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论文范例6篇

家庭教育学论文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1

目前家庭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庭教育不当的问题。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我国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期望、教育情感、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很多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及新时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产生。过多的宠爱、纵容造成了孩子懒惰、意志力较差、不善于思考和学习、缺少独立性、过多地依赖父母等不良习惯。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高,妨碍了子女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制度原因。

选拔和用人制度的价值取向误导家庭教育。现今中国通过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高考。然而高考的弊端也一目了然,无论说考试的形式还是高考的内容,都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诸如形式单一、呆板、抑制了学生的自由创造力及缺乏科学性等。虽然从2014年1月福建省高考开始实行春季高职招考和夏季的普通高考,这对中职学生升入高校深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就业压力困难重重,结果是无数的家长们开始向名牌大学进军。同时,社会上的管理体制和用人等方面不尽合理,学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方式,学历、文凭已经成为一个人前进路上的决定性因素。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和现实最终让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2.家庭原因。

家长素质低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源于思想方面。父母用打骂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受传统教子观念影响的结果。“棍棒底下出孝子”“、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马”……是许多家庭世代相传的“教子经验”。二是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很多家长按照自己长辈教育自己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三是知识、观念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人们的观念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够得以更好的前行,但是现实是孩子掌握的知识的能力比家长要更迅速。但是家长还是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却早己被孩子不屑一顾,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中国经济变革造成了家庭的急剧变化,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说明了这个问题。单亲家长必须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不仅仅要照顾子女和父辈们,同时更要努力工作来缓解经济压力,这种匆忙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孩子缺少关怀和理解的现象,家长和孩子之间疏于沟通,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导致孩子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出现了人格不健全或心理扭曲的后果,在缺乏亲情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更加自私自利,缺少关心别人的情怀,还很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3.社会原因。

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活被颠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这就造成家庭成员忙于自己的事情,缺少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很少有互相闲聊的机会;孩子们要学习,去应付各种考试。总而言之,这些巨大的变革最终导致了家庭隔膜的产生。迅猛的信息设备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被这种信息设备所取代,很多孩子成了“手机迷”“、电脑迷”。在家庭中,家长已经不是青少年儿童道德的教育者和熏陶者。孩子们对网络充满了好奇,通过网络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其视野和知识面,他们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感到很反感,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加上网络中存在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通过较为灵活、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相比之下更有教育的优势。然而,青少年儿童从电子媒介中也学会了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无需懂得的东西。青少年在网络面前往往会丧失自我约束能力,加上道德、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往往掌控不好自己,容易做出不道德、不合法律的事情。

三、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家庭的各个方面。为教育好下一代,也为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中职教育,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中职学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意见。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

提高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第一,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力量。家长素质的高低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家庭教育观念的好坏、先进与否,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素质。素质较高的家长会培养子女的自觉性,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二,素质较高的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更新观念。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每个家长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勇敢地面对外界社会的风雨。不管如何,家长不可能永远为孩子处理一切事情,必须要让他们独立地去生活和学习,提高个人的能力。所以家长们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孩子的特点、特征和未来的理想,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他们指出未来的道路,但是不能够帮助他们去走。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并健康成长。家长要懂得放手,让他们独立地面对一切;还要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个人的承受能力。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不让他(她)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2.全面关心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偏重智育转向德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必定是高素质、高能力、适应性较强的人才。因此,片面化的教育必定培养不出真知的人才,对于未来人才的发展和成功是很不利的。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立足于他们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如何做事”,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美好的姿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从这个角度上说,道德感和知识才华同样重要。因此家长们必须要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文明礼貌教育、爱心教育、孝敬父母、劳动教育、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会孩子们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竞争,不要过多地关注和强调孩子的学科成绩和分数,让孩子知道中职学生学专业、学技能照样能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孩子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必定会对社会有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不仅仅要向孩子们讲述传统道德精华,更要注重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如进取意识、竞合作精神、争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同时让孩子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不断地接受社会活动的考验,提高综合能力;同时要增强他们的道德水平,通过道德而不是法律来约束自我,提升个人的内在能力和潜在素质。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关心物质生活,更要关心精神生活。人活着要同时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提高。纯粹的物质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缺乏精神需要的生活是一潭死水。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还要格外注重精神水平的提高,学会享受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另外要学会教导孩子拼搏、奋斗,美好的生活是自己奋斗出来的。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要格外地关心孩子的个性成长,注重他们的精神世界。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人生道路,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完善,引领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意志,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磨炼他们,让他们的心智更加成熟,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只有精神境界提高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才会更强,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的时候才能够不退缩、迎难而上,在人生的大风大浪面前更有勇气去面对,以此来实现人生的突围和飞跃。

3.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误区途径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原因

1.由爱护而过分娇宠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年龄约为18-22岁,以独生子女为主。一些家长总是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即使在孩子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会受到伤害,于是继续娇宠和溺爱孩子,满足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这样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娇生惯养,不适应住校生活,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除了直接导致孩子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外,同时也使孩子丧失了依赖家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束手无策。

2.由期望而导致严苛、功利

有些家长自己的“大学梦”在子女身上得到实现之后,进而对孩于产生更多强烈的期望。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出了一种不理智的关注和要求。这样继续中学时期高强度的学习,无疑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发厌学情绪,导致逃学、旷课等等不良后果。

更有一些家长在一些社会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一味的要求孩子竞争学生会干部、加入党组织、获得各种荣誉,这些家长甚至持有一种狂热的态度,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同时也鼓励要求孩子能够以一种狂热的态度来达到目的。这种家庭教育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加深了孩子的功利思想,使孩子变得做事前先考虑结果是否有利,有好处才干,有荣誉才上,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采取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做法。这样教育下的孩子往往会功利心很强,忽略了在大学中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加强自身素质。

3.由失望而变成厌恶、冷漠

孩子如果高考失利,没有能够按照父母的期望进入知名大学或热门专业学习,一些家长在惋惜之余,不能理智、有效的缓解消除失望、沮丧等等不良情绪,而是将这种消极的负性情绪完全转嫁到孩子身上。要么对孩子产生愤怒情绪,要么对孩子冷漠,不管不问。不论是哪一种态度,对于孩子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也是对家庭教育的完全放弃。孩子在经历考试的失败之后,自信心、学习热情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同时他们又要面对大学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时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指导,丧失家庭教育有效的帮助,对孩子在大学时期甚至以后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4.由袒护而过分纵容

孩子在大学中出现问题时,一些家长总是找各种理由帮孩子百般开脱,甚至在明知是孩子做错时,还要庇护偏袒。更有甚者威胁学校,严重干扰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这些家长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的错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进行自我反省和检讨,反而会让孩子在家长的袒护下有恃无恐,更加无视学校有关规定,继续犯错,最终很可能导致孩子被学校开除,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做无疑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分自负,如有失败和挫折则归咎于他人,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形成偏执型人格障碍。

5.由分歧而放任

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身心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开始对自己接受过的教育、已有的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学业、人生价值都开始新的选择和追求。但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却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的变化准备不足,只能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应对。这时“代沟”问题就显现出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争执难免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分歧之下,有些家长索性对孩子听之任之,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直接将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由学校。虽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是也会使孩子不能有效的和他人沟通,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放任的做法会加深家长和子女之间的误解和隔膜,亦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冷漠。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家庭教育要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由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客观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而优秀的学校教育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家长的观点。大学生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不是家庭单方面的事,它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作为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确保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可以借助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作为学校要从理论上指导家长进行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安排负责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德育导师,帮助家长观察掌握孩子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业生活,并定期与家长联系。

2.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

马卡连科指出:“孩子的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榜样的力量。”这充分说明了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各种要求的同时,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父母者除了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还要做到自身与时俱进,及时修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错误做法。这就要求家长既要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还必须注重提高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方面知识,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出现的问题加以正确引导,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3.家长与孩子平等民主,有效沟通

家长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平等民主,有效沟通。家长要学会尽量消除中国传统观念思想残存的影响,努力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形成一个平等、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孩子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愿望、需要。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的言行、态度给以重视,见微知重,及时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不避讳、不偏袒,从而加以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引导。

4.家长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普遍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孩子在智力、体力、能力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孩子的特点,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要。正确的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既要着眼于孩子自身的特质,又要合理预计孩子可能的发展空间,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同时家长要结合孩子所学的专业和兴趣,不要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福禄培尔.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3

多数“90后”大学生积极向上,志向远大、使命感强、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事业心强,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复杂多元、道德诚信弱化、心理情绪失衡、举止行为失常等问题不容忽视。而诸如此类非智力问题的频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非智力教育难题的现实存在。

1.责任感错位,利己主义盛行。“90后”大学生主观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热爱祖国,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愿意奉献,勇于担责,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决心。但客观上,有部分同学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取向更加趋向个人成就的获得和满足,尤其是在个人得失与社会责任暂时发生矛盾时,更是“我”字当头,社会责任感淡化,价值取向个人化严重。比较普遍的,“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感仅仅体现在“利己”而“不损人”的消极被动层面,没有达到主动助人、感恩回报、服务社会的积极主动层面。

2.诚信道德弱化,法纪意识淡薄。“90后”大学生大多数认为遵守社会道德是一个公民起码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小部分“90后”大学生又存在社会道德诚信弱化的现象。尤其在个人情绪不稳、又受外界负面环境影响和他人诱导刺激时,立场不坚定,随意降低对自身的标准。在社会公德受到挑衅时,瞻前顾后,缺乏维持正义的勇气和胆量。“90后”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法制,渴望被尊重,希望被理解,尤其注重公平、公正。大部分同学对是非好坏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然而,道德不同于法律,助人不能违纪,知晓更不等于遵照。有的同学看到弱势群体受欺负,不是依法依规理性地解决问题,往往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有的同学铤而走险,以代考、陪考等违规行为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有的同学因为种种琐事,谩骂、诽谤甚至投毒、暴力打击报复他人。这些行为都反映了“90后”大学生的法纪意识非常淡薄。

3.心理脆弱失衡,行为举止失常。据调查表明,受学业困扰、情感困惑、人际错乱、家庭施压、就业受挫等方面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意识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的承压受挫能力较低,心理自我平衡、控制调节能力更是不足,由此引发的精神分裂、自残自杀行为时有发生。除了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外,认识不足、角色缺位、内容偏失、方式不当、渠道不畅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90后”大学生非智力问题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非智力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90后”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强化对策

1.突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非智力培养中的职责和优势。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完整人,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组成,缺一不可。社会教育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稳定完善的政治基础。学校教育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但在社会适应能力、品德价值、法纪意识、人际交往、非智力因素等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必须立法明确大学生教育的责任分工,高校以人文素养、知识技术、创新探索作为责任重心,家庭教育要在密切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将成人、成才教育作为主要目标。

2.明确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三观”教育和政治信仰等,把对子女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综合能力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控能力,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力的综合体现。身心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内容,包括基本的身心健康常识、直面压力从容应对的能力、心理自我调控修复能力,要教育孩子积极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心态、稳定情绪。生命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体验生命的可贵和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导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关爱自己和感恩他人。大学阶段是人的情感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情感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家长要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时期,教育其学会正确表达、疏导、控制、发展、优化自己的情感,为将来的情感和谐、家庭幸福筑牢坚实的基础,也避免因一时的情感冲动而造成遗憾终生的错误。

3.规范公益“家长”的帮助站点。政府应规范建立公益“家长”帮助站,遴选一批充满爱心、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家长,填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缓解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长期缺位的现状。在思想道德、心理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孩子,做他们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上的守护人。

4.把握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过程民主化原则。“90后”大学生较之以前的大学生更加注重情感的感受,因此,家长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进行,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不越位干涉;二是运作科学化原则。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因此,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技能,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身教言传并行原则。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有意无意会影响身边的孩子,家长的德行修为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的修为,用自身榜样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子女,用自身的行为去规范子女。

5.实现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方式转变。政府应建立免费家庭教育咨询、帮扶中心,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探索得法的家庭教育方式,传授科学的育子知识,帮助和指导家长及时地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为保证指导和帮扶工作有序进行,还需要设立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

6.拓宽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具体途径。一方面,构建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位联动的工作体系。为确保家、校、生沟通的效果,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学校应在新生入校时,将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主要教育活动、教育方法告知学生及家长,让家长和学生明确学校教育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人际交往、心理、习惯等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以便学校和家庭能全面了解孩子,并就学生存在和潜在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商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关注,征求家庭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共同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有效干预。家长应主动将孩子入学前的基本情况、成长背景、性格禁忌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家长的教育期望如实告知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突出的问题应与学校及时沟通认证。学生本人应如实告知家长教育的体验和感受,积极主动地对话学校,加强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创造家庭教育的时空同步。大学生求学在外,面对面的家庭教育几乎不可能存在。但家长应该像中小学教育一样,加强与孩子、学校的联系,充分利用电话和网络,搭建远程家庭教育沟通平台,对孩子进行远程的关心和教育,发挥家庭呵护关怀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及移动终端智能化的高速发展,网聊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且深受“90后”大学生的钟爱与追捧。家长可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既可以通过轻松愉悦的文字、照片方式与孩子交流,又可以用网络提供的语音、视频等形式与孩子心贴心地直面交流。学校应主动建立班级家庭微信群和QQ群,老师可以以文字或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精神、身心状态上传至群共享里,供家长了解发现。通过群的建立,开展网络家长会,让更多的家长共同参与和讨论“90后”大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将好的家庭教育案例做交流指导。

三、总结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4

高职学生在高职学校的阶段处于受教育阶段,这期间高职学生的认识慢慢地从自身转变到了与他人的对比中,在此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基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和自身现在处于的状况总结后得出的自己的定位。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但深入高职院校剖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也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热情不高,他们对各类活动不热心,存在被迫心理,如班级组织民主生活会,部分学生认为是多余;学校组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演讲比赛,一些学生不愿参加;对国内外重大的事件,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高职学生的幸福感各尽不同,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学习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与同学的对比,各种压力导致幸福感的差异。在校学生最大的交集就是学习这件事,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成绩将对学生自身的认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高职生在学业上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和自己的理想,让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改变命运,但有时目标往往不切实际,导致他们常常处于一种紧张和压力之中。

(2)家庭环境的比较导致的心理差距。在校高职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这样就使得在课余生活中每个人对于自己家庭的认识有着不同的差异。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与了解必将产生幸福感的差异。这种幸福感的差异本质上不是家庭的差异,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家庭的认识,并不代表实际家庭状况的差异。

(3)情感的发展也对幸福感的产生有一定影响,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异性的兴趣刚刚形成。在此过程中会对异性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的存在使得学生在自身情感体验方面有了新的体验。情感的发展也就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幸福感的一大因素。

(4)对于自身身体的认知,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并不是对等的,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中会产生学生身体状况的差异,这就对学生关于自身认知产生了困扰。如果这种困扰没有很好的引导和正确的认识,也会在幸福感认识的过程中产生障碍,以此作为幸福感评判准则产生主观的幸福感差异。

(5)少数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社会,认识趋于极端化。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卑感普遍较重。他们虽然也是当今的大学生,但因为学校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宣传不够,社会上对高职认识模糊,有的人还认为是职高,加之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心里就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读,因此影响其幸福感。

2不同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对于不同学生产生不同幸福感因素大致有以上五种。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对于每个高职学生是一致的,之所以幸福存在差异除了个体的差异外,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养的方式也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原因在于个体的差异往往是普遍存在,这种差异并不是主观能够改变的,但是幸福感的产生除了对于差异的认识外也有对于自身认识的评定。而自身的评定就是在家庭中产生的。①家庭作为一个人在社会生存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场所对于学生对于社会最基本的认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②家庭中的关系使得高职学生在其家庭生活中没有戒备心,而父母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题必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③由于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的种种差异使得家庭的教育中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着差异,这种差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建立起着最重要的决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最早影响个体的社会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影响也在不断积累沉淀,从而在孩子们的个性结构中逐渐反映出来,同时这也影响着个体将来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童的态度以及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NancyDarling,LaurenceSteinber,1993)。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童年以及其性格,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并且父母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父母的理解、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保护、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消极的影响。然而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的众多使得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并彼此不相同。这其中有家长教育背景的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所在城市的差异等等众多因素共同决定。但依然可以总结出几种类型,通过观察发现这几种类型的家庭教育背景下对于高职学生的幸福感产生有着共性的影响。

(1)首先是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间接影响子女的思想。并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影响处在家庭里的高职学生。大致趋势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事物的认识越客观,子女对于自身的定位最客观准确。父母文化水平若比较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教育孩子,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将不利于学生幸福感的形成。

(2)其次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程度。家庭中孩子作为尚未成年的个体,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这种关爱的缺失或者过剩都将对学生自我认定产生影响。父母关爱过少将使得学生在社会中产生自卑的心理,不利于幸福感的建立。

(3)家庭和睦程度,高职学生幸福感在产生之前家庭幸福感就会存在。这是由于家庭幸福感总是在人生很早的时期就产生了。家庭和睦程度影响家庭幸福感程度,家庭幸福感间接影响自身幸福感程度。

3高职学生幸福感建立中对于家庭教育的建议

家庭教育在不同的角度都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幸福感,有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家人的共同努力改变的。有些虽然不能在很短时间内改变,但是通过其他方式的变通也能产生对高职学生幸福感建立有益的影响。就目前探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首先要提高高职生家长的素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家长要不断充实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且对于大是大非问题,要坚持原则,不能颠倒黑白,唯唯诺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自己言行对高职生的影响。父母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

(2)在高职学生幸福感建立之前建立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幸福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才不会有畸形发展。这种环境下的成长也将更加注重于自身优势的发展,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干扰有利于高职学生幸福感的建立。

(3)对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思想上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需要有人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下,学校辅导员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是300多名学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异常现象。而作为家长,子女上大学之前的陪伴者,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其幸福感的确立。

(4)在家庭中主动鼓励并对子女提出积极上进的要求,并在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积极了解和参与到孩子的情感世界中,同时,高职学生应该树立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控制自己的生活是与自己的努力有极大关系的,要把自己和别人取得的成绩看做是努力的结果,那么自己也能刻苦学习,建立自己的信心,从而提高幸福感。

(5)尽量多进行全家一起的聚会,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孩子建立自己自信心,并懂得社会的构成,在此过程中懂得合作和理解别人,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也对自身的认识有更加准确的定位。重视家庭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关系。

4结语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5

高中的孩子已日趋成熟,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见,在外人面前也特别自尊,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拿同事或朋友的孩子和他们比,尤其是当他们的面说谁家的孩子考上重本,谁家的孩子多么优秀,你怎么这么不用心,不要强,因为你我都觉得没脸,这样反而引发孩子的逆反。有的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笨头笨脑”,而是因为家长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有许多家长,孩子成绩不够好,达不到既定的要求或者标准,总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情绪----焦虑、生气、失望、气馁,不论是无声的表情还是有声的语言,对学习成绩不满意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比如2013年考入北大的马元培的家长做得就非常好,孩子在高三模拟时成绩经常滑出四平地区前十名,老师们都非常着急,把她妈妈想让她批评教育,但妈妈表现得却很淡定,说:“我相信自己的孩子,她心里有数,而且我女儿最大的优点是心理素质平稳,咱们要是都说她,反而会增加她的负担,莫不如此时无声胜有声。”实践证明2013年高考,“黑马”马元培发挥稳定,如愿考入了北京大学。所以有些时候,家长的鼓励引导信任是最有力的武器,它就好比孩子无助时指引前行的灯塔。

二、有效调控作息时间,引导孩子做到张弛有度

青春期的孩子难免好动,好贪玩,尤其现在的孩子特别迷恋手机和网络。比如2014年考入清华的李成昊同学,有一次和她妈妈交谈,得知孩子就特别喜欢打游戏和看漫画,高一时写完作业就打游戏,下课时间都看漫画,家长为此把他的手机都摔了,结果孩子就赌气,说:“我都考校榜前十了你还不满意,成天就知道学习,我不成傻子了吗?”弄得母子象敌人,关系特别紧张。后来看到孩子成绩很难突破,她妈妈就调整心态,心平气和的和孩子约法三章:周六周日每天可以玩两小时游戏,平时每天可以有一小时自由活动时间,可以打打篮球,锻炼身体,也可以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看天下》和《环球》等。这样孩子心理也接受了,平时更能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了,结果也锻炼了身体,个头突飞猛进,成绩也稳步提升到大榜前三,母子关系也大大缓解,所以有些时候家长要想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这样能事半功倍。

三、作为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因势利导

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在家表现截然不同,所以家长不能轻信孩子一面之言,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讲老师的坏话,损害老师在孩子心中威信与地位,甚至使孩子厌恶老师,以致厌恶该学科。14年高考文科状元韩君实的家长做得就值得借鉴,高三时由于班级某一文科临时换了老师,孩子们心理有些隔阂,表现出了很大情绪,以致情绪很低落,回家也和家长说不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风格,但韩君实的家长就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也说新换的老师不好,也没有和众多家长一起去找学校要求换老师,而是告诉孩子每个老师都有优点,我们要适应老师,这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由于尖子生都有提要求,其他学生和家长也就慢慢接受了,后来竟然越来越喜欢这个老师,而韩君实的沉稳大度也赢得大家的信赖和认可,被尊封为“老大”,2014年高考这个班的成绩也非常的喜人。所以家长的适时引导能使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包容他人,同样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心理高原期,要耐心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

十二年寒窗苦读,全在高考这一时见分晓,某种程度也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越到高三后期孩子越焦躁,越不安,越愿耍脾气,这时候我们家长就是出气筒,就是回收站。2013年的四平地区状元薛宇书豪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但她的心理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有一段时间不愿听课,经常看窗外,情绪也不是很高,老师和家长都找她谈心,尤其是她的父亲,天天晚上来接她陪她散一会步,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让她放松,后期和班主任沟通,某一天感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以回家进行调整,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成绩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稳定,终于在高考时独占鳌头。

五、青春期,要引导孩子走出迷茫

男女生互相吸引是很正常的情感,对此,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小题大做,动不动就给他们冠上“早恋”的罪名,我们要贴心地对孩子进行疏导,和他们象朋友一样倾听和交流。08年考入北大的尹萍,在07年的时候两分之差和北大失之交臂,和她母亲谈及的时候,才知道父母在这两年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改变,07年对于孩子交友问题是听之任之,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开始孩子休息时只是说两人在一起学习,慢慢地出去溜达,慢慢地传条等等,班主任找过家长,但我们家长没有足够地重视,没有及时地引导,因为刚一和孩子谈起,孩子就很生气和烦躁,说我们玷污了她们纯洁的情谊,就和孩子弄得很不愉快,所以我们家长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结果证明这是错误的,07年以致差2分考上北大,孩子很长时间都关在自己屋里不和人交流,我们开始找心理医生,开始陪她多聊聊天,尊重她的选择,但都希望她复读,在哪跌到在哪爬起,那段日子真是费尽了心血,08年复读后我家长开始接送,密切关注她的情感动态,并且总无意和她谈到朋友的孩子,就是上大学后和高中朋友开始明朗化,后来结婚了,这才是成熟的感情,孩子也慢慢地接受了,情绪也趋于稳定,走出了情感迷惑期,如愿地考上了北大。所以我们家长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要寻求解决的办法。

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6

家庭教育的目的因为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水平的不同而差别凸显,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所接触了解的家庭教育情况,大部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总体素质是可取的,因为家庭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做人处事方面,地位功不可没,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对接过程中的差异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大部分依然以“考分定前途”的情况下,家长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总是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期望孩子成绩优秀,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又给孩子报各种艺术班;期望孩子将来成为各种成功人士等等,这也会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化,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子女在思想品德、待人接物、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培养。有数据显示,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80%以上的家长能够主动与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庭中也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言行,以防孩子放松学习而落后于其他同学。总体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与之对应的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围绕子女如何提高智力来展开,重心在于培养健康成长、团结有爱、活泼快乐的三好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加,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围绕升学展开家庭教育,重点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升学几率,如何进入大学学习为主。但是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所面对的问题和任务更为复杂,差异性也更为突出,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和协调,心理适应等能力,还会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有关职业规划、恋爱、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大学,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但是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却有所失衡。子女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多年,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因此子女可以独立学习和生活,管理责任应该由高校来承担;还有些家长,觉得由于高中阶段,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管理过严而本着“弥补”之心,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只注重于物质条件的支持,其余则放手不问;还有一些家庭由于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等问题而无法顾及子女的大学生活,或者原本就不关心。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与父母的沟通上,没有了原先每天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只是一种远程式的沟通,主要通过电话、短信以及各种新媒介,因此,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愿望,渴望独立处理问题,但是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但很大程度上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却又非常渴望与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希望能够给予自己鼓励和勇气。但是在多数学生身上,高校期间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或失衡的状态。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多少显现出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缺失,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对于工作的思考和教育方法上需要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2.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高等教育经历重大改革,经过新世纪十五年的发展与变化,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但也引发了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学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下降、就业困难的窘境等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学生切身利益之间产生矛盾;社会大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接受新时期的各种新兴思想的冲击与挑战,一直所传承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实际产生矛盾;校舍的不断扩建、专业设置的增多、人数的增长,使得学校急剧扩张的背后与教育资源紧缺之间产生矛盾;新思想、新问题、新困难的不断涌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有体系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从而产生偏差和矛盾;学生日益变化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困惑与辅导员老师多年的工作经验之间产生矛盾;全社会层面,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之间产生矛盾。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教育的滞后。

3.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的缺失和不足我们根据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家长,将其简单分为:

1)专制型。专制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长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制定的规则,较少对孩子表现出肯定态度,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一部分家长经济情况、社会地位较好,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综合素质较高,但对子女的管制非常严格,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所以时常会有“虎妈”或者“狼爸”这样的称呼。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子不教,父之过”的影响,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而且尤其是对子女的人生规划、工作、婚姻横加干涉与限制,又往往以子女年纪小,缺乏社会经验等为借口,要求子女绝对服从他们的一切计划。总体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后,他们教育方式的短板之处就会开始逐渐显现,但他们始终坚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确的。这一类的子女经常表现为依赖、无主见、缺乏独立性、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事能力上也容易出现障碍,这样不仅耽误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掩耳盗铃地使之错失了健康的成长机会。

2)溺爱型。溺爱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过分宠爱、姑息迁就,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前“95后”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人物,这类家庭一般生活富裕,经济优越感强,为人处事高调张扬,社会地位较高,权倾一方,高官厚禄,孩子前途无忧。同时,家中隔代溺爱,孩子由祖辈培养长大,各种复杂环境造成祖辈的过度溺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这种家庭教育中培养出的孩子普遍性情高傲、任性、缺乏责任感,容易脱离群体。每年的高校报道日,总能看到全家出动,大包小包陪伴孩子报道,家长忙前忙后,而孩子却在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景象。

3)无为型。无为型是指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无能为力或者无所作为,孩子享有很大的盲目自。这类家庭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以贫困居多,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除了朴素的情感付出,能够吃饱穿暖,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外,对于其他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在学生的初高中阶段尚可交流,进入高校后,因子女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家长更加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遇到问题,不仅双方无法沟通,反而会形成严重的代沟,心理封闭状况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把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他人,严重的还会对社会产生报复的心理。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是非观念淡薄,社会经验匮乏,容易走上极端的犯罪道路。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严肃又意义深远的话题,每个家庭因其环境、教育方法的不同而培养、造就完全个性不同的孩子,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虽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但是巨大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缺失,只有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协力,才能共同承担起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重任。

二、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家庭教育在学生大学阶段的缺失让我们学会反思:在新时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的变化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推动进一步的改进?笔者从高校、家庭以及学生层面提出思考,以寻求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正行着伟大的变革,在巩固提高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家庭教育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进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社会组织,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层面:主动密切同大学生家庭的关系,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笔者所在的单位,就有一套完备的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沟通的有效机制:《知心工程工作手册》,学院严格规定了班主任的“十必谈、十联系”的谈话制度,尤其指出,学生在出现夜不归宿、无故旷课、受纪律处分、心理异常、学业困难等等情况下,必须与家长进行情况通报,并做好相应的谈话记录。这样有效地打通了家校之间沟通不畅的症结所在,更好地落实了以学生为本、以成长为重的理念。定期召开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努力建立一个以高校为核心,以学生为纽带,以家庭为网结的庞大的网络系统,利用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机制,向各位家长通报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设想。逐步在这个网络系统之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大众媒体四个因素融为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效整体。

2)家庭层面:家长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努力建立教育子女的现代意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家长与子女之间多沟通,多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有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子女往往健康活泼、性格开朗、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而成长。而家长也通常是用鼓励、谈心等方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家长努力营造的民主、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会有助于子女积极阳光的面对人生,有助于培养从容向上的健康人格,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前几年,辽宁省教育厅就开展过“千名辅导员进万家”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打开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新渠道,架起了双方互通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弥补了不足;近日,江苏省无锡市几位家长在大山中办“私塾”,家长自己当老师,用独特方式探索孩子成才之路。这些现象都在表明,新的社会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虽然处在探索阶段,但终是已经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

3)学生层面: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只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含义是指教育的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根据教育主体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和自律的活动,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