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我是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名教师,自1998年任现职以来,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政治态度端正,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原创: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修养,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采,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积极教书育人,对不良现象敢干批评,帮助同志,勇于奉献,曾多次受到师生好评和学校的表彰。在教学上,热爱师范教育工作。认真遵守考勤制度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心理学、教育学、多媒体教学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中。在实践中教书育人,加强常规教学,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振奋学生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组织严密紧凑,富有特色。认真做好“教、学、辅、批、考”的各项工作,转化后进生,激励中等生,鼓励优秀生,历年来评比优秀。原创: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带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全校中推行新教研、教改工作中成为领头人,尤其在写字方面,有一整套教学方法,目前正在全校推行试行,收到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开班会或主题班会的形式,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文化课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多方面的素质教育等,及时把握学生的动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知价值观,正确面对考试。积极进行家访,面对面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学习情况,做到防范未然,针对学生自控能力差迷恋游戏影响学习成绩这一突出矛盾,采取措施有效的控制学生进入网吧、游戏厅等。经过细心努力的培养,学生们各方面成绩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提高,是一位深受深长喜欢、学生爱戴的班主任。总之在各个方面积极拼搏、努力进取,认真的完成一位人民教师的使命,以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是一名学生爱戴、领导赏识、工作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1.背景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学生,并提出“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业定位,积极在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正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综合培养体系。

截止到2010年,共有110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技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的新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的专业。最突出的应该是全国首家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浙江大学,其教学特色体现在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以上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是其中两个典型而已。就大部分院校的认识现状来说,都认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都在培养体系中提到了既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2008年开设以来,很早就提出了“技术-艺术”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2.“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涵

2.1 “技术-艺术”思维

“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思维理念问题。该概念在《技术-艺术思维》[1]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思维结构层面来说,“技术-艺术”思维一种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

2.2.1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美术类专业培养手段与相关工学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我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造能力。在对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方面,他们应该既是艺术创意设计家,又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

2.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成

(1)课程体系设计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对其最直接的体现,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结构,根据我们“技术-艺术”相统一,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类,在这四个类型中,所有课程都按照课程类型被划分到艺术类、技术类、“技术-艺术”类三种类型中。为了打破现在很多高校出现的教学极端技术化或极端艺术化现象,我们对学生四年来所学习的课程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中找出课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让不同的课程相互支持,互为依托。不仅在整个四年学习中,我们还在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中找到关系,比如第四学期我们开设了非线性编辑课程,那么我们相应的会开设数字摄像、视听语言等课程,再比如我们会把二维动画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几门有内在联系,可以相互支持的课程安排在一学年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单独的课程中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比如图案设计,除了传统的图案设计技法外,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把现代的数字技术和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计算机技术创作图案作品或把传统的技法创作的作品做数字化处理。再比如图像处理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但是我们要求教师要和学生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教学,实现技术为艺术服务的思想。

(2)知识结构设计

知识结构设计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在构成,他直接告诉了我们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该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理论课、艺术类型课程、技术类型课程、“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实践类型课程五个层次。理论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技术-艺术”思维等,让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有一个最近本的了解,掌握一般性的数字艺术创作规律和思想基础。艺术类型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色彩、速写之类,用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设计能力;技术类型的课程包括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基础、三维动画基础、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储备相关的技术开发技能;“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包括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数字插画、数字影视特效、UI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一定的艺术素养为基础,用现代的数字技术来创作的能力;实践类型课程包括写生、采风、数字摄像、毕业设计创作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的能力。

(3)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结构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支撑,是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师资队伍的机构对专业的培养体系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没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组成,该体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这里的师资结构指的是在“技术-艺术”教学体系中从事教学工作教师数量、知识能力构成、学历职称构成等。教师可以包括专业教学中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全部工作人员,也包括外聘的教师。根据高等院校艺术类及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们“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学术工程统一的建设思想的要求,构建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结构构成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该人才培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我们必须提升我们培养体系的“技术-艺术”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教师学习研究一般的“技术-艺术”理论,进行相关的实践,并将一般理论具体应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二是努力探索适合“技术-艺术”教学的师资结构,探索师资力量的恰当融合。

在师资结构中首先是教师数量,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计划每班在30人左右,每班须配备专业教室。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1:14为宜。其中生师比=普通本科学生总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职教师数+兼职教师数/2。其次是学历和职称结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创作活动,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能力知识结构,教师队伍中艺术型、技术型、“技术-艺术”复合型教师的比例要合适,达到1:1:2比较适宜。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运行的有力保障。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有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比如实验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软件指的是学生进行“技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技术应该处于该技术前沿领域。

(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最终实践成果的体现。这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技术-艺术”作品教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平台的综合实践。系统开展和研究学生就业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质、有作品的人才”。

所谓“技术-艺术”作品教学指的是以“技术-艺术”思维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创作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完美结合起来,以作品创作为驱动,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完善学生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作品教学我们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典型模仿阶段、类型定位阶段、独立创作阶段、作品展示交流阶段、参赛阶段。典型模仿一般是针对某种技术运用、某种效果表现、某种艺术风格展示而进行的学习阶段,和谢赫六法论中的“传移模写”是一回事情,不同的是摹写的对象改变了,摹写的方式不同了。类型定位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大量“技术-艺术”作品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类型而加以学习和研究,然后以这种风格类型为主开始自己的“技术-艺术”作品创作。每个阶段完成我们都会举办相关的展览供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然后会把优秀的作品拿出去参加比赛,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

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指的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教学不应闭门造车,应该把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运作模式、专业发展状况、作品创作要求等,以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工程中,“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展示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内容作品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2.3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特点

首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学科的综合性,它是美术学、艺术学、工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而成的一门专业,其中既有感性思维为主的美术学等艺术类课程,又有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工学的技术类课程,而以“技术-艺术”思维为主的这种培养体系就是针对这种交叉学科特点而设的;

其次,“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强调以作品教学为驱动,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知道实践教学是巩固艺术理论、提高技术应用和加深对技术-艺术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强调作品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混合上,这种混合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教室、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学为契机的体系改革。

第三,“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具有强调主体性特点。这里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技术-艺术”思维的了解和践行,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安排、对新技术的学习、对艺术现象的评价、对学生“技术-艺术”创作的指导等。二是学生主体。学生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完成是教师教学的最终体现,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创作类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顺应时展而生的新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综合考虑,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养方法.“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套还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它也会不断更新其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杨岗,罗维亮. 技术-艺术思维[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状况与培训需求调查实际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168份,剔除13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55份。被调查对象分布在我国东中西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3所中职学校,覆盖面较广。能够代表我国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状况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样本为随机发放,满足统计学方面的要求。下面是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1.师资状况分析

(1)样本中职师资学历分布。

被调查教师绝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以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为主力。

(2)中职教师年龄段分布。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体上随着年龄段的增加人数递减,有明显的年轻化的趋势,并且任课教师大都在40岁以下,这与电子商务专业在我国设置较晚是一致的。

(3)中职教师教龄以及电子商务教龄分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电子商务专业的任课教师教龄在5年以上的约占总数的74%,教龄在10年以下的约占总数50%。并且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电子商务专业课教龄很短,专业课教龄在3年以下的占到总数的52.26%,而专业教龄在6年以上的只占不到总数的13%,这可能会对专业课教学经验有不利影响。

(4)电子商务专业毕业教师比例。

在被调查的155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只有10名毕业前所学专业为电子商务,约占总数的6.45%;计算机类专业(包括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为52名,约占总数的33.55%, 有高达66.45%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毕业于与电子商务无关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教师严重缺乏。

(5)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调查问卷汇总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55人中只有18人有过企业工作经历,而其中只有3人在电子商务相关的企业工作,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电子商务方面的实习经历。由此可见,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缺乏了解。

2.学校专业基本信息

我们在问卷中设置了受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师资状况等有关内容,以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状况。

问卷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校是在2000年之后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并且有近1/3的学校是最近五年(2005-2009)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电子商务专业的任课教师中31-40年龄段的最多,20-30及40以上年龄段的教师略少。从职称等级来看,初级、中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电子商务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3.教师专业教学基本状况

(1)课堂教学内容。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课堂教学内容以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与技术操作类内容为主,对其他电子商务内容讲授较少,如电子商务高级专门技术和电子商务设计等。

(2)实践教学内容。

就实践教学内容而言,教学内容以电子商务实训、网页设计、网络使用等基础操作性内容为主。同课堂教学内容一致,一些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内容则较少。这一方面可能与专业师资薄弱有关,另一方面或许也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些联系。

4.教学能力调查

从教师专业教学能力评测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专业任课教师基本满足以上10条要求,但是只有较少部分教师能够完全达到上述能力要求。

5.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用情况

从教学方法来看,最常采用的三个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许多老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回答是基本能,少数老师回答不能。

6.专业师资培训现状

被调研的155教师中只有27人有过3次以上的培训经历,约占总人数的17.4%,其他被接受调查者大都只有很少次甚至没有接受任何正规的培训。而专业培训的内容以电子商务理论、电子商务实训以及职业教育理论为主,其次是专业教学法以及企业实习。

培训的形式有在职培训、假期培训与脱产培训,以前两种形式为主,脱产培训为最少。就培训的等级而言,部级、省级培训较少,出国培训几乎没有,其他大多是其他类型的非正规培训。调研发现部级培训时间最长为8周,而省级培训为4周,其他类型的培训时间更短,大都在一周以下。总体来说,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接受的培训较少,培训时间较短,正规的培训机会不多,并且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计划。

7.专业师资培训培训需求

被调查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培训需求如下:

(1)急需培训的课程类别。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实践、电子商务实务、电子商务设计和电子商务前沿是最需要培训的课程类别;大部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只对教学研究、电子商务管理、考察调研以及职教理论有较小的培训需求,其中又以职教理论培训需求为最小。这表明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更加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的课程,同时对于开展职教研究也有所侧重,而对于职教理论培训不太感兴趣。但并不说明职教理论不重要。

(2)急需培训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最需要培训的五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电子商务实务、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管理和Web2.0技术。而对于电子商务概念、电子商务设计、电子商务管理、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运营、网页设计和电子支付也有不少的培训需求。

(3)急需培训的职业教育基础知识与技能。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培训需求最多的职业教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为电子商务职业定位与培养需求、电子商务实践指导能力以及电子商务实践设计能力。对于把握课改动态能力、职教质量测评能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认识能力的培训需求为最少。其他职教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需求大体相当,均有要求。

(4)急需培训的专业教学方法与技能。

就急需培训的专业教学方法与技能来说,最急需的是课外实践活动指导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专业培养方案开发能力、课程设计和开发和课程教学方案设方面的培训。学生心理指导能力、学生就业指导能力等也有部分培训需求。而课程教学评价和专业研究能力方面的培训需求最少。

(5)急需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能力。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最需要培训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能力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法指导,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理论指导和职业技术教学研究论文撰写也需要加以培训。

问卷调查结论

从上面的统计分析,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目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状况和培训需求的基本状况:

目前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绝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大多都在40岁以下,绝大部分的专业教师电子商务专业课教龄很短,155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只有10名毕业前所学专业为电子商务,约占总数的6.45%;计算机类专业(包括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为52名,约占总数的33.55%,有高达66.45%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毕业于与电子商务无关的专业;155人中只有18人有过企业工作经历,而其中只有3人在电子商务相关的企业工作,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电子商务方面的实习经历。初级、中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电子商务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课堂教学内容以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与技术操作类内容为主,对其他电子商务内容讲授较少,就实践教学内容而言,教学内容以电子商务实训、网页设计、网络使用等基础操作性内容为主。

在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方面,50%以上的教师不能完全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状况与职业定位、在教学中融入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知识、独立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估方案、提供职业指导与开展创业教育、独立进行专业课程设计、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50%以上的教师对大多数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不能完全掌握。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院校分工;定位;特色

一. 院校分工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R·克拉克在 (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指出:“对各高等院校进行分工已经变得越来越有必要,因为这有利于不同单位全力投入不同的工作。”①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 (从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到最侧重应用的研究),都可以因院校分工而得到承担.高等教育的种种功能也可以因院校分工和各司其职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对高等院校进行分工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的问题。多元结构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越是多元化,其调和矛盾的能力也就越强。伯顿·R·克拉克认为:“—个包容不同部门和不同程序的综合结构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它能立即对几种不同的需求同时作出较好的反应;第二,在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以后能够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三,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以便分别以以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的名义采取的不同行动都有用武之地。每一个价值体系都不会因和其他体系直接磨擦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每一组价值观念的忠实信奉者至少有那么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避开他人的锋芒而迂回前进。”②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系统调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多元化。

世界上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多是具有多元化特点的体系。例如,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学术型大学,也有非学术型大学;在法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享誉世界的综合性大学,还有两年制的技术学院;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型大学或学院,还有两年制社区学院。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不同的目标定位,承担不同的任务。

二、从院校分工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定位问题

在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结构是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由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以及两年制高等职业院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结构,但在具体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各类院校评价标准单一、专业和课程设置雷同、教学科研缺乏特色等问题,几乎所有高校都在按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办学,各种类型院校分工不明确,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浪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自身特色等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产生到现在,目标定位一直不够明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盲目与普通高等院校攀比,一切都向普通高校看齐,把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作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使高等职业教育变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缺乏正确的目标定位势必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扬长避短,更不能与普通高等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最终迷失方向、陷入困境。要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须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

(二)专业设置

脱离实际、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因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导致总体教育质量下降。如何从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设置特色专业,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专业布局更趋合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

我国高职院校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仍较突出。客观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实践课教师,无法开设更多实用性、应用性强的课程;主观原因则是部分高职院校自身定位不够准确,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使高职课程失去特色,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既缺乏实用性,又缺乏理论深度。

(四)教学方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实践课所占比例不足;教师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有些高职毕业生被称作“具有大专文凭的低级技工”。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公布的报告,在我国7000万人的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 3.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进一步改进教学,特别是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五)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中专升格而来,无论学历层次,还是实际教学水平,都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抓好教师培训和聘任工作,尤其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高职院校的特色构建

要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使高等职业院校承认各类高校之间的分工,明确自己承担的独特任务,突出办学特色。综观德、美、日、法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形成特色的过程。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秘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特色:

(一)正确的目标定位

正确的目标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培养社会急需的非学术型实用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7年修订的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0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分为A、B两种课程类型,5A的课程计划为“以理论为基础、为研究作准备、为进入高技术要求专业作准备的课程”;5B的课程计划则为“实践的、技术的、指向具体职业的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实际上就属于5B这个层次。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的人才。

综观各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培养目标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大都以培养技术型、实践型人才为主。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系列中,有工程师(Engineer)、技术师(Technologist)和技术员(Technician)。美国在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里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技术师是典型的工程实践者,他们关心如何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如何组织生产人员从事生产准备工作和现场操作,他们专注于维护和改良生产设备、调整生产过程、改善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序”。③法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分为工程师、高级技术员、技术员三种,法国在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班中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高级技术员。高级技术员的任务是将抽象的设计和理论具体化,协助工程师开展工作。德国的高校有学术型和非学术型之分。非学术型高校中的高等专业学院(即德文的 Fachhochschulen)、职业学院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即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操作型工程师、企业和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为主。日本在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等机构中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定位于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正是由于目标定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各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既满足了个人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灵活的专业设置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职业岗位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多地是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德国的高等专业学院不是针对学科,而主要是针对工程领域和技术工艺领域划分专业,包括建筑工程、采矿技术、冶金技术、化学技术、电子技术、交通技术、精密技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信息技术、经济工程、企业管理、营养与家政、能源与热处理技术、食品加工、农业技术、林业技术、陶瓷和玻璃制造技术、金融、工商管理、设计等专业。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应变能力,还在大的专业领域里设置了若干专业方向,体现了其专业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如机械制造专业领域设有通用机械、加工技术和自动化、加工工艺操作等专业方向;在建筑工程专业下设公共建筑工程和建筑实施两个专业方向;在交通技术专业下设陆上交通工具和空中交通工具两个专业方向。由于高等专业学院大多由各州创办,其专业设置审批权在各州教育部。各州政府往往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控制专业设置,从而使高等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是下萨克森州首府城市汉诺威市的第二大高校,根据下萨克森州地势平坦、森林多、河流多的特点,该校设立了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生物处理技术等10大专业领域。从2000/2001学年的冬季学期开始,又在前两个专业领域共同设立了一个继续教育研修专业——持久性规划与建造,以便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在生物技术专业领域设立了奶制品业的食品技术专业和可再生原材料技术专业。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大多从社区各行各业的需要出发,如洛杉矶社区学院是服务于大城市的一所综合性学院,因此其职业教育方面的专业设置较全面,共有36个专业,包括市场营销、消费者教育与经营、时装设计、食品和营养、食品和服务经营、烹调、食品经营服务技术、饭店旅馆经营、老年学、室内设计、婚姻与家庭、儿童培养、法律助理、行政管理、文秘、普通行政、不动产、小企业经营、会计、嗜好研究、司法管理、企业管理、儿童发展、助理教师、特殊儿童助理教师、学前儿童照顾、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工程学、高级工程助理、家庭与消费者研究、双语饮食服务技术、财政、经营等专业。

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三类学校专业设置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短期大学主要招收女生;因此主要设置人文、教育、家政类专业;高等专门学校以招收男生为主,因此主要设置工程技术类专业,如电气技术、机械技术、土木技术、航海技术、市政工程、造船技术等;专修学校的专业设置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涵盖了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商业业务、家政、文化教育等门类。

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共有24个专业,但并不是每一所大学技术学院都开设24个专业,每个学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设施开设其中的一部分专业。如南特大学技术学院和蒙彼利埃大学技术学院都只设置了10个专业。

(三)实用的教学内容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侧重实用。德国高等专业学院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普通大学的课程进行改造重组。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学校将原先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课合并成两门课:一门是工程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另一门是机械零件和设计实验。这两门课程重点讲授有实用价值的制图法,很少涉及解析法和几何原理。这种课程处理方法更加讲求实效,减少了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叠,节约了理论教学时间。

法国大学技术学院的课程一般由普通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占总课时的比例分别为17%、33%和50%。以南特大学技术学院的数据处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国数据处理方面的人才,它每年培养出120名能够从事创建、执行和实施信息处理系统的毕业生。该专业为学生提供三方面的课程:其一,专业培训课程,共900学时,占总课时的50%。包括算法、数据结构、文件、数据库处理、数据处理网络、计算机结构和系统、分析和设计、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开发、计算机语言的使用等科目。其二,基础培训课程,共600学时,占总课时的33%,其中数学类课程(含几何、分析、算术、数值运算、概率、逻辑、语言、图形、计算图形学、自动化等科目)占300学时;英语类课程(含实用口语、书面语以及专业英语)占150学时;表达和交流类课程(含综合记录、起草报告、就业技巧等科目)占150学时。其三,普通培训课程,共300学时,占总课时的 17%,包括经济组织、企业管理、通讯等科目。④

(四)注重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德国高等专业学院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较少采用讲授法,更多地采用练习法和实践法,实验课占重要位置。学术性大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理论,而高等专业学院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实习方面,非常重视并切实保障学生实习的进行。在八个学期中,每个专业一般都会专门安排两个学期实习,每个学期保证学生有 20周以上的实习时间。第一实习学期要求学生在工作现场熟悉与专业有关的所有生产过程,明确作为工程师应做的工作。第二个实习学期一般需要学生在预先设定的范围内选择两三个项目进行实习。在实习学期中,通常由教授提出实习要求,学生主动向企业申请实习岗位,企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申请者中择优录取,经学校审核后双方签订实习合同。合同包括指定兼职导师、考核、待遇、休假、解约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在毕业设计方面,要求毕业设计在实践中完成,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到企业申请课题作为自己毕业设计的题目,经学校考试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与企业签订合同。毕业设计不仅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图纸,而且要出样品,参与安装、加工和调试。

美国社区学院中高等职业教育也突出实践教学。一般来说,各专业实践课程约占总学时50%,但不同专业又有区别。如洛杉矶一社区学院的电气工程工艺学专业为期两年的教学计划共安排1425学时.其中理论课750学时,实践课666学时,各占 53.3%和46.7%。而该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共 1298学时,其中理论课820学时,实践课478学时,各占63.2%和36.8%。⑤职业教育的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并在实习期结束后定期返校,汇报实习情况,与教师、同学共同探讨实习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些社区学院对某些专业的职业教育实行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计划,学生一边在校学习,一边到相关企业工作,使学习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同时获得新的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利用假期参加实习工作,并不延长学习年限。

日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中的的高职教学分为学科教学和实习教学,其中实习教学约占总课时的一半。实习教学又分为基本技能实习和应用技能实习。实习方式主要有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海外研修等。校内实习是指利用校内的设备进行的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实际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养成技能、技巧;校外实习是指利用校外相关工作场所进行的现场教学,它除具有校内实习的作用外,还能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性质,体验工作现场的气氛;海外研修是指将学生派往国外的相关工作场所锻炼,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法国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班的教学也注重实践,实践课比重约占总学时的50%。

(五)“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是制定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教师聘任条件和工作职责。德国《高等教育总法》第44条第3款明确规定,高等专业学院教授必须具备四个聘任条件:“高等学校毕业;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通常由教学或培训中所获得的经验来证明;具有从事科学工作的能力,通常由获取博士学位来证明;至少从事过为期5年的职业实践,其中至少3年是在高等学校范围外进行,并在有关应用或开发科学知识和方法上取得特殊成就。”美国社区学院对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除遵照州政府有关颁发教师证书规定外,还特别强调实践经验,要求至少有一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历,具有相关专业领域实践经验。为吸收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聘请教师采取专职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办法。兼职教师通常是企业或公司中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美国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多于专职教师,一般占教师总数的60%。近些年来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多,教师人数也不断增加,但专、兼职教师的比例—直没有变化。⑥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职责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普通高校的教师教学、科研并重,有的甚至以科研为主,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以教学为主,从事的科研大多是应用研究或与教学有关的研究。例如,德国普通大学的教授每周—般上8小时的课,而高等专业院的教授每周—般上18小时的课,其教学习工作量是大学教授的两倍多。

同时,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应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考核评价标准。

[注 释]

①②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91.287.

③W.K.Lebold.Trends in US Engineer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ngineering Education,1985,(11):12.

④www,iutmontp.uni-montp2.for/stage/autre.html.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就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目前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技术等级偏低,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经历,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来自企业的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偏低等。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并办好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切实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实效性。

    引言怎么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都及时地调整了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引人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实习指导教师能否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是个关键。近年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根据国家劳动准人制度规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中可以直接获得。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需要到实训基地或企业中去亲自体验、操作、实践和积累。而学生这种实践活动技能的获得必须是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及实践活动氛围所提供的辅助条件下去完成,否则,将是事倍功半。

    在此,本文就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找出实习指导教师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并提出提高实习指导教师教学实效性的办法

    一、方法与过程

    1. 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三结合”的工作方法。一是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主要运用了调查法、统计法、归纳法、个案研究法等,并借鉴行动研究的方法,强调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参与,坚持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二是职教专家与基层教师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既有职业教育专家的参与,又有职业教育的实践者即各位实习指导教师的参与,形成良性互动,使研究能够从全局考虑问题,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三是重点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相结合。一开始就注意发挥专业群的协作作用,对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细致严密的调查、探访,使相互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共同研究有关问题。

    2.过程。本文主要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先后考察了各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并到山东平度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学习,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及周边兄弟职业院校考察,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结果与讨论怎么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实习指导教师不能很好发挥其作用有其深层的原因。就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实习指导教师虽然从数量和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的来说,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相比较,仍然是数量不足,质量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作用,具体如下:

    1.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企业,学徒与培训师傅比例大体为3~7:1。调查发现,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学生与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大约为20:1,有些专业更高。实习指导教师在数量上是严重不足的,为了完成实习,有时专业课教师也担当了实习指导任务。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工作任务加重,影响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无法保证实习效果,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实习指导教师技术等级偏低。根据对许昌职业技术学院47个专业的356名实习指导教师的调查结果,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直接来源于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强,但缺乏实践技能,很少具有相应的技术等级。从企业引进的实习指导教师都具有技术等级,但从他们的技术等级上看,高级技师的比例仅为 15%,中级技师的比例为35%。也就是说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的技术等级从技术资格方面衡量是没有或不合格的。从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的占总人数的17%;中级职称占总人数的25 %;初级及未评职称的占总人数的58%。由此可见,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职称结构不合理。

    3. 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实践经历。职业院校的教师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在调查的32位高职院校的教师中,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大部分操作技能都是在实验室中自己摸索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专业技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技能的熟练程度、规范程度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许昌市人事局的招教工作中,在对6名重点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技能考核时,他们的实验操作频频出错,让评委们大为吃惊。就此而言,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对一个刚跨出校门的实习指导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有了企业一线实践经历,就意味着有了这个行业的感性知识和工艺过程的操作技能,对指导学生实习是极其有利的。在调查研究中,一些企业领导认为,一个实习指导教师若没有五年以上的企业一线实践经历是很难胜任实习指导工作的。虽说目前的实习指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习和锻炼,但其实践技能水平低、职业生涯不足,不是短时间可以弥补的。特别是刚刚跨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本科生、研究生,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强,但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专业实践技能欠缺,担任实习指导的教学任务显得力不从心。

 4.来自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实习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而培养人的工作是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完成培养人的任务就要针对劳动对象的特点,科学地运用教育艺术,才能造就出合格的人才。由此可见,实习指导教师的劳动既有科学性又有创造性、艺术性,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高职院校中从企业聘请的实习指导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教育理论,不懂教育学、心理学,没有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教学能力是偏低的。有的把培训变成了单纯地指导学生生产劳动;有的流于形式,只知道操作,很少讲授。2009年,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曾聘请来自加工企业的陈艳丽工程师指导学生加工面点,一个月下来,每位学生都熟练的掌握了生产工艺,但至于深层次的道理比如起酥油是怎么发挥作用的、为什么对人体有害等等学生还是不知道,陈老师也讲不出来。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技术人员并不一定是个好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不能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要想培养出基础理论知识牢固、操作技能过硬、且有发展前途的合格高级技能型人才是很困难的。怎么

    5. 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既艰巨又繁重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我院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很多制度还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缺少一个由专业和企业人士共同组成的师资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实习指导教师的来源、待遇、结构、培训等问题,达到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如对实习指导教师要多劳多得,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等优惠政策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要提高高职院校实习指导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就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主要应从政策、师资来源、培训、待遇等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技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

1.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网络人才有较大需求的主要用人单位是政府机关、企业。政府方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级以上政府机关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已经实现上网的县级以下政府机关数量超过1万个,全国等待建设的政府网站不少于15万个,未来三年从业人员总需求将不少于30万人。企业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企业网站约130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130万人,目前企业上网总数还不足全部企业的5%,企业网站增长速度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未来5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人才需求将不少于100万人。

2.进行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调研

为了科学地制定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组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信息。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访谈会,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分析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结构与素质总体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初步规划、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能力;能组建较基础的中小企业网络系统;能进行局域网设计、安装、调试、经营及管理维护;能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

(1)设计思路。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形成调研报告。

企业调研:针对课改工作进入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并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学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调研分析,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从调研的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企业工作过程,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设计学习情境: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情境,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论证。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

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完成8门学习领域课程相关工作页的编写。

3.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为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需要,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主要内容为:一体化教室(工作站)教学区:改变原有实训室布局,使实训室能满足理论教学、学生小组讨论需要;设置小型宣传层架,用于展示学习小组学习文化及成果,设置信息检索区域,配置电脑、打印机、资料柜等设施设备,配套相关工具书。一体化教室(工作站)实训区:根据不同的实训课题,配备相关实训设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行6S管理。

(2)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4.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等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教师“双师”资格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5.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是成立课改试点班。在试点班级开展专业一体化教学,进入课改试验性实施阶段。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试点班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三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在教学安排上,加强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第一、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所学专业;第三、四学期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渗透专业前沿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不少于100学时;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氛围,为将来在短期内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四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并指导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施工、定期到校为学生授课,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实结、成绩评定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