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课程总结范例6篇

小学教育课程总结

小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1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但他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检索,我们发现国外针对课程的研究较少,国内有关课程的相关研究内容较多、面较广,但都集中于普通学校的课程研究。如:熊惠玉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中从多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并在分析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为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1】梁威的《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其改革趋势,从中吸取新的思想以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2】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对课程的关注和改革越来越高,但关于特殊教育的课程研究却相对较少,且研究的只是某个地域特殊学校的课程。如黄汝倩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研究的是四川省57所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建议。【3】

对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而关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研究尚未有人涉及。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是南宁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于其课程设置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对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探究目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如何?存在那些问题?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试图能为今后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

二、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问卷调查研究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安排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达成教育目的,所从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学习活动于经验。它不只是关心一节课或学生的一个问题,它关心的是人一生的发展,是长期的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基于课程的重要性,为了解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发展现状,特对南宁市4所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放了问卷。本次共发放了三类问卷:机构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

(一)研究结果

1.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年龄结构

对调查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年龄结构统计结果(图1)

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分布进行统计整理,结果如图所示:6岁以下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7.18%,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6―12岁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24.86%,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7.96%,也就是说12岁以上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2.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的残疾类型

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统计结果(图2)

对调查对象的残疾类型进行统计整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2.04% ,自闭症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 ,听力障碍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55% ,言语障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1.07%,脑瘫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24%,其他类占调查总人数的1.55%。总的来看,机构里的学生残疾种类多样,而且分布不均衡。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对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整理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学生年龄分布学龄前的学生占67.18%,学龄期的学生占32.82%。不同年龄段的W生所需要的发展是不同的。学龄前的学生主要是补偿缺陷、发掘潜能。他们主要以补救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为主。而学龄期的学生根据《培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 他们的培养目标是:除了使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还要具有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应以功能性课程为主。学生的年龄结构不一,培养目标不一样采用的是同一套课程设置,这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及生理特点,也无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这里所说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努力使儿童接受一种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因此针对机构的学生年龄结构分布,教育机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置对应的课程。

2.从图2统计显示: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学生残疾类型涉及较广,主要类型有:自闭症、言语障碍、听力障碍、,脑瘫、听力障碍他们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3.40%, 31.07%, 12.04%、5.24%、1.55%。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型,他们的残疾障碍是不一样的。不同障碍的特点不一样采用同一套课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机构的课程设置者可将机构的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学生的障碍类型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各种障碍类型学生的课程可以交互但更要有侧重点,这样每一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其应有的发展。

三、南宁市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课程设置对策分析

――以南宁儿童康复中心为例

南宁儿童康复中心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民政部的合作项目,隶属南宁市民政局,是广西目前种类齐全、总体规模最大的为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各类残疾儿童提供医疗康复和康复教育,并集培训、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1.中心根据学生的年龄分布、障碍类型及所序的相关服务开设了六个相对应的部门:神经康复科、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和言语矫治中心。神经康复科面对的是脑瘫的学生,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训练的是3―6岁自闭症的学生,听力言语康复科康复的是学龄前听力障碍的学生,特殊教育科教育的对象是学龄期的学生,承担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言语矫治中心康复的对象是言语障碍的学生,各科室会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这样可以对学生的障碍类型一目了然,才能真正的做到对症下药。

2.中心除了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将学生分类型康复外,还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上作调整。每个科室的课程设置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也就是说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除了上补偿其缺陷的课程外,他还能去选择一些他感兴趣的并且是他能力范围能做的。如他们开设的课程有:艺术课程、运动课程、陶艺等等。这样弹性的课程设置不仅会有利于补偿学生的缺陷,还能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熊惠玉《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改革初探》.科技创业月刊.2011

[2]梁威《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中小学管理.1996

[3]黄汝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6

[4]《培智义务教育实验方案(2007)》.现代特殊教育.2007

小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2

一、基本概况与特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立项66项课题。其中部级子课题3项:(二小、五中、一高);省级课题8项:省教科院1项(职教)、滚动课题3项(二小、三小、二高),省教育学会2项(阳光幼儿园、进修学校)、滚动2项(三中、石一小);州级课题18项:州科研所12项、滚动2项(三中、实小),州教育学会4项(二高谢明茹、先锋幼儿园、石二小、一高);市级课题37项:其中科研所课题5个(长中、月中、石二中、凉中、长小)、滚动1项(石一中),市教育学会滚动课题1项(凉小),市科研所个人课题30项。重点规划课题有4个:省学会进修学校课题、州教育学会一高中课题、州科研所朝鲜族幼儿园和三小课题。

通过这些课题的申报、立项和实施,基本上实现了全市校校有课题、人人都研究的局面。纵观这些课题,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特点:

1. 广泛性。全市66项课题,数量多,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承担学校既有高中、初中、小学,也有幼儿园、职业学校,既有科研、教学实力雄厚的市属学校,也有普通的乡镇学校,主持人既有科研主任,也有校长,还有普通的一线教师。这说明在图们课题研究已不是个别科研精英们的独脚戏,而是一台精彩纷呈的交响乐了。课题研究的广泛性也说明我市教育科研已不仅仅是“一把手工程”,而已向“全员性工程”发展了。

2. 地方性。立项课题中有多项突出地方民族特色,比如朝鲜族幼儿园的重点规划课题《朝鲜族幼儿园双语教育模式研究》(YA06012)、二小《突出民族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FHB08047606)、五中《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途径的尝试和探索》(FHB08047607)、一高中《继承朝鲜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动研究》(FHB08047608)、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策略研究》(立项编号YB09004)等课题,他们根植于图们这个边陲小镇、朝鲜民族聚居地。当然,其他立项课题中也有这方面的特色 。

3. 传承性。这些课题的申报并不是心血来潮,空穴来风,他们都是在“九五”、“十五”研究基础上的再挖掘、再深化、再提炼,如凉水小学的规划课题《以劳动生活体验为中心的孝道教育研究》(立项编号YB06007)课题经历了近十年(“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研究,二小的规划课题《教育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立项编号YB06041)也是基于“十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基础上的再度深化和提炼,其他学校也有类似情况,这一研究轨道反映了学校的成长履历,也清晰地展示了课题研究由浅入深的发展脉络。

4. 交互性。课题研究的本质指向是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课题研究必然有重叠、交叉、互为的相关性和匹配性。比如小班化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研究与小班化教育策略研究、分层教学策略研究等等都有内在联系。又比如围绕“校本研修”,就有新课程环境下校本研训一体化实践研究、优化校本教研策略研究、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等课题。

总之,这些课题比较耀眼的关键词、主题词有“文化”、“新课程”、“小班化”、“校本”、“有效性”等,这也是我们图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课程改革锻造洗礼中的水到渠成、名至实归。

二、研究进程与做法

(一)进程

我市省教育学会课题2项:阳光幼儿园的科研规划课题《“相似性原理”在发掘和培养幼儿创造教育的应用》(立项编号JKY0026),教师进修学校的科研重点课题《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立项编号JKZ159)已结题;省教育科学院课题1项:市职业教育中心的科研规划课题《职业学校德育创新问题的研究》(立项编号GH0607)已结题;延边州教科办课题有12项:二高中的规划课题《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立项编号YB06011)、四小的规划课题《新课程环境下校本研训一体化实践研究》(立项编号YB06008)、实验小学的规划课题《优化校本教研策略研究》(立项编号YB06010)、五中的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立项编号YB06015)、凉水小学的规划课题《以劳动生活体验为中心的孝道教育研究》(立项编号YB06007)、二小的规划课题《教育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立项编号YB06041)、三小的重点规划课题《小学生学习困难类型、原因及对策研究》(YA06017)、一小的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立项编号YB06013)、市幼儿园的规划课题《幼儿早期阅读教学的科学化研究》(立项编号06009)、六中的规划课题《优秀班主任个案和工作规律研究》(YB06006)、石岘一小的规划课题《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立项编号YB06005)、朝鲜族幼儿园的重点规划课题《朝鲜族幼儿园双语教育模式研究》(YA06012)全部顺利结题(2010.5);延边州教育学会课题4项:二高中的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四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立项编号YJXH0615谢明茹校长个人课题)、先锋幼儿园的规划课题《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研究》(立项编号YJXH0616)、石岘二小的规划课题《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立项编号YJXH0617),市一高中的重点规划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的策略研究》(立项YJXH065编号)已通过专家组鉴定,全部结题;《构建朝鲜族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建设和有效实施的研究》部级子课题3项(2009年5月立项):二小《突出民族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FHB08047606)、五中《朝鲜族民族文化教育途径的尝试和探索》(FHB08047607)、一高中《继承朝鲜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动研究》(FHB08047608)在研究实施中,待结题;省教科办滚动课题3项(08年5月立项):市二高中《新课程下探索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的行动研究》(立项编号GH08338)、市二小《新课程背景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培训的研究》(立项编号GH08339)、市三小《小学学困生教育对策研究》(立项编号GH08340)已申请结题,并批准结题(结题证书未发);州教科办滚动课题2项:、市三中《新课程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立项编号YB08001,2008年4月立项)已上交结题材料,未结题;实验小学《小班化教育策略研究》(立项编号YB09004,2009年3月立项)已结题。市教科所课题5项,长安小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立项编号X09)、月晴中学《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立项编号Z04)、长安中学《道德情感教育研究》(立项编号Z05)、凉水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研究》(立项编号Z09)、石岘二中《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研究》(立项编号Z10),除月晴中学因校舍撤并未完成课题研究外,其余已全部结题;市教科所滚动课题1项:石岘一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立项编号Z11)因课题负责人退离教学岗位,提出放弃研究;市教育学会滚动课题1项:凉水小学《小班化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研究》(立项编号X10)作为“十二五”的延伸课题继续研究;市科研所个人课题30项,其中有3人因工作调动和其他原因已确定放弃研究,其他已结题。

(二)做法

自课题申报、立项以来的几年中,我市各校课题组都在课题管理的基本要求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 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切实把课题研究做实。为了解决以往存在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的问题,我们扎实开展了“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征集评比这方面论文,带队全市科研骨干出去观摩珲春实验二小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大量的专业素养图书,供教师自学研修及时了解国内名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状况;开展了专题培训、邀请州科研所研究员来我市讲课、做报告,促使全市中小学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开阔了教学视野,“综合实践现场研讨会”、“小班化现场研讨会”、“学困生现场研讨会”、“校本研修现场研讨会”等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我们建议把省市级课题细化成一系列的小课题,让教师进行基于问题解决的“短小实快”型的校本研究,今后我们还要出台关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意见,学期初组织小课题立项评审,学期中进行指导、培训和结题鉴定,学期末进行集中检查。举办小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推介会,展示各学校小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我们一贯坚持“适度管理,自主创新,精细指导,定期检查,及时反馈”的做法。07,08年我们定期分批对全市各学校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量化记绩,列入考核,进行了评估并适时通报。

2. 化大为小,精心研究,切实把课题研究工作做细。以往省州市级课题研究常常因题目大、内容多、研究难而最终导致搞形式、走过场、无实效。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要求课题研究分解任务,明确内容,细化措施,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分解任务,细化课题。我们着重抓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措施三个方面的“细化”。在研究内容上提炼细化到点上,使课题研究便于操作、易出成效。二是降低重心,贴近实践。坚持把课题与日常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既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又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三是深入实践,精细指导。课题主持人一般都具有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此我们还要深入基层帮助他们对实验教师进行过程性、精细化的指导,促使课题研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 鼓励创新,倡导合作,切实把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多立足实际,自主创新,增强校际合作,互动研讨,倡导课题组开展互动式研讨,整合力量,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提高研究实效。学科性的课题研究开展学校联谊结对、城乡对接、学科沙龙、送课下乡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学校之间的研究合作,从整体上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校际之间交流各自的做法、措施和经验,就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捆绑式”互动研讨使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和课题实验研究都得到了共同发展;总结反思,深化研究。不断总结反思是深化研究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要求各项课题每学期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制订改进的措施。我们每学期召开一次科研主任工作会,会上总结上一年工作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科研知识讲座,通过总结反思,对科研工作、课题研究内容和措施都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做的好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我们必将发挥其在全市科研方面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总之,在看到我市课题研究成效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题研究发展不均衡,有的课题研究措施得力、成效明显,有的课题进展迟缓、成效不大;二是课题研究开展的各项活动多处于教研层面,其科学含量不高,对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还要进行精细的加工;三是课题研究缺少与上级教研院所的联系,缺少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导致课题研究的层次不高,成效较小,推广借鉴的价值不大;四是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质量不高,表现在:

1. 形式上的弊端。课题总结报告=中期检查报告=课题立项报告;课题总结报告=课题立项报告+附件材料;课题总结报告“写”成了厚厚的一本书。

2. 内容上的毛病。“浓妆艳抹”谈背景,“轻描淡写”说过程,只见“新论”相竞出,未见“香自苦寒来”,有关材料一大推,有用证据找不到;研究目标不明,内容不清,过程与目标、内容相脱节,目标、内容形同虚设,成果未达标(未达研究目标),成效不显著。

3. 操作上的迷失。不是在“做课题”,而是在“做文章”,平时不注意积累,到时就东拼西凑,功夫花了不少,总结水平一般。

小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学体育 课后小结 作用 意义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层次、多门类的复合体系,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效益,就要保证它的各个组成质量优良,并且互相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运转,同时也保证它与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解决许多实践问题与理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总结,然而很多体育教师都不能很好的进行课后总结,教学能力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学经验不能得到很好的总结,理论探索方面也停滞不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这无疑是固步自封,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课后总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后小结的意义和作用

课后小结,主要是根据现代化教学认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提出的,其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系统,那么课后总结则是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只有很好的掌握这个系统的反馈机制才能很好的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教学任务。归纳起来教学总结有以下作用:

1.课后小结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需要

工作中许多体育教师十分注重备课,也精心地去上课,然而大部分教师上完课就认为完成教学任务了。许多教师常这样讲,今天的课上的感觉特好;今天的课上的特别的累,特气人;然而感觉好在何处?气在何处呢?有些教师没有认真总结、究其根源。曾经听一位教师上铅球的公开课,教师的讲解和示范都不错,但是在练习时,学生很兴奋,忘了教师的纪律要求,争先恐后,结果课堂一片混乱、很不安全。课后,那位教师很生气,认为不成功。其实象这样的情况,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都遇到过。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时,为了避免发生混乱和无序,教师应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强调上课的组织纪律性,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然而这位老师可能平时没有认真总结,结果造成这种局面,导致这堂课的失败。

因此,只有通过总结,我们才能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培养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工作方法、思维方法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2.课后小结是积累教学经验的需要

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些经验的获得,就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有位教师在长期的垒球教学中发现,正确有力的鞭打动作是垒球掷远的关键因素之一,于是他在掷垒球教学中,增加了甩纸哨的辅练习,即看谁的纸哨甩得最响,这一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领悟到鞭打动作。试想如果他不去进行垒球教学的总结,他如何能发现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正如爱迪生曾经说过:“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距离成功是多么近”。

3.课后小结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

在完成课后总结之时,迫使教师去回顾学生的练习情况,从而去发现学生在练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心理特点,身体素质发展程度和技能水平;教师的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学生练习的心理、心理强度是否到位,剖析学生练习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的原因,男女生的体育兴趣差异等。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4.课后小结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纽带

在完成课后总结时老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发现师生间的不协调,并寻找原因,努力改正自身的不足,纠正学生的错误,以达到相互谅解,培养师生的情谊。

5.课后小结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科研水平的需要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广大的体育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当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对这些经验再加以总结和提炼,就可能上升为理论,而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人们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总结中发现,在愉快的环境中,对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的,于是就提出了快乐体育,而这种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为教学服务。如果不对这些有意义的经验加以总结,那么将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得不到推广运用,造成一种极大的损失。

二、教师在课后总结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正确的认识

写课后总结是为了肯定课的成功之处,克服课的缺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此我们一定要准备地把握教育原理和方针,要深入研究课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创新的精神去总结。这样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高屋建瓴、言之有据。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我们的总结指出了方向,即总结什么,如何总结,试想我们没有指导思想,那么我们的总结只能东扯西拉,就没有意义了。另外,我们还要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经验与教训。有的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出了安全事故,但他在总结时,却说进行了安全教育,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毫无意义,也是十分有害。但也不能就事论事,逻列现象或单纯地叙述过程,而要对我们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

2.要总结关键性问题

如何对一节课进行总结,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听完一节或上完一节课,我们常感觉没有什么可总结的,象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关键原因是我们没有深入地分析。课后总结不妨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总结,围绕着“教”我们可以从教态、教学手段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入手,对于“学”可以从负荷、情绪、气氛、反馈等方面入手,这样我们的总结就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局面。另外,我们在对课总结时要注意对影响课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总结,以得出带有规律性东西。而不能记流水帐、叙述过程,这样的总结缺乏特点和个性,也无价值可言。

3.归档整理

小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4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小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公共教育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69-02

“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形成机智地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公共教育学”作为一门培养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课程,其作用和意义就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作为一名“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师,要时刻牢记这一课程开设的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公共教育学”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一直是“粉笔+讲授”,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重在提供给学生连贯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教育实践情境的感受,在理解老师讲授的教育理论知识时容易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自然对公共教育学的实践价值体会不够深刻。结果容易造成该门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设置的目标和教育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不能有效地体现课程设置的价值,影响了国家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角色扮演法则可以提高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角色扮演法内涵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而亲验仿真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要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并作出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具有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教师与学生的深度投入、学生自身教学经验与模拟情境的高度融合等特点。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表演、思考、争辩、作出决策和选择、解决角色扮演活动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角色扮演中获得某种体验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探询特定教育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3]。它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它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才能被人所理解。

二、角色扮演法的步骤

1.确定角色扮演小组

一般地,把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具体到每一次角色扮演活动,把角色扮演的教学主题预先告之小组,由小组准备确定角色扮演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2.筹备角色扮演

即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布置的主题,自编自导,自排自演。筹备包括角色扮演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布置。

3.正式进入角色

以小组为单位,进入模拟场景进行角色表演。

4.总结评价

角色表演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之后教师汇总各小组的总结对全班进行总结评价。

三、角色扮演法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保证角色扮演法的有效实施,在课程刚开始时,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开展“公共教育学课”教学改革的目的、过程和要求等,此外应专门介绍角色扮演的场景、方法和内容,针对为什么要选用角色扮演教学法、什么是情景模拟、如何进行情景角色扮演等问题作详细的叙述介绍,使学生对此有着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1.编写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制订是角色扮演法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包括该课程教学中拟实施多少个情景模拟主题及扮演的相应角色,以及每个教学主题的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内容,这是角色扮演法的一个实施性教学计划。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求在编写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对每个教学主题都进行慎密的部署和安排。

角色扮演法适用于教学内容适宜情景模拟化的课堂教学。根据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师与学生、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课堂管理、教学技能这几个章节实施角色扮演法。在我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实施了五个角色扮演主题,即师生关系角色扮演主题、班主任工作角色扮演主题、学校德育主题班会角色扮演、课堂管理模拟主题和教学过程角色扮演主题。无论是哪个主题,具体实施前都需要依据教学目标就选题、所需资源(包括各种道具和材料)、实施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评价方式等作出具体的设计。

2.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学生角色扮演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教育学课程对于非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是非专业课程,学生只有在学习此课程时才有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教育学理论知识;此外,我国的师范生多数是跨出中学校门就进大学校门,有做学生的经历而没有做教师的体验。所以,针对这样一群既无经验又无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教育对象,在让他们扮演相应角色前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开展师生关系角色扮演活动前,教师要首先讲授关于教师角色、教师专业发展、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指出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要求。

3.正式实施角色扮演

小学教育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模式 师资建设 职前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快速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角色、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以及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如何使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不再走"未上岗,先培训"的老路,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方面进行了 "2+1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

1农村师资培养的特点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因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地域差异,农村师资职前培养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

1.1对职业精神的渴求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师的待遇比较低,从而导致小学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城镇小学相比较,在农村的师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精神问题便凸显出来。

1.2对全科型教师的诉求

鉴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数量比较少这一现实,许多教师都身兼数科、身兼数职,个别地区依旧存在"包班"现象和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承担本班级所有的教学科目,甚至担任全校某一学科的全部教学任务。这就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教育管理常识。

1.3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要求

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缺少教具、缺乏必备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师面临的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困境。然而,农村小学与众不同的地方却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具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这也使得在当前农村小学师资培养中,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程整合的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亮点。

2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初等教育专业(专科)实行的"2+1教学模式",简单说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前2年重点进行理论学习,后1年重点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前2年的理论学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等。2+1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师资培养的思路,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

2.1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综合化是21世纪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进一步优化了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配比,精心挑选课程内容,符合当前国际师范教育的整体趋势,即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增加(占总学时的25%左右),教育实践起步提前(大多在第1学期开始),职业技能与方法课程门类多、分类细、比例大,教育见习、实习分散进行,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只开设专业基础课,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精深,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了中外教育史、班主任管理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增设了汉语基础、手风琴,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学法课时增加了2倍,教育实践课程比重明显上升。课程设置的调整,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具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艺体素质、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和初步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所有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既考虑到基本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建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2教学模式

根据初等教育专业"全科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侧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利用当前小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简明扼要讲述理论核心,通过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等多种方式实现教育理论的应用;课后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拓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敏感度;每门课程设计若干研究性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锻炼理性思考、教育研究的能力,并将课题研究的成绩计入学科总成绩中。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结成合作伙伴,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范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教育理论"的意识。

因此,2+1教学模式强调高师院校与小学之间的合作,与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安排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讲座,同时分派高校各专业教师深入小学了解当前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专业课的讲授积累素材,提高了理论应用的可操作性,既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小学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又促进了大学教师从灌输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2.3教育实践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见习、实习,加强学生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洞察、应对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意识,实现教师教育对实践的回归。

为了保证见习、实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1教学模式采用分段交叉培养方式,延长实习时间,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将学科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交叉进行,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解渗透到6个学期当中,在明确每个阶段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3.1见习、实习阶段的安排

关于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安排及主要任务,可以按下表进行: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第一次见习 第2学期(1周) 以观察了解小学教育现状为主,形成感官上的整体认知,了解小学实际教学活动,同时反思大学中的学习,形成职业概念,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第二次见习 第3学期(1周) 教学观摩,观察小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管理班级,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思考对策,见习期间尽可能参与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和教学研讨。

第三次见习 第4学期(1周) 见习期间,除了听课、见习班主任以外,要与小学教师共同备课并参加小学的教研活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数量的授课。

第一次实习 第5学期(1学期) 第一次实习的方式是集中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度,即除了实习学校配备指导教师以外,实习生所在的系也要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巡回听课、指导。

第二次实习 第6学期(1学期) 顶岗实习。实习生以一名真正的教师身份,从事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3.2见习、实习指导

建立由教育专家、任课教师、小学校长、小学优秀教师等人员组成的见习实习指导小组,在见习实习的各个阶段对实习生进行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的全面指导。

2.3.2.1见习、实习前的指导。具体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观看实习录像、进行微型教学和问题模拟教学、教师形象塑造、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和细节指导等内容。

2.3.2.2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见习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策略。每个实习阶段都会有指导教师到小学进行巡回指导,随时记录实习生的表现,解答实习过程中的困惑,为实习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3.2.3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指导。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共同总结见习、实习中的得与失,正视见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提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每个实习阶段结束后,总结实习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2.4评价体系

在建立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坚持评价标准的发展性和实践性,从毕业生就业、入职适应速度、在职表现及职后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技术的多样化,形成由教育专家、教师、学生、小学指导教师等多个主体组成的评价小组,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途径,收集评价主体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实现教学相长;注重评价方法的综合化,即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补充。

32+1教学模式与农村小学师资培养需求的契合

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充实以及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满足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

3.1"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

2+1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界限,实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知识的融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划分专业方向,教法课程逐渐涵盖小学各个学科,并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小学综合实践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与城镇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在于,前者由于硬件设施的缺乏,所以更加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要求便更为迫切。在2+1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与玩教具制作相融合,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增加"利用乡间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玩教具制作、班级环境创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这些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广的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3.3实践基地的建设

2+1教学模式中的教育实践体现在分散实(见)习与集中实(见)习的融合,在每学期一次的教育见习中,学生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小学跟班一周,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逐渐丰富对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及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并在见习结束后,完成不同形式的见结,在理性反思中深化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