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范例6篇

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1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错位

现代生活是不同于传统生活的生存模式。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时代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从其本身来说,传统文化都有两重性,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落后、腐朽的一面;从其发展的不同时代因素来说,由于现代反差,传统文化既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甚至阻滞现代生活的一面。由此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了错位。

(二)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挫折、甚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那样的摧残而薪火不灭。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原因。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除去其含有的时代性因素,还包含着普遍意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重视家庭、诚实信用、正义勇敢和爱国等等文化特质仍是现代人的生活信念。其次,对一个民族来讲,传统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和历史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生活都不能建立在虚无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批判过的传统之上。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

(三)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的,而是有选择、有创造、有意识的文化发展过程。有选择,是指现代人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之后,选择其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继承下来,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糟粕。有创造,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有意识,是指现代人作为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文化意识和反思意识等等,积极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并使之为自己所有。这样,经过现代人继承的传统就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的特点,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规定性,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呈现着的文化传统,成为融入了现代生活并流传下去的传统文化。

(四)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丰富

现代生活也在创造着新的传统文化。现代人的生活决不是简单复制已有的传统,相反,它是指向未来的一种创造。在现代生活中,根据变化了情况,创造出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崭新的东西,它们中具有遗传活性的就会流传下去成为新的传统,从而丰富了传统内容。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现化生活毕竟是不同的概念,因而存在着历史反差。现代生活是传统生活的延续,内在地包含有传统文化的某些因子。这些因子经过转化而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展现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现代人的生活实践而不断丰富着内涵。总之,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方式的呈现、历史继承、现实创造与丰富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历史条件、文化基点与现实影响因素。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简略说来,它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贯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借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古有“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之说,甚至有人把传统作为调节社会资源的第三种手段。总结起来,这些潜在的动力因素包括:

(l)由“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2)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

(3)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4)强调刚健自强。《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5)强调“厚德载物”。《周易大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宽容大量的气度休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关心大局、以大局为重。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市场游戏规则没有完全建立,导致经济生活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如某些企业唯利是图,某些个人为谋利不择手段,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行为有种“纠偏矫正”功能,它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阐发之道”值得我们借鉴。传统道德从最切近的孝锑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还以人类普遍感受性为基础,坚持“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由小及大,由家及国及天下,层层推进。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伦理原则的起点和核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以孝为开端加以推广放大,阐发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忠贞专一、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等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使各项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要效法中国传统道德的“阐发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节俭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文》),“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礼记》),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政府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正是由于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75位诺贝尔获得者才齐集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论文网在线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孔子“不语乱、力、乱、神”((论语·述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述而))),其所学、所思、所论、所教都与社会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后儒们秉承着这一精神,无论是在行为方式或者是思想观念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特质,“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一直是儒学固有的内在品质。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3]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贵和持中”的思想是最具有东方色彩和充满生活智慧的理论。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上,“和”就成为了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和”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多样性基础上的同一性,故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之言。如何才能达到“和”?中庸方能。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而是“凡事叩其两端取其中”,无过亦无不及,这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中庸不是折衷主义,不是简单的静态的承受,而是一种理想状态和在动态过程中对程度分寸的把握和选择,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芒。在复杂矛盾的现代生活中,在时间、空间与心态的交汇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强求,讲求适度,力求理性自觉、主体意识去缓解人们因价值观念剧烈变革而产生的不适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绪;以知足常乐、恬静自然去化解人们的迷失感、疲于奔命和不满足感;以传统的深沉感情去抚平人们的逆反心理、怀旧情绪。乐感文化是人们精神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给现代生活以一定的启示意义。

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有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张文定编:《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2.吕希晨:《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钱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于混奇、花菊香主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角注:

[1]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4一255页。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90页。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小学教育

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资源,教育对象接触得越早,所受的影响就越深刻,小学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小学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通过科学设计和规划,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知识结构调整。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优秀文化,但相应地也存在一些糟粕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改良。在此基础上,知识学习、情感培养、道德塑造等都要循序渐进。一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素材选择到融合方式,侧重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可以引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让民族地区了解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和历史发展等,进一步扩展到现代生活领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师爱友、孝敬父母、诚实礼貌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如学习写毛笔字,学习诵读古诗词,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识别能力。

二、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进入新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小学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着手,从而有效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文学科教学中

由于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小学教学工作主要在教室内展开,课堂教学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会消耗掉小学生大量的学习精力;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智育和德育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育过度地关注知识传播和技能掌握,客观上强调“灌输式”教育,忽视了人文理念的传承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开展各科教学工作,既可以规避德育和智育不协调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填鸭式”教学方法带来的疲劳,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基于课堂教学方式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该侧重于人文学科的应用,如思想品德、社会、历史、语文等学科,它们在知识主线、知识体系和知识内容等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便于各方面要素的融合,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情怀等。

(二)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校内活动

当前,教师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解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小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不足,知识体系也不丰富,很难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尤其对民族大义、高尚道德等抽象性概念难以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与生活脱节,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性”。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活”在生活之中,具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开展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尽量让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当中。例如,歌曲联欢会活动,绘画、书法、茶道、武术等艺术活动等。

(三)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展校外活动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和家庭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走出校园,将校外活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功能。例如,组织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在家贯穿“孝悌”教育,让小学生懂得谦让、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与当前小学教育机制相配合。选取教育内容时,需要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展开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赵海霞 赵雪芹 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小学

参考文献:

[1]丁琳琳,刘振宇.当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28-31.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3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先后荣获河北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河北省科学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等多项称号。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专业建设

为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校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河北省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设置造型艺术学院、雕塑学院、书法学院等12个院部,开设陶瓷艺术、雕塑、篆刻、彩绘、书法、建筑设计等58个学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传统文化多个领域,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兼具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该校是河北省第一所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是我国第二个开设书法专业高等院校,现已拥有书法专业在校生900余人,规模全国最大。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修订本专科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建设体系。注重专业课程的教授与研发,开设中外古典园林分析、园艺设计等园林设计专业课程,泥塑、雕塑、陶瓷、玉雕等工艺美术专业课,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临摹写生等绘画类专业课程,古文字学、诗词创作、楷书技法、篆刻技法等书法类专业课程,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重视通识教育,在公共课程中增加文化传统模块,开设《庄子和中国艺术》、《中西方美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类课程,增强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化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树立高尚美德。

三、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该校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聘请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家、胡抗美、霍春阳,著名画家贺玉章、郝华等专家来校任教,邀请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教学实践,同时通过建立传、帮、带制度,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提升我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高水平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水平。教师传统文化类艺术创作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佳绩,如陈阳静、娄光林创作的作品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张国富《霓裳曲》作品获第二十三届国际冰雕比赛银奖等。在高水平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560余项,艺术创作成绩斐然,社会效果良好。

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

学校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建设,建有古风青铜研究所、陈子奋白描花卉研究中心、老庄文化研究中心、雕塑艺术设计中心等一大批专业研究机构,提升师生专业化水平,推动传统文化发展;推进校史馆建设,充分利用校史资源,大力发挥其传统教育基地的作用;建设文庙、武庙、老庄祠等教学实践基地,服务学生雕塑、彩绘等传统文化技艺学习;重金筹建大学生实训、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每年举办全校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使师生自觉地学习、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开展“学雷锋月”活动、“同绘中国梦,共画文明村”等百余项社会公益活动,号召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了建党晚会、一二九红歌会、“首届汉字听写大赛”、“传统文化走校园――学士学位授予仪式”等。

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交流

学校于2013年成立老庄文化研究中心,以学术交流为方式,探讨道家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邀请国际知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作为特别顾问,邀请了钱耕森、陈卫平等数十位学者为客座教授和特约研究员;主办“东方文化大讲坛”,联合北京大学、河北大学举办了“老庄思想的多样性与道家文化的多元化”、“道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四次专题学术会议,吸引国内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脉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4

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凝结。从这一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是古人面对生存压力所形成的人生态度,它犹如一本囊括世间万事万物生存原则的古老书籍,是现代人追根溯源、提高智慧的源泉。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人的学说,其内部包含着诸多流派,这些流派又好似大江、大河,最终汇入了传统文化这片之中。传统文化本身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智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领域,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还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开拓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后来为什么会逐渐走向衰落?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问题是当时统治阶级无法解决的:一是人口问题,乾隆十四年清朝的人口为一亿七千万,到嘉庆十七年则猛增到了三亿六千万,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消耗是巨大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强硬态度,是历朝历代所不曾有过的。三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是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清王朝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增长我们的人生智慧,更好地实现人生发展目标。当前我国仍然生存在强国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国内也存在人口问题和资源不足等问题。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必须自强不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积极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在民族面临巨大危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种爱国情怀会将整个民族凝聚起来,共御外敌,保卫家园。纵观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曾经多次遭遇外敌的入侵,但其文化并没有中断,中华民族依旧繁衍生息走向富强,这与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这些爱国主义者用他们壮烈的一生,告诉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不仅仅是说说而以,还必须付诸行动。大学人文精神建设,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当今社会,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大学中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这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目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传统文化内容宽泛,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随着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的交流不断加深,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与人生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逐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儒家非常重视人性的修养,主张“以和为贵”,倡导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个人的仪表、言谈、气质,与其自身的文化修养紧密相关。大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就无从谈起。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他们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来了解中国,同时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作为华夏子孙,当代大学生更有必要认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健康的养料,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对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5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 、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传统文化教育范文6

2008年10月30日,新华区新程街小学收到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寄来的奖牌和奖状,该校在全国中小学硬笔书法比赛中有115名学生获奖,部分学生作品及学校写字教学材料和图片被刊登在中国艺术报上,学校也荣获“全国写字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

走进新程街小学,站在绿色文化长廊下,看到了“做人需立志,读书应惜时”,“养成习惯乃见真,顺其自然方成道”等一副副励志对联,听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琅琅的经典诵读声,感受到了浓郁的书香氛围。三年来,学校以“读经典、练书法”为载体,深化内涵发展,走特色强校之路,取得了累累硕果。学校先后荣获“省德育先进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学校”等十几项荣誉。

新程街小学把“汉字演义”作为十一五部级科研课题来研究,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成立了以各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为课题组骨干,以全体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为实验老师的写字科研队伍。大家上网、买书,深入研究汉字的演变,搜集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汉字的魅力。学生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开展“快速识字,写规范字”,中年级开展“了解汉字演义,写正楷字”,高年级开展“走近书法大家,写风格字”的研究与实践。学校给各年级写字教育定时间、定要求、定效果,加强督促与检查评比,积极改革写字教学评价方案,促使学生养成“提笔就写书法字”的习惯。2008年6月河南省举办的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大赛中,新程街小学参赛作品多、质量高,受到专家的高度赞誉,20多位教师获书法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写字教育过程中,学校把写字和做人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通过三年的课前练字活动,学生不浮躁了,坐得住了,学习更加沉潜,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写字教育带动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精华足以滋养一个民族,学校的天职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种读书的种子,并精心培育它生根、发芽和成长,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高尚的人。新程街小学把经典阅读规范化、序列化和习惯化。学生利用小学六年时间,分阶段背完《三字经》、《弟子规》的全部内容,读完《论语》、《唐诗》、《宋词》全部内容,选背经典内容。学生利用每天上午课前20分钟时间,由班主任带领集体读背。学校设立各种奖励措施,使经典阅读落到实处。目前,经典阅读已实施三年,每个学生至少已读背三本经典。在与师生的交流中,学生说:“经典阅读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开阔了我的心胸,丰富了我的语言积累,与周围人交流时,我再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连写作文也不觉得是难事了”。老师说:“经典阅读改变着我们的做人观念,处事方式和工作、学习态度,我们已经爱上了经典诵读”。参观阅读的场面,笔者也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读得太投入了,没有一点虚假成分,那专注情景,那端正坐姿,多少年都不曾见到了。

新程街小学在继承、弘扬传统中坚持创新,让传统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了“责任——爱之前提”校本课程,以“亲仁”、“尚礼”、“志学”作为课程的框架和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开展了各学科教学比武活动。学校要求:语文课里有情感,数学课中有思想,思品课中有故事,科学课中有动手,音乐课中有欣赏,美术课中有审美,体育课中有游戏。课下要:广猎、精读、细研、巧设、真上、深思,充分备课,课上要:有根、有思、有情、有果,创精彩课堂。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教学,组内人人上公开课,然后推出精品课,代表教研组参加学校教学比武,学校采取参赛者与教研组捆绑奖励的方法,促进集体教研。在此举措之下,教师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精心玩味教材,亲吻作品文章,挖掘教材的社会化、生活化因素,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注重学习载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拓展学习的空间,优化学习环境,实现了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课本学习和实践活动、学和用的大整合。经过一次次课堂教学比武的打磨,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自2005年9月学校划归新华区政府以来,涌现出部级优质课教师5人,省级优质课教师6人,市级优质课教师8人,区级优质课教师6人,培养了第二残奥会冠军许庆,“星星火炬”全国舞蹈大赛冠军韩雨迪,“世界华人”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董庆森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让人深切的感受到,新程街小学立足课堂,行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坚持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全方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