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行业论文范例

服务行业论文

服务行业论文范文1

企业在进行企业经济活动时,需要建立一套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来避免企业的财务活动受到风险。由于在企业的经营财务管理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无法控制以及难以预料的事情,所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最终的财务经营状态可能与企业预计的经营管理目标有所差距,这种与预期经营目标产生偏差让企业在经营中受到经济损失的因素就称为财务风险。而企业财务预警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以及经营管理目标,由行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为基础,根据方法评析财务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提出分析和评价,从而及时反馈企业决策者的警报以及提醒的活动。因此,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重大,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旦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生了财务风险导致财务危机,一定会对广大的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我们可以看出,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重要作用。通过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财务报表、经营管理的计划、相关财务资料等,设置敏感性的财务指标,跟进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随时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及早发现,监控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定性、一个是定量的角度。对于财务危机定性的预警分析主要有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症法”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等。而定量预警分析则主要分为单变量预警分析和多变量预警分析。单变量预警分析主要对个别的财务比率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并建立模型;多变量预警分析则主要是通过从宏观的角度对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并建立模型,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

三、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国内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类的消费增长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远超过其他行业的零售总额增速。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服装企业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2009年,这六年期间,我国城市家庭用于服装方面的人均消费金额已由593.99元增长至1224.08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8%。因此,我们中国居民服装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人均收入以及我国GDP增长的速度。服装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大量服装品牌的诞生,已吸引大批的投资资金。服装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很多服装企业都是在近十年服装行业快速发展期成长起来的。而各个企业所面临着不同的经营状况,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状况不同,也就面临着不同的财务风险。所以,对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化的服装企业行业市场,需要财务预警机制以及财务预警模型来化解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具体来讲,服装企业的行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普遍存在,因为总有一些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存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人们无法确定财务风险的发生范围和程度。因此,企业就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采取一系列的抗风险的手段和措施,对企业财务危机及时诊断,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四、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的建立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服装企业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并且服装行业各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自身的发展、市场所占份额均不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合理分析企业的财务队伍建设,按照简洁高效的原则,选择适宜发展的预警模型,来避免财务风险。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在服装行业企业中,单变量具有简单、成本低、实用等特点,可以结合本服装企业的具体管理目标对于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判断与分析。可以通过单变量的模型做出科学的预警。

(一)根据财务应变能力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我们知道,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为息税前利润/资产的平均余额。根据服装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可以反映服装企业的资产获利能力,展现出企业各项资本的获利状况、水平。如果企业获利水平比率越高,说明该服装企业承担盈利的能力越强。如果出现负值则说明企业亏损,若连续三年以上,持续负值,则说明该服装企业存在重大问题,应从影响企业收益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例如,服装产品的价格、成本的高低、服装销售总额、资金占用量。

(二)根据现金流量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我们知道:企业经营现金流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总现金流量。根据这一指标建立预警模型较为简便,数据直接体现服装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若在该模型中,企业经营现金流比率一直较低,则为企业的决策部门发出警告,发出预警,企业的主业已经不能成为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

(三)根据偿债能力指标建立预警模型

流动比率=流动负债/流动性资产总额。根据流动比率来建立预警模型比较实用。能够快速反应出服装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这对于中小服装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一般企业的正常系数为2,如果该项指标持续2周低于1时,就说明该企业已经出现亏损,为企业决策部门发出预警。

(四)按照资产管理指标建立模型

根据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通过资产管理指标建立模型可获取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如果从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得出周转率下降,则为企业的决策部门发出预警:短期内企业出现了现金短缺以及财务危机。

五、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建立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风险模型,可以对服装企业的发展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让企业的投资者明晰企业财务风险以及服装企业的发展态势,合理、及时地调整服装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成本布局,提高风险下的企业投资收益。另外,服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势必会遇见融资以及借贷问题。而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依据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信贷风险。服装企业关注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准确地披露在财务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提早认识企业面临的危机,从而合理调整服装企业的各项资源、优化成本控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服装企业行业的财务报表、经营管理计划、财务资料等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利用数学模型的方式,将服装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起到预警的作用,有利于财务风险机制的建立。通过信息收集、危机预知、控制风险等,提高服装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六、结束语

六、结语

服务行业论文范文2

2014年1~6月,单个金额500万美金以上的接包区域来看,北京市、天津市签约金额分别为28.48亿美金、10.68亿美金,分别在全国占第四和第五位。北京和天津的离岸大额合同接包总金额为39.16亿美金,甚至高于传统的金融服务外包较强的上海等东南沿海等地区,其中天津离岸大额合同接包额的增速在全国也是最快的。从数据可以看出,京津在带动着京津冀地区的离岸外包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才的需求量也必然逐年递增。2014年1~6月,在岸大额合同接包方在国内区域中,江苏签约金额占了41%以明显的优势位居首位,而天津以3.82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五位。而京津冀所处的东部在岸大额合同金额为83亿美元,占全国的86%,地域优势凸显,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聚集优势也应该相应地得以体现。另外,北京海淀、朝阳、密云的初级阶段人才聚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大兴的较高级阶段人才聚集区,已经为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外包示范区,通过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倾斜和聚焦以及日益提高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外包人才入驻,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二、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必备的素质需求和岗位需求

2014年1~7月,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45.3万人。截至2014年7月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6.587家,从业人员581.4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87.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7%。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素质需求总体来说与全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既“专业+外语+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应熟练掌握客户服务、电销、增值业务推广、问卷调查、业务流程、大数据分析、IT服务、数据录入等相关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实际解决金融服务外包问题,以满足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需求。例如,目前在京津冀地区最普遍的ITO行业,就需要外包人才能熟练驾驭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系统、呼叫中心系统等系统建设和信息化集成服务,会对信息系统相关的主机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存储设备的运行维护,保证用户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降低整体管理成本,提高IT信息系统整体服务水平。除此之外,外包人才还应根据日常维护的数据和记录,向用户提供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规划,更好地为用户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外,2014年第一季度,美国、中国香港、欧盟、日本和新加坡的离岸外包大额合同位居前列,合同值分别为23.47亿美元、12.66亿美元、12.07亿美元、7.26亿美元和6.33亿美元。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为了适应这些主要的发包国家和地区对于语言的要求,外包人才应该熟练掌握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国际语言中的2~3门,熟悉国际金融服务外包规则。外包人才还应了解外国文化和国际礼节,能够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级别参与金融服务外包的国际交流,以此提升自身沟通表达技巧、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习惯等综合人文素养,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金融服务外包人才。通过对京津冀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外包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类、产品营销类、客户服务、运营保障、财务管理类等五类。例如,信贷管理类的企业信贷专员、小微企业贷款专员需要负责公司企业贷款客户的咨询、沟通、资料收集与手续办理等工作。办理企业贷款客户的资料收集、上报、审批及放款跟踪等事宜。

三、京津冀金融服务外包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

服务行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专业服务;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创新思路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职业教育承担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特征,以专业服务为导向的实践创新有效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精准性和育人功能,如何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加强时政理论知识学习、实践问题关注、社会价值引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特征

职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职业化人才为教育目标,凸显育人的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功能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创新之处。

(一)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置具备精准性特征

专业为导向是课程设置环节的重要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质,结合教学大纲有效的分类教学,教研室分类研讨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手段,贴合每个班级实际,符合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将职业教育的特色融合进来,按层次解决学生对时政信息接收的差异性,较强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特色,发挥课程的精准育人功能。

(二)以服务为导向的教学实践要求具备社会性特征

服务导向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将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成为沟通社会时政信息与课堂学习的桥梁,将学习体验、技能实践、服务社会相结合,将研究的实际问题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结合实习与就业,拓展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社会性发挥出来。

二、职业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下降,育人功能减弱

《形势与政策》课程兼具较强的理论性和实时性特征,理论性强使学生的接受度下降,结合较强的时政新闻又能有效地迎合大学生对信息的巨大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普遍存在学生感觉枯燥,兴趣度下降的现实问题,时政课也往往缺乏对课程大纲与学生兴趣之间的有效结合,探索结合专业实践教育的时政教学路径,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兴趣下降与时政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导致课程指导实践的作用不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主要停留在“教”与“学”的传统方式,使得教学能力目标不能重复实现,理论课教学服务于专业实践的效果不足,学生对于信息的巨大需求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成倍的增长,如何满足学生对时政知识需求,改进学校传统理论的教育手段,成为摆在时政课教育面前的巨大挑战。

(三)师资配备不足,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亟待增强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专职教师的配备不足,专职、兼职授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指导老师,都成为时政课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对班级学生专业的结合程度不深,影响到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应充分调动已有教师对时政信息的获取,并定期进行研讨与学习,充分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进行专业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教学。

(四)考核方式的单一性,使得时政课教育流于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论文、卷面考试、课堂讨论等单一的考核方式,教学过程较为传统,然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的简单获得,教育环节也应扩大到实习、就业、专业应用以及服务社会的层面,对考核方式应进行多元化的扩充,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持续的跟踪与多方面的评价,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简单的流于形式。

三、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的思路

根据当前高校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与教学的现状,探索有效解决其中矛盾的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选取、知识与实践考核等方面凸显专业实践与精准育人特色,创新的教学思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形势与政策课程与职业教育的精准育人功能

“精准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是专业导向的育人方向,是职业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以学生专业选择为导向,以时政信息获得为载体,创新精准化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任务,选择任课教师对精准授课全程指导与监督,将时政课程大纲与授课内容结合,渗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新意识培养、综合素养实践等多元化能力目标,按专业分类,选择主题式育人方案,设计分类化实践要求,完善专业与理论结合的考核方式。精准育人方案需要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制度化、系统化,继续完善师资与配套体系。

(二)将课程内容的时事性与实践育人的实践性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区别于其他思政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广度与深度,涉及国内实时消息、国际重大事件等,授课部分的选择要兼备时间与育人效果的双重目标。因此在授课方法上,要紧紧围绕课程的时事性特点与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灵活多样的育人优势,在创新教学手段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新专业服务导向的专题项目教学

成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专题,完善课程师资,包括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教师队伍,专题小组进行专题选择、课程管理、任务监督、进度研讨、实践考核等环节,按照课时要求设定主要教学专题,按照大纲与专业的不同,合理侧重教学任务,立足于学生的专业与技能特长,分解教学实践任务,提高时政的接受度,安排实践活动任务,定期完成实践考核与反馈,提高教研小组的教学实效性。

(四)实现专业分类的教学研讨与考核

以往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出勤、作业、论文和卷面考试,以专业服务为导向型的教学创新,突出教学过程的研讨和教学结果的考核,建立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实习导师、社会就业方等多方面组成的多元化考评体系,不仅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还包括对教学团队、学生效果反馈的多重评价,创新教师评价机制,结合实习与就业实践,定期组织进行实践督导与效果评价,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对师资和实习环境进行反馈,定期召开讨论会,及时掌握任务进程,提出考核与评价建议。职业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品德、政治素质并重,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完善专业分类的教学探索势在必行。

四、结语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信息化手段以创新教育教学路径,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专业服务导向的创新探索,使其发挥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化与精准化,强调形势与政策的服务社会功能,结合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双重育人目标,因而探索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思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夏依丁•亚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204-205.

[2]韩冬.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67-168.

服务行业论文范文4

(一)实证性相关文献

夏宁在《上市公司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财务审计研究》一文中,针对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这一传统问题,在财务审计视角下进行了讨论。在文中他提出,因为股票期权与企业的业绩相关性较强,因此,在向公司个人实施股权激励时应通过财务审计来摸清每股收益。这一文献的视角十分新颖,也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该文并没有从整体视角来考察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问题,更没有探讨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的财务审计问题。但文中所提出的论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实施IPO财务审计的重要性。

(二)纠偏性相关文献

赵卓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审计路径研究》一文中,就当前上市公司实施财务舞弊行为的特征和内容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财务舞弊的动因。在对策构建上,该文提到了从总体应对、提升识别技术和重点项目审计等三个方面的措施。将视野转换到IPO财务审计问题时也不难发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不仅根源于审计人员的有限理性使然,也归因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所实施的隐蔽性行为,而该文献对本文主题的讨论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三)展望性相关文献

在仅有的一篇有关IPO财务审计文献中,陈羽桃在《从IPO改革视角看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发展》一文中提出,在促进资产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实现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之间的分野,从而最终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从中不难理解,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的职能存在差异,工作对象也存在不同。财务审计的价值取向在于取消资产价值水分,资产评估的价值取向在于精确资产价值。可见,在合力作用下将能提升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的绩效。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归类的文献都对本文的论述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因目前缺少针对行业的文本资料,这也使得上述理论观点是否适用于服装行业也值得商榷。因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需要具体化到服装行业的特征中来。

二、服装行业IPO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研并结合主题,以下选择性的从3个方面来提炼出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核算存在的财务审计问题

目前,我国具备上市的服装企业大都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在推动公司集团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下,都会根据现阶段的网络化分工形式采取业务外包模式开展生产经营。因此,在成本核算领域就会面对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两大范畴。针对生产领域的成本核算,又会因技术的不可分性而导致重复计算;针对流通领域的成本核算,因“冰山原理”也促使成本核算面临着漏算的状况。这就在客观层面对服装业IPO财务审计带来了难题。考察服装集团公司组织资源来看,其不仅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也存有劳动密集型的特质。从而,在对资本折旧审计和劳动力成本财务审计上往往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干扰。

(二)涉税项目存在的财务审计问题

随着针对成本财务审计问题的出现,就必然会带来涉税项目在财务审计上的问题。其中,主要涉及到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根据现有资料反馈,服装集团公司可以在财务账面上调高成本项目的数额,以及通过增大债务的方式来压低所得税的交纳金额。从目前上市公司担保融资的业务状况来看,服装集团公司可以借助向分公司提供担保融资的事项,来进行内部化财务技术处理来拉高总公司的成本总额。增值税作为流转税是针对产品增值部分所征收的税种,但目前对产品增值额的确定存在着争议,且上市类服装公司一般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因此品牌溢价的确定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

(三)资产产权存在的财务审计问题

作为IPO公司都应具备科学、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但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仍存在着股东资产所有权与法人资产所有权混为一谈的情况。这样一来,在对服装集团公司进行资产类财务审计时,便会受到两类权利混搭所造成的干扰。在抬高股价的目的驱使下,服装集团公司可以借助股东资产所有权内部转移为法人资产所有权来实现。这样一来,所折估值就会出现虚高。在对净资产这个问题上,按照目前税法,未分配利润或者盈余公积折股,视同股利分配,企业需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然而,在财务审计上却会出现直接以审计后的净资产作为可折股净资产。当然,除了上述三个主要问题外,在票据处理上也会存在着财务审计问题。但就优化服装行业的IPO财务审计而言,需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来着力破解以上三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除了受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外,还受到现有制度环境的干扰。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影响因素。

三、应对问题的思路

从本文开篇对IPO的定义中也可以知晓,针对首次公开募集股票的公司进行财务审计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因社会对该公司关注度不够高而会出现信息上缺失问题。再者,以服装类上市公司为财务审计对象,还会因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环境和特征不甚了解,而出现财务审计上的问题。由此可见,IPO财务审计是一项复杂且综合性较强的业务项目,通常项目周期很长,涉及到企业的改制以及上市申报的方方面面,尤其还要跟多方中介机构合作,因此,相关业务难度也较高。结合上文的问题分析,应对问题的思路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构建:

(一)了解行业背景

我国服装行业从整体上看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类型,与国际知名品牌服装企业相比,我国服装公司仍处于品牌价值链的低端。同时,在价值转型原理下可以知晓,服装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是低于高科技行业的。这是基于这些经济原因,使得我国上市公司中鲜有服装企业的存在。为此,在开展服装行业的IPO财务审计事务之前,需要全面了解该行业的背景。包括:产成品的变现周期、技术系数、生产与流通特点等。了解行业背景的途径,可以在网络上来查询相关信息,还可以与企业方进行交流。

(二)掌握成本特点

针对服装行业的IPO财务审计还面临着成本核算上的难题,从而就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来调整账面上的成本项目。为了减少因此而带来的财务审计难题,注册会计师需要深入把握服装行业的成本特点。根据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原理,首先应将成本项目轨迹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等两大板块。然后,再分别深入把握这两大板块的成本特点。为了适应现阶段服装外包生产的现实状况,可以将外包费用作为一个独立的成本单元进行核算。

(三)规制涉税项目

针对服装行业的IPO财务审计工作,其中一项便是监管企业的纳税事项。在与服装公司进行利益博弈时,需要规制涉税项目的成本调整行为。如,当审计调整涉及到企业以前年度所得税时,对原始报表与申报表的差异进行列报,在发现相关差异的当期进行调整,并补征入库。针对增值税项目,除非是金额特别重大,否则没有必要调整增值税,尤其是小额的进项税额或者销项税额,调整的结果会影响税金的账面金额与纳税申报金额,给纳税情况专项审核报告带来不便。

(四)防范产权转移

如果说,企业的股东是个人,那么用分红手段时得充分考虑其税收成本。但也有些操作人员认为,通过形成新的资产来隐藏旧的不良资产,在账面上会显得漂亮一些;个人并不提倡后一种作法。鉴于此,特别强调一点,审计调整不要也不能产生需要后期消化的资产,比如有些审计人员认为企业的部分票据不合规,将其已列支的费用或者成本调减,挂其他应收款或者预付账款;但往往是事后仍然未能取得合规的票据,因此,实际上这种调整会给后续的审计带来更大的麻烦。以上从四个方面所做的应对思路仍有待商榷,但在问题导向下上述思路也是值得实践的。针对服装行业的IPO财务审计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化,但只要在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后才能为接下来的深化提供平台。

四、展望

下面再就今后的财务审计工作进行展望:展望一:改制净资产折股的税收问题。笔者在与一些券商在谈及这个处理时,他们的意见也都不一致,但不纳税的依据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两条:(1)对净资产折股的征税理解上各方存在偏差。有人认为这种净资产折股并没有带来法人实体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正常的对股东分红,让企业去承担或者股东个人去承担这块税收成本有些不合理;同时,有些企业主动积极去咨询所处地市的财政税务部门,相关地市的财政税务部门对净资产折股的征税执行上也有差别;(2)净资产折股的缴纳对象是企业的股东,企业只是代扣代缴义务人;而在已上市的企业中,当存在一些不符合"大税法"的地方特色税收优惠政策时,只要股东承诺对后续的影响可以由股东承担经济后果。因此,参照此类作法的结果是,在操作过程中,告知股东存在这方面的义务,同时由股东层面对其个人应履行的纳税义务情况出具书面承诺,以免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展望二:审计程序的选择及底稿的要求。(1)总体分析。对于申报财务报表,当拿到报表未审数或完成审计初稿时,应关注各期、各个报表项目的结构、比例等方面的比较,同时对相关项目的变动做出充分且恰当的说明,以避免对一些重要科目的审计程序有遗漏。(2)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之间的勾稽核对。现金流量也是各方关注重点,因此在复核(或者代编)现金流量表时,尽可能做出调整分录,以清晰反映三张表之间的勾稽关系。(3)内控审核。与正常年报审计相比,IPO项目的内控审核可选择的资料较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律师的专项核查意见以及券商的工作底稿供参考,可以一开始就与企业约定,提供给律师及券商的除专项资料外,其余均额外复印一份给注册会计师,很多资料均可以作为内控审核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如员工劳动关系核查等,可以作为薪资守环测试的底稿。(4)重大合同的摘录。通常情况下,在审计中可以合理安排一至两名助理人员,完成对重大采购、销售以及融资、投资合同的摘录工作,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栏次来摘录,对相关资料做好索引,并将摘录的合同条款与相关科目的测试相结合。

五、小结

服务行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区块链;家政服务;应用前景

一、引言

在《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有提到金融服务、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多方面发展目标。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多地政府相继区块链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区块链产业蓬勃发展。当前正值数字变革的高潮之时,由于疫情的影响,数字化生活已经渐渐变成人们的习惯,政府治理、社区管理的运作机制都在逐渐数字化,更不用说数据对于企业经营行为的重要性。但在此前,区块链较多地应用在金融领域,而在这其中区块链技术在家政服务行业中也应该有其大展身手之处。

二、区块链

(一)区块链技术相关介绍

区块链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简单说就是将原先数据库的中心转换为多个区块,然后将其用链条的形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去中心化的信息网络,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当然,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与其他产业结合过程中,应该对其有一个正确认识,包括其内核、运转、实施和推广等。

(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家政服务的优势

1.区块链技术研究蓬勃发展在区块链技术研究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知网、万方和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等发表的与区块链相关的论文和知识产权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如下表1所示。近五年来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区块链技术研究论文不断增加,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相关知识专利件数也是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此看出,区块链相关理论依据在逐渐完善,通过更深入调查,区块链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应用研究也不断增加。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在其他行业中应用研究起于最近五年间,但是其发展前景很好,这些与实际行业结合的研究经验对于区块链技术在家政服务中应用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2.发展前景优势可以明确的是公共危机对于传统服务行业收到的冲击远大于新兴行业,以家政服务业来看,2020年年初,短短几个月之内,家政服务业就受到极大打击,营业收入直线下降,家政人员大部分在家无法参与工作,而社会大众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也不断降低。相对于对传统行业的考验,与区块链技术有关的新兴行业则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线下家政几乎面临着绝迹的情况,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多研究者将关注点放在了寻求线上技术的突破上。区块链技术具有的信息共享,公开透明等特点,很好适应了需要关注公开信息来做到更好发展的行业。

3.相关政策支持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发展的技术,已然显示出其强大的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其能够带动多种新型产业兴起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近日,北京、湖南、广州等多地区块链相关产业发展计划,建设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区块链产业园,推动大中小型企业上链,大力推进区块链产业快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如今区块链技术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之后一段时间内,区块链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将会更加紧密与频繁。而其公开透明的特点,又会使其在公共服务行业发展中更受青睐。

三、区块链技术在家政服务行业的应用探究

2019年曾有一段“长沙保姆虐婴”的监控视频引起网上热评,这样一起恶性虐童事件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本该负有照料看护之责的却变身为“辣手摧花”的“狼外婆”。这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家政行业缺乏规范导致从业者稂莠不齐、雇主无法安然信任以及家政行业口碑的难以形成。由此可见,家政服务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技术化的重要性,承接以上所谈到的区块链技术相关介绍,下文将从培训雇佣、管理标准、技术产品、渠道合作、金融结算等方面来探究区块链技术在家政服务行业的应用前景。

(一)培训雇佣

任何的从业人员、管理团队都需要经过标准化培训,通过专业的评级鉴定方可进入。从供应链管理视角来看,区块链能够引入家政服务人力资源供给过程质量指标体系,提高人员配置效率和供给有效性,缓冲市场供需矛盾问题,来减轻管理负担;另一方面,通过信息透明化监管,有利于将关注点聚焦到培养专业家政人员,让每个家政人员的服务情况量化为可评估的,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掌握从业人员信息,让缺乏诚信或有不良记录的人员无所遁形,以致家政企业以及雇佣的业主能更好信任家政服务人员。

(二)管理标准

抓住区块链的分布式储存和安全加密储存特性,通过建设家政服务平台,形成提交服务申请、平台迅速匹配,从业人员确认、初始环境记录、作业过程记录、雇主验收评价等各个细节都将被写入区块链。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通过线上将数据归类分整,为众多主体提供公平的信息读取权限,用户也可以随时上线参与交易。另外,区块链所具备双向互动特性,及时收集客户服务后的反馈,利于公司进行及时调整和开展售后服务。

(三)产品技术

记录交易行为和售后评价,采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运用统一的ERP系统,共享平台信息。运用区块链技术可解决现有数据不共享、数据冗杂、可篡改数据壁垒的问题,运营方系统获取家政人员的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并上传至区块链;区块链技术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或者依靠第三方机构,打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任壁垒,保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从而降低信任成本,有利于行业工作迅速开展和长久发展。利用区块链技术可构建较为坚实的征信体系,这样既保护业主的权利,也能保障家政从业人员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结合大数据分析,严选人员、产品和增值服务,为家庭、组织提供解决方案支撑的。

(四)渠道合作

传统的家政服务往往需要雇主面谈甚至试用,在严峻防疫措施下这种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直播带人”出现打通了信息不对称的隔板,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成效和社会效果,由此也能看出家政行业中资源分配的难点。而区块链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其技术的设计性,更在于以其为中心所形成的生态圈,提供物业、房地产、金融机构、医院、流量平台支撑,汇聚订单。市场逐利而聚,区块链所具备的价值均衡机制,“一方面能够扩大区块链系统本身的影响,利用参与者有利可图的心理进一步提高吸引力,以形成更大市场;另一方面价值再分配,保证价值均衡,以维持平台的健康稳定运转。”

(五)金融结算

采用统一的阿米巴结算方式,提供多方式支付手段,便利了付款方式;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各参与主体平等,利用分布式账本形式记录各主体金融信息,可有效节省支付清算环节成本;区块链数据信息公开、可追溯且不可篡改,可解决交易票据环节的背书问题以及提高金融审计效率;“区块链具有数据共享的特性再加之其信息数据非对称加密,在征信管理既消除主体间信息孤岛问题,又能够保证信用数据真实性和安全性。”另外信息不被任何一方掌控,权利平等,责任和利益划分明确,这种分布式在商业模式中具有激励作用。

四、结语

我国城市化和老龄化加速发展同时,家政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家政服务行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社会现状,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而攫住历史发展的时代机遇,针对家政服务信任危机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行动,从而进一步杜绝家政人员的流失,保证家政人员的权利和利益。希望接下来相关研究可以向进一步适应区块链机制的安全加密体系,并引导开发者、运营者树立正确职业观、落实安全问题责任,引进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区块链管理中,保障区块链持续稳步发展。相信未来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打造开放合作行业生态,提供全方位品质家政服务,推动家政行业整体进步,提高服务品质,提升服务效率方面,区块链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李娟.区块链技术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4):84-85.

[2]徐嘉辉,马立新.区块链技术在分布式能源交易中的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20,40(08):17-22+30.

[3]张宁,,康重庆,程将南,贺大玮.能源互联网中的区块链技术:研究框架与典型应用初探[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15):4011-4023.

[4]姚忠将,葛敬国.关于区块链原理及应用的综述[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7,8(02):3-17.

[5]蔡洁.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架构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1):79-83.*基金项目:2019年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356026);2020年中国计量大学开放实验项目(编号XL20200102)。

服务行业论文范文6

一、捕捉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引导科学研究和成果的应用

我国《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述及基础设施装备落后时明确指出:“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管理、林业执法、有害生物防治等现代装备手段落后,协同创新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严重缺乏,高新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足。”[2]为了引起森林防火的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结合无人机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进展,编辑部研究后认为,森林防火工作对于无人机技术将是一个重要的新成果推广应用领域,其结合实际的开发应用必定成为一个森林防火装备发展新方向,于是决定策划组织一批相关论文刊发。《森林防火》先后刊发了杜建华等撰写的《森林火灾探测扑救中的无人机技术及其应用》(2013年第4期),郭伟等撰写的《小型无人机林火监测与图像处理技术》(2014年第4期),周建等撰写的《关于无人机在森林防火中应用的探讨》(2017年第3期),李建有等撰写的《无人机在森林消防领域的应用概述》(2018年第1期)等一系列论文。由于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设有森林消防学院,而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学校,这一系列论文的发表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首肯,引起了行业专家的关注。防火管理部门及学校着手通过无人机研发应用的政策制定、机构设置、主办研讨会、组织实战演习、举办技能大赛等方面的工作引导相关研究,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比如:2014年11月25日至27日,由国家森林防火办主办、丽江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承办的“国家森防办无人机飞行测试会议”在云南省丽江市召开;2018年8月1日至25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首期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资质及战法应用培训班在仙林校区开班,来自广东、贵州、江西、青海、湖北、湖南、福建、河南、江苏等省森林公安机关的32名学员参加培训;2018年4月27日,学校与深圳市科卫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无人机森林防火灭火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此外,2017年12月3日,森林消防学院举办第四届技能节暨首届“科卫泰”杯小型无人机森林防火技能大赛;林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4年5月4日组织了由南京钟山苑航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福建农林大学老师、刑事科学技术系老师、森林消防系师生共同参与的小型无人机林火监测点烧试验和扑火实战演习,于2013年11月14日、2014年12月3日、2015年5月21日分别开展了以“无人机检测林火技术研究”“小型无人机在林火监测和扑救指挥中的应用”“基于SIFT(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特征匹配方法的无人机遥感影像自动拼接技术”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无人机研发、推广活动为抓手,以期刊有关无人机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系列论文或成果的刊发为引导,在贯彻行业发展规划中起到了引导行业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方向的良好效用。

二、通过有效的选题策划聚集研究力量

行业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可以有效地追踪行业的研究热点、报道重大的行业或学科研究项目、聚集新兴学科重要专家的成果、引领行业政策的关注与制定;同时,还可以针对行业的发展需求,引发基于某个方向或主题的特别关注和集中立项,不断推出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带动行业的高效发展,最终形成研究力量的聚集,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科技或管理瓶颈。比如,《森林防火》刊登的《关于加大森林防火行政问责力度的几点思考》、《用制度屏障构建森林防火责任体系》等论文,切入点在于讨论如何完善森林火灾的责任追究体系,稍远的目标是为国家防火指挥部制定相关督导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讨论成果的不断推出,引出了众多专家的建议与思考。这时,作为防火专家的《森林防火》主编,适时申请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立项,经过几轮专家研讨会以及遍布全国的各级森林防火机构的工作调研,最终形成了《森林防火督导暂行办法》这一政府层面颁布的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可见,行业科技期刊以持续推出行业科技新成果为主旨,以敏锐把握行业政策方向为引领,结合编辑部工作人员丰厚的专业素养,就能通过精准的选题策划,聚集具有明显行业优势的研究力量,形成为政府和社会服务的智库型资源。

三、利用丰富的产品信息提供或矫正研究方向

作为森林消防行业唯一的一本科技期刊,《森林防火》(季刊)的广告资源历来为广大生产与消防相关产品的商家所青睐。2017年本刊共72个版面的广告。广告的内容包括:森林消防水罐车、水泵,森林防火监控预警系统及相关设备,森林消防服装,森林灭火机具,森林防火多媒体智能调度平台,森林防火智能语音警示器,野外通信器材,无人机消防装备,应急处理信息化工作系统(包括电子沙盘作战指挥系统、智能野外巡护终端、北斗智能终端、航拍处理系统),林区入口监控及防火警示系统,森林火灾扑救仿真模拟系统,应急通信的空地联动解决方案等。比如,2016年底我刊收到一篇研究某型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效率的论文,审稿专家认为,论文中未给出最佳洒水灭火的高度数据,建议作者做进一步实验并修改论文。由于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来源于高校、研究所、生产单位三方的合作项目,编辑部认为如果修改完善后刊发,对提升一线防火单位使用直升机吊桶洒水扑灭森林火灾的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在此之前,某生产飞机洒水灭火用吊桶的厂家正好在本刊过一则广告,信息里包含了相关机型对应的最佳吊水量和洒水高度的范围值。因此,我部编辑就及时为论文作者与产品生产厂家牵线搭桥。最后,作者的单位在该厂家重新购置了标准的吊桶,并在厂方专家的指导下调整了研究方向再次实验,找出了该型直升机吊桶洒水灭火的最佳高度范围,成功在我刊发表了《吊桶洒水灭火效率研究———以K-32直升机为例》一文。可见,关键数据的求得往往决定了一项研究成果的水平,也成为论文是否符合发表标准的通行证,而源自生产厂家长期积累的产品信息资料,则很可能为相关科学研究缩短摸索时间、获取重要数据提供导航。

四、适时传播研究成果,充当成果转化平台

传播与行业相关的科技成果,是行业科技期刊的主要办刊宗旨。在秉承这一宗旨的过程中,期刊还必须在成果传播的范围、时效上争优争先,在成果的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做积极的参与者,架设桥梁充当媒介,让成果的“核裂变”效应释放在社会生产一线。编辑部根据对行业科技发展趋势与林区防火需求的研判,在按时出版期刊的同时,特别注重刊载的论文成果能否在防火实践中得到运用,为此,专门建立了主要林区防火亟待解决问题的档案,并尽可能在不断刊发的成果中找寻答案。像《GNSS制导的V字型野外火扑救弹的应用》一文在《森林防火》上发表后,有几个森林防火部门表示对该技术有浓厚兴趣,编辑部主动为他们与该文作者联系,经过双方多次交流磋商,南方某防火部门签约聘请了该作者做常年的森林火灾扑救顾问,实现了该技术在局部地区林火扑灭中的推广运用和后续技术的改善提高。[3]

五、召开专题研讨会,为产品制造厂家、防火部门、研究人员提供对接机会

科技成果要及时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必须经过成果———产品———使用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编辑部在《森林防火》的出版发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与研究人员(作者)、产品制造厂家、防火部门(产品购买和使用者)相关的信息资料。编辑部本着服务行业发展、助力科技创新、发掘行业热点的思路,拿出一部分广告收入举办相关的专题研讨会,同时邀请上述三方人员参加。比如,2016年我部在厦门和当时的国家林业局防火办联合组织了一期“专职指挥长论坛”。参会的主要成员都具有相当的行政级别(副厅级以上),同时,我们也让几个实力比较强的产品制造厂家作为协办单位,特邀业内几位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做嘉宾。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促成了部分防火单位与防火器材生产厂家签订了购买意向协议;两位防火专家还打算联合生产厂家和防火单位共同就某些技术难题,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设立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当然,编辑部也通过本论坛的举办,向专家约到了几篇高质量稿件。科技期刊的服务贯穿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科技期刊首先应具备服务意识,应从当前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多参与科技活动,并与科技工作者紧密互动。[4]如此看来,行业科技期刊欲做到行稳致远,不能光盯着作者和稿件闭门办刊,要站在行业专家的高度,利用熟悉行业的优势为行业提供创新的、高水平的科技服务。这其中,汇聚自身拥有的各类资源,打通阻隔资源优化配置的环节,就能形成增强刊物实力与服务行业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六、调研行业一线的需求,启发有效的科研立项

像《森林防火》这一类行业指导科技期刊,既无科普类期刊的广覆盖优势,也缺乏纯学术期刊的学科发展引领功能,稿源的数量受从业人员的数量、行业的公益性、受众面、可刊发的期刊等因素影响明显不足。[5]如何绕开或克服这些办刊不利因素,结合行业实际和刊物的特色来开辟一些渠道,引得源头活水来,编辑部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各地的森林覆盖率有了稳步的提升,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与居住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崇尚与亲近自然的理念让不少村镇和小区有越来越贴近森林的分布趋势。经编辑部相关人员调研后发现:引发森林和村镇结合部火灾的原因较为复杂,火灾的影响同时涉及居民与森林,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于是,由期刊的主编出面,约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防火专家,就此方面的问题联合申请立项研究。在进行了相应的前期工作,并在《森林防火》上发表《森林和村镇结合部火灾现象现场调查和分析途径》等成果后,该项目成功获批。这次看似与办刊关联性不大的调研,其结果却出乎我们的预料。从寻找行业存在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出发去促成研究课题的立项,到为刊物寻找稿源之间好像并无太大关联,但正是在我们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一篇高质量稿件,还成功预约了该项目立项后的系列研究成果报告作为未来可刊发的稿件储备。由于编辑们的主动付出,从情感上打动了专家,进而又培养了一名忠诚度较高的专家型作者。

服务行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酒店管理;创新途径

1引言

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为消费者提供了经济实惠和服务周到的消费娱乐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在此背景下促进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人们逐渐认识到酒店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利用现代的社会经济体系,和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努力营造酒店管理的服务质量,不断研发酒店管理的创新模式,为酒店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打造文明消费环境,为顾客创造舒心经济实惠的消费理念。

2经济新常态下酒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1酒店发展优势

我国酒店企业相对较多,其类型齐全能够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消费需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酒店企业快速发展,并且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我国酒店具有星级评定,还有一些未评定星级的酒店也相对较多,高的星级酒店的设施种类齐全,服务质量较高,且服务态度良好。高档次酒店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类型,满足消费者不同的层次需要。酒店管理服务硬件设施相对完善,也可减少顾客选择的风险。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酒店企业各类资源的有效应用,酒店管理人员将各类资源有效整合[1],使其各种资源发挥其最大利用率,共同努力创造全方位、高服务效率的酒店服务行业资源体系。

2.2酒店发展劣势

现如今酒店管理存在着人员劳动力不足的表现,其人员流动大,影响酒店对顾客的服务质量。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酒店行业依然是密集的行业,因此,对酒店人员的劳动不仅需求量大,而且还对服务人员有特殊要求,服务人员的形象要求在其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就是要求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对此,酒店企业发放员工工资较低,并且服务工作量大,酒店服务人员在工作时心理产生不平衡,负面情绪就会带到工作中,导致酒店的服务质量相对较差。还有部分原因就是社会人员对酒店服务的不认可,传统思想观念的限制会使人们认为酒店服务低人一等,人们会因为这点而不去选择酒店服务行业,以至于酒店员工工作稳定性差,从而影响了酒店的服务质量,也相继影响了酒店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

3经济新常态下对酒店管理的意义

3.1酒店在经济市场的定位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人们对酒店在市场经济中有了深刻的定位。人们在传统的消费理念中,酒店消费已经成为一定时期的错误走向,伴随着经济的改革创新,酒店已经逐步找回在经济市场的定位[2]。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酒店要提高人员服务态度与经营管理理念,将酒店企业的顾客,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酒店当中,在实质要求上为酒店企业创造更舒适的经济市场定位,使酒店企业真正做到回归社会经济市场。

3.2酒店创新发展的机遇

目前,出门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多,因此对酒店的选择也会相对增多,人们对酒店服务也会有相应的要求,酒店企业的管理应不断地创新才会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对此,长远的看来酒店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为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带来机遇,酒店企业要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机遇中不断创新发展,在今后的社会经济市场中崛起。

3.3酒店管理需面对的挑战

酒店管理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受其他服务形式行业竞争的影响,导致现如今的酒店服务行业,应全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酒店管理人员要站在消费人员的角度,去为顾客打造更加舒适的消费环境。目前,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人们对于出行住店的规划都会通过网络来进行,以至于酒店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应加深对酒店网络服务的管理,及时创新酒店的网络服务管理和酒店经营策略。利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对酒店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方式。

4经济新常态酒店管理的创新途径

4.1提高员工服务质量

酒店企业想要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就应加强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酒店员工的素质培养,能够促使酒店服务人员满足现代服务行业的竞争需求。酒店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才能更加让消费者满意,更加吸引消费者。这是消费者再次光临的重要因素。所以,酒店要格外重视对酒店服务人员的素质态度进行培训。酒店企业的服务提升,不仅要依靠酒店自身的创新改革,也要依靠酒店服务人员的自身服务态度与综合素质,对此要加强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质量的提升。

4.2调整酒店经济结构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酒店企业管理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发展,紧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风向,要不断加强酒店管理模式的调整与创新。根据经济新常态下酒店企业所突出的特点,酒店需要进行全方位改革,应从酒店产品结构、经济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各方面实现酒店产业创新升级[3]。酒店产品结构需要在完善酒店产品体系的过程中,给予酒店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注意体验酒店中产品的开发,在此过程中注意产品应具有层次性。在经济市场结构方面,酒店要适应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酒店通过创新模式激发市场,引导消费者消费,即要有符合大众口味的高中档产品,又要能设计出高端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在区域结构中要实现共同产业结构升级,酒店必须以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大酒店的规模,真正优化结构,以此来提升酒店的档次,实现酒店跨越式发展。传统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展开,为酒店的服务管理冠上盈利的标签,此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消费者在酒店中的消费发展。在现阶段酒店应调整经济结构,深入市场调查以人民为中心展开酒店管理服务模式,酒店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众化的要求,对酒店不同的消费场所调整不同的经济结构。酒店企业良好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促使我国酒店管理具有更新型的创新发展,使我国经济服务行业良好的发展。

4.3创新酒店管理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酒店企业的发展也是人们所需关注的话题,如何使酒店企业资源整合,也是当下酒店产业面临的一大问题,经济市场中各大服务行业发展竞争力极强,面对此发展趋势各大酒店不仅要实现资源整合,还要将酒店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以此来实现酒店企业发展前景的覆盖,并创新酒店管理模式,打造酒店企业新的发展格局,以此来实现酒店企业的全新发展。酒店企业要及时创新酒店管理模式,跟上社会时代变化的步伐。酒店要注重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在消费者入住酒店前后,服务人员要为消费者做好整个过程的基本服务,在酒店网络的管理层面中,也应做好酒店网上服务及时创新,酒店管理人员格外要注意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让消费者住得舒心安逸,才是酒店管理的创新途径。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酒店企业管理要抓紧新的机遇与挑战,并要依靠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不断对酒店管理服务模式进行创新。酒店企业要根据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做出相应酒店服务的改革,以此为消费者创造更舒适的消费环境。在未来的前景中,酒店行业将会迎接新的发展曙光。

【参考文献】

【1】方艳.基于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2):205.

【2】崔艳杰.基于经济新常态的视点谈如何做好酒店管理[J].经济师,2016(11):43-44.

服务行业论文范文8

1“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要求

早在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为了规范“双师型”的内涵,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下达了《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在通知的附件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解释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从中,不难看出“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首先是强调了教师职称基础,其次,严格规定了这些教师的实践和科研的时间。说明了“双师型”教师既要有相应的职称,又要有相应的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也指出:“各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伍。”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重申并强调了以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式。

2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和其他专业不同,高职教育阶段的金融保险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性、实践性金融专门人才。现今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的学也主要面对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学生未来所从事的业务也主要以一线的柜台操作、金融商品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为主,所以,金融保险专业的高职教育必须要结合实际,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也非常迫切。但是,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这些企业在现今属于高收入行业,远的不看,就近来广东省的各行业平均收入显示,金融保险业也是位居前列,正因为这个行业在国人看来是白领高薪的行业,使得在培养学校的专业教师,引进兼职教师方面存在了很大的阻碍。

2.1培养专业教师

2.1.1证书的获取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首要途径是利用现有的教师,从“双师型”的要求来看,教师要有职业资格证和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金融保险行业在从业时,银行要求从业人员有银行从业资格证,保险公司要有保险人资格,证券公司要求有证券从业资格证,这三个证都是从事金融保险行业的入门门槛,然而它们不是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不符合“双师型”要求,符合要求的只有中(高)级经济师。据了解,金融行业内部工作人员也是考取中(高)级经济师,而中(高)级经济师只要通过相应考试教材的学习就可以考到,但是通过后对实际的教学没有太大的实践帮助,高职的学生主要针对的是银行、保险和证券一线从业人员,中(高)级经济师对这些一线操作很难起到指导作用。但时至今日,各个高职院校恰恰都是以“双证”来要求和评定教师,教师取得的证书能否改善实践教学根本不去评定。

2.1.2教师的培训与实践

金融保险专业的在职教师要到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去培训和实践是非常难的。首先,本专业教师的基础教学任务很重,由于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在高职阶段基本上都会维持在50到80之间,最多也就是两个班级,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如果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每学期最少都要承担两门以上的不同专业课,而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就要花掉教师大多数的时间。其次,金融保险专业是一个实际操作很强的专业,不是简短的一两个月的培训就可以的,一定要教师亲自进入行业亲自操作相关的业务,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只有下班时间、节假日或是寒暑假去行业实践。但是,不管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公司只要是新进职员,第一要事就是要上岗培训,金融机构不会愿意找专员为教师进行岗前特别培训,培训所花去的成本费用的结算都是问题。第三,就算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开始阶段的上岗,但是金融保险行业都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要面对顾客,顾客的口碑是服务行业的支柱,一旦由教师来操作给顾客留下不好的印象,那将会是很大的损失,而企业又没有机制来约束教师,就算教师愿意免费给企业做事,企业也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冒险。第四,金融保险业是大量资金融通的行业,在企业中存在大量的客户资料和相关文件,有些涉及到隐私和机密,不能外泄,所以金融保险行业进入教师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都非常慎重,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也都是浅层次的交流。最后,由于行业收入的差距,金融保险的专业教师如果真正熟悉了企业的业务,能为企业服务或是给企业带来不错的业绩时,企业也会高薪留下教师,因为教师丰富的理论也能弥补企业的不足,所以高校教师跳槽的并不少见。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只愿意提供见习、访问、讲座等形式的合作,教师就很难深入参与到金融业日常经营运作当中,也就很难提高实务技能,获得工作经验为教学所用。

2.2从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级人员

在金融保险业一线工作过的高级人员,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熟悉一线的业务工作,不仅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相结合,还能够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好地指导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是,这样的人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首先,就是行业收入所致,金融保险行业的薪金很高,而教师的工资与之差距很大,这些在行业中的高级人员根本不可能来高校做专职教师,而金融保险业的薪酬激励机制也和高校不同,这些人员宁愿花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业绩和水平也不愿意来赚取一节课四五十元的课时费。其次,在金融保险企业工作的高级人员自己本身的工作也很忙,经常有加班和会议,从实际教学来看,笔者所在的高职校就先后聘请过多位地方商业银行支行的行长、副行长,人寿保险公司的部门经理和海通证券的相关负责人,这些兼职人员有相当的行业从业经验,通晓行业的业务,他们所授的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些人员本身的工作都很忙,经常会有临时性的会议和出差,学生计划安排的课时也要随教师的问题而临时调整,有时实在没有时间完成不了规定学时的,最后还得由本校专业教师继续授完,而且课程结束后的相关教学资料也得需要本校专业教师完成。最后,学院就算花大笔资金聘请了这些专业人员,过不了多长时间也会大量流出。由于理论和实际操作存在不对等,这些金融从业人员的能力主要在于知晓实践操作和实用技能,而理论基础不强,或是已经淡化。而在高校职称评定中,是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来分高低,中级职称主要看省级及以上期刊的论文数,高级职称主要看核心期刊的论文数,这恰恰是从企业聘来的这些人员的弱点,所以很快会不适应高校的收入分配机制而再次流出。#p#分页标题#e#

3建立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议

金融保险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面临着比一般专业更为困难的问题。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金融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金融保险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做到几点:

3.1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双师型”观念

现在的高职校都是全面型的院校,既有工科专业也有文科专业,工科专业和文科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就算在同样的文科专业中也有不同,有些专业要取得双证很容易,通过短期的培训课程就可以获得职业证书,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对不同的专业区别对待。比如,从金融保险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素质来看,学生大三毕业后要进入金融机构,从实际看可以进入的有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但是进入邮储、农信社要求学生有相应的金融从业证,而且要通过省里统一的招考,考的也是银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进入保险公司对应的是考取保险人资格证,进入证券公司并没有一定要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作为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所以教师考取相应的从业证书等于也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输送了现实的知识,培养了学生从业的能力,因此,学院在实际操作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淡化“双证”,更多注重实践能力。

3.2改革高职院校薪酬激励机制

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收入水平。众所周知金融保险行业的薪金高,要吸引符合“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就有必要缩小收入的差距,改革现有薪酬机制,应当尊重市场规律,而不是一味的空谈奉献精神,对符合“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老师应该给予嘉奖或是给予高于同级别教师的薪金,而“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并不是主要因素,远远不如教师的数量,“双师型”教师考取证书要有相关费用,到企业实践要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学校要求教师奉献自掏腰包,但是却不给予教师应有的奖励,教师会没有动力和热情。

3.3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修订职称评审标准

改革完善现有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不能仅仅以论文来评定,要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考核的要求,量化教师专业实践的时间、任务,通过职称评审引导教师队伍重视实践教学的意义,引导师资水平的整体转型。