶艺家在谈论它的时候,仍然说不明白;再如陶艺中的“设计”和“装饰”问题,又牵扯到实用和非实用性的争议等,这些瓶颈,成为制约近十几年来中国现代陶艺整体水平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些陶艺理论大多只是介绍陶瓷成形的技法,或只是介绍一些好的作品,没有教人从心底激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陶艺理论应该指导人注重陶艺的品质,使大家对陶艺语言的探索、语言的规范形成一种共识,在本民族的基础上,把陶艺向前推进,充分体现中国人的情感和情趣,使作品的语言更简练,去掉那些粗野、浮躁、哗众取宠,以及急功近利的想法。

陶艺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手工陶艺;俄罗斯陶艺;艺术教育

一、黑河学院与阿穆尔大学陶艺教学的相同之处

1.教学培养方式相同在课程设置上,两校基本采用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方式。两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均受前苏联写实画派的影响并进行改良。在陶艺设计的创意方面,则受20世纪德国包豪斯设计理论的影响并结合现代设计理论进行教学。2.两校均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低年级时重视专业基础课与理论课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进入专业课培养,最后进入陶艺创作阶段。这样的教育模式与世界各国基本相似,也符合现代陶艺教学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3.两校均采取学术交流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为提高教学水平,两校会不定期互派师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内其他陶艺专业院校进行学术交流。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不断接受新思想、新技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4.社会实践不足陶艺设计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中去,而两校在学生专业实习阶段课程作业较多地充斥着社会实践内容,较少应用于社会。5.创意性课程设置较少两校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在课程中对陶艺传统的工艺造型手法设置较多,对陶艺设计创意方面的培养较少涉及。对一件陶瓷作品进行评价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看这件作品是否具有创意性。

二、黑河学院与阿穆尔大学陶艺教学的相异之处

1.黑河学院重政治教育,阿穆尔大学重传统文化教育由于两国国家制度不同,在学生的教育方式上也不同。在我国本科教学中,安排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等政治课程,而俄罗斯在教学中则安排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性质和制度不同必然对陶艺教学产生一定影响。2.黑河学院重技法、轻美术史论教育,阿穆尔大学重史论教育黑河学院在本科教学阶段过多在陶艺造型方面教育,而陶艺史论课则较少涉及。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开课时间较短,学生对美学的实质和内涵了解不够深入,无法体会作品传达的艺术精神,对陶艺作品理解和评价时感到知识匮乏[2]。3.黑河学院与阿穆尔大学陶艺本科教学学制不同黑河学院的学制是4年,阿穆尔大学陶艺教学是6年。学制不同对学生陶艺技法锻炼有着重要影响。4.中俄大学生在制作陶艺过程中情绪反应不同中国大学生容易把情绪带到陶艺制作中,一旦情绪变化就会影响到作品质量。俄罗斯大学生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则要理性得多,学生从图纸设计到制作一丝不苟,很少把情绪带到作品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大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3]。

三、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陶艺教学课程设置的反思

与阿穆尔大学陶艺教学特点相比,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陶艺教学课程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改进:1.购置更多的专业书籍,开阔学生的眼界教学参考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按照自己的专业特点授课,带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这需要学生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并涉及陶艺书籍之外的美学参考书等,通过对专业书籍和美学书籍的学习和理解,会使大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从传统中解放自己,更好地表现自己,同时,能够从书中吸收更多的陶艺技巧和方法,实现风格的多样化。2.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加知识的获取渠道21世纪是现代互联网通信发达的时代,通过互联网来获取知识是这一时代的重要手段。作为顺应时展的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秀资源来学习网络上的优秀作品,这不仅仅包括国内优秀的陶艺作品,也包括国外优秀的陶艺作品,学习他们成功的本质,学习成功的案例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拥有彼此更多的制作技艺,这样的教学模式才符合现代高校的要求。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融入传统文化阿穆尔大学陶艺实践特别注重传统因素的运用,并且将生活化元素注入到作品中,这是其在手工陶艺作品中的最大竞争优势。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也不是对他人的否定。陶艺源于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陶瓷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因此,课堂教学应偏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把生活化元素渗透给学生。四、加强黑河学院与阿穆尔大学手工陶艺合作交流1.借助地缘优势,加强交流黑河学院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阿穆尔大学在陶艺教学讲座、课程培训班、课程观摩、陶艺作品展等多种形式方面的交流与合作[5]。承认国外陶艺发展历史,本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原则,发展我国的陶瓷艺术。一方面,能达到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以陶艺为桥梁带动两国文化交流。2.互派陶艺教师交流学习教师是学生的先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想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渊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指导学生作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体现地方特色的手工陶艺作品。黑河学院与阿穆尔大学一江之隔,为互派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应把握学习的机会,互通有无,提高自身技能,开阔眼界。教师把开阔的思路和技法呈现给学生,培养基本功扎实、能做出优秀作品的学生。3.在传统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2016年11月1日,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到黑河学院,观摩了美术与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的学生创作实践,希望中俄师生进一步加强中俄艺术交流,学习俄罗斯技法,不断提高创作水平,提高作品的市场价值。黑河学院应注重新技术、新材质的应用,加强中俄艺术与技术的合作交流。手工陶艺创新离不开对陶艺的兴趣,独特的构思,更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技法,这样才能使制作者建立起思想与泥巴自由的空间,展现陶艺的魅力。此外,应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性,增强市场化观念,搞市场创新,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一件陶艺作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融入创新思路、符合消费者心理这三个条件后,一定会成为艺术品,这样的作品是带着艺术的灵感和激情创作而成,具有独一无二的灵魂[5]。总之,在融合过程中坚持本土文化,开发中俄手工陶艺文化资源,这样,不使手工陶艺的民族精华得到延续,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6]。艺术无国界,从中俄两国学生作品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的感知方式,扬长补短,这对于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将是十分有益的。通过黑河学院与阿穆尔大学两所院校在陶艺教学异同上的对比,不仅能达到各取所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效果,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陶艺这一纽带架起中俄交流的友谊桥梁。

参考文献:

[1]杨志.中国当代陶艺发展问题的新思考[J].艺术百家,2011(1).

[2]王玉云.“中俄合壁”——黑河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服装方向的可行性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

[3]王辉.从中俄美术教育现状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J].大舞台,2010(3).

[4]戚茜茵,戚峰.中俄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4(5).

[5]郑先觉,孙兰.论综合性大学现代陶艺教学改革[J].艺海,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